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家庭生活故事:与儿同乐

2024-08-12

日常的家庭生活故事:与儿同乐(精选3篇)

日常的家庭生活故事:与儿同乐 第1篇

这样的好天气,不和孩子出去太亏了。我们两个说好,去北边湖边玩!

儿子也是兴致很高,我们走着出了小区。发现了新大陆,不用在跑远了,从小区的墙口钻了出去。外边虽然杂草丛生,但依然有了小路。看来不只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早在走了。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路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儿子一路问这问那,我们说着话。他那小脑袋,真的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我耐心地解释,还得想着用他能听得懂得话。我们大手牵着小手,一路有时他拉着我,有时我拉着他。突然看见他喜欢的洒水车,更是让他兴奋。

我们走到了绿城实验学校,这时老婆开车来了。我们一起到了卫都路,她去买东西。我们发现一个免费的游乐场,是滨湖湾开的儿童乐园。那里儿子的快乐得到了释放,一会儿上了这个滑梯,一会儿走过索桥,一会儿玩起了白海沙。

玩的兴趣没了,我们开辟新的乐园。一起第一次体验濮阳的地下通道,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两个。我问儿子他害怕吗?他说有爸爸就不怕,在他的心里爸爸就是他的守护神。

出了通道,我们来到濮阳的新景---水库河道。两边绿草茵茵,尤其是垂柳让儿子兴趣浓浓。我们坐在河边看,他想看看鸭子。因为早晨读书,读到了河中的鸭子。可惜没有儿子能高兴的东西,没有见到他想见到的鱼,也没有看到青蛙。只是远处偶尔有一两只不知名的水鸟,不能看太清楚。儿子总想他们能游到我们跟前,但是最终也未如愿。儿子大了些水漂,算是他最得意的事了。

我们沿着河边走,沿途看到一个水管,他总要玩一会儿。我饶有兴趣跟着他,任由他玩耍。一会儿他玩起了垂柳,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不知道回答得他是否满意。一会儿上了岸,他看见了喷泉,我们便直奔而去,在那里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路过那游戏场时,看到以空无一人。我说看小朋友都回家了,咱们也回家吧。他同意了,谁知他说走不动了。我一背他,就很快睡着了。

可苦了我,我背了他足有二公里!不过还是很开心的,我解放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本文作者: 殷志斌】

日常生活的诗意言说 第2篇

一.返归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A·赫勒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定义日常生活的, 她认为:“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 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可见日常生活与感性个体生命的生存息息相关, 具有奠基性的特点。赫勒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概括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 “自在”的特征就揭示其给定性和先在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在性就是一种重复性。从积极角度看, 日常生活具有原发性、始基性的特点, 从消极角度看, 日常生活则具有重复性、自在性的特征。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们试图通过机械忙碌的生活来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种重复性、机械性的生活从根本上遮蔽了日常生活潜在的乐趣和自然本真的状态下生活的充盈和生命的丰满, 而这种充实和丰满就是自然本真的美, 就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光亮和希望。

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菲伏尔强调日常生活具有着永恒的轮回性与瞬间的超越性, 在列菲伏尔看来, 日常生活固然有其顽固的习惯性、重复性、保守性这些普通平常的特征, 但是在最平常的生活形式里, 在大量的生活时刻, 还潜藏着许多独特例外的瞬间, 这瞬间积聚着诗意和希望。

这蕴藏着诗意和希望的瞬间是理想的日常生活, 是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在列菲伏尔看来, 这样理想的日常生活的典型就是节日庆典, 相比令人沮丧的现代都市, 他把浪漫的眼光投向法国乡村的节日庆典, 他倾心于前现代社会、法国乡村的节日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那种人与自然欢乐融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他醉心于感性生命个体的狂欢, 这种狂欢是身体、精神, 自然而然、无拘无束的全心投入和解放。这是人类日常生活向自然本真状态的回归。

在中国古典哲学道家思想里面, 老子将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比喻为“婴儿”或“赤子”状态,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合德之厚, 比于赤子”, 这种素朴的状态就是庄子所谓“返真”的状态:顺万物之本性, 畅万物之真, 自然自在。庄子称赞这是最美的素朴状态:“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可见, 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里, 返真的思想也闪耀着光辉。

道家倡导的随性自然、自在自得与列菲伏尔倾心的无拘无束的狂欢其实都是强调回归本真自然的状态下真性情的流露, 赞美的是一种顺任自然的生活存在状态。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我认为“自然本真日常生活”是指以自然、本真为底色, “自然本真日常生活”既指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 也指世俗生活中不刻意追求, 顺乎自然天性, 不受任何外在规范羁绊的素朴生活。

二.源于诗意的艺术构建

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充满诗意和光亮, 而这样自然本真的美在艺术世界里得以保存和澄明。我选择以汪曾祺、郭文斌等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文本来追寻自然本真日常生活里的诗意和美。之所以选择他们的文学文本, 是因为他们选择故乡作为文学创作的底调, 这就决定了文本本身的丰富和纯净, 他们比较典型地从审美的、精神的向度出发, 返还了自然本真的民间生活状态, 建构了一个丰沛、充盈, 充满着乐音和色彩的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世界, 而诗意和自然本真美就洒落在这样素朴的日常生活里。

(一) “绘画式”叙述

以郭文斌的《吉祥如意》为例, 少男少女迎着端午的朝阳上山采艾草, 晨雾中的山飘渺空灵, 五月和六月在嬉戏追赶, 乘风歌唱, 等待着采摘一年的吉祥如意。与其说它是小说, 还不如说它就是一幅画, 一首诗, 画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和美, 写出了人生的快乐。看似简单平淡的叙述, 实则是满怀诗情的在作画, 在写诗, 在赞叹自然本真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好

(二) 儿童视角的运用

汪曾祺、迟子建、郭文斌的小说里都运用了儿童视角, 用儿童天真无邪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唯美、诗意、纯净、丰富的世界。郭文斌的《大年》以儿童视角切入, “明明能够感觉得到, 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沸腾, 像白面馒头一样在蔼蔼雾气里时隐时现。”浓得化不开的年的氛围在孩子的感受中得到完美诠释, 洒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在孩童眼里展现地淋漓尽致。

(三) 视角的转换

视角就是通过谁的眼睛看, 我认为无论作者选择谁的眼睛看, 从叙述者切换到人物, 或是从人物切换到叙述者, 归根结底并不意味着叙述者或者作者悄然隐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视角的变异、视角的切换, 莫不如是人物、叙述者、作者三者的视角圆融地结合, 其中交融渗透着人物、叙述者、作者的对待生活的姿态和心意。

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戴车匠》叙写了车匠如诗如画的生活:

把茶壶带过去, 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茶几上, 小茶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 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 是一体了。人走到工作中, 是可感动的。先试试, 踏两下踏板, 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 装上去, 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 估量一下, 眼睛细一细, 这就起手。旋刀割削着木料, 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 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

这是对戴车匠日常生活状态的一段简朴的叙述, 但是在这平铺直叙的展示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荡漾着浓挚的感情和源源不断的诗意。

那么这浓郁的诗意源自何处呢?

首先来自汪曾祺自然流畅的叙述, 这素朴的叙述本身就充满诗意, 但是汪曾祺先生能把这平淡素朴的生活叙写地如此多姿多彩, 得益于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以及他对生活始终保有的一种欣喜和赏爱。

同时, 这令人感动的诗意也得益于汪曾祺先生能够借助叙述技巧来实现诗意的呈现。这段文字先以外在的叙述人为叙述主体, 叙述人对戴车匠的准备工作做了简要介绍, 在叙述人的带领下, 我们走进了戴车匠的生活, 但是“人走到工作中, 是可感动的”, 写戴车匠踏踏板、试皮带、看旋刀的时候, 叙述人的视角就转向了人物视角, 或者说这里的叙述人与人物已经融合为一了。如果不是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不是自己用勤劳和汗水苦心经营起来的店铺, 车匠铺只能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铺, 而这个小铺却是戴车匠平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旁人眼里滞重重复的工作却带给戴车匠无穷的乐趣, 不起眼的木花在戴车匠眼里就如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惹人爱怜。

三.美学启示

(一) 以自然本真的思想陶养诗意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里, 人们日渐缺乏一种与自然本真亲切拥抱的精神, 返归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 有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带着恬然自适的诗意态度观赏周遭的日常生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一双慧眼看世界, 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 他的图画, 他的戏剧, 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拥有这样一双慧眼的人必定具有诗意的情怀, 心里有源头活水, 带着诗意宁静的心去观赏周遭的世界, 从而从滞重平庸的生活进入到诗意盎然的境界。

(二) 以静观的心灵体味人生意蕴

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涵养静观的心灵, 静观就是无关利害, 静观之心就是一颗清明之心。现代社会的人们受到各种虚假的欲望的干扰, 使人变得复杂和浮躁, 很少能够以静观的心去打量世界, 让自己置身于与宇宙万物息息相通的境界中。

丁来先认为:“审美静观的心多一份精神的自由感, 多一份生活的自然感”, 带着这样的心去体味潜藏在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意蕴。体味生命意蕴, 意味着体味“亲子情、男女爱、夫妇恩、师生谊、朋友义、故园思、家园恋、山水花鸟的欣托……”。保持一颗静观的心会使我们在庸碌的日子里驻足流连, 满怀深情的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德]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栖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丁来先.审美静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林语堂.人生的盛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7]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祖孙同乐的故事 第3篇

有一天早上,我在小区的运动场上,又一次见到了这位太极大哥,他正在练习镖绳。过了一会儿,大哥的女儿领着孩子来到他的面前,大哥停下了手里的镖绳,陪同外孙一起玩耍起来。

原来,他和自己的女儿住在同一个楼房里,女儿女婿每天上班很早,大院里的幼儿园还没有开门,所以,女儿经常把儿子交给爸爸。

女儿走后,太极大哥让他的外孙躲得远远的,然后把镖绳的镖头狠狠地扎到了地上,外孙跑过来用力去拔,一不小心,外孙来了个腚蹲,太极大哥急忙上前扶起了外孙,外孙嚷嚷着继续来,于是,太极大哥不停地让外孙躲起来,然后把绳镖一次次的扎在了地上,外孙一次次气喘吁吁的跑来,像拔大萝卜一样拔着扎在地里的绳镖,为了防止外孙的再次跌倒,大哥在外孙的背后护着他。

大哥每天早上都在小区里的运动场上锻炼,原生态的陈氏太极拳,武当太极剑,特别是他耍的镖绳更是吸引不少路人的眼光。他练功非常地投入,练起功来,恰似行云流水,缠绵不断,可是,十分有趣的是,当他的外孙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停下来,开始和外孙子一同玩耍。

还有一次,外孙看到人们在双杠上锻炼,嚷嚷着姥爷把她扶到双杠上玩儿,大哥用双手举着他的外孙,一连举了6、7次,外孙才肯罢休。下来以后,他有些饿了,嚷嚷着要姥爷给买香肠,姥爷领着他到附近的小卖店买来香肠,看着外孙吃得很香的样子,大哥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宝贝外孙。

外孙和姥爷在一起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由于外孙比较淘气,看到姥爷舞枪弄棒的,他总是要试试,一次,姥爷正在舞太极剑,姥爷让外孙离得远一些,可外孙偏说不,无奈之下,姥爷停止了演练,把剑交给了他的外孙,外孙学着老爷的摸样舞了起来,外孙觉得有点儿累了,于是太极大哥一招一式的向他教起了陈氏太极拳……

院里到幼儿园只有70多米的路程,可外孙喜欢乘坐姥爷的自行车到幼儿园里去,有一次,姥爷对外孙说“你做爸爸妈妈的大汽车有多神气,迪迪,汽车开了,可他大外孙偏说不,嚷嚷着做姥爷的“大汽车,”每当这时,姥爷儿总是面带微笑的看着自己的外孙,把他放到自行车的后座上,一边喊着:”迪迪“一边像幼儿园走去,转眼间,幼儿园到了,外孙还要他的姥爷再重来一次。

此时,大哥和他的外孙玩得累了,就来到云梯前压腿,只见大哥把一只脚搭在云梯上,他的外孙稳稳地坐在他大腿上,爷孙俩的神态,悠然自得,面带微笑,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上一篇:qs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下一篇:会销会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