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2024-07-07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精选6篇)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1篇

古典诗歌鉴赏(整体把握部分)学案

一、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例题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意境。

答:

二、鉴赏要点:

(一)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3.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答: 2.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

(二)能够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从修辞角度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反问、夸张、借代、互文等。从表达方式看,有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其中抒情是重点,它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寄寓、衬托、渲染、比兴、渲染、联想、用典、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例题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例题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不超过10个字)答:

【例题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例题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首先要了解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例题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例题十】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三、鉴赏古典诗歌要注意一些相应的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态度和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考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但也要避免生硬地将作者生平思想照搬,应树立“文本阅读”意识。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学生容易犯“拔高”的错误,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3.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代的词典,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例题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诗中作者的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5.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6.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

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 答:

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2篇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

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要点

一、考查方向

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

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

二、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抓诗题。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分析见下)

5.抓典型意象。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

第一课时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3篇

顾城在1992年底接受德国《袖珍汉学》杂志采访时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演变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然阶段(1969-1974)、文化阶段(1977-1982)、反文化阶段(1982-1986)和无我阶段(1986年以后)。[1]笔者试着从这四个阶段来剖析顾城诗歌的“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一、自然阶段的黑暗萌芽

1968年冬,顾城12岁,他开始了辍学放猪的生活,也写下了一首揭开他心灵路途的小诗—《星月的来由》。诗人坐在树下,仰望星空。为何“树枝会去撕裂天空”,是因为天幕厚重,遮住了所有天外的亮光,让人压抑愤懑,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太阳”、“光明”是顾城很爱使用的意象,隐喻着他内心想要单纯想要质朴想要无忧无虑如孩童般的美好。可在他12岁的小小的心灵里,一种极端抗争的姿态在开始萌芽,既然天幕遮住了亮光,那便用树枝捅破几个洞,透出来的光亮或许是微笑的。顾城童年时候的经历不仅压抑了他成长的路径,也在他的诗作中反映了出来。

15岁的顾城用手指在沙滩上写下了《生命幻想曲》。他带着极其强烈的生活热忱,与那个年纪所有的少年一样,想要“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也希望“太阳做我的纤夫/他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诚如前文所说,“太阳”在顾城的诗歌里一直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用太阳指引着方向必将走向光明。但是在《生命幻想曲》里,顾城犹豫了,徘徊了,他觉得“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一种生命无法被自己掌控的悲哀萦绕其间。失去了太阳的指引后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到那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是什么让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有着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和惶恐感?即便是有百里香和野菊,有蟋蟀在抖动琴弦,但是这美丽自然的童话世界也引不起任何生的兴趣,一旦“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二、文化阶段的压抑萌发

1974年以后,17岁的顾城回到了城里,从灵动的自然回到了喧嚣的尘世,却再也回不去童年。现实与理想国相差万里,刚刚涌动出的改变世界的热忱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顾城在他的诗歌里面,开始逐渐地显露出一些死亡的意味来。童年的记忆表面上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非凡的想象力,孕育出了诗人的“纯洁”,然而透过顾城“昆虫体”和“寓言体”的童话世界下,隐藏的是以死求生的死亡理念。

文革时家中被抄,下放农村,在火道村枯燥无味又备受歧视的环境下,月光,太阳,沙滩,风起风涌,蛐蛐,蝈蝈成为了顾城表达心灵之泉快要枯竭的反向投射物,轻柔的月光,淡紫色的风,蓝色的海,动听的蝉叫,这一切实质都只是诗人内心所构建的“理想国”的幻影。乡村封闭,城市暴力,到处都流淌着鲜血;母爱的缺失,更是加剧了顾城心中对现世的恐惧和不安,从小便写出童话诗的顾城却是从小孤独着的。

“我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大门”,年幼的顾城便开始沉浸在对死亡的憧憬和幻觉中,在死神面前徘徊。顾城用大量的诗作发现死亡,感受死亡,想象死亡,歌颂死亡。“生命的美/千变万化/终将化为灰烬”、“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没的巨轮/他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顾城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本性和社会的矛盾,就是生和死的矛盾”。因此,就算是在激流岛上不学开车,不学英语,以画画和养鸡为生的顾城,也没能“把世界关在外面”。脱离了社会,又与自然不能相融,“女儿国”的梦想也破灭,外有渴望不能实现,内有压抑不能排解。于是,他想到了至高无上的死亡。在诗人心中,死亡是安宁的地带,包容一切,默不作声,却永伴左右。所以,在妻子和情人都抛弃他的时候,顾城决定投入死亡的怀抱,完成他这一生最终的追求。

“世界”,“我的心,是一座城”,这里的世界,一方面指影响诗人作品表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指诗人诗歌中营造出的“朦胧世界”。从西直门、火道村、再到激流岛,诗中所写的一草一木,都受到小时候遭遇,本身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现实世界对作品阴暗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内心幻想的世界则是导致顾城驶向毁灭深渊的加速器。诗人倾注了自己的情感,铸造了属于自己的城。虽然二十出头风华正茂,但他感到了被束缚着的痛苦,想要挣扎改变。所以一面让黑暗负面的情绪自然流露,一面又想要通过心灵的安慰来自我疏导。在诗作中他运用“坟墓”、“冥海”、“死亡”、“生命”等阴暗意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平凡,连同自然的“小草”、“野花”、“太阳”等正面的意象一起构成了顾城心中纠结挣扎的苦闷心态。这种心态也反映了这种“非童话性”死亡意识在顾城的心灵世界里逐渐萌发生长,随同他的生活一起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

三、反文化阶段的破坏生长

在《剪接的自传》中,顾城写道:“我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门。”[2]虽然顾城将自己这个时期称作反文化时代,但他却用了文化的方式在反文化。顾城于1982年加入北京作协,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在这段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自然的方式逐渐地被摒弃,诗歌的韵律、格调都比以往受到了更多地重视。但是怪诞化、陌生化也接踵而来。理想世界的破灭,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让顾城阴暗晦涩的诗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让诗歌“非童话性”的死亡意识自在的破坏生长。

由于顾城敏感,这时他开始为自己营造一座城,像一个堡垒一样保护自己。他总是害怕时间流逝,害怕美好的东西变得不复存在,于是异常执拗的去抓住手边一切可以抓住的美好。越是得不到现实的满足他便越是沉浸在对于过去或者是对于理想国的追寻中,难以自拔。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写下的诗歌大都是以一种奇异而又超然的面目示人,最具代表的便是组诗《颂歌世界》。这一系列诗歌有着极大的差异,无论是作品风格、手法、表现手段、意象运用还是朦胧难懂的程度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段时期,顾城表面的风光自在与私底下的冷峻惶恐互相交织,这正是他“童话诗人”名头最响亮的几年,加入作协,四处巡讲,参加各式各样的诗会。却也在写着和童话没有太大关系的文字,用一种反文化的方式在对待诗歌,对待生活。

四、无我阶段的毁灭崩坍

1988年1月顾城已到而立之年,所有的生活经历随同他的诗歌一起在经历着悄然的变化。顾城曾这样总结无我时期自己的创作:“我对文化和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追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些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不再有恐惧。”[3]许多学者以为,顾城所说的不再有恐惧是真的回归了自然,但依笔者愚见,并非如此。

在新西兰任教2年半之后,顾城辞去教职,转而隐居激流岛。在离开故土之后,顾城的创作越来越走向玄妙化,诗歌隐约带着一些宗教的朦胧意味。特别是对于死亡的描写,逐渐成为了顾城诗歌的核心,一改往日单纯明亮的童话,杀人、自杀、墓地、死亡、鲜血充斥在诗人的诗歌里。顾城此时的内心已经被种种莫名而来的死亡意识占据,它们在他的心理翻滚、破坏,期待着一个导火的引线。

名为《我把刀给你们》的诗歌,似乎便是在预示着什么,顾城在一步步经营着自己理想的城,却把自己困在城中,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能力。他孤独他惶恐,他担心自己所构筑的不过是一座空城,到最后也无法对抗这个世界。在一种极端的绝望与厌世中,他的诗里写满了死亡。

生死从来都是诗人绕不开的话题,对于顾城而言,死亡或许并不代表这恐惧。《墓床》当中那种面对永逝的淡然和从容似乎像是一个已经厌倦世事的老人一样,世间万物的生长,与一个不再悲伤的逝者,诠释了生与死的意义。

顾城的诗歌朦胧多义,不同的读者也对其诗歌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借以顾城自己划分的四个时期,分别论述了顾城诗歌当中“非童话性”死亡意识的萌芽、萌发、成长和崩塌。在一些看似童话的诗歌背后,隐藏着的是顾城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他通过童话的方式来点亮自己迷途的生活,却最后也没能通过理想国来拯救自己。透过顾城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充斥其中浓烈的死亡意识。

参考文献

[1]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顾工编《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P2-4

[2]他乡的悲怆(下)——十年回望:顾城的诗和死:李正光.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P18

[3]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顾工编《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

[1]、许艳:顾城的死亡意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3.9

[2]、唐晓渡:顾城之死[J],当代作家评论,2005,6

[3]、李正光:他乡的悲怆(上下)——十年回顾:顾城的诗和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4]、杨丹丹:顾城之死的文化解析[J],求索,2008,8

[5]、任岩岩:微笑而痛苦的灵魂——顾城的死亡[J],中华现代教育,2007,9

[6]、顾城:顾城作品精选集,上海,长江文艺出版社[M], 2009.7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4篇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试题分析

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说到“求变”,无非是由2014年Ⅱ卷的直接考查“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改为今年的“炼句”题;由对两首诗的某词语各自表达什么情感的考查改为直接考查“后两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虽然有变化却不算是创新,但命题者的选材和设题仍可见其深远用心。

2. 精巧合理的选材。

选取的诗歌仍然是唐宋诗词,这是选材的主流,是其合理性;而诗歌的作者却是众多师生所不熟悉的,这又体现了“反猜题”的合理与巧妙;而尤为精巧的是诗歌的“颔联”大有文章可作,这也一定是其闯入命题者法眼的重要因素,也为诗歌阅读的巧妙设题做好了铺垫。

3. 匠心独运的设题。

说到独具匠心的设题,主要指这里的第8题。其实,命题者在选材时就已经“预谋”好了的。虽然这种题型是常见的“炼句”题,但巧就巧在这一句可以“炼”出多元化的答题内容,又极具开放性和层次感。如,从浅层面上能找出修辞方法(比拟),从而去炼“抱”“吹”二字;再深入一层,又能找出表现手法中的动态描写,从而去分析“动静”的巧妙;而最为深刻透彻的,应该是对这一联的寄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和衬托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关注“落”“行”二字。“蜂抱花须”虽然很灵动,但一“落”字,恰与诗人此际流徙闽地的失落怅惘之情相映,“鱼吹柳絮”虽然很清新别致,但一“行”字借写鱼的无聊又恰与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内心相合,借物衬人,亦景亦情,浑涵无迹。这才是这一联“乃晚唐巧句”巧之所在,也是命题人设题的精巧所在——考生都能作答,但层次立见。

由此看来,若要准确、透彻地回答这种“炼句”题或“炼字”题(其实,均属考查表达技巧方面),在透彻地理解了诗歌主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诗人在“这里”用了什么方式来揭示主题,即使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而词句达到所谓的“巧”或“妙”的境界。往往不是修辞手法(一般仅起修饰、铸炼作用)的功劳,更多的要考虑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4. 规范适宜的难度。

由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的要求是: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选修”部分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所以,本题在难易程度上也作了调整,使其更规范,更适宜。这主要体现在第9题上,由于对生涩字词的注释,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如:注释③“梁”、注释④“朝簪”都为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而注释①韩偓“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的内容,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处境,更降低了考生对诗歌情感理解的难度。当然,如果要深刻理解诗歌的主题,还需要考生在透彻理解诗歌主旨后,整合信息,组织作答。如“眼明”的内涵应为诗人期盼大唐朝廷能皇恩浩荡,开明眼,使自己免去流徙之苦,甚至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用自己。若不能透彻理解此深意,恐仍难于深刻理解本诗。再如:“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句中 “禅伏诗魔”的内涵应为诗人由于饱受流徙之苦的煎熬,内心极度孤寂愁苦,故以参禅之法,使自己内心趋于平静。而“出奇兵”应理解为纵使万千愁苦于心,诗人亦有胸藏万军之抱负。但无论如何,考生都能根据注释①把握主题的大方向,从而降低了第9题的答题难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注释”对于理解诗歌主题有多么重要,难怪业界专家曾总结出“三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注释)“两析”(析意象、析结句),看来是值得大家学习并推广的。

三、 一点建议

笔者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诗歌鉴赏练习或答卷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诗歌是重形象,宜含蓄的,所以不是一读就懂的,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才能尽解其中味道。尤其是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考生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甚至挑战权威。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教辅资料,由于作答者的认真程度或自身水平存在一些问题,“答案”的准确度、严密度、深入度多有可商榷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们甚至是一些“误导”。对此,教师要深思慎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现举一例供大家参考: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 “一看肠一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凄凄”“袅袅”写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1题的作答无可厚非,关键是第2题。原参考答案为: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细读原诗,不难发现,这两首词都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着紧密的,甚至是直接的关联,怎的一个“叠词”了得!一个修辞手法仅仅点缀一下文字,铸炼一番语言罢了,能尽显诗情的不可言传之妙吗?再深入分析,“凄凄”乃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的烘托之笔,“袅袅”乃借柔软绵长的西风写出自己与朋友别离时“斩不断,理还乱”的绵长愁绪,也是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情的表达更加蕴藉含蓄、韵味无穷。这情景怎的一个“叠词”了得?

(作者系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省美德阳光教师、省高考优秀阅卷员,《高效作文指要》等书的编委,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优异。目前,在国内多家知名教育期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

E-mail:lili79928@163.com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5篇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①(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第6篇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⑴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⑵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 池 春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

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 踏 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思妇怨鹊、锁鹊;下片: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唉!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怀念丈夫的心情。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07-11

顾城的诗歌05-25

顾城诗歌《等》06-01

顾城诗歌范文05-18

顾城经典诗歌范文05-30

顾城诗歌的悲凉范文06-17

顾城诗歌的童话色彩09-02

浅谈顾城诗歌的忧伤10-10

诗歌部分答案05-12

《顾城诗》赏析05-29

上一篇: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下一篇:初一下语文期末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