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发言稿

2024-05-14

亲子共读发言稿(精选9篇)

亲子共读发言稿 第1篇

亲子共读发言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二二班李瑶同学的妈妈,亲子共读发言稿。受班主任夏老师的委托,今天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如何增强小孩阅读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校之次开展的亲子阅读活动作为家长我很支持,而且觉得很有意义。通过这次活动有幸与各位家长一齐交流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讲的不妥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家长谅解。今天我要与各位家长老师交流的主题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阅读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第三个是怎样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说说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正是读书的黄金时间,在童年时代为你们自己铺设一条靠阅读走向成功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双向突破训练:阅读与写作这本书是读与写,讲与练,书与本的结合,仿佛一位贴身老师,指导你怎样阅读,怎样解题,发言稿《亲子共读发言稿》。还有像{日有所诵}{成语接龙}等这些都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同学们的家庭作业不是很多,如果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电视,玩游戏上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我不反对同学们看诸如{探索}{百家讲坛}这类知识性,趣味性节目。下面我想了解一下自开学以来看过5本课外读物的同学请举手,好,谢谢大家!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通过读书可以获得很多智慧。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讲话。好读书即为喜欢读书,当你喜欢读书你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李瑶每周回家我都让她读书,特别是清早起来我都让她读课文,刚开始她不想读我就陪着她一起读,给她讲道理,自己也看书看报,时间久了她就慢慢养成了自觉性,总而言之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样读书才会有意义。第二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2:阅读量有少到多3家长督促孩子每天做完作业后选择性读一些课外书籍。第三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最重要的。总过有3个方面。1:天天读,不在多而在精。要善于选择,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负,书能给孩子营养,但前提是必须要是好书。2:读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内容广泛一点。3: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过程中有些书可能孩子一下子不能理解,但这不要紧,书中好的段落,有一些好的词汇要求孩子做上记号,每天背一些。也许孩子现在不能完全理解,但对她们以后写作是有益的。亲子共读就和各位家长交流到这里,最后还有一句话要送给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所有家长的心声。我想说的是: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告别2010年我们即将迎来新的2011年,新年新气象,新年播撒新的希望。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老师,家长,同学们,新年快乐!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笑口常开!谢谢周智芳2010年12月22日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亲子共读发言稿 第2篇

“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李**的爸爸。受老师的邀请,今天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如何增强孩子阅读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经验不敢说,我就把自己的做法向各位汇报一下,请各位家长及老师多多指点。我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做的:

第一,培养一个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在国外,有家长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书上喷上香水,再让孩子触摸,用香水来吸引孩子。这种方法我没有有用过,但我也是利用孩子小时候喜欢听故事这方面做得。在女儿三岁半时,我和妻子就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比如领孩子玩时,比如晚上哄孩子睡时,我和妻子会给孩子讲一个小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猴子捞月亮》、《小蝌蚪找妈妈》、《司马光砸缸》等等,孩子能听得懂的故事,每天讲故事的同时,妻子一面教孩子拼音,让孩子学习拼音,让孩子知道,学会这个东西,自己就能读书了。这时期的读书,只要求孩子能听爸爸妈妈讲几分钟就行,不要求质量,我女儿也就在三岁半学会了拼音。四岁多,女儿就会自己读书了,这是我和妻子就跟孩子买孩子喜欢的童话书,要求纸张要厚,带油面的,孩子不会弄破,里面要求图画多,字要少,字体要大,每页最多一两句话的童话书,目的是让孩子自己从小要读书,还要爱惜书,看过的书要完整无缺,养成爱书的好习惯;第二是让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书,有一种成就感。这一时期读书,我和妻子就在孩子读完书时要问孩子,书中都有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时孩子会说出来,有时讲不出来,我们不去计较,只是让孩子有一种意识,读书要认真,要记住书中讲的是什么。到五六岁时,我和妻子会隔一段时间帮孩子整理一下她读过的书籍,这是在无形中肯定孩子的进步,孩子的成绩,孩子看到自己读了很多书,心里也有一种成就感,这一时期我和妻子就会让孩子讲她读到的故事。同时,这一时期的书也在变化,字数增加,图画减少。七岁八岁时,孩子的书籍就发生了大的变化,内容在增加,范围在扩大,孩子喜欢比如《淘气包马小跳》等图画书,杨红樱的校园书籍,还有很多校园类书籍,孩子喜欢我就让读,读这样的书会让孩子的童年很快乐,在读这样的书籍时,我也在增加比如《爱的教育》、《钢铁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名著类的书籍,但家长要注意买儿童版的书籍。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校园书籍与名著共读,有点“海量阅读”的感觉。但家长千万注意孩子读的什么书,网络小说,充满血腥的书籍千万不要让孩子接触,这样的读书不会进步,还会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不好的影响。

第二,养成一个习惯。

教育上经常会说21遍法则,也就是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我个人认为,这里所说的21天是一个虚指,也就是长期坚持能养成一个习惯,到底多长时间,因人而异,有长有短,但是必须养成再放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开始的工作还是家长要做。比如我的女儿,在开始培养读书时,妻子作了大量的工作,每天有时间就陪女儿讲故事,每天临睡时,搂着女儿讲故事哄孩子睡觉,一天两天不会见到什么效果,这样做只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面播下一颗种子。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和妻子开始在习惯上做工作,早上起床之后,孩子刷牙洗脸完毕,我和妻子有意识的陪孩子读书,但读书时间不长,让孩子一直保持一个兴趣。晚上睡觉之前,我和妻子陪孩子一起读书,但时间也不长,只是让孩子保持一个习惯,时间在一天天走着,孩子的习惯已经养成,当孩子习惯养成之后,父母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发展,但父母还要做一件工作,那就是指导孩子读书,也就是读什么。

第三,制定一个计划。

前期的工作已经就绪,下面的读书我和妻子要转变方向,那就是制定计划,具体说就是在多长时间读多少书,读书时要做读书笔记的问题,好词好句的记录,好段落的背诵,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写作的培养。我和妻子一直跟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共读”,共同成长,不管是“海量阅读”,还是“专项阅读”,我总想着,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和高度,通过读书可以获得很多智慧。也可以说,读书就是在伟大人物的思想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从亲子共赏到亲子共读 第3篇

曹保印的两次历练是倒过来的。他幼年丧父, 所以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敏感和珍惜。他中年得女, 所以对天天钟爱有加。自从有了女儿曹天健 (乳名天天) 以后, 保印似乎换了一个人, 他对于生命的珍爱、对于教育的关注、对儿童的研究, 似乎更加自觉、执著, 也更加严肃、认真了。他告诉我, 教育好一个孩子固然很难, 但是“毁”掉一个孩子非常容易, 只要稍不留意, 孩子就会养成坏习惯, 而且坏习惯还多半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 他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为孩子做好行为的楷模。我想, 在汶川大地震以后, 他之所以乐此不疲地为灾区孩子推出画册, 为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而奔走呼唤, 与他的“父亲情结”是分不开的。

作为长年编辑、写作和研究新闻评论文章的职业新闻评论人, 保印与普通人不太一样的是, 他更习惯于“批判性思索”而不是“不假思索”, 更不是“肯定性或赞美性思索”。这种职业习惯, 让他喜欢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凡事都要而且喜欢“辩”三分, 也就是“较真儿”。

这样的思考, 让他经常发现一些教育的真谛, 发现一些别人经常忽略的问题。如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他告诉我, 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是十分巨大的, 一部电影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一本书。在电影之外, 电视连续剧的影响还会更大, 但和电影相比, 电视连续剧往往鲜有“正面影响”。

为此, 他用反省的方法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所看的电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发现在他看过的电影中, 不仅没有一部是真正的儿童电影, 而且还多是战争片 (如《南征北战》、《地道战》等) 、暴力片 (如《第一滴血》) 、功夫片 (如《少林寺》) , 有的甚至是看了之后好长时间恐惧不已的恐怖片 (如旧版《画皮》等) 。当然, 也有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 如《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等, 现在看来, 它们也基本上都是“政治宣传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一部在正式电影放映前加映的科教片《热风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依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反, 那部正式放映的电影却没有任何印象了。由此, 保印认识到科教片对儿童的影响。然而, 这样的科教片在当时就不多, 现在更是基本消失了。这是科教片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能用科教片的形式, 向儿童和青少年讲解知识, 我相信, 它的效果一定比教师捧着书本讲更好。

在天天来到这个世界以后, 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之外, 保印所热衷的事情也许就是陪天天玩了。他所有的写作, 都是在女儿进入香甜的梦乡以后开始的。他写作的主要动力之一, 就是为女儿寻找更好的教育。发现电影的价值, 陪孩子看电影, 首先大概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天天。因此, 他用心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伴随孩子成长的好电影, 那些真正能够走进孩子生命的好电影。

他以爱家、爱朋友、爱生命、爱追梦、爱青春为主题, 写了一本书《陪孩子看电影吧》, 对于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我注意到, 他完全是以儿童为中心来判断电影的价值的, 而这些电影涉及人类所有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 如家庭、生命、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保印选择的这些儿童电影之所以是经典, 而且是世界儿童经典, 自然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价值是经典的, 是儿童的, 是人性的, 是具有普遍价值的, 如《绿野仙踪》承载的热爱家庭的价值, 《夏洛的网》承载的合作、诚信、友谊的价值, 《导盲犬小Q》承载的热爱生命的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承载的对“问题儿童”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奇迹会发生的爱的价值, 《狗脸的岁月》和《千与千寻》承载的热爱青春的价值等。除此之外, 才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本身堪称经典。

与那些承载这些价值与情感的书籍一样, 这些影片, 不仅孩子需要, 成年人同样需要。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遗憾地发现, 中国儿童极其缺乏这些充盈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的营养, 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这些营养。而我们的电影, 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事实上也缺乏这些营养,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些大牌导演充其量不过是“肢体导演”, 在那些场面壮观、制作精良的电影后面, 缺少的是灵魂, 缺少的是价值引领。但是, 儿童的健康成长, 真的离不开这些价值, 也真的离不开这些承载着普遍价值的电影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 中国确需努力追赶。

因此, 保印的书就不仅是简单的电影导游, 而是价值熏陶。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像保印一样,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欣赏、解读这些电影, 也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保印告诉我, 除了为天天的成长外, 让他沉下心来努力写好这本书的主要动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教师甚至全社会, 意识到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所承载的价值与情感的极端重要性, 并自觉用它去教育、引导和影响孩子, 使他们的身心能真正健康的成长。因为, 就当前而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在很多中国孩子身上, 像诚信、合作、善良、勇敢、公平、公正, 像热爱家庭、敬畏生命、追求正义等价值已经离我们远去。

第二, 他希望通过“亲子共赏”的形式, 丰富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敏锐、眼界更高远;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能从高高的作业堆里抬起头来, 偶尔解脱一下, 放松放松;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增加父母和孩子能聊得来、聊得轻松愉快、聊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共同话题, 进而使家庭气氛更加温馨, 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增进了解与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父母苦恼于和孩子无话可说, 却又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 自己该怎么做。而一旦父母和孩子无话可说, 或者“话不投机”, 那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开展。在美国, 很多家庭有传统的周末保留节目, 如看音乐电影《夏洛的网》, 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很多家庭也有这种好传统, 那么, 整个中国教育都可能会有所改观。

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认为, 如果没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阅读, 他们很可能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心灵密码。其实, “亲子共赏”就是“亲子共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 大部分是根据经典的儿童读物改编的, 如《再见了, 可鲁》、《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等。欣赏这些电影, 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儿童读物, 也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走进儿童经典读物。

事实上, 的确有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 转而想阅读和这些电影有关的图书和文学作品, 从而慢慢地热爱读书的。在《陪孩子看电影吧》这本书中, 保印也非常自觉地结合具体的电影, 向孩子们推荐了很多好书, 尤其是那些经典原著。在视觉主导的文化时代, 很多人正是在看了电影之后, 才去阅读和电影相关的书籍的。往往随着某一部电影的热播, 同名图书总是会有非常不错的销量。电影和图书“捆绑销售”, 用电影票房带动图书码洋, 用图书码洋反推电影票房, 已经成为“时尚”。我们也不妨利用这个时尚的规律, 让孩子们真正地从“亲子共赏”走向“亲子共读”。

当然, 与所有的书目选择一样, 选什么总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也总是众说纷纭。电影的选择也是如此。保印书中所选择和解读的20部电影, 虽然是他用心研究并且综合了很多读者和网友意见的成果, 但并不意味着就无有待完善的空间, 并不一定就已经囊括了最好最适合儿童的电影, 可能会有一些疏漏。但是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褒扬的, 希望他继续努力, 不断完善, 使之成为一部父母与孩子的重要读本。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 与我们选择学生读物时出现的窘境一样, 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作品始终太少。保印的书虽然选择了国产动画片《宝莲灯》, 而且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儿童电影, 但是坦率地说, 它离“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正是《阿凡达》在中国的影院票房全线飘红、一票难求的时刻, 心中的感情非常复杂。我衷心希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能够不断努力, 用心为孩子们拍出一些富有真正教育价值与情感的好电影, 也希望保印的书中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国产原创儿童经典作品。

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遗憾地发现, 中国儿童极其缺乏这些充盈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的营养, 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这些营养。而我们的电影, 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亲子共读方法探究 第4篇

关键词:亲子共读;阅读教学法;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59-04

亲子共读即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它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书读、让孩子读书、读书给孩子听,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亲子互动的阅读方法。这将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确立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要想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保障。

一、创设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

欧美社会从18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晚间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犹太孩子更是从小生活在周围都是书的环境里,他们的客厅没有大的电视机,而是放满了书架,孩子很自然地养成读书的习惯。而家庭阅读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曾断裂,这与家庭阅读的传承不无关系。

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是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书环境的营造

家庭读书环境很重要,客厅卧室摆满书架,在充满书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就会提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房间不仅是卧室,还应是书房,一定要有独立的书架供孩子摆放书籍,用书籍装饰孩子的生活空间。如果家里没有独立的儿童房,也要尽量开辟一块属于孩子自己的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空间,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光线充足、安静而又舒适的温馨的一角,布置一个小书架。

在准备好读书空间后,要及时帮孩子摆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经常买书送给孩子,或者借阅书籍。还要和孩子一起保护好买来或借来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亲子共同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图书的选择有几个原则: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选孩子感兴趣的书;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开始可以先从经典书籍中选择,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可以参考权威推荐。

阅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性和孩子的主体性,在家长的引导之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三)父母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父母爱阅读的行为会感染到孩子,家长要在平时多读书、看报、多讨论与书籍有关的话题,让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还要提前阅读,至少要与孩子保持同步,保证共读效果。

二、阅读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在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阅读氛围之后,应寻找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亲子共读是成人与儿童的共同阅读活动,这就需要发挥家长的主动性,教师可通过家长会、QQ群等平台,加强对家长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导读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法。”[1]导读法重点在于引导、启发、辅助,这一教学法应用到亲子阅读中,家长主要起到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孩子读书过程的辅助作用。

对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对于直观的图画材料、生动有趣的故事、有韵律的诗歌都会产生兴趣。他们还会不断地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故事,这也是幼儿阅读的特点。家长就要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根据孩子的需要为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看似家长在读,孩子在听,实则是为孩子的主动阅读埋下种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参与到读书之中,有时他会重复反复出现的句子,有时会与家长分角色读,有时会尝试独立阅读。而此时的儿童阅读大多是在调动父母阅读时记忆内容的再现而非真正的读。

对于有一定识字量和独立阅读能力有限的儿童,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乐于接受的视听资料,激发孩子对阅读内容感兴趣,如一段简短的视频、生动的图画、内容纲要、内容片段讲读甚至是影视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不断地交流,做到平等、自由,还要在读书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乐趣,这包括阅读本身的乐趣和其知识的增加、自信心的增强、自我的成长、他人的认可所带来的乐趣。

还要辅助孩子完成独立阅读,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熟练运用字典、词典,学会到图书馆、使用网络查找资料。

不管是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是一个阅读榜样,其次给孩子读的书一定要提前阅读。提前阅读是为了选择更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和更好地发挥主导性。

(二)设疑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2]

单纯的读书或讲故事不难,难的是把书本上的内容与读者自身和外界联系起来,这需要不断的思考与交流,尤其要以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为桥梁。这就像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教学法,只是在设疑、引导质疑和指导解疑的过程中要更加的生活化、具体化和情感化。

1.问题的设置源于生活,提出问题的时间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适合交流的时刻,如在回家的路上、餐桌上或者休息时,提出的问题也要具体化,比如就生活的某一见闻提出问题,“你看马路两旁的山坡上一面有积雪,一面没有积雪,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只提出问题,引起他的兴趣,让孩子有查阅书籍的好奇心,这很重要。

对低龄儿童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只需要把书读给他们听或讲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就可以了,问题须是孩子所熟悉的,便于亲子自由对话,即自由自在的聊天,通过聊天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人物特点,并展开想象。

2.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人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设疑是为了刺激孩子读书的好奇心,让孩子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他真的不懂还是想和家长共同交流,因为只有孩子认真读了书,进行了思考才会提出问题。因此家长要经常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高年级孩子在读书时就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读,这样才能提出更有逻辑性的问题。

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更重要的是亲子沟通,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或者通过查阅资料、反复阅读找到答案。这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原则。

整个共读过程重点在于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正确答案。讨论不拘于某一主题或固定形式,而是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提问、思考、讨论自由进行,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的倾听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说服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沟通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三)情境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法是指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理解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一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比在课堂阅读中更有可实现性,生活中会有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和更轻松的氛围帮助实现情境再现。家庭阅读的优势使情境再现内容受局限较少,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等都可真实体验,对画面、音乐和实物情境再现也有更便利的条件,使孩子对阅读内容有形象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在亲子共读中,亲子表演情境再现促进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的发展,还可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

三、阅读方法在亲子共读中的渗透

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在真实的阅读中往往需要调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亲子共读中不单单要关注内容,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阅读方法。而这种渗透要基于孩子的年龄段特点。

在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教学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学习做了要求:一二年级,提出“默读”要求;三四年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进一步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扩大阅读范围”[4]

很多阅读方法都是在学会默读之后才能很好地联系运用,如略读、浏览、速读、跳读等,这些阅读方法在现实阅读中运用较多,但在学校学习中练习较少,这就可以在家庭亲子共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加以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

四、重视亲子共读中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关系,亲子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人最大的幸福也来自于家庭的幸福。亲子共读开启了一扇亲子交流、家庭幸福的大门。在亲子共读中要重视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1.亲子共读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共读质量。父母如果只是和孩子在一个空间里,监督孩子阅读,同时做自己的事情,就没有阅读讨论中有意义的话题,这并不是亲子共读。读书、交流、讨论的过程不能看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对阅读内容的讨论让父母和孩子不断在感情上真诚地交流,产生同感和共鸣,孩子才会对家长从心里产生信赖。

2. 2011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交流”,“交流与对话的阅读理念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5] 在共读谈话中父母比孩子说话还多,这不是交流,孩子会认为这是唠叨。交流更不是指示、命令和训诫,让孩子感觉到压迫和专制,孩子便会以反抗作为回应。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之分享感受,才能在交流时传递真挚的情感并充满幸福感。幸福是在展示幸福的场景时形成的,如果孩子在和父母共读交流时能感到幸福,就可以营造出幸福的场景。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围绕本书交流对话,充分建构和谐亲子关系,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也能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大脑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钱 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宝云.新程小学语文使用教程9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亲子共读经验介绍(发言稿)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

大家晚上好!我是陈晓枫的妈咪,今天我很荣幸同时也非常感谢曹老师,能让我有这个机会就“亲子共读”这一话题和大家交流学习。

亲子共读,简而言之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交流。我家的亲子共读体会是顺应孩子的心理,精心挑选图书,加强巩固读书效果;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习氛围;观察阅读爱好,学习事半功倍。下面就把我与女儿一同读书,一同学习的一些初浅看法,与各位家长进行交流:

一、在亲子共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

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我们家长每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累,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等等,即使心情好的时候能陪着孩子阅读,可总是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但无论多忙每天抽出20至30分钟的时间应该是有的。孩子们不会剥夺我们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要陪着她阅读20至3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亲子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知识的摄入,更是提供了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既可以增进感情交流,也可以密切亲子关系。

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家长,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身上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影响。要想孩子喜欢阅读,父母自己肯定要热爱书籍。为人父母,不仅要对孩子有要求,对自身也要有要求,即使父母没文化,也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天天打麻将、玩游戏这样的坏习惯。

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书籍,营造读书的家庭氛围,家人在家也经常看书,并把看书当作一种乐趣,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色孩子。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将会逐步提高。

三、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形式

孩子阅读的时间不能只局限于家里和学校里,也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逛书店也是培养孩子阅读的重要环节,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在这孩子可以随意的找自己喜欢的,从没看过的书。这样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加孩子的知识。我女儿看书的欲望特别大,所以她最喜欢去番禺图书馆的,之前我们帮她办了一张借书卡去借书的,但图书馆的规定是一张卡只能借3本书,女儿觉得3本书太小了,后来还要用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再办多两张借书卡,这样有三张卡就可以每次都借到9本书了,就这样,她几乎每两个星期就去一次图书馆还书、借书。

在这里,我强调的是要尊重孩子对书的选择,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自己判断力和主见,家长不能扼杀孩子天性,尤其是要满足孩子喜好且有益健康成长的书本,帮助孩子做决策,培养爱好、特长等等。借书时多建议和引导孩子选购书籍,多鼓励孩子广泛阅读书籍,扩大读书领域,激发读书的兴趣,如童话、漫画、科普、历史、地理,以及一些科学探秘或其他方面的书籍,拓展知识面,可能有些内容暂时还不能理解,但是可以增长见识和感性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培养阅读习惯和读书内容、形式是不能强制性处理。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我曾经观察我女儿读书的情况,只要是她选择或自购的书籍,从拿到手上开始一口气就会读完,而我给她选购的不是她喜欢的书籍时,大多数是放在书架上睡觉。

四、要引导式读书

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阅读是个积累沉淀的过程,书读得多了,丰厚底蕴自然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亲子阅读能为父母创造和孩子沟通的机会,不仅孩子受益,家长也受惠,希望我们家长都能坚持陪着自己的孩子共同阅读,在书的海洋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总之,阅读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阅读,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最后,关于阅读,我个人总结出以下道理: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 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做家长的,平时要紧密配合学校,与学校和老师形成一体,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相互之间交流沟通,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使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谢谢大家!

亲子共读发言稿 第6篇

知我偃师 爱我家乡 做夏商文明传承人

曾几何时,一提起中国的古都,人们便会想到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等城市,并对这些魅力城市有着莫名的冲动和无尽的幻想。殊不知,在黄河与洛河的腹心地带存在着这样一座经典古城------偃师,她时时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历史韵味和独特别致的诱惑之光。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打商纣王,得胜回师,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共计七个朝代在此建都。七个朝代,共历经60多位帝王、1100多年的国都史。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选择偃师作为国都而书写灿烂和文明的。除却七大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学-----东汉太学在偃师开办;中国最早的天文气象台-----东汉灵台在偃师建立。偃师还保存有占地面积达527亩的唐代帝陵——唐恭陵,以及商汤王冢、伊尹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田横墓、钟繇墓、颜真卿墓、杜甫墓、王铎墓等名人墓葬,这些文化遗存,如万千遗贝,虽经兴衰成败,然如日月而熠熠生辉。

偃师的诱惑,不仅因为它历史积淀的深厚、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更因为它拥有令人神往的山魂和水魄,令人神往的神秘与辉煌。这里的山岭沟壑、平滩厚坡都埋藏着数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的田间地头散落的某一块哪怕是最不起眼的陶片都会令人惊喜乃至着迷;这里的残垣断壁、亭台楼阁、宫殿城郭都映射着华夏文明的久远与辉煌。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客家先民从这里迈出了南迁的第一步;玄奘大师从这里诞生、成长、走向世界。这里成就了北宋名相吕蒙正、修史学家司马光、科学家张衡、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等诸多先辈之英才,如魏巍山岳而傲然于世。

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其热爱自已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已成为我们凝练民族精神、促进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举措。我们不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一个包括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通过“亲子共读”,让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的种子。让孩子在祖先留存下来的大量文化典籍、丰富多彩的文物胜迹、美轮美奂的文物瑰宝、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中汲取养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大,这颗种子会萌芽、开花、枝繁叶茂。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家长发言 第7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阅读,感觉孩子知识丰富了,语言能力变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各方面都有所进步。通过共同阅读,我们和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多了,共同语言多了,让我也走进了孩子童真的世界,享受和她一起慢慢成长的快乐与满足感。孩子是家长梦想的延续,孩子是父母情感的寄托,看到孩子进步,偶尔听孩子讲几句妙语,油然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真正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了。

在这里,我也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一是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引导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针对性性地给家长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二是推广班级讲故事和演讲的经验,让学生家长也参与班级讲故事和演讲活动;三是家长之间建立联系,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有关信息和经验,让孩子能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与帮助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让我们在孩子的心田从小就播下阅读的种子。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各位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这里也想发出倡议, 让我们和学校一起携手共进,“同心,同行,同乐”,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将爱化为行动,陪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分享,为孩子打开阅读的大门,引领孩子走向阅读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快乐成长!

书香校园——亲子共读 第8篇

七嘴八舌

林子琪:我特别向往文中所描述的学校“巴学园”。在巴学园里, 没有固定的课程表, 每一节课都是按孩子们的喜好来决定上什么, 这种教学方式太棒了!

朱丽英:书里的小豆豆把裙子弄破了, 但是妈妈没有批评她。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到这里时, 妈妈表示以后也会对我宽容一点, 多给我一些自由。

曾徐悦:本来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不大, 不过妈妈给我读了一个小片段后, 我就被小豆豆吸引住了。我和妈妈一起读, 读到好玩的地方我们一起笑, 这样比自己一个人读更有意思。

管紫婷:每天晚上都能靠在妈妈的怀里一起读同一本书、一起交流书里的故事, 我觉得好幸福, 对读书的热情也加大了许多。

严伟轩: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健康树皮》这个故事。小豆豆将巴学园及家里的所有人都咬了一口, 测出大家都很健康, 她就非常高兴。小豆豆的善良和爱心让我和妈妈都很感动。

谢如意: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后, 爸爸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我一起阅读。读完后, 我们还互相提问, 看谁读得更认真。我开动脑筋, 设计了好些问题, 有一次, 爸爸还被我考倒了呢。

周金秋:我也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像巴学园一样, 经常带学生去郊外, 亲近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周和翔:每天晚饭后, 妈妈都会坐下来静静地和我一起阅读半小时。我觉得和妈妈一起看书, 碰上不理解的地方就一起讨论, 这比一起看电视有意义得多。

钟瑜艺:读书需要分享, 但我们更多的是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亲子阅读活动后, 我开始和爸爸妈妈分享读书的感动和快乐, 这比看书本身更吸引我。

丘孟扬:以前我把读书当作任务, 觉得很痛苦。自从和妈妈一起读书以后, 每晚的“阅读时光”成为一件让我期待的事。

家长观点

茅绍轩妈妈:看了这本书, 我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历程, 我要向文中的妈妈学习, 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亲子阅读, 我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从被动变为主动, 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 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方志鹏爸爸:和孩子一起看书, 我觉得我也回到了童年。亲子共读不仅能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活动值得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吴凡爸爸:亲子阅读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孩子表达能力有了不少的提高, 写作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父母如果热爱阅读, 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让孩子也爱上阅读。亲子阅读, 和孩子一起读书, 一起成长。

林炫坤爸爸:我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 学会了用孩子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世界,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孩子犯的错误, 对孩子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

教师建言

徐敏老师:我觉得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很有意义:其一, 可以有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同时, 在与父母交流中, 他们的表达能力能得到提高;其二, 这样的交流沟通能够缩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 亲子之情在交流探讨中得到加深。

校长寄语

亲子共读实战妙招 第9篇

一、读一读

亲子共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可以是父母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父母听,更可以是双方配合的分角色读、接力读,等等。(其中以大人读为主,即使孩子基本或完全能够阅读,“听书”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听”更享受、更兴奋,收获更大。)家长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参与阅读,与孩子一同玩味、一同感受。

除了读“文”之外,还可以读“图”。好的童书,插图通常也出自名家之手,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很快融入故事情境。

另外,读书的环境、气氛、语速也大有讲究。在温馨的灯下、书房的一角、或是相偎相依于床头,孩子心绪平静、大人兴致盎然,搂着、靠着、拥着,孩子都喜欢,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柔和中音,故事就开始读了。

注意,读到生涩的词语或句段,要灵活地变通一下说法,让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读的时候,夸张多变的语调往往能为故事添彩。因此,读的水平越高,孩子得到的刺激和享受越多,也越快活、越着迷。

二、讲一讲

在读的过程中,还应配合“讲”。比如。一本书“开读”前,为营造“阅读期待”,很有必要给孩子讲一讲本书的作者及译者是谁、哪国人,以及他们相关的荣誉、在国际国内的影响等等。

例如,在为女儿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我先介绍了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黑柳彻子。她是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所以被联合国任命为儿童亲善大使,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亲善大使,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为各国受难儿童提供帮助。该书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听了我的介绍,女儿“听书”的热情几乎是迫不及待,刻不容缓,《窗边的小豆豆》便“隆重开讲”了。

久而久之,孩子对名家名作也能如数家珍了,无形中丰富了积累,增长了见识,更亲近了图书。

三、猜一猜

除了“读”“讲”,孩子和我还经常“猜”。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猜角色,等等。

在读德国作家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的作品《小女巫》时,我让女儿猜猜小女巫第四次降雨结果会怎样呢?她猜了好几种可能,当我念出书中的结果——降下了牛奶时,孩子笑得直打滚,还感叹作者的脑瓜真是“不可思议”“无奇不有”!我还说着“早上好”,作飞翔状,让孩子猜这是故事里的谁?她愉快地猜出是小女巫的伴侣会说话的乌鸦……

“猜”的过程是游戏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亲子融情的过程。它令故事充满悬念,让双方都获得快意,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兴奋剂。

四、品一品

遇到精彩的章节或段落,孩子往往激动不已,会提出“再读一遍”的要求,有时甚至要求读上很多遍。此时,家长应该抓住这样难得而自然的机会,与孩子一道“品人物”“品细节”。

故事《雀斑点点》中有一段描写化装舞会的句子,语言简洁而诙谐,我和女儿都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对话,我俩分角色读了好多遍,她仍意犹未尽。从那以后,她经常模仿文中的俏皮话,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这就是一种品赏、一种回味。在“品”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生发想象,再现故事;同时还能积累语言,使书越读越“精”。

五、演一演

故事听得兴起,孩子们就特别想“演一演”,他们很善于就地取材找道具,一条纱巾可以当作国王的披风,一个鸡毛掸子可以当作老狼的尾巴……我常常做女儿表演的搭档,孩子郑重分派给我的角色,有时是一棵草,有时是一阵风,有时是一只大白兔。我总是全情投入,演得惟妙惟肖,和孩子闹成一片,乐在其中。要知道,此刻的你不是她的家长。而是她的玩伴啊!

我和孩子演过《鹬蚌相争》《皇帝的新衣》等完整的故事,也演过《爱的教育》《稻草人》等故事中的小片段。有时候还全家上阵,甚至邀上邻家孩子参演,阵容庞大,尽兴发挥。

此外,还可以是一人读一人演,还可以任由孩子自主创编一些对白和动作,这些都能大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让孩子在嬉戏中获得更多灵感。

六、画一画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孩子们的小手也痒痒起来,他们情不自禁地拿出画笔,画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画他们认为最逗趣的场景;有时还画连环画,带对话的那种,可有意思啦!

和孩子一起读《种葫芦》的时候,女儿绘制了一本连封面带封底共有八页的“小书”,展现的是葫芦生长的过程,有图有字,还有页码和标价,很是可爱。

读《西游记》的那段时间,女儿曾兴奋地画过一个“猴头”,因为自认为“太像了”,便请我帮她制成了个面具,表演的时候还用过很多次呢!

七、唱一唱

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来点“小插曲”,和孩子一起“唱一唱”。

在读郑渊洁的作品《舒克和贝塔》的时候,女儿爱唱“舒克贝塔之歌”,我则伴唱,女儿唱一句“舒克舒克舒克!”我对一句“贝塔贝塔贝塔!”而且每次必唱,这支歌成为了那段阅读时光的主题音乐。

《图书室》一文中,提到一首小朋友绘漫画时演唱的很滑稽的歌,我看着文中歌词,自己编了调子唱给孩子听,把她乐得不得了,非要学会不可。那一天的读书时间,我们家又是歌声,又是笑声,简直乐翻了天。

八、聊一聊

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和孩子聊书——聊作者、聊情节、聊感受、聊联想等等。有“聊的”,说明孩子读进去了,读出“味儿”了,读“上劲”了。

记住,聊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因为,这种交流完全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拨正”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让孩子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激励他更进一步地思考和体会。

九、忆一忆

阅读的时候应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产生共鸣。

有一次,读到故事里有个小朋友晕车的事,女儿立刻讲了一大串过去她自己晕车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听来的相关事情,她那津津有味的描述、丰富愉快的表情,大大激发了我要更多地为她读书的热情。同时,这种“回忆”和“联想”也让她对故事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十、逗一逗

每次读起《断腿的小木马》这个故事,女儿总会笑得岔气,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用家乡方言读的。

这是一次偶然的“花絮”。第一次听完这个故事后,女儿突发奇想让我再来一遍“土话版”,我一读之下,竟十分好笑。女儿兴致大增,要求我读了好多遍,而且后来还经常读。如今,这个故事她几乎可以背下来了。其实,我对家乡话有一种本能的亲近,让从小说着“普通话”长大的下一代了解一下家乡话,也能增强孩子对家乡亲近感和自豪感。何况这样读书,还能“逗”出一种别样的风味呢。

有时,我会煞有介事地对女儿说:“瞧你,天天读小豆豆的故事,好象长得也有点像小豆豆了呀!”女儿忙到镜子前对照着书中的插图,惊叫:“啊呀——是的!是的!不是有一点点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天呐——”瞧被我“逗”的!

应该说,亲子共读是一个双方享受、“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成年人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应该说并不比孩子少,关键看你是否真正“用心”了。大人对于书籍的虔诚和敬意会永远地影响着孩子,使他成长为一个自觉、热诚的终身阅读者。

上一篇:阅兵观后感,永生难忘下一篇:石景山区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