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2024-09-11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精选8篇)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1篇

实验教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为道,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学府,旨在培养有能力的青少年,为适应创新社会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传统教育方式以不适应当前教育趋势,大学开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响应国家提倡人才创新的口号。为此学校在保持原有的课堂进度的同时,还注重应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它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针对就业难的社会形势,大学应该把提升人才的层次与质量作为着力点,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将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道路与所学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套理论与实践教学已渗透在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所以高等教育要向走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道路。势必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高等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模式。

一、实验教学法的相关内容

实验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运用相关的设备和手段,对所要教的科目进行实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的结果。老师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法,学生不仅仅可以提高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而且也会学到除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实验教学法包含多种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小组实验和个人独立完成两种。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只是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片面,并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而实验教学法它最核心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面对情况如何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实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不死板,不单一。老师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实验方式来进行教学,没有拘束。它还有灵活性,实验教学对于任何科目都是适应的,不想讲死板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营造不一样的教学环境。[1]

二、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

一湖清泉,清澈见底,那是水在源源不断的流淌,高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学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学校的教育体系才会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这活力影响着老师也影响着学生。高校的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发掘一些可塑性人才,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传统的考查学生能力的方法是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张试卷就决定的学生好与坏。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结合,它对学生的考查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自身能力。再者,能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验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拿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是一个需要去付诸行动的工作,但老师如果一味地去讲创业该怎么做,将一些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堆到学生的面前,学生是很难去吸收它接受它。学生最后的成功率也不会有多大,但是如果将在学校模拟一场小小的创业工作,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会有更大的成功率。这就是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魅力。

三、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把实验教学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这是极为好的,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有好就有坏,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来说,学生的接受能力薄弱,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些力不从心。学生也不愿费脑力去思考,去动手。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其次,有些老师对实验教学的热情不高,在教学中他会很少去使用此种方法。有的老师运用了但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发挥,[2]到最后都变成了学生按照自己规定的原则去执行。怕麻烦,也不愿去跟学生互动,还是习惯用老套的教学模式。再者,学校本身的教育体系不完善,课程类别少,宣传创业教育理念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没有给予强大的支持,使实验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未得到实质性的教育。

四、实验教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各大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学生加强教育管理,创新教育体制。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大量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实践出真知,加强了实验教学,就意味着加强了创新理念。实验教学也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实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从多种思想角度考虑问题,会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不能片面性,要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相对来说就减少了难度。实验教学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进行。[3]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创新创业就是要强求人的认知能力是极高的,有发散性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家在成功发表一篇文章之前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鸟在学会飞翔之前肯定是经历了无数的伤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间的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就好比这个,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实验教学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它也有利的保障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五、结语

目前,社会属于人才性社会,没才能你就好比掉队的孤雁,寸步难行,甚至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那么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对高校来说,抓紧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的有才之人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来造福社会。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会帮助到许许多多的学生,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良好的教学质量。多样化的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到的是以前从未接触的。学校作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中间纽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身上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在这个大摇篮里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67-69.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

[3]李春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16.

[4]王彦军.电工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榆林学院学报,2013,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2篇

最近,国务院通过了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具体出台五项新措施,从税费优惠、创新融资方式、促进人才发展、政府简政放权等方面为“双创”加油添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问题,对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之前,南京市就出台了各种政策,对优秀项目和创业人才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鼓励海内外人才来宁创业创新。2011年开始实施《南京领军型文化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五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约3000名。《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自2012年公布以来,已扶持10624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可以看出,南京市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创业创新工作。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科技体制与创业创新趋势不符,科研人员创业存在诸多限制,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现行制度在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上,没有完全理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二、企业孵化器功能单一,孵化效率不高。现在政府开办的的企业孵化器大部分只提供一般性服务,例如场地租赁,与第三方合作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性商务代理服务和制定战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但在市场分析、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企业进出机制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没有统一的人才、项目信息平台。有些人才出于套取扶持资金的目的,利用政府部门信息不畅,将同一项目在各个地区重复申报来获利。同时,没有官方的信息平台来为人才、企业服务,资源不能共享。

四、创业成本较高,政策扶持面不够广。一些载体虽然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但对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有一定准入要求。政府也倾向于扶持一些高科技的项目,普通项目的创业者很难获得政策方面的优惠。

建议:

一、改革科技体制,顺应时代需要。制定合理的人事政策,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正大光明出来兼职创业,鼓励科研人员自主进行项目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明确个人和单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属和利益关系,在保证个人权益的同时兼顾原单位,通过入股、利益分成等方式,保证原单位的合法权益,从而调动人才和单位积极性,从根本上释放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完善企业孵化器功能,改革服务模式。在核心的投融资服务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协助获得政府资金、申请担保贷款、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与风险投资结合等。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出机制,一方面对入驻孵化器的项目要有所筛选和侧重,另一方面要适时淘汰,释放更多的资源给后来者。同时要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利用市场化手段对孵化器内的项目保持实时跟踪和辅导,提高项目成功率。和第三方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性创业、创新平台,打造新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模式。

三、建立南京市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项目需求信息。针对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实际情况,多渠道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取得联系,大力宣传南京市本未来发展前景和用人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家乡创新创业。另外,加强政府、人才、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让各级政府及市场化的基金投资人能及时关注成长中的科技中小微企业,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3篇

(一) 教育目标认识模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愿、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对于该种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及技能要求, 该类新型人才与传统人才的界定边界现在并不明确, 高校、教师及学生普遍没有清晰的认识, 概念模糊。

(二) 课程开设方式单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在高校中一般都与专业课程开设方法一致, 依然采用课堂讲授教学的形式, 这种以第一课堂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显然还存在理论到理论, 课堂到课堂的局限, 并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技能。

(三) 课程开设效果不理想。现在社会及各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效果的评定主要是以学生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在各类活动及竞赛中的获奖情况等来衡量, 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衡量评价体系。这使得评价结果流于形式, 缺乏后续指导性。

(四) 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在各高校中, 由于长期以来侧重专业教育, 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各自为政、独立运行、独立评价”的现象, 二者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五) 专用教材建设落后。教材是教育开展的载体,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短, 形态还不成熟, 所以未形成有系统、有针对性、有适应性的特色教材。现有教材依然存在理论说教性过强, 操作性不足的特点。

(六) 开展形式缺少学校特色。现在高校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办学特色的竞争。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利用有限教育资源, 形成办学特色的出彩点。而由于缺少经验, 各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效仿西方、效仿名校的阶段, 很少有学校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特征及资源优势, 探索出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开展形式。

(七) 合适师资匮乏。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涉猎广泛, 具备知识的横向跨学科拓展能力。不仅如此, 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其知识的更新速度也直接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进度及深度。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大部分是在原有专业教师的基础上经过培训产生的, 这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本身在创新思维发展、创业经历方面就很有限, 这种精神与经历的匮乏将极大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数高校教师来源多元化不足, 尤其一些地方性高校, 很难聘到理论和实战双磬的师资。

(八) 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现在主要有学校-省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这些平台主要依托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管理、运行, 鲜见社会力量的参与, 尤其是地方性高校, 社会资源更加匮乏。

二、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条件

(一) 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一是应突破创新教育目前只在大学阶段开展的现状, 将创新意愿培养、创新能力训练提早化。从小学抓起, 把创新精神融入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中, 只有这样, 创新才更具有持久和长期的精神动力。国家整体教育系统应有更长远规划, 从源头加强生源的创新创业思维。二是高校中不同年级、特质学生应有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避免“一刀切”, 统一模式、统一方法本身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不利于宽泛的创新创业培养。针对各年级设计适合的培养方案, 提供恰当的实践路径, 才能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与信心。将学生进行分类整合, 使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创新创业理念, 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法。

(二) 多形态的开展形式。高校应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培养形态。创新创业不仅要在校园内模拟开展, 还应更多地迈向社会实战锻炼。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校园课堂+竞赛”的格局, 尤其是社会资源相对缺少的地方高校, 这种体系只是想象、模拟, 实战意义很有限。课堂教学也局限于老师的创业课程基本理论讲授、作业训练等形式, 真正意义上精神、理念、思维的训练很有限。所以高校要突破现有教学的模式, 大胆创新, 探索更有力的培养方法途径。

(三) 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思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一支层次丰富、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储备完善的专业教师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员都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专业师资更是珍贵的稀缺资源, 应打破系统、职称、专业等的限制, 将这些师资整合起来充实到教学一线, 真正实现“教的人会做, 做的人会教”。

(四) 多来源的参与力量。创新创业更多的动力应来自于社会, 更有价值的检验也应来源于社会。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 各种不同类型社会力量的参与, 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视野、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更有效的实践指导, 对高校教育效果的评价也更真实可信。

三、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建议

(一) 发展先进教育理念。首先应该意识到, 大学教育也应该“两条腿走路”,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并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或补充, 它和专业教育具有相同的教育地位, 是平行的组成部分, 二者应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一是高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背景、较高专业理论素养、较强专业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 并具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者相辅相成, 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合到专业教育理念之中, 是对传统的、单一的教育理念的革新, 是课本知识向实践的转变, 是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变。二是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 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维及理念,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 有针对性进行创新创业训练,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 设立立体化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适应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 依不同的目标特点具体实施, 这就要求课程的体系化、个性化。

1.课程设置方面。对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精神的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开设, 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学生能力有针对性开设;创业技能的教育可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方针、区域特点设置。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应有层次的持续推进, 逐渐加大难度。

2.教学实施方面。除了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外, 还应增加校外教学环节, 将课堂直接与校外基地或参与机构对接,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些校外教学环节应被纳入正式的课程培养体系, 保障相应的课时, 给予相应的学分。

(三) 建设多元化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教学内容面狭窄, 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意愿、素质和能力。并且在现有职称评定模式下, 教师更多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减少了对教学研究的投入。现在教师教学科研的功利化倾向也很严重, 能带来利益的教学、竞赛、指导才愿意投入精力, 而失去利益基础, 教师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为解决这种现状, 必须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给出更加科学的评价奖励制度体系, 避免急功近利。

1.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做校外导师。高校应该针对学生专业, 年级的特点, 聘请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及有创业经历的人士来校兼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创新创业讲座、座谈、创新创业实践辅导等, 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通过成立校友联合会邀请校友参与母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2.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深入挖掘各学校的资源, 让较强的师资在各学校间可以流动。同时利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拓展师资来源。

只有教师的知识多元化、经历丰富化、眼界开阔化, 思维活跃化, 才可能将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传递给学生。

(四) 设立便捷沟通渠道。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而不发生紊乱, 沟通渠道便捷化至关重要。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 负责对各教学单位统一规划、组织、领导、控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实践活动等。各高校间还应建立完整有效的协作沟通系统, 实现各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 更应给予一些对口指导, 帮助这些高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 提升水平和质量。应该尽可能建立一个与地方各类社会组织联合的沟通网, 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 让学生和学校了解社会需要, 让社会理解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现成果转化。

(五) 建立科学信息反馈体系。为了更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反馈机制是必要的, 这有利于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合理完整的评估体系, 用科学指标引导高校开展教育活动,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日益加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全民创业的理念指导下, 各高校也在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上进行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的为导向, 提出了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的条件, 根据条件结合问题,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锡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维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10

[2]王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9

[3]顾华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3

[4]吴佳佳.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探析[J].改革与开放, 2015, 3

[5]付言森.信仰危机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 2015, 12

[6]李天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研究[J].西南大学, 2012, 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再认识 第4篇

【摘 要】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得到不断深化。但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和对创新创业教育表象缺乏理性、深入地思考,人们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澄清、不消除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将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现就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容易产生的误区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目标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分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创业者为唯一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以满足其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致富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业教育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发展创业素质需要,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创业、就业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因此,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作用是同效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繞这一总体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思维意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就业层面。思维意识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思维认识引导正确的行为。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才能引导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者的精神支柱。心理品质则影响行为过程及效果。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支撑创新创业活动全过程的心理支柱,而且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日后的就业、创新创业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能力层面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合作、沟通、团结、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书写(文笔)能力,形象、语言表达能力,作品包装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实践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就业层面主要是缓解就业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既可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机整体。 三、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注意几点误区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创新创业 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媒体宣传给人们的导向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生毕业就去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能创企业、创事业的能人企业家。在这种导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业教育”,即单纯地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办公司、成为创业开拓者,似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唯一的造就创新型或创业型企业家。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理解的误区。首先,大学生直接创新创业缺乏经验和社会知识。往往自身积累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丧失创新创业的机会。此外,即使抓住了机会,也可能会因自身经验、能力、资源等导致创新创业失败。其次,创新创业的社会机遇有限。不是随时都有很好的创业机会,需要大学生在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把握,更多的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把握而不是在毕业时。再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资金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还不完善。虽然创业教育希望受教育者有机会都去创业,成为创业型企业家,但这不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追求的单一教育目标。高校创业教育只是给学生以后就业、做企业家奠定基础,而不是现在就能培养出企业家。更多的企业家素质的养成和企业家的培养是在创业实践中造就出来的。 2. 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首先,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3.创新创业教育冲击课内教育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之分,即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有明确的列示和区分。二者看似并重,但实际上是主辅关系,普遍存在着重课内教育、轻课外教育的现象,存在着课外教育“冲击”课内教育的认识误区。课内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重视,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学生投入精力较多,考核规范严格;而课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辅助渠道,课程虽在教学计划内列示,但学校、教师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师投入精力少,考核宽泛,随意性较强。当课外教育影响到课内教育时,一切以课内教育为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从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起来的,所以容易定位在“第二课堂教育”层次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看成是各成体系、相互冲突的两个独立体。例如,学生参加模拟创业活动,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影响主修课业的成绩下降,引起课业老师的不满,或者创新创业实践安排与学校许多规章和要求冲突等,产生创新创业教育冲击课内教育的认识误区,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偏颇,重视不足。实际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二者之间是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关系,处理得当,效果倍增。4.创新创业教育单纯是为缓解大学生就业而进行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社会、高校多管齐下,想尽办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背景下开展起来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部分学生自主创业,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单一的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只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进行,容易限制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而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效果。参考文献: 〔1〕曹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2〕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3〕胡旭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及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7(12)

建设局蹲点调研创新创业建议书 第5篇

加快服务设施建设,展现**良好形象

—蹲点调研创新创业建议书

**区建设局局长

根据区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本职工作,决定把“推进天一广场党员服务中心全面建设”做为蹲点调研的课题。通过蹲点调研,以及与负责人、社区群众、各部门的广泛接触,我深深感觉到协调各部门关系、制定操作性强的推进计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协调的重要性。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要有统一的认识,以便加快建设项目的进程,协调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天一广场党员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比如停车场的搬迁问题就要考虑到**交警大队、市建委、区拆迁办等部门,就需相互之间出面协调。由于该项目时间紧迫,规划、用地、环评、城管、交通等有关手续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一方面将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补办,另一方面要与市级部门沟通,尽快解决落实。这就体现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特事特办的重要性。

二、制定操作性强的推进计划。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进程,这就要求相关负责人按时间结点完成任务,排出计划,并要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推进计划,重要问题分别对待,相关部门落实到人。由于项目工期短,任务重,涉及的部门繁多,具体实施过程分工不分家,如果没有较强操作性的推进计划,那前期工作就会滞后。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项目推进的每个环节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由于该项目在繁华地段又临近社区,所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非常必要。在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过程中,充分发挥此区居委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起讨论研究,解决问题。项目建设前,还进行了规划公示,目的是为了了解社区群众的想法。所以无论在方案征求意见方面,还是搬迁方面广泛征求意见统筹考虑,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倾听民意,做到以人为本,加快项目建设的实施。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6篇

第二轮融资的目的是寻求多个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

对于那些寻求种子投资的创业者而言,只要能够让一个投资人感兴趣,他就成功了。但在第二轮融资中,你必须获得一系列投资人的青睐。假设有人愿意参与我的 B 轮投资,我肯定还会去和别人谈,争取大家都入股。事实上,企业在 B 轮投资中寻求的是一个广泛的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个别的投资人,广泛的合作关系对业务开展大有裨益。

商业目标要又远又大

在种子投资阶段,投资人更重视你是否可靠,你是否真能组建起一个团队、一个有价值的公司。但在第二轮融资中,风投追求的是回报率,他们希望能够获得 1 亿的回报,就不会投资给他们认为只能产生 2000 万回报的公司。作为创业者,你得让对方相信自己有创造利润的巨大潜能。以 Airbnb 为例,你得对投资人说:“很快,消费者会选择通过 Airbnb 寻找住所而不是住酒店”。你别说:“看吧,我们过去五个月以来的订单数量已经增长了 10%。“

提前知道投资人的目标回报

你得提前知道投资人究竟想获得多少回报,才能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他们希望你创造 1000 万的销售收入还是 1 亿?比如对方告诉你,自己希望投资收益率有 30%,再多考虑他们 20% 的利润,你在提出 1000 万的投资要求时就要说自己能创造 1500 万以上的利润。

不要过早地和对方签订投资合同

在美国,当投资人和创业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后会有 1 至 2 个月的观察期,这期间投资方会对被投资公司进行尽职调查。这么长的时间内什么都有可能改变,一旦对方因为某种原因取消了投资意愿,在别人眼中你就是被抛弃的弃儿,这对公司再次获取投资很不利。不要过早地和对方签订投资合同,除非你肯定对方会成为投资人。

明白风水轮流转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7篇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这个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他们被称为“新工人阶层”。这个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因生存压力而充满活力的群体,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致使在新疆、内蒙等省市务工的大量农民工开始失业返乡,给社会就业、保障和和谐带来了一定压力,如何支持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目前X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创业与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困难,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对我县辖区内XX、XX、XX、XX等镇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了一次自下而上的全面调研,与50多位有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地交谈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

(一)依托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自然优势,成立兴建农民合作社,发展舍饲养殖、当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初步加工。

(二)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二、三产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依托经验和人脉,成为劳务经纪人。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

特点,积极参加人力资源中介组织,通过传播务工信息以及开展招工等工作成为出色的劳务经纪人。

(四)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外接受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视野比较开阔,也积累了一定资本,有信心也有能力发展本地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一批批返乡农民从城市回归到农村后从二、三产业入手开始创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论在社会效应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通过分析,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方面主要存在思想问题、能力问题、资金困难和政策问题等方面的问题的困难。

(一)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创业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缺乏长远的就业目标和进取精神,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在羡慕他人创业致富的同时,却卑于自己的命运和无能,不愿创业。返乡后出于对运营成本和经济风险的考虑,在创业上心存疑虑,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不愿意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冒险一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二)缺乏创业能力,创业难以成功。虽然一部分有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眼、学到了本领、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信息,但是由于素质普遍偏低,专业素质差,虽创业愿望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国家惠农政策、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及规避创业风险等难以理解和掌握,难以获取识别有效的创业和市场变动等信息,因此规避风险的能力差,导致创业的风险较高。不能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到准确把握,因 2

此在投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达不到投资的理想效果;在营销和管理方面无法做到同步跟进,营销和管理较为混乱,导致创业难以成功。

(三)缺乏创业资金,难以成功创业。据调查,大部分具有超前理念、先进经验的返乡农民工都有回乡创业的愿望和想法。但由于原始积累的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的大量需求,使得这一部分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只得望洋兴叹。虽然,政府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个人可向银行无息贷款,但因数额较小,年限较短,贷款对象的局限性很强等原因,对于部分创业农民工来讲,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充足的创业启动资金成为了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方面迈不过的门槛,致使创业举步维艰。

(四)存在的其他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是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难以进入工业园区,在用地方面存在问题;二是融资渠道有限,信贷门槛较高,难以筹措充足的创业资金;三是大部分返乡农民工会选择根据自然优势创办的农业,但是见效周期长、回报率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四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平台不够完善,适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项目、信息、技术支持较少,政策支持不到位。

三、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报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二)充分认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大意义。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复归,更不能回避经济压力继续加大下复归带来的就业、保障等社会压力。充分认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进一步转化职能,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要从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范围。对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要给予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和创业咨询及信息服务,帮助他们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者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激发创业热情,逐步实现自主成功创业。二是多方面开辟融资渠道,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在生产经营项目 资金的使用方面向返乡创业农民工予以湿度倾斜,同时促使信贷机构进一步放宽条件和开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专项金融信贷产品,对返乡农民工创办二、三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返乡 创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三是构建完善农民工创业工作体系,推动农民工创业。以“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为方针,在市、县两级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人社、国土、农牧、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在乡(镇)、村两级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服务站,及时了解掌握农民返乡情况、创业意向和困难,为县级农 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最初源自于国外, 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创业教育, 是指以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为目标;狭义的创业教育, 是指提高学生从事商业化活动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由最初的求职者升级为工作职位的发明者。创业教育有别于以往就业教育形式, 它以“创新”和“开放”为特征, 致力于培养全能型人才。[1]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早, 逐渐已经趋于成熟, 国外各高校也有了自己创业教育的特色,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进而得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国外模式”:以美、德、日为例

(一) 美国模式

当前, 美国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具体模式包括以哈佛大学与百森为代表的商学院模式。该种模式下设有经营和分销等方面的众多创业课程, 并且学校开展多样的实践类课程来丰富同学的实践经验, 挖掘同学们的创业潜力、激发创业激情和培养相关的创业素养。

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模式。该模式有效地将基本创业知识渗透到基础课程中去,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创业相关知识,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和评估创业机会的能力,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了解如何将自己的创意应用于实践中去。

(二) 德国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两种主要的教学方式, 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 即以某一个问题作为出发点, 由相关教师传授创业理念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都是预先规定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开展, 待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后, 会被给予相对应的教学点评和评价。[2]另一种教学方式为创业学习方式, 即以对策作为出发点, 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内, 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示和指引自主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在参加实践活动前并不会被限定学习的内容和范围, 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经历、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 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结束后, 不需要接受点评和评价, 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 日本模式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创业家教育模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 学生不但能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还要能够将其创业理念真正的付诸实施。二是经营技能综合演习模式, 主要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学习培养有关专业的学生的综合技能, 如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辅助模式, 主要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辅助课程, 该模式的主要对象是工科类或者医学类的学生。四是企业家培养学习模式, 主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

二、“国外模式”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一) 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与观念

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塑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积极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激情。各个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的创业精神可以使即将选择创业的学生, 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合理的自主创业观念。其次, 应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即让他们明白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一定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二) 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完善教学环节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建构相应的课程系统。此外, 我过各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开展实践课程, 创业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论方面, 更需要关注实践层面的问题, 因为创业实战技能是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注重将基础知识课程与创业类知识课程有效的融会贯通, 设置实用性强并且科学合理的创业知识课;高校在开发和设置必修类创业课和选修类创业课的过程中, 要始终结合和考量学生们已有的知识框架, 以及要以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素养作为终极目标。

(三) 保障政府政策的支持, 建构充实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理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扶持, 各级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上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帮扶者的重要角色, 因为脱离了政府各部门的帮扶以及引导,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将始终流于形式, 不能取得实效。各相关政府还要强化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面给予大学生支持, 努力促进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积极提供创业财政支持, 应鼓励各类创业基金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新创企业的资金问题。

(四) 加强交流, 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平台

学校要倡导在校大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利用起自身零散的闲暇时间, 尝试探索着去创立一些小成本和小风险的小型实体, 通过这些实体来感受创业氛围, 以及通过这些创业过程多了解社会中的创业大环境和大平台。

三、结语

国内高校在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时候, 应该在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课程, 并且组织创新创业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努力去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多种途径, 持续完善现有的创新环境。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等综合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依靠学校师资力量,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激发学生勇于、敢于、乐于去创业。

参考文献

[1]李磊.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 2015 (2) :296-297.

上一篇:搞笑演讲稿开场白与搞笑的演讲稿开场白下一篇:ktv服务员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