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陶演讲范文

2024-09-17

师陶演讲范文(精选7篇)

师陶演讲 第1篇

爱德求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学高”,是指教师的业务素质要过硬;所谓“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高身正,其实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也是影响教师权威的根本性因素。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高和身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欢迎那些无专长,教无建树,缺乏思想,仅凭传统管理经验张着嘴提要求的教师了。

现在,老师们普遍注意了学高的提升,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老师却忽视了身正的修炼,往往成为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比如,在校园中看到纸屑,教师让学生去捡,而自己不和学生一起捡;一面谈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下了课,又抽起香烟;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面前侃侃而谈,不乏真知灼见,但一旦出了教室,离开了学生便似乎脱了戏装,言谈有失检点,致使所讲述的道理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也破坏了自己良好的教师形象。学生就会对他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讲的就是身正的重要性,同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不仅要靠有声语言,而且要靠“事实语言”和“行动语言”。言行一致,则一言千钧;以身作则,则不令而行。事实证明,身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是一种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

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行为的支撑。陶行知说过:“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平日里,最让学生感到可怕的教师是:他们常常以为孩子表面的一点点特征就代替了孩子全部的内心世界,他们总愿意把学生分解开来认识,以偏概全,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做人的尊严的独立存在,忽略了他们广阔而又丰富的灵魂。因此,在教育的岗位上,教师只有尽力而思,尽力而为,尽力而爱,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理想、最美丽、最值得信赖的教师,才会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让我们孩子伴随着爱的旋律,沐浴着爱的阳光,学会用心灵去歌唱,用真诚去追求!我们坚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师陶演讲 第2篇

积极推进有效教学

摘要:

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达成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安排,课本设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前后衔接的问题,影响了有效教学的进行。在对所任教的中学300多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对15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之后,笔者总结了一些调查中显示出的影响有效教学的衔接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对推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课标

有效教学

衔接问题

学生实际

一、引言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这段对于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安排,课本设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前后衔接的问题,影响了有效教学的进行。在对所任教的盐城市第一中学300多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对15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之后,笔者总结了一些调查中显示出的影响有效教学的衔接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简介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1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0份,调查对象为高

一、高二年级学生。成功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高一学生有215人,高二学生为285人,男生为302人,女生为198人。参与访谈的教师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3人,初级教师7人。

三、调查和访谈中显示出的影响有效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调查显示,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不衔接

初中阶段,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选择教学方法,以中考为目标实施教学,升入高中之后,89﹪的学生觉得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初中阶段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音标,而现在所使用的牛津版教材词汇量很大,且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在单词掌握上存在很大问题。词汇量不足又会影响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学生的心理环境前后脱节

步入高中以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由初中的“佼佼者”变为“普通人”,需要重新适应同学、班级、教师、校园环境,使学生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由此,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给自己重新定位,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的学习,在平时英语学习的点滴中逐步积累,夯实基础;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英语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连最基本的完成老师布置得家庭作业的任务都不能完成。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且高中老师心理背负着高考的重担,总希望学生能将所讲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更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保持学生的高中英语持续性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激励性的评价相对于初中要少,这在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造成了影响。

3.高中教师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了解存在空白

在访谈中,只有四位老师曾接触过初中的英语教学,其他教师,尤其是初级职称的教师,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走上了高中的讲台,初中课程改革的推广,使得老师们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缺乏相应的了解,只能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显露出的 不足作出相应的调整,往往对教学产生影响,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语法方面,高一一开始的语法就为定语从句,这要求学生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必须有所了解,而初中的英语教学对此并没有细细分析,学生概念不清,对于句子结构更是一窍不通,连什么是主谓宾都不知道,更不说表语、宾补这些汉语中没有的术语,学生很难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之后的从句的掌握也较差。老师往往在上的过程当中才发现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再回头去补,收效甚微。

(二)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有脱节

1.部分教材内容不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在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采用模块划分的方式,一个模块三到四个单元,一个单元七个版块,教育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教材内容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版式设计合理优美,图文并茂,色彩柔和,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但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招收市区及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话题,比如M7U4 Public transport & M8U3 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 & M8U4 Films and film events等单元的话题,市区的学生相对熟悉一点,认同度较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较高,而那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则比较陌生,这些话题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很难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2.课程编排与实际课时有冲突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英语学习且成绩合格取得学分方能毕业,在此基础上,还有六个模块的顺序选修教材取得学分才能参加高考。具体说来,半个学期要求学完一个模块。英语周报及其他教师参考资料上安排一个单元为十个课时,以我校英语一周五课时来计算,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应该在两周之内完成。但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学期来的教学证明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加上讲解练习所需的课时,所以笔者总感觉较难把握对此教材单元课时及单元中版块课时的安排。

3.教学要求与实际语言环境及学生实际能力有偏差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新教材的学习,完成一系列相关的任务从而锻炼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组织等能力。以牛津教材每一单元的task部分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的学生在活动组织能力方面早已经达到教材的 要求,有些任务的设置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M7U3 task 中,skills building 1 reading charts and graphs 过于简单。而另一方面,教材中一些任务的设计,如M8U4 project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组织好相应的语言。在这样一所兼收市区和农村地区学生的学校里表现如此明显,试想在整个江苏地区,苏南苏北的地域差别将使得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差异更大。

(三)高考的现实和新课标的要求不完全一致

高考是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虽然形式上由提前实施的口语测试以及听力,阅读,写作等部分组成。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口语测试较为简单且有流于形式的现象。高考主要测试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侧重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因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堂上往往并不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课时较为紧张,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少,很难有机会在自然的语境中习得英语。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从事交流活动的能力不强。

四、解决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的建议

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解决所存在的衔接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树立大课程观,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

高中英语教师要熟悉初高中英语教材,也要对初中教材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在课堂上更好的让学生把握好重难点,由此,对于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的内容,比如音标,老师可以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开始有所讲授提示,减轻学生今后背诵单词的难度。对于那些大学毕业之后就立即走上高中英语教学讲台的年轻教师,所在学校可在新教师上岗培训的课程中包含一个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简单介绍。

(二)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衔接

高一学生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心理上新的“断乳期”,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转折点。学生是厌倦上英语课,还是期待着上英语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用自己的激情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交流,教学互动,从而营造“激趣→创景→点拨→探求→交际(综合运用)”的教学互动过程。同时,教师可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经历、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课后也可以与学生定期沟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周记也是教师和学生谈心的一个重要也有效地媒介。笔者在高一阶段要求每位同学都写周记,及时批改并积极反馈。学生乐意跟老师分享他们的心事,而老师的积极评价和对他们心中困惑的一些建议也帮助他们更好的走好高一这一过渡和适应阶段,在这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英文思维和写作能力。教师的及时关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不应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新教材提供了较多数量的语言材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实际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词汇多的问题,老师就应放弃逢生词就讲练,要把词汇分类,重点讲解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率高的单词,并让学生熟练运用。而对一些使用频率低的单词,只让学生知道其意思就可以了。对于新教材的各个项目,教师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地讲练。例如,上听力课时,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让他们达到会复述文章。而对于一般学生,可让他们达到听懂材料、跟读材料、熟悉材料即可。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要改知识传授型为能力练习型。教师要减少讲解的内容,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猜测生词,领略作者的意图,理顺对话或短文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英语的语言美,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和接近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在语言点教学上,要做到先意义、后结构、创情景、用中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研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精心“加工”。

(四)单元目标代替课时目标,提高课时利用率

在教学设计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有效教学的目标。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容量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参的要求,灵活合并部分内 容,比如,每一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往往旨在引入话题,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这一部分并没有必要占用到整整一节课时,教师可将这一部分与reading结合起来,作为reading的导入部分welcome to the unit也可以与word power部分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每一单元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这样既将整个单元内容衔接起来,也提高了课时效率,更有效地完成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

现行的高考有力地促进并规范了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高考本身的缺陷也给中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应侧重形成性评价,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增强自己,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被予以及时肯定。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当教师们不再只着眼于学生的分数,而关注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师生关系会日益融洽,在融洽的英语课堂的氛围中,学生不断提高自我。

五 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有了巨大的改进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可以使高中英语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使得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呼应,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5 2.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3.谢凯灵 “行动研究在英语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 第11期

师陶演讲 第3篇

自2004年开始, 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在新课改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 这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探索的问题。现在就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有效开发学生思维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要面向生活, 要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内容。历史教学只有贴近生活,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人教版选修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课中, 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50年代, 体味农奴生活的艰辛”:投影打出四张真实反映农奴生活、劳作场景的历史照片, 请同学回答:

上述图片及教材P90“历史纵横”, 它们共同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位农奴, 你会怎么办?

通过几幅历史图片的展示, 能够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到农奴生活的极端贫困, 这种真实历史图片的展示比任何形式的材料都具有说服力, 同时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 如果自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农奴, 自己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设计, 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人认识:在政治方面, 俄国农奴制已经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此外, 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二、体味生活联系历史现实, 密切留意学生成长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当中到处是学问。因此, 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与历史教学的结合点, 让学生走近历史, 贴近生活, 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去认清自己、了解社会,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当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联系当前的社会, 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

比如在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探究题:近代以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设计这道题目的意图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因为在寻找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时, 学生必须要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去寻找影响其发展的共性因素, 比如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中国民资都得到了发展, 就让学生去寻找其得到发展的共性, 应该就能发现在这两个时期, 都有政府对民资发展的鼓励;二是发挥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如启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国家独立是民族振兴的前提, 反帝必须与反封建相结合;国家统一、社会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这样的一堂历史课, 这样不传授了教材上的知识点, 而且将知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汲取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 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的目的。

三、体验生活搭建实践舞台, 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 它的含义是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学生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挖掘素材, 提供给学生创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尝试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我曾经让学生表演过历史剧《商鞅舌战群臣》,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道具, 如国王的王冠、大臣们的服饰等。表演时, 他们的演出是那么认真与投入, 学生通过历史剧表演了体验了秦孝公的睿智、甘龙等保守派的食古不化与商鞅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心, 通过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又能使其身临其境, 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陶师陶 躬身践行 第4篇

一、学陶师陶,坚定对教育之爱

每次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名言,最大的感动就是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并且因为爱而对教育事业有无比的执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这是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份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是,当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力大,教师收入不高,而自身工作压力也大,部分教师因此迷失了方向,动摇了从事教育这一神圣事业的信念,存在“拿一分钱出一份力”的想法。如果我们对照一下陶行知对待教育的那份热爱之情,看看被评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贵州省的李兹喜老师,我们又作何感想?李兹喜老师当了13年代课教师,他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同时还是勤杂工,他不仅要给学生们上课,还要到山下背水给孩子们喝。他的“年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的365斤包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的市场价计算,这份年薪还不到300元。就连365斤包谷,有时候也收不齐,因为有些学生家里太穷了,粮食不够吃。李兹喜说:“我想得最多的是,山里的穷孩子需要知识,我要为他们点燃希望。看到孩子们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我感到值!扎根边远山区,我无怨无悔!”他的事迹让每一个人为之感动。想想李兹喜,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呢?

二、学陶师陶,践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当今教师有很大的启发。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终身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领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充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研究学法,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学会学习。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即实践,陶行知认为教学活动应做到“知行”统一,光有老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实践,这是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现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极大地激发了潜能,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而不是支配一切的传授者。

三、 学陶师陶,躬身与生同发展

陶行知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纲要》无论是“重点任务”的十一条,还是“体制改革”的五点思考,都渗透着对被教育者的“关爱”和“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学陶师陶论文 第5篇

永济市城北中学张文丽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深刻的职业认识和创造性的职业实践,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师德的丰碑。文章系统阐述了陶行知丰富而深邃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启迪,为当今加强师德建设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为广大教师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营养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现实启迪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曾被宋庆龄女士称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陶行知先生思想,就需要像他那样做到为人师表。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作为一种师德规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突出体现的是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其中为人师表既蕴含着真,品格上的诚实正直和言行上的一致,表里如一,它也饱含着善。陶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它还体现着美,即语言美和仪表美。为人师表的教师具有表率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其教育生涯说明,为师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才能立教于天下。教师还应严以律己,真实诚恳,精神高尚。新世纪里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革,目的是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全力建设好和谐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基础教育担负着重大的使命。1

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为人师表的修养,树立当代良好的师表风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始终以陶行知先生这种献身教育的精神激励自己,并努力塑造良好师德。

一、学陶师陶,关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爱满天下”的观点。我觉得师爱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就会促进学生成长,无形之中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学生对师爱的需要仅次于母爱和父爱,如果一个人早年体验到充满爱意的关爱,就会为其人生的开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爱的氛围里,在师爱中学生才尽可能地释放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因而,热爱学生为为师之本,我们要把心灵献给孩子们。

二、学陶师陶,尊重家长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父母是家长,所以我觉得在学陶师陶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家长和教师来说,他们都是学生的教育者,也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地位平等的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学生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因此处理好二者关系事关重大。作为教师,应把家长当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对象,这是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决不能认为家长在教育中可有可无或关系不大,甚至对其毫无热情、冷淡傲慢、盛气凌人、训斥挖苦、态度蛮横等,这都是不道德的,也违反了师德。教师应认识到

家长不是教师对学生教育与管理权力的延伸,而是学生成长的内外环境的动因。

三、学陶师陶,团结同事

团结协作是教育中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处理教师各种人际关系、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做到相互尊重与合作。因为紧密团结的教师团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且要克服过去那种文人相轻的不良现象,它容易导致教师间人际关系冷淡、封闭,对团结协作共同育人风气的形成有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总是能真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各种行为,对同事获得的点滴成绩能真诚地表示祝贺,在业务上和修养上能取长补短。对于同事的表扬和有关工作的批评能在其当面而不是私下里暗箱操作。能承认在教学、教研上的不足,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或受到一点批评都可泰然处之。能承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于帮助同事,把学校的教师看成兄弟姐妹和父母家人,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要正确对待同行的评价,不可只听好话,烦听批评,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

总而言之,教师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办好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四、学陶师陶,勇于创新

学生在学校内的时间相对于人生而言,毕竟是极为短暂的。因而,学生在学校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习惯与技能,在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是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与领路人,要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时下最新的科学知识与信息,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研和科研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捕捉灵感,注重课堂生成与预设,经常撰写论文并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不断地撰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要善于接授新观念、学习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

学陶,既提高了我们的师陶认识;师陶,又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通过学陶师陶活动,在理性的光辉中走向火热的情感,在热烈的情感中走向持久的理性。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不断学陶师陶,塑造良好师德,为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实现祖国强国梦想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 第6篇

杨冬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即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代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先要学会做人,大家对下面一段三字经的内容肯定熟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说的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人们这种善良的本性又是彼此接近的,只是由于后来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我经常在校园门口看到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学生由他的家人将他送到校门口,他会和家人挥手说再见,而且碰到老师还会微笑着主动问好;第二种学生由家人送到校门口,他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学校,而且碰到老师也无动于衷。

两种学生大家喜欢哪一种?更愿做哪一种?答案是肯定的:第一种。因为第一种学生他讲文明懂礼仪,值得学习。而第二种学生连起码的问候都不会,我们还会喜欢他吗?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被称为礼仪之邦,“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名人志士都是以礼待人的楷模,象毛泽东尊敬家乡的老人,江泽民在繁忙的公务中三访自己的老师等等。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有本事就可以了,现代社会讲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什么大不了的。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你本事最大,能力最强,你不懂得文明礼仪,你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让我们现在自问一下,在校内外碰到老师你主动打招呼了吗?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你能先说声“对不起”吗?别人帮你做了事,你对别人道一声“谢谢”了吗?吃饭时,你能把最舒适的座位让给长者吗?等等。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学校做起,一起来做讲文明懂礼仪的金小人。下面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在金小应该积极去做到的礼仪标准。金小学生礼仪标准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⑴、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⑵、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⑶、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指穿衣裤,着鞋袜。其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问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问候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

教书育人学陶师陶2 第7篇

大新中心中学:高素霞

学习和实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提高师生素质,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多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建设这条主线,创学校特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普及、努力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学陶是我校陶研工作的重点.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现代大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从研读陶先生原著开始,联系我校实际,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学陶,首要的是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此,由学校工会牵头,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配合,将《陶行知文集》中部分代表性篇目印发给每位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陶行知“教育为公”的理想观、“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的教育观、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观、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办学观、热爱学生,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以教人者教己”的师德观等。

学陶,必须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校情”,立足本校实际,有的放矢地学。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旨归,深入开展学陶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学陶,要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说过:“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陶先生富有哲理的这段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是超越时代界限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的学陶工作必须与时代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陶研工作的策略必须站在新时代的研究高度,要服务新时代的实际需求,要具有新时代的理论观点,要采用新时代的方法方式,要获取新时代的陶研成果。

二、师陶是我校陶研工作的中心。

我们认为,师陶就要把“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教育理想,“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师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的方法和“爱儿童、爱青年、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爱满天下”的高贵品质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去。

师陶,重塑师德形象。为了在师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我们开展师德形象“创、树”活动。抓好“形象设计”,内化师德。认真组织了“女教师形象设计”“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形象设计”等活动,做到全校人人设计形象,个个讲形象,大家评形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道德水准。,签订“岗位责任书”,落实师德。我们把师德要求列为岗位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年终考评时,凡“师德评价考核”为不合格者,评优、奖励等一票否决,同时与津贴挂钩,与双向选择和评聘结合。平时工作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落实工作时,同步下达师德要求;检查工作时,同时检查师德表现;考核成绩时,同时考核师德状态。从而使师德建设渗透于工作之中。树立“师德标兵”,优化师德。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教师身正,方可为“范”,言传身教是育人的关键。学校树师德标兵,创巾帼示范岗、青蓝文明岗;征集师德格言,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树师表形象,扬育人正气。积极宣传标兵们的感人事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师陶,就是要爱满天下,关爱他人。自觉实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师德。爱生是师德的核心。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为贫困学生“送温暖”的主题教育,为身边的困难学生点燃起温暖的希望。05年我镇城澜小学汪文辉同学不幸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已到晚期,如不及时治疗,便有生命危险!消息传开,师生员工纷纷解囊捐款„„为了一句“对得起每一个学生,对得起每一家庭”的承诺,为了实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师德,在师陶的日子里,对“爱满天下”四个大字作了最好的诠释。

师陶,就要努力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实践“教学做合一”。为此,我们结合“精心上好每节课”的承诺,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课、赛课、研课活动。新上岗教师上达标课,师徒结对教师上对比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我们每学期都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交流与研讨活动,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以陶行知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为目标。教育倡民主,教学应相长。

三、研陶是我校陶研工作的核心。

我们深深地感到,只学陶而不研陶,便不是完整意义的学陶。研陶是对学陶、师陶的提升。陶行知认为:“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主、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先生只有“时常研究学向,才能时常找出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益处,而且时常有新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件。”他说“不参与教育科研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终日忙碌而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缺乏经验理论化的教师是难以出成就的”。他希望“现代化教师”多“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不断地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人自然会产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需要。青年教师他们都不满足于周而复始的近似于机械操作式的教学工作,他们都希望成为“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因而他们不断地学习进修,更新知识,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比其他人都要做得好些。为此,我们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陶研工作的核心工程来抓。

结合我校教育科研的实际,营造浓厚的陶研氛围,扩大我校陶研工作的群众基础,提升我校研陶活动的层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幼小珠心算教学实验研究”和“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研究”两个九五市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已于2003年通过专家鉴定结题,被评为市优秀课题。省级“小学珠心算教学实验研究”课题于05年顺利结题。现学校有《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等市级课题七个。为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大力提倡行动研究,引导广大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陶研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拘一格,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方法总结、教育论文等都可以。不求数量和形式,只重实效和内涵。目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论文有百余篇获国家、省、市、区级奖或刊物发表。学生学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比赛获省、市、区级以上奖二百余人次,发表的小论文、小作品、小科技制作七十余篇(件)。

研陶工作常研常新,我们通过抓课题研究的规范化,阵地建设的制度化,征文竞赛的系列化,不断扩大学陶阵地,壮大学陶队伍,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四、创特色、开陶花、结陶果。

我校多年来坚持把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作为重点,与此同时,精心构建有自身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开展班级自我管理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小学做主人、学做公仆,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乐趣,提高小主人翁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二)开展少先队、团队自我教育活动。学校建立了广播站、少先队室、雏鹰小体协、团校、文艺队、文学社等少先队、团队教育阵地。各项活动让学生唱主角,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能力。并开展了“耿城━━一中”、“耿小━━区一小”城乡手拉手联谊活动,帮扶结对子活动。开展“耿城屯溪(六所小学)夏令营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使队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成立了舞蹈、乒乓球、象棋、数学奥林匹克、演讲、朗读、自然科技小制作、书法绘画、珠心算等兴趣活动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着迷”的小天地。

(四)开展学科综合活动。如语文的征文、办墙报、演讲、朗读、讲故事比赛、数学的心算竞赛、表演、奥林匹克竞赛,自制学具评展,各科作业评展,手工制作评展,以及采制小标本、做小实验、写科技小论文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既动脑、又动手、动口,扩大了知识视野,发展了爱好特长。

(五)开展传统的比赛活动。每年一届的全镇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一年一届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美术作品巡展,一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铜乐实业、金鼎木业、个体私营企业、村办企业、林场、果园,慰问乡敬老院的老人、观赏黄山景点,调查家乡的变化,组织野炊、春游、秋游等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开阔眼界,开辟教育环境的广阔天地,感知社会,接受教育。向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而且学会“科学地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走进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开陶花、结陶果。数年的努力,焕发了学校的生机。学校现有省级教坛新星1人,省级表彰教师3人,市、区级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师德标兵30余人。有“黄山区首届学科带头人”3名,区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3名。校少先大队被评为市“优秀少先大队”,团支部被评为区“先进团支部”,校工会被授予市“模范教工之家”、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学校多次被评为区、市级“文明学校”,并荣获市级“校务公开示范学校”,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区“体育传统学校”、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区“安全文明校园”和区学校常规管理考评“示范学校”等称号。

上一篇:新闻写作禁忌用语下一篇:部队整改报告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