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

2024-06-21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精选9篇)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 第1篇

1、申请人到现居住地受理点填写《苏州市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登记表》,并提供本人的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原件、相关证明材料。

2、经受理点工作人员审核材料,取得办证回执。

3、首次申领办证的免费;非首次申领办证的按规定收取证件工本费,取得收费票据。

4、工作人员使用数码摄像头当场采集办证人头像信息。

5、领取。

申请人持居住证受理回执,按时间规定至居住证受理点领取居住证。换领居住证的,需携带旧证换领新证。他人代领的,需出具代领人的居民身份证。居住证办好后,需在6个月内领取,逾期不领,重新申领将认作为补领。

注:领取前可先上网查查办理进度,看看是否已经办好并制卡。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 第2篇

2、以下三个条件至少符合一个:

①在居住地有合法稳定就业

②在居住地有稳定住所

③在居住地连续就读

1月,北京市出台规定,居住证制度将替代现行的暂住证。同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申领居住证。

办理时限及费用

1、办理时限:30个工作日

(取证前可以现在网上查询制证进度:查询入口)

2、办理费用:免费

(首次免费,换领、补领按规定收取工本费)

居住证办理需要什么材料

合法的居住包括租赁、集体宿舍、投靠近亲、自己购房等,所以办理居住证时所需要提供的合法居住的证明不一致,租客是租赁合同即可。由于备案后缴税是依据租赁价格来缴纳的,所以常常有租客提出和房东另签一份低价合同来做办理居住证用,以降低办证成本。而有的城市对连续居住满半年也有要求,故而要求提供社保缴纳明细,主要需要以下材料:

1、居住证申请表(申请中心有模版);

2、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3、房东的身份证复印件;

4、房东房屋不动产权证复印件;

5、租赁合同复印件。

另外,关于使用自如等平台企业租房是否可以办理居住证,一般是可以的。自如属于各房东委托管理的受托方,所以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就多了一个主体,需要自如管家提供房东委托自如管理的协议以及房东的身份材料,具体自如管家都很清楚。

浅谈居住园区绿地景观的设计 第3篇

居住园区绿地景观大体上分为:建 (构) 筑物、道路、植物、功能设施等。它是居住园区环境设计的核心, 更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之一。居住园区绿地是居民们生活中重要的室外空间, 提供给居民们良好的休息环境及多样的活动场地。它还能净化空气、降噪、调节居住园区微气候, 更对整个居住园区起着美化的作用。

2 居住园区绿地景观设计思路

2.l总体布局

居住园区作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部分, 应该为改善整个地区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在现代城市中, 住宅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数量众多, 功能用途最大。居住园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周围环境的, 乃至整个城市环境的风貌。因此, 在设计之初, 要认真的调查分析包括居住园区在内的地区和范围更大的周围地区。城市的不同区域的居住园区的总体布局是不同的, 如现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 公共设施比较齐全, 所以城市中的居住园区的规模都比较小。而在城市远郊的居住园区就不同了, 这些园区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那么在进行设计之前, 调查分析周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上学、购物等相关设施的情况, 对居住园区的总体布局是十分必要的。

2.2 细节处理

2.2.1 人性化。

居住园区绿地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构成绿地的元素、周围建筑的特点、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自然气候特征、人们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完成景观布局。让人与环境充分的、有机的融合起来。

2.2.2 亲和性。

居住园区绿地通常规模不大, 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掌握好尺度问题, 植物的配置、小品的放置、道路的修建、功能性设施的设置均应充分考量, 以获得最佳的感官效果。

2.2.3 实用性。

绿地规划应区分活动、锻炼、休息、交往的区域, 使空间各为所用。要让有限的空间, 对人们做出最大的服务。

3 居住园区绿地景观设计理论

3.1 建 (构) 筑物的设计

环境建 (构) 筑景观是居住园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一部分, 是形成居住园区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构) 筑景观的设置一方面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也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其设置是环境艺术的组成要素。建 (构) 筑景观的设置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 居住环境的特色, 居民的文化层次与爱好, 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 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 选用适合的材料。建 (构) 筑景观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 相得益彰, 成为有机的整体。

3.2 道路的设计

居住园区道路布局应以居住园区的交通组织为基础。居住园区的道路布局结构是居住园区规划设计的骨架, 应在满足居民出行和通行要求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其对居住园区空间景观、空间层次和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 以及街道空间多样化使用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

3.3 植物的配置

居住园区绿地植物造景, 是在居住园区用地内栽植树木、花草, 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的植树绿化过程。我国的城市居住区绿化率要求在30﹪以上。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城市绿地中占比例较大, 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 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4 功能设施的设计

随着城市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提高, 公共设施不断寻求品位的高层次, 从整体环境出发, 体现出系统化、综合化、步行化、景观化、社会化以及设备完善化设计的趋势。功能设施包括:健康设施、停车设施等。

健康设施已经成为居住园区公共活动场地的组成部分。居民们都渴望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健身运动的方式, 让体育锻炼自然地融进自己的真实生活。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健康生活要求便是:居住园区里拥有专门的运动场地, 建有足够的健身设施。居住园区的运动健身设施或集中、或分散地分布在户外的绿地上。

停车设施在当下已成为居住园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机动车停车位的设计设置。既要应和环境的美观, 又要突出实用性。因为“有车一族”在中国正以井喷式的疯狂增长。

居住园区绿地的景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众多, 美观性、协调性是根本。此类设计的精髓在于设计师的理念被环境内的人们所接受, 视觉效果和实用功能应并存。

参考文献

[1]张听.浅论现代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J].中国房地产, 2003 (5)

[2]章俊华、任在棣.居住区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老工业居住区的“人·情·味” 第4篇

关键词:老工业居住区 建筑改造 人文情感 历史风貌

1 青山区“红房子”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80年代,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山区成为了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山区的工业居住区是为了当年来武汉钢铁集团的工人们及家属建设的。走进青山区便可以看见一批连片、整齐、有鲜明特征的住宅群,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是7、8、9街和红卫路一带的住宅群。这些住宅一般是三层的砖木结构,红色的砖墙搭配深绿色的窗框显得安静和谐,屋顶形式有平屋顶与带有烟囱的斜屋顶两种,住宅楼在排列上也讲究秩序感,远远看上去绿荫中夹杂着一片一片的红色,因而被亲切地称为“红房子”。这样的住宅楼对于当时还住在简易工棚里的工人们来说是非常舒适,而这些工人从我国大江南北来武汉进行支援建设,共计五万多名工人来到这片土地,一同前来的家属有七万多人,从而形成了“红房子”居住区。

2 老工业住宅改建意义

“红房子”居住区是青山区历史的载体,是青山人的记忆,许多当时留下汗水、洒下智慧的援建工人及他们的后代一辈子都居住在“红房子”里,红房子与其他老工业居住区一样,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住宅意义,它具有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具有历史和文化等多重价值。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红房子”居住区又确实存在功能性落后、结构性衰退等等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在保证物质功能建设的同时,又不破坏现在的居住者们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归属是建设者们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红房子”居住区的人文环境与精神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老工业区改造建设的合理化、人性化。

3 青山区“红房子”居住区现状

因为青山区整体经济发展建设的需求,目前3/4的红房子居住楼群已经被拆掉,剩下7、8、9街最早的家属生活区作为工业历史遗迹被留存下来。红房子是三层的砖木结构,铁红色砖墙搭配深绿色的木质窗框,带烟囱的斜坡屋顶,住宅的开窗比较小。正是在“红房子”居住区里,居住着许多为了武钢和祖国建设而努力工作的钢铁工人们,他们是武钢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在“红房子”居住区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红房子”居住区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房子”的保护与使用。

3.1住宅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

据记载,在建设红房子时,因为国内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在当时还是比较缺乏,设计时只是在厨房和卫生间等较小的空间采用了一些钢筋,而预制板、房屋横梁的部分和内部的隔墙等地方使用的也是竹条或是木条材料,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钢材耗费。但是毕竟竹片、木条的性能有限,再加上建筑的年代久远,红房子普遍存在线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墙风化严重等问题。居民普遍反映现在的红房子与时代脱节,年久失修,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许多住宅内部墙体表面剥落,墙角有水渍痕迹,厨房、卫生间的公用设施也破旧不堪,有些甚至已经不能正常使用。因为是老工业居住区,小区也缺乏管理与设施维护,楼道里、道路上总是有垃圾未能及时清理。

3.2功能空间落后

每一栋红房子有三层,每层住三户人家,每户住房面积在30到70平方米左右,容积率较低。红房子的室内布局也比较落后,例如位于7街红房子某户型,属于团结户,3户人家共用大门、卫生间和厨房功能空间,这种居住形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求,现代人普遍习惯于一门一户,对于私密空间具有很高的要求。虽然许多住户对于团结户的居住方式存在很多美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改善功能空间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所以整体来看,需要对老建筑室内功能布局与功能设施进行改善。

3.3住宅景观老旧单一

“红房子”居住区为苏联式建筑形式,而道路系统也是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肌理,整个居居民楼围合而成的小庭院内部基本都种有树木,随意走进一个社区,随处可见绿意盎然,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鲜艳的花草点缀着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在这个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里很难再看见这样绿化率高的住宅区,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与当时国内没有景观概念等等原因,住宅区内景观老旧、单一、缺乏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4留住老工业住宅区的“人情味”

老工业居住区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建筑部分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那段工业历史。对“红房子”住宅区的保护和改造利用,能够有效地加强居住者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性,同时也向社会展示青山区文化的多样性。“红房子”居住区作为青山区极具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记忆,武钢“人”、邻里“情”、建筑“味”无一不是红房子最好的写照。此前,青山区“红房子”片区的废存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我认为,应该在青山区整体建设方向的大背景下,从多种途径对“红房子”进行改造建设而不该全部拆除,否则会导致千城一面结果,弱化了青山区独特的工业历史,让城市失去了一条重要的历史链条。

4.1建筑及室内改造为“红房子”留人

“红房子”居住区的苏联式建筑群经过岁月的洗刷,在外貌状态与使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外墙破败,房屋雨天漏水,抗震能力弱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住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原始住户都相继搬走,目前,除了部分外来租户以外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武钢老工人和部分工人子女。他们因为年龄、经济、工作等等各种因素仍然居住在这里,为他们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室内的重新装修,楼道整改,将雨水系统、电路系统进行翻新能够切实改善住户们的居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住户们在红房子里生活的更舒适更长久,我们不想看到今后的红房子渐渐人去楼空,因为有人的“红房子”才有灵魂。

4.2景观更新为住宅区留情

居住在红房子里的人们都有相似的童年记忆:小院里街道笔直而整洁,绿树成荫,花香烂漫。特别是到了八月,桂花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小孩子们在屋前追逐嬉戏,老人们饲养家禽宠物,或者在天气晴好的日子缝衣晒被,在午后的阳光下拉家常、小憩一阵,这样温暖和谐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然而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有着更高、更多元化的需求,在精神层面上也急需得到提升。现代居住区越来越注重景观环境的建设,许多高档小区以精致优美的景观来吸引消费者,现代人已不再停留于对良好室内环境的诉求,他们对住房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高。所以景观的介入能够给“红房子”居住区注入新鲜活力,使得红房子的功能性绿化向景观性绿化的转变,例如根据需要在公共空间里增设小品、坐椅、灯具、等设施,邻里之间在优美的景观空间中往来,自由畅谈,便汇聚情谊于此。

4.3保护老工业区风貌留味

“红房子”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样式模仿前苏联的形式,而且相对来说保存完好,在国内极具代表意义,这种独特的建筑外貌向世人展示了一段特殊工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的国外风情与工业化特征。住宅房屋围成一圈,组成一个院落,从空中俯瞰红房子,排成一个“嚞”字。居住区内道路基本呈棋盘式的肌理,红房子长400米宽200米,居民穿过街坊只需要走400米,非常方便。整个街坊没有全部用护栏围起来,敞开式的入口使得住户出行自由,外部街道车来车往,街坊里面显得安静祥和。首先建筑的围合空间形式,规划格局和工业化网格道路应该被保留下来,以体现青山区老工业居住区的历史风貌。而对于单栋的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改善应该大于保护,对立面效果进行维护修整,具体例如建筑的坡屋顶、红砖墙面等建筑细部。

5 结语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 第5篇

为维护学院学生宿舍的正常秩序,保证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北海职业学院学生宿舍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甲方)与北海职业学院学生姓名:

学号:

(以下简称乙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安排乙方入住学生宿舍(楼号:

房间号:)。乙方自签订协议之日起,入住期限自

日至乙方毕业(入住结束时间以学校公布的毕业离校时间为准)。

二、乙方须在每学年自注册之日起两周内向学校缴纳住宿费________元/学年。如有特殊原因需向系部申请缓交住宿费。

三、甲方为乙方提供家具等基本设施,水、电、网络、电话等费用由乙方承担。乙方在入住期间须按时交纳各项费用,逾期不交或长期拖欠的,甲方可要求乙方退宿。

四、乙方在入住期内,须严格遵守《北海职业学院学生公寓安全用电管理规定》。禁止在宿舍内使用明火、电炉、电饭锅、电磁炉、电熨斗、电水壶、电热杯、热得快、电梳、电热毯等单台功率在400瓦以上的电器。学生因使用违规电器造成跳闸停电的,由该宿舍违规责任人提交书面检讨书及恢复用电审批表经系部审核后方可恢复供电;宿舍内集体违规用电或无法查找违规用电责任人的,该宿舍成员集体承担责任,由宿舍长提交全体签名的检讨书及恢复用电审批表经系部审核后方可恢复供电。在一学期内宿舍累计三次发生违规用电的,前两次违规由系部对违规责任人或宿舍进行通报批评,并由宿管中心收缴违规电器;第三次违规用电,则对违规责任人或宿舍视情节轻重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取消学生在校本学年的各项评优(包括奖、助学金的评选资格等)。

五、乙方在入住期内,不得擅自变动、占用、转借、出租寝室及床位,不留宿他人。一经发现,将取消在学生宿舍的居住权,并通报有关部门及相关院系,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乙方须爱护甲方提供的各项生活设施,入住时如发现原有损坏的,应于入住起一周内向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如未登记备案,则视为各项生活设施状况良好;如属故意损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由乙方承担维修费用并作相应赔偿。在没有个人责任证据的条件下,由本寝室居住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七、甲方有权对乙方的住宿、生活设施、用水用电及卫生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予以通报,乙方应予以积极配合。

八、乙方对甲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权提出建议和意见,或向有关部门反映,甲方应及时做出答复或处理。

九、甲方根据学生宿舍管理需要,可对乙方的寝室安排作适当调整;寝室内如有空房间或者空床位,甲方有权安排他人入住,或适当搬迁合并,乙方应予以配合;乙方在特殊情况下可提出寝室调换申请,经甲方审核同意后,予以调换。

十、乙方实习期间可以向甲方要求终止协议,乙方须主动办理退宿手续。住宿费按月结算,在每月7日前办理完退宿手续,可退还或免交本月住宿费。学期中途要求退宿,要经本人申请,系部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退宿手续。

十一、协议到期后,乙方须主动办理退宿手续,缴纳房间钥匙,清理个人物品。甲方有权对乙方逾期仍不搬离的物品进行清理,学校不承担物品损失和损坏的赔偿责任。乙方如不办理任何退宿手续擅自离开,甲方有权对其物品进行清理或处置。

十二、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至乙方退宿或毕业。甲乙双方不得无故终止本协议。

十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方 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年

居住建筑设计建筑节能论文 第6篇

1、节能与规划设计

根据现今建筑情况得知,对居住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通。因此降低太阳辐射和加强房屋通风是建筑规划节能的重要发展趋向。建筑规划设计的考虑要素是房屋的朝向、房屋的间隔和房屋间的组合。满足人们居住要求,在房屋建设中第一考虑的因素是朝向,朝向要和本地夏天季节的风向相同,房屋区的入口风和出风口要与主导风相结合,这能够加强房屋的通风,也能提高人们居住的满意度。而房屋排列要北高南低、南小北大的原则,这能够让人们接受,在夏天的时候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就可降低空调的使用次数,在冬天的时候,受到的太阳辐射多,能够降低取暖机的使用次数,又可以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二考虑的因素是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隔,在满足日照的间距条件下房屋间隔可合理地加大,这可以加强房屋区的通风效果,亦能加快房屋和空气热气交替速度,快速将房屋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三考虑因素是房屋的组合以及经济因素,在满足日照、防火的条件之下,合理应用建筑物的自我遮挡和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这可让房屋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量。

2、节能与维护结构设计

无论是夏天隔绝热气还是冬天采暖,在建筑维护设计中门、窗、墙、屋面等结构都具有传热和空气渗透的性能,因此需要留意以下三点:

2.1建筑墙体的节能

墙体是建筑维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采用的材料需要具有保温性能,能够降低建筑热量的消耗。目前所有的建筑外墙的厚度都取决于本地环境因素,均符合本地节约能源的需求。然而由于建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建筑企业都主张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虽然这种材料的导热性能较低,但是能够降低一定的墙体传热性能。

2.2屋面节能的设计

由于建筑技术水平提升,建筑工程广泛采用高效保温材料,用膨胀珍珠岩取代常用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总而言之,对于屋面节能要注意以下2点:

(1)屋面的保温层要选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可防止保温层吸水过多,而使得保温性能失效。使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需要在屋面上设置排气孔来将保温层中难以排出的水分排净。

(2)屋面的保温层需要选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这种保温芯板实施简易,价格便宜,能够降低环境的污染。保温芯板是柔性制品,无论是平面屋面还是曲面屋面,都适用的,在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更为显著。

2.3门窗节能设计

外门窗是房屋能源资源消耗量最大的部分,其消耗量占房屋总能源资源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确保日照、通风和景观的条件下要减少房屋外门窗的面积,提高房屋外门窗的气密性,加强保温性能,降低空气渗透性能,这可使得外门窗的传热性能降低。对外门窗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3点:

(1)设定窗墙的比例窗墙比例指的是房屋窗户面积和房屋整体面积的比例。对于房屋朝向不相同,窗墙比例亦不会相同,朝向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朝向东西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朝向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

(2)合理选择窗体材料在北方的窗体材料主要是塑钢和铝合金,但是木、塑料和铝合金的成本太高了,在当代的建筑广泛采用塑钢,因为其成本较为合理。能够提高窗户的节约能源的效果可采用合型的.剥离。

(3)房屋外门与阳台门的设计在东北,具有保温和防盗性能的是外门和阳台门,房屋外门和阳台门都有一面夹板门,其夹板门中间放进玻璃棉或者矿棉等可视为保温层,其节约能源的性能十分好。

3、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建筑节能

3.1绿化设计师基础

低碳、环保是大家一直所关注的课题,而绿化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绿化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气温,特别是在夏天,不仅可以提供遮阴纳凉的地方,还可以防止阳光照射地面、建筑物墙面的照射。通过多次试验,夏天树林或者草皮的温度要明显低于普通地面温度2-3度。在12点到15点的升温时间段,周围绿化比较好的社区房间内温度明显要低于绿化较差的。不同的建筑绿化区格局布置的方式对节能的情况也有所差异,特别是顶部和墙体绿化对室内温度有很直接的效果。在树木种类的选择上来,高大的乔木会降温效果较为显著,与灌木组成有足够量的绿化带,提高居住的生态环境。

3.2建筑外部的遮阳设计

建筑外绿化,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能够防止部分阳光辐射到建筑外墙,对室内降温有很大帮助,从而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要科学地设计外遮阳方式。设计与建筑物的朝向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以窗户为例,花格还是比较好的遮阳方式,同时还有窗帘、挡板等多种方式,对于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面的降温,同样可以采用栅格、瓷面反射、绿化这些相对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遮阳板的布置要合理,以免影响室内空气流通。

3.3合理运用再生资源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全球不可再生资源非常紧缺,因此,必须要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发展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风力、水力、太阳能都是值得发展的,只要运用得当,会有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建筑内装置“太阳能烟囱”,可实现在无风环境下的自然通风。更多的还有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供电系统等,都是可以高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好办法。

4、应用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前提下,中国当今的建筑都是高能源消耗的建筑,这不但浪费已短缺的能源资源,而且会破环和污染当今环境。以当代建筑为例,当代建筑能源消耗包括照明、空调、采暖、热水和家电等,当代建筑施工的主要根据是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和建筑能源消耗量取决于建筑设计水平高低。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得应用建筑节能,在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的同时也要确保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这不仅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量,而且能够促进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建筑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国外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概况

5.1美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美国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加强建筑物的热工艺性,也就是说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为了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量消耗,要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太阳能等;

(2)对建筑物的能量消耗系统进行改善,并且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能够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美国相关部门为建筑节能制订了标准,并且设立建筑节能协会,由此可见美国对建筑节能技术是十分注重的。

5.2英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从英国并不缺自然资源,为了使经济能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英国也很重视这方面技术的开发,英国人在设计新房子时,内部全部都是采用双层玻璃以及保温墙体,供暖也是采用双管路,每一组暖气片均安装调节阀,以使热量可以自由调节,以免浪费。该国现在比较大力度地推广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节能目的。

5.3澳大利亚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的研究

澳大利亚虽然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的气候全年都很温和,但是当地的居民仍然非常注重建筑的节能。他们极为提倡在设计楼宇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采用调光板等方式来增强室内的自然光线,提高居室的舒适性。而且当地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在澳大利亚的大街上行走,古朴的特色突显出了这些建筑物的耐用性较强!所以,该地区的建筑物都比较稀,而且宽敞,这也是节能的一种表现。由于新建筑增加的速率比较低,相关的材料自然就被节约下来,同时这些老也继承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利用好这些旧建筑当然要比开发新的建筑,要更节约能源。

6、结语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论文 第7篇

(1)改造标准的确定。改造项目节能达到50%即可满足验收要求。但根据近几年的改造设计与施工实践,改造项目按照节能65%的标准进行设计实施更具性价比。依据常用的EPS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为例,外墙传热系数从节能50%上升到65%,所用的粘结砂浆、锚固钉、网格布及人工施工成本基本无变化,仅需增加保温材料厚度1.5cm~2cm,每平方米成本增加3~4元,增加成本仅占外墙保系统投资的3%左右,但保温效果提升30%以上,投入产出比效果显著。因此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条件下,易适当提高外墙保温材料厚度,适当提升节能标准。

(2)保温系统的选择。外墙保温系统多种多样,成本与施工技术特点也各异。对于原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外立面较为规整的建筑,可优先考虑采用膨胀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对于改造的建筑有外凸防盗窗,空调、太阳能、燃气管线、电线电缆走线复杂的,施工方案确定时,从施工便捷性考虑可采用易于喷涂的聚氨酯保温方案。但要制定严格的环保防护措施,避免聚氨酯随风漂移发生污染车辆、窗户等小区内环境。对于空调隔板、窗框、凸窗顶板与顶板、建筑立面复杂造型及管线部位多采用胶粉聚苯颗粒或无机保温砂浆进行处理。

(3)外窗的选择。通过对列入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范围的居住建筑小区抽查和样本统计,外窗类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90年代以前多为单玻钢窗,1990~多为单玻璃铝合金推拉窗,20以后未按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多采用塑钢单玻推拉窗。在平衡经济和改造技术要求的基础上,东营市改造也分别采取了改造措施。对于1990年代普遍采用的外窗框与墙体同时砌筑的安装方式,窗框拆卸对墙体破坏较大,施工难度较大,易采用外边加装一层单玻塑钢或铝合金窗的改造方式。对于1990~年多为单玻璃铝合金推拉窗,特别是外窗框与墙体刚性连接的方式优先考虑更换塑钢中空玻璃窗的改造方式。对于建设年代为2000年以后窗框原设计多采用80系列及以上的塑钢单玻窗,在确认窗框变形幅度小、强度损失小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将原窗户单层玻璃取下换装双层中空窗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此种外窗改造投入成本仅为换新塑钢中空窗价格的1/4,且对住户影响最小。

(4)供热计量方式的确定。目前供热计量主要有四种方法:热分配计法、户用热量表法、流量温度法、通断时间面积法。其中热分配法安装简单,适用于新建和改造的散热器供暖系统,对于既有供暖系统的热计量改造比较方便、灵活性强。户用热量表法计量相对准确,供热单位与用热单位易于接受,纠纷少。流量温度法适合既有建筑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的热计量改造,还可用于共用立管的按户分环供暖系统,也适用于新建建筑散热器供暖系统,应用范围广。通断时间面积法应用较直观,可同时实现温室控制功能,使用按户分环、室内阻力不变的供暖系统。东营市实施改造5年来,改造项目供热计量方案涵盖了以上四种类型的技术方案。经供热单位与用户反映,热分配法存在供热计量匹配难度大的问题,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散热器型号对热匹配要求较高,计量结果受到温度采集器安装位置与防护措施影响因素大,易于引起用热量分配纠纷。流量温度法对施工前期工作量要求较大,费时费力。且目前采用的调节流量的电磁阀普遍存在噪音大问题,对住户夜间休息影响较大,安装使用后多发生住户私自拆除流量电磁阀问题。通断时间面积法不能实现分室的`温控,计量误差大,散热器难以匹配,易造成散热器堵塞,计量误差大。机械式热量表法受水处理不好容易堵塞、仪表运动部件难以满足供热系统水温高、工作时间长的使用环境。损坏率较高,其中一个小区改造项目出现三年后热量表更换率达到30%,并且反复拆卸易造成供热管道跑冒滴漏,用户意见较大。从改造实施来看,采用户用超声波式热量表法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计量可靠性好、纠纷少、维护方便、综合使用成本低,是供热单位与住户普遍易于接受的方式。

(5)细部环节技术处理。对不采暖地下室兼车库部位,考虑到防火要求,顶板宜采用粘贴聚苯板加抹无机砂浆(或粉刷石膏)做法,并沿外墙内侧向下延伸至当地冰冻线以下或地下室地面;对室外保温层覆盖到地下室外墙的做法,外墙保温层距室外地面应预留10cm~20cm空隙并做好边角及裸漏部位的处理。东营市某改造项目因未考虑到土壤含碱量较大及雨雪天气对保温工艺的影响未采取技术处理措施,造成投入使用后两年外墙保温层与室外地面接触部位腐烂、返碱严重,大大降低了改造效果,不得已进行了二次修理。

2施工过程重点环节安全管理

(1)防火总体要求。根据管理办法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公共建筑在营业、使用期间不得进行外保温材料施工作业,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作业期间应撤离居住人员,并安排专人进行消防安全巡逻,严格分离用火用焊作业与保温施工作业。改造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消防工作方案,对居住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和疏散演练,在建筑内安装火灾警报装置;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有专人值守,一旦发生火情立即处置。

(2)工程所用的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优先考虑B1级及以上材料。保温材料进场后,要远离火源,露天存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安全覆盖。

(3)做好已施工完成外墙保温材料的表面砂浆覆盖。技术条件成熟的可采用保温材料生产厂房内保温材料与表面覆盖一层薄砂浆完后再运送到施工现场。

(4)厨房和燃气热水器排气口等易于引起火灾事故部位及重要电线穿墙管等周围宜采用无机保温砂浆进行表面涂抹处理。

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1)居住舒适度明显提升。节能改造能够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做到冬暖夏凉,使建筑物室内热舒适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据典型小区改造前后实测,冬季在同等情况下改造后比改造前室内温度提高3℃~5℃,夏季可降低3℃~5℃。改造后的门窗气密性大大提升,现场检测气密性等级多达到5级及以上,降低室内噪音10dB~20dB,给住户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宁静、健康的居住环境。

(2)解决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建筑节能改造实际上也是对建筑物进行的一次全面大修,可以较好地解决墙体、屋面等部位开裂、渗漏、减少热胀冷缩及热桥部位造成的发霉等质量问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3~5年。

(3)住户采暖制冷费用明显降低。通过对~采暖季供热计量典型小区统计,有32%的用户关闭了分室温控阀门、51%的用户调低了户内温度,实现了住户用热的自主控制,用户的行为节能意识大幅度增强,解决了开窗散热、空房供热的问题,产生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收费结果表明:热计量收费小区内46.6%的用户预交热费存在余额,平均每户可节省费用约465元,节省费用约占按面积交费额的12.7%,空调制冷电费降低15%以上,节能节费效果明显。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建筑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人均用地指标

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建筑物本体及内部, 又要考虑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建筑的外部环境, 从而使绿色建筑的内容与目标相一致。

节地与节水、节能和节材共同构成了我国“四节一环保”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 是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与其他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指标有所区别。

在节地的前提下, 绿色建筑还要为人们创造高质量的室外环境, 与室内环境质量共同构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2011年底, 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城镇化水平达到59.27%, 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规划建设用地与用地指标的矛盾一直伴随着发展。国家标准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的标准。标准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应根据现状用地面积指标、气候区及人口规模综合确定。

参照国家标准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Ⅰ、Ⅶ类气候区,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为小于等于115 M2/人。同时, 标准确定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镇) 等、不符合标准规定时, 应专门讨论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 且上限不得大于150 M2/人。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4.1.3条确定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低层不高于43M2, 多层不高于28 M2, 中高层不高于24 M2, 高层不高于15 M2。该指标是GB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的4.1.3, 属于控制项, 是节地的重要指标, 是住宅建筑申报绿建的“强制性条文”, 该指标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地区申报绿色建筑会有一定的约束。因此, 需要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 确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主要与用地范围、户型比例、容积率等因素有关。

1 用地范围

居住用地面积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面积。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规定公建用地 (R02) 占居住区用地15%—25%。

内蒙古地区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小区允许居住用地内商业服务设施配建用地占10%,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用地不小于5%。

结论1:以此推算确定内蒙古地区居住用地中可用于计算居住建筑面积的最大用地不超过居住区用地80%

2 户型比例

参照内蒙古地区2011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并超过30 M2/人的标准。

内蒙古地区实际住宅户型建筑面积平均为110 M2左右。

居住区人口按每户3.2人计算。

结论2:内蒙古地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标为:31.25 M2/人—34.37 M2/人。

3 容积率

内蒙古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满足:

(1) 住宅楼采光间距满足大寒日采光不低于3小时 (呼市、包头地区满足大寒日采光不低于2小时) 。

注:住宅小区内不允许有不满足采光时效的住宅。

内蒙古地区属高原地区, 太阳高度角偏小。

(2) 住宅楼侧向间距通常多层之间不小于9米, 多层与高层之间不小于13米, 高层与高层之间不小于18米, 同时满足卫生间距。

注:此条间距要求高于国家规范。

(3) 居住区绿化率新建小区不低于35%;改建小区不低于30%。

(4) 规划楼座长度要求不超过50米, 以短板规划。

(5) 居住区停车位要求每户不少于1个, 每百平米商业不少于1个, 允许地上停车位数量不超过40%。

(6) 内蒙古地区高层住宅层数习惯为12层—22层之间。

结论3:内蒙古地区居住区容积率通常为:低层不大于0.8, 多层不大于1.2, 中高层不大于1.4, 高层不大于2.0。

4 通过以上3个结论条件计算,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如下:

注:设定居住区用地以1万平方米为基数

低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

1万M2*80%*0.8=0.64万M2/100 M2/户=64户*3.2人/户=204.8人

1万M2/204.8人=48.8 M2/人

多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

1万M2*80%*1.2=0.96万M2/100 M2/户=96户*3.2人/户=307.2人

1万M2/307.2人=32.55 M2/人

中高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

1万M2*80%*1.4=1.12万M2/100 M2/户=112户*3.2人/户=358.4人

1万M2/358.4人=27.9 M2/人

高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

1万M2*80%*2.0=1.6万M2/100 M2/户=160户*3.2人/户=512人

1万M2/512人=19.5 M2/人

1万M2*80%*2.0=1.6万M2/110 M2/户=145.4户*3.2人/户=465.4人

1万M2/465.4人=21.5 M2/人

结论:内蒙古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1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实际应为:低层不高于50M2, 多层不高于33 M2, 中高层不高于28 M2, 高层不高于20M2 (21.5 M2)

5 案例

5.1 项目名称——呼和浩特中海凯旋门1-3、5-12、15号楼

5.1.1 概况

本项目是由中海宏洋地产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项目, 位于呼和浩特市中海宏洋凯旋门地块, 项目西邻丰州路, 东至二环路延长线, 北侧为规划路世纪五路, 南侧位于滨河路北。1-3、5-12、15号楼为住宅小区项目, 其中1、5#为31层;2、3#为32层;6、7、8、9、10、11、12#为11层;15#为18层, 均为高层建筑。

5.1.2 规模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74576㎡, 总建筑面积209627.81㎡, 建筑密度14.7%, 容积率2.2, 居住户数为1188户, 绿地率56.2%, 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则本项目总居住人口为3801.6人。

5.1.3 人均用地指标计算

规划用地面积74576㎡。

居住总人数: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居住区内共1188户, 总居住人口为3801.6人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34.48㎡。

容积率:2.2。

建筑密度:14.7%。

结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大于19.62㎡, 大于15㎡, 未能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4.1.3条项的要求。

5.2 项目名称——达拉特旗伊东·上江明苑

5.2.1 概况

本项目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马兰滩物流园区泰兴北路东、福兴路西、朝阳路南、纬二街北, 交通顺畅;北临综合交易园, 南临居住小区和中小学校, 西临210国道封闭大街。

5.2.2 规模

本项目居住规划用地面积为114139㎡, 总建筑面积218335.8㎡, 建筑密度16.4%, 容积率1.91, 居住户数为1606户, 绿地率37.6%, 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则本项目总居住人口为5139.2人。

5.2.3 人均用地指标计算

规划用地面积114139㎡。

居住总人数: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居住区内共1606户, 总居住人口为5139.2人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18.76㎡。

容积率:1.91。

建筑密度:16.4%。

结论:本项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大于15㎡, 未能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4.1.3条项的要求。

5.3 项目名称——沙圪堵镇伊东·新都花苑

5.3.1 概况

本项目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经济开发区, 西临兴业路, 南临团结街。其中6-8、10-15、17-20号楼为多层住宅项目。

5.3.2 规模:

本项目居住规划用地面积为45596.12㎡, 总建筑面积48530.04㎡, 建筑密度19.02%, 容积率1.06, 居住户数为408户, 绿地率36%, 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则本项目总居住人口为1305.6人。

5.3.3 人均用地指标计算

规划用地面积45596.12㎡。

居住总人数:按平均每户居住人口3.2人计, 居住区内共408户, 总居住人口为1305.6人 (摘自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10.37㎡

容积率:1.06

建筑密度:19.02%

6 结论

本项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大于28㎡, 未能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4.1.3条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凌, 李迅.住宅类绿色建筑项目的用地和规划指标性能分析.[J]动感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 2012, 01.

[2]姚衍, 顾贤荣.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足之处与完善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7.

建筑·自然·居住者 第9篇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本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在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中,高耸的住楼更是随处可见,人们与居住建筑的关系也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居住的楼层越高,视野越加开阔,与此同时,人们与室外空间的互动也相应减少,曾经的小花园已被几平米的小阳台所替代。这是寻常人家的常态,而在国内能买得起独栋别墅的人士,似乎大多偏爱奢华贵气的风格,室内空间里琳琅满目的华丽陈设成为了居住空间的重点,建筑外观和庭院则多流于形式。当然,这种现状毕竟是由国情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决定,并非轻易能改变的。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没有改良的空间,例如,让自然元素融入建筑空间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安藤忠雄先生最喜将光与风元素揉入建筑设计之中,在他的作品里,“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贴近自然的主题虽被倡导,但如何更加巧妙地将其融于建筑、空间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中,仍是中国的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本刊创立30周年之际,本期的“国际潮流”栏目以特别策划的形式,旨在与读者简单地探讨一下建筑、自然以及居住者这三者的关系。由韩国IROJE KHM Architects设计的“Hwa Hun”像一座“绽放之屋”,它位于住房密集的首尔,却没有受到城市条件的限制,并将大量绿植融入个性化的住宅之中;澳洲Andrew Maynard Architects为热爱生活的一家四口打造了一个迷你的“小村落”;意大利Peter Pichler Architecture在风景如画的博尔扎诺郊区建造了商住一体的“镜面”度假别墅;波兰Robert Konieczny-KWK Promes的Living-Garden House将住宅与花园“融为一体”,让居住者感受到在绿野上生活的美妙……希望本期的内容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设计或生活的灵感。

《现代装饰·家居》:在各位看来,居住建筑与自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才能将自然元素更好地融入建筑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之中?

HyoMan Kim:自然是居住者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自然也是居住建筑的重要组成。要给居住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应该只是把“看得见的自然”融入建筑之中,还要将“摸得到的自然”融入居住者的生活里,这样居住者就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我认为“自然建筑”和“建筑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是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可行设计方式。

Robert Konieczny:建筑从诞生起就是与自然抗衡的。从前的某一天,我们建起了围墙保护自己,就已经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隔离,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围墙里也开始有了产物——城市与建筑。在过去的1万年里,我们几乎都与自然处于疏远的状态,却忘记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曾与自然和谐地共处。我们人类曾经居住在树上,也曾居住在天然的庇护所里,例如洞穴或窑洞,而如今人类建造的建筑有太多是过剩的。

在我看来,这归根结底是由20世纪起全球的猛速发展造成的,那是全人类历史上最为工业化的时期,城市突然呈现出“掠夺式”的飞速发展。这也导致了我们将自己禁锢在钢筋水泥和玻璃建筑之中,并且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最终让自己背离了自然。我们不仅破坏了这个星球的生态,同时也恶化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持健康、舒适和快乐,人类必须再次与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我认为如今人们的思考方式已经开始转变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所以,当今有许多的建筑已再次呈现出拥抱自然的形态,它们的设计会考虑得更加周全,技术也更加环保。克拉克基本定律里指出“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我对这个理论稍做了改动“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都应该与自然无异”。我认为在21世纪里,建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转变,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Peter Pichler:在我们的每个项目中,环境/自然都是最重要的设计准则。例如,在我们的“Mirror Houses”项目中,通过采用镜面立面,让建筑的两个单元都仿佛“消失”于自然之中,成功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里。

《现代装饰·家居》:城市里的居住建筑大多是高层公寓,居住者的观景视线变高了,但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却减少了。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是否有一些好的设计建议呢?

HyoMan Kim:我们可以尝试在城市的高层住宅的内部及外部空间加入“可触化”和“可视化”的自然元素,让城市居民也感受到愉悦质朴的自然生活氛围。在可种植树木及植物的高层住楼、高层内院及阳台中,可以设计各种“漂浮花园”,它们看起来会像是“浮动的自然”景观。对于高层住户来说,“空中花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能让高层住户获得居住在首层园林般的感受。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空中花园”覆盖了满满的树木及绿植,它们也正是“自然建筑”或“建筑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自然与建筑相结合的独特城市地标。

Robert Konieczny:这是一个悖论。如我们所知,人们建造高层住宅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里保护低矮处的树木。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总爱将住楼设计成如同置于公园中一般,当居住者在住楼里漫步时,仿佛身在小树林里,住户之间可以聚会和交流、一起锻炼身体。在战前时期,有许多国家的住楼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但到了今天,城市里的每一平方米都被计算在发展规划之中,抬头就能眺望树木变成了一种奢望,更不用提公园。勒·柯布西耶的理念被这个时代所扭曲,如今的独立住楼占据了大量的原有街道,与此同时,也让大量的住房土地囤积,并导致了难以控制的收购行为。许多战前时期的空地和原本用于绿化城市环境的绿色廊道已被开发商建的住楼所替代。

nlc202309042013

虽然如此,但我觉得现代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纠正的。我依然认为在城市中建筑高楼是必要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城市对世界未来产生的重要影响,高层建筑的诞生毋庸置疑。不管怎样,高层建筑确实拉远了人们和地面以及环境之间的距离,而大自然才真正能让我们获得双脚踏在泥土上的舒适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如今可以做一些勒·柯布西耶或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这些前辈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在离地面数百米的高楼里建造悬浮花园。这是我对未来的摩天大楼的设想——它们会成为垂直花园,用来替代传统的自然景观,让城市里的居民也感受到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美妙。这种设计方式已在某些郊区中的住楼里实现了,在这些项目中,有90%的可用地被设计成这样的自然景观。住户不需要走出他们的住楼才能眺望自然风光,因为他们漫步于住楼中就仿佛身在大自然里。

在我看来,在为高层住户建造这些空中花园时,我们不仅可以建立绿色台阶,还能将温室植物植入其中,将整套生态系统搬到垂直花园里。我的设想是,住楼里的每一层都有一个空中花园,每位住户都能直接进入花园中。这种垂直花园的建筑结构能让住户一举两得——既能体验到居住在城市中的优点,又能与自然亲密接触。想获得更好的自然居住环境的人们也无需再搬到郊区居住。

我认为新的科技技术也是促使高层建筑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科技的进步可能会使未来衍生出兼具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电梯,还有室内“飞行器”,它们应采用环保的太阳能来发电,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产品会变得越来越便宜。每位住户都能通过乘坐这种新型电梯或“飞行器”直接到达公寓门口,住在较高层的用户也能拥有自己的一小片自然空间。这些是我对未来高层住楼的设想。

Peter Pichler:其实现在也有一些将绿景庭院或绿植立面等自然元素融入高层住楼的项目,例如米兰的Bosco Verticale Milano“垂直森林”项目以及Foster Towers等项目。我认为,将自然融入居住建筑之中的设计理念是非常好的,但这些美好的想法往往会被房地产开发商所扼杀,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空间的价值,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计算每片土地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所以建筑师需要去说服他们的业主,让他们了解“绿色价值”。

《现代装饰·家居》:本期的国际栏目收录了各位的优秀住宅作品,这几个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点,它们重视居住建筑与空间结构的表现力,并通过不同手法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或空间之中,回归本真且更贴近人的精神需求。请各位分别谈谈,在你们的案例中,是如何呈现出建筑、自然与居住者之间的关系?

HyoMan Kim:在“Blooming House”项目中,我们将各种不同的自然元素融入房子的各个空间之中。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果树和水元素都成为了这座房子的一部分,居住者可以每天漫步在这个“天然森林”里,远离城市的喧嚣……

为了将垂直空间的斜坡改造成舒适的观景廊,我将其设计成可供住户一边漫步一边观景的楼道,它从底层的入口一直延伸至顶层,漫步者在一路上能看到空间中的各种景观。除了建筑的白色外立面以外,其内部都被“填充”了满满的绿色。此外,还有两个小庭院被嵌在住宅体量的中心地带,仿佛成为了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最终,居住者在这座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像是生活在一个“屋内森林”之中。

Robert Konieczny: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建筑逐渐拉远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而如今的建筑又再次开始向自然靠近。人们开始寻求将这两个领域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于是我们发明了玻璃,接着,玻璃门窗的面积越变越大,也由此让我们的建筑更加亲近自然。在“Living-Garden House”项目中,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更大的飞跃。我们将房子的起居空间流畅地过渡成自然的一部分,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这个项目中,起居区域本身也是一个“大花园”,里外空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二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当天气不佳时,住户可以关闭玻璃门窗,但仍然会有置身于花园中的感觉。餐区空间里也铺设了仿真假草(暂时采用了仿真假草,我们正在尝试在地面上种植真草),就像是户外草坪的一部分。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住户可回到隐秘的卧室区域,隐私也得到了保护。

这样的设计回归了人类的自然生活本性——白天的时候到外面活动,晚上则回到自己的庇护所里。起初,我们是想将“Living-Garden House”设计成完全面向自然的开放布局,但经过总结后,我们认为这样会有悖于人的需求与习惯。所以我们将夜晚的卧室区域设计成让住户有安全感的“蚕茧”状,居住者在那里可以暂时远离外面的世界,获得良好的睡眠和尽情的放松。因此,整体建筑采用了起居区域面向自然,卧室区域与自然隔离的布局。

我们除了优化房子的整体布局以外,还努力采用各种环保的设计手法来设计这座房子,希望其成能为一座与自然共生的建筑。除了将草坪引进屋内,我们还在室内空间里摆放了各种绿植,它们能改善空气质量,让室内空间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也有利于住户的健康。此外,房子里的地板、墙面和天花板也均采用了环保材料。我认为这个项目成功地将我先前所提到的垂直花园的元素运用于其中,用户可在这座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房子里过着理想的生活。

Peter Pichler:“Mirror Houses”的设计理念考虑了多重因素,例如隐私、自然以及景观等等。当然,我们非常庆幸这座房子本身的选址就非常好,周围的环境很优美,建筑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环境之中。如果房子是建在莫斯科的市中心或其他城市,抑或是如今的镜面立面再转90度面向南面,效果都不如现在。居住者在这座房子里生活会觉得舒服和愉悦,而我们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上一篇:爸爸不要玩手机的作文范文下一篇:我的文具盒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