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2024-07-24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精选8篇)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1篇

2007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靖宇县第七中学孙平刘丽娟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写作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的力气没少费,学生也感觉很累,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研究,我们觉得,中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较低,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抓不住作文规律。

2、材料贫乏,没的可写。

3、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成文。

4、抄袭现象严重。

5、作文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讲评的“三环节”作文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2007年根据我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效果,初步形成了“作文讨论课”、“作文评改课”等作文教学课型,并建立了“学生作文档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积累素材、选择材料、语言表达、限时作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研究此项课题,旨在通过对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应用,来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研究方法、被试的选取:

(1)研究方法:实验法。

(2)被试:我校初

一、初三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过程:

(一)对以往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一定的作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在提出这一课题之前,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在网上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归纳一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作文前的准备活动,学生的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文上,而忽视了写文之前的指导和写作规律的,因此,力气没少费,却事倍功半。

2、大运动量训练模式。这种方法,“涸泽而渔”,把学生作文的激情和文思彻底毁灭,无异于揠苗助长。

3、“套路”作文法。有的老师,想走捷径,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话过渡,最后怎样结尾。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4、“因文设题”法。长期以来,初中作文课采用的写作训练模式都是用文章范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用一套文选教材来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表面看,这种写作训练模式理论结合实际,似乎比前几种写作训练模式有些进步,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初中生尚处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发展。

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按文体,分年级,分单元安排训练内容;片段练习与整篇作文结合;把作文知识穿插在单元训练之中。每个学期六至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训练要点、训练指导、训练题目、引路范文。

2、“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法:《北京教育丛书》·《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把作文分成:‘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

3、“四段九步”作文法

4、“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郑尚洲)。

5、农村中学四步作文法:即初作、互批、反批、重作。

6、九步训练作文教学法:即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7、“三课型、四课时、五步骤”作文模型教学。

8、中学作文教学“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9、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

(二)各阶段研究情况:

1、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课上,学生提起笔却没的可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可供作文的材料。课前准备阶段,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和积累作文的有关材料。准备的方法:

(1)短期准备:提前一星期公布作文题目,让学生准备材料;

(2)长期准备:平时,指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和观察笔记。

在建材料库的过程中,还要把积累的材料分类整理在材料簿里。这样,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根据需要随时查找。实践证明,建材料库是帮助同学们解决“无的可写”的好办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这一阶段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也获得了多数语文老师的肯定。

2、课上讨论阶段

作文讨论课,就是针对某作文题目,发动学生从审题、选材、组材、详略、确立中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

由此,我们认识到:以前学生提起作文就发愁,并不是学生不爱作文,而是不会作文。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文,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程老师的作文课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能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积

极性,从而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我校课题组的老师在改革实验过程中,都体会到了这一点。

3、学生写作阶段

综合讨论课上同学们对某作文题的意见和自己的理解,列作文提纲(训练一个阶段后,可打腹稿),按规定开始写作。写作阶段,当堂作文与课下作文相结合。

4、作文评价阶段

以前我们上作文讲评课时,教师先把学生的作文归类,然后找出各类例文到课堂上去读,并指出这些作文的优缺点,告诉学生怎样去修改。还有的老师把作文课上成了表扬与批评课,对好的作文及作者大力表扬,对不好的作文及作者进行批评甚至挖苦。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上作文评价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评价中意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评价课上,我们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具体作法是:

(1)学生分组阅文

把全班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循环阅读其他组的四篇作文,每人按自己的理解给作文按 A、B、C、D(由好到差的顺序),评出等级,填写在《作文评价表》(见文后附1)上。

(2)小组讨论

小组内对四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在《作文评价表》上填写每篇作文的评价意见。

(3)班内讨论

各小组长,对所评文章发表评价意见,然后推选全班得A等最多的一篇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朗读后学生自由发言,谈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在发言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去感悟自己的文章还存在什么问题。最差的文章拿到班内去讨论、分析,指出那些地方存在问题,怎样去克服,也可以,但最好不提作者的姓名,由别人代读为好,以免挫伤该生的自尊心。

(4)总结规律,扩展作文层面。

在评价课结束前,总结这次作文的规律,进而扩展学生作文的层面,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例:写人的文章,要让学生明白,写人,要反映某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怎样去反映?人不离事,要通过事的记叙来反映。写什么事,怎样写,结构怎么安排?怎样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什么技巧来写等等。都可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中找到作文的规律性。

扩展作文的层面,是指在归纳总结出某篇作文的规律性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在该类作文上有较大的突破,写作的水平跃到一个新的台阶。

5、学生修改阶段

根据评改课上同学们的意见和老师的总结,修改此篇作文。

四、改革实验的效果。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2篇

七星一中朱洪艳

一、努力加强理论学习。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和生活数学的理论,理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这一年我学习了《构建有效的课堂》、《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自主学习的理论》等多部书籍,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二、注重新的教学方式

1、改过去的讲解式为现在的探讨式,改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样化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们一直提倡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着教材,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

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实验中,应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提倡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象原来那样只围绕着教材来备,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牵线的作用,而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让他们学会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效率,不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参加一些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这样将单调的教学变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

2、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改过去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为现在的多样性

以前,我们教师就是依靠一支笔、一张嘴进行教学,近年来,由于多媒体工具的推广,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多媒体工具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示,所以在本学期的试验过程中,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学可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总觉得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活动次数虽多,但质量还有待提高。

虽然活动次数较多,但有时活动的研究专题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如果能够针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法,这样研究的实效性就更好了,也更有利于实验教

师的真正进步。

(2)资料汇总工作欠缺。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4篇

【摘要】“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该课题记叙文部分学生通过初次写作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微经典阅读后进行片段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二次写作的情况进行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阅读提升写作”经验。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 “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针对学生第一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文体不清,不能提炼人物形象特点,不懂得运用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没有谋篇布局等,我们精心选择了《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王》《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等微经典,进行了批注式导读,学生通过精读,学习到了“以小见大”“在事件中凸显人物形象”“正侧面结合”“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等记人的常见手法,在获得阅读体验以后又依照《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指导进行了片段式训练,然后进行二次写作,得到了全面的写作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写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组课题预设目标——“微经典”阅读提高写作的目的初见成效。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5篇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特别是系领导以及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老师的帮助下,2007.9新一期大学生创新性活动顺利的展开了。作为系创新性活动的一部分,此次电源研制小组有6名本系学生参加,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3名同学,主要参与的项目为:开关稳压电源的研制,三相变频电源的研制,基于DSP的淬火用电源逆变器控制系统的研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产品的开发能力,结合本学期的项目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和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对器件的学习和使用。

由于在平时的训练中使用的电子器件种类繁多,因此首先必须加强他们对器件的熟悉和了解,对经常使用的器件必须掌握其经典用法。

(2).掌握开关稳压电源、三相变频电源的原理以及PWM、SPWM、PFM以及SVPWM等脉冲的产生方法。

(3).掌握PCB板的制作以及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单面板。(4).掌握C语言以及一些基本的算法。

(5).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特性,能够熟练的使用DSP2812进行相关项目的研发。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学习和探讨,最终只有3名同学坚持下来,虽然这3名同学的能力各有差异,但是他们现在具备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并且独自完成了开关稳压电源的研制,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实际产品的制作,成品实验图如下:

该电源是交流-直流-交流-直流的变换过程,基本上含盖了电力电子的所有章节的内容,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SPCE061A,通过定时器产生4个IGBT所需要的脉冲。通过该项目的制作,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这学期对凌阳单片机以及DSP的学习,小组中至少有一位同学基本掌握了他们的运用,尤其值得高兴的是,通过看到DSP强大的数据处理以及控制能力,已经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目前他们正投入到三相变频电源的研制中,已经处于设计和制作电路板阶段,这个开放项目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DSP2812,通过使用SPWM的调制方式将直流电变成三相的交流电,已经完成了主电路部分的制作、驱动电路部分的制作、有效值检测电路的设计、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电压采样电路的设计以及SPWM软件程序的编写。

基于DSP2812的淬火用电源逆变器控制系统的研制项目的软件程序基本已经开发完成,目前正在和天舒机电进行沟通,制作相关的硬件电路板,主要是接口配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设计电路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实验的办法得到相关元件的参数值,未能在制作之前进行精确的计算。

(2).创新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模仿别人的研究成果。

(3).过于急噪,在平时看书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时他们难于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急于求成。

(4).我个人的能力也有不足,要加强动手能力、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对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

梅建伟 徐祖建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6篇

(02至03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按照学校德育子课题实施方案、本学期德育课题工作计划,在贵阳市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养

(1)组织全体德育课题组成员摘要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了贵阳市“九五”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文集》中的有关文章;

(2)组织德育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实验区组织的各次德育课题研讨会和培训会;

(3)聘请了实验区课题组负责人雷老师到校参观指导德育活动课和进行德育课题科研专题培训。

通过这些学习、培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当前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领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和内涵,学到了更多的从事课题研究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提高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开展科研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好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继续加强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 由于《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得到实验班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他各班师生也纷纷要求实验使用,因此2001年9月我校便在全校所有班级推广使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推向了高潮。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德肓活动中,如何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用好《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并对《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出符合我校“农村性”、“民族性”特点的意见和建议,是学

校此项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德育课题组通过思教处和教科处理问题将此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列入了班主任等德肓课题实验人员工作考评和科研考评,要求各班每学期必须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教材,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或班级建设活动等为形式开展2-4次质量高效果好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并为推广使用和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有效地指导了班主任的教育活动,充实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德育实效。

本学期德育课题组成员共完成论文22篇,活动课录像1个,其中7篇论文和活动课录像被送到今年的德育课题工作年会参加评奖

3.积极参加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 在贵阳市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我校参加了高中部分“二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现在贵阳市中小学“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试用稿)”已经出台,我校将在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的同时,针对学校实际完成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 的适用于我校的“三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在时间和内容上仍然感觉不足,满足不了搞好实验研究、多出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兴校的需要;研究工作依然显得十分薄弱;常规工作与科研(包括必要的学习)工作的矛盾没有能较好地解决?

贵阳市民族中学德育课题组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总结 第7篇

为积极响应教研室课改要求,紧跟全县课改步伐,深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2012年9月份,按照总校安排我校一二年级语文和三年级英语加入了跨越式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实验,以校点一二年级为对比年级开展各项实验活动。(本学期语文已延伸到三年级、英语已延伸到五年级。)两年多来我们积极参加教研室举行的各种培训、研讨活动,积极向兄弟学校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以课题为引领、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认真谋划我校实验思路,常态化落实实验工作,在细化“211”、“111”模式的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具体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教师成长:2013年度我校李双云老师被选为全县英语学科代言人,曾两次作县级公开课并获优质课奖;马飞老师在2013年度河北省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并被评为2013年度县级课改先进个人;2014年9月份王小平老师以学区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了县级跨越式优质课评选,并在13-14-2学期末教研室业务检查中得到局领导的好评。

2、学生成长:一是识字率明显提升。在上学期期末学生识字率测验中一年级平均比实验班多识112字,二年级平均比实验班多识354字,几本实现了预期实验目标。二是学生写话、作文水平明显提高。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准备预习本和写话本。预习本用来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不理解的知识提前预知,有利于在课堂上节省教学时间,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写话本依托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拓展材料,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进行写话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三是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英语成绩逐步提升。

二、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实验一始我校即成立了官场兴龙小学跨越式实验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和相关人员具体职责: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教师理论培训和过程性督导工作;教学主任任副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安排、记录、归档等工作;董学敏、王小平、马飞老师为组员,作为实验教师具体实施实

验。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出台《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方案》、《跨越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课题实施的原则、目标和步骤。

2、转变老师观念,强化理论学习

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秦皇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官场兴龙小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深入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再次学习跨越式实验教学相关材料,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本质内涵。做好各学科新教材培训,领悟教材编写的内涵。

3、加强过程管理

继续施行领导承包责任制,各主任承包学科和相应年级,谢学平校长承包数学、科学学科,王余校长承包品社学科,李双云主任承包英语学科,冷爽主任承包语文学科,推行每月有总结、分析和评价。

学校教学处时刻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情况,包学科主任深入课堂。校长、教学主任采取预约课和推门听课的方式,及时了解教学实验的进程。督促教师把学校确定的教学模式或方法,落实到日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坚持不懈,使教师自觉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形成常态课。

围绕跨越式实验教学特点,采取“听课—指导—再听课”的方法,逐人落实,通过真心交流、研究实践帮助教师成长。要求每位教师结合不同课型出精品课,学校将评选出优秀典型在全校范围内观摩展示,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4、抓实课堂教学

以教育局教研室“课堂教学达标”为契机,切实把 “跨越式实验教学模

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使之形成常态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求教师围绕课堂对跨越式中高年级语文“精加略与135模式结合”开展探索研究;力争以“三题”教研为依托,即:每个学期每个教研组有一个校本课题;每次教研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每位教师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围绕一个话题。按照“问题聚焦—主题确定—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反思交流—经验总结”的活动流程,扎实开展研究,促进“跨越式”课堂改革常态化实施。

5、注重课题引领

根据教育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要求,本轮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要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深入总结、推广已结题的县十二五课题中关于“跨越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结合现有省市县级课题,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学校及教研组定期开展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研究培训、经验交流、课题研究达标课评选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探索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6、以教研组为阵地开展“跨越式”的交流与研究

充分发挥实验教师作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所有实验教师及非实验教师都能够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能够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凝聚大家的经验与智慧,在经常性的听课评活动中,实验教师已经能够掌握教学模式并有所灵活的运用。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设想

1、加强指导,克服困难解决一年级开展不深入的问题。本学期由于一年级的刚刚入校,学生基础较差,写话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学校未做深入要求,违背了实验的初衷。下一步我们马上要加以改正,加强对拓展部分的教学和

写话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好拓展材料,落实“211”模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深入探讨后10分钟拓展内容的安排问题。英语老师在上课时还存在不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读、认为拓展材料太难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通过多听课、研讨的形式加以改正,让老师真正把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自由阅读。

3.下力度解决档案材料不健全、不系统、不美观的问题,力争做到让档案材料能够真实地反应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学生通过本实验达成的效果。

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第8篇

一、对中学创新写作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大大提高了创新写作教学的科学性

本课题组认为要搞好创新写作教学,必须对现有的写作教学现状作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研究,才能在创新写作教学过程中,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研究出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在“创新”的口号下,走入另外一个误区,让作文教学搞“花架子”。本课题组认为,中学生现在的作文教学弊端有如下几点:

1、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宏观构建。虽然写作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有计划地分列在教材的各章中,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许多教师无视教材的科学编排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旦要求写作文,便从这个地方抄一个题目,那个地方借一个题目,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写议论文,下一次写散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没有写作教学的宏观构建与科学设计。

2、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一旦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便如获至宝不愿否定,因此,也就无从超越。从未尝试过作文教法的创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必然使作文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师未曾感到写作教学的愉悦,学生也深感写作苦不堪言,写作教学厌声载道。

3、作文批改方法陈旧,教师不堪重负。

在作文批改方面,仍然是学生一篇篇写,教师一篇篇改,到底这样批改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未从理论上作深入地思考,未从教学实践上,作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4、“创新”口号下的作文误区探寻。

许多教师在“创新”的口号下,喜欢搞一些花样滑冰式的作文教学,写作文时,要展开想象,许多学生便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无视生活的逻辑和想象的思想意义与实践意义;由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考中的“霸主”地位,在师生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注重各种文体基本功的训练,用话题作文代替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训练,最后写出的作文是四不象的文章,看起来某一篇话题作文写得较为成功,其实,是教师注入“激素”之后写作能力的“虚胖”。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生产力

从理论方面入手,对传统的“互批互改”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的观点。传统的学生互批作文完全是在教师“失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批改,这种传统的单向互批互改不符合信息反馈原则,不利于作文教学;传统的单向作文批改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引不进竞争激励机制;传统的单向学生批改能力欠缺,极大地影响了批改的信度;传统的单向学生互批作文不利于教师的相机导写和师生的情感交流。

建始一中创新写作课题组提出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使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焕发了勃勃生机,使传统的教师单向批改变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

只要教师“主导”作文批改,学生互批作文之不足完全可以避免,并使学生互批作文的方式焕发出生机。

1、只要在教师主导下,这种信息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反馈,让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使自身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变传统作文批改的单向信息反馈为三向循环反馈。

2、只要教师参与作文批改,就能够了解写作尖子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也不是一件难事。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只要是交给老师批改,布局怎么随意,语言怎么粗糙,书写怎么潦草,总觉心安理得(差也是您的学生!)。然而只要是学生互相批改,许多学生“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底子”,便从写作各个细节都认真琢磨,从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同时,学生互批作文相当慎重,生怕作文评改失误,许多自己拿不准的作文,便会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既提高了鉴赏评价的能力,又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传统作文批改的竞争激励只是一种外在的浅层次的竞争激励,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竞争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竞争激励。

3、随着信息源的多样化,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许多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够准确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评语。即使部分作文批改欠准确,还有教师这样一位“终点裁判”,作文批改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也许学生的片言只语,使老师受到启发,作文批改更加准确。

4、只要是教师“主导”下的作文批改,不仅有教师“导写”,还有学生的“导写”。学生水平接近,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相似,学生从自己写作的“甘苦”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比起教师的架空分析,“打板子”式的评语,大层面的评讲,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外,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情感交流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循环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探索式地进行写作载体改革,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

传统的作文载体是作文本,教师一次作文60-70本,教师携带不方便,批改不方便,由本课题组设计的单页作文纸,确是作文载体的一次成功试验。教师每次将设计920多个字框的单页作文纸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就用这一张纸作文,然后,将写好的互批互改的作文收起来,将互批互改小组长的评语以及大组长的评语、互批互改人的名单用教师设计好的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一个大班的作文一经装订之后,便是一本装订精美,凝聚着师生共同劳动心血的作文集,全班的作文浓缩成薄薄的一本,方便教师的再次批改,再次评讲。其写作载体改革之后的价值论述如下:

1、利于高考作文的部局谋篇。每一单页作文纸只有920多个空格,要求每一次学生只能写这样长一篇文章,便于高考写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部局严谨合理的文章。因为高考作文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长期训练中,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扩展,如何结尾,学生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能力,学生们就会做到文章的层次以及结构的严谨。800字的文章,迫使学生惜墨如金。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是开始写作时,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没有字数的限制,一到高考,文章开头就占了500字的篇幅,由于版面不多,文章后半部分就草草了事。

2、利于学生作文保存。每一次装订成册的作文集便于保存。如果每班每学期写10篇作文,那么就有10本作文集,从高一到高三共计6个学期,那么高中阶段就有60本作文集,只要注重保存,那么每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作文保存完好,是每一个学生作文成长的档案材料,学生便可清楚地看到自己作文成长的轨迹。而传统的作文本,学生喜欢丢三落四,不便于保存。

3、便于学生作文交流。装订成册的作文是全班各类作文的总汇,作文集上既有每一位学生的评语,又有小组长的点评,还有教师的评注,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愿意借阅,使评改后的作文在流动中,从而发挥了作文评改的真实意义。而传统的单本作文批改,每一次下发之后,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批语,便丢在位子里不管了,没有真正让作文批改发挥效力。

4、利于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装订成册的作文在流动中,有流动便有比较,同学们便会注意到作文的优劣,书写的工整,版面的整洁。每一位同学作文评语是否准确,每一位大组长作文评语是否公正,教师评注是否权威,都可在全班学生的交流中第二次、第三次进行批评,这样,从外围引进了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老师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不能马虎。作文“集”引来了压力引来了批评,引来了众多人的参与,引来了多种能力的汇集。

四、创新写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现代性

作文是一个充满内在思考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展示个性特色的最好途径。历来传授作文方法都讲“文无定法”,强调在多读多写中去感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作文还是有基本的“套路”的,起码不同文体就有不同的规矩。更进一步讲,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必然有它的思考流程,我们可以把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各阶段的特征来设计多媒体的应用方案。本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预备;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

3、运用多媒体技术宣传作文成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授作文技巧。

五、教师成果与学生成果丰硕,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的教育科研热情

从开题之日起,师生们每两个月开一次研讨会,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并对教师各自承担的研究方向进行汇报式交流讨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了有建始一中特色的写作教学方法以及作文评改方法。教师先后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学生有200多篇优秀作品先后发表或获得各种奖励。建始一中科研气氛浓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学校的学术地位。其课题研究成果《创新写作探索与实践》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分上下两册,共计55万字,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大科研成果奖”,课题组组长万仲永老师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佳优秀课题主持人”、“十佳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上一篇:语文天窗教案设计下一篇:电视里的粤语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