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2024-08-19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精选12篇)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第1篇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有感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知从何处飘来一个汽球,掉到姨丈家的院子里,汽球下面还捎着些图书和牛肉干等食品。这真是天上掉下来馅饼!我立刻被精美的图书所吸引,图书上有许多彩色图片,现在只能想得起其中的一幅:在一部小货车上,几个人正忙着搬运一些电视机;至于上面的文字与数据,我是不感兴趣的。当我把图书拿出去到处炫耀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让我感到很满意。在我的记忆里,这一次经历总带着神秘的色彩,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台湾那边搞的什么“宣传攻势”,目的是宣扬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果,油然一笑。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真正能够记事要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中国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改革开放**年,就是我这一生的前**年。一路走来,蓦然回首,目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的感触已不能简单地用“惊讶”来形容。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父辈们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提起“工分”、“集体”这类词语。七十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时吃得很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工分”是由“集体”根据个人劳动生产的贡献评定,因此劳动力多的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工分”。照明用柴油灯,没有电视、报纸,每到夏日的夜晚,村民们便聚在祖宅前的大广场听广播,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也是在每日的辛劳过后能够得到的唯一的休闲娱乐。

那时候父亲负责管理村里的一个林场,带着十几个人守着一个山头。那座山距我们村很远,据说是不知哪一代的祖先置下的“产业”,目的是保证子孙后代有柴火做饭。父亲说,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是专用的运输工具,他们隔三岔五要千里迢迢地把木柴运回村里。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摆脱贫穷。“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要被历史所抛弃。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鼓舞了广大的中国农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新的体制下,中国农民表现出了更大的劳动激情。八十年代以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办起了废品回收,现在已有不少人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些眼光独到的村民更是办起了塑料加工,直接向工业企业提供原料。农民不再依附土地生存,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转变。现在到村里转转,你会发现楼房林立,道路规整,俨然成了一个小城镇。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大陆东南一隅的这个小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让我感叹不已。不久前的一个月夜,当我漫步在村道旁林荫下的时候,远处广场那边隐隐传来优美的音乐声,我不由得加快脚步,以图瞧个究竟。接近广场,只见男女老少一群人正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洋溢的笑容,把人带到一个诗一般的美妙世界,广场上仿佛有一股脉脉的欢乐气息正在弥散,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月色美,歌声美,舞姿美,人也美,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人们:生活是甜蜜的!

我对父亲曾经呆过的那个林场一直怀有一种奇怪的感情,虽然我从未去过。几年前,村委会筹资在山上盖起了一幢别墅,时隔**多年,林场再次迎来了守林员。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父亲兴致勃勃地约了**年前一起在上面种过树、砍过柴的伙伴,说是“看看去”。我想,当父亲**年后再次重游林场故地,心中必然会被一股强烈的感慨充溢着。沧海桑田,那里的山也许还是那样苍翠,那里的树也许还是那样繁茂,不同的是那里的树木已不再是他们从前眼中的“柴火”。

改革开放**年,变的不仅仅是房子、道路这些物质的东西,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观念意识等等“内在”的东西,记忆的锁链联系着村庄的过去与现在,使我更为确信这个观点。改革开放**年,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辉煌的起步,很难想象再过**年,中国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的村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小时候见过的那捎着图书的“汽球”不知又要飘到何方去了。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第2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复习:热点聚焦(背景材料)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的变化

1、大包干”——中国农民伟大的创举,农改标志性事件。

2、“农民工”——备受关注的集体称谓。农民群体裂变

3、“农业税”——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4、“新农合”——温暖工程。8亿农民参保,健康权保障。

5、“海

选”——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

6、“新农村”——中国农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好农民家园。

7、“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流转经营权。

8、“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2、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

(四)、2017年“两会”精神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五)、全面加强“三农”工作措施

1、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5、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二、理论分析(知识链接)

(一)经济生活

1、地位、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有利于实现农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距。

2、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决定消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增加农民收入。发挥财政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住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文化的作用:分析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意义。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分析农民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分析农民思想落后的原因及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第三课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分析要继承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及途径:分析怎样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从各地乡村文化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第四课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分析怎样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典试题】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基础,也是短板。抓住关键,打好基础,补齐短板,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质效。

某县积极探索推行“支部统领,主体分工”村级治理机制:优化改进党支部领导,把党的领导充分渗透、有机融入到村级组织建设、人事安排、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设立村民议事会作为常设协商决策机构,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村级事务的协商决策权,议事会成员由村民直接推选;在原村民理财小组基础上设立监事会,对各类村级事务进行全面监督,重点监督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村工程建设项目和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组为依托,在全村合理设置若干理事会,作为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形成的“支部统领,主体分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重大意义。(12分)

参考答案:加强乡村党支部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乡村治理中体现党领导一切。创新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保障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利,维护村民的主人翁地位。规范村级各类事务治理,拓宽村民民主监督渠道,建设乡村法治社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材料一:

2017年10月,农业部牵头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引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意见》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发展的新模式。材料二:

嘉兴桐乡首创的“自治、法治、德治”写入十九大报告。2013年,桐乡率先推出“法治为要、德治为基、自治为本”的“三治”建设,旨在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德治建设体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从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法治、德治、自治”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如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的。(12分)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三治”建设对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12分)【答案】(1)①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②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③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在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④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⑤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促进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①“三治”建设完善了我国的法治建设体系,有利于形成“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②“三治”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③“三治”建设有利于发挥公民在基层民主自治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人民的主人翁地位。④“三治”建设有利于发挥党在基层民主自治的领导作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

一、2017年12月28—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工作部署。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M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创办集循环衣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特色养殖业和兴办企业,鼓励农民入股经营,通过“公司+合作社+衣户”的模式帮助农民致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运用市场机制将城市产业发展要素引向农村,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并说明M市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14分)【答案】(1)①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①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②积极发展农村企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

材料二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M市S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把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举到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S村和谐稳定发展。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坚持村民自治对S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作用。(12分)

章党单站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第3篇

1 资料及研究方法

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气温、降水等资料,都来自于章党气象站本站观测数据,缺失资料采用Excel进行插值填补,并进行简要的数值订正。处理后的资料进行趋势图分析,可以用来进行40年(1968—2007)年气候特征分析。

资料处理及统计的研究方法:气温、降水资料以10年为一个年代,分析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端气温、平均降水量和≥50 mm强降水资料,得出各个要素的气候平均值,然后计算出各个要素的距平值,最后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得出气候变化趋势的拟合方程。

2 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

2.1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变化

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章党站年平均气温的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图1),用线性拟合统计40年来的章党站年平均气温的增长率,得到方程[2]:

因此,可以推断出章党站气温增长率为0.028 5℃/a,比我国每年的年平均气温增长速度高很多,但是低于全省气温增长率的平均水平,这和章党站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有关。

1968—1988年负距平明显,这期间为章党站的相对偏冷时期,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2007年,正距平值陡然增加,因而这个时期为章党站的相对偏暖期。2000年以后的距平值比20世纪的年代以前升高0.8℃,年平均气温也升高了0.9℃(图2)。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划分资料,章党站年平均气温在逐年代升高,章党站平均增长基数为0.2℃,年距平气温也呈增长趋势。

2.2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代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20世纪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随年代均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了1.0℃,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了1.1℃;极差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随年代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并趋于稳定水平,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上升,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不同造成的,由于地形条件和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相对较快,而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则相对较缓慢。

(℃)

(℃)

2.3 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

章党站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年,为37.7℃(图3),年代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2001年,为-37.3℃(图4)。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呈平稳上升趋势,年代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1998—2007年与1968—1997年相比,年代极端最高气温上升了2.1℃,年代极端最低气温下降了2.8℃,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是1988—1998年;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差仍为上升趋势,在1998年以后的时期极差突然出现一个历史极值75.0℃。总体上,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都显著上升,而且最低气温上升的速度较快。由此可见,章党站气候特征正逐步趋向变暖,温差水平趋于降低,这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3 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3.1 年降水量的变化

分析章党站40年来的年降水量特征,发现章党站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按线性拟合其减少率为每年1.7 mm(图5)。年降水量拟合方程为

从图5可以看出,年降水量的总趋势减少,但是年降水量变化在各个年代、年际的情况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68—1978、1984—1987、1990—1991、1993—1996、2002—2006年,年降水偏多,平均距平值均为正数,为雨水的饱和期。出现了1973年(年降水量1 110.8 mm)、1995年(年降水量1 085 mm)的大涝之年。(2)1978—1983、1988—1993、1995—2002年,降水量距平值为负,表明降水偏少。(3)降水量总体缓慢减少,平均距平值为负数。距平值最小值达到了-307.2 mm。1997年达到降水的最小值477.9 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2[3]。

(℃)

3.2 强降水(日降水≥50 mm)的气候变化

受东亚季风影响,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年降水量的多少与发生强降水的次数有密切的关系[4,5]。统计40年来章党站发生强降水的次数和时间,有利于对降水过程的整体趋势给出估计,并且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强降水发生的概率。经统计,得出章党站发生降水量≥50 mm强降水的天数为76 d,其中1968—2007年的强降水天数的年代平均值为1.9、1.5、2.3、1.9 d;发生日降水量(R)≥50 mm的强降水天气最多的是1988—1997年;降水量总体呈现趋势下降,但是年代分布并不明显。

4 结论与讨论

(1)1968年以来章党站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章党站的气候趋于变暖,而温差极值逐渐减小。

(2)1988—1997年增温显著,主要原因是夏季气温急剧升高,出现高温时间较长,极端最高气温达37.7℃。因此,章党站气候变暖的趋势可见。

(3)章党站近40年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各个年际呈跳跃摆动,有时甚至有干旱时期。

(4)40年来章党站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而当地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天文、地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摘要:利用1968—2007年章党单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对40年来章党站的气温特征、降水趋势变化等规律进行了简要分析。统计表明:章党站年平均气温、气温年极值、极端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极差逐渐减小,降水量总体趋势逐年减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章党站,1968—2007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关治,陆金甫.数值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赵玉洁,宋国辉.天津滨海区50年局地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4,22(2):86-90.

[4]范丽红,崔彦军,何清,等.新疆石河子地区近40 a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23(2):334-338.

莱阳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第4篇

【摘 要】根据莱阳市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降水进行线性模拟,分析莱阳市近4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得出莱阳市近40年降水整体呈下降均势的结论。

【关键词】降水;特征;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86-01

随着全球极端极端天气事件的不断增多,天气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莱阳近四十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对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

一、资料来源: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腹地,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1949年建站至2007年一直是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时间长,探测环境保护好,这对研究莱阳市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降水资料来自莱阳市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春、夏、秋、冬季分别为3-5月、6-8月、9-11月、12月-次年2月。

二、气候趋势变化分析使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

线性气候倾向率的计算方法为式(1):

(3)

三、降水变化特征

3.1 年降水量

利用各月降水量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模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近40年莱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5.7毫米,近40年莱阳市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略下降趋势,降水趋向率为-4.34毫米/10年,降水减少趋势不明显。

3.3 月降水量

由下图逐月降水趋势可以看出,莱阳的月降水差异较大,时间很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夏季),占了全年降水量的63.1%,7月份降水最多为170.3毫米,1月份降水最少只有7.5毫米。

3.4 日最大降水量

1994年6月29日出现日最大降水量187.8毫米,达历史最大值,莱阳市日最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日最大降水量仅为49.9毫米。虽然极端降水值、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也趋于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并未减少。

四、小结

(1)近40年莱阳市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略下降趋势,但减少趋势不明显,春季降水略有增多。

(2)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夏季)。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第5篇

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xx人,我不得不感慨家乡的变化。它已从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转为一个文化商业并进的繁华都市。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众所周知xx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xx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xx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

然而,在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xx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xx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铁西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xx经济技术开发区去。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以振兴xx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xx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xx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生在当今国家的盛世之时,我是何其幸运。各种政策亦或思想,仅仅为我们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纪的大门,更珍贵的是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在未来,在历史的不断前进、祖国的不断发展中,能够真正地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留恋xx的过去,也更加期待xx的明天!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改革开放,见证着中国的大国风范,王者姿态!

改革开放之溯源。

“改革”一词由来已久,自春秋战国时就已被韩非子提出,《国语·鲁语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就是要用改革来革除旧的生产工具,更换进攻所用的器具,以创新政治纲领,用改革来促发展。

那么,时隔两千多年,改革一词,从未褪色,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衰。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维新……不计其数的改革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以高昂的激情来对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至今日它仍是一个闪光点,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区,改革开放历史已经久矣。

改革开放之几多沧桑。

中国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革除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作文http://新动力,新时代的到来。但改革开放曾一度进退维谷,停滞不前。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当改革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发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的一些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用保守的眼光看问题,不愿敞开国门,不愿与世界交流,并以高压态势提出要打倒这股开放的势头。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顺应社会潮流的,是难以阻挡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势突破旧的囹圄,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最终铸就了中国的新辉煌。

改革开放之胜利曙光。

经历了几多沧桑,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建设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的绚丽多姿,亚投行的建设彰显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众多非洲铁路的援建凸显着中国之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是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这头狮子觉醒,它就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中国改革已使中国崛起,使中国傲然立于世界之巅!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改革开放,一路辉煌!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三

xx,对于祖祖辈辈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又很小的题目,也是一个遥远又很近的话题。

从1915年至今,xxxx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无到有,日益成熟,凝结了我们xx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

虽然我是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但我的父辈祖辈都是xx人,在我小的时候就总会听到很多关于xx的故事。从前简陋的泵房、湿冷的工作环境、寒酸的收费站,现在都已截然不同。为了方便百姓,xx集团已经实现了网上缴费,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一切为了发展需要的原则成为xx集团最根本的出发点。各种办公设施,已全部升级,实现了现代科技网络,为工作增加了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供水能力,服务人口、经济效益、管理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如今的xxxx,初步形成了1+5+8+4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一个xx集团、五大集团、八大营业分公司,四个县域水司,并以一流的业绩率先成为全国水行业乃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

在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常年工作在一线,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面对工程技术难度大、工期紧迫的严峻形势,千方百计的抓进度,不留情面抓质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还总是会笑呵呵的告诉我说:这些算啥,让百姓安全用水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大家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踏实而不平凡的每一天,就是幸福的。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小家中共同生活和工作,它让我成长,给我快乐。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四

岁月荏苒,转眼改革开放已经有40个年头了。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茅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是幸运的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文革,更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没有改革开放前是什么样子,真的不知道,零星的概念来自于奶奶的讲述和书本的记载。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全国各地的上空轰隆隆响起来了,它惊醒了每个人的灵魂,惊恐、担忧、兴奋、……从此,中国社会开始一天一个样,大踏步地向前发展。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3年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批批年富力强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党,相信中央,相信改革,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包袱,没有顾虑,用他们的远见卓识.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更多地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房子、新生活,显示了改革的强大威力和蓬蓬勃勃发展前进的美好前景,演示了一幕幕色彩斑斓的春天故事。

在这4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7月13日晚,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要揭晓了!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人终于以完美的理念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我的家乡xx也荣幸地成为奥运赛场之一。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旗!而如今的支付宝、高铁、网购、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让我们每个人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赞美改革,我赞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丰硕成果。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祖国,正日益庞大,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五

弹指一挥40年——从1978年到2018年,回头却不是从前。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是什么在4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4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xx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紧密地团结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周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4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20xx年,我们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等成绩,见证了一年内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等奇迹,我们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而倍感自豪,因主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大型外交活动而越发自信。时至今日,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太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第6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中,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步伐不断加快,离全面小康社会越来越近。祖国在变化,我家也在变化。“衣”“食”“住”“行”都在全方面变化。

变化最大的要算“住”啦!1982年,我妈刚出生,家里很穷,只盖了两层楼的房子,那钱还是借的。14寸黑白电视机、沙发、书桌和一张床紧挤在二楼,只开出一条小道,一个人连转身都难。夏天,厨房里潮湿阴暗,时常漏水,一不小心就摔倒。后,爷爷、奶奶揣着借来的3000元进城开店做起了油漆生意,凭着“诚信”二字,生意越做越大,也买下了100多平米的商品房。家里的地板可光滑平坦啦!墙上装着精美大吊灯,摆上电视机,配上透明的茶几,放上柔软的沙发,栽种一盆植物,环境十分清雅。妈妈还有了自己的小房间。之后,又增加了“奔腾4”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桦木老板桌等“家庭成员”。爷爷奶奶都有了高档手机,还盖了厂房工作。如今,我家都住上了豪华的别墅。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行”也在变化。以前,每逢年关爷爷外出结账收款或全家探亲都得坐一辆摩托车。这也算好了,两辆自行车终于“光荣退休”了。但当寒风吹来,雨点打来,摩托车是不能抵挡的。所以“忍寒挨冻”了几年,它也“光荣下岗”了,换“广汽本田”啦!坐在里面可舒服着呢!开空调冷热皆宜,没事听广播,烦了看影片,累了躺会儿。这样的好车开心就别说了。如今,我家6口人中有4人都开上了“BBA”。我家还实行了“每月一小游,到郊区看看,每年一大游,跨越市区‘去看另一个世界,感受另一种风采’”的活动。我和弟弟也不落伍!这不,车库里停满了山地自行车、电动小汽车、电动平衡车……

我曾听爷爷奶奶说过,他们小时侯的饭菜只要有5分的咸菜和2毛的饭就够好了。猪肉、鸭肉、鸡蛋在他们眼里都是奢侈品,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点,但也要硬撑到初十五。那时我才体会到当时生活的艰苦。不过现在可不一样,我家的餐桌上每顿都有大鱼大肉,还摆满了蔬菜,我都不知该选什么了。早餐就更需要营养,我每天都得带瓶各种味道的牛奶和一只水果,这才营养!嘿,这就是“食”的变化!最近,妈妈还给我买了“安利纽崔莱”营养品补充我所缺的铁、蛋白质等维生素。

“衣”与人形影不离,当然也要变化。妈妈小时候要穿新衣服,奶奶都得一针一线织出来。拿到新衣服,简直比什么都高兴,穿上感觉就舒服。现在可不比从前,要穿新衣服,到市场逛一圈便能满载而归,当然不用织那么辛苦。翻开我家的衣柜,可堆满了形形色色的`服装,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件件都流行,令人爱不释手!“衣”真是人们生活的点缀!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第7篇

同一个时期更常见到的联系方法是写信。一封信需要八分钱的邮票,贴上后投到大队上的邮箱里,等过上半月二十天之后,也许能收到回信。偶尔也有电报或者加急电报发到村子里。或许是谁家亲友身体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使用最常见。这就是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通讯状态了。

80年代,大多数机关单位也就办公室有一两部电话机。后来开始使用内部电话,仅限于单位内部科室间的联络,与外部不能连接或只能接听不能拨打外部电话。这种装置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工作上的联系非常方便。到了八十年代末开始有人使用“大哥大”移动电话,当时使用的人很少,原因是这个看上去像一块儿砖头的东西售价至少一万元以上,接打都收费。使用起来信号也不是很畅通,有时需要登到高处才可以接听到。但是,你可不能小看这个形状性能都不靠谱的东西,它可是身份的重要象征,不是普通百姓买的起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无线移动通话时代的开启,意义非凡。

上世纪90年代,一种叫做“bb机”的传呼机曾经风靡一时。有人传呼时,仪器上用汉字显示出呼叫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呼叫号码,类似于现在的手机短信功能。别在腰间,一有传呼,马上发出滴滴滴,的呼叫声,起初人们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时尚新颖好奇,后来,开会、上课时不断的有这种呼叫声音出现,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听到后往往召人投来厌恶的目光。为时不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90年代开始,固定电话安装进入家庭。电信局给匹配一个端口,申请一个喜欢的固话号码。那时候电话装在家里的兴奋劲一点儿也不比买一台彩色电视机或者一辆轿车逊色。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打来电话,有些人家就守着电话机看着。随着时间的延长,电话安装的增多,慢慢的,固定电话铃声就响的多起来了。

随着社会发展,无线移动手机的普及,也已经将近了。它综合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可移动接听拨打,是通讯领域的划时代标志。

如今,手机的款式由直板儿到翻盖儿,又由翻盖儿到直板儿,不时的变换着。什么音乐提示,和炫音乐彩铃,彩信等诸多功能不断开发。近几年的智能手机,把电脑的很多功能移接到了手机上,内存系统升级,流量开通,路由器wifi系统应用,大大改变了手机的使用空间。其速度堪比笔记本电脑。笔者打字写短文都是在手机空间日志里完成的,随时随地的可以操作。听音乐,玩游戏,买彩票,看视频,下载电影等等几近无所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手机品牌的质量已经今非昔比了,不少客户选用国产手机,并且早已打入国际市场。

灌阳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灌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处北纬250°10′32″~250°45′37″, 东经110°43′16″~111°20′13″之间, 海拔263.1 m。气象站位于县城西南方, 四周群山环绕, 观测环境保护良好, 站内研究资料能较好地代表灌阳山区的气候特点。为进一步揭示灌阳县气候变化特征, 特选取气象站1961—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资料, 绘出年、季各要素的历史变化曲线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 对其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2 气温的变化特征

2.1 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由图1可知, 自1961年开始, 年平均气温以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变化。1963年平均气温升高到最高点19.0℃, 1984年下降到最低点17.0℃, 而后气温逐渐上升, 到1998年上升到18.8℃, 与最高峰值接近。

由表1可知, 20世纪60、90年代气温偏高, 6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较80年代偏高0.31℃。从各季节 (3—5月为春季, 6—8月为夏季, 9—11月为秋季, 12—2月为冬季) 的气温变化规律来看, 变幅最大的是冬季, 振幅为0.87℃;春季气温在60年代达到最高, 到80年代下降到最低;夏季气温在70、90年代偏低, 在60、80年代夏季较年平均值偏高;秋季气温在90年代达到最低;冬季平均气温在90年代达到最高。由此可见, 近40年来, 春季、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 夏季、秋季气温呈下降趋势, 从全年代来看有冬暖夏凉的趋势, 且近40年来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的增温。

(℃)

2.2 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由图2可知, 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一样, 总体上呈平缓趋势, 60年代气候明显偏暖。1963年平均最高气温24.3℃, 为近40年来的最高值, 70、80年代的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 1984年下降到最低值21.4℃, 90年代平均最高气温略有上升, 与年平均气温同步上升情况不是很明显。

2.3 年平均最低气温

由图3可知, 年平均最低气温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年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 到1971年下降到最低值13.8℃, 70、80年代为波动时期,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为逐渐上升趋势, 到1998年上升到最高值15.3℃。

3 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由图4可知, 降水量年代变化表现为60年代到80年代偏少, 70、90年代降水量偏多, 在1968年出现年最大降水量1 946.7 mm, 而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 为1 118.3mm。总体而言, 灌阳县的年降水量态势在华南地区属正常偏多。由表2可知, 60、80年代平均降水量偏少, 为1 490 mm左右, 70、90年代降水量最多, 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 580 mm以上。春季降水量以70年代最多, 60年代最少;夏季降水量以90年代最多, 80年代最少, 落差高达127.42 mm;秋季降水量以60年代最多, 90年代最少;冬季降水量以90年代最多, 60年代最少。各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并不一致。

(mm)

4 结论

20世纪60—90年代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不大, 总体呈平缓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则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年季变化看, 夏、秋2季总体气温上升幅度平缓;而春、冬2季气温偏高, 以冬季较为明显, 故对于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各年代的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90年代以来夏季降水增多, 使洪灾出现的频率增多。

参考文献

[1]郑维宽.近六百年来广西气候变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6) :155-160.

[2]黄嘉宏, 张勇, 罗忠红.广西45年来降水和气温的长期变化特征[J].广西气象, 2003, 24 (4) :35-39.

[3]黄雪松, 周惠文, 黄梅丽, 等.广西近50年来气温、降水气候变化[J].广西气象, 2005, 26 (4) :9-11.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 第9篇

摘要:对明水县1971年~2010年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近40年来,明水县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在变缓。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春季和夏季减少最明显,秋季、冬季变化不明显,80年代日照时数出现突变,日照时数下降达180小时。日照时数的减少对玉米、大豆、马铃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日照时数;明水县;变化规律;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63

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日照作为太阳活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既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之一。任国玉[2]等分析1956年~2002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发现全国年平均日照时数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贾金明等[3]、谭友邦等[4]从不同区域尺度对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也有不同。郭军[5]对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变化特征的分析也发现其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水县近40年日照时数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明水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及合理安排明水县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利用1971年~2010年明水县逐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 采用线性方法对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季日照资料分别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日照时数变化

明水县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及其线性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近40年来明水县年日照时数变化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日照时数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率为-6.276h/a,2010年比1971年减少232.6小时,平均每年约减少5.8小时,峰值为2874.8小时,出现在1973年;谷值为2211.3小时,出现在2005年,峰值与谷值相差663.5小时。

2.2 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

由表1可知,明水县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61.2小时,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较多年平均值高,其他年代均比多年平均值低,80年代呈明显减少趋势,比70年代减少180.5小时,90年代与80年代相当,进入21世纪较80 、90年代明显减少。

2.3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明水县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图2给出了明水县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2月)四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曲线。从图2可知,1971年~2010年明水县春、夏、秋、冬各季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同,呈减少趋势,但各季变化情况不尽相同,春季和夏季减少强烈些,秋季和冬季减少比较缓和些,春、夏、秋、冬各季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23.69、-25.35、-4.0、-4.3小时

2.4 不同季节的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

表2是明水县四季不同年代的日照时数平均值,可以看出明水县四季日照时数平均值最高值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下降趋势各不相同。春季日照时数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2001年~2010年)较90年代明显减少,70年代夏季的日照时数平均值较高,之后日照时数明显下降,并且近30年来变化不大;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平均值近40年来变化不明显,最高值都出现在70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近30年来变化不明显。

2.5近五年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明水县2011年~2015年年日照时数依次是:2718.0小时、2415.6小时、2232.5小时、2281.7小时、2235.6小时,2011年日照时数最多,2012年较2011年少303小时,较近三年多近200小时,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春季日照时数依次是:786.1小时、736.6小时、707.1小时、682.0小时、674.6小时,2011年至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依次是:725.7小时、661.3小时、495.5小时、558.7小时、565.1小时。2011年最多,2013年最少,近两年略有增多。秋季日照时数依次是:619.2小时、454.6小时、514小时、558小时、584.7小时,2011年最多,2012年最少,近三年略有增多。冬季日照时数依次是:587小时、563.1小时、515.9小时、483小时、411.2小时,与春季变化相同呈逐年减少趋势。

3 日照时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水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气候要素四季变化突出。明水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及马铃薯等,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明水县日照时数近40年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对这三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是,日照时数减少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减少,从而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最终产量下降。

3.1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玉米是喜光作物,由于喜光作物光饱和点较高,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强光有利于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等都比较高。而明水县玉米生长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明水县夏季日照时数减少十分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5.35h/10a, 20世纪70年代夏季日照时数为804.6小时减少至703小时,减少了101.6小时,日照时间过短必然影响玉米地正常发育和成熟,光合速率降低,最终产量下降。

3.2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由于大豆花荚分布在植株上部,因此上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才能提高产量。反之光照不足会导致产量下降。

3.3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马铃薯属喜光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敏感。光照充足,特别是在强光下,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的有机物质较多,块茎形成较早,产量较高。但生育期间光照不足会使茎叶徒长,植株抗病力削弱。受阴雨天气影响最为严重,马铃薯晚疫病见病时间早、发病普遍,整体产量将大大降低。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近40年明水县日照时数变化有以下特点: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减少幅度最大,较70年代明显减少,之后日照时数减少变得缓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相同,呈减少趋势,但各季变化情况不一样,春季和夏季减少强烈些,秋季和冬季减少比较要小些;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附近的突变现象显著,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从70年代的气候多日照时段转变为少日照时段。而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日照时数的减少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要获得作物优质、稳产、高产,除选育良种和加强病虫害防治外,还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农气技术和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夺得高产稳产和丰收;近五年日照时数冬、春季变化相同,呈逐年减少趋势,这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这两个季节正值北方取暖季,烟幕天气较多,但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伍红玉,等.近48年华南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2011.79(06):120-125.

[2]任国玉,郭军,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06):942-952.

[3]贾金明,吴建河,等.多时间尺度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谭友邦,谢利娟.内江市近40年日照变化的统计特征[J].气象,1996,22(10):27-30.

[5]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34(04):415-420.

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第10篇

先说说我们的学校。听妈妈说,他们的学校都是破旧的平房,而我们的学校又高又坚固,不怕风吹雨打;妈妈学校的下课铃是男生们费力敲响的大钟声,而我们学校的下课铃声是悦耳的音乐;妈妈学校的课程有些单一和死板,而我们的课程丰富又有趣,阅读课、实验课、微机课每周如约而至。近几年来,我们已经适应了多媒体课堂,上课都变得有声有色,有趣又生动。

再说说居住房屋。以前住的都是平房和土坯房,现在呢,不光是城市,连小镇里都是高楼林立,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每当我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白天阳光洒落在座座高楼格外耀眼,夜晚绚丽的灯光又把整个小城市都点亮格外美丽。

然后说说家电。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电视,蜡烛变成了台灯,老收音机变成了MP3,蒲扇变成了电扇和空调……在我的日常生活里每天的饮食也是离不开各种电器:每天早上妈妈用豆浆机给全家人准备新鲜的豆浆,中午用电饭煲蒸白白的大米饭,晚上下学后还能吃上妈妈用烤箱做出来的甜品蛋糕,幸福极了!

说到购物,变化是更大了。听姥姥说,之前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大集,每当那时候人们就会去赶大集,买日常用品、粮食等等。而现在呢,每天超市里就像赶大集,商品应有尽有,不光是五谷杂粮日用品,零食水果蔬菜更是多种多样,要什么有什么。

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第11篇

说起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房屋变化,听老人们说以前住的房子都是用草盖成的,一到吹风下雨,就会很冷。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结实的房屋,无论下雨还是打雷都不会受冷了,还不用担心雨水溢进来。

还有道路变化,以前是土路,走着不好走。一到下雨天,泥土就会变湿,走在上面时不时就会摔一跤,鞋子也会被弄得很脏。现在,变成了水泥路,走路也变得轻松便捷了。

有食品变化,以前人们吃的是玉米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买来的肉只有一点点。现在差不多每家每户都天天吃肉,吃的是米饭,菜品也是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

有穿衣变化,以前人们穿得很朴素,而且很破。一般冬天都会受冷。现在,穿的是带有毛的衣裳,穿起来会很暖和,不会受冷,质量也很好。

有交通工具变化,人们去赶集,都用骡子、马、驴……去驼东西,赶到街上,要用三四个小时,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现在,每家都有了小车,到街上只需要几分钟,来回也方便多了。

最后,还有校园的变化。以前,校园里绿化植物不多,体育器材也不够。现在,绿化植物变多了,体育器材也有很多,教室里有崭新的书桌、黑板,而且配有设备。

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第12篇

老街上只有一家小商店,那时候叫“供销社”,店里只有常用的油盐米醋、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只有过年的时候,外婆才会买一些花生、瓜子和水果糖在家招待客人。每隔半个月,街上就会来一个卖糖的小商贩,用五分钱或空的牙膏壳可以兑换一根铅笔长的糖条。平时妈妈会把空的牙膏壳积攒起来,一听到小贩的吆喝声,妈妈就飞奔出家门,拿着自己的“宝贝”,迫不及待地去兑换糖果。我无法体会妈妈当年喜悦和兴奋的心情,因为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超市、便利店,随时可以买到各种美味的糖果和零食。

老街距湘江只有几百米远,每到春夏下雨的季节,洪水爆发,江水漫过老街,居民们都要搬到二楼居住,街上全部被水淹没了,最深的地方有三四米。如果雨连续下个不停,眼看水位即将升到二楼,老街上的居民便忧心忡忡却又无计可施。每年这段时间,外公就用一个大木桶,撑着一根竹竿,载着妈妈去上学。过了十几天,洪水退了,街上到处都是垃圾和动物的尸体,底下是一层黑褐色的泥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因为这个原因,条件好的街坊就搬到别的地方居住,在妈妈上初中的时候,外婆一家也搬到了市里。过了数十年,老街里的居民慢慢地都搬走了,老街变得安静起来。

前两年,我和妈妈回湘潭特意绕道去看老街,寻着记忆找了很久,可是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了。那里已经建成了开发区,老街也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我问妈妈:“为什么这些年的变化这么大?”“因为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才富裕呀!”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上一篇:英语学习再掀热潮 少儿英语首当其冲下一篇: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需要提供哪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