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4-07-20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9篇)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写作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见效最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教材的问题,教材关于学习写作的系列目标比较模糊,操作性不强;有语文老师的问题,不少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有学生的问题,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渲泄。这种冲动和渲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个人的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没有话硬要说,于是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本已有一个流畅的思路,却硬要符合固定的模式套路,于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束缚了一个个鲜活的思想。这种种做法都违背了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学生作文的意愿。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的结果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从表达形式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上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解决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来自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1

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到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么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那么,学生走进生活之后,是不是都能写出好作文呢?不一定。学生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差异?这是对生活感悟能力的差异。走进了生活却不能感悟生活,正是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第二个原因,而且是深层次的原因。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第一步是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但仅此还很不够;第二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第二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例如采访先进人物后写人物通讯,参观展览馆或企业后写参观记,搜集风土人情资料后写风物民俗介绍,游览风景名胜之后写游记散文,阅读某部作品之后写文学评论,等等。写作与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件苦事,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村,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不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一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阅读与写作就结合了起来。但是,目前有不少语文教师把两者的结合误解为写作特色、技巧的抽筋剥皮式的归纳,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互不依附的两张皮,这样的结合使“为写的能力而读”步入误区。那么,如何使两者真正结合起来?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第二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要做到三句话: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只要学生真实地叙写了人和事,倾

诉了真情实感,即使语言还很稚嫩,甚至有不少毛病,结构上也不够合理顺畅,这样的作文还是应该肯定。第一次作文写得不符合要求,经过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好了,二次作文完全可以打好的成绩。每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成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在心理上不断地增添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对作文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最终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做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品格的外显特征,非常重要。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起始年级尤其要重视养成教育;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加知识的内存,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体味揣摩写作要领,使写作技巧熟练,各种文章常写常通。写日记是多写的最好形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开始也许是记流水账,是一些片断或点滴,但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迅速改变面貌的困难很大,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写作教学对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摆正思路,落实对策,踏踏实实坚持下去,中学写作教学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会改观,广大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跟上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步伐。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第2篇

英语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把“写”的要求列入了英语语言技能的目标中,强调了培养学生在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写作最能体现综合语用能力。写作可以提高听、说和阅读能力,同时听、说和阅读技能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所有的语言技能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所以我认为应当开展全面综合型教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

有些学生说自己单词、句型和课文都背过了,可是写作文却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采取应对的措施,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3、抓住重点,寻求思路

4、遣词造句,表达规范

为了提高书面表达水平,平时应加强阅读,应背诵一些句型、段落、甚至短文。只要读得多,背得多,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但是单纯的背诵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多方面的训练。

1、引导学生加强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

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备材料。

2、利用课文学习写作。

复述课文: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若干要点进行阐释, 连成文章, 以此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

3、进行改写、仿写。

让学生根据要求对原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称、不同活动形式进行再创造, 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通过阅读进行语言输入。

写作是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输出的过程, 这种语言输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 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如初一写作以单句为主, 形式多样(造句、连句、仿句、小段落等), 口笔同步。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写作内容也会不断丰富,教学过程中, 不同阶段就相似话题也可反复练习,但这种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过程。

5、重视语言输出,体验快乐写作

学生应多观察身边事,积累生活经验,生活体验都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灵感和题材,例如写日记、周记就是不错的写作习惯。在给学生安排写作任务时,应当要求学生多注意写作细节,包括写作前标题的设计、大纲的确定、主题句的写法和文章的行文逻辑安排等。还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写作时的细心和耐心,尽量避免标点、单词、语法上的小错误。当然,写作后的检查以及书写的规范化训练也不可忽视。

6、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范文,增添文章色彩

7、批改作业方式多样化

教师最好是当着学生面进行作文的批改。当面批改可使学生及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 改进的方法, 作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 并有助于将这些内容铭记于心, 学会应用, 长久不忘。如果无法对学生作文进行当面批改, 教师可以课后批改。值得重视的是, 在批改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记录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和典型性的错误, 为讲评作文做好充分准备, 也可以在总结学生集体错误的基础上, 编成改错习题, 让学生进行改错训练。

还可以在学生每次写作后组织学生之间的互阅、互相找错、互评、互改等,让其学会总结写作问题和写作经验,以助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做法益处多多: 既可锻炼学生的改错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修改文章的意识, 同时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久而久之, 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犯错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

中学写作教学探讨 第3篇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 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两个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 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 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 是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冲动和宣泄, 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更不是无病呻吟, 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 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都不会一样, 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 学生写作文, 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掌握写作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 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必须实现两个“表达”: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 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 就是写真事、写实事, 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写亲情、友情, 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 就是写真情实感, 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不要虚情矫情, 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 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 还要强调一个“敢”字, 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 自由表达, 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 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 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改革写作教学, 关键在教师。教师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 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 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文艺创作如此, 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 但并没有处理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整天被关在学校里, 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 他们只有学校生活、学习生活, 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 攻克难题, 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 等等, 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家门”一条直线, 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 怎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 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 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第一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 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 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 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 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第二步是用头脑思考生活, 采用联想和想象, 从而想出点意思来, 悟出点道理来, 品出点情趣来。这两步工作做好了, 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 要走活动化的道路, 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不仅仅是观察生活, 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 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 让学生做有心人, 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 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

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 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阅读有两个功能, 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 二是为写的能力而读。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 读配套的自读课本, 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 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 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其次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 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 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 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 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 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 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

改革写作教学, 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 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 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 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 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在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

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 要做到三点: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 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差事, 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 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思考 第4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

一、弄懂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指的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是议论文的三个基点。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用合理的论证方法,选择合适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过程。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决定着材料的选择和论证的方法,所以论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让人无所适从。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论点,也可以有多个论点。多论点的文章中,也应有一个主要论点,称为总论点,其他论点称为分论点,分论点统一在总论点之下。

论点要正确。论点的正确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科学上的正确和道德上的正确是不完全一样的。当然,论点首先要符合客观现实、科学道理,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人生伦常。但符合这些条件的观点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论点。论点的正确还在于它是否有利于论证的展开,是否与手头现有的材料相关,是否有利于文章最后的成功。如果一个论点在经过了多方论证之后,仍然不能够说明他人,或是手头没有掌握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个论点,那么文章最终就不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论点的选择也很难说是正确的。

论点要新颖。要发人之未发,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能是对别人的看法的重复。比如写梅花,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它的洁白清香,它的不畏严寒,你的写作中就应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常见的立论,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梅花身上别人看不到的品质。

论点要深刻。不能就事论事,只抓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和规律;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立论要有针对性,要反映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

论点应该在文章的什么时候提出来呢?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论点。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论据为论点服务,要能够符合论点的需要,充分地说明论点,要能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事实、数字、原理、名人名言、民间谚语、数学公式……等等,任何材料均可用作论据。

二、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4.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5.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三、加强训练

1.给材料作文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把握论证结构的训练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首先,让学生了解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其次,教会明确常用的论证方法: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1.怎样写作议论文[J].2007(01)14.

2.陈智云.议论文写作教学及误区.[J].2007(01)09.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第5篇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都是对学生写完的作文进行一种结果的评价。以学生群体为参照对象,教师给一个分数或等次,有时写上几句“语句通顺”、“请消灭错别字”等机械乏味的评语,而学生并不重视教师的评价内容,仅限于看看成绩、读读评语、改改错别字。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语言特点来评判学生的作文,使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作文批改就应是教师的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权力。面对众多学生的作文,教师则累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害怕评改学生作文,有的甚至减少学生作文次数,以缓解教学负担。那么作文评价也就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作用。这种作文评价把学生作为被动的评价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作文需要、作文兴趣、作文态度、作文过程等内部因素的评价。

我们知道,作文评价是主观性很强的一种教育评价。评语和评分只是作文评价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运用评语对学生作文优劣、症结进行评价,灵活简便不受目标限制,能使学生明确问题实质,获得进步动力,因此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用这种凭总体印象来评价学生的作文的方法来评价作文,缺乏具 有科学性的参考评分尺度,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篇作文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主观随意性。而作为量化表现的评分,由于受语文知识背景、文学功底、文化视野及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影响,教师在分数的评定上往往会出现极大的误差,而这一点又常为大家所诟病。

因此,我们认识到,教师们传统的作文评价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评价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并且呈现结果的方式单一,无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及全社会形成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的作文就是好作文。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使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只是面对考试,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第二,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多抑制评价,少激励评价。教师总是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行指责、批评,而对学生的长处则是视而不见,造成了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第三,教师在关注对象方面,更多的是倾情于优等生,冷落后进生,违反了“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初衷,造成了部分学生因长期不被关注而丧失信心。

第四,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是个受测者。他们的知识能力受到过分的关注,但其情感能力、学习潜力、发展趋势等都被轻视,对学生的终极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综合和动态的,在传统评价的片面、单一和静态的方式下,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更谈不上发展了。

因此,构建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中学生的作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二、构建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作文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1:涵义

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生生互动评价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获得发展。-1-

2:策略

(1)小组评议

这一教学环节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如何安排“组”。小组不单单是人的集合,实践中我们发现把学生分类成组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依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小组效果更好。例如有时可以把作文中出现描写粗糙的学生放在一块儿,把描写细腻生动的再放一块儿,两组交换,互相点评。再如还以在每一组内搭配作文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而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指导。

(2)升格修改

教师是平价中的首席。这里教师主要是要总结学生作文中的主流问题并和学生商讨,提出修改措施。这一环节不能麻木和随意,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系统的知识训练点和训练方法。

(3)再次评价

再评就是指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重新认识,评价是否比原来的提高了。哪怕有一点点提高都行,这就叫达标了。这样,对每个学生来讲都给予了一次提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他在改变着自己,提高着自己,作文并非是受苦,更多的则是成功的体验,逐渐学会或者是较好的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或情感是一种进步!

教师也要适时的加以总结,对评讲过程中各个层次中出现的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关注和表扬,给他们进一步的鼓励。这样,作文评讲就会扎实有效,而不至于作文成了老大难,教也教不好。因为,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极”。有了这两个极,作文教学这个“地球”就会真正转动起来。

3:角度

首先,从审题角度点评选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题眼。点评作者审题时是否扣住题眼,对题眼有没有准确的把握。把握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如《生活教会了我》不但要关注题目中的“会”,同样不能忽视了“教”;如《第二次》审题时要明确它隐含着和第一次作比较的意思;再如《心中的阳光》对“阳光”一词的理解当然不能停留在自然界的阳光层面,应该有积极乐观的内涵在其中。

其次,从立意角度点评作文。实践中我们以中考的方向来指导学生。一是看其是否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看其是否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三是看其是否力求新颖、深刻。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比如,在《的乐趣》一文写作时,有些学生的乐趣仅停留在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有些学生的乐趣是关注自己的精神层面的努力与收获。

第三、从选材上来点评选文。选材是否有典型意义,是否反映生活现实,是否以小见大,这些都是点评的角度。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的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也就少了。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将见环绕于四周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的作文讲评课也正是想通过点评让学生悟到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要积极地投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才能使作文拥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才能让选材新颖独到,避免雷同。

第四、从结构布局来点评选文。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个关注整体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可从首尾呼应点题角度来评,也可以从材料安排的是否合理上来评,如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由浅入深的关系等等。

如对待文章的题记问题,原先学生只是为写题记而“题记”,他们只注重题记的外在形式对作文布局的影响,或者只知道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它。经过作文讲评课题记的写法作用专题指导后,学生总结出四种好的题记的写法:

一、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

三、题记应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四、题记既要开宗明旨、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如它应是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是体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让读者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如,写作《音乐,让我陶醉》一文时,鲁某同学的文章记叙了自己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随着音乐的起伏感受到作曲家对人生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精神。文章的题记如下:“音乐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读懂了音乐,就是读懂了作曲者的心声。”多么扣住文章主旨的题记,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高度概括,触到了小作者的心灵,也触动了阅卷老师的心灵。最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点评选文。语言是否流畅,朴实或优美,描写是否准确生动都关系到文章的整体水平。有些好的语句请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妙处。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阅读积累的重要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

4:原则

(1)育人、作文相得益彰。千万别以为作文讲评课就是面对学生习作,有一说一,直截了当,完全不考虑习作者本人的心理和反应。如果因为无视习作者本身的个性特点或某些性格缺陷,无意中伤害了一个孩子,那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重要的是,通过讲评文章来引导孩子思想和情感不断健康、心理和品性不断健全,这本是我们作文教育应该有的要义之一。哪些孩子的病文不能随便公开讲评,哪些作文的毛病公开之后会走向我们料想的反面,这些都是作文讲评时要非常小心和介意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方法等重要元素。这样的讲评课才会更有深度和力度。

(2)荐优、指瑕、完善“三位一体”。作文讲评课通常情况下要有“三大主题”:一是推荐和评价优秀作文,二是找出有问题或缺陷的病文,三是通过学生训练治病救“文”。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三个各不相干的板块拼装,而无内在的关联。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讲评都能集中在某一个训练目标或能力点或主要问题上,然后,让三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围绕一个目标或问题形成互补和互印,这样来组织讲评课的教与学的活动,就会收到“三位一体”的显著效果

(3)点拨、互动、探究、创造四者互补。这一原则强调的是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既要有语文老师关于学生作文恰如其分的点评和引导;也要充分发动学生,用学生的写作智慧去碰撞学生的写作智慧;还要组织学生围绕易错、易混、易漏等关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成败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要调动学生写作的创造性,呈现千姿百态的表达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意。让老师的相机点拨、学生的参与互动、小组的合作探究和个性的凸现与创造四者之间和谐共生,圆融互补,营造出一个生态化的写作讲评课的浓浓氛围,实现讲评课的效益最大化。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兴趣 写作教学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

一股脑的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 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

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所罗门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可见,关键时刻采用逆向思维,可使枯木逢春,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

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再如,我们都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此语一出,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想,假若没有来自于莲花根下淤泥的滋养,哪来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碧绿清脆的莲花叶子和娇艳可爱的片片花朵?而当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营养,冒出水面,虽是娇艳可爱,可是却毫不念及淤泥的恩情,反而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角度讲,莲非君子,实为小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第7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

考试科目培养单位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类别领域答卷纸

2013年 1 月25 日 研究生院制一、一年来的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1)、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调动学习气氛?

(2)、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如何活跃气氛的过程中既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又不会混乱?

(4)、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5)、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二、选题: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A、选题原因: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提高记忆效果。为达到高效的学习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找到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效果。

B、查找已有研究成果:

①:新形势下的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第19期 | 刘芳②: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祖国:建设版》2013年 第1期 | 李爱红 ③:浅议多媒体与历史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第7期 | 贾志丽④:试论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考试周刊》2011年 第79期 | 王珑 ⑤:多媒体历史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苑教育》2011年 第21期 | 张谊莹

⑥:历史学科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年 第9期 | 叶庆国

⑦:谈谈中学多媒体历史教学方式《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年 第4期 | 宋爱军

⑧:实施多媒体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文教资料》2009年 第35期 | 李亚萍⑨:浅析多媒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成才之路》2009年 第30期 | 王秀茹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⑩:多媒体历史教学研究《学问》2009年 第6期 | 李娜辛集市新城镇大李中学 11: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电教:上》2005年 第12期 | 唐○

乐莲仁怀市城南中学 贵州仁怀564500

12: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多媒体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年 第1期 | 李○

一民湖南浏阳市一中教育集团艺术学校

13: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制作《历史教学》2001年 第12期 | 张华腾 刘志庆 ○

C、文献综述: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故去的既定客观事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利用的媒介是主要:课本、部分实物、部分图像资料等,并因为场地的限制,不能更好的感受历史,感受过去而显得死板,缺乏生气。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是历史的必然。多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能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制定好教学目标和策略,按照多媒体的功能,运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构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设计新模式,把原本书本中死板枯燥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知识。

在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行探究式学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在多媒体历史演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精心创设出历史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而且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也必须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D、形成研究假设

假设一: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处于起步阶段

假设二: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但是运用的过程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E、设计研究方案

1、查找有关历史教学现状的资料

2、深入一线历史教学课堂,调查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利用的现状

3、分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技术

浅析中学写作教学流程 第8篇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 在课堂上情绪振奋, 看到作文题目后, 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 作文成功率较高。

2.没有写作欲望, 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 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 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 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

3.完全不想写作文, 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 应付了事, 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 甚至是拒不完成。这些学生多数是被家长强行带到青少年宫学习写作的。

为了让第一种学生能继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第二种学生抓准写作要点, 第三种学生由害怕作文、厌恶作文变为愿意作文、喜欢作文, 我总结出以下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 依托课文 构架桥梁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写作的乐趣。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 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 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 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 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 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再如, 学过《社戏》一文后, 可以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 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 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 生机勃勃, 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的经典句子。我要求学生注意摘抄积累, 模仿它的写法, 创造出更美的句子。

(二) 明确目的 形成动力

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交往、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在操作上, 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 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 写给谁看, 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 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积极交往过程中, 学习用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构建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 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 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文章合为时而作”, “文以载道”, 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 但它毕竟是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 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 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 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 要教育学生明白, 作文不是文字游戏, 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 然后才有作文,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 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三) 感悟生活 积极仿写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 挖掘教材, 寻找读写结合点, 还得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课文的特点,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小练笔,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小练笔不是在一次练习中, 把作文的写作方法一股脑的全部抛给学生, 而是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一丝体会, 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 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即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感悟生活, 自由书写。

如学习《在山的那边后》安排学生以《我终于见到大海》 为题写一段话;

或写景状物, 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 安排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描写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

或写人物小传, 如学习《邓稼先》后, 让学生搜集资料为“两弹一星”科学家写小传;

或写人物评价, 如学习《出师表》后, 安排学生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作文;

或仿写, 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 安排学生以抒发母爱为主题, 仿照两诗歌的手法写一段话或诗歌;

或改写, 如学《最后一课》后, 安排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 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或写想象作文, 如学习《荒岛余生》后, 想象自己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 应该怎样想?怎么做?

或写书信等应用文,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 安排学生给狩猎队写一封信, 谈谈自己对保护动物的看法;

或模仿记叙文, 学习《背影》后, 让学生领悟到文中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某同学仿写了《我的奶奶》, 读来催人泪下, 学生在仿写中真正懂得了“文以情动人”的道理。

(四) 积累素材 学会组织

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初中)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要让学生时时在意, 处处留心, 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 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 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 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 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 就想到“天真”“可爱”……因此, 只要因材施教, 引导得法, 定能立竿见影,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 我在教学《背影》等文之后,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等, 以这些文章共同的“现实—回忆—现实”的“总—分—总”三段式结构作为学生的训练目标;通过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朱自清的《春》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文章结构分析, 让学生了解时间顺序、片段结构和空间顺序的写作组织方式。由于学生学有范例, 写可参照, 讲练密切结合, 动起笔来得心应手, 很快掌握了类似题材记叙文的结构方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掌握表达方法之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 善思考, 乐于写作。

(五) 不同解读 论证观点

首先, 相同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到不同的认知, 因此, 我们可以用同一篇课文来论证不同的观点。例如《游褒禅山记》中, 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可用于“努力”“更上一层楼”等话题、二是可用于“自信”与“盲从”等话题、三是可用于“成功的必然条件”“志、力、物”等话题。

其次, 不同的课文可以得出相同的认知, 由此, 我们可以用多篇课文的素材论证同一个观点。例如, 可以运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事例:一个年老的臣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而保存郑国, 何故?———超人的胆量、丰富的常识、非凡的口才;也可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事例:蔺相如只身入强秦, 完成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没有过人的胆识, 怎可成功?故以上的材料都可用于论证“胆识”的话题作文,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合理安排。

再次, 在具体散文写作的教学中, 我们可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作为例子:作者选用零散的材料———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日盛果等, 我们看到多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 却都连在一起。作者的思路涉及的是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以及中外文人作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 却都能相提并论。由此向学生点明:写作材料的组织也可不讲求时空顺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此可谓“形散”, 都是为了围绕和突出故都秋天的“清”、“静”这种“神”, 称之为“神不散”。由此, 学生们可明确了解根据“神”的主题和中心位置选取不同材料, 避免在今后的写作中犯下“形散神更散”的结构性错误。

(六) 重视批改 提升水平

评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文章只有经过锤炼, 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使作文更趋完美。一般来说, 评改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自己修改阶段。多年教学经验来看, 自己修改这个环节在许多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完成。但是, 此为最最重要环节。学生写完作文后,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修改, 同时传授一些修改的方法与角度, 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具体改进。

二是同学互相评改。我们可采用四人小组互评的办法, 修改完成后要写好批改人的名字, 同时推荐最好的文章和最差的文章。老师便根据同学们送选的作文展开针对性的讲解。

中学语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之我见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议论文写作写作训练

议论文就是阐明事理、表达观点、主张的文章,与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相比,议论文的难度要大一些.然而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是思维要独到,要深刻。

一、正确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指的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是议论文的三个基点。论点要正确。论点的正确与否,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科学上的正确和道德上的正确是不完全一样的。当然,论点首先要符合客观现实、科学道理,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人生伦常。但符合这些条件的观点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论点。论点的正确还在于它是否有利于论证的展开,是否与手头现有的材料相关,是否有利于文章最后的成功。如果一个论点在经过了多方论证之后,仍然不能够说明他人,或是手头没有掌握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个论点,那么文章最终就不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论点的选择也很难说是正确的。论点要新颖。要发人之未发,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能是对别人的看法的重复。比如写梅花,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它的洁白清香,它的不畏严寒,你的写作中就应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常见的立论,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梅花身上别人看不到的品质。

论点应该在文章的什么时候提出来呢?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论点。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论据为论点服务,要能够符合论点的需要,充分地说明论点,要能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事实、数字、原理、名人名言、民间谚语、数学公式……等等,任何材料均可用作论据。

二、认真分析合理构思: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提炼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不是主观臆想的,外加上去的,是通过把现实生活的材料所蕴涵着的思想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掘出来的。如鲁迅的《祝福》,对于祥林嫂性格的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必然性及其悲剧深刻性的挖掘,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的范例。构思的方法,是一个“消化”材料的过程。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在文章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构思好比是设计文章的草图,我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采用编写提纲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构思。

三、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4.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5.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四、加强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处理:议论文语言特点是鲜明、准确、概括、生动,但如果在语言上不注意锤炼,不注意运用一些技法来达到形象化的要求,议论文的语言是很难生动的。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方法主要采用由抽象化思维向形象化思维转化的方式。在一篇议论文中,我们如果插入或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句是很可以实现形象化要求的。

五、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1.给材料作文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2.把握论证结构的训练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首先,让学生了解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其次,教会明确常用的论证方法: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1.杨利.议论文写作教学探微.[J].2007(05)10.

2.陈智云.议论文写作教学及误区.[J].2007(01)09.

上一篇:国际结算期末考试题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