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2024-09-06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精选16篇)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1篇

1.从表达方式看,结尾三个自然段属于,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

2.文中,当教授把早练过的琴谱交给学生时,是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的,这目光中包含着什么?

3.你认为文中的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通过大师、学生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可以用原文回答)

5.读过此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可从不同角度谈)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2篇

2、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联想,由联想到()。

3、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语段加上标点。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题,标准,创新

在文学鉴赏上, 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即“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 在多年的任教中, 我发现:大多数语文题, 给出的答案太过限制。除了字音字形的书写判断、古文古诗的识记默写、文学常识考核之类的客观题目, 造句子、谈看法、文章文段的阅读理解以及作文等这些主观性强的题目, 答案限制太多。这岂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哪能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没有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 不仅重视培养独立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培养日常需要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更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是, 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重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却忽视了在练习和测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测验, 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为有中考, 有高考。

当然, 我们有课程评价。《语文课程标准》用较大的篇幅提出了评价和建议。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 提出由于“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得到反馈, 通过评价激励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 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 还只重视了课堂上的评价。为什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创新, 在语文题答案中却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为例:古文阅读《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 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 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 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不应该是多元的吗?为什么只给出这样的答案?这样的答案难道不会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 2015年辽宁抚顺的中考题:“如今, 我的外婆已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 她走时, 我在她身边。她看着我, 最后疼爱的光亮, 像淡淡的紫薇花瓣落下, 落在我的脸上, 留在这个世上。”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外婆离“我”而去了 (1分) , 而那些疼我的人给予“我”的爱是永恒的, 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 (1分) , 他们的爱会像紫薇花一样, 平淡之间让生活变得芬芳而美丽 (1分) 。答案是那么确定, 还把分值一一落实了。把答案做得和给出的答案一样太难了!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和表达?只要不是不合逻辑都应该对不是吗?

再如, 2015年雅安中考题里有道古诗阅读题: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 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 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 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 心旆正摇摇。

问题之一:“隔岸开朱箔, 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 请指出来, 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 给出的标准答案如下:“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 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 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 (指出“朱”“紫”并分析合理, 减半给分。指出一处1分, 说明好在哪里各2分。) 这道题的答案有合理的部分, 比如用得极妙的很显然是两个动词, 所以如果赏析那两个表示颜色的词, 就会减半得分。比起选错了词一分不得, 这样合理多了。但这两个动词的赏析, 是不是定得太死?是不是应该说“合理即可”?

最近和学生练习一道诗歌赏析题, 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 第一题是填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学生的回答是“依依不舍”“难舍”“惆怅”等, 偏偏答案是另外两个字———惜别!难道学生的答案错了吗?并没有错, 如果你说他们错了, 他们岂不要困惑?但让我们困惑的, 是答案!为什么不是多个可能, 类似都对, 合理即可?

类似这样的问题太多了。我深深为学生感到悲哀。明明是一个个灵活的小脑瓜, 一颗颗聪慧的心灵, 就这样被僵化的答案困死了。谈何创新精神!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 他们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 生性活泼, 充满生命力, 具有很强塑造力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因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对教师和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反馈。因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语文题的答案上,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可不重视。我希望有一天, 看到语文题的答案更多元、更灵活, 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片天空尽情飞翔。

参考文献

[1]蒲家华.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6 (8) .

六年级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第4篇

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的,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却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脊背,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急,在E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本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700克,内存IMB。第一批准备试用的200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还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想要更新内容,只要拿张盘往里一输就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钢笔、铅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贮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它惟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嫌太贵,现在的售价在1500至1600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书费,还难以在全国推广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1000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两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3.2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20本,每年达到128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240亿册,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360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秤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由第二、三段我们可以看出,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二段“重量仅700克”一句中加点字“仅”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五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电子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第六段中加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谈谈电子书包的使用有哪些意义?(至少写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电子书包的设计者,结合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还想使电子书包具有什么功能?请简要谈谈你的想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电子书包;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

2、答案:强调了电子书包的重量之轻,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

3、答案:电子书包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4、答案:现在的价格还很贵,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

5、答案: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5篇

(一)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îng)

。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下岗了,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儿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也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嗔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盒,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ï dîng)

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盒里招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

响声,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谢。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的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我听来,他的吹奏已达到大师级的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达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盒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小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盒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èn)

之中。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读短文中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词语。

2.写出近义词: 人迷——()

知晓——()

振奋——()3.缩句: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一句中的“居然”的意思是,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这一切”是指

6.联系上下文,理解短文最后一句,在正确答案上打“ √ ”。

①“我”脚下的人行道比过去真的变宽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姑”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 “我们”又为什么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始说累”距离“我们”遥远,结尾又说,“我突然觉得很累”。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从这句话看,她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春雨梨花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品,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他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解: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⑵尊君在不 不:

..⑶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⑷下车引之 引: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B.驱之别院。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语文:巧填汉字

(一)某公司招聘经理用五个读音相同的“gong”字作为选拔标准,以此选拔优秀人才,促进公司发展。

文明礼貌突出一个gong()字;

办事无私突出一个gong()字; 书写漂亮突出一个gong()字;

有进取心突出一个gong()字; 成果丰硕突出一个gong()字。

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上公开课的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因此导致后面课没有上完)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7篇

摘要:学生在解题前首先要进行数学阅读, 之后根据题目已知和未知的信息进行整理、内化, 再进行解题, 数学阅读的过程考验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等, 但数学阅读有时也受题目的设置情境的影响, 比如自然情境和生活情境, 学生对于生活情境很熟悉, 就很容易找出数量关系, 但是有的自然情境不在已有的经验里, 学生在数学阅读的时候就会受到干扰。

关键词: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数学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兴贵, 幸世强.中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4]郜舒竹, 张平仁, 王智秋.数学术语的隐喻歧义及其人文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02) :51-57.

[5]侯旭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测试中的“错题”及其归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大师的学生》阅读答案 第8篇

2.若按叙事内容的.连贯一致来看,紧随第四段的应是第几段?中间部分在叙事顺序属于哪一类?

3.试找出学生练习时感到困难重重的两处心理描写的句子。

4.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明大师的授课成效,试举例说明。

5.请找出怀“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相照应的句子。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9篇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巩高峰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8分)

试题答案:

11.1.(5分)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

A项中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原文中应该指父亲去世十年来。C项中的“克制与坚决”是错误的,母亲的犹豫和终于没有接电话,并不是伟大的精神,而是迫于我们子女的压力无奈放弃。E项中的“习惯地看电话”,说是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只对了小小的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后悔的.心理。

2.(6分)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待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引起读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

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做了高度的概述。

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留下伏笔。

3.(6分)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情节的开端,母亲出了情况。

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

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报平安的电话,母亲再婚被我们彻底打散了,情节的发展。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情节的高潮。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10篇

小题2:试分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的作用。(4分)

小题3:谈谈你对文章开头和结尾这样写的好处?(4分)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11篇

一、根据拟定的新数学概念解答问题, 提升学生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提供一条新的定义, 学生面对陌生的概念起初会手足无措, 但经过反复思维训练, 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后, 其搜集有用信息, 加工和运用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全面提升。

例1.将圆的一半与抛物线的一部分进行组合, 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图形, 我们把这个图形称之为“蛋圆”, 这时, 画一条直线与“蛋圆”相交, 且只有一个交点, 我们称这条直线为这个“蛋圆”的切线。

如图1所示, “蛋圆”与坐标轴分别相交于A、B、C、D, 已知D点的坐标是 (0, -3) , AB是半圆的直径, M点是半圆的圆心, 其坐标为 (1, 0) , 半圆半径为2。

(1) 根据上述信息求出“蛋圆”下面抛物线的解析式, 同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请试着求出经过C点的“蛋圆”切线的解析式;同样, 再试着求出经过D点的“蛋圆”切线的解析式。

解: (1)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 (a≠0) , 根据题意可知, A (-1, 0) , B (3, 0) , D (0, -3) 三点都在抛物线上。

∴y=x2-2x-3, 自变量范围:-1≤x≤3;

(2) 如图2, 设经过点C“蛋圆”的切线CE交x轴于点E连结CM, 在Rt△MOC中,

∵OM=1, CM=2,

∴∠CMO=60°, . 在Rt △MCE中, ∵OC=2, ∠CMO=60°, ∴ME=4.∴ 点C、E的坐标分别为, (-3, 0) .

∴ 切线CE的解析式为

(3) 设过点D (0, -3) 的“蛋圆”切线的解析式为:y=kx-3 (k≠0) ,

由题意可知方程组只有一组解, 即kx-3=x2-2x-3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k=-2.

∴ 过点D“蛋圆”切线的解析式y=-2x-3

评注:本题利用半圆与抛物线定义了一个新概念——“蛋圆”, 并给出了蛋圆切线的意义, 事实上过点C的蛋圆的切线就是半圆的切线, 因此可以利用圆的切线的性质求解, 而过点D的蛋圆的切线就必须根据定义的切线的意义解决———抓住直线与蛋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利用形数结合的思想将“形”转化为“数”, 联立过点D的直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得到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方程组有唯一解, 据判别式 △=0 求出k值, 便可获解。

重点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手段化未知为已知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了形数结合的思想、类比转化思想。

二、通过引导解题的思维、方法, 全面加强学生的模仿、迁移、应用能力

给出一个解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里面蕴含着诸多公式、定理和法则, 同样隐含着解题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已知条件后, 再根据题意进行判断, 说明理由。学生判断、说明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重组模仿、迁移、再运用的过程, 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2. 阅读下题, 再进行解答:点 (-7, 20) 是否在直线y=2x+6 上, 我们常用的判断方法是:将x=-7 代入y=2x+6中, 由2× (-7) +6=-8≠20, 判断出点 (-7, 20) 不在直线y=2x+6 上。

小明根据上述方法, 并且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知, 点A (1, 2) , B (3, 4) , C (-1, 6) 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请问:小明的推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本题从“数”的角度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判断点不在直线的数学方法, 同时又提供了小明的一个论断, 让学生去评价是与非, 要给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必须搞清小明的推理是否符合材料提供的推理方法才能加以判断。

解:小明所做的推断是正确的。根据“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由待定系数法可设经过A, 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 由A (1, 2) , B (3, 4) , 得解得所以, 经过A, 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为y=x+1, 把x=-1 代入y=x+1中, 由-1+1≠6, 可知点C (-1, 6) 不在直线AB上, 即A, B, 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所以A, B, C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新鲜”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据此进行自主地探索, 自主地运用, 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提供给初中数学教学的授课理念。学生通过深入练习“阅读理解型”题, 一方面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应试”的能力, 考试中再遇到类似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类比、应用等能力的题型, 他们自然会轻松地予以解答;另一方面, 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要求自己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最终达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应用, 为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数学教学提供的素材应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通过素材引导学生“会学”“乐学”。鉴于上述要求, 开展“阅读理解型”数学命题教学, 恰好适合这一新理念, 既增添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活力, 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8年级阅读柔软的父亲阅读题答案 第12篇

16.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17. 选文描述拳师父亲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4分)

18.文中结尾写到“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为什么认为“疼痛”是一种“柔软”?(3分)

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第13篇

考点: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45+5×3

=45+15

=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第14篇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答:解:4×2÷4

=8÷4

=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大师的学生的阅读题答案六年级 第15篇

在语文考试中, 大部分出现在试卷中的现代文都是来自其他书籍中, 以此方式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范围, 加强对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显得极其重要, 扩大阅读的范围, 训练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学习的效率。要熟练现代文的阅读, 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带学生在阅读中找乐趣,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由此看来, 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老师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紧密联系, 两者结合在一起, 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1. 培养阅读品质

阅读牵动学习的心理变化, 学习现代文的关键是理解文中的题意和主旨, 它的学习占居语文学习的首要地位。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宗旨, 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是阅读的任务, 从现在语文教学课堂来看, (1) 在语文的课堂中学习的文章和知识稀缺, 不能够达到训练的要求, 实践的题目也比较少。缺少很多对学生有利的熏陶, 比如:人性美、人文文化、开拓创新的思维训练方式, 缺少对阅读品质的提高。 (2) 对阅读的教学方法过于古板, 学生只能按部就班, 没有创新的学习, 做正确的引导、启蒙的方法, 给阅读增添许多困难, 在课堂中老师一味的独自在台上讲解, 没有创新的演讲, 吸引不了听众,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没有达到学习现代文的目的。 (3) 现代文的考题出题思路没有创新, 总是千篇一律, 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 给一个狭小的空间, 学生就囫囵吞枣, 影响学生自身的发挥。 (4) 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愿意阅读, 不愿意学习, 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没有完全掌握, 以为阅读就是认字, 导致完全不懂文章的深意, 更别说培养阅读的品味和赏析。加上的阅读的范围较小, 仅仅进行各种训练, 长久时间下来, 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 觉得乏味, 便不再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可以使学生正确阅读观点, 自主独立的去学习, 可以使学生研究探索现代文中的奥秘, 对人生的思考, 改变简单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创新的优良品质。

2. 激发学生优良的阅读兴趣

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长久的过程, 它有对认知、感情的培养, 它体现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 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活动, 所以, 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等重要。思维品质是自主阅读、思维缜密有序的体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阅读应该是独立自主的, 是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许多初中生对高中书本中的散文、小说等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因为这些文章都掺杂了浓郁的情感描述, 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 很容易就吸引青少年的注意, 还有较多带有天马行空思维的文章和抽象派文章的出现也吸引不少中学生的注意, 因为它们都符合初中生好奇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变化的影响下, 他们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产生兴趣, 思维变得灵活起来。种种表现, 说明新事物的出现对初中生阅读起到巨大的作用, 建议在学习现代文时多掺杂一些社会、真实、理性、抽象的因素在其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不断阅读的兴趣。

3. 进行行动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独自的人格、观察事物的能力, 通过语言的交流过程, 达到理解的目的。这些学习需要掌握很多方法: (1) 通过对字、词、局、语言环境的把握, 了解文章从要表达的感情。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要确定他的意思需要从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里找到答案。比如“人类”, 联想到“说话”、“群体活动”、“有思想”、“男人和女人”等一些能够形容“人类”的词语, 不同的思维联想的词语也不同。语文课程中许多句子需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来取义, 不能断章取义。很多思想都从行动上表达, 比如思考的时候不说话、发呆, 开心的时候会笑、会砰砰跳跳。行动受到思维的影响, 做出的动作也不同。有思维就用行动。 (2) 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要把握语言的语感就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 一段语言有它不同的语感, 表现出来的意思也不同, 比如“你认为你认为的就是你认为的”, 意思就是“你确定的事情就是那样的吗?”等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很微妙, 但是有逻辑性。行动代表一个人的思想, 所以语言中行动的表达便给文章增添了丰富的感染力。

4. 培养阅读能力、展开思考

通过对阅读能力的提升, 提高感知能力, 阅读文章的同时, 感受文章中呈现出的美好和现实, 感受整个世界和社会带来的能量。阅读文章带来正面的力量, 培养爱国、爱和平的高尚精神。通过文章的思考, 引发对自己、对社会的思考, 广泛阅读, 开拓创新, 思考未来。做一个独立有思想、有人格的有为青年。

结语

语文老师在现代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 让学生以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现代文, 正确定位自己在学习中、社会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是现代文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维、实现梦想。不断地改变现代文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社香.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9) :14-27.

[2]胡贵阳.培养学生巧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教学策略[J].语文课本, 2014 (8) :151.

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第16篇

答案:

方法一:调走6人还剩18人,那么18个人还干24个人的活,即3个人干4个人的活,每个人要多干原来的三分之一的活,而多三分之一就是要多挖1方土,所以每个人要挖3方土;

方法二:假设每人每天挖x方,完成任务的天数为y天,那么共有24xy方土需要挖,5天内挖了24×5x方土,5天后剩下24x(y-5)方土没挖,这时只有24-6=18人了,则有24x(y-5)=18(x+1)×(y-5),解此不定方程即可。

解:方法一:调走人后每人每天多干原来的几分之几:24÷(24-6)-1=1/3,

原计划每人每天挖土的方数:1÷(1/3)=3(方)。

方法二:设每人每天挖x方,完成任务的天数为y天,则共有24xy方土需要挖,5天内挖了24×5x方土,

所以24x(y-5)=18(x+1)×(y-5),

根据题意得出y必须大于5,

所以24x=18x+18

6x=18

x=3

上一篇:课文《观舞记》教学反思下一篇:传习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