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2024-07-10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精选9篇)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安全与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和医疗纠纷或及时纠正的错误现象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比率最高,达到52例次,占25%;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输液头皮坏死,头皮剃毛时损伤,意外损伤,发错药,比率分别为22.5%,16.82%,12.5%,7.21%和4.8%。结论:做好儿科病房的消毒灭菌措施,是防范安全与风险隐患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需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工作责任心,并要严格发药配药流程。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第2篇

东平县中医院手术室马玉荣

重要性: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非典”之后,院感问题被提升到新的高度,院内感染给医院、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可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有140万人死于院内感染,占死亡病例的1/3—1/4,感染率为5%--10%,每年花费约100—1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即为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病人,病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感染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1.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态,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传给其他病人,有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高,例如恶性肿瘤有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2.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3.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2.环境感染

指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3.内源性感染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感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1.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可直接传给病人。轻度咳嗽飞沫可传播2—3米远。一些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性甚大。2.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虽然每次用后消毒,但有时达不到消毒效果。4.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药物,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桨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

四、预防须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有效的预防是最好最有效的。院内感染更是如此。预防院内感染应该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事情。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 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原则。所有医疗器械的检修应坚持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前。为防止被污染器械细菌的繁殖而影响灭菌效果,对于带血等污染器械应立即清洗,经监测器械的清洗可以去除污染微生物104。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 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2%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灭菌的原则是首选物理法,不适宜用物理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用监测后的2%戊二醛浸泡器械30分钟达到消毒,10小时才能达到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应定期监测以确保应用安全。用于折线、换药的刀剪、钳、镊可引起刀口感染,应高温灭菌,并坚持一用一灭菌,不能交叉使用。2%戊二醛是高效灭菌剂,但他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用戊二醛浸泡的器械需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器械浸泡消毒液面以下为无菌区,液面以上可以认为有菌,故严禁用容器盖当无菌拖盘而放臵无菌物品及消毒棉球等。

3、化学消毒和灭菌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和灭菌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将会造成院内感染。因此保存碘酊、酒精、碘伏的容器每周应灭菌2次。经滴壶加药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随针头而进入液体。另外内固定器械必须做芽胞监测。

4、甲醛不可作为空气消毒,因对人有致癌作用,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但不用于灭菌,其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可用甲醛和高猛酸钾反应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需消毒物品不能重叠摆放。

5、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不能连续使用,必须每天消毒、每天更换湿化液,用完后应终末消毒,干燥保存。病房地面应湿式清扫,病房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垃圾臵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感染性垃圾臵黄色塑料袋内,并且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及终末消毒。暖瓶塞高压消毒,暖瓶用肥皂水擦后用清水冲洗,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被褥必须行终末消毒处理。平时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2次,枕芯、被芯、床垫定期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情况及时更换,传染病人,按相应的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各室拖把要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及时消毒。

6、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处臵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灭菌。注射器用一次性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液体开启超过2小时不能使用,注明开启时间,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也要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容媒,臵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已经打开,保持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灭菌。各种治疗车上物品统一规定,摆放有序,上层要有手消毒剂,每给一个病人操作完后护士应消毒手后再给另一个病人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操作应按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7、开窗通风。开窗通风是最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医院中病人密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飞沫、痰涎、脓液、大小便等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体表面。而且医院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比其他环境中多的多。而有资料表明,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细菌数量可减少77、3%--79.3%,75分钟可以减少96.9%--99.5%。因此,医院病房及诊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洁,减少致病微生物。

8、正确洗手:洗手可以免1/3院内感染,每位医生护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病人,即使是搀扶病人触及病人的肩手或碰到病人的衣物床单等,医护人员也会感染大量的细菌其中有不少致病菌。但是大部分医务人员病没有意识到洗手的必要性,而且洗手后往往在白大褂上一擦,这样的操作就可能带来感染。这些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道、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感应式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擦手巾应保持清洁干燥,一用一灭菌或用一次性纸巾,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注意不要留长指甲。

9、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少事例已证实,抗菌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灾难,细菌耐药增加,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导致的严重医院内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但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世解卫生组织预言:“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危害比艾滋病更为严重,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利弊后,可积极配合医生合理使用,也可以监督医生在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

五、注意自身防护。

军队医院减少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 第3篇

1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患者有着频繁直接的接触, 可成为病源的传播媒介, 若无消毒隔离观念, 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威胁。预防措施: (1) 护士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为患者输液、注射、发放药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每项操作前后, 都要认真、有效、彻底地洗手。 (2) 由于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工作繁忙, 有的护理人员就忽视了洗手, 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1∶200的84消毒液泡手或擦手, 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2医疗器械管道的污染及预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各式医疗器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不可忽视在使用的过程中, 也增加了感染几率, 特别是呼吸道及尿道的侵入性操作, 常因操作不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2.1 行气管插管或使用人工呼吸机者

此类患者病情多危重, 口腔防御能力下降, 呼吸道的插入性操作也影响了本身的机能。因为人工气道和正压通气影响呼吸道防御功能。有资料报道, 若置管时间>48h, 呼吸道致病菌即可发生转移, 加之气体湿化不足, 损伤黏膜, 上皮感染坏死, 分泌停止, 引流不畅, 继而引起肺部疾患。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无菌操作不严, 医疗器械不能专人专用, 病室内交叉感染。预防措施: (1) 护士应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呼吸器管道、呼吸阀、呼吸皮囊应每日更换消毒, 并注意保持消毒液的有效灭菌浓度。 (2) 同时进一步加强口腔护理, 定时做病室内空气消毒。

2.2 供氧和吸痰导管的消毒

按常规要求, 氧导管以上的管道 (即从玻璃接头到湿化瓶) 一般每周消毒更换1次, 每管只能给一个患者使用, 吸痰管要做到一次一用一消毒。据有关单位抽样检查, 长期反复使用的导管内有大量的病原菌寄宿并生长繁殖, 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预防措施: (1) 应做到氧气管、吸痰管的定期消毒, 用浸泡法或高压灭菌法。 (2) 吸痰管要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或用一次性的导管, 氧气湿化瓶要定期清洁消毒备用, 如有患者使用, 应用消毒过的, 每日更换, 严格执行吸氧、吸痰操作规程, 最大限度的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插入性操作

此操作中的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在临床上因插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问题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为2.5%, 其中70%~80%与所作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

3紫外线空气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空气中的微生物附著于微粒中, 呼吸道的微生物随着飞沫播散于空气中, 随着人流的增大, 空气中的细菌大量增加, 一些抵抗能力低下的患者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空气消毒对于防止院内感染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紫外线消毒是空气消毒中的常用方法。但常因方法不当而达不到消毒效果。如辐射强度不够, 覆盖面积不足, 照射时间过短, 有效距离外使用, 灯管灰尘较多, 均达不到消毒的效果。对策: (1) 定期测量灯管照射强度 (有效距离1m处) , 其为<70μW·s-1·cm-2消毒, 辐照剂量最好在100μW·s-1·cm-2以上, 强度不足应弃用。 (2) 确保灯管数量, 一般10m2安装30W灯管1支。 (3) 照射前擦去灯管表面的灰尘。 (4) 消毒时保持房间清洁干燥。 (5) 每次消毒真实记录使用时间, 以便予测灯管寿命 (一般3000h左右) 。

4化学消毒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使用的消毒剂, 主要有乙醇、碘尔康等, 一般通过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达到消毒的目的。但如果使用不当, 也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1) 选液不当:应针对污染菌种, 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如新洁尔灭对结核杆菌无效, 因此不可使用, 可选用过氧乙酸、碘尔康以确保其有效性。 (2) 浓度不够: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 如75%乙醇易挥发, 使用3d后浓度可降至60%以下, 而革兰阴性杆菌在低浓度乙醇中可存活。因此应经常更换消毒液, 随时盖好瓶盖, 保证有效浓度。

5加强供应室的管理

提高供应室的管理水平, 改善供应室的设备条件, 是降低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要做到供应室内部地面光滑, 便于冲洗, 规格同手术室一样。人员配备合理、素质好, 其中要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物品处理消毒与灭菌程度应符合卫生部要求。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第4篇

【关键词】:烧伤;院内感染;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47-01

烧伤患者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人在被烧伤后,免疫力会下降、皮肤亦会受到损害、烧伤创面裸露,对微生物的侵入抵御力下降,而且由于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大量使用抗生素,产生耐药病株和条件致病菌的机率增大,因而烧伤感染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增大。本文就针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发生烧伤感染的病人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临床护理经验,为提高护理效果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烧伤治疗的患者有24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60例,女性患者有80例,年龄在2个月~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岁,其中爆炸致伤7例,电烧伤5例,石灰烧伤3例,火致伤50例,生活性烧伤175例。发生院内感染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经过我院的临床护理后,都已痊愈出院。

1.2一般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烧伤感染患者的历史临床资料,调查与感染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就烧伤面积、病原菌感染、烧伤创面等几个可能因素进行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烧伤患者中烧伤面积小于20%的有60例,其中发生感染患者3例,感染发生率为5%;烧伤面积在20%~50%之间的有160例,发生感染患者26例,发生率为16.25%;烧伤面积大于50%的有20例,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55%。由此可见,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感染概率比中小面积烧伤者感染率明显要高。

从40例烧伤感染患者的创面上培育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的构成有以下几种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有7株,构成比为17.5%,金黄色葡萄球菌有7株,构成比为17.5%,肺炎克雷伯菌有6株,构成比为15%,铜绿假单胞菌有5株,构成比为8.33%。

在烧伤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中,烧伤创面感染的有35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87.5%,深静脉穿刺感染的有2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5%,血液感染的有3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7.5%。上述数据证明,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是烧伤创面。

3讨论

3.1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3.1.1患者因素

(1)患者烧伤后,皮肤缺损,皮肤表层屏障遭到破坏,再加上血浆大量流出,为致病菌的侵入、繁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烧伤后不注意创面的卫生保护,使创面严重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

(3)烧伤后身体机制运行不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也为感染发生提供了可能。

3.1.2医院因素

(1)无菌护理观念差。有些护理人员在对烧伤患者换药和穿刺时,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进行,没有在操作前洗手并消毒,做好预防措施,增加了院內感染率。

(2)护理不全面。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所以常常出现护理任务执行不到位或不认真的情况,譬如病人的纱布床垫不及时更换、陪护人员随便坐躺病人的病床等。

(3)环境卫生不达标。烧伤病房不及时消毒、清理就会造成空气内病菌的存活,物体的污染,这都会增加感染发生的机率。

(4)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各种侵入性操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它削薄了黏膜,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和正常菌体发生移位。

(5)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很多医护人员都不对药物进行病原学监测就凭着经验让患者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为敏感细菌入侵、繁殖提供了机会。

3.2护理对策

3.2.1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烧伤患者一旦入院治疗,就立刻对其烧伤创面进行清理、消毒,并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尽早将其烧伤创面封闭,恢复皮肤的屏障,避免伤口由局部感染发展为全身感染。在患者烧伤后进行早期进食时,要多吃点加强免疫力和增强静脉营养的食物,一方面可以维持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

3.2.2严格规范执行护理流程

(1)护理人员在执行各操作,尤其是为患者换药时,一定要按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执行,及时对伤口清理、消毒再换药,并固定好纱布。

(2)医护人员确保自身卫生,在接触患者不同部位或不同患者时,洗手、消毒,在可能接触到病人体液或血液时,带上乳胶手套,完成操作后,及时洗手、消毒。

(3)定期对烧伤患者的病房进行打扫、消毒,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或者特殊感染患者,应将其安置在单人房,避免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在患者出院后,也要对病房进行消毒,并定期进行打扫,确保卫生标准达标。

(4)规范陪护制度,病人家属在进行陪护时,要穿隔离衣、换鞋,且禁止坐、躺病床,降低病菌感染的概率。

3.2.3合理使用抗菌药品

在认真研究分析患者的病情的情况下,合理、适量的使用抗生素。而且在使用抗生素时,要现配现用,配药时注意药物的搭配。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避免病人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1]贺红艳,顾建秀.重症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及防治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8期

[2]臧华.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分析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4期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7月一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2±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并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否合格、有无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正确。其中手部卫生合格以护理人员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洗手为准则;侵入性护理操作包括插导尿管、静脉穿刺、插胃管、泌尿导管、灌肠等;空气消毒状况以严格按照紫外线灯使用方法控制辐射强度、覆盖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视为操作正确H;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针对菌种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及消毒浓度0。

2结果

2.1急诊护理中感染情况

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26.23%);切口感染13例(21.31%);深静脉穿刺处感染12例(19.67%);泌尿道感染9例(14.75%);血液及胃肠道感染6例(9.84%);其他感染5例(8.20%)。

2.2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P<0.05)。2.4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比较危重,极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加之中老年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已经衰退,较年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很多患者在未送入医院前已经进入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不能排尿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在进行急救时采取一些侵入式的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然而侵入式的操作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这会受到许多细菌的侵袭,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治疗时间越长,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就越大,致使受到感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治疗时间和通气时间越长,患致使者使用抗生素的机率越大,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

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 第7篇

护理技术操作的好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被各级医院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医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侵入性操作还是非侵入性操作,护士都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医院感染留下后患。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平凡中体现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那就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的工作精神,任何时候,不管有人或无人监督,都要将每项操作按规范的标准进行,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以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护理管理从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浸入性操作与医院相关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作用;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以此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为医院感染的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职工和社会人群的健康,同时阻碍着医护质量的提高。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工作,安全,院内感染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院内感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 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再加上少生优生的生育计划, 婴儿、儿童的健康护理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 其护理工作的内涵、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不断延伸。因此, 儿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安全与院内感染管理也日益得到家长、医院、社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通渭县人民医院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2230例。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152例次, 发生医疗纠纷的48例次, 共计200例次。所有患儿无手术治疗, 均采用内服、输液等治疗方式。

1.2 方法

对发生护理差错的患儿以及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安全隐患因素有:患儿多, 护士少, 易出现护士发错药、接错瓶等差错;患儿抵抗力弱, 发生院内感染;病种杂,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小儿意外损伤;加床多, 患儿坠床损伤;输液时发生头皮坏死;用药种类繁多, 需注意配药禁忌;小儿头皮剃毛时损伤;输液时因为毛细血管过小, 不能“一针见血”等。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 院内感染52例次, 意外损伤3例次, 输液时头皮坏死18例次, 输液穿刺失败40例次, 头皮剃毛时损伤20例次, 体温测量不准10例次, 其他12例次。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安全与风险院内感染因素众多, 因此必须得到儿科科室、医生、护士长、护士的高度重视, 对以上各种安全与风险感染因素采取相关性措施,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

3.1 结果分析

从本统计看, 院内感染的比率最高, 达到52例次, 占25%, 即有1/4的患儿发生感染, 这可能与患儿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有关, 而患儿本身所处的医疗环境, 由于空气、温度、抗生素等多因素交叉出现, 也容易使患儿发生感染。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 共有47例次占22.5%。患儿毛细血管一般较细, 且患儿本身不易固定姿势, 遇有疼痛就会叫喊或者活动手臂、头等, 导致一次穿刺准确率较低, 另外就是与护士的扎针水平相关。然后是输液时头皮坏死, 共18例次占8.2%, 头皮坏死的最大原因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 不能细心、周到地照顾到所有患儿。值得注意的是, 发错药的比率达到了4.8%, 为10例次, 发错药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 这与患儿多, 用药复杂, 且患儿的药物有时需要更多的配置相关。

3.2 管理对策

3.2.1 防止患儿院内感染

患儿年幼, 器官发育不全, 身体抵抗力较弱, 而医院用药多, 细菌也多,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防范:1) 加强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措施, 患儿之间尽量避免串病房, 不交换零食、食物、药品等, 不能给患儿生冷腐败食物, 同时患儿家属不宜过多, 探视不宜过频, 给家长普及这些卫生知识之后, 有利于家长加深对患儿病情的认识, 并积极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2) 强化科室内部消毒。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 分室安置, 病室定期用紫外线消毒, 30min/次, 强度≥100pw/cm, 有效距离在2m之内。照射时应注意遮蔽患儿眼部。同时, 每天用食醋熏蒸病室1h, 用200mg/L的过氧乙酸擦床边、输液架、墙、地面及门窗, 实行一床头柜一毛巾。在用含有效氯200mg/L的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 实行一床一巾, 床头柜实行一桌一抹布, 室内部的拖布、抹布要用消毒液浸泡。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擦洗工作台、门窗、治疗车清理用物。氧气温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 雾化吸入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输液网套等每天消毒, 并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 空气用消毒液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次,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 防止感染蔓延。其他的医疗设施, 设备也要定期地用消毒液消毒, 并监测细菌总体情况;3) 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可能就是细菌的传染源, 因此要做到抗生素使用之前做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最后, 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医生、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 患儿抵抗力低, 使得医生、护士也成为传染源, 因此医生、护士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 并做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若发现有关传染病时, 应调离工作岗位。

3.2.2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与责任心

患儿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个体本身进行医疗配合的意识几乎可以忽略, 因此考验医护人员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技能, 还有责任心与耐心。就医疗技能而言, 可以通过加强“三基”培训, 加强基本功训练, 增强自信心, 提高工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患儿的不配合, 以及熟练的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 这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技巧的体现。如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时如果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就可以尽量让患者家属回避或争取他们的配合, 防止家属情绪激动。另外, 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部分取代了家长的作用, 因此其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严格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和处理。具备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慈母般的爱心之后, 医护人员也才可能不断促进自己提高医疗技能, 全心医护患儿, 避免各种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出现。

3.2.3 严格按照发药配药流程

最关键的就是严格做到“三查八对”, 防止因为用药的错误而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输液、配药、接瓶实行签名负责制, 每一个患儿其各种信息, 如姓名、年龄、床位都用输液卡的形式挂在输液瓶上;严格把配药时间关, 如β-内酷胺类抗生素现配现用, 而其他药物输完一瓶配置一瓶, 防止药物存放时间过长带来不良反应;患儿头皮静脉细, 通透性高, 因此输液时间过长, 或输入高渗性液体时, 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在输液室还必须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以防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另外对针头的消毒措施, 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要检查是否过敏的药物时, 要查对药物的批号, 皮试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 并采用双人签字确认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何丽芬.儿科病房中的安全与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2 (25) :74.

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第9篇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科病房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发生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院内感染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结论 有医务人员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保持医疗环境卫生,加强护理,才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关键字】呼吸;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呼吸科患者大多数年龄都较大,患病时间长,而且病情复杂?反复性较强?这些患者会经常出现缺氧的状况,需要供氧设备来维持氧的需求,病情重的患者一般会有人工气道,病人免疫力下降,又加上患者大量长期抗生素的使用,极易发生感染,而院内感染也其中之一?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工作人员或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感染,目前呼吸科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比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呼

吸科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发生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整理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发生的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80例?其中女36例,男44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年龄50 ±2.3岁,住院天数在10d~30d(±9.5d)?这些患者入院时都没有被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包括护理记录?抗生素使用?病人基本情况等?

2 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中,患者院内感染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患者自身因素;二是医源性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

呼吸科患者具有特殊性,这些病人一般年龄都较大,而且伴有其他疾病?由于患者年龄大,通常体质弱且抵抗力低下,更容易被环境的致病菌侵袭?如果患者病情重,那么其疗程就会长,患者暴露在医院环境下的时间就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亦随之上升?

2.2 医源性因素

在进行呼吸道临床检查时,部分检查为侵入性的,因此院内感染受到医疗人员操作技能及熟练程度的影响,更受到他们对无菌概念认识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病人在治疗期间不合理的使用光谱抗生素也提高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的概率?以下几方面也是引起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①手术引起的交叉?二次感染: 胸腹部手术也会引起呼吸内科感染,主要是因为病人手术后因痛疼不敢深呼吸,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排出,引起淤积性感染,是构成呼吸内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病房环境不理想: 由于病房内人流量较大,有的病房不能打开窗户,这就使病房内空气污浊,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因此,这种情况会使病人的病情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能?所以,做好对病房的消毒工作十分重要,还要对出入病房的患者及家属严格管理,定时对病房开窗通风,以此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可能性?③药物滥用: 由于呼吸科疾病病情复杂多变,而且不同病情发病的机理也不同,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切忌不能只用一种抗生素类的药物?通常情况下可用阿莫西林或者喹诺酮类药物给予患者7-14d的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于常规的咳嗽,治疗应以祛痰为主,单独使用镇咳药会影响痰液的排出,而且止咳效果也不理想?此外,呼吸道内残留的痰液可加重感染,使抗菌消炎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会延误炎症的消退?

3 护理对策

3.1 做好患者入院教育工作

在患者入住病房时,对其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认识: 护理人员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认识到院内感染的严重性,提高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广大患者的健康水平?健康教育与医院感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及时掌握医学知识,充分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这些对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改善院内环境,加强消毒管理

呼吸科病房要经常消毒,也要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为此要经常开窗换气?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要消毒,在打扫病房卫生时,地面要湿式清扫;如果有血液或者病人体液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对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侵入性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消毒?已被污染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必须先消毒后才清洗,最后在进行一次灭菌?

3.3 必要时做好隔离工作

呼吸内科许多疾病具有传染性,针对这些传染疾病,首先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病人实施隔离(保护性隔离?接触性隔离以及呼吸道隔离)?入院患者一旦出现院内感染流行情况或被确诊为院内感染时应立即单间隔离,这样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也减少了其他患者被感染的可能性,若病情比较严重可根据需要转入传染病院,传染病患者在隔离期间必须谢绝探访?

3.4 合理使用药物,注重营养的摄入

呼吸科疾病患者在用药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情况慎重用抗生素,患者也不能大量以及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患者选用抗生素的依据是其痰培养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根据这两个结果选取适合患者的抗生素,尽量减少广谱抗生素和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询问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在住院期间,为了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应注重饮食和营养的摄入?

3.5 针对感染原因的护理

加强胸部或腹部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做好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工作?此外,要加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预防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交叉感染?不规范吸痰等造成的呼吸道感染?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发生的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80例,分析了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一是患者自身因素,而是医源性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给出了一些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好呼吸科患者入院的教育工作?其次,改善院内环境,加强消毒管理?第三,必要时做好隔离工作,合理使用药物,注重营养的摄入?最后,针对不同的感染,做好相应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善华,涂明利,刘为舜等,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阳医学院学报,2009,28( 3):295-296.

[2] 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0,39( 9): 1168-1169.

上一篇:2022观看六一儿童节观后感下一篇:我爱我班作文-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