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2024-07-24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精选11篇)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1篇

北京体育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姓 名:杨炀 学 号:0851077 院 系:管理学院 专 业: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杨建荣

完成日期:2012年04月

目录

目录.....................................................................................................摘要.....................................................................................................第一章 导论.......................................................................................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体育公共服务公益化,均等化理论探讨................................2.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基础.................................................2.1.1 公共该产品理论学说..........................................................2.1.2 社会契约论说......................................................................2.1.3 福利经济学说......................................................................2.2 体育公共服务公益化,均等化的研究思路................................2.2.1 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2.2.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第三章 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指标体系............................................3.1.1 人均财政收支......................................................................3.1.2 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1.3公共体育投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第四章 结论和相关建议..................................................................4.1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2篇

1.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后期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计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制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锻炼的基本技能、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学生欣赏体育赛事的水平,提升体育艺术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意识习惯。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相对于体育精英教育或体育院校(系)的体育专业教育而言的,它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公共体育教学不是培养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或是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指导的体育专业人才,而是培养热爱体育锻炼、具有自我运动监测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艺术、体育赛事审美鉴赏能力的普通人民群众。从经济学看,人民群众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者,尤其在体育产业日益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公共体育教学的大众化就是培养具有体育消费需求和能力的群众。体育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消费者的水平和能力。体育赛事的举办转播、体育媒体的存在、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领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强国美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篮球、橄榄球、棒球运动项目的发展以及运动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等产业能得到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在美国有巨大的体育消费者群体,而具有庞大体育消费数量的公众也是美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1.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高度的实践性与技艺性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3篇

1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行现状

1 . 1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得知,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休闲式管理模式、商业式经营模式和混合型体育馆经营管理模式。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均由政府投资,建立后分别交由俱乐部和社会资本管理运作,休闲式管理模式不以盈利为目标,商业式经营模式则主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三种模式主要由市场筹集资金作为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且建设用地由政府提供。公共体育场馆,无论是委托国营单位、居民组织还是民间企业等经营形态,在场馆的经营中是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标由私营部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规定时间30年内将设施完好的,无债务的归还政府的一种融资方式。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自己的优势,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他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汲取这些宝贵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合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1 . 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机制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要坚持以体为本的经营理念,具体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二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项目在种类和价格上应该符合大众体育消费习惯、爱好及经济承受能力。公共体育场馆要建立正确的运行机制,要汲取国外体育场馆发展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国外大型体育设施的先进管理理念,为苏南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措施,应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条例,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经营模式及发展动向,分析得出目前苏南体育场馆存在的较多问题。认为在场馆建设之前,建设方案应灵活多样,扩大资金来源途径,有益于场馆日后长期持续的发展。我国构建出来的体育场馆发展蓝图,只有适合我国的国情,才能适合我国的民情和社会需求。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多采用有效的“政府投资—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要想深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我们必须在承包、租赁合同中添加保值增值国有资产的内容,并加大投入人力资本,降低运营成本,转变管理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法是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较为理想的对策。

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路径

2 . 1明确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

苏南地区要明确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时间、对象,深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场馆的运营成本,转变管理思想、加强服务意识,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扶持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与开发。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构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建立衡量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高低的考核指标和相应的公益性政策法规,进一步激发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规范性与积极性。在管理上需要引进专业管理营销人员,调整税费政策,保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可采用私人化管理,试验证明私人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公益体育服务不完全等同于完全的向大众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场馆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公益性的实现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措施的实施手段。场馆的经营要结合从目前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两面性分析,对于基本不用消耗物质资产和专门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但对于需要消耗水、电、气,或对器材有损耗,并付出人力的体育设施,大众就应该付出部分场馆维护费用。要想保证公共体育对外开放的可持续,体育场馆的收费经营则势在必行。

2 . 2构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

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的性质决定了应该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但是体育产业发展,又要求公共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开展经营活动,这就造成了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体育场馆应该从不同渠道来补偿应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而流失的价值。第一,从苏南地区经济预算的体育事业经费中通过统一拨款的形式给予补偿。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对于每个场馆进行定期考核后,根据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而流失的价值进行补偿。第二,对于公共体育场馆应上缴的利润或税收中扣除需要补偿的价值。由于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存在多种经营收入,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在上缴的利润或税收中可以适当扣除需要补偿的价值。第三,政府对于公共体育场馆低于成本提供的体育服务给予差价补偿。例如场馆可以专设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均为了体现公益性而低于成本面向市民开放,那么政府应针对差价给予经济补偿。第四,根据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数量进行补偿。政府可以根据参与场馆活动的人次或承担的公益性活动次数给予相应的补偿。

2 . 3建立衡量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高低的考核指标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4篇

【关键词】服务组织;管理现状;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

1前言

社区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下位概念,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体育发展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城市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城市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面,已经初步建成了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城市社区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社区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服务功能设施的不够完善、后续工作推荐的不够及时等相关问题依然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社区体育改革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扎实和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尽全力做好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工作。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在城市要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水平,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既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社会体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社区体育改革与发展建设进程中的难点问题。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不仅是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之重要一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一种典型,对它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达成性评价

1.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进步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其人格和尊严应有的关注。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评价观念,受技能“肓”人的影响,多以竞技体育的要求,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刻板、单一,以一成不变的技能式的量性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后天的遗传性和在学习的发展过程。这就出现在体育课成绩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有些学生单凭身体素质、先天优势,不锻炼就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策略,不盲目追求客观与量化,认识到体育教育与考评的相对性,依据体育考评的互动性特点,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再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理论基础和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2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的逐级评价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在逐级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应使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通过发现、探索,学习知识,掌握规律。所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2.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知道结果,学生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路,对优点进行肯定,对缺点进行改正。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必须着眼于教学开始与结束时成绩的变化上,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6篇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表3)。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大学体育考核中应注意学生心理训练。学生在考试时产生胆怯、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发挥。因此教师对这些普通的心理障碍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要加以解除,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7篇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7月对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4.2建议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8篇

关键词: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服务

体育场地是增强人民体质,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也是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随着常州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开展以及“10分钟健身圈”、“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等专项工程的实施, 并以成功承办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等重要赛事为契机, 全市体育场地数量、规模和水平均有了跨越式发展。为更好的掌握常州市体育场地现状, 摸清现有体育场地的建设、经营和使用情况, 开展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调查工作十分必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设计了《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选取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武进体育馆、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清潭体育馆、飞龙体育馆、武进健身广场体育馆等10个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共向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和体育活动参与群众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9份, 回收率为96.3%, 其中有效问卷281份, 问卷有效率为93.7%。

2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

2.1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

体育场馆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 结合实际, 细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进一步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 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努力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

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经济发达地区, 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多、质量好, 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势头, 并且体育场馆的项目结构分布合理, 能突出鲜明的地区特色, 体育场馆的产业化运作较好, 较好地适应了体育发展的需要。由表1可见, 在第四次体育场馆普查中, 江苏省共有场馆30915个, 常州市有1601个, 而在第五次普查中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却减少了5301个, 常州市增加了1218个, 增加幅度达到了76%, 仅次于苏州市。近年来, 常州市以承办第十七届省运会为契机, 集中精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工作, 构建了以市、县、乡镇 (街道) 、行政村 (社区) 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为重心的网络平台, 建设了多个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中心, 如常州市奥体中心的建立后, 举办了世界跳水系列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江苏第十七届运动会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共20余次、10余项、600余场, 参赛运动员超过3万人, 观众近100万人次, 承办比赛的规模、级别、场次、密度都创下了国内同类城市新高, 极大的促进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基层全民健身设施遍布城乡, 形成了100%的县 (市、区) 建成“新四个一”工程, 2008年率先创建成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市。根据2003年第五次场地普查数据, 常州市共有体育场地4052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35㎡。据初步估算, 现有体育场地数量将会翻倍甚至更多, 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已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2.2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最多的是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节目表演, 多数体育馆都提供比赛或表演类公共服务, 之所以提供这类服务, 主要原因是可以为体育场馆带来双赢效益, 通过举办比赛或节目表演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 还可以通过这一契机很好的对体育馆进行宣传, 提高体育场馆的知名度。为当地运动队训练这一公益性体育服务排在第二位, 有八个体育场馆涉及此类服务。开办体育技能培训班居于第三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类体育技能类培训班正开展的如火如荼, 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服务越来越多。可以说目前常州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已经走向市场, 公共体育场馆的职能正在转换, 从原来只提供比赛提供场地、专业队训练为主, 转变为为社会大众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益性体育服务, 逐步贴近人们的生活。

2.3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体育健身、竞赛、培训、娱乐、表演等为内容, 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提供非体育经营活动日益丰富, 经营项目和经营规模不断发展。通过商标冠名、房屋出租、以及开办餐饮等非体育类服务增加创收[4], 使体育在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从表3可以看出, 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促销会等非体育类经营项目在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开展最多, 涉及这个方面服务的体育场馆占到了总数的90%, 通过举办展销会、博览会、促销会等非体育类服务不仅可以为体育场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可以展示体育场馆的良好形象, 提高知名度。处于第二位的非体育类服务是场地出租, 随着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发展, 一些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场地对外承包, 从而可以提供体育场馆的创收。此外, 一些体育场馆如常州市奥体中心每年都有一些文艺演出, 一些大型演唱会等非体育类服务占据体育场馆收入的半壁江山, 展示了体育场馆能够很好的规划与利用自己的资源。但也有一些场馆由于选址与布局不合理, 场馆设计功能单一, 存在闲置时间太多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这些场馆需要进行重新的设计与规划, 从而能够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2.4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

健康有益的公益性体育服务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一面。但随着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管理, 在开展体育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图1可见, 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中市民认为应该是免费的占43%, 认为公共体育场馆要象征性收费的占31%, 认为优惠收费的占24%。认为象征性收费的认可度最高, 市民没有强求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免费的。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公共体育场馆主要宗旨, 然而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实施路径。被调查的市民并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应该是完全免费的, 群众认为, 对于消耗物质资产和专门服务不大的体育场馆, 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 同时对于消耗电、水、气较大, 或对人力需求较大的体育场馆就应付出部分场馆维护费用[3]。但是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或标准, 从而造成在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形式、对象、时间、项目等方面自成一体。

2.5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体育经营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 以体育活动为内容和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在人们对于自我健身意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渴望体育场馆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 在这种情势下, 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开拓了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 包括各类体育健身、娱乐、训练、竞赛、培训、表演等经营活动。

从表4可以看出, 提供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是目前常州市民认可度最高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这说明目前市民开始以健康为中心, 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项目中竞赛组织编排、运动处方等项目的需求较低, 这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民的健身理念不断更新, 健康意识提高, 广大市民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拓展, 一些市民甚至把体育运动当成了生活中的一大部分, 从而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健身咨询、体育健康辅导与培训等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

2.6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一些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正逐步从行政管理方式转为企业经营方式, 经营管理走向市场,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公共场馆的管理模式单一,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以及利用率低等弊端[5]。

从表5可以看出,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主要是差额预算、全额预算和自收自支管理。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 每一个体育场馆在运营过程中都采用这一方式。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 只占到了总数的20%。采用全额预算管理的有6家, 占到了60%。这说明,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政府职能在体育场馆管理中进行了重新定位, 公共体育场馆已经走向市场化管理, 政府职能由开始的主导者逐步过渡到了宏观调控, 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也转向了经营型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成为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种管理体制是以市场化运营为主体, 在运营过程中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这种方式符合我国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良性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常州市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已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最多的是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节目表演, 多数体育馆都提供比赛或表演类公共服务。

3.1.2 在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 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促销会等经营项目在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开展最多。提供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是目前常州市民认可度最高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而竞赛组织编排、运动处方等服务项目的需求较低。

3.1.3 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共有三种, 分别是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认为象征性收费的认可度最高, 市民没有强求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必须是免费的。

3.2 建议

3.2.1 进一步促进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 使公共体育场馆走入专业经营领域, 建立健全相应法规条例, 规范公共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 采用市场运行机制, 按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 以规范和引导公共体育场馆健康有序地发展。

3.2.2 依据常州市不同体育场馆的特征, 进一步促进公共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整合场馆的各种资源, 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的消费主体, 建立衡量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高低的考核指标, 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3.2.3 深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降低场馆的运营成本, 加强服务意识, 合理统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与开展经营性活动之间的关系, 扶持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与开发。进一步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 构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 激发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大超.彭金洲等.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 2004 (3) :13-15.

[2]谭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公益与经营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12-13.

[3]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 2004 (3) :31-34.

[4]李桂林, 等.济南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47-98.

[5]章苗英.关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若干问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 4:14-31.

[6]朱志强, 刘石等.大型体育场馆后期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10-36.

[7]史兵, 等.西安市体育场馆现状及利用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0:98-99.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9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67-001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计划经济时期管制型政府向市场化背景下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法制、透明、责任、廉洁、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体育领域同样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然而,如何提升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如何界定公共服务的概念和范围,如何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下提供公共服务,如何衡量公共服務的绩效,都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需要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没有绩效评估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没有依据的公共体育服务,没有了绩效评价,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作就会陷入混乱。本课题将研究视野集中在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上,旨在为政府考核、评价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受众的满意程度提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加强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果的了解程度,促进政府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对保证群众真正获得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服务型政府,提高体育部门的服务职能,促进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系统评价理论是绩效评价指标确定的理论支撑

系统评价理论(System Evaluation Theory)是把评价对象看成一个系统,评价指标、评价权重、评价方法均应按系统最优的方法进行运作。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系统,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则由更小的子系统组成。

三、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内容

(见下表)

四、小结

公共体育服务是为公民提供运动设施和锻炼机会的公共服务,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和民族昌盛。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民享受体育服务的质量,应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对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体育部门考核评价自身服务质量,更好地履行体育行政职能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应着重考虑对三个方面的评价: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和公共体育服务产出和绩效。

注:河北师范大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课题编号:W2008Y20

参考文献:

[1]苏海军,姚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11月,74-75

[2]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年第29卷第2期,1-13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本文对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时体育教学评价提出对策。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人展开,体育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强身健体、怡情益志、展现人体力量和潜能的一种方式。它除了增强体质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全球化的传播呈现出其他重要的价值功能和历史使命。比如目前流行的休闲体育、生命体育、冒险体育、生态体育等就是21世纪体育全球化新价值观传播的结果。目前大学体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这一观点的转变,使大学体育在为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

1.教学评价及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界定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学与教的效果,它是根据具体某学科的教育目的与原则,对教学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办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明确教学评价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前题。

2.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现状与课程评价目的不统一。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是只对学生的技能和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2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体现课程评价的整体要求。

长期以来,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轻视真正的健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评价的问题。

2.3评价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采用统一评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一结束课程也就结束。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信息反馈过程,忽略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因此对改进教学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均缺少动力,也不能准确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显然是不符的。其次,目前大多数学校评价的人员以教师评价最为普遍,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评价。 2.4评价标准统一性过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目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评标准,许多学校仍以原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绳,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公正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身体差异,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学生,不认真也不努力就能拿到高分,使其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认为体育课太难,再努力也是枉然,从而极大地挫伤了这类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厌恶上体育课的心理。

3.做好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

3.1建立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与体系。

只有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观念与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学生。据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的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行为、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心理状态和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建立起多元化评价观念与体系。

3.2加强和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它更重视结果,所以在单独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弥补其不足,必须重视和运用过程性评价这种方法。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3加强和重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

客观评价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比较适合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但对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就很难。这种评价方法表面上看是准确的、公正的。可是你能说100米成绩为13秒的学生就一定比14秒的体质强吗?显然,这是很不全面的,也不准确,它深深地烙上了竞技运动的痕迹。

4.结语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第11篇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健康水平为目的,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由于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评价往往采用同其它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以定性的方法进行,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由于主要是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开展评价,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和好与差。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同行进行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结合起来,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出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一、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应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是照搬理论课的评价模式,没有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表现出来:评价内涵和评价标准模糊,针对体育运动项目,定性和定量的的度及其结合把握不准,评价指标多以教师经验和一定等级的运动标准的高度、远度和时间为主,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待体育的很多隐性因素,也缺少来自学生的评价;数据的计算、统计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人情评价多,信息来源不真实。从而使得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不能科学、合理的反映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无法圆满的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状况,建立适应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原则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充分考虑体育课程内容、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学生身心和体能的变化幅度、各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评价指标的设置改变过去只注重表面的“显形指标”如远度、高度、时间,忽视“隐性指标”如态度、兴趣、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体育技能能力的掌握,重视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学校体育教育应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2、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的原则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规范性原则,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行为等。资料信息来源应客观、真实,信息采集方法科学,作到多样性、多渠道。评价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操作,评价结果尽可能量化,避免定性过多,造成无法操作,评价结果的计算避免复杂运算,简易可行。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制

1、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建立学院、体育部两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育部负责平时的评价、汇总以及初步综合评定,学院进行汇总、平衡,督查各系部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

体育部评价人员应由各运动专项教师组成,在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体育教师,避免“外行评内行”的现象。

评价采取“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两种方式,“教师评教”主要是以评价人员随机听课(3次以上)后填写教师评价表的方式获取评价信息。

“学生评教”是评价人员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谈话等方式获得信息。

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两个评价表组成,即教师评教(表1)和学生评教(表2)。

在以上二个指标体系中分别由四个一级指标体系,多个二级指标体系构成,能够从体育教学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上进行较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每个指标体系分别给出了评价的内涵、权重,在二级指标中的评价标准中为打分栏,分为A9O分、B8O分C7O分D6O分E不及格,通过计算,就能得出评价总分。计算公式如下:

(1)一级指标P的计算:

Hi表示各项二级指标分值,表示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

(2)总评成绩的计算:

Pi表示各项一级指标分值,表示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

四、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部门职责划分下一篇:班级晨跑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