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2024-07-24

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精选8篇)

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第1篇

老君镇初级中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教师、学生健康,使大家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特制定班级卫生管理制度如下:

一、常规卫生工作

1、每天值日生必须认真打扫班级和卫生区卫生。

2、做到垃圾入框、入箱,垃圾不过夜,安排同学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库。

3、依据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制定卫生公约,排好卫生值日表并在班级公布

4、学校根据需要安排阶段性卫生大扫除。

5、组织健康宣传教育:每月一次。

6、组织体检工作:每学年一次。

二、教室与包干区要随时保持干净

室内卫生做到:

1、教室内及走廊的门、窗、玻璃、宣传橱窗要擦洗干净,做到无蜘蛛网、无残缺的标语和乱涂乱写的字画,墙壁无污痕。

2、课桌椅每天要摆放整齐无浮尘,课桌内和地面无纸屑、杂物,课本、学习用品要摆放整齐。

3、室内六面干净、清洁、无灰尘。

4、卫生工具齐全。扫把、畚斗、鸡毛掸等摆列整齐。包干区卫生做到:

1、无纸屑、痰迹、果皮及其他杂物。

2、墙壁无乱涂乱画,保持清洁。

3、无乱堆乱放杂物。

三、保持个人卫生

1、服装整洁、勤剪指甲、常洗澡,每天晨会进行检查。

2、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零食和不干净的东西,不渴生水。

3、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做到读、写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

4、学生定期参加体检,发现疾病及时告诉家长给予治疗。

四、卫生评估工作

1、班级卫生、清洁区卫生由值周教师每天一评。

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建全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卫生档案,管理教师每天检查并记入档案,每天公布一次,作为评选“文明寝室”依据之一。

二、保持环境卫生、禁止乱写、乱贴,保持宿舍的整洁、清新与舒适。

三、讲卫生,爱清洁。不乱扔垃圾、不乱泼脏水。

四、学生宿舍必须整齐划一。做到窗台、柜顶、床上无杂物(杂物一律放入物品柜),床上被褥要求叠好。

五、住宿生每天必须按时、按要求完成个人内务及宿舍卫生的`清扫工人作,接受老师和值日生的检查。

六、住宿生要搞好个人卫生,每天晚上熄灯前要洗脸、洗脚、刷牙。床单、枕巾、被罩要保持清洁,定期换洗。

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第3篇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换届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7日至9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18个省 (市) 、26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代表共108名, 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2篇。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教授, 中华预防医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永昌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邸泽青、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张朝阳、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第一届常务副主任委员朱敖荣教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授、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徐恒秋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俊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前, 中华预防医学会邸泽青副秘书长、学术会务部刘霞主任主持了两会换届工作, 朱敖荣教授代表两会作了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新一届委员和主任委员。其中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新一届委员由来自全国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47位专家学者组成, 安徽医科大学胡志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学会新一届委员由35位专家学者组成, 杭州师范大学郭清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会议围绕“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主题展开研讨。殷大奎教授、黄永昌教授、张朝阳教授、朱敖荣教授、胡志教授、郭清教授、周寿祺教授、吴雁鸣教授、任苒教授等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学术主题明确、学术观点鲜明、报告内容丰富。会议取得了端正认识、明确目标、交流经验、励志发展的效果。是一次回顾和研判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历程的经验交流会,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学术讨论会, 是进一步展望和促进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恳谈会, 是探索和关乎进一步提高13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动员会。

本次两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展现的是老一辈卫生管理工作者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老骥伏枥, 中青年卫生管理工作者对卫生事业发展砥柱中流, 达到了新老学会委员交流沟通, 薪火相传, 敦敦教诲, 殷切希望, 共谋发展之目的。

关于本次学术会议主题“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要学术思想。

会议总结了我国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并比较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思路与特点, 明确指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卫生发展三大支柱、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和健康状况的四大指标”在我国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指出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政策都已经表明, 市场经济法则不能使卫生工作摆脱窘境,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个人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指出“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市场化问题, 因为市场化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私有化问题, 因为私有化必然导致享有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分化;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商业化问题, 因为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不是商品”。

会议认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框架, 要明确“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为卫生国策的学术观点, 用卫生国策的思路, 规范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内涵, 即非营利性、公平性和福利性;提出了“建立卫生总费用的科学筹资和使用制度, 建立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制度、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制度”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会议专家建议, 在条件成熟时, 应积极争取成立中华卫生事业管理学会, 凝聚全国的学术力量,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会议认为, 卫生管理教育是卫生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 卫生管理本科教育是卫生管理教育的关键。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升卫生管理学科价值, 提升卫生管理学科价值需要培养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卫生管理人才, 而办好卫生管理教育, 特别是本科教育是培养高质量的卫生管理人才的基础, 是卫生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会议在回顾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认为应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与创新, 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卫生管理应用人才成长的开放性培养体系。提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应树立“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育人理念;践行“新医改特色, 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培养思路;建立“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 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会议上由郭清教授主讲的初级卫生保健, 任苒教授主讲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吴雁鸣教授主讲的现代产权制度, 王家骥教授提供的全科医学专业建设等报告材料将另文发表。

大会号召全体卫生管理学会委员和初级卫生保健学会委员, 在总会的领导下, 热心分会工作, 支持分会工作, 积极参加分会的各项活动, 在地方发挥自己的影响与作用, 积极发展会员, 促进地方卫生管理学会的建设与发展, 为分会的发展壮大及其影响贡献聪明才智。希望委员们抓住我国当前卫生改革千载难逢的机遇, 努力学习, 积极工作, 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 发挥卫生管理工作者、学者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初级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第4篇

【关键词】中学食堂 预防性管理 卫生

在学校管理中,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学校食堂管理而言,保证食堂的食物以及环境卫生安全,也能为学生学习增添一份安心与舒适。在中学阶段,学生还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对食物的安全性与营养性要求比较高,学校食堂作为中学生日常饮食的重要场所,就需要做好预防性的卫生安全管理[1]。对此,本文首先对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 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概述

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主要是指食堂上层管理人员对食堂内部进行管理,具体可以表现在食堂食物的采购、食堂厨师的安排、食堂其他工作人员的管理等等,从食堂的管理模式入手,在每个环节保证食物的卫生安全,最终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食物也是卫生和安全的。食堂做好预防性的卫生管理,实际上是要在食堂运行的每个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避免发生卫生安全事故,例如食物中毒、学生在食物中发现虫子之类的东西等事故。

2.中学食堂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食堂的运行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针对食堂的卫生管理,学校食堂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本文关于中学食堂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具体的分析。

2.1食堂中的食物管理不卫生

食堂卫生管理中,食物的卫生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根据相关的调查,学校食堂在食物的管理上存在许多不卫生的现象。从食堂采购食物开始到食物送到学生面前,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在食物的采购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采购食物时,相关的采购人员购进的食物本身就可能快要腐坏。其次,在食物的加工流程当中,由于时间比较紧迫任务量相对较大,食物的清洗、储放、加工等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不卫生的现象,如没有清洗干净、储放不当导致食物不卫生等等。以上出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食堂对食物的管理不够严谨。

2.2食堂的卫生设施环境不够完善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主要重视的是教学的设施设备,对食堂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在食堂的资金投入上也相对较少,食堂的卫生设施及其环境也还不够完善[2]。许多中学食堂的卫生设施要么就是老化陈旧要么就是卫生设施设备不全,而食堂的环境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食堂后厨的区域划分不清,使得厨房的卫生标准不高。关于食堂的卫生设施设备值得一提的是,食堂厨房的通风设备、油烟脱排设备、装餐具的设备等等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使得学校食堂的卫生条件和档次不高。

3.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学生、教师以及在校人员的用餐卫生,学校食堂本身就需要进行自我预防性的卫生管理,其次也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非食堂内部的人员进行食堂卫生安全的宣传。以下则是中学食堂具体的一些关于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实施策略。

3.1加强食堂运营环节的卫生安全管理

学校食堂为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校内人员提供的是食物,所以首先要对食物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样也从食物的采购到食物送到学生面前为主,从头到尾保证食堂食物的卫生安全。尽量做到不采购即将腐坏的食物,在食物加工的过程中保证食物的清洗、储放、加工都是卫生安全的。其次,在食堂的管理当中还要应当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确保食堂环境的卫生安全。例如,在人员的管理上,要求食堂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工作人员的衣着打扮要符合食堂工作的需要如工作人员的有必要戴帽子,防止头发掉进食物当中,进而保证食物的卫生。总而言之,中学食堂预防性的卫生管理可以从食堂运行的每个环节入手,保证食物卫生健康。

3.2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的监督与指导

在食堂卫生管理中,除了需要管理人员加强食堂运行环节的卫生管理之外,还需要加强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工作[3]。首先,针对食堂卫生的监督,可以通过食堂内部人员进行监督,还可以通过学校师生进行监督,当然相关的卫生部门也要对学校食堂的卫生进行定期的检查。在监督的过程中,食堂内部工作人员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将食堂的卫生情况反馈到食堂的意见部门,食堂根据学生教师的建议,加强自身卫生的管理。其次,在食堂卫生的技术指导上,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学校存在的卫生设施设备的清洁等加以指导,进而提高食堂卫生安全的档次。例如,针对学校食堂的消毒碗柜,相关的指导人员可以指导食堂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合理的利用,进而达到提升食堂卫生标准的目的。

3.3加大学校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宣传

加大学校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宣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食堂管理人员的卫生管理意识,进而在提高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工作[4]。开展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宣传方式有很多,例如相关的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或者学校开展食堂卫生安全管理的主题活动、主题会议等,在宣传的内容上应当涉及到食堂食物的管理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贴标语、开设宣传橱窗的方式进行宣传。当然宣传的主体对象是食堂管理人员,让食堂管理人员在意识上注重食堂的卫生安全。

结语

学校食堂卫生的管理关系到学校在校人员的饮食安全,所以食堂的卫生管理一定要做好预防性的管理措施,确保食堂食物以及环境的卫生。学校食堂为学生、教师等人员提供卫生安全的食物既能为学校打造良好的环境,又能提升学校的名誉。中学加强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实施策略只是实施策略当中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学校食堂能够参考这些措施,并积极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张秉辉,张玉芝,闫凤云.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产业,2014,20:76-77.

[2]程强,余波. 浅谈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实施策略[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1:32.

[3]金浬燕. 探析中学食堂预防性卫生管理的实施策略[J]. 好家长,2016,07:155.

中学厕所卫生制度 第5篇

厕所是传播疾病、造成污染的地点之一,加强厕所卫生管理,是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厕所由总务处负责管理,各使用部门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厕所每天至少清洗2次,并随时巡查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2、厕所管理有专人负责,并进行定时检查。

3、厕所做到通风良好、空气清新。

4、内外墙壁、顶部要整洁卫生,无浮尘蛛网,无乱写乱画,无污迹脚印,无破损。

5、禁止将易塞物等垃圾扔进下水道中,必须扔在纸篓中,每天有清扫人员及时倒掉,地面打扫干净。无脏物、积水、纸屑及废弃物。

6、门窗、墙裙、四壁清洁,无蛛网、积灰,无乱张乱贴。

7、保持洗手池、地面、大小便池的清洁干净,做到无积水、无尿碱、无污物、无异味。

8、小便槽、倒罐处、蹲位、隔板每日擦试保持清洁无粪垢和脏迹,主粪沟无积粪,保持粪沟畅通。

9、定时用盐酸除垢,除臭灭蝇,做到基本无臭。

10、保证便池冲水装置正常工作。

11、厕所出现粪便外溢或水电设施出现故障,应及时汇报。

中学食堂饮食卫生管理制度 第6篇

(1)《珙县巡场中学校学生食堂、小卖部管理规定》

(2)《食品加工、销售及饮食卫生“五四”制》

(3)《食品采购制度》

(4)库房验收、保管管理制度

(5)食堂水、电、气、机械维修制度

(6)水、电、气使用管理规定

(7)烹调加工管理制度

(8)主食、面点制作管理制度

(9)凉菜的制作管理制度

(10)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11)清洗消毒制度

(12)蒸柜管理制度

(13)电烤箱管理制度

(14)冷藏柜管理制度

(15)食品卫生管理、检验人员职责

(16)安全员岗位职责

(17)食堂保管员岗位规范

(18)食品生产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19)《文明服务用语》

马台中学卫生管理制度 第7篇

一、达标要求

(一)教室

1、地面清洁,无纸屑、无杂物、无积灰、无积水、无污渍、无痰迹,无积压垃圾。

2、墙面(包括走廊)无乱涂乱画、无积灰、无鞋印、无手印、无痰迹、无字迹、无蜘蛛网、无污渍、无私拉乱接。

3、桌椅摆放整齐,保持桌面的干净,不能乱刻乱画,桌洞内无垃圾,桌脚内无蜘蛛网,无灰尘。

4、黑板由责任人每节课后擦干净,黑板下沿无积灰。

5、卫生工具统一放置在教室后面的卫生角,手把朝上,一顺摆放。

6、日光灯、多媒体设备、图书柜无污渍。

7、门窗应做到玻璃光洁明亮,窗台无杂物,无积灰。

(二)宿舍

1、床铺要求:床上用品保持干净整齐,被子必须折叠整齐,床单无褶皱;枕头摆放在被子上面,被子摆放一直线,统一摆放在床头。

2、地面要求:保持地面清洁,寝室垃圾及时清理,地面干净,无水迹、无痰迹、无垃圾等。

3、鞋子及衣服要求:闲置衣服统一叠放在床头,鞋子必须整齐摆放在宿舍门入口右侧。

4、日用品摆放要求:脸盆摆放在物品架一至二层,牙刷、牙膏摆放在

漱口缸内,方向统一向右。漱口缸摆放在物品架顶层;毛巾挂在顶层横杆上。

5、墙壁要求:墙壁无乱粘、乱涂、乱画,无脚印手印,保持墙壁洁白。

6、门窗要求:窗台不摆放任何物品,保持窗台清洁无灰尘;玻璃洁净明亮,门面无粘贴,无涂画,无鞋印,无手印,无痰迹。

7、门口走廊要求:门口走廊无垃圾,护栏瓷砖无尘灰,保持清洁干净。

(三)清洁区

1、坚持每天二至三次清扫。

2、地面干净无杂物。

3、绿化带内无果皮纸屑,无包装袋等。

4、保持好清洁区卫生,发现有垃圾立即组织清理。

5、清洁区内的垃圾桶坚持每天清理,垃圾桶表面无污渍。

(四)厕所

1、地面干净、无积水、无痰迹、无尿迹、无大便。

2、墙面:无乱涂乱画、无鞋印手印,瓷砖保持光洁明亮。

3、厕坑无积水、无树枝、石头等杂物。

4、随时清扫,定期消毒,及时冲洗,尽量减少异味。

5、洗手台无污渍,无积水、无杂物、瓷砖洁净明亮。

(五)食堂

1、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2、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等有害昆虫孳生的条件。

4、禁止采购过期变质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5、食堂炊事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其原料。

6、不得向学生提供剩饭菜、凉菜。

7、公用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8、食堂用餐场所要设置供学生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

9、加工食品用具容器必须有明显的标志,做到生熟分开、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10、食品、食物贮藏要做到离地隔墙的标准要求,并定期清除过期存货。

(六)个人卫生要求:

1、勤洗头、勤理发,每周洗澡一次;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被子,穿着干净、整齐,不穿拖鞋。

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吃不卫生食物,防止病从口入,严禁吃零食。

3、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果壳纸屑。

4、注意用眼卫生,认真做眼保健操,自觉保持好视力。

5、坚持早、晚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疾病。

6、坚持晚睡前洗脚洗脸,早晨起床后认真洗脸、清洁面容。

7、有病应及时检查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发现自己和同学生病应及时

报告老师,老师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以防疾病蔓延。

8、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侵入。

二、管理措施

(一)教室

【相关表册为表(1)】

1、领导分管

教室卫生(整栋教学楼的卫生)由教务主任黄永丽负责分管。要进行督查、指导、记录,要求相关年级组长进行整改存在的问题。分管领导每星期至少抽查两次。

2、年级组长监管

各年级的教室、过道、楼道、洗手间等卫生由各年级组长负责监管。要检查指导每班做好教室卫生、排出楼道、洗手间的卫生清扫工作,发现存在问题利用两操集队或其它时间督促班主任及学生做好整改工作。

3、班主任负责管理

班主任每天都要对本班的地面、墙壁、课桌椅摆放、卫生角、卫生工具、过道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分管班干部或相关责任学生整改、完善。

4、班干部协管

班干部中有一人分管教室卫生,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相关责任学生整改、完善。

5、学生会检查

学生会每天检查一次教室卫生,并用“马台中学教室卫生检查记录表”按评分细则进行打分。将检查结果公布在公示栏内。具体评分细则如下:(1)每个班的班级卫生原始分为100分。

(2)达不到“达标要求”一项扣5分,如:地面不干净扣5分、墙面有污迹扣5分、课桌椅摆放不整齐扣5分等。

(3)100分为优、95分为良、90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4)检查打分后写出存在问题,失分原因,要具体到那些班级的什么地方不干净,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在评比栏上,供班级及时整改。

6、校长抽查

一个星期抽查一次,实际按需要进行不定期抽查,并作好记录,反馈给分管领导进行督查整改。

(二)宿舍

【相关表册为表(2)】

1、领导分管

学生宿舍男生院由校长窦学先分管,女生院由理科教研组长李世昌分管。要进行督查、指导、要求管理教师进行整改存在的问题,监控责任教师是否进行监管。每星期至少抽查两次,并将抽查结果进行记录、反馈。

3、宿管教师协管

将每一个宿舍挂钩到每一个教师头上,宿管教师每天都要检查一次自己管理的宿舍,并将结果记录在检查表中、公示在宿舍评比栏中,写清存在问题供宿舍成员及时进行整改。

3、宿舍长具体管

每个宿舍选出一个宿舍长,负责安排每天的值日生,监督宿舍的卫生内务,发现问题及时要求值日生进行整改。

4、值日生把宿舍当做自己的事进行落实

值日生早上不参与上早操,负责搞好本舍或洗漱间卫生,整理不规范的

内务,结窗帘,关门窗等。

宿舍卫生按评分细则进行打分,每天及时公示、反馈。具体评分细则:每个宿舍原始分100分。

(1)床铺不整齐扣5分。(只要有一张床不整齐)(2)地面不干净、走廊、楼道、窗台不干净扣5分。(3)衣服、鞋子、洗漱用品摆放不整齐扣5分。(4)不关窗子,不结窗帘扣5分。

(5)宿舍人员有偷盗、搞破坏、抽烟、喜酒、打架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当天评比为0分。

100分为优、95分为良、90分为合格,90分以下为不合格。检查打分后,将存在问题、失分原因写在检查表上,需细化到哪个宿舍存在什么问题及原因,并将结果反馈给责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整改。

(三)清洁区

【相关表册为表(3)和表(5)】

1、领导分管

各班清洁区由教务副主任王维清分管。要进行督查、检查、指导、发现问题要求各班主任及时整改,重点督查厕所卫生存在的问题,每星期至少抽查两次。

2、班主任负责管理

各班清洁区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每天监督或参与学生大扫除,清理清洁区、绿化区内的杂草,培养卫生监督员进行监督、管理本班清洁区卫生,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二至三次清扫,安排学生每天做好保洁,班主任每天要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学生会检查

每天由学生会负责教师安排学生会成员按“达标要求”和评分细则检查打分,做好记录,及时把检查情况反馈到评比栏中,供相应班级及时整改。

具体评分细则:

(1)每个班清洁区的原始分为100分。

(2)每天二至三次清扫,比规定少打扫一次扣5分。

(3)清扫不干净,清洁区内有垃圾、绿化带内有垃圾扣5分,清洁区内的垃圾桶清理不干净扣5分。

(4)对存在的问题、失分原因要细化到每个班,每个角落,并认真做好记录。

4、校长按实际进行不定期督查,督查分管领导是否到位,责任教师是否到位,检查是否落实,是否整改,并做好督查记录,填写督查表册,督促整改。

(四)食堂

【相关表册为表(4)】

1、领导分管。

食堂内外卫生由总务主任普金和负责分管,做好督查、指导、要求直接管理老师和食堂工作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监控责任教师是否到位,在岗,检查验收食堂管理相关表册、记录、痕迹,写明存在问题,整改事项,有必要时发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2、直接责任人。

食堂5个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全面负责按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加工,服从学校管理,按学校要求做好卫生、安全、加工等工作。在分管

领导,校长督查中不服从安排的人员一律辞退。

3、校长督查

校长是食堂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实际随时进行督查,督查卫生、安全、操作流程,督查工作人员,督查分管领导。并将督查情况认真记录,将存在问题反馈给分管领导和管理教师,限期整改。

(五)个人卫生

【相关表册为表(7)】

1、领导分管

学生的个人卫生由学生会负责人杨波负责分管,要协助好德育处组织好年级组长做好检查、评比、整改的工作,主要检查学生的衣服卫生、头发卫生、手脚卫生等。

2、班主任直接管理

学生个人卫生由班主任直接管理,在班上提出明确要求(按“达标要求”),平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及时整改。

3、检查组检查

有德育处、学生会、年级组长组成检查组,每两周按“达标要求”进行一次检查,公平公正打好量化分,做好记录,同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要求学生进行整改。

4、校长督查

校长借助两会、两操及课余时间,对学生的个人卫生及仪容仪表进行督察,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或学生本人,并要求学生及时整改。

三、奖惩措施

【相关表册为表(6)和表(8)】

1、一周结束进行综合评比,公示,颁发“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文明

宿舍流动红旗”,主要依据是一星期的总分。

2、一学期结束进行评比,结果进行公示,主要依据是一学期获得“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最多的班级和宿舍给予表彰奖励。

3、对班级以资鼓励;对管理老师给予绩效奖励,并作为年终评选“优秀、先进”的依据之一。对宿舍以资奖励;对管理老师绩效奖励奖励,作为年终评选“优秀、先进”的依据之一。

4、对违纪学生的惩罚。

(1)发现不负责、不认真打扫的学生,要求其重新打扫,并扣出该班此项目5分/人次。

(2)发现乱扔垃圾的学生,要求其在校园清理垃圾或清扫某个区域或监督其他同学,并扣出该班此项目5分分数。

5、对失职教师的惩罚

在分管领域内,每发现一次不合格,扣除相应的绩效分0.5分。

6、对主动捡拾垃圾认真做好保洁工作的学生的奖励,记入好人好事,并在校会上表扬,作为年终评选优秀的依据。

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研究 第8篇

1.1 前言

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宣教、咨询、疾病预防和监测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会议即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在社会公正精神下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主要渠道,是基于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与技术之上的主要的卫生保健[1]。因此,大力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的卫生政策。30年来,各国政府为此发挥政治意志,调动国家资源,不断改革探索,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不懈努力。

追溯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是采取单一的模式,而是针对各类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需求的各种不同制度的组合,即多层次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通常,各国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构成:一是制度体系,即由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规范的各种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政策的集合。二是供给体系,即由医疗机构、医药机构和医生、护士提供的医疗服务系统。三是财政体系,包括卫生经费的筹集、分配、支付和营运。四是管理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管理、监督检查等[2]。尽管各国的卫生体系不同,不具备可比性,但不同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或相似的,是可以互相比较的。

1.2 改革驱动力

世界各国的卫生改革是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卫生系统的共同压力来自成本控制与服务可及性、公正性和质量。笔者在系统研究部分发达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发展基础上,将其改革动因概括如下:

1.2.1 卫生总费用持续上涨

尽管多数国家政府近年来对卫生投入不断增加,任何国家的卫生资源与社会需求相比都是稀缺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新技术(含药品)成本增加、慢性病上升等导致的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各国政府不得不思考有效利用有限卫生资源的方法和措施。虽在某种程度上,人口的老龄化是卫生保健系统绩效好的体现,但也是促使卫生费用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此年龄段以下人均医疗费用的5倍[3]。OECD 预测,老龄化将导致与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9%上升到 2050 年的 26%,其中一半用于医疗卫生支出。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迅速上升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主要的健康问题和挑战,全世界50%的疾病负担归因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4]。

1.2.2 专业队伍地位的确立

首先,各国实践证明政府对全科医疗的地位定位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如加拿大,尽管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在与政府的基金分配博弈中争取到一些权益,但并没有被提升到政府改革日程,从而阻碍了政策杠杆对初级保健机构和供给调控作用的发挥。其次,全科医疗管理机构的成立似乎是改革的主要干预因素,如英国的初级保健托管机构(PCTs)、新西兰的初级卫生组织(PHOs)和加拿大的社区保健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res)等。这些组织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和供给中负责计划、购买和绩效管理。再者,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的地位如护士的地位也是改革的关键。如新西兰的“放慢护士运动”,使护理改革成为初级卫生多元保健团队改革之一。国际上,初级卫生保健的中心地位不管是由全科还是多元团队提供,均被认为是社区照顾最具成本效果的途径。

1.2.3 政府优先发展目标的制定

各国政府根据优先发展战略确立近期改革目标,如新西兰旧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效率低下和缺乏责任,其改革重点在于成本控制、克服可及性障碍、减少服务项目收费;加拿大政府致力于整合初级卫生保健供给资源;英国政府则努力提高可及性、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绩效;荷兰的改革主要围绕扩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以实现医疗的平等、广泛可及性和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绩效;美国则重点在于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澳大利亚政府的目标是改进成本-效果、质量、健康结果、可及性和公平性。

1.2.4 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期望

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技术以及信息的发展,人们对社区高质量卫生服务可及性实现期待有所提高。卫生体系改革的常见动力是恢复公众信心、提高满意度。因为卫生问题是政府选举民众关注的焦点,病人满意度通常就是卫生服务可及性,而不是服务质量评估。因此,部分国家初级保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患者可及性,延长诊所开业时间和拓宽服务项目。

总体而言,各国初级保健改革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拓展初级医疗,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的可及性、持续性、连续性和质量,从而实现人群卫生需求的公平性和成本效果。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力配置、技能整合、患者选择权、医疗质量责任心。

2 英国、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进程

不同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各有特征,受其自身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水平的制约。本文重点介绍英国和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改革进程。

2.1 英国

从1948年建立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之初的新生儿死亡率为34‰、出生预期寿命男性为66岁、女性为71岁发展到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5‰、出生预期寿命男性为77岁、女性为81岁[5],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8.3%,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际上普遍认为英国国民健康状况的极大改善得益于NHS的实施。

2.1.1 组织形式。

英国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是通过NHS由国家购买医疗服务,由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向全体公民及与英国签订医疗照顾互惠协议国家的居民免费提供。其次为私人医疗保险,11.5%英国人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医疗。每千人口拥有GP 2.4人[6]。GP 可以单独执业,也可合作开展工作。目前,单个诊所的数量从32%下降到22%[7]。

2.1.2 筹资机制。

NHS由国民税收资助,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一是国家税收,这是NHS经费来源主渠道, 约占82% ; 二是各种保险, 约占12% ;三是其他收入, 约占6%。国家卫生部按年度制订各地经费预算时,以当地总人口数为基点,同时考虑居民健康状况、医疗需求水平等因素,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死亡率、发病率等指标。据英国社会保障部公布,从2003年起国家为NHS投入逐年递增7.5%,仅次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列第二位[8]。

2.1.3 改革进程。

近年来,英国初级卫生保健改革主要是围绕GP报酬补偿方式和拓宽GP功能。90年代初有二项特别重要的改革:一是1990年修订的全科医疗合同;二是伴随着内部市场的引入于1991年建立的GP基金持有者。1990年前全科医生的报酬支付是根据各自拥有的注册病人数量加固定年度津贴、经费分配表。1990年合同主要变化为:通过增加人头费比例(占总收入的比例由46%提高到60%)和方便患者转换医生提高医疗质量;通过经济激励强调预防和健康促进(主要针对子宫监测、免疫接种、老年人和新患者年度体检等);兼职的全科小手术予以经济补偿。

GP基金持有意味着全科诊所拥有预算经费(约占医保经费的30%),为患者购买门诊和住院服务及药品。GP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开药和转诊的决策风险成本。同时,内部市场机制使NHS分为购买者和提供者。原先相关的国家医疗管理机构变成了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区域卫生指导委员会和GP基金持有者)与服务提供者(医院托管机构,Hospital Trusts)制订合同,GP有能力控制医院预算的比例,能够与医院会诊医师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他们不满某家医院的服务可将病人转到其他医院或自己提供一些适宜服务(如小手术等)或某一专科特定地区,从而减少转诊和药物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在此情势下,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而服务购买者也根据居民医疗需求不断拓宽合同服务范围,鼓励发展全科医疗[9]。全科医生的报酬由医生(含牙科医生)评估机构决定。1999年全科医生的薪酬方式发生改变成为工薪族。2004年新合同特别强调医疗质量奖励,出台的质量结果框架(Quality Outcomes Framework, QOF)包含146个临床和机构质量指标,涵盖四个领域:临床、机构、辅助服务和病人感受。每个指标都与具体医疗标准有关。QOF被列入全科合同,其指标涵盖25%全科医生收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GP增加了转诊和开药数量,目的是为了增加下一年度的预算(起初预算基于往年服务数量,后来改为权重人头)。然而,非基金持有的全科诊所资金来源仍是区域卫生权威机构,其转诊数量没有变化。GP持有者为增加购买力,将服务延伸覆盖到医院和社区,导致非基金持有和基金持有的全科诊所病人不平等,如基金持有者的病人等候医院处置的时间短。1997年政府呼吁合作而不是竞争,以减少卫生不平等和差异性。1999年4月组建了481个初级保健集团(Primary Care Groups, PCGs),2000年成立17个初级保健托管机构(PCTs),覆盖100,000人,统一预算,为病人提供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社区药品成本和全科医疗基础设施成本。PCGs与GP基金持有者不同之处是覆盖所有GP诊所,从而确保人群覆盖广泛。PCGs不但代表患者利益,还有责任解决卫生不平等性,协调管理初级和次级医疗保健服务。2002年PCGs和PCTs整合形成更大的机构,组建成立了302个PCTs。每个PCTs覆盖平均180,000人,NHS 80%的预算经费以需求为基础、按权重人口(人口组成和其他危险因素)拨给PCTs。2002年后NHS更多强调目标设定和绩效标准。PCTs有一套不同的指标如全科医疗可及性、初级卫生保健可及性、药物滥用者治疗可及性、择期住院病人等待时间、经费管理、4周戒烟管理、门诊候诊时间、急诊时间等。为加强慢性病成本管理,PCTs不但帮助慢性病患者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包括提供“信息处方”等[10],还引入一些改革项目,如2007年投入960万英磅用于缩短转诊病人等候时间,投资100万英磅建立慢性病模拟社区病房,由社区护士长管理病人,降低病人急诊入院待床期间费用,降低处方药品费用,减少转诊延误等[11]。

2.2 澳大利亚

2005年澳大利亚人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9岁, 女性为84岁,列居世界第三。婴儿死亡率为5‰,孕产妇死亡率为6/10万,其他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均名列前位。2004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在OECD国家中名列第六[6],国家的负担适中,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性比较好。

2.2.1 组织形式。

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一个公立与私立、联邦与州政府计划混合的复杂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一是全科医疗:以私人形式开业的全科诊所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职和兼职之分,以护士为主,还包括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其它卫生技术人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由联邦和州政府资助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项目。2003年GP约占全澳医生总数47%[12]。城市全科医生独立行医的数量从1991年的25.5%降至2003年的13.7%, 而4人以上合作行医却由1991年的34.3%升至2003年的59.8%[13]。城市GP试图寻求工作-生活的平衡,平均每周工作减少至45小时,但乡村医生比都市医生工作时间长且工作量有所增加[14]。据统计,澳大利亚每人每年平均看全科医生时间为83.4分钟(美国平均为29.7分钟,新西兰为55.5分钟)[15]。这能否影响健康结果尚不明确,但至少说明了澳洲全科医疗的高度利用。

2.2.2 筹资机制。

卫生筹资形式主要有政府税收、各类形式的健康保险以及自费等,但具体操作各不相同。Medicare通过联邦政府和强制性保险筹集资金,向全体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健。联邦政府是筹资者而不是服务提供者,为大多数的卫生系统筹措资金,补助药物和老年居民院外医疗服务;州政府在联邦财政补助下,主要负责筹资和管理公立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及调配卫生专业人员。在筹资来源上, 联邦、州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约占 70 % , 个人和私营企业提供约30 %。

2.2.3 改革进程。

在澳洲初级保健发展进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组建了许多机构。如1991年成立全科医学顾问理事会(General Practic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GPCC)负责起草一份关于“全科医学的未来”战略报告;为更好理解主要任务,以工作团队形式解决一些特殊事务,组建了全科医学工作组;之后,又相继成立试点小组、全科医学评估组(General Practice Evaluation Group, GPEP)、全科战略总结组(General Practice Review Group,GPSRG)。为落实GPSRG的建议,卫生部长批准成立全科医疗咨询理事会(General Practice Advisory Council,GPPAC),其主要任务:管理慢性病、整合资源、辨别初级卫生保健障碍与机会等。2000年后,各级政府之间协商合作,努力拓宽初级保健服务领域。如联邦、州、区政府共同协商签订澳大利亚保健协议(Australian Health Care Agreements, AHCAs)。

2003年澳洲议会意识到初级保健的经济承受力、有效性和及时性是卫生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进行了全科医疗改革。其主要内容:供方资金机制由资助个人改变为资助全科诊所,且在全科诊所与区域初级保健机构间设立新的基金。澳大利亚GP的服务报酬有三种来源:一是对普通注册患者的按服务项目收费(fee-for-services, FFS),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由联邦通过Medicare下拨,且被大多数全科医生支持。二是针对慢性病和复杂的卫生需求患者特殊服务项目的按服务包收费。三是激励基金。Medicare是联邦政府企图实现收费机制可及性问题的方法之一,涵盖公立医院住院服务、全科诊所全额报销及某些病理检查和精神及眼科服务。然而, FFS虽能控制GP的收入,但存在一些不公正,让GP注重患者的直接干预而不主张更广泛的人群健康观,同时不能解决复杂的卫生需求和需要多次探访的慢性病患者需求,也不利于全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Medicare弊端,联邦政府于1999/2000年度推出“高级初级保健计划”(Enhanced Primary Care, EPC)旨在补偿那些照顾慢性或复杂病症患者的全科医生,为卫生保健提供多元化途径。再如,全科激励补偿方案(Practice Incentive Payment, PIP)主要围绕全科医疗质量如非工作时间服务、教学、合理用药等,鼓励通过认证的全科医生提供广泛、优质服务。

为减少服务提供的重复性,增进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在澳洲部分地区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组织。网络成员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为提高老年居民适宜医疗和初级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联邦政府于 2004年成立了老年保健全科专家计划(the Aged Care GP Panels Initiative)。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由老年服务机构、全科医疗机构、保健服务提供者(如听力技师、视力矫正师、物理治疗师、足病诊疗师等)、老年保健护理人员、老年保健评估团队和药剂师组成的执行咨询小组,综合评估居民当前存在和潜在的医疗需求,制订、调整品牌服务协议、识别主要关注领域、参与质量促进、消除初级卫生服务供给障碍等。联邦政府对澳洲未来卫生服务供给的设想是资源整合、多学科团队照顾、重点关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3 启 示

各国卫生体制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对提高健康水平、节约费用成本、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所强调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模式就是充分涵盖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尽管我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但总结他们较为成熟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经验,可获得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3.1 加强政府主导和责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

多数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是由政府组织,政府税收和立法建立社会保险是卫生筹资的主要方法和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卫生保健体制中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保障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一般超过政府总支出的12%,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这两项指标比重越大。我国政府长期投入不足是造成居民普遍反应的“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政府投资占卫生总费用38%,占政府总支出10.1%[16]。因此,我国应强化政府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责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财政支付能力,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卫生责任分担与筹资机制。

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保证,而建立和完善筹资长效机制则是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Johnston认为实现全科医疗服务可及、质量和选择目标的主要驱动力是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其他类型供方机构[17]。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体、多种模式共存;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私立医疗服务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的复合型体系。其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拓宽筹资渠道和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因此,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应在坚持对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市场保险组织经验,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建立和发展一些非赢利性医疗保险公司,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2 注重医疗资源整合,提供多元合作服务

健全的初级保健体系应基于区域管理形式。由于没有单一专业能涵盖初级卫生保健所有目标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慢性病管理等,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来整合医疗资源与拓展业务技能。如澳大利亚一些州、区政府整合本地社区资源,组建初级卫生保健团队,如南澳的“全科附加中心”(GP Plus Centres),维多利亚州的“超级诊所”(Super Clinics)、新南威尔士的“保健中心”(Health Care Centres)等。美国初级保健医生发展趋势也是形成更大的医疗集团。目前世界各国寻求初级保健团队形式照顾呈现上升趋势。

各国都很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从事初级卫生保健的医护人员中,除了GP,还包括实习护士、社区护士(如助产士、健康访问员等)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如物理治疗师、手足病医师、职业病医师和语言治疗师等)。如澳大利亚在全科医疗改革进程中还十分重视组织设置,针对社区需求变化和不同管理目标相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架构不断重组、合并、调整, 以求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社区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3.3 突出优先发展领域,合理选择干预重点

富有成效的经济需要健康的劳动力。然而,任何国家的卫生资源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突出成本效益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战略,成为政府为提高居民健康保障的优先选择。研究表明,科学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预防和干预功能的实现正是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任务之一。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慢性病的管理。如德国把慢性病预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社区开展预防服务,费用由医保承担。澳大利亚运用健康促进理论模式,强调社区预防,成立国家、州、区三级健康促进中心,完善健康促进网络。美国将健康管理计划应用到患病率高、成本高的慢性病管理,对于费用控制、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意义,使人群健康消费维持在低水平上[18]。如北美流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CCM)包含病人生理监测信息的提示与反馈、单个或人群病人照顾计划和帮助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同行协作等。CCM也鼓励病人培训后作为成员参与以学会自我管理。我国应重视慢性病管理,将资源相对集中在基本临床服务和适宜技术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疾病负担评估和风险调整方法,降低慢性病负担。

3.4 建立综合连续医疗,注重协调关键关系

3.4.1 医患关系

普遍认为医患关系的连续性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而保证医疗连续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医患双方长久信赖的关系[19]。这种长久关系也可减少信息获取的成本,使医生获得患者的病史、价值观、喜好和影响治疗最佳方案的因素。病人从全科医生处获得治疗方案和医疗决策的信息。虽然国外有学者争议随着患者选择意识和信息量的增加、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建立,GP守门人的地位从长远看不会持久,但正如前所述,稳定连续的医患关系无疑有利于病人的系统管理及某些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而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既是维系良好和谐医疗关系的前提,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和疏导卫生需求的关键。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匮乏及质量不高是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不高的原因之一,除加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力度外,还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建立多元的补偿激励机,吸引和保留全科医生队伍。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注重内涵建设,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以赢得患者信任。

3.4.2 全科医生与其他专业人员

综合的初级卫生保健包涵许多学科如开业护士、保健人员、验光师、产科、牙科、急救人员、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师等。在初级保健模式中,与全科医生中心地位并行发展的还有非医生临床人员(non-physician clinical, NPC)。其主要配合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工作,目的是减少对医生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促进欠发达地区卫生可及性,提高医疗质量。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以补充医生人力的不足,如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应适当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结构,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从总体上降低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成本,也有利于拓展更多的卫生服务领域。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适当配备其他专业人才如脊椎按摩师、心理咨询师、足病诊疗师等。

3.4.3 社区与医院关系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由于功能区分明确,利益冲突不明显,以病人为中心建立了互动机制,即一方面是医院服务向社区延伸,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或参与社区保健和康复工作;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不仅及时向医院转诊病人,其住院治疗方案由家庭医生和医院医生一同制定,而且能在利益条款合同担保下使用医院诊疗设备包括仪器设备、病床等。这样不仅使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服务形成了一个连续医疗过程, 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而且使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也有利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我国应借鉴经验,规范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的服务内涵,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协作和协调,完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机制。同时,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鼓励医院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兼职和多点执业,并取得合理报酬,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3.5 加大全科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全国范围质量框架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发达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改革和发展与全科诊所执业规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制订卫生战略的重要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卫生信息数据库,在任务配置、电子病历、病例与疾病管理、需求分析、资金分配、数据保护和医疗连续性照顾等方面引入电子医疗数据交换手段,通过简化管理程序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促进病人信息传递,通过e-mail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探访次数。如英国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美国的卫生服务信息基础框架(Heal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HII)、加拿大的电子健康系统(e-Health)、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网络(Health Online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启动一个重要的在线项目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考虑国际疾病分类(ICD)在初级保健环境中的相关性,以修订全球医学和卫生统计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同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改善医疗质量,以信息建设为平台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如荷兰全科医学院和医疗质量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与费用相关绩效指标体系。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学院建立《澳大利亚全科医疗质量框架》。我国应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质量监测。

摘要:世界各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是改进初级保健的可及性、持续性、连续性和质量,实现人群卫生需求的公平性和成本效果,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疾病风险分担能力和满意度。文章总结了部分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构成、改革动力及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国际公认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英国、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组织形式、筹资机制与发展进程,以期获得对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上一篇:净水器服务标准下一篇:初一水平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