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厅范文

2024-05-19

山西文化厅范文(精选6篇)

山西文化厅 第1篇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山西人说的山西话,即是山西方言。可以说,没有山西方言也就没有山西文化。

放之历史长河,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的关系确实源远流长。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山西文化既靠文字传承,也靠语言(即方言)传承。可以肯定,没有语言的传承,山西文化是流传不到现在的。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沟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桥梁和纽带,是高雅的语言!可以说,现在太原人、晋中人说的方言,就是当时唐朝人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方言也在变化。而正是由于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闭,经济自给自足,语言的变化相对较慢。因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语音较多,古文化的含量较高,这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对山西方言与古文字、古语音的对应关系,对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认识还很肤浅。

彭真同志的家乡,曲沃县垤(dié)上村,今已属侯马市。垤就是个古音。还有一个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这个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别的地方人已经不用了。晋中、太原方言中常用这个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面,咥了个过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长期使用中产生延伸变异。还有“咥便宜”的说法。如某公买了二斤豆腐,顺手拿了根葱,回来告老婆说,“咥了个便宜。” 山西方言与古诗词

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等。当时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有时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诗不押韵呀!但又不敢说,怕人家笑话自己没文化,白居易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嘛!

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是说的山西话,山西方言。目前汉语各方言区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声字,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带方言中含入声字较多,诗词中许多是用入声字作韵脚的,储存了许多远古的文化信息。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声字确实很独特、很奇特。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而普通话尾音较长。如山西话:公安局、一桌饭、杀割啦、改革开放。语言学界专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让一些中小学老师用方言读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学的晋语区中不包括晋南二十七县市区及广灵县,因为它们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山西方言与音乐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于其地域性特点鲜明,山西韵味十足,非常优美动听,流传很广,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山西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话里夹杂山西方言,关键字、词要用山西方言,如果用纯普通话演唱,会韵味全无。

北京一个歌唱家演唱 “交城山”,有一句“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山西韵味应该是“一(ye)辈子也没(me)啦坐过外(wai)好车马”。歌唱家唱成“一(yi)辈子也没(mei)啦坐过那好车马”韵味全无,听着不舒服。

还有一个歌唱家演唱“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把“双圪顶”跪在石头上,改成“双膝盖”跪在石头上,本意是想用全国人民都听懂的语言推广山西民歌,这一改,使得生动的左权民歌变得索然无味。

而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绎了许多山西民歌,除左权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满口左权话,在京城闯荡几年,是略带京腔的左权话。他的歌有味又听得懂,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大受欢迎。山西方言与戏曲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多彩,各剧种名家辈出。各剧种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分不开。首先,剧情大多与山西有关,如“打金枝”“下河东”等等;其次,音乐曲牌是当地的音调;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使得地方戏剧妙趣横生,大受欢迎。曾经有一段搞戏曲改革,音乐朝歌剧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伦不类,丢失了大批观众,已经引为教训。

山西的地方戏曲大都是用方言区来命名的剧种,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正是体现了方言与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以北路梆子为例,说明方言与戏曲的关系。北路梆子即雁剧,以晋北方言为基础,汲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1.词汇方面

从唱词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在《舁(yú)桥》剧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凉拌山药丝丝”“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剧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如动词、形容词:在《三堂会审》剧中,“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醉陈桥》中“手扳着垛口往下瞧”(扳着:压着、按着);“帅字旗不住空中飘”(不住:不停地);《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褪褪穷毛:即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这些方言词语在剧中的运用,叫人听来亲切自然,贴近人民生活。2.叠音词的运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晋中方言中用叠音词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电线杆杆、花袄袄、板凳凳。《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叠音唱词在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3.谚语、俗语的运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用了方言中的俗语、谚语。《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用顺口溜来刻画人物,更加生动。

我省各剧种在运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紧紧吸引当地群众,使之流传久远。方言是地方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满了幽默感,说起来使人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准确。以前人们打煤糕时要去煤场买煤,常听人们说:“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讥讽走后门、拉关系。反动军阀阎锡山搞三自传训时说的一句话:“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下关系没关系。”意思是要说你不是“共党”,就找关系来证明,找来证人就没事,找不来就按“共党”处置。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使人一听就明白,记忆深刻。

山西方言中对“二”的运用,简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二流子”“二癞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姑娘”“二闺女”“二杆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饼子”(眼镜)、“二道贩子”“二把刀”“二球货”。山西方言中“二”打头的词多为贬义词,为什么不用一、三,一定要用二,说不清。现在又有发展,如“那人不行,有点二”。过去惯用语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

山西方言中语汇确实丰富生动。在太原地区,一个“头”字,有三种说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带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带叫“骷髅”。晋中一带说的“谝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动、亲切得多。“溜舔”就比“拍马屁”更为形象、生动。类似的语汇较多,与普通话相比,山西方言更为丰富多彩。如:黑眯洼眼、球眯性眼、死眯处眼、死皮赖脸、圪出打蛋、黑操烂

五、假迷三道、肉头性脑、光眉俊眼。语音辨异、乡音出彩

说山西话十里不同音,确实不为过。山川阻隔,封闭自足的经济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记录、表达外,重要是靠语音来表达意图、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在山西方言众多的支系中,我认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五台话(包括定襄话)和平遥话了。五台定襄话的基本特征是把所有发ang的音,统统发为an,这就是打开五台、定襄话秘密的钥匙。如钢(gan)铁公司、阳(yan)光(guan)灿烂。而平遥话的特点是把an的音发为ang。如平遥人说展览(zhanglang)。而与平遥相邻的介休,又是把发ang的音发为an。有一句笑话,介休人说,张(zhan)部长(zhan),我(e)上(shan)了你的当(dan)了。刚调来的张部长听罢,气得晕过去。人家听成,“张部长,我骟了你的蛋了!” 山西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历朝历代,由于屯垦戍边、开发新区,大规模移民是常有的事。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人口的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方言随着迁徙人群大跨度地转移。几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几乎操着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比如长治方言区、黎城方言区,人们说肉为(yòu),说人为(yin)。这与辽东方言、胶东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谁是源、谁是流,尚不清楚。但推测,山西为中原腹地,辽东、胶东较为偏远,山西应为源,辽东、胶东应为流。运城许多地方说街(jie)为(gāi),赶集为“赶街(gāi)”。这与云、贵、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样的。运城一带在汉唐时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经商的人多,把当地语言带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当时云、贵、川一带尚属蛮夷之地。源流关系应该是清楚的。山西境内古交、娄烦、静乐与沁源的口音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经常错把静乐人当成沁源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现象,尚待专家考察论证。

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载体,文化传之不远。为此,我们有必要像研究山西文化那样研究山西方言,像保护山西文化那样保护山西方言。

山西文化厅 第2篇

——题记

有些地方,此生是注定要去的,只有亲历过山西的风景,才能感动于山西的致独特风致。

感动——壶口

放长假时,适逢雨季,于是一家驱车来到久仰的壶口,我们还在山路上行驶时,瀑布震天已为两侧云波倾泻的青黑色山峦平天了无边威严。到了壶口,我们都在远观,不敢上前半步。只见那利刃般的黄浪咆哮翻滚着插入深深谷底,砸起一团团有力的水花,又在半空里升起一片扑面的白雾,更加注了壶口的壮观。都说上善若水,水绕指柔,可我却感动于黄河水冲过壶口那的伟大,刚强,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坚韧。感动在山西。

感动——云冈

暑假,同外公去了神秘的云冈石窟。夏日的晴空,展开一片白苍,洗净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绿,我登上石阶,辗转一番,看到了大佛,虽然对于佛家我不了解。但我的心仍被那一种庄严而肃穆拂过,消融。那尊大佛淌过了千年时光,淡若轻痕的微笑挂在面上,见证无数悲欢离合。我心中再一涌动起萧萧禅意。佛祖来自远古的柔和目光将我的灵魂漂洗得透亮。而它依旧平和地接受着人亘古不变地膜拜,外公告诉我,这便是清茶淡饭,我以为去。我便感动于云冈大佛平和的心态。正如山西的独特的风致,淡泊简约。感动在山西

感动——晋祠

踏春时,携父母去了离家不远的晋祠。我刚一走近,苍莽的悬腕山迎我而来,两颗古木相望在缥缈的云端,宁静地立着,枝叶无声。我向前走去,起伏的浅绿如美人的胸脯,摩荡出静默的骚音。我轻轻走到圣母殿,宁静如一,只有丝雅致气息从枯朽门板上,斑驳门柱里透出牵引着我对古老的纯粹向往。我不由感动于晋祠的一身古意。而中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宁静,古老。感动在山西。

山西文化厅 第3篇

6月29日至7月3日,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省城举行,“文化三晋、美丽山西”将通过这个平台再次向世人展示。在文博会即将到来之际,不妨重新回顾我省十年来文化改革建设的点滴创举,共同见证山西文化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改革春潮涌动三晋

2000年,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当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拿到《哈利·波特》的中国版权时,山西的几家出版社顿生艳羡之情,不少出版界的“前辈”们,对当时囊中羞涩的窘况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及所属8家出版社成交活跃,山西省50余种原创图书分别与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达成了版权输出意向,并与外商达成了120余种图书版权引进意向。

其实,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像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改革为山西文化唤来了春天。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五大文化发展战略”,以及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盘棋的思想,让山西吹响了加速建设文化强省的进军号。

截至目前,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全省53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出版发行行业、电影电视制作放映领域、党报党刊发行机构、文艺演出院团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组建了出版传媒集团、广电网络集团、演艺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影视集团等6大文化集团,全省1 1个市、1 1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电台、电视台两台合一,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辐射全省,文化活力也进一步迸发。“以前,我们是无戏可演,演员严重流失,现在我们是因为演出越来越多而发愁,有时候场次都安排不过来……”太原市歌舞杂技团团长王剑告诉记者,他们算是改企后的直接受益人,在改企第一年时,该团演出就多达500多场,并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打造舞台精品剧目,《唱享山西》填补了太原市旅游市场的空白,而且该团还走出国门,与美国、韩国签订了商演订单。

于是,舞台上重新出现了省市各级院团活跃的身影,观众们也能第一时间欣赏到优秀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走向国内市场,并深受好评。

文化沃土硕果满园

创排已经有十年之久的《立秋》,仍然在甘肃演出,并迎来了它的第660场亮相,票房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千手观音》成了蛇年春晚的“香饽饽”,相继登上北京卫视、湖北卫视的舞台,并在北京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如今,“晋”牌剧目不胜枚举,这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河三部曲”之后,我省迎来的又一次文艺创作的高峰,舞台文艺精品进一步走向繁荣。

“文艺作品不能曲高和寡,而改革后的院团,在面向市场后,就得想百姓所想,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要接地气。现在看来,我们的几大院团做到了。”省文化厅创作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立秋》为山西省话剧院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但该团并没有故步自封,先后结合了省内新闻热点、好人好事,打造了现代剧《美丽女孩》《立春》,弘扬了山西人民的真善美,以及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情。《一把酸枣》之后,《粉墨春秋》登场,几经曲折磨难成就大业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山西文化改革的真实写照?省晋剧院出品的新编古装晋剧《武则天与狄仁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出品的《上马街》、运城市青年蒲剧实验团创作演出的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高平市人民剧团创作的《西沟儿女》、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演出的《杏花酒翁》都立足本土,展现了山西的精气神。精品佳作,从一个方面代表着当地文化发展的水准,令人欣慰的是,山西省县级文化企业也呈现出佳作连连好评不断的局面,在这片文化沃土中,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满园飘香。

近几年,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大幅整合,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影视作品,《走西口》《喜耕田的故事2》《天地民心》《西口长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荣河镇的男人们》等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再次彰显了晋风晋韵,彰显了三晋大地的历史和文化。

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点

谁也没想到,一幅简单的剪纸,能养家糊口,成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支撑点。在名为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内,一位工人平均一天产出35幅剪纸,每幅售价5元,有了剪纸产业的出现,每户人家平均增收6000余元。这是文化产业带来的实惠,更是一种传奇。随着60多亩的广灵剪纸文化产业研究园区的建立,艺术博物馆、剪纸培训学校的配套成立,该县成为集研究、培训、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剪纸艺术产业基地,而文化产品的异彩丰呈,更是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品百花齐放,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分支。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动漫创意、演艺娱乐业等诸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增加值,并形成了很多新的亮点。在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期间,这个古老的山西民宅里迎来了海内外八方游客,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小杜依然记得,外地游客报团时总会问她一句话,“有没有安排到乔家大院参观啊?”对于山西本土的导游来说,并不乐意带团游山西,因为景点比较分散,而且游客们在晋旅游,总是只想到五台山,却并不了解晋商文化,但《乔家大院》在央视热播后,这种情形得以改观,“人们对晋商的认可和热捧,让人很受鼓舞,我们也觉得脸上有光。”如今,在平遥亮相的《又见平遥》也是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提升了区域文化影响力。此外,文化与科技、经济等的融合,催生了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大耳朵爷爷历险记》《不亦乐乎》等优秀动漫产品和太钢不锈创意产品、富士康机器人等创意产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省文化厅工作人员介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省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过大,但目前看来,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有了快速发展。2011年,山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占GDP比重达3.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前10名中,山西位居第二。

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民生

6月1日,一群小学生走进位于省城长风商务区的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捧着青少年读物阅读。虽然这只是该馆正式开放前的一次“试运行”,虽然读者参观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从家长到孩子,无不对新馆表示出一种向往和喜爱。事实上,长风商务区内的公共文化场馆,为省城市民带来的不仅是欣赏建筑美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在其中尽享文化成果的满足和充裕感。

每年暑假,是全省“文化惠民”活动的“旺季”,全省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协同作战,顶着烈日深入百县千村,送戏下乡。在文化惠民演出的行列中,有很多艺术家的身影,我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就经常奔赴在全省各地市的基层舞台上,“在我耳边,总能响起老百姓的喝彩声和掌声,他们用各地方言叫着好,吼破了嗓子,拍红了手,他们那种对戏曲的热爱之情令人动容,这也是促使我们能一直在舞台上唱下去的动力。”此外,山西省演艺集团一直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季”的活动,从民歌会到交响音乐会,市民均可以享受到低票价看高质量演出的待遇。用一个汉堡包的钱看话剧、听音乐会,这在山西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公共文化惠民服务,就是让每位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成果,并为此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1年,我省共为基层配送186万册图书和2191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配送“流动舞台车”44辆、“流动图书车”33辆,119个县、1196个乡镇和28000多个村资源共享器材设备配备任务全部完成,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山西文化厅 第4篇

升级之困

除了规划不够,家底不清,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对文化创意人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外,山西至今没有一个交流、展示、交易、融资的文化产业平台。

2012年12月末,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产业司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中,山西位居第六。这是继2011年之后,我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再次稳居全国前列,山西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驱动力上升最快的省市之一。

中國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由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3个一级指标构成。产业生产力,由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源3个二级指标构成。产业影响力,由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两个二级指标构成。产业驱动力,由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创新环境3个二级指标构成。

从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可以看出,产业驱动是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指标,说明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关键在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近年来,山西省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加大政策扶持上,全省以“五大战略”为引领,出台一系列意见和办法,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11个市出台实施意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与此同时,随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山西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已达到3.5%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25%以上,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确确实实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指标。由于山西省文化产业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再加上市场发育不健全,对文化创意人才重视不够等,山西省目前还缺少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平台。按照省文化产业发展“五大战略”中“大会展集聚”的要求,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缺乏一个融合资源、提速升级的综合性文博展会。

应对之策

举办山西文博会,有利于壮大产业规模,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升级提速新平台,有利于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项目,提升文化晋军影响力和辐射力,

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交融汇聚之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资源大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样丰厚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挖掘、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提高区域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资源型地区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改革与产业办主任胡彦威分析,举办山西文博会对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有利于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文博会的聚气、聚势、聚资效应,能够吸引优秀文化人才、集聚文化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升级提速的新平台。文博会为项目发布、项目签约、招商融资等搭建了展示、交流、交易、合作的高端平台,兼具了产业升级集聚和扩散的双重效应。三是有利于引进一批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晋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山西省已经连续8年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借助国内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为企业搭台,推介项目和产品。2012年,山西省政府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大型国际性展会,全省百余家文化企业踊跃赴会,仅一南一北这两大国际性的文博展会,山西省企业签约总金额突破128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这些大型文博展会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企业推介产品、获得订单的最主要途径。在这两个中国文化产业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博会上,我省开阔了视野,赢得了信誉,也积累了经验。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全省转型跨越,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时代的呼唤。打造一个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推介“晋” 字牌文化产品与项目的交易平台,直接促进和拉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山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时机已经成熟。

创新之举

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提出的“区域影响、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全国一流”的要求,首届山西文博会将组织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国内外最知名的客商参展。

5月9日,在首届山西文博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山西文博会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办会”的运作模式,力争把山西文博会打造成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协作、积聚、会展品牌。首届山西文博会呈现四大亮点。

亮点一:起点高。我省坚持高标准、体现高水平,组织最优最强的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国内外最知名的客商参展。其中,超过40家台湾文化企业将参展本届文博会。设立文博创意展区,届时,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参展。我省尽心竭力为省内外文化企业搭建一个优质的产品展示、产品交易和信息交流平台,为省内外客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机会。

亮点二:特色鲜明。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博会在招商布展上,从内容设计到产品交易、项目招商,都将体现三晋文化的整体形象,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整合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为来宾展示山西有史以来最全、最多、最具色彩的文化大餐。

亮点三:展示方式新颖。文博会将努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内容和形式上着眼产业导向性和文化观赏性,全面展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参展单位中,有一大批是高科技企业,媒体技术、动漫制作及一大批改变和进入百姓生活的高科技产品。在展馆布展上,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馆内亮点纷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

亮点四:突出民生。努力把举办文博会的过程变成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文博会将突出群众参与、双向互动的特点,把展馆内外结合起来,让群众不仅能看到琳琅满目、久负盛名的各类文化产品,体验生动的表演,还将设立市民参观日、主题日,组织国际级工美大师现场表演、点评文化产品、与观众互动,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享受权、参与权。届时,还将有10场以上高水平的国际演出与群众见面。

山西文化故事 第5篇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山西地区最早为梁州和雍州二州之城。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国 (春秋)、耿国、虞国和霍国。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正式开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赵魏都城分别迁都到今河北邯郸、河南开封(大梁)。

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汉朝时,武帝元封中年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东汉初年,罢朔方刺史部,其下诸郡改隶并州。其时并州下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郡。东汉末年并入冀州。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复置并州,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六郡。

东汉初年,南匈奴内附,在吕梁山、黄河和汾河流域驻牧。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格局图西晋时为并州,上党郡(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和上谷郡(山西省北部)。

3,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自称汉王。此后,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山西地经历羯族的后赵,汉族的冉魏,鲜卑的前燕,氐的前秦, 羌的后秦,4东晋北伐破长安后也短暂的占有今天的山西地。386年,鲜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436年四月,北魏灭北燕降服高句丽等边疆政权,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高氏父子定都于今河北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453年—495年)修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西晋上党郡在十六国、南北朝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郡治徙迁数次后复治壶关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

随唐五代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如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等。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台山在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的佛教圣地。

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和后汉(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为依托,夺取中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汉。

北汉刘崇依靠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大军灭北汉,并将晋阳城放火烧毁。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今太原市区重建新城。北宋初期,山西属于河东路,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南宋一朝山西地都属于金国控制。

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进入山西,设山西行省。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驻扎山西:朱?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长治),重修、加固长城,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明初,曾从山西大量移民充实人烟稀少的华北平原。洪洞县的大槐树曾是著名的集合点,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清代,把长城以外的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山西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山西商人在全国建立了许多山西会馆或山陕会馆。

近代,山西军阀阎锡山辛亥革命时,率部起义,任山西都督。之后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护法期间,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阎锡山也成为19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 山西省下辖一市、十四行政督察区、一百零五县。市为太原市。县为大同县、大宁县、山阴县、中阳县、五寨县、五台县、介休县、天镇县、太谷县、屯留县、文水县、方山县、代县、右玉县、左云县、平定县、平陆县、平顺县、平遥县、平鲁县、永和县、永济县、石楼县、交城县、吉县、安邑县、安泽县、曲沃县、孝义县、 沁水县、沁源县、沁县、汾西县、汾城县、汾阳县、忻县、和顺县、定襄县、昔阳县、武乡县、河曲县、河津县、盂县、祁县、长子县、长治县、岢岚县、芮城县、保德县、垣曲县、洪洞县、夏县、徐沟县、晋城县、晋源县、朔县、浮山县、神池县、高平县、偏关县、清源县、陵川县、崞县、猗氏县、壶关县、岚县、浑源县、 绛县、乡宁县、阳曲县、阳城县、阳高县、新绛县、榆次县、榆社县、万荣县、虞乡县、解县、寿阳县、宁武县、荣河县、闻喜县、蒲县、赵城县、广灵县、稷山县、黎城县、兴县、辽县、霍县、静乐县、潞城县、应县、繁峙县、翼城县、临汾县、临晋县、临县、襄垣县、襄陵县、隰县、离石县、怀仁县、灵石县、灵邱县等 一百零五县。

山西太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小三线建设”及“支援内地”之惠,社会经济曾一度快速发展。“”期间集体主义建设突出,曾涌现了像大寨这样的集体主义经济模范。毛泽东为此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而主要依靠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步依托煤发展电力及煤化工,大同、太原等地均有大型煤矿。21世纪以来,山西正在逐步扭转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单一经济模式,努力在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相关产业上做文章,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山西文化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三、山西历史名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吕布(?—— 1),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 6),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第6篇

摘要:地名学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地名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

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山西省内的地名,将其归类分析,结合民俗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地名的文化含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显示出山西省的悠久历史文化。

关键词:地名;文化;山西

“中国传统地名学包含有“地名”、“嘉名”、“别名”等概念。

其命名原则大致有方位原则、“以山为名”、“因水为名”、“以具体地理实体为名”、“因事名之”、“年号地名”、“以形得名”、以人物姓氏为名、虚词方位词不单独为名等原则。

古人在一些诸如《尚书》《华阳国志》等经典中有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记录。

刘胜佳认为现代地名命名原则大致为相对稳定的原则,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要有科学性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等。

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经典中对命名方式一带而过不加分析,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而言,但它在内容上已与现代地名学的命名原则不谋而合。

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地名学的研究高度,现代地名学命名原则不过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省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称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

一、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

水在山西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更为明显。

而在二十二处地名中有八处与汾河相关,一河系八城,确实少见。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河道纵贯三晋,冲积了大片的平原和谷底,为两岸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早期聚落多产生于河流附近,这就是城市的雏形。

同时,河流也提供了水运的便利,为货物流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形成。

同样,在山西的早期城市形成过程中,汾河功不可没。

汾河谷地和平原成为山西的早期城市带,也为现代山西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

如今,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

延及至地名,山西境内与汾河相关的地名有太原、阳曲等地。

民俗,即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

从而,可以看出汾河之于汾河流域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一个无名之地命名时,首先想到了汾河。

通过借该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来命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民众心理认同,更加体会到水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

与河流相关类似,在调查中,山西共有十九处地名与所处地形地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由于山西地处中国二级阶梯,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

几大山脉纵贯全省,因山地多而平原少,有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选址于山脚甚至山中。

有十四处县名与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

有些则是直接以山名为县名,如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又如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故以此为名。

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名称产生之前,地理名称即以产生,即现有山名,后有城名。

在城名未产生时,当地民众是以山来代指该区域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将山名当做了城市的名字。

还有一些地名比较奇特,如“隰县”,“隰”字意为地面较湿,是沼泽的意思。

“高平县”则意为四周是山,中有平地。

“绛县”的“绛”意为附近的山上寸草不生,遍布红土,所以山为“绛山”,而县城也名为“绛县”。

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

二、文化环境相关的地名

(一)历史传说的影响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晋南地区更是尧舜禹传说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许多城市的别名与上古帝王相关。

如临汾别称“尧都”,永济别称“舜都”。

还有无法计数的尧舜遗迹,如“姑射山”,“尧陵”,“尧庙”等。

春秋时期,山西成为晋国所在地,在曲沃县有晋侯墓地遗址。

此后,汉唐等朝代,山西北部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处,民族融合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历史传说隐约在地名中体现出来。

其中,有受古代帝王影响,如“灵丘县”,“灵”意为赵武灵王,“丘”意为坟墓,即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故名灵丘。

有受古代名人贤士影响,如“介休”,因介山(绵山)得名。

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与绵山,后人崇敬他的高尚德操,将绵山成为介。

受传说影响,如“灵石县”,因传说汉文帝巡幸至此,于河中挖出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刻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奇物,故名“灵石”。

后人推测,此石当为陨石,由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故意刻字掩埋,当时崇尚迷信,加以推崇,最后甚至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在民众心中,永远存在着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产上祈求风调雨顺,在生活上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在民众为孩子取名时也多会选一个吉利的好名字,甚至还会通过生辰八字来验看。

在地名上更是如此,统治者和当地居民为了使该地四季平安,风调雨顺,自然而然的要为这个地区起一个蕴含美好祝愿的名字。

如怀仁县,因为辽代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怀仁。

(二)交通及军事因素

在古代社会,可以选用的交通方式极为有限,只有坐船和骑马。

随着古代交通网的完善,驿站成为当时社会交通线的重要一环。

一些重要驿站甚至可以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镇的中心。

而这个城镇的名字自然也与驿站和交通线相关。

调查中有三处地名与交通或者驿站相关,分别是运城,侯马,阳城。

运城得名于当地的盐运,由于运城盛产池盐,从而盐运发达,元代设置了运司衙门,渐渐将“运城”作为了当地的名字。

侯马市原为明朝绛州金台驿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因配备马匹多,过往人员多在此等候,换乘马匹,故名“侯马”。

阳城县,因原为阳陵驿的所在,故名阳城。

交通区位作为城市产生的原因是很普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物流通更加频繁,对交通的依赖也就更加明显。

晋北作为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自古战乱不止。

从战国时期赵国修长城抵御“胡人”开始,到汉朝与匈奴部落的战争,再到唐朝与突厥人的作战,一直延续到明代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为最盛。

明代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无力发起对蒙古部落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只得借助修筑长城来抵御蒙古骑兵南下,并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实施军垦,长久驻扎。

这些卫所经过时间的消逝和明朝的灭亡,军事作用逐渐消失,成为城镇。

山西北部存在有大量明代军垦遗迹,保存至今,有的成为县城,其大多分布于太原以北的地区,尤其在长城附近最为密集。

由此可见当年守边任务的繁重和边境局面的紧张。

军事要塞的作用决定了它具有实效性。

随着政权和政策的变动,军事部署也在发生变化。

清朝时注重发展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民族战争基本消失,这些军镇也随之丧失军事作用,成为通商的集镇。

地名仅仅包含几个汉字,但是在这几个字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大概了解这个城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情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名委员会,辽宁省地名学研究会编.地名学研究,第一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史..

[4]于德全.地名考略.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上一篇:新课程生物学习评价探索下一篇:这一天,我真高兴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