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析

2024-09-01

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析(精选3篇)

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析 第1篇

论康德的先验幻相

康德认为,当人们用有限的东西去规定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整体时,就会产生”先验幻相“,这在人类理性思维中是必然的和不可克服的.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先验幻相“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和生命力.这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人的思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从而体现了其内在的合理性.

作 者:陈雪平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年,卷(期):21(4)分类号:B516.31关键词:康德 先验幻相 主体 客体

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析 第2篇

先看经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以下简称《纯批》) 导言开头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 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 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 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 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 把它们连接或分开, 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 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 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 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1] (导言P1) 这段话中, “经验’有两种含义。“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的“经验”是指感觉、印象或感性材料, 在《纯批》导言中他又说:“正是在这样一些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知识里, 在经验完全不能提供任何线索、更不能给予校正的地方, 就有我们的理性所从事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在重要性方面比知性在现象领域里可能学到的一切要优越得多, ……”[1] (B7, P5) 这句话中的“经验”也是这个意思。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以下简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第一节分析形而上学的源泉时康德说, 形而上学的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 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 (物理学的) 知识, 而是形而上的知识, 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 它“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外经验, 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基础的内经验”[2] (P17) 。这里所说的经验与感性表象是等同的, 就是杂多的感性材料。这是经验的第一层含义。

经验的第二层含义, 是指感性和知性共同活动的产物。《纯批》导言开头一句话中所说的“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 这里的“经验”就是指由感性材料和知性概念结合而成的经验知识。康德说:“经验是用直观做成的, 而直观属于感性, 经验同时也是用判断做成的, 而判断完全是理智事。”[2] (P70) 经验的这一层含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正式用语, 也是他的主要用语。在康德看来, 单纯的直觉还不是经验, 还不能构成人类知识, 人类的知识或经验是由感性材料和知性形式结合才构成的, 只有知性给予感性材料以形式 (先天概念) , 才能构成统一的知识。

先验和先天

在康德哲学中, “先验的”特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或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运用到经验对象上去的可能性。指的是有关知识中的先天因素与经验对象的关系问题, 涉及的是具有内在性的先天知识, 而不是经验对象的知识, 有关经验对象的知识是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

应该指出的是, 在康德那里, 先验的与先天的不是完全同一的。康健强调先天的因素在构成知识上的重大意义。先天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就是指普遍必然的, “因为人们认为先天知道了的东西, 它本身就宣告了它是必然的”[2] (P36) 康德对这一概念的说明是指独立于经验而与普遍必然性具有同等意义。在康德看来, 先天就是绝对必然的, 其正确性不容怀疑, 这种先天性与绝对必然性是说明他的哲学是否为臆断的最高例证。先验的与先天的是有区别的, 并不是一切先天知识都是先验的知识, 而只有指出表象能够先天的使用于经验对象或对经验对象具有先天的可能, 以及这些表象怎样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即为什么能够先天的与经验对象相联系的那一类知识, 才叫做先验的知识。首先, 要说明这类表象 (直观或概念) 的先天性, 即他们不是来源于经验, 而是独立于经验, 先于经验的, 这就保证了其绝对的普遍必然性。其次,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说明先天概念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 从而构成知识的绝对必然性。可见, 先验的不能等同于先天的, 先验的一定包含着先天的意义在其中, 但还不止于先天的意义。应该说, 先验的比先天的具有更高一层的意义, 先验指的是对于先天的知识的某种考察, 考察先天知识的来源、客观有效性及其运用的范围, 这种考察得出来的原理必定是先天性 (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的知识, 但又不是一般的先天知识, 而是关于一般先天知识 (如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的可能性的先天知识, 是纯粹理性认识主体能动的认识能力的知识。

摘要:本文着重对康德哲学中“经验”、“先验”、“先天”等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 试图通过辨析以期为较全面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康德,经验,先验,先天

参考文献

[1]康德著, 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析 第3篇

关键词:康德;崇高;哀悼基督图示;体现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51-01

“哀悼基督”图式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圣母和信徒在“耶稣基督声称他是上帝之子,到人间拯救人类,但遭到大祭司的嫉妒,怂恿百姓,要判处他死刑。然大祭司没有权利审判耶稣,于是就交由犹太行省执政官本丢·彼拉多审判。彼拉多迫于压力,最后判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为了救赎人类,耶稣没有刻意去反抗,而甘愿受死。[1]”死亡之后,哀悼的情节。《圣经》作为基督教教义手册在“黑暗的中世纪”得到了众多人的拥护。我们说那些年代黑暗,部分用意是想说明在那几个世纪里,迁徙、战乱和动荡频繁,人民陷于黑暗之中,得不到什么知识指导……,那几个世纪恰值新旧交替之际,既混乱又迷惑人,我们自己也所知甚微。[2]知识是文化教养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文化教养对自然中的崇高之判断而言比对美之判断而言更是必要的”[3],“未有教养的人将只见悲惨的痛苦、可怕的危险、穷困的灾难等来围绕我们人类,而我们人类实是曾求其怜悯而终不可免而暴露于这些灾难之前者”[4]。康德把见悲惨的痛苦、可怕的危险、穷困的灾难认为是文化教养的缺失,这正暗合了中世纪思想混乱的人们对《圣经》的认同,并把“哀悼基督”图式化。

一、来源于想象力的“哀悼基督”图式

康德把“想象力”理解为“崇高”的激情,他说:崇高之情是一种“间接发生”的快乐,它是经由“生命力之暂时抑制而即刻继之以更有力的生命力之迸发”之情而产生的,因此,它是一种“似乎在想象之事中并无游戏而只有全然的最真挚”的一种激情。[5]这里的激情是生命力受到阻碍,随着阻碍消除而产生的一种激情,这种激情是愉悦的。

“哀悼基督”中,为拯救人类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基督,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当基督教徒面对悲惨的痛苦、可怕的危险、穷困的灾难之时,他们总会手捧十字架祈祷,十字架上有被钉的基督,基督是甘愿为人们受难的,他的死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苦难,使他们精神获得愉悦。

基督在人们心中是绝对伟大者,康德说:“伟大”之被归给于这对象是在许多同类的其他对象当中特优越一切而卓越地被归给于此对象,虽卓越地被归给于此对象,然而却也并无确定的卓越之度。……由于下判断的主体(人)之缺陷之故,是被限制于“具体的展现之主观条件”的。[6]显然,他承认人的思想起主观判断的作用,这些判断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哀悼基督”正是人们思想的想象力起主观判断的产物,其图式化是“因为有助于提醒教徒想起他们已经接受的教义[7]”。

二、以“绝度的伟大”为特征的“哀悼基督”图式

“哀悼基督”图式中的特征是“绝对的伟大”,“绝对的伟大”是对“崇高”的反应,以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乔托在1936年完成(?)的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哀悼基督”为例,圣母抱着基督的头部,悲痛的注视着他,在图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基督的“崇高”,也就是说:是绝对的(不只是比较地)伟大的[8]。

基督的“崇高”是绝对的伟大,与此“无限”相比,一切其他“同属量度(或同属给予于直觉中的量度)”者相形之下皆是微小的[9]。这里的“无限”也就是绝对的伟大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唯一的。基督教指出:“上帝是造物主,上帝只有一位,必须信仰他”。上帝能造万物,威力无穷,这就是人们信仰上帝的根源,作为渺小的人们来说,上帝是绝度的伟大,是“崇高”的。

作为受难的基督,在《申命记》中这样写道:“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们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且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听他的话,专靠他,因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10]。这里,基督以自己的死亡保证了人们和后裔能很好的活着,这也正是圣母,圣教徒哀悼基督的原因,基督受的苦难在被钉在十字架上得到了陈明,在“哀悼基督”中这种陈明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因为基督为其遭受苦难而在自己遭受苦难时,想起基督受的苦难,便得到了绝对伟大的“崇高”精神。

三、“合目的性”的“哀悼基督”图式

对于“合目的性”,康德是这样说的:“见到每一感性之标准皆达不到理性之理念”乃是合目的性的,因而也就是一种快乐[11]。他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缺陷的,并且允许这样的缺陷存在,甚至认为这样的缺陷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当人们不去与这样的缺陷抗争时,得到的反而是一种快乐。康德称之为“消极的快乐”。

从康德所说的“消极的快乐”,又以“哀悼基督”图式为例——基督是善良、美好、积极、奉献和永恒的代表;在尘世中的人们则代表着邪恶,堕落、消极、无知等负面形象。在尘世的人们的心中,基督所有正面的东西自己是无法拥有的,自己又希望向其靠拢。

“哀悼基督”情感上的合目的性表现为情感的消极的快乐,而图式上的合目的性则表现为圣母,圣约翰及众信教图对基督死亡的巨大的悲哀,他们是基督死亡的见证者,在他们心中,基督是“崇高”的,对于了解基督为拯救人类付出生命的人们来说,他也是“崇高”的,因为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勇气和精神。

四、总结

“崇高”在“哀悼基督”图式中的体现为:想象力是“哀悼基督”图式的来源,想象力带来了激情和愉悦;图式中的基督是同其它一切相比较的绝对伟大的形象;对于基督正面形象是人们接受的,“合目的性”的。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康德“崇高”说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白灿 悲剧与崇高——古典油画耶稣基督受难题材探析[J]艺术探索 2014年8月第28卷第4期:80

[2][7](英)贡布里希著 范景中译 艺术发展史 [M] 1989年:84/73

[3][4][5][6][8][9][11] 康德著 牟宗三译 判断力之批判 [M] 2008年4月第1版:197/197/171/175-176/183/183/188

[10] 张忠成 试析基督教的生命观——从基督教信仰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z] 金陵神学志 2012.1—2(90—91):76

上一篇: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专用介绍信下一篇:申报职称自我评价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