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影评范文

2024-08-18

电影归来影评范文(精选8篇)

电影归来影评 第1篇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俄)茨维塔耶娃

——————————————————————————————————— 张艺谋折腾了三年,给中国观众讲了一个家庭的“那些年”。分离之后团聚,失忆之后陪伴。简而言之,它是一段经历过文革的夫妻之间的搀扶。

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怀念,这是一种上了年纪有了阅历之后才慢慢滋生的情感。没有年龄和阅历,一切关于怀念的表达都浮于表面,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张艺谋确实是渐渐老了,老到逐渐明白的阶段——六十耳顺。他开始逐渐搁置大红大绿的猛烈冲击,追求起“不着一字,尽得锋芒”的简约。

叶芝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为心心念念的爱人茅特·冈写到:“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归来》中,逃跑被抓的陆焉识、受到刺激失忆的冯婉瑜,他们各自承受的一切苦痛通通被隐藏起来,谁也不开口说半个字,不发状态,不写日记,皱巴巴的信里是全部的爱,没有怨言。这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过往的悲喜,不悬于嘴边,也许洗完碗会在圈椅上出一会儿神,但是马上又会去洗孩子的衣服,去楼下和邻居下一盘几毛钱输赢的象棋。中国那一代人,从皮到骨,都习惯了“不说”。

整个《归来》的节奏不疾不徐、和平温厚。冯婉瑜面对陆焉识逃跑归来的踟蹰和激动、陆焉识对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爱护和体贴、火炉上细细煎熬的中药、包括一块铝制的饭勺,夫妻恩义、患难真情,我不好说我多么理解这内在的火候,但是这就像小女孩放学路过婚纱店,停驻下来,细细凝视,无端地感到美丽和动人,向往和铭记。

我感觉到《归来》里有很珍贵的东西。也许我说的是一种苦难里的浪漫。它不单单是“温情”这样一个含义。也许说是人世浮沉之后的对过往情感的初心更为接近些。知乎曾有有一个问题我记忆犹新:有多少人做到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这个影片,放在这个答案下兴许是颇为惊喜的一个回答。

@為夢而生 老师在知影最新一期的【看点啥】里说:“实际上,《归来》,本质上就是又一部《山楂树之恋》,嗯老年版的。”这话绝非戏谑。“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杜拉斯句子里丝丝情谊在这两位老年人身上套得牢固而且结实。比起《山楂树之恋》,《归来》在我看来走得更深更远了,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夫妻。但它们依然有一个如出一辙的气质。

是一种年轻的感觉,不老。又年轻,又恒长。权力

外界都叫张艺谋为“国师”。这个称呼自零八年起就不绝于耳,里头,尽是权力的腥味和政治的光泽。

“权力”之于张艺谋,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标签。外界的对他这种特殊的看待,远远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李安、陈凯歌亦是同辈华语电影的巅峰人物,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和符号,不是“权力”这样夺目的词汇。

张艺谋的权力具体大约从以下几个方面集聚: 1、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1、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

2、铁道部“两亿”广告;

3、《图兰朵》歌剧;

4、“谋女郎”;

5、超生;

6、其他。

这里每一件事情单独听起来似乎都还达不到“震惊”的效果,对于贵圈这些事情也顶多不过是“惊讶”一番足矣,实在算不得稀奇。但当事件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变成“独一份”的时候,这种“独”的印象便会加剧、甚至走向极端,跟“独裁”产生牵连的意味。

偏偏张艺谋作为陕西人,又是武侠发烧友,性情本身刚烈、果断,因此显得更有“霸权主义”的气质。他对权力的认知自然也渗透在他的作品里。其中最受争议的当然是《英雄》。

《英雄》中,刺客荆轲最终折服于秦始皇的膝下。很多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粉饰苛政、美化暴君。这部电影之后,柴静采访了他一次。张艺谋对此感到遗憾:“那一瞬间我其实脑子里还有一个方案。陈道明掉着眼泪一挥手,万箭齐发,给李连杰射死了。800个穿黑衣的大臣突然哈哈笑起来了: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陈道明仍然不动声色:‘厚葬’。两个镜头,它就颠覆了故事。可是后来没这么做,再这么想就来不及了。”

《归来》这部作品里关于“权力”有这样一个细节。冯婉瑜不再认识平反后归来的陆焉识,街道主任来到冯婉瑜家中问她,“你相不相信组织?”“你觉得我可以代表组织吗?”“那好,我以组织的名义向你保证,这就是陆焉识。”这三句话固然是细节,但这样的细节不由地叫我毛骨悚然——那时人们对权力的自信竟可以让他们试图霸占个体的记忆,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放在那个语境中毫不突兀。

《归来》的核心不是权力的游戏。然而细想之下,片中人物的宿命何尝不是被那个时代里的权力支使者握住的呢?女儿丹丹出演吴清华的机会被相关领导人一语否决,妻子冯婉瑜为了保丈夫陆焉识不死对方师傅做出有辱人格的妥协,作为教授陆焉识自己亦因“革命要从文化开始”,锒铛入狱,受尽折磨。这种大时代里操纵小人物命运的权力,今时今日,更加令人深思,因为五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蓬勃旺盛、张牙舞爪。这些说,张艺谋说的声音小,悄悄说的。

疑惑

《归来》感动了我。但感动终归是私人的事。客观地说,若抛开巩俐的演技,但就故事本身来说,我给不到四星。剧作始终是张导的软肋。“失忆”、“白血病”这样颇为老套的戏剧冲突常让观众跳戏不说,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诸多安排也难免影响叙事的节奏和感情的共鸣。

比如说,剧中冯婉瑜收到陆焉识写的一大箱子信第一反应是,“焉识为什么用些这样的纸给我写信?”显然,冯婉瑜对于信纸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是其后陆焉识给冯婉瑜写的信用的都是崭新的纸张,令人奇怪的是,对于摆在眼前、握在手心的崭新的信纸冯婉瑜不仅毫无怀疑,还满怀期待与相信。观众当然明白,导演使用崭新的信纸目的是给观众一个与旧信的区分,但是这样的处理让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骤然降低。观众会意识到,你是在给我讲故事,你是有目的的传递情感,所谓的“不煽情”,在此番情节处理下说服力自然也降低了几个等级。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比如十几年后的火车站按照规定和各领导的政绩需求,是需要重新建造至少或者至少是要重新装修的,但是铁道部员工们穿上了崭新的制服,铁道部的大门和十几年前并无二致,看起来实在有些格格不入。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站口” 的标识总是要挂上的。何况,安检也应该开始了。吧。欧欧欧欧对了,巩俐在听信的时候拿的那个光溜溜的蓝色杯子也与画面的气氛完全不搭调,那杯子不属于那个时期。这戏又跳出来一下。眼泪还没擦呢就笑了。=_=

“洗去铅华”的前提,首先得真诚。这个真诚一方面是要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另一方面,它要求每一个名词与每一个名词,作为种子,埋在土里,根连在一起,培育出来的一个系统内的果实。但这也还不够。一个宣称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旦刻意去制造点什么东西,就有可能被这个东西毁掉,因为你的手去干预了它自己的生长。

片方听到观众这么较劲一定是要生气的。you can you up啊。但是没有办法,观众一旦爱你给你权力,他们也就将苛刻许多。

归来

这个名字意味颇深。我觉得张艺谋用这两个字讲了很多东西。外界所说的“张艺谋归来”、“《活着》归来”在我听起来是虚无缥缈,夸夸其谈的。过去的人和事早都已过去,何以归来?以何归来?

佛家有几句话说人这一生的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张艺谋这一生也是颠簸浮沉,历经沧桑。他在他的电影王国叱咤风云的同时,也做了常人无法想象、难以承担的妥协与屈服。任何人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就再也不是单纯的自己,他肩上的责任往往是一支队伍,是一大担子人的生计和口粮。在我看来,所有“伟大”、“牛逼”这样的词语,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张艺谋无情的消费,对于张艺谋,这样的形容毫无人情味儿可言。

他是普通的人。甚至他还挺没个性的,纵使是有性格,但总也不好认为他多有个性。所以只消把张艺谋看做是没有大个性的普通人,搞电影的,就可以买票进场了。

说不定这样的姿态去阅读《归来》,才是观影者的福气。没有负担,也就没有失落,都是收获,都是自己的眼泪。

你知道,并不是什么人、什么事情、什么作品在尝试“归来”,是深情,是有一些缺失和淡忘在请求苏醒。

片中巩俐有一句台词,像是对张艺谋说,又像替张艺谋说。她有些出神:

“战士也挺好。”

电影归来影评 第2篇

张艺谋导演的文艺大作《归来》于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一个周末票房突破八千万,创下了华语文艺片的记录。巩俐与陈道明在戏中的“教科书”式表演获得了观众称赞,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以下这篇影评来自网友“海泽”,她获得由“国际在线1+1观影团”提供的《归来》电影票,并观看了影片。《归来》带给她感动,同时也让她产生了对爱情的信任与渴望,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影评:

《归来》影评:张艺谋的老谋与深算

《归来》片名让我首先想到了列宾的那幅经典油画《意外归来》,流放者在经历重重苦难后突然回到家中,画面定格在家里人错愕的表情与他尴尬孤单的身影之上。人生的苦楚、亲人的分离、时代的浑噩、生存的艰辛都被浓缩在这个瞬间之中。

和许多人一样,我对《归来》的关注起源于对张艺谋的关注。在《归来》的拍摄期间,张艺谋曾深陷“超生”负面新闻的纠缠,人们也才发现这个被舆论封为“国师”的大导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尴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于是开始同情他。而更多的同情,则来源于他与之前“长期不规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扬镳后,人们开始了解到张艺谋在一种为人掣肘的环境之下进行电影创作的纠葛与妥协,这部分对冲了人们对那些年张艺谋电影的指责谩骂。大家发现,比起个人生活上的尴尬,作为国内最知名导演,张艺谋却在创作观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这其实更为让人叹息。签约乐视影业推出《归来》,与片名一样,他的重新开始也被无形中赋予了“归来”的含义,归来意味着与过去的告别。

《归来》与张艺谋此前的一些影片有着某些承袭的逻辑,比如与《活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与《山楂树之恋》相似的怀旧影调,以及巩俐、陈道明这两位老搭档。张艺谋在转投新东家之初就从这部题材略显沉重的文艺片入手,不仅是在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表态,也是对新东家的一种试探——一个商业极为成功的新兴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度量与能力容纳一部不那么商业的个人创作追求。

《归来》的题材决定着它在拍摄和宣发上都有着先天的困难,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处理进行了巧妙的截取与留白。《归来》截取了严歌苓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回家的情节,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陆焉识在大西北囚禁劳教时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等,都成为了《归来》“计白当黑”被隐入煌煌大背景中。这样的舍弃在许多“原著党”中非议四起,但适当的信息残缺无疑更能勾起观众更多的好奇心:陆焉识为什么才华横溢却落得如此下场?陆焉识为什么与冯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见?女儿丹丹为何视亲生父亲如敌人?当许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满脑子问 号时,也许这部电影的空白,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样,开启了他们对历史探寻的兴趣。

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教科书,也没有必要承担教化作用,它就应当是讲故事,并通过故事启发人们去想一些什么。不必将《归来》看做是张艺谋揭开历史伤疤的一种主观谋划,但对于张艺谋来说,他也必然会将自己对于历史的价值态度、情感关照注入其中。陆焉识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劫难。当满载历史创伤的陆焉识推开房门回到业已平静祥和的家中,冯婉喻无法接受他。冯婉喻的失忆讽喻着我们对历史的失忆,陆焉识归来的艰难也正是一段历史归来的艰难。

你看《归来》,情节与人物也许不打动你,那是因为陆焉识与冯婉喻毕竟与你无关。但也许你的家里,就坐着一位陆焉识,一位冯婉喻,他们或是你的父亲、母亲,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他们曾经的不幸或许超过你的想象,却从未言说,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归来》传奇,但足够使你落泪,从一个家庭的历史去触摸一个时代的历史,历史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太久不曾相见,我们与那段伤痛史之间横亘了一层隐形的墙壁,《归来》的贡献就是在这墙上磕出了一块裂缝,我希望它能够大一些,更大一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历史的尘埃,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环来装点,把它重新堵上。

《归来》影评:浪漫漫无目的 故事还算可看

张艺谋新片《归来》自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以来,票房表现不俗,首日便突破同为张艺谋作品的《山楂树之恋》所创造的艺术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纪录,之后表现平稳,截至今日上午11点,《归来》的全国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卖座的艺术片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归来》今日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展映。作为张艺谋回归艺术片的作品,《归来》亮相戛纳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影评迭出,褒贬不一。

张艺谋在拍摄了史诗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二战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及伪黑色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后,回归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义,拍摄了《归来》。尽管张艺谋与他的首席缪斯巩俐再度联手,并且打着批判历史和反思过去社会政策的旗号,但故事中所力图体现的浪漫并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感觉漫无目的。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个下午,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被舞蹈学校的教导主任叫进了办公室,在那里,她看见了她的母亲冯婉瑜。她们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陆焉识逃了出来,如果他与她们联系,她们应该将他送回。当逃出来的陆焉识出现时,丹丹为了不丢掉她的领舞位置,带人在他与冯婉瑜相会的火车站将他抓捕。

《归来》是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处处可见张艺谋的用心,但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却欠缺了那种灼热燃烧的情感。开篇处火车站的一场戏虽然不缺乏紧张感,但却是可预测的,情节的设置非常机械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整段都是毫无意义的,张艺谋浪费了整整20分钟。冯婉瑜两次表现出的犹豫,向观众传达出了她与陆焉识之间对爱情的忠诚,但除此之外的情节却与此并无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注定影片并非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

“文革”结束,陆焉识回家了,而“家”已经不再是家。丹丹已经放弃了舞蹈而在工厂上班,冯婉瑜却因为痛苦而失忆。这儿才是影片真正的开始,面对失忆的妻子,陆焉识却始终无法唤醒她的记忆。在这部分中,张艺谋对人物性格的发掘相当有限。陆焉识对爱的奉献体现在了他用尽一切办法——照片、音乐、信件,试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并宽容地原谅了丹丹因被误导的年轻的激情所犯下的错误。尽管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可圈可点,但这样的人物表现却让人感觉平淡。

此外,张艺谋和编剧邹静之在影片中对很多问题都没有给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个狂热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阶段是如此设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却没有对她放弃芭蕾舞这样的决定做出解释,除了在面对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时的几滴眼泪,她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乱的时间轴也没有对冯婉瑜的失忆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释:是因为陆焉识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是因为职场的性骚扰?这或许可以归结为大背景的闪烁其词,让一切显得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说服力。《归来》陷入了传统浪漫悲剧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活力,也没有《三枪拍案惊奇》的古怪,而这种硬伤是巩俐与陈道明的演技也无法挽救的。

和多数电影一样,本片由三大段结构和尾声组成。第一部分是陆焉识从监狱逃出,希望见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儿举报被抓;第二部分是陆焉识回到家,发现妻子患病认不出自己,并坚信丈夫还没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陆焉识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来到妻子身边。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陆家三口,情节、场景很是简单,不必费神对纷繁元素进行安排,但怎样让这点东西提供持续的新鲜感,就是个难题。

好在故事本身素质很好,爱与离别的情愫总是能打动人。电影在这里很好地发挥了视觉表现的特长,比如看到冯婉瑜在报纸上练字,却不知是为了什么,一个镜头转到她举着自制的大牌子,上写“陆焉识”三个大字,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儿丹丹用照片帮母亲回忆时,镜头在屋内外反复切换,引得观众与屋外偷听的陆焉识一样焦急难受。而压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条、贴在大照片空缺处的小照片、陆焉识手上 的伤疤,都只用极短的镜头,在观众心中掀起层层波澜。

看得出导演张艺谋对巩俐和陈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时间在两人的近景和特写上,两位演员也的确能将情绪的细微变化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做到相当内敛。只可惜导演有些过于沉迷于这种镜头处理方式了,随着时间推移,便觉有些单调。

由于启用了知名度相当的两位主演,戏份比重也相当,影片传递出的是双向的情感。陆焉识对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认识我了,我依然爱你;冯婉瑜对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爱”究竟是什么,这种虚幻的感情算不算爱„„影片将焦点集中在爱情之上,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过多着墨,但依然用细节告诉我们,经历磨难的不止这一家人。

《归来》影评:唤起对爱的渴望

归来,一个看似具有感情的词汇,在张艺谋根据严歌苓改编的新作里,继续将人情表达的更为生动形象。不管是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演技,无不将此片描绘到了极点。此片讲述的是一个在文革时期,被打入右派的陆焉识(陈道明饰演)与自己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演)多年未见,但陆因思家心切,在一次农村转移中偷跑回家,组织上知道后,多方劝阻冯和其女儿丹丹,然而女儿因为舞蹈主角一事将其父亲陆,通报给了组织,至此二人又阴差阳错的分离了三年,等文革结束后,陆被平反兴奋地回到家中时,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多年的生活改变,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女儿已不再跳舞,却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而自己一直深爱的妻子,也因为三年前的抓捕陆时脑部受伤,后被方某侮辱,得了心因性失忆,已不再认识陆了。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也为了他自己,陆选择帮助妻子恢复从前的记忆。他先后已修钢琴,写信等方式帮助妻子,然而妻子冯婉喻的病情很严重,直到二人都白发苍苍的时候,妻子也没有记起陆,然而陆还依然陪着妻子去火车站等候妻子一直盼归的“陆焉识”。

此片,生动描绘了文革时期,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然而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和巩俐主演下,演绎了一段让人心酸,发人深思的情感电影。一个是在文革时期牺牲下的才子,一个是为爱而默默苦等的佳人。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但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却很引人深思。尤其,在陆被平反后,与失忆的妻子再相逢时,为了帮助她恢复记忆,而选择的默默承受,看着自己曾深爱的妻子那熟悉又陌生的眼神,陆多次心酸含泪。在二人回忆陆在被批判时给冯写的厚厚的信时,不仅是信的数量,还有在那一张张不规则的纸张上,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当时的陆是多么的不容易,和那份思念之情。电影的最后一幕,陆护送冯在大雪纷飞中,骑着老实人力车,在女儿的陪同下护送冯依然去了火车站,日历上显示的5号的数字,而此时二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

看完此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那份沉重重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世道的改变,将人性变得贪婪和偏激,似乎人们现在不再相信深爱和永久。然而,此片就像今年春晚的一首《时间去哪了》一样确实会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信任。相信,此片凭借着导演演员的人气还有影片的素材,可以有最佳的成绩。

《归来》影评:用人性的光辉愈合历史伤痕

这部关于爱与人性的电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而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在电影中,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文革”结束后,他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疯狂的时代已让他的家庭伤痕累累。最终,陆焉识选择了用宽容和爱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心结,用日复一日的守候与记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终老。这个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故事,激发了那个时代无数亲历者的共鸣。

历史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伤痕,对这些伤痕的追忆与缅怀,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占有着重要地位。《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于“伤痕电影”,但它又不仅是一部“伤痕电影”,它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昨日伤痕的沉吟哀叹之中,而是尝试着为“愈合伤痕”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这剂药方名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释放出无穷的光辉,才能愈合历史的伤痕。

狂热的时代能够吞噬人的理智,恶劣的环境可以摧残人的肉体。但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都磨灭不了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陆焉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接受了20年的劳动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却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现实中,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遭受批斗时潜心钻研《罗摩衍那》,坚守着自己对知识的纯真热爱。在政治的高压下,正是这份向往美好与真情的人性光芒,让在痛苦中前行的人们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动力和勇气,走出了黑暗,见得了光明。

在阿城的著名小说《棋王》里,那一群被历史大潮驱使的下乡知青正是靠着人性中本来的善良与淳朴而没有陷于狂热之中,在那个鼓励亲友互相揭发的年代里,也有许多人想尽了各种方法保护自己所亲近的人。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单纯和原始,原始到人们无法因为外力而将其抛弃,而要让外界之恶带来的伤痕得以愈合,也只能依靠人性的力量。

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文革”中曾经与父亲“划清界限”。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无形裂痕。但作为父亲的陆焉识对女儿做出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他选择了用纯粹的父爱去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帮助女儿和自己妻子达成了母女和解。片中象征施暴者的“方师傅”曾经欺侮过陆焉识的妻子,但当陆焉识得知方师傅已经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诉时,也选择了用宽恕化解一切。

今天,历史的伤痕还在立场不同的人群之间制造着新的隔阂,也唯有诉诸人性,社会才能够跳出互相指责,互相敌视的漩涡。造成伤痕的时代已经远去,其牵涉的政治问 题也早有定论。今天,我们回首望去,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好事物,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和继承。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追寻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到愈合。

关于《归来》影评的吐槽

毕竟名导新作,《归来》上映后,照例吸引来很多评论,包括很多挂着“影评”字样的文章。但看下来,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吐得一口好槽。收获倒也有,虽然这些所谓“影评”没能示范影评该怎么写,但起码让我体会到影评不能怎么写。

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义愤填膺地批判张艺谋没有正面拍“文革”,顺带把《活着》作为标杆。将《活着》、《归来》放在一起评,这本没什么怪的:张艺谋本人都会把讲述同样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的两片放在一个系列里。但非得要求两部片子都选取同一角度,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原著宏大,大宅门、西北劳改、归来三段,电影作为独立艺术作品,选择一个切口进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反对者无非认为,张艺谋越活越狡猾,没骨气地把一切敏感内容“尽数做了自我阉割”。这种“够种你就该怎样”式的影评,脱离文本根基,纯属主观心思揣度,不管是否正中创作者的本意,都显得自我心态不正,倒有点“为何不做烈士”的强逼意思,一点不高级。

还有些影评,以催泪、煽情为论据,论证张艺谋宝刀不老,说“吹捧”都不够格。如果说“笑痛了肚皮”或许还能佐证下喜剧效果,那么,“哭成了泪人”完全无法说明影片有艺术感染力。不然,军火库的催泪弹就该奉为经典艺术品了。以此高评一部电影,那这片子的艺术性怎么也超越不了最大路货的韩剧的范畴。这种“哭了多少次”式的影评,莫言在聊天中拿来说下观感,可以;变成“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发发宣传稿,勉强凑合、正儿八经地当篇影评来写,也不高级。

还有拿色彩等来说事的,论述张艺谋在新片中丢掉了最擅长的大红大绿的浓烈视觉,不够“归来”。此类看似挺从文本出发的角度,拿“惯常习惯”评论“具体风格”,并不大立得住。这不高级。

电影《归来》的叙事策略初探 第3篇

关键词:电影《归来》,叙事语言,叙事手法

以“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题材的电影很多,以“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电影也很多,而张艺谋重拾旧题材,运用新视角,让男女主人公在带着脚镣的束缚下展现“爱情”,从而成为了该片最大的亮点。真正的爱情不要言语,这是一部不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影片,导演巧妙地选择用叙事来组合故事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故事的结局。本文拟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的多元化角度解读该片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叙事结构在影片的表达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影片的叙事结构反映出导演对故事的组织能力,也显露出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及把握能力[1]。张艺谋在组织故事过程中摈弃了单一的叙事结构,从讲述角度、讲述顺序和讲述方式上寻求突破,使人物性格立体生动、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在影片把握上独具匠心使故事表现不落入窠臼,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同时审视自己回归自我,寻求内心最真实的感动、最纯真的情怀。

(一)讲述角度:第三人称视角,凸显叙事的情境性

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情节、背景和事件等要素而建立的一种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对揭示人物、促进故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叙事风格[2]。

男主人公陆焉识为了唤起妻子的记忆,特意营造出“似曾相识”的情境。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冯琬瑜又一次去火车站,而这次陆焉识没有像往常一样跟在她后面,而是去了冯琬瑜的家里等她回来。而当冯琬瑜又一次失落而归的时候,陆焉识坐在钢琴前弹起他们以前熟悉的曲子,以此表明其实“我”已归来的事实。

影片选择第三人称视角来讲述这段纠结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两人在“归来”之后依然陌生的悲情现实,这种距离不仅仅存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还存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它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冷冰冰地将我们与角色隔开,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但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又与角色一样,无法改变命运。现实与美好之间总有一道鸿沟,导演在表现上始终让这道鸿沟存在,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是我们每一个人终要面对现实敢于回归自我的必经之路。

(二)讲述顺序:时间顺序,体现情节结构环环相扣

时间顺序是常见的叙事顺序之一。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变化过程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历史发展、人物成长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1.故事背景的时间顺序。影片将背景设置在“反右”和“文革”时期,人物的命运也随着时间的流变而浮沉。对于主人公所处的“反右”时代、“文革”背景,影片没有完全回避,人物命运在时间的演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人公企图回到过去,故事发生的时间却将他们拖回到了现实。

2. 电影切入的时间顺序。电影《归来》是根据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故事只截取了小说中“丈夫越狱”的部分情节以及原作最后“妻子失忆”的段落。电影的切入时间是以“文革”结束陆焉识归来开始的,“越狱”情节成为了一个简短的“引子”,影片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冯琬瑜失忆上,通过陆焉识“归来”的时间点来铺陈故事的发展。

3. 人物命运变化的时间顺序。电影中人物命运的表现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陆焉识的归来并没有改变冯琬瑜的时间顺序,她的失忆让她的记忆停滞。女儿丹丹因为冯琬瑜的失忆被赶出家门而放弃舞蹈,丹丹的人物命运被改变。陆焉识的人物命运又与母女二人相关联,他在不断地陪着冯琬瑜等“自己”归来,在无尽等待的循环中终成悲剧。在时间顺序里人物之间的命运相互影响,时间成了纽带,连接着彼此从过去到现在以至影响未来的因素。

(三)讲述方式:线性叙事,表现故事的荒诞与真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他在《诗学》中写到“结构完美的情节不能随意开始和结束”[3]。影片《归来》在线性叙事上通过生活事件的制造来承接故事的发展,通过悲剧性的结局来凸显人物的命运,将荒诞与真实通过事件的安排体现出来。

1. 制造生活事件,表现人物荒诞性。电影在情节设置上通过制造生活事件来表现人物的荒诞性。在影片中,冯琬瑜收到一封过期了的信件,于是她开始一次又一次地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不厌其烦地出现在火车站的出站口等待丈夫的重新归来,却浑然不觉“陆焉识”就在身边。影片通过“五号接焉识”这一生活事件来表现冯琬瑜在晚年已成了一个荒诞的人物形象,一个无法除去的魔咒,一场无休止的等待,这种荒诞性同时也联接在陆焉识身上,等待一个已经“归来”的自己,而这种等待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2. 开放式结局,表现故事真实性。麦基认为:“一个故事如果高潮留下了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有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4]。”导演在影片中留给我们一个未解答的迷——冯琬瑜停滞的记忆。在无望等待中,重复地做“毫无意义”的事情,这种无休止的等待以及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绝望,正是一种不完满的情感遗憾,导演企图通过影片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这也许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叙事语言的多元化

人物语言是电影的链条,勾连起整个故事情节,直接反应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了导演对该角色在人物塑造上的独特性。《归来》中冯琬瑜与陆焉识两人的对话数量不多,甚至在整个有声语言的表达中,人物对话只占了一小部分,大多结合音乐音效、面部特写和写意镜头等表现手法共同组合而成。导演在表述这并不多的人物对话时,巧妙地设计人物语言,通过叙事语言的多元化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运用词组结构,使人物形象贴近真实

词组,又称短句、短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聚合。根据词组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它分为简单词组(简单短语)和复杂词组(复杂短语)两大类。简单词组(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

例如:陆焉识回来后和冯琬瑜的第一次见面

冯:请你出去!

陆:你怎么了?

冯:出去!

陆:琬瑜我是焉识。

冯:你是谁?

陆:陆焉识。

冯:你胡说什么?你出去,出去!

陆:你怎么了?

冯:出去!出去!出去,出去!出去!

在这一段对话中反复出现了“出去”这个词组,冯琬瑜把回到家的陆焉识误以为是方师傅,便请他出去。影片中没有对冯琬瑜遭受折磨与重创具体过程的描述,也没有方师傅具体形象和人物语言的视像塑造,但就是这两个简单的“出去”二字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与此同时,在对话中“出去”的反复叠加更凸显了方师傅对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影响,悲剧性的人物命运由此体现。

(二)运用疑问语气,使人物语言生动感人

1. 存疑。疑是问的基础,答是问的目的。存疑是指发问人对探询信息的知识状态。传播范畴理论认为,语法中的事件范畴与人类现实性的认识特征相关。语言运用者对有关事态的认识可以转化为语言运用的信念,成为某些语法现象的实据。一般来说,发问人对探询信息的存疑度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全疑、半疑和无疑。“无疑”是指发问人对探寻信息不存怀疑,或者存疑度很低,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强调、请求、建议等[5]。

例:陆焉识来冯琬瑜家里修钢琴

陆:我是修钢琴的。

冯:修钢琴?

陆:您不是打电话说家里需要修钢琴吗?

……

陆:身体不舒服啊?

冯:哦,恩。

陆:家里有人照顾吗?有孩子吗?

冯:有,跳芭蕾舞。

陆:孝顺吗?

陆焉识对探询信息没有存疑,借用发问,意在强调、请求、建议。陆焉识明知道冯琬瑜在家,运用疑问语气试探冯琬瑜的情况,请求冯琬瑜照顾好自己。在这里陆焉识的疑问语气其实是在试探了解冯琬瑜的生活情况,疑问语气增强了陆焉识人物性格的刻画,凸显出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2. 期望。从交际角度来讲,发问人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期望受话人就探询信息内容作出回答。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一般来说发问人期望受话人作出肯、否定回答,确认性回答[6]。

例:陆焉识又一次念信

陆:...... 你和丹丹最近出了点问题,她很难过,说你只记住她过去的不好,不想看见她,冯老师是吗?

冯:恩。

陆:瑜,实在对不起。这是因为我改变了你们的生活,丹丹是个要强的孩子,即使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终究她还是个孩子,谁又不犯错呢?我已经不是个好父亲了,你应该做一个好母亲。所以,在这点上,我要批评你。你应该让她回家来住。

陆焉识通过疑问期望冯琬瑜肯定的回答,是为了期待冯琬瑜让女儿丹丹回来住,在疑问句里,句子的结构反映了发话人对受话人就探询信息的了解程度所作出的推断,同时也反映了发问人对受话人就探询信息作出回答的期望。疑问语气构建的变化是发问人的期望值这一语用因素在结构中的投射。

三、结语

经典电影如何归来 第4篇

针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唯票房”趋势,华夏电影公司近期酝酿推动了一项“经典电影归来”的项目。2014年6月中旬,第一季放映活动已经启动。

好电影何以被错过

近些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增长有目共睹。从2003年全年总票房9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17亿元,2014年预计将达260亿元。十年来,国内票房年增长平均34.57%,速度惊人。

但问题也显现出来。傅若清列举了以下三条:

其一,艺术电影很尴尬。诸如《钢的琴》《万箭穿心》《图雅的婚事》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获国际奖项的影片,却没有收获与其口碑匹配的票房成绩。相反,一些品质不高的影片却频频取得高票房。

其二,“得排片者得票房”,这是电影界流行的一句话,意思是影院排片在某种程度上取代艺术水平、故事内容、思想内涵,成为决定市场反应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电影放映以商业院线为主,他们更青睐具有明星、话题等商业因素的影片。

其三,缺少差异化的发行放映体系。这就好比电视只有综合频道,而缺了影视、科教、少儿、文艺等其他频道设置。替观众选出观影内容的做法,不仅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也挤占了其他影片类型的放映空间,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电影市场掘金的成分很高,精力几乎都放在追逐票房上,主要是迎合观众的消费心态。就电影本身而言,应该高于生活。”傅若清对本刊记者说,“商业化年代,票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应成为中国电影全部的梦想。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美好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娴熟的表演,还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思考,等等,才是评价一部影片优劣更重要的因素。”

一次,傅若清与北京电影学院领导和艺术学者聊天,他忍不住问:“国产电影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电影学院的学生,编剧、导演、摄影,学什么?”他们都在担忧,国产电影“如果没有引导,未来会怎样?”

于是,华夏电影公司酝酿了“经典电影归来”这一项目,修复那些经过沉淀的经典电影,并让它们重现院线。

6月12日,第一季发布会,中国电影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都来为这个项目站台,著名导演霍建起、何平,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执行理事长明振江,还有电影局的有关领导。“他们认同这是件好事。”傅若清说。

选片谈版权

业内人士在“认同这是件好事”之后,还都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首先,如何在浩繁的电影库中选出经典好片?选出来了,怎么去谈版权?谈完版权,又如何在技术上修复?

华夏电影公司推出的第一季包括三部影片:张艺谋的《红高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为什么选这几部片子?“借着张艺谋的艺术回归之作《归来》上映,推出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双旗镇刀客》是上世纪90年代经典的武打片,具有独特的西部武侠片风格;而《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上映时,中国票房只有几百元,在国外获奖后,日本票房达到惊人的3.5亿日元。”傅若清介绍说。

不过,他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困难还是版权。

比如1989年由田壮壮导演、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大太监李莲英》,“当时的制片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找不到责任人,担心版权纠纷,所以不能做。”

国内电影的发行权相对分散,没有一家发行商能集结很多好影片,这给这个项目的版权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而国外的经典好片,版权引进同样受限——目前国家对每年进口影片的总量有限额,而为了保证票房收益,商业价值突出的好莱坞大片自然成为首选。傅若清总在琢磨,经典好电影能否从中“挤出”几个名额?能否赢得配额增量的支持?

修复激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老电影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在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都对老电影胶片的修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在美国,索尼、派拉蒙等大制片公司也对影片修复投入巨大财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数字化发展。但直到2008年,采用数字手段拍摄的影片仅占总产量的50%。在此之前的大量影片,包括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等几个电影发展黄金时代的大量经典作品,都仅存胶片素材。

而目前,全国2万多块银幕,进行商业放映的全部是数字放映机,制片单位也不再提供胶片版本。如果让以前的经典影片重回影院,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数字化修复。

“我们选中的那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只要具备数字化修复的格式和条件,就可以修复到现在的数字放映水平。不然,那么多好电影放在资料库里,是一种浪费。”傅若清说,一般修复一部影片约需30万元左右。

据他估计,到目前为止,可以修复后进入这个项目的影片在10002000部之间。

修复后的经典电影并不需要专门的影院,而是充分利用现有院线的“冗余资源”。

傅若清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影院上午10点开始营业,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半,6个多小时都是“闲间”,少有观众。而从下午4点半到晚上10点是“忙时”,也是大约6小时。而这还是在电影旺季的状况,如果在淡季或影片供应不足时,每天的“闲间”会更多。

经典电影回归正是要“激活电影淡季”,傅若清说,对此,很多院线也有浓厚兴趣。

好电影数据库

谈起未来与院线合作可能操作的各种经营项目,傅若清滔滔不绝。

“中秋节前后可以推出‘带着父母看电影’,就像美国、日本的‘银发消费’,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这段时间老人出来遛弯儿,就可以看个电影。这个市场需要细致调研,可以专门推出老人电影卡,提供优惠,同时影院配合推出特色服务,还可以附加针对老人的消费产品。”

比如,2014年底,姜文的新片要上影,利用这个契机,可以把他之前参与创作的经典电影放一遍;再比如,把系列电影剪辑成一部精选电影……

傅若清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好电影数据库”。

华夏电影公司是中国专门发行进口影片的公司,与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一起,各负责每年50%进口影片的发行工作,属于资源垄断型公司,2013年利润3.4亿元。

但傅若清清醒地意识到,将来国家适度放开进口片,或者适度放开发行单位,是必然趋势。垄断资源一旦丧失,公司将面临挑战。因此,他未雨绸缪计划将“经典电影回归”作为华夏电影公司的特色。

目前推出的第一季,有300多家影院参与放映。傅若清说,未来准备整合到100150家影院,“这不是大面积做的事情。用‘饥饿疗法’来营销,可能更有利,避免浪费。”

按照计划,本项目两个月左右推出一季,一季3到5部影片。预计2014年推出三季,2015年做六到十季。每一季的影片同时在院线滚动播放,可以结合会员点播等方式排片。

电影归来影评 第5篇

《僵尸归来》系列的电影已经出了三部,而第四部也是迟早的事情了,这对于市场逐渐庞大的网络大电影来说,绝对是不小的惊喜,而对于僵尸影迷而言,便是福气了。

僵尸的火热因为一个叫做林正英的香港人,而僵尸没落确实因为影院狠心将其抛弃,但僵尸归来却走红了,正如名字中的“归来”二字,势必预示着王者的气息,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胖子的逗逼形象想必已深入人心了,身手了得,爱开玩笑,小自恋„„这都是喜剧僵尸片的必备元素,齐聚于一个人身上,竟然为电影省了不少演员成本。

我们,对僵尸是有一种情怀在的,湘西赶尸意味着魂归故土,诈尸也寄托了活着之人对逝者的念想。明清之际的战乱使得许多人背井离乡,赶尸人职业由此兴起,只会回到祖宗所在地,回到出生地。正因为如此,有着几千年宗族观念的你我,便油然对僵尸有一种喜爱的情怀所在了。

再者,蹦蹦跳跳的喜感,道士的仙风道骨,更是埋在了童年的悠哉中,看到《僵尸归来》四字,必然会心有所动,忍不住点开,即便不期望超越经典。

电影归来影评 第6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生动再现了绝壁穿石、筑渠千里的难忘岁月。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观看完电影后,大家心潮澎湃,党员张家祺讲到,“五十年前杨贵老书记掷地有声的“生命无价”和当代李市长铿锵有力的“生命无价”强烈地震撼着我,使我对共产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可这样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

电影归来影评 第7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下高速发展林州风貌,更传播了宝贵的红色精神。归来仍是少年,不变的是创业者的初心,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变的是红旗渠人的初心。影片的第一个寓意,石头远在美国,红旗渠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第二个寓意,面对同样的困境,共产党人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第三个寓意,旧貌换新颜的庙荒、景色迷人的大峡谷,意味着新时代的林州奋勇前行《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把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感人事迹真情再现,协作、拼博与奉献,我们要有归来仍是少年的豪情与担当,把我们当前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清洁家园和创文等工作做实做细。

红旗渠精神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无数人对它不懈的追求。红旗渠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创业,鞭策我们求真务实和感召我们无私奉献,教会我们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无私奉献的求真务实精神。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从《归来》看中国的文艺电影 第8篇

关键词:文艺电影,冷色调,精神,精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在商业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次座谈会无疑给了电影的制片人、导演一个未来的电影创作方向,也让我们陷入中国的电影乃至全球的电影有多少是让人哈哈一笑没有留下一丝深刻而又有内涵的静悟中。

在影片宣传策略上,与以往的商业电影大肆炒作相比,张艺谋为这次电影举办的“对话李安”“对话莫言”“对话斯皮尔伯格”活动显得更符合其“高大上”的身份,这种和大牌导演、作者精神文化的交流使得观众对电影增添了一份好奇与期待。这部影片无疑也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随着播放节奏的或缓或急,我们了解了在“文革”背景下的人性百态。另外,《归来》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噱头,这也是继《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作品后,张艺谋与巩俐的再次携手合作。优秀的导演和演员的强强联合本身就为电影赚足了亮点,观众从这部影片中还是能轻易联想到巩俐早期所拍摄电影的人物形象,这就是大牌明星在演出时,电影角色与平时生活的完美划分。

文艺片可以说是让人们了解张艺谋的开端,与他以往比较成功的影片相比,《归来》整体呈现出一种偏冷偏淡的色调。正是这种色调让观众感觉这就像是在自己面前发生的事情,大脑中也保留了几分理智和客观,这是真正的看电影而不是被电影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去思考、去判断电影中人性的异化,可以感受“文革”时期特殊环境下男女主角的痛苦与无力。③影评人周黎明说:“电影《归来》醇而不烈。它不是那种一口把你灌醉的烈酒,需要慢慢品。”这部影片截取了原著的后5/1的篇幅进行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个新的形态,张艺谋对剧本视角进行了创新,他将历史的背景摘除,遗留下一个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他说:“我不想拍得太全,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以小博大,用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家庭的故事去折射历史。”拍摄一部回顾历史的电影,我们看到的是用一种极简主义手法,内敛的、内伤的方式去沉淀那些苦难。在中国的电影史中,很少有人选择以“文革”时期为背景拍摄电影。之前有关“文革”时期的作品,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的政策对人造成的伤害,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但却想要了解“文革”。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似乎人们已不再有那份想要探寻的心,历史已经过去,那些经历过的人的心也在沉淀。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个苦等20多年之后终于自由的陆焉识,一个每月的5日风雨无阻前往火车站等待爱人的冯婉瑜,一段充满波折但又圆满的亲情与爱情,这些都在冲击着我们,使我们为这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环境打磨的真情而沉醉。

一部记忆电影,是一种思潮,折射了时代,是情感与思想最中国式的表达。在冷色调中完成了深刻与深情的表达,这让我们对这部电影,对这个特殊环境下的人文温暖进行了思考。文艺片非常重视氛围和感觉,在表演时仅靠动作的无声表达也可以精确地演绎出理想的效果,比如陆焉识弹钢琴的那场戏,伴随着美妙伤感的音乐,一个人背对着镜头弹钢琴,另外一个人从楼下往上走,这种静谧的空间转换让人感到温暖。电影中另外堪为经典的一幕:在男主角逃亡过程中约见女主角的火车站,女主冯婉瑜得知有人要抓男主的时候,心理急迫地喊着“焉识,快跑,焉识,快跑啊……”一遍又一遍的声音回旋在耳畔,让人感到身上的毛孔都在跟着紧张,希望能尽快找到陆焉识让他逃脱悲惨的改造命运,陆焉识被抓后还在呼唤婉瑜,试图摆脱奉命抓他的人,另一边冯婉瑜努力想要挣脱女儿的束缚去见自己深深想念的丈夫。巩俐和陈道明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湛完美的演出,人物内敛、克制而丰富,饱满的情绪贯穿整部电影。

影片以一种隐晦、缓和的手法来描述“文革”,整部作品的重点在于个体性的人生变故,有激烈、有叛逆,但一切终究归于平静。电影中有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要搞颠覆,实际上,这是在影射性地告诉人们,失忆是一种铭记方式,可以让后人感受到这段历史遗留下来的力量。从影像结构上来看,《归来》去繁就简、隐喻平缓,不再有宏大和重彩,基本以室景为主。“文革”的元素符号和印记也只是作为背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而重点的“失忆”章节则使用自行想象与心理暗示来弥合人物彼此间的情感期盼与守望失落。这样,看起来风轻云淡的故事陈述,实则比诉苦与撕裂更揪心,更震撼人心,更有力量。

《归来》能有近3亿的票房,这让我们对文艺片的回归又燃起了希望。当然,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也给了我们一个侧面的参考,社会的反响不佳归根究底不是因为文艺片没有市场,而是要拍好一部影片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商业片的娱乐化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渴望,大量无营养的商业电影甚至让人们产生了反感。电影需要从娱乐走向文化,这是电影文化对历史和人性思考的目标与深度。有人说文艺片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很小,如果按票房来算可以忽略不计,中国虽然是电影业的“大”国,但如果没有文艺片,中国电影就会畸形发展,不注重内涵和艺术性,电影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因此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同时也需要一代一代电影人的努力。正如一句话所说,有能力的人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懂得奉献。电影是一种教育,是思想精神的传输。文艺片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与人文情怀的交流方式。未来我们需要精品有质感的电影,而《归来》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经管系专业介绍下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介绍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