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2024-06-23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精选14篇)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1篇

这几天,我读完了一本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的作者是J.K.罗琳。它主要讲述了:“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住在了姨妈家,哈利·波特饱受他阿姨一家人的欺凌。他住在一间小阁楼,十年来没人给他过过生日,但在第十一个生日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猫头鹰送来一封信,邀请他去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在学院中,哈利·波特有了许多好朋友,还拥有了飞天扫把、隐身衣、笛子。但是魔法石出现了,它与哈利·波特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十分佩服哈利·波特他成为了最年轻的魁地奇找球手,而且他参加的两次魁地奇比赛都抓住了金色飞贼,创下了找到金色飞贼的史册最高记录,得到了隐形衣,你说这厉害不厉害?佩服他为了拯救学院所有人的性命,却不顾自己的生命。我还敬佩他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是呀,邪恶永远都战胜不了正义。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来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天地。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2篇

他就是哈利·波特,他的父母在哈利一岁时就被伏地魔给杀害了,他从一岁起就住在了姨夫姨妈家的小碗橱里,德思礼一家经常对他呵斥,他们的儿子达力还经常对哈利拳打脚踢,从这儿我感受到哈利不辱使命的精神,哈利十一岁那年在海边小屋时,遇见了霍格沃茨的狩猎场看守员、拥有巨人血统的鲁伯·海格,他受霍格沃茨的校长伟大的魔法师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委托,邀请哈利成为霍格沃茨一名学生。

他在一年级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咒语,并参加了格兰芬多的魅地奇球队并拥有自己的光轮20xx,并获得了冠军,二年级时他用格兰芬多的宝剑杀死了蛇怪,三年级时,哈利认识了自己的教父阿兹卡班的囚徒,小天狼星布莱克,从这我感受到了哈利对布莱克的亲切感,紧接着他们组建了凤凰社。他在十七岁时离开了自己生活十几年的女贞路四号,离开前他对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说了再见,而且他丢了自己的猫头鹰海德威。我感受到了他对这所房子和猫头鹰的不舍,并在霍格沃茨的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的遗嘱下开始和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和许多D.A军的帮助下继续寻找能够打败伏地魔的魂器,最终伏地魔死在了哈利·波特的手中,因为邪恶永远不可能打败爱的力量。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3篇

一、设计意图

(一) 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也明确指出:“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读懂一般科技类和说明类文章。”“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 增加文化积淀, 丰富精神世界。”

(二) 教材分析

1.文学地位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自1997年在英国问世以来, 迄今在全世界已发行三亿多册。2000年引进中国后, 前六册发行量达800万册。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中国, “哈利波特”系列都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惊险离奇、神幻莫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作者巧妙地将世界文学名著中所具有的美学品格集于一身, 达到了想象丰富, 情节紧凑, 推理严密, 人物刻画深刻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是一套引导孩子们勇敢向上, 见义勇为, 善良待人的好作品。“哈利·波特”不仅深受孩子们的追捧, 同时也为成人所喜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其中的第一册, 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教学价值

(1) 知识积累

根据《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本特征, 阅读过程中可重点积累“伏笔”、“悬念”“象征”等知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部魔幻小说,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魔法石”展开, 在主人公哈利·波特探索魔法石之谜、保护魔法石的情节演进中, 作者一直在为读者设置悬念:海格从古灵阁取走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邓布利多校长禁止学生到四楼靠右侧走廊去?三头犬在看守什么东西?巨怪是谁放出来的?为什么斯内普教授要威胁奇洛教授?尼可·勒梅是谁?禁林里可怕的生物是什么……作者通过不断设置悬念 (系扣子) 来吸引读者如饥似渴地阅读, 最后一一把真相揭示 (解扣子) 。结局十分意外, 使人不禁拍案叫绝。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伏笔处处皆是, 很多情节看似无关紧要, 实际上并非闲笔。例如在《对角巷》这一章中, 刻意安排了奇洛教授的出场, 作者描绘他“神情非常紧张, 一只眼睛抽动着”, 为

后来奇洛教授与伏地魔分享同一个躯体埋下伏笔。书中描写罗恩在魔法课上练习漂浮咒语, 就为后来他在巨怪闯进地下教室的女厕所时, 利用这个咒语成功制服巨怪埋下伏笔。伏笔的设置使整部小说前后勾连, 情节上互相照应, 浑然一体。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魔幻意象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 例如“魔法石”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难以抵挡的诱惑, “厄里斯魔镜”象征虚幻的欲望满足等等。这些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可以引发读者的哲理思考, 让人们从多元角度解读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

阅读任务的设计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在小说叙事中常见的概念, 使学生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 也能提高从叙事角度鉴赏小说的能力。

(2) 能力提升

作为小说阅读的“例子”,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价值。

1) 提炼、概括重要事件

小说中人物众多,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想更好地解读文本, 学生必须把书中的重要事件提炼和概括出来, 以便梳理出情节脉络, 感知人物性格发展过程。

2) 细读文本, 揣摩词句

作为一部“惩恶扬善”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符合一般儿童文学作品人物塑造时善恶分明的特点, 人物的个性特点十分突出, 但是也有其多面性。例如海格虽然外表粗犷, 但内心温柔;邓布利多身为一校之长, 德高望重, 运筹帷幄, 但是生活中又不失幽默感和孩子气。学生在解读人物时, 必须细读书中语句, 仔细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心理,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性格特点。

(3) 精神成长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故事, 热情歌颂了善良、勇敢、坚强、友爱、忠诚等美好的品质, 在读者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让读者深深为之感动, 并不知不觉受到精神的洗礼。七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 成长中的烦恼、迷茫不可避免。因此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汲取主人公的成长经验, 更加坚强地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挑战, 调节心理, 完善自我, 获得精神成长。

(三) 学情分析

整本书因为篇幅较长、结构复杂, 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 也无法集中在课内完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阅读设计了四个阅读阶段:导读激趣、通读梳理、回读统整、研读提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了“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完成课外阅读, 通过课内交流, 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学生平时对于幻想类的文学作品充满兴趣, 但是阅读起来往往浅尝辄止, 只满足于读懂了故事情节, 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缺少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方法上也缺少指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词句,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深刻寓意。

二、教学目标

1.梳理、判断哪些事件、人物对哈利·波特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2.能够辨识伏笔、悬念、象征等写作手法, 并能说出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联系自身实际, 说出从本书中获得个人成长方面的有益启迪。

三、教学过程

(一) 整体框架

全书阅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阅读阶段, 通过教室布展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书本介绍与预告片, 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第二阅读阶段, 微信公众号发布“通读学程”, 辅助学生完成全书阅读, 并通过微信群与老师、同学交流阅读感受;第三与第四阅读阶段, 教师组织读书交流会, 实现本书的教学价值, 学生完成内容统整、加深理解。四个阅读阶段帮助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阅读中, 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发展阅读能力。

(二) 通读学程

通读学程以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通过多元写作 (文字、图示、表格等) , 来促进对本书的深度阅读。任务的设计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又兼顾阅读活动的整体目标的达成, 并为后面即将开展的“回读统整”和“研读提升”两个教学活动做准备、铺垫, 让学生在通读中初步感知主人公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小说中“魔法石”等事物的深层寓意。

附录1:插图设计样例

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插图设计说明

插图所表现的内容是:还是婴儿的哈利波特被裹在一张毛毯里, 睡得正香甜。静谧的夜晚笼罩在他的四周, 满天星斗冲他调皮地眨着眼。他的一只小手伸了出来, 放在邓布利多给弗农夫妇的信边上。此时此刻, 他丝毫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了举国闻名的“大难不死的男孩”。

第一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被迫离开了亲生父母, 来到并不欢迎他的、陌生的姨妈家。他刚一出场就“被天席地”, 无人看护, 唯一证明他的身份的唯有那封邓布利多的信。命运在他刚一降生时, 就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他成了一个孤儿, 只能寄人篱下, 前途未卜。

插画作者所选择的这幅画面正切合本章的标题与重要内容, 表现了婴儿时期的哈利波特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前途未卜的命运, 使读者对这个男孩产生同情与好奇。

附录2:

附录3:成果样例

(三) 回读统整

通读结束后, 开展回读统整活动———为哈利·波特设计一本回忆录, 引导学生在回读过程中, 对书中的人和事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整合。

教学目标:

a.梳理、判断哪些事件、人物对哈利·波特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b.联系生活, 获得有益的成长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 梳理、判断哪些事件、人物对哈利·波特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结合文本具体词句来分析哈利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用法国作家尚塔尔关于阅读的名言引入:当我们把书打开一半, 书背朝上, 它们形成的小小的屋顶, 是我们最安全的藏身之处。 (课前在教室用展板展示学生分组制作的回忆录书签、腰封等)

(设计意图:静心交流, 营造气氛)

2.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活动, 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点拨引导、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互相启发, 引发思考。通过点拨, 提升认识。)

(1)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任务一和任务二:

(1) 为《哈利·波特成长回忆录》 (第一部分) 编写目录, 并阐述编写理由。

(2) 为每个章节的版面装饰设计一种主色。写出设计的原因。

(2) 交流任务三:设想如果条件允许, 哈利·波特会找谁帮他写回忆录的序言 (见证、帮助他成长的人、对他有重大影响的人) ?说明原因。

(3) 总结提升

综合同学们的发言, 在霍格沃兹学校一年的生活让哈利在哪些方面有了变化?才能方面:学会魔法, 魁地奇。精神方面:勇气、责任感、自信。感情方面:不再孤独, 他能够明白父母的爱一直都在身边, 并能够支持他打败敌人。

回顾、梳理哈利的成长中的人和事, 我们会发现与同龄人相比, 哈利的遭受的磨难特别多。在德思礼家十年苦难的生活、学校里怀有敌意的老师和同学、魁地奇比赛的挑战、与伏地魔的生死较量。它们折磨、考验着他。当哈利咬牙坚持一步一步, 一步一个台阶地走过来之后, 他已经达到了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这就是哈利成长的轨迹。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苦难、挫折、挑战, 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他感到成长的疼痛, 也能锻炼他的胆识, 提高他的能力, 激励他更快的成长。

当然, 在成长中, 他也并非孤军奋战, 很多人给了他成长的助力。哈利·波特在十一岁生日前,

一直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世,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善意和帮助。海格走进他的生活, 给他带来了第一缕爱的曙光, 麦格教授送给他一把飞天扫帚并帮助他发挥自己的天赋———让他进入魁地奇球队, 邓布利多的出现又为他指明了成长的方向, 罗恩和赫敏给了他友谊。哈利在师长和朋友的关爱下, 一点一点赶走了阴霾, 让爱的阳光驻留在心中。

板书:

3.分享:

学生讲述我与“他” (“它”) 的故事。“他” (“它”) 可以是:厄里斯魔镜、伏地魔、邓布利多、罗恩、赫敏、麦格教授.....

教室总结:成长的旅途中, 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成长, 的确是一种幸福;在痛苦中成长, 也别有一番滋味。

希望在成长之路上, 当你再遇到挫折、困难时, 你会勇敢、坚强地去面对, 像哈利一样, 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台阶, 走向你人生的巅峰。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感悟成长)

(四) 研读提升

教学目标:探讨魔法石的象征意义, 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探讨魔法石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依据主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体会魔法石的深层寓意

教学过程:

1.导入

美版和英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书名有差别, 美版书名为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英版书名为Harry Potter and thePhilosopher's Stone, 分辨词意差别, 引发对魔法石寓意的思考。

2.辩论:魔法石该不该被毁掉?

通过辩论, 从正反两面认清魔法石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进而对文本主题产生新的理解

(1) 辩论准备

教师讲解有关辩论的知识和辩论的一般流程、要求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观点分甲乙两方, 在课前进行辩论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确立论据, 形成观点, 写出辩论词。预设对方的论辩, 设计驳论策略等。

(2) 学生现场辩论

(3) 教师质疑, 引发多角度深层思考

辩论的胜败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互相中争辩的过程中辨清概念, 弄懂道理, 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明晰和提升。

(1) 质疑魔法石存在的终极价值———财富与长寿真的那么重要吗?

魔法石是一件稀世珍宝, 拥有魔法石就可以拥有财富和长寿。但是在小说结尾邓布利多校长和勒梅却果断地把它销毁了。有人认为这样一件包含了强大魔法的宝物可以为人们造福, 销毁魔法石是魔法世界的一大损失。果真是这样吗?

魔法石的承诺——长生不老, 是许多人想得到它的原因, 但并不一定像那些追求它的人所希望的那样珍贵。勒梅离长生不老很近了, 但他还是选择了死亡, 因为他体会到长生不死未必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对于财富来说也是如此。无限的财富未必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满足和快乐) 。所以邓布利多指出, 长生不老实际上会很烦恼, 对它的渴望会被误导。勒梅和邓布利多最终明白了永生不是一个好归宿。这次历险最大的训诫就是对别人的爱比追求自己的欲望 (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爱) 更有价值。

小说的结尾通过魔法石揭示了限制欲望的明智, 正像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那样, 一个人思考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固然重要, 但是正确地看待甚至限制这种欲望同样重要。

(2) 质疑魔法石被毁掉的终极意义———毁掉魔法石, 就可以阻止邪恶势力死灰复燃吗?

有人认为:魔法石引发了整部小说中不可避免的善与恶的斗争。它具有难以想象的魔力, 但不能保证它的魔力能被正确地使用, 因此必须毁掉魔法石;魔力是重要的, 但道德更重要。

当哈利必须从保留与毁掉魔法石中做出选择时, 他选择了后者。在回答赫敏时, 哈利说:“如果斯内普弄到了魔法石, 伏地魔就会回来!如果让他得手, 霍格沃茨就不会存在了, 也就无所谓开除不开除了!重不重要已经无关紧要了!”哈利能够预见到伏地魔将会带来的巨大的威胁。他知道学校里控制学生的分数制度比起伏地魔将要带给整个世界的邪恶已变得微不足道。

但是, “魔法石”即便被毁掉了, 其他可以被伏地魔等恶势力利用的魔法宝物仍然存在。毁掉宝物并不能一劳永逸。宝物本身并没有错, 甚至可以为某些人造福。宝物的好与坏在于利用他的人。毁掉了魔法石, 但是伏地魔还在, 他还在觊觎着其他可以让他东山再起的东西。所以, 该毁掉 (或拯救) 的不是魔法石, 而是伏地魔等恶人。

从两个角度看, 魔法石毁与不毁都有道理。而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则更有价值。魔法石可以引发我们读者对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看待事物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3.学生制作简报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节选) 第4篇

自9(3/4)月台开始的旅程

哈利寸步不离房间,终日与他的猫头鹰朋友为伴。他给它取名叫海薇,这名字是从一本叫《魔法探究》的书里来的。哈利总爱躺在床上,捧着他那些引人入胜的教科书津津有味地看到深夜,而海德薇则喜欢在打开的窗户上飞进飞出。幸好佩妮姨妈再没进来打扫,不然她要是发现海德薇经常将死老鼠叼进屋就麻烦了。每晚临睡前,哈利总要在亲手钉在墙上的那张纸上勾去过去的一天,心中期盼着9月1日早日来临。

8月31日,哈利觉得最好还是将第二天要去国王大道车站一事告知姨妈、姨丈,便来到客厅里。此时,姨妈一家人正在看电视上的问答游戏。哈利只咳嗽了一声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达力便吓得尖叫着跑开了。

“嗯……弗农姨丈……”

弗农哼了一声作为回应。

“呃……我明天得去国王大道车站——坐车到霍格沃茨。”

弗农又哼了一声。

“你能开车送我去吗?”

又一声哼哼,哈利以为姨丈答应了,“谢谢。”哈利正要上楼回房时,弗农这才开腔:“坐火车去魔法学院真有意思,难道飞毯都穿洞了吗?”哈利无言以对。

“那么,这学校在哪儿呢?”“我不知道。”哈利脱口而出,这才意识到自己也不知道学校的地址。他从口袋里拿出海格给他的车票,读道:“我要在十一点整从9(3/4)站台上车。”姨妈、姨丈面面相觑:“什么站台?”

“9(3/4)。”

“别胡扯!根本就没有什么叫做9(3/4)的站台。”弗农大声道。

“它明明印在我的车票上嘛。”

“真是瞎说,”弗农不以为然,“你真是疯得够可以的了。明天你就知道了,走着瞧吧。行,我们带你去国王大道。要不是我们明天也要去伦敦,我才不会傻到自找麻烦呢。”

………………

到了国王大道。弗农将哈利的皮箱放在一个小推车上并帮他送进车站。

哈利一直觉得姨妈这家人好心得出奇,直到弗农姨丈脸带令人作呕的奸笑朝着站台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为止。

“好了,傻小子,你到了。第9站——第10站台。你的站台应该在中间吧,不过好像还没有动工喔,你说是不是?”

当然,他说得一点没错。一个站台上方赫然有一个大大的塑料制的数字“9 ”,旁边站台上方则是“10”,而它们中间,什么都没有。

“玩得开心一点喔。”弗农说着,脸上露出更为猥琐的笑容。接着,他一声不吭地走了,哈利回过头,看着弗农一家三口驾车离开,一路上还前仰后合地嘲笑着他,哈利感到非常口干。究竟该做什么呢?他和海德薇开始引来旁人好奇的目光。

他拦住了一名路过的警卫,却不敢提及“9(3/4)站台”。

………………

海格一定是忘了告诉他一些一定要做的事,比如说,要敲敲左边第三块砖才能进人戴阿富道。他纳闷是否应该拿出魔杖在第9、10两个站台间的车票箱上敲一敲。

正巧,一群人从他身后走过,他听见了些只言片语:“……当然,和麻瓜捆在一起……”

哈利转过身,发现刚才说话的是一个肥胖的女人。她正和四个长着火焰般红发的小男孩讲着什么。男孩们每个人都在推着他们前面一个和哈利的皮箱一模一样的箱子,而且他们都有一只猫头鹰。

哈利推着小輪车紧跟着他们,心里七上八下。每当他们停下,哈利也跟着停在近得刚好可以听清他们之间对话内容的地方。

“现在,站台的号码是多少了?”孩子们的母亲问。

“9(3/4)!”一个牵着她的手的同样是红头发的女孩尖声说道,“妈,我能不能去……”

“你还不够年纪。金妮,听话,安静点啊。来,珀西,你先上。”

较年长的一个孩子朝着第9、10站台大步走去。哈利瞪大眼睛看着,生怕一眨眼便错过了好戏。就在那男孩刚好走到两个站台的分界线时,一大群游客突然蜂拥地出现在他面前,就在最后一个旅行背包被运走之前,男孩已经消失了。

“弗雷德,你跟上。”胖女人说。

“我不是弗雷德,我是乔治。”其中一个男孩说道,“夫人,老实说吧,还说自己是我们的妈妈呢,难道你连我乔治都认不出来?”

“哦,乔治——对不起!我的心肝宝贝。”

“我开玩笑罢了,我确实是弗雷德。”男孩说着上路了,他的孪生兄弟在身后催促他快点,而他确实很快,一瞬间便消失了,可究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轮到第三个孩子了。他轻快地朝检票栏走去,快到了,突然间,不见了。

“对不起!我想问个问题。”哈利对胖女人说。

“哦,你好,可爱的孩子,”她笑着说,“第一次去霍格沃茨吧?罗恩也是新来的。”她指指她那剩下的也是最小的儿子。那孩子又高又瘦又弱,长长的鼻子两旁的面颊长满雀斑,手掌和脚掌都很粗大。

“没错,我第一次来这儿。这……我……我不知道怎样……”

“怎样到站台上去?”她和蔼地问道。哈利点点头。

“别担心,你只要径直朝第9、10站台的中间的检票栏走过去就行了,别停下来也别怕会撞上它。这点很重要。如果你感到紧张的话,最好小跑过去。好,你先去吧,罗恩会跟着你去的。”

“嗯——好吧。”

哈利将他的手推车掉转头来,眼睛瞪着检票栏,它看上去是那样牢不可破。

他开始向它走去。走向第9站台和第10站台的人群推挤着他。

他走得更快了。他把车票箱撞得粉碎,接着才是最棘手的一关——他将身体前倾,几乎倚在了手推车上,飞快地跑了起来——检票栏越来越近了,他已经不能停住脚步了,小车也已失控,只有咫尺之遥了,他闭上了眼睛,就要撞上了……

他什么也没碰到……他仍在飞跑着……他慢慢睁开眼睛……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5篇

没几天,我就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看完了,好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故事中……

一岁的哈利波特在失去父母后,在姨父家饱受欺凌。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哈利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霍格沃茨学校的校长对同学们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笨蛋、哭鼻子、残渣、拧!“我想,要是我们学校的校长有那么有趣,那可就好啦!

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到了朋友,还学会了空中飞行。当魔法石出现的时候,哈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胆量和过人的勇气,捣毁了伏地魔的美梦。

故事的内容让我感到惊心动魄。魔法界的人连”伏地魔“这个名字都不敢提。校长邓布利多说的”对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对一个名称的恐惧,会强化对这个事物本身的恐惧。“这句话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有勇气征服困难,就像哈利一样。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6篇

去年,一个阿姨送了我一套哈利波特系列的书,我看的很入迷。暑假里,我又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哈利波特的父母被伏地魔杀害,并给哈利施了咒语,而这个咒语在哈利身上没见效,只留下了一道闪电伤疤,还让伏地魔功力全废,哈利也一夜成名。当海格将小哈利救出来以后,霍格活茨的校长阿不思、邓不利多把哈利交给了哈利的姨妈,哈利在那里度过了不愉快的好几年。十一岁那年,海格把哈利带到了霍格活茨。在魔法学校里,哈利认识了许多朋友,如罗恩。还有人称哈利”大难不死的男孩。“在学校里,哈利学到了许多魔法知识,并且学会了魁地奇,无意间听到了魔法石。期末,哈利听到有人要偷魔法石,与他最好的两个朋友过了许多关卡,最终打败了附在奇洛教授身上的伏地魔,结束了一年级。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有战胜一世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要退缩,还要有智慧。要帮助朋友,为了朋友牺牲一切,只有这样,才是无敌的。干什么事情都要这样,要勇于尝试,不尝试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只要你做了,即使不成功也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7篇

这段时间我和爸爸一起在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运动会那几天我还把这本书带到学校去看,昨天我终于看完了。故事讲的是哈利来到霍格伍兹魔法学校学习,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有罗恩和赫敏。一起在学校学魔法。最终哈利靠他的勇敢和毅力战胜了伏地魔。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8篇

一、会话合作原则的概述

1. 合作原则。

格赖斯曾经指出,在人们谈话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一个共同的谈话目的,在会话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谈话目的,所以在会话过程中需要遵循合作原则。也就是在会话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做出贡献,而会话主要有四大合作原则,它们分别是:质量原则:会话要具有充分的证据;数量原则:要为会话提供充足的信息,但是不能提供过多的信息;方式原则:会话要简单明了,并且按照会话秩序进行,不能使会话模糊;关联性原则;会话的过程要紧贴会话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会话着在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围绕会话目的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会话效果,不仅是说话人需要遵循这几条原则,作为听话人,同样要遵循这几条原则。

2. 会话含义理论。

在实践会话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没有遵循以上几条会话原则,结果导致我们的会话效率不高,缺乏幽默性和合理性。所以,格赖斯基于以上几条会话原则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通过结合这两种理论原则,能够促进会话完成,弥补一些会话原则问题。会话含义理论主要指的是在会话中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存在区别,不能运用形式语言去解答自然语言,而自然语言中具有两种话语表达意义,第一种是话语的字面表达意义,第二种是话语的背后意义,也就是更深层次的会话含义,只有明确了会话含义,才能更好地运用幽默言语,促进双方情感交流。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言语幽默特色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许多幽默言语对话,其中带有较强的儿童性、社会性以及时代性。才使作品更加具有戏剧色彩。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惊险刺激的魔法世界之旅,正义战胜邪恶,更重要地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人物对话的重要性,跟随哈利·波特一起成长,其中有许多幽默言语,被广大读者深深记在脑海,例如:“这足以使任何一个孩子冲昏头脑,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一举成名!甚至为他不记得的事成名!让他在远离过去的地方长大,直到他能够接受这一切,再让他知道,不是更好吗?”—阿不思邓布利多;就叫他伏地魔,哈利,对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对一个名称的恐惧,会强化对这个事物本身的恐惧。—阿不思邓布利多;我不想要它,也不需要它。但是我需要一些欢笑。我们可能都需要一些欢笑。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很快就会需要比往常更多的欢笑了。——哈利·波特。

阿不斯邓不利多曾经对哈利波特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解释一下吧,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里斯魔镜当成普通的镜子使用,也就是说,他们在镜子里看见的是就是他自己的模样,它使我们看到内心最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你从未见过你的家人,所以就看见他们站在你的周围,罗恩韦斯莱一直在他的几个哥哥面前相形见拙,所以他看见自己独自站着,是他们中间最出色的。然而,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以实现”。通过邓布利多的语言描绘,告诉哈利许多人生的感悟,了解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东西,体现了邓布利多的博学多才,反映了邓布利多的从容幽默的性格,作为一名长者,他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教会了哈利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段对话凸显了人物性格,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全书的主旨。

这些幽默话语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让人们理解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执着,什么是爱,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欢乐,同时可以理解许多人生哲理。加深人们对文章的理解,表达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言语幽默,能够体会到很多人生哲理,会话的表层含义是带给人们幽默感,而更深层次地含义是带给人们生活启发,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蔡瑞珍,邵秋婷.从关联理论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译本中归化策略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01:41-4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 第9篇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这篇行云流水的感想不仅充满了欢乐、神奇的气氛,还笔酣墨饱地赞扬了充满正能量的友情!这不仅是童真童趣的真实反映,更是对美好的诠释!

这个假期,我迷上了罗琳女士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本书主人公哈利·波特、他的好朋友罗恩、赫敏、危险的伏地魔、可爱的纳威、哈利·波特那些没有人情味的麻瓜亲戚弗农一家……

罗琳女士真是想像力丰富,在她的书中,没有电脑、电视、可口可乐,但是却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巫师骑着飞天扫帚(zhou)在天空飞来飞去,玩起了魁地奇比赛。他们穿的是巫师长袍,送信的是猫头鹰,在霍格沃兹钻研魔法,学的是魔药课、变形术课、黑魔法防御术课,城堡里到处充满了魔法带来的惊喜和快乐。

在书中,我最难忘的是哈利·波特和罗恩、赫敏之间的友情,他们3个好朋友为了保护“魔法石”不被邪恶的伏地魔得到,勇敢地克服种种魔法机关,他们齐心协力下了一盘“真人巫师棋”,在棋局的最后,罗恩在棋盘上冲锋陷阵,可是他们3个中一定要有一个被“白王后”吃掉,棋局才能胜利并且通过关卡。在这个生死关头,罗恩做出了决定,他说:“只有这个办法了,我必须被吃掉。”“不行!”哈利·波特和赫敏同时喊道。“总是需要做出一些牺牲的。”罗恩厉声地说,他脸色苍白,但神情却十分坚定。我的泪水都要涌出来了,罗恩为了朋友,为了保护魔法石,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朋友之间的友情真是可贵啊!好在书的结局3个朋友全部安然无恙(yàng)。

读完这本书,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收到霍格沃兹的录取信。我也能挥舞着魔杖,对着妈妈念魔咒,妈妈就可以少做些家务;对着作业本一挥,作业上就写好工整的答案。每天早上可以睡得晚些,骑着飞天扫帚“嗖”的一声就来到教室。我也希望有罗恩和赫敏这样的好朋友,遇到任何困难都能一起面对。

作者系福建省福州市

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六(5)班学生

教师点评

文章布局合理,叙述生动。从书中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的愿望,可见作者用心读书,善于思考。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读书笔记 第10篇

7月31日,我读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它是一本很厚的书,一共有十七章,我看了十多天才看完。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讲的是哈利波特与他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在霍格沃茨学魔法,一起打败伏地魔,保护魔法石的故事。

我很佩服哈利波特能够打开活板门,制服了有三个头的大狗,穿越魔鬼网,在赫敏和罗恩帮助下,战胜奇洛,最终得到魔法石。我也想和哈利波特一样,拥有魔法,骑着飞天扫帚,和朋友们战胜邪恶。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11篇

一只猫头鹰捎来了一封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神奇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去上学。从此,哈利也开始了他在魔法世界中艰难多舛的命运。九月一日那天,哈利来到古城堡似的魔法学校:大礼堂的天花板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灵在学生们的头顶上飘荡,宽大的餐桌上凭空出现美味佳看,会说话的肖像需要学生说出口令才能通过……这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老师:慈祥和蔼的老校长邓布利多教授,严厉正直的副校长麦格教授,处处呵护着哈利的海格,还有不知怎的总是看哈利不顺眼,不断找他茬儿的斯内普教授。不过最让哈利感到高兴的是,他结识了两个好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罗恩和聪明伶俐的女孩赫敏。

当然,同学中还有趾高气扬、一心与他作对的男孩德拉科·马尔福…… 哈利开始学习自己以前从来不知道的魔法,他学会了空中飞行,学会了使用咒语,还学会了魁地奇球。他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的飞天扫帚,参加魁地奇球比赛并获胜。他还得到圣诞节礼物——一件可以让他随时从别人视线中消失的隐形衣,这给了他出入任何场合的自由。他在厄里斯魔镜里与他从未见过的家人——爸爸、妈妈以及爷爷相逢……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更加神秘的力量始终萦绕在哈利的周围:他额头上那道由杀害他父母的凶手留下的闪电形伤疤现在比起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地隐隐作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哈利和罗恩、赫敏偶然发现学校三楼的一个房间里竟然有一条长着三个脑袋的大狗;魔法界的银行古灵阁离奇被盗;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的头上总是莫名其妙地围着一条大围巾……一块神秘的魔法石出现了!这一切都与它有关,都与那个杀死了哈利的父母、被人称为“伏地魔”的邪恶巫师有关。从此,哈利为了护卫魔法石,哈利与凶残的伏地魔及其走狗作了殊死的搏斗……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观后感 第12篇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哈里的小男孩。他的父母被伏地魔所害。哈里只能在姨夫家生活。在姨夫家,姨夫的儿子经常欺负哈里,姨夫夫妻两对哈里也非常的刻薄。哈里受尽凌辱地在那渡过了漫长的XX年。十年来,哈里没有过过生日,没有朋友,也没有快乐。就在他十一岁生日的那年,一只猫头鹰改变了他的命运。猫头鹰给他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请他去霍格沃特魔法学校。到了魔法学校,哈里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学会了魔法,而且还交了罗丝和贺敏两个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清了自己的生世之迷,并且得到了魔法石战胜了伏地魔,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说真的,我真的很羡慕哈里。羡慕他能得到猫头鹰送来的通知书,羡慕他能走进魔法学校,羡慕他能骑着扫帚在空中击球,能拥有朋友最真挚的友谊……

回想过去的生活,我曾多少次地埋头于书本之中挑灯苦读,为的只是考个好成绩不挨骂受罚,我曾多少次地在梦中与朋友嬉戏到天明……

在我的世界里,没有魔法,没有冒险,没有欢声笑语,起床、上学、回家、吃饭、写作业、睡觉,这样的生活每天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日子过得无味极了。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哈里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有着新鲜的游戏,每天都有着新的挑战。一年才回一次家,不受爸爸的束缚,也不用忍受妈妈的唠叨。没有作业,也不用考试,每天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忙碌。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13篇

1997年, 一个留着一头乌黑乱发的瘦小男孩, 带着黑色圆框眼镜, 身穿黑色斗篷, 骑着扫帚飞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 哈利·波特与黑魔头顽强抗争并最终取胜的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哈利·波特之母、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女士在创作该小说时充分利用了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 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圣经》以及两希神话元素, 使小说更富有浪漫而神秘的魔幻色彩, 送信的猫头鹰、会飞的摩托车、魔杖、飞天扫帚、93/4站台以及众多魔咒、魔药、神奇生物等意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小说最吸引人的还是其环环相扣的情节, 主人公哈利·波特与赫敏、罗恩间的真挚友情, 与校长邓布利多间亦师亦友的浓浓亲情, 更有贯穿始终的哈利同伏地魔间的善恶对决, 都叫人拍手称赞。本文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对象,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原型, 寻找其中体现出的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

神话原型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弗雷泽在其《金枝》一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仪式、民间神话及习俗的研究, 成功揭示出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仪里经常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意象或主题1P189-190。而按照荣格的解释, 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神话体现原型”2。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弗莱指出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也可以采用“向前站”的方法, 对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细读、分析。他认为原型是“一个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3P99,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这样的意象入手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原型。这种原型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原型不一定是取自于古典神话故事中某一特定的原型, 有时候只是由于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而成为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 也即集体无意识。人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意象来表现这种无意识。正如司各特所说:“原型批评并不一定要追溯到某些特定的神话。它可以只发现基本的文化形态, 这些形态在某种特定的文化中显出神话的特点。”4P34由此可见, 神话原型都各有其显现的特点, 因此我们分析原型的方法也变得不再单一。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重要原型之一——追求长生不死

人一生必定要经历生老病死, 这是大自然定下的法则, 人人都必须遵从, 不得违抗。然而,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傲气, 总是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万物的主宰, 他们不愿意屈从于这一法则, 渐渐开始寻求一种能够使自己长生不死的方法, 而这种对不死之身的渴求慢慢在世界各地扩散开来, 渗透到人们思想的最深层, 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也就随着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显现出来, 成为原型。

2.1纵向分析《圣经》的影响

小说作者J·K·罗琳女士出生在基督教家庭, 和其他基督教家庭的孩子一样, 她从小就受到《圣经》的熏陶。《圣经》中善恶对决、生死考验、宽容与救赎的原型情节比比皆是, 它是西方文明的“伟大代码”, 是文学寓意的主要来源, 是其他人写作的一个模板, 更是英国文学的基础。“各个时代的作家创作都离不开《圣经》的启迪”5。作为一位英国作家, 罗琳将自己对《圣经》的深刻理解写进了小说。《圣经》中, 生命之树的果实可以使生命永恒, 在《魔法石》中, 罗琳也向读者描述了一颗同样能使人获得永生的魔法石;《圣经》中还讲述了耶稣诞生, 成长洗礼, 后来被犹大出卖, 受尽酷刑, 但最终死而复活的经过, 罗琳在她的系列小说中也把主人公塑造成了这样一个英雄角色, 大难不死的男孩在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选择自我牺牲救赎他人, 最终获得重生。小说中还有很多此类关于《圣经》原型的描述和展现, 比如英雄成长原型, 追寻原型等, 它们不仅是对《圣经》的继承和发展, 更是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积淀。人们通过分析理解原型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共同的思想文化传统, 进而将其升华为能为现代人群所接受的新原型。

2.2横向分析《魔法石》中的原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出现了很多意象与追求长生不死这一原型密不可分。从故事开始到结束, 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意象串连起来, 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线索。

2.2.1伤疤

《魔法石》第一章, 十恶不赦的伏地魔闯入哈利家中, 波特夫妇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 与伏地魔展开了殊死搏斗并最终在邪恶的死亡魔咒下丧生。随后伏地魔将魔杖指向小哈利念出了同样的魔咒, 然而电光火石过后小哈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只是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闪电形伤疤, 这是哈利大难不死的标记, 使他日后在魔法界声名鹊起。“…They’re saying he tried to kill the Potter’s son, Harry.But-he couldn’t.…He’ll be famous-a legend-…”[5]P19-20, 麦格教授这位霍格沃茨资深的老教授这样说道。之后的情节中人们只要见到这道伤疤就表现出崇拜尊敬的神情, 这说明人们从内心深处极其渴望能够长生不死, 并且羡慕拥有不死之身的人。这道伤疤不仅象征着哈利的大难不死, 也预示着哈利将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来换取所有人的生命, 换取世界的和平。罗琳将伤疤作为《魔法石》乃至整个系列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 为追求长生不死这一原型埋下了伏笔。

2.2.2游魂

哈利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第一天晚上, 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鬼魂。“Pearly white and slightly transparent, they glided across the room talking to each other and hardly glancing at the firstyears.”[5]P127这些生前颇有影响的前辈虽然成了鬼魂, 但他们仍有人的形态、人的思维以及人的语言, 这实际上是死者生命、思想的重生和永生,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不死之身的追求, 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后人。在以后的几部作品中这些游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到这里, 笔者想到了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现鬼魂意象。莎翁悲剧《哈姆雷特》中出现老国王的魂魄, 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 给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重要的启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出现杜丽娘的游魂, 与自己梦中的如意郎君幽会并诉说相思之苦, 后来起死回生, 两人终成眷属。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家笔下诞生出了很多栩栩如生的鬼魂形象, 这正说明了长生不死、起死回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人们将其美化、升华成文学作品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

2.2.3独角兽的血

小说第十五章中, 哈利受罚跟随海格到禁林寻找被害的独角兽。在一处林中空地上, 哈利发现了死去的独角兽及其身旁银白色的鲜血。“Harry had never seen anything so beautiful and sad.”[5]P277吸食鲜血的伏地魔发现了哈利并朝他扑来, 一头马人救下哈利并赶走了虚弱的伏地魔, 还让哈利了解了伏地魔残害独角兽的缘由, “The blood of a unicorn will keep you alive, even if you are an inch from death, …”6P279伏地魔在企图杀死小哈利时反被那道咒语重创, 只剩一点灵魂苟延残喘于世, 于是他想到用独角兽的血续命。疯狂杀害独角兽的行为虽然残暴, 但也从反面揭示了人类对不死之身的狂热, 这是一种几近疯狂和扭曲的欲求, 尽管延续下来的生命被诅咒, 也宁愿选择活着。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也不乏类似独角兽鲜血这样的意象,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几乎每次遇到的妖怪都会想方设法将唐僧劫持, 吃掉他来使自己长生不老。两个情节不谋而合, 同样都是美好的东西, 却都因具有了邪恶势力梦寐以求的长生不死的功效而被疯狂地追逐。

2.2.4魔法石

《魔法石》一书的封面是一颗鲜红欲滴的椭圆形不规则结晶体, 看到它我们不难联想到人体内流动不息的热血及万物蓬勃不竭的生命力, 这就是小说的中心意象——魔法石。聪明的赫敏在书中查到了有关魔法石的记载:“…the Philosopher’s Stone, a legendary substance with astonishing powers.…It also produces the Elixir of Life, which will make the drinker immortal.”5P238哈利在看到伏地魔吸食独角兽鲜血时猛然惊觉, 如此渴望延续生命的黑魔头一定也在对魔法石虎视眈眈。事实上, 伏地魔在小说开始就潜入精灵银行“古灵阁”企图盗取魔法石, 但由于海格已提前将其取走, 伏地魔扑了个空;在故事尾声, 寄身于奇洛教授体内的伏地魔穿过层层机关企图再次窃取魔法石, 结果还是输给了哈利。这一连串的追寻反映出人类为求长生不死, 不管遇到多少阻碍都一往无前。

小说中与原型相关的意象远不止这些, 比如锻造魔法石的尼可·勒梅已有666岁, 却仍活得逍遥自在, 他让我想到了我国古典神话中那位仙风鹤骨的太上老君形象, 他炼制的仙丹也同样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另外, 伏地魔也可以算是一个反面意象, 他的名字Voldemort (伏地魔) 在法文中Vol de mort意思是“逃过死亡”, 就如他深深陷于对永生的追求, 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相传秦始皇也曾寻求过长生不老的秘诀, 到处求仙问道, 也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

由此看来, 中外文学典籍中会有这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绝非巧合, 我们虽然人种不同, 语言不通, 社会文化背景也不同, 但社会形态的发展却都会经历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的演变, 都会有剥削压迫, 个人的成长历程也逃不过生老病死。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们往往会出现同样的需求和欲望——对长生不死的向往。显然, 这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模式, 文学家把这一思维模式作为原型, 在小说中通过各种意象进行叙述, 强化了该原型在文中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神奇的魔法石为线索, 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黑魔头疯狂追求长生不死以及哈利·波特代表的正义力量不断阻止并最终取胜的惊心动魄的历程。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对长生不死的美好追求, 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永生这一主题, 她借助校长邓布利多之口道出了简单却深奥的道理:“After all, to the well-organized mind, death is but the next great adventure.You know, the Stone was really not such a wonderful thing.”5P320世上不存在不死之躯, 人难免一死, 只是每个人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的态度。有人害怕死亡, 不择手段想要延续生命;也有人把死亡看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认为这只是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 罗琳用轻松易懂的笔调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她对生与死的解读为小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段炼.论原型批评.

[3]、《现代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论》,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4]、刘波, 宁云中.论《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长城, 第142页.

[5]、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Bloomsbury, 2004.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小学生笔记 第14篇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 世界转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一、引言

英国作家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就倍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儿童文学经典到文化幼稚病之争,从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到回归文学文本Philip Hensher(2000),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评论从初期的盲目争论发展到严肃的文学批评,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无论是正面褒奖还是负面批评,学者们关注的都只是文本本身的元素,如主题、结构、语言等。认知诗学关注的是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即认知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能够为文学阅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在该作品中,魔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转换对读者的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认知视角解读这些空间及空间转换有助于解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构建这类奇幻作品。然而,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此文本所做的文学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一方面,希望能够推进文本世界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尤其是奇幻类的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希望从认知的角度更深一层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剖析其被追捧和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

二、文本世界理论

文本世界理论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认知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今认知语言学中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理论之一,文本世界理论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它关注读者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建构和保存各种复杂的心智表征,把文本看作是它的分析单位,提供丰富的世界并以此作为理解文学文本语篇的有效方式。Werth文本世界理论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其中,语篇世界告诉读者事件的背景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文本世界是读者对于语篇世界所提供的信息的心理表征;亚世界是指从文本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世界,如态度、情感等。

然而,Joanna Gavins(2005)认为,在Werth的分类中,态度亚世界和认识亚世界之间有重合的部分。另外,他的分类将有的命题态度排除在外。因此,她对Werth的亚世界做了修订:用“世界转换”(world-switch)取代“亚世界”(sub-world),进而把文本世界归为两大类:世界转换(world-switches)和情态世界(modal worlds)。她认为,世界转换就是指由于语篇的时间、地点等的转变而产生的新的世界的过程,如回忆、飞越、直接引语、直接思考等。由此可见,Gavins对于亚世界的分类比更加Werth的更加清楚,也避免了Werth分类中的重合和缺失。因此,她的分类更加可信、操作性更强。本文将采用Gavins的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

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本世界解读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J.K. Rowling用超乎常人的想象、绚烂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瑰丽莹彻的奇幻图景,带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阅读乐趣与欢欣。毫无疑问,这是该作品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然而,仅是将这些幻想的世界简单的排列组合、描述发生在个世界内的魔幻事迹只会显得故事松散,甚至给读者一种凌乱的感觉,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该作品的精妙之处,也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就在于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描述了丰富无穷的世界转换,使得故事浑然天成又不失魔幻色彩。例如:

It was on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that he noticed the first sign of something peculiar-a cat reading a map. For a second, Mr. Dursley didnt realize what he had seen-then 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 There was a tabby cat standing on the corner of Private Drive, but there wasnt a map in sight.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2)

此例的文本世界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每一个矩形代表一个文本世界;圆角矩形代表的是世界转换。每一个文本世界都由两部分构成,即世界建构元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物体等)和功能推进命题。功能推进命题主要是通过动词来完成的,通常用箭头表示。一般用垂直箭头表示物理过程,用水平箭头表示关系过程。在文本世界图表中,世界建构元素构成了读者对该文本世界的背景知识,而功能推进命题则表示读者对阅读材料在大脑中概念化的认知过程。此例中,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命题由一个物理过程、一个关系过程和三个情态世界构成。物理过程“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表达了Mr. Dursley对于他亲眼所见事物的怀疑和不确定;关系过程“there was a tabby cat”证实了Mr. Dursley的怀疑和不确定。第一个认识情态世界“a cat reading a map”是Mr. Dursley亲眼所见。然而,作为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任何人包括Mr. Dursley,都是无法理解“正在看报的猫”这种存在的,“正在看报的猫”打破了他们的背景知识框架,令他们困惑难解,因此Mr. Dursley对他亲眼所见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第二个情态世界是一个由“didnt realize”引发的否定世界。在这个情态世界中,“he realized what he had seen” 被否定,这一否定也是Mr. Dursley再次扭头回看和怀疑自己所见的原因。然而,这一回头并没有消除他的困惑,而是让他“惑上加惑”,因为出现了另一个否定世界“there wasnt a map”,“猫”还在,然而“地图”却消失了!读至此处,不仅是Mr. Dursley,读者也会有相同的迷惑。因此,为了解除困惑,他们继续阅读,于是便会惊讶且兴奋地发现原来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猫”并不是真正的猫,而是魔幻世界中的麦格教授,此时他们关于“猫”会“看报”的困惑便解除了。

又如:

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 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 as though he was about to be sick — he hit the field on all fours — coughed — and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

“Ive got the Snitch!” he shouted, waving it above his head, and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191)

上例的文本世界构成如下:世界建构元素主要包括:时间(通过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告知);地点是“on the ground”;人物有“Harry and the crowd”。功能推进命题由五个物理过程构成:前三个“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he hit the ground on all fours” 和“coughed”用来描述哈利的一系列动作。第四个物理过程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解释了他咳嗽的原因(他抓住了金色飞贼——魁地奇比赛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一颗球)。第五个物理过程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告知读者比赛在众人的一头雾水中结束。众人对于比赛因何结束的困惑正好说明了哈利的非凡能力(因为他在众人都没有看清楚的情况下就抓住了金色飞贼)此外,上例的文本世界中还包含一个认识情态世界和一个世界转换。由“as though”引发的认识情态世界“he was about to be sick”使读者清楚了哈利急速下降狠狠摔在地上的境况;世界转换是由直接引语“Ive got the Snitch!”体现的,表达了哈利对于抓住金色飞贼取得比赛胜利的无比兴奋之情。总的来说,上面的例子虽然只是描述了哈利在魁地奇比赛中的表现,但一系列的世界转换避免了叙述视角单一、叙事方式单调带给读者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也更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像这样充满世界转换的例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充满世界转换的描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最终让该作的销量遥遥领先、经久不败。

四、结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语言的特征和魅力在于它的世界转换。本文从文本世界理论出发,对该作品进行了认知诗学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畅销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发生在魔幻世界中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因为该文本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世界转换。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才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艺术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才更加如梦如幻、精彩绝妙、令读者神往。

参考文献:

[1]Hensher,P.(2000).Harry Potter,give me a break.The Independent(London),1,01-25.

[2]Fauconnier,G.(1985).Mental Spaces.Cambridge,USA:The MIT Press.

[3]Gavins,J.(2007).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4]Werth,P.N.(1999).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London:Longman.

[5]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 (6):17-25.

[6]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熊沐清.故事与认知 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1):79-84.

[8]杨春.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J].时代文学,2011(8):136-138.

上一篇:生命需要的是什么的美文下一篇: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