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2024-07-10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精选8篇)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1篇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昆明分会场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同志们:

刚才,中央召开了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加快推进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历 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教兴市引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相比,我们还存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比例不高,教育发展结构不合理,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正视和直面这些矛盾,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教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66%以上。要深入贯彻《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规划及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2012年,全部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要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 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着力缩小区域、城乡差距。要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使民办学前教育、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分别达到90%和40%以上。要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要依法严格管理,规范审批程序,严把民办学校设立入口关,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教育市场体系。

三要突破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迅速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内涵。要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市级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安宁、嵩明职 教基地,打造一流职教品牌。要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积极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

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加大昆明学院建设力度,加快新校区扩建,支持昆明学院按照队伍强、水平高、特色浓、区域性、开放型、国际化的要求,争取在5—10年内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其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五要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肩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要推进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做到人员装备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督查督办到位。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治安环境。要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切实做好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严防危害校园安全案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领导,营造环境,是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较快达到4%的要求。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战线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千秋基业,育人为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深化改革,推动昆明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为加快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2篇

2011年4月18日

同志们:

刚才,国务院、省、市召开了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级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明确了今年的纠风工作重点,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为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纠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黄陂区纠风工作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继续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区纠风办组织有关部门对春秋两季开学期间收费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检查。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坚持省定标准向社会公示,招生工作全程实行“阳光操作”。进一步强化对服务性收费项目的监管力度,按学生及家长自愿原则,由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收取。

二是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卫生局继续在全区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各医疗机构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利用电子显示屏和公示栏对药品价格、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医疗流程等进行公示。坚 持住院费用清单制和门诊费用一品一价制,让患者明白消费。全年开展了20余项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为患者减轻医药负担20多万元。

三是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对2006年以来农民工技能培训和2006年以来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进行了专项清理。对清理中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整改到位,确保支农惠农资金专款专用,有效防止了克扣、截留、贪污、挪用等问题发生。通过专项清理促进了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四是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在40个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各被评单位按要求对本系统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时限要求进行了公开承诺,广泛征求社情民意,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行评代表深入窗口、基层、机关走访,帮助被评单位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被评单位及时将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和行评代表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要求,有效加强了政风行风建设。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民主评议政风行工作会议,去年行评优秀单位要授牌表彰,希望这些单位要再接再厉,没有评上优秀的单位要继续努力,以优秀等次的要求抓好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纠风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诱发不正之风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不正之风仍然是纠而不正或纠而复生,治理难度逐渐加大。对此,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纠风 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纠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是要围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开展纠风工作。今年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一手抓打击和查处,一手抓改革和创新,以新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目前,正在开展全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拉网式检查,各街乡镇场、区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进行明察暗访,查找和纠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和与民争利行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对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拉网式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工作要深入细致,要到村组到农户,对全区农户一个不漏地逐一进行走访检查,认真检查强农惠农资金拨付支取情况,听取群众反映,做好相关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要初步核实并形成材料。对拉网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加大查办力度,既要认真组织整改,又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违规违纪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是要围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开展纠风工作。实现黄陂区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作保障,全区纠风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要对全 区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制定《黄陂区行政审批目录》,向全社会公开。各部门要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固化办事程序,明确办理时限。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检查行为。继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规范执法主体,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行政执法部门要规范检查行为,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要对涉企收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实行目录管理,向社会公开。要认真受理企业投诉。对涉企投诉必须当日受理、限期回复。监察机关要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责力度,纠风办要加大对扰乱投资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营造“重商、亲商、扶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要围绕“治庸问责”开展纠风工作。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全区掀起“问责风暴”,大力实施“治庸计划”,切实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今天上午全区召开了“治庸问责”优化发展环境公开承诺大会,区委、区政府进行了公开承诺,明确提出要通过民评民说、末位淘汰、建立曝光台、定期通报等形式,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纠风工作,特别是民主评议行风是落实“治庸问责”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要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基层站所和服务窗口以及公共服务行业为重点评议对象,健全完善民主评议结果逐级报告和社会公示制度,规范评议结果的运用,不断提高民主评议的公信度。各部门各行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集 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要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通过评议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行政行为方式,切实解决建立和完善防止不正之风的各项有效措施。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纠风工作新局面。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要继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专项治理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各司其职、协力推进。民主评议各参评部门要以基层站所和窗口单位为重点,全力抓好本单位、本系统的行业作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考核。纠风办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二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很多都属于纠风工作范畴。要把推动这些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的落实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确保政令畅通。要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分层级、分区域、分重点的监督检查体系,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干扰破坏中央和省市区决策措施落实的案件,严肃查处顶风违纪、与民争利的案件,使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三要注重制度建设,加大源头治理工作力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这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深化纠风工作的新要求,是源头纠风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各部门要把制度建设摆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突出位置,深入剖析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科学严密配套管用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要通过查办案件,查找问题产生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整章建制、堵塞漏洞。要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健全责任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查纠机制、监督机制、源头防范机制等重点内容,逐项研究、逐题破解。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3篇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第六届三次全体理事会 (扩大) 会议暨教研室主任工作研讨会于2008年12月6日至8日在昆明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116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郝广发同志主持, 分会秘书长戴勇同志做工作报告。报告汇报了一年来分会秘书处, 高职委员会、中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会刊编辑部及各大区学组在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学术活动方面的工作情况, 提出2009年工作计划及建议, 并通报了分会财务情况。

会议期间, 召开了高职委员会、中职委员会、教研室主任分组会议。高职组代表听取了四位院校长就依托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彻新评估方案及示范性院校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的一切做法与体会的主题发言。中职组代表围绕办学规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等方面, 结合各自学校建设进行了经验交流, 并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如何处理利益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教研室主任工作研讨会就各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校企合作办学和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4篇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5篇

刚才,我们收看了全国、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领导及省政府领导总结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对我市推动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8个。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各级生态示范村74个(其中省级生态示范村24个),有效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市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突出重点、确保成效

根据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针对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着力解决农村水质性缺水问题。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现有建制镇和农村居民集中的地方,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所有新建集镇和居民集中点,都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处理污水和垃圾,确保不形成新的“脏、乱、差”问题。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污染治理方式。农村居住分散的地方,可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等办法,建立垃圾清运系统,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生活垃圾回收体系。

(三)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四)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养殖污染“源头控制”。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严禁在畜禽禁养区从事畜禽养殖业。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否则一律限期整改,逾期完不成整改任务的,一律关闭。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鼓励生态养殖,减少畜禽废水直接排放,提高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水平及废弃物资源利用水平。

(五)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与土壤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禁止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农药污染。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环保、发改、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工作制度,狠抓措施落实。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二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教和投入力度。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推广应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

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农村环境违法行为。

仇和在昆明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第6篇

(2011年8月11日)

仇和

同志们:

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一次全会刚刚结束,我们就在这里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就是要向全市干部群众表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就是要动员和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努力把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描绘的蓝图变成现实,把昆明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继往开来启征程,再创辉煌谱新篇。在今天上午胜利闭幕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班子;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了十届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我当选为市委书记。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十届市委常委班子成员,他们是:市委副书记张祖林同志、市委副书记李邑飞同志、市委常委李文荣同志、市委常委董保同同志、市委常委郭红波同志、市委常委应永生同志、市委常委黄云波同志、市委常委金志伟同志、市委常委方兴国同志、市委常委保建彬同志、市委常委谢新松同志、市委常委余功斌同志、市委常委朱永扬同志、市委常委熊瑞丽同志。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市委领导班子,对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表示衷

心的感谢!

新一届市委的当选,意味着推动昆明改革、建设、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面对中央、省委对昆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希望要求,面对全市29.4万共产党员、726万各族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倍感使命光荣。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更加重视学习、更加锐意进取、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协力同心、更加严于律己,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面对信任和重托,我们将更加重视学习,做勤学善思的表率。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业有所精,必是学有所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觉悟,以谦逊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顽强的毅力,热爱学习、带头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要求,站在时代前沿、把握宏观大势、立足工作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推动发展所需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本领,从根本上增强应对严峻形势、解决突出矛盾、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进发展的思路举措,不断开创工作和事业发展新局面。

面对信任和重托,我们将更加锐意进取,做干事创业的表率。事业自古靠实干,未见长城言垒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会和舞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

踏实,以勇攀高峰的壮志,锐意进取的雄心,再造辉煌的豪情,对工作倾注心血,为事业燃放激情,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靠务实苦干赢得尊重,用发展实绩赢得民心。以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勇于攻坚、勇于克难,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对信任和重托,我们将更加关注民生,做执政为民的表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我们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全市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努力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努力,切实增进民富、改善民生、实现民乐,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面对信任和重托,我们将更加协力同心,做团结协作的表率。团结是班子建设永恒的重要课题,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没有人能包打天下,“人和”的力量,不是加法的效应,而是乘数甚至是指数递增的效应。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所产生的领导力量和整体效能,远远大于每个班子成员个人能力之和,产生的执政能力也远远大于每个班子成员个人能力之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发扬历届市委领导班子协力同心、精诚团结的好传统、好作风,做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面对信任和重托,我们将更加严于律己,做勤政廉洁的表率。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意味着奉献。我们深知,能否取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认可、赢得群众支持,关键在勤政,关键在廉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廉养心、以苦砺志、以俭修身、以慎施政,秉公用权、为民用权、阳光用权。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外不愧于人,永葆共产党人革命本色,永做昆明人民忠实公仆。

征途如虹、重任在肩,履职践诺、重在实干。全面实现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各级干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全市上下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砥砺奋进、务实苦干,努力把宏伟的目标变成行动,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一要围绕目标抓落实。目标就是旗臶,就是方向。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是刚性的要求、硬性的任务,是新一届市委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成为大家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方向和共同的追求。全市上下要强化目标意识,锁定目标、升格以求、负重加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工作中,既要立足现实、大干当前,全力以赴完成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又要着眼长远、蓄积势能,以紧张快干的作风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担其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肩负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我们承担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视责任为使命,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作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平台,切实做到恪尽职守、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围绕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工作部署,结合各级各部门工作实际,细化“任务分解表”,制定“落实路线图”,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把每一项工作都

量化为指标、细化为项目,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头,做到环环相扣抓进度、层层推进促落实、梯进实施见实效。

三要强化督查抓落实。督促检查是一种工作方式,抓的是过程管理,要的是工作落实、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督促检查是一种管理手段,抓的是跟踪问效,图的是作风转变、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各级各部门要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全局出发,坚持从快、从紧、从严,以强有力的督促检查,确保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承诺说一个做一个,个个兑现;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要健全完善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四办”工作机制,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督促检查、全过程管理控制、全过程跟踪问效。综合运用领导专家督查、专门机构督查、新闻舆论督查等多种督查方式,采取全面检查与随机检查、常规督查与突击检查、专项督查与定期督查相结合等方法,形成上下贯通、前后衔接、内外联动的督促检查机制,把推动落实的作用和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四要创新机制抓落实。抓落实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实干苦干,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会干能干。要把科学的态度、冲天的干劲和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创新抓落实的方式方法,形成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对事关全局的重要决策、影响长远的重点工作、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工程式推进,以项目锁定目标、制定标准,明确责任、推动落实。要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时限要求,倒排工作进度,完善目标倒逼、交办跟进、现场会办、观摩激励和考核评价等机制。在行政机关和开发区(园区)全面导入ISO9001质

量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规范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化和工作责任具体化。

五要凝心聚力抓落实。人心齐,泰山移。回顾昆明跨越式发展成果的取得,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齐心协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展望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我们也必须始终坚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服从发展,把所有的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所有的工夫下到狠抓落实上,把所有的本领用在加快发展上。各级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下好一盘棋,打好总体战,形成一心一意搞建设、群策群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贯彻=学习+研究+落实”的要求,把传达学习党代会精神,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紧密结合起来,与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确保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7篇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

(1) 传达上级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

张倩生总干事主要介绍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度总干事秘书长工作会议精神和九届四次常务理事 (扩大) 会议精神。

(2) 总结2009年工作、汇报2010年工作

谢谈副理事长宣读了工作总结报告。2009年塑性工程分会组织承办或协办了五个学术交流会议, 两个国际交流会议, 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 并开通建立了学会网站。2010年已举办和正在举办的有三个学术交流会议、两个国际交流会, 尚有三个学术会议和四个国际交流会议有待举办, 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安排。此外, 他还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国家“十一五”、“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项目中有关精密锻造成形技术和相关技术的情况, 以及“十二五”的发展重点及趋势。与会代表们受益匪浅。

在提出2011年的工作设想时, 他倡议编写《中长远塑性成形技术战略发展路线图》。根据学科发展的状况着眼未来编写2030年的预想规划, 结合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国内外专家的设想, 以及近年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 提出发展战略路线报告。

(3) “材料-锻压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准备情况汇报

刘竹楠秘书介绍了材料塑性加工工程师 (见习) 资格认证实施细则 (暂行) 办法、对资格认证范围组织制修订、制定培训计划、考试大纲等工作。培训工作中的教材分为:自由锻造、模锻、板料成形三部分。

会上成立了资格认证工作组, 并为资格认证工作成员颁发证书。

(4) 编写《塑性成形技术科学发展研究报告》情况介绍

任广升教授介绍说:此为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组织下参与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下达的2010年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塑性成形技术科学发展研究报告》分为以下几部分:板料成形、精密锻造、特种成形、大锻件成形、重型先进锻压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他说, 学科发展报告是直接反映近五年来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和创新内容, 此项工作可直接反映出塑性加工技术的水平, 体现出新技术的内涵和前瞻。任广升教授倡议大家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项目提出来, 以使我们提交的报告更加完整、真实、科学。

(5) “第10届工业成形过程中的数值模拟方法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介绍

该会议在韩国召开, 我国有近30人参加。张士宏副理事长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 并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在会议上申办下届会议, 取得了2013年6月在中国沈阳召开第11届国际会议的主办权。

此外, 在秘书长工作会议上, 就塑性工程分会将在2011年进行理事会换届工作进行了协商, 确定了分会各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为换届做准备。

与会代表针对换届人选、任期以及学术委员会的调整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一致同意2011年召开“第十二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

在全国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昆明分会场的讲话(仇和) 第8篇

大家上午好!

刚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介绍了2011年工作情况,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等就出版学科建设做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认真梳理了招生、教学工作,总结和交流了办学经验,对2012年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谈了具体思路,有的单位还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讲得都很好。教指委秘书处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2012年工作计划中。

近一年来,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积极创造条件,服务行业,服务教学,为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和推广,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培养单位按照《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行业人才实际需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规律,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做了大量具体实施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扬帆起航。在此,我代表全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位委员、专家长期以来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专门用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情况基础上,站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构建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出版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出版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改革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人才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向纵深推进。二是全面实施包括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在内的重大人才工程,大力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服务发展,大力培养新媒体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人才、少数民族地区骨干人才等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实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积极与高等院校、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夯实基础,促进行业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并扶持专业学科层次的提升,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出版了数十种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涉及出版、印刷、包装类专业统编教材。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大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出版战线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层次,能够有效引导舆论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继承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了解掌握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出版人才队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是选拔造就高层次出版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出版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总署经过长期努力及与教育部密切沟通,2010年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11年开始招生,这是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大突破,这为出版学科迈向一级学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出版专业硕士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兼顾的方向转变。从出版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实现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版专业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出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核心知识体系,如编辑策划、外观设计、分销发行等等,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在理论知识上高于一般职业教育,又在实践应用上优于学术研究生教育,在出版教育体系中非常必要、非常适用。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出版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出版业规模和内涵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出版人才。开设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路,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出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稳步推进,以不断提高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贡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宽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重要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结合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层面的人才。

第一,要致力于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出版人才。新闻出版业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核心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有崇高的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这是出版研究生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各院校要在公共课和必修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要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理论素质教育新途径,使出版专业研究生真正能够做到自觉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具有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素质。

nlc202309040113

第二,要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出版科研人才。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其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积淀、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与标准。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出版概论、出版营销、出版政策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出版工作普遍规律的研究,开展出版产业政策、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和强化专业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实践中开展出版科研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第三,要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是表现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出版研究生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训练。因此,无论是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从师资体系、评价标准上,都必须紧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出版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能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要致力于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高端人才。近年来,在总署的高度重视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1349亿元,增长速度已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的优势已经凸显。与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数字出版的开发、应用、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教指委和出版研究生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注重技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军人才。

第五,要致力于培养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人才。出版名家大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出版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出版名家大家和优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坚力量中的核心,他们的数量质量能否适应出版业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将关系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关系着新闻出版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都是在出版教育中具有很强实力的学校,希望你们要致力于成为培养出版名家大家的摇篮,下工夫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坚定他们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信念和追求,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知识结构,精准的文化选择能力和自觉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出版实践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出版名家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规律,走出一条科学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之路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努力提高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办学原则。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把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确保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把好“三关”,即“入学关”、“教学关”和“出口关”。“入学关”,要严格选拔标准,规范入学考试程序,做到宁缺毋滥。“教学关”,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手段等方面,学校、教师都要花精力研究,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出口关”,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和论文答辩制度,要保证毕业生实习和论文的质量。坚持高质量办学是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影响力的基本条件。要将编写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作为重点举措,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编写好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工作,要注重遵循行业发展进程和教材建设规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科学设置编写环节和流程。对这项工作的难度,教指委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尽早开展,加强组织,力争尽早编写出内涵丰富、科学系统、具有较高教学起点的大纲与教材,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要推动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出版专业学位设置与出版相关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创新模式,把握住出版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的落脚点。管理部门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已规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的同志,可以按有关规定报考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硕士将比照同等对待。教指委要积极宣传这一导向并指导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等方面与出版职业资格的要求实现有机结合。

三是要密切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合作。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把实际的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这就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加强与出版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出版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打造产学研互动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构建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定向式就业的快速通道。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服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各院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通过高校师资和行业界师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密切跟踪,动态调整师资结构与课程设置,形成面向实践、服务行业、学以致用、动态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各院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要求下,立足于学科优势,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办出特色。比如,以人文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编辑策划、文稿编校等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人才方面形成培养优势;以经济、管理为学科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经营管理、出版物营销、物流配送、财务核算等人才方面下工夫,塑造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看,以应用为主导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思想、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大家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同志们,虽然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党员个人走访活动总结下一篇:大大班岭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