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2024-08-20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精选10篇)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1篇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源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源泉,而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学科。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新在学生的心灵中萌芽。创新是教育之本,科技之源,民族之魂,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就包含了民主、平等、和谐,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更快地参与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诱剂,它能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添加无限的动力。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首先,要先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积极地引导学生尝试着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这样就能逐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推导等腰梯形面积公式时,有学生提出能否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计算面积。在推导扇形的面积公式时,除了用圆心角来计算,有学生提出能否用弧长和半径来计算。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问,教师应加以鼓励,因为能提出相关问题,说明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所以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问。久而久之,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便能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然而,在启发学生创新学思维时,也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有专家指出,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思考与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缺点加以宽容和理解并及时指出,也要再生活方面多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使自己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背公式定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很可能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改变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所学章节的内容,不断更新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才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比如,我们可采用激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启发、猜想、提问、解惑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兴趣置身于学习的乐园,还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环节里做到经验共享。实践证明,这样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极富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进化更离不开想象力,它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多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能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的枷锁,发挥出真正的创造力。曾经有学者做过调查,老师在课堂上画下一棵树,然后再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依样画瓢,所画的树与黑板上的差别不大。而老师如果把黑板上画的树擦掉,让学生画大树时,结果就迥然不同了。所有学生画的树都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固有思维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而当我们把这个障碍拿开时,学生的思维才会被完全打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出创新意识。

4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并且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多动脑、动手。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动手操作,最后由教师指出易错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数学的奥妙以及做题的喜悦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若不断以开放的思想教学,转变观念,开发学生潜能,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便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化的课程,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体验这个思考的过程。在不断的引导中,学生就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方法,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2篇

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还有的学生得到在初中将要学习的角:210°=180°+30°、240°=180°+60°、270°=180°+90°、225°=180°+45°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板找到了更多新的角。实际操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在求异中进行创新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发问。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360÷(120÷3);3×(360÷120);120:3=360:X。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1、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励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了不到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重视多向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用电脑显示了“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学42—28,因为是退位减法,难度增大了,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有的学生模仿前面竖式的做法,有的学生在摆小棒中受到启发,用30—28=2,2+12=14;有的用12—8=4,30—20=10,4+10=14。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难点处让学生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质疑。两次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3篇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它应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课堂上也应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是指: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从这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讲课过程中,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看见溪底有一条闪闪发光的金链子。这个青年高兴坏了,赶紧下水去捞,可是怎么也捞不到,这个青年就坐在溪边,过了一会儿,溪底的金链子又出现了,青年就又下水去捞,结果又没捞到。这样捞了几次,还是没捞到,这时候来了一位老人,问了青年人情况,就告诉了青年人一句话,结果青年人就找到了金链子。哪个同学说说,老人怎么对青年人说的?这时候,学生七嘴八舌,做出各种猜想。其中一个学生说,老人说了,金链子在溪边的树上。我告诉同学们,做数学,也要学会换角度考虑问题。其实,也就是教会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上,我不仅教会学生回答我的提问,更注重让学生找出问题来问我,也让小组之间互相提问,选出最佳质疑者,给予小红花。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五年级上)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大胆猜想一下,你觉得三角形面积可以通

师: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生:可以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0.67米=67厘米,56.28米=5628厘米,则是5628÷67。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和被除数扩大100倍,再计算。则是56.28÷0.67=5628÷67。

生:可以直接在竖式里,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然后计算。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竖式写法问题。这样教学,教师从获得新知识能力的角度去揭示教材中的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爱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操作后的分析、总结和反思。

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就其概括水平而言主要有两种,即感性的概括与理性的概括。小学数学中的概括,大多是一种初过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面积求出来?根据你的猜想进行验证。你觉得三角形面积还能怎么求?请举例说明。学生开动脑筋,把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结合,从而得出: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能组成长方形,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善于设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那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和什么图形有关系呢?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有兴趣才会有创新思维

只有使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例如教学10以内加法的整理和复习(苏教版一年级上)时,我利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设计了“我是小小饲养员”的故事情节,把10以内的算式写在若干小纸片上,在黑板上画出了0—10个小动物的简笔画,告诉同学,这些小动物和熊猫一样,只吃一种食物,它身上写的几就吃几,喂错了它会哭哦,也会吐出来的。让全班同学喂食物,每个同学都喂几次,看谁不会喂错,谁最受小动物喜欢。全班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练习了计算。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亲自动手,尝试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才能更深入地领会知识,才能多角度地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特的解题方法,也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讲课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苏教版五年级上)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一般梯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利用手里的工具,把梯形剪剪拼拼,看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发现什么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像三角形那样,通过重叠、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发现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两条高剪开,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甚至有的学生还将梯形先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再将剪下的小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的方法和剩下的图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等等。这时候,我再让学生根据变化中的不变量(面积)进行公步的理性概括。它与感性概括的认识有时比较一致(如正方形的认识),有时又具有差异(如垂直的认识)。因此,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策略,其一就是防止感性概括的消极影响,利用感性概括促进理性概括。其二,充分凭借已有知识的引导,对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因为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已有认识的引导与分析、比较活动是进行理性概括所不可缺少的。其三,酌情采用不同的概括方式。如先提出结论,再进行分析、比较、说明,并用操作加以验证;或者先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得出结论。

开展数学操作活动,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存在不足,在活动的设计、活动的方法、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还待完善、提高,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在玩中学、乐中学,使学生能自主发展,变得更聪明。

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策略

刘巧仁

(汝州市聋哑学校,河南汝州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数学阅读,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高。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采取各种形式,发展学生数学语言。

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

式的推导。我发现,学生所想的方法超乎我的想象。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又体会了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锻炼了思维。

四、丰富课堂形式,引导创新思维

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满堂灌的教学已经被淘汰,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研究问题,共同探讨问题,能够在一

流,使学生思路清晰,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 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他们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的回答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1)多种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几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考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种平等、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吃透,也要把学生的情况吃透,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五年级下)可以让学生通过通分、与1比较、画图、折纸等方法对知识多角度进行探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不胜枚举,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总结,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开发。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结合相关实例,就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展开探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第4篇

一、注重数学实验探究教学,优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材也许枯燥,但对于数学题目来说,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课堂教学,用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更注重于数学公式的教导,虽然经过极其严谨的推理得出的数学公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解答题目,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数学公式推理过程的重要性,诱导学生只关注推理结果。虽然经过严谨推理得出的公式,对学生解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以小学数学中的求“圆锥体积”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熟记公式后再运用到题目中。现行教材中,针对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步骤为:1.准备等底等高圆锥、圆柱容器各一个;2.使用易于称量的水或沙子倒满圆锥与圆柱;3.称量、对比圆锥与圆柱中的沙子或水的重量或体积。实验问题:你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他们的关系?这样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自主归纳总结,得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即圆锥体积等于1/3圆柱体积。但在现行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老师在带领学生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去操作时,学生却无法真正明白为什么圆柱体积就刚好是圆锥的3倍。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依然是机械式地按照书本来操作,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但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依然得不到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依然会有许多学生忘记公式。所以老师自主取舍与重组教材、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了。老师可以在教材的实验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实验之前增加一个新的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只有在“底高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探究圆锥与圆柱的关系。

二、紧密联系各点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过于脱离生活实际,这也是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与重组,并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知识点之间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其整体结构密切、严谨。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通过归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式,利用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推导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总结归纳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创新课堂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得到较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灵活延伸数学知识,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

课后习题是每一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练习。传统的练习题是按照课堂的例题为模板设计的死习题。要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课堂创新的同时,开放习题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课前的预习是保证上课能听懂的前提,上课过程是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但要保证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则需要课后习题帮助其巩固。讲解课后练习是一名合格教师教学的必备技能,但一名优秀的教师则要懂得灵活的延伸数学知识,以开放性习题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可设计诸如“不改变梯形面积和上底,梯形的形状及其他变量可以怎么变?”等问题,同样可根据此问题拓展至四边形、三角形等,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真正地认识数学、喜欢数学。开放性习题的设计在锻炼学生的空间构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联系的整体认识。

在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下,培养、提高、拓展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对现行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重组的主要标准。可以通过以数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主,运用数学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课后开放性的练习题辅助的主线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第5篇

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必须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解题步骤要正确,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让数学教学在学生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要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需的,对那些其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发展,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数学,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讲与学互动,倡导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重点,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课堂教学进程实施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及其内在的规律,对概念的形成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反复演示,直至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为止,从而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情境教学,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形象化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小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提高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磨炼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构建和谐教学气氛,培养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文化情境,为小学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首先要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知识的兴趣,获得快乐,同时要十分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息,能够让那些好学生做到更加有信心学习,能够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反,在数学教学课上,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可能导致孩子一整天不愉快的情绪,或者使小学生产生不愿意学数学课的逆反心理,时间长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优势和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在孩子们心灵上的燃放出强大助推力,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学生,就随意批评,那样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消积极性。而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为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把个人的情绪掺杂到一起,千万不要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结合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提高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生良好数学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数学运用意识、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途径。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6篇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主动寻求全新方法解决某一问题独特性的能力,不受定式思维和从众心理的限制,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均是一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对于成人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无法充分做到理解。创新思维能力则能够帮助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的发现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思维的环境,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灵活思维,如何创新。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广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仅提高数学成绩,更能够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34):157.

[2]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鲁成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3):31.

[4]童奇敏.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式”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3):79.

[5]张凤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0(06):30+29.

[6]严建东.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应注重三对思维方式训练[J].考试周刊,(26):108-110.

[7]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86-87.

[8]林和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1):59.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7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对此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

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8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构建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关键在教师; 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 1) 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 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善于培养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 2)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3) 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 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 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年、月、日”时,用故事导入新课: “小东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东问爸爸: ‘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小东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抓住时机: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点评: 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便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以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其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此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时,先引导观察实物和模型( 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同时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四、在求异、变通中培养思维灵活性,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已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获得成功,让学生在获得问题多解的追求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备受创新思维的成功喜悦,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相遇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等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可能对问题的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变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摆脱传统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原理和方法后,要注意让学生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张师傅要加工400个零件,8天加工了56个,这样剩下的零件还要加工多少天才能完成? 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以对解题思路作如下诱导性提问: ( 1) 完成这批零件还要多少天? ( 2) 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的几分之几? ( 3) 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的几倍? ( 4) 根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寻求用方程解答和用比例解答。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从一种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种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第9篇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弱对未来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及竞争力的大小有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从小学生抓起,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每位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41-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雄壮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支撑力。新课改后,对学生创新能力更为看重,甚至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纳入教育思想体系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直接给学生答案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若是没有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僵化,故步自封,难免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对国家的进步发展起反面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数学是小学所学课程中,逻辑理论化最强,是最适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不够。在我看来,需要各位任课教师转变授课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教师的授课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那么,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注重第一节课的讲授

第一印象有重要作用,这对课堂授课也同样适用。第一节的授课是否成功,对能否吸引学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所处的这个好动好玩的阶段起重要作用,所以,第一节课对这学期授课是否顺利有关键性作用。第一节数学课,除了讲明上课要求外,还要风趣幽默地解释数学课的基本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尽最大能力展现数学课的魅力,让学生们明白学好数学能掌握哪些技能,从而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的期待与浓厚兴趣。

2、利用多媒体设备,活跃课堂氛围

多媒体设备不仅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简单方便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将课本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具象方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课程难度。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氛围,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功能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氛围,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生活化教学

要注重将数学的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此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学生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才不会出现只是重复别人观点的尴尬情况,解决问题只会老调重弹、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是目前很多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时候的瓶颈所在。长时期的传统教育,使学生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想法,在传统教育中,一直采取“教师讲知识”的方法,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偶尔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独具见解时,自然学生是脑中无物的。新课改后,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独立思考,要慢慢减轻学生的惰性,逼迫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角色,对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保护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保护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不同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表示鼓励赞同,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指出其想法的不完美点,引导学生想出更好的点子。要是学生因为表达了不同看法而受到教师的指责,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比较敏感,若是看到这一幕,以后其余学生也不敢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想法了。相反,若是有学生因为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收到教师的赞赏,小学生自然会以之为榜样,也会暗自努力思考,争取被表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

三、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外,还需要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若是学生视野打不开,思维受局限,自然创新思维得不到开发,或者思维的方向有错误。

1、多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授课时,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利用多重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创新能力。

2、授课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

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走出去”。将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将理论知识转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转变学生想问题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练习多种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式

数学课堂的授课内容是数学,但是要教授给学生的思维模式却是需要与多种学科交叉的。当今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学科交叉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将在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及方法成功运用到另一学科上的学习上,用新的思维模式学习,自然会打开这一学科的新境界。小学数学的学习虽然不需要如此繁琐的转换,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却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第10篇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同学准备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 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还真不容易。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为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感悟、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学生的创新热情定会受到了鼓舞。

4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正确性、发散性等。例如,数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轴维发散性,在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测量六(1)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用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

即:150+(3×2+2-1×2-3×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三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46-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是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而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时,电脑把长方形展开,并依次闪烁每条线段,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催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脑子里也把长方形进行了分解,理清了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孩子的探究热情鼓动起来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0元、50元、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生疑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四、游戏激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送丢。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位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就能把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材”,陪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上一篇:学生会文体部下一篇:同底数幂的除法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