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素质范文

2024-08-28

农民职业素质范文(精选6篇)

农民职业素质 第1篇

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修梅镇真武村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真武村,那是个比较落后的乡村,最近几年,我村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几户村民都建起了小楼房,但在精神风貌状态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今年寒假,我特意对我村的农民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亲自深入到许多村民家去观察。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调查主要是以谈话和笔录的形式进行的。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得着手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我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农民素质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也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当前农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农村风貌却与理想中的相去甚远,农民的素质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与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等缺陷,而我村不外乎也存在着这些顽疾。下面将呈现我所调查到的一些现象和所取得的收获。

我村农民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从两个角度来呈现。一方面是科学文化素质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升很快,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的教育也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文盲率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我村的教育仍存在着很大的“空洞”,文盲率也一直很高。而且又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我村的文化素质整体下降,且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对学业失去兴趣,宁愿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通过十几天的调查,我发现我村具备科学素质的村民屈指可数,他们绝大部分对科学根本就没概念。现今日我村村民的科学素质,不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思想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赌博在我村可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有些人小打小赌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的人却是以此为生,于是乎,赌博致贫、家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从而致使家庭矛盾激化,邻里间无法和睦相处。赌博之毒,毒在它足以扰乱人的心性,扭曲人的价值观,弱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好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我村的脏乱差现象比几年前好多了,以前一般都是屋前“垃圾场”、屋后污水坑,倘若屋主人不讲究,则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弄得人们只能择路而行。但这些年改变得也并不彻底,还是有几户村民不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影响着我村村民素质的提升,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以及一些愚昧的等级观念等。在中国大多数人心里,总认为农民象征着穷、蠢、脏,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却是名副其实的富翁,享有着人们给予的尊重与赞许。我村农民素质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我村的经济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村民仍主要从事着以

家庭为单位的单一的农业活动,收入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少,要建设好新农村没有物质保障。

2.我村的教育工作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家庭仍在为无钱送孩子读书发愁,有些孩子读书还得走上很长时间的路程。而且由于受到迷信及一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政策在我村也难以得到推行,许多科学言论难以立足,就拿我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说,这个政策在城镇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包括我村,许多人宁愿花钱也要生,在他们看来“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便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3.随着我村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大量增多,致使我村的乡风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力军。我村主要靠老弱妇孺支撑着,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知识面窄,难以挑起乡风文化建设的重担,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4.基础设施匮乏,村民的精神生活贫瘠。在我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欠缺,几乎看不到休闲场所。在村民心中,所谓的休闲无非就是看看电视、磕磕瓜子、打打麻将,甚至只是小睡一会儿。

5.我村的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舍弃管理只顾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建设好新农村,告别脏乱差的评语,就得重视农村的管理工作,找到一个适合的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

6.一些乡村干部未起到有效的领导示范作用。在短期内,作为“软指标”的精神文化建设无法明显地提高经济,因而,在政绩工程满天飞的当代,其根本得不到重视。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7.农村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农村,许多保障措施都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而有些保障措施难以实施,有的甚至偏离轨道。就譬如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但其却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我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搞好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真武村村内企业主要有钢制品厂,丝绸厂,织布厂,木器厂,床上用品厂,有些企业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而且整体结构也有待完善。

2.积极地配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我村基础教育,对我村村民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建立一套具有我村特色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3.丰富农业的经营方式,增加就业,留住一部分的青壮年。可以通过增强村民的养殖技能扩大养殖范围,实现集体或合伙经营。我村主要的农产品有杏子,马铃薯,香菜等,可以对它们进行专业化的种植,提高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旧设施,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我村,我还没发现几个像样的娱乐休闲场所,休闲设施很是匮乏,而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则根本无从谈起。

5.增强我村的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村规,塑造出优秀的村容村貌。在我村,每户村民都相隔一段距离,隔得近的联系还挺密切的,隔得远的联系很少,这样无法增强我村的向心力,无法将大家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建设好新农村!规范村规村制,有利于提高村民整体素体,赢造良好的氛围。

6.我村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在我村,开会还要走上好一段路,信息传达的速度不可观,虽然近来通话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普通村民仍难以了解领导干部要干些什么,干了些什么。

7.要组织有意义的乡村活动,宣传乡村文化,调动村民的热情;通过创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在我村,乡村文艺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不仅缺乏领头人,而且村民也没什么热情。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毛泽东也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由此可见,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了我村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我村仍处于一个尚待发展的状态,仍有许多的疑难杂症要去处理、解决。而想要跟上党的步伐,建设好新农村,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但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村民自身修养的提高,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几代至几十代村民的努力奋斗!

农民职业素质 第2篇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其中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品读研习精神层面的追求、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与艺术修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于2011年8月30日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让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水平。他强调,公民科学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衡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这对于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落实,政府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方面的着力关注,不仅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而且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成效显著,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行动扎实推进,科普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与优良人文素养的公民比例显著提高,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就当前的基层群众科学及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显然进步于农民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农民是国家管理的最基层主体,可以说,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建设对于国家来说是处于范围最广、难度最高,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为跟随“十二五”规划的步伐,推动深入最基层,扎根社会,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行动,努力提升农民科学与文化素养整体水平,全面跟进配合政府决策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道路,本文对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我国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1)现阶段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持续走高,尤其是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之后。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而农民群体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在我国一直就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但其因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农民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愈发突出,越发不注意思想道德修养,在物质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人文熏陶在农民群众中的进步显现的并不明显。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农业技术知识缺乏,科学技术水平偏低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主要依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不足表现为:

①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如收割机、犁田机„„但是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知识缺乏,使用以及维修这些先进机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不仅资源得到浪费,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 农作物种植时间分配、种植密度、施肥数量、除病周期及药剂分量等都不够科学。虽较以前农作物产量大大提升,但是目前实际产量与利用农业技术培植的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偏低,产量提升空间依旧比较大。

③ 农业养殖技术没有引进与落实,包括渔业养殖、畜牧业养殖。饲料的生产与引进给养殖业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农村出现的猪瘟、鸡瘟、狂犬病等病毒蔓延依旧没有得到重视与防范,农民群体在“大**”中依旧是损失最重的受害群体。

④ 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也较弱,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观望的态度,能看懂农业科技知识的很少,很难掌握要领。

2、与外界科学发展信息脱轨,封建迷信现象依旧存在

当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已经迁到农村,虽然农民群众能够通过这一渠道获取一部分的信息,但并没有引起重视与关注,对政策动态、经济方针、科学技术新发展„„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和空白性。因农民群众科学意识薄弱,面对各类困难与挑战,他们仍寄希望于封建迷信行为,通过封建迷信活动求医治,驱鬼神,“算命先生”“风水先生”风靡,进一步隔离了农民自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3、忽视农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当前政府大力推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在农村地区这些观念对于农民来说,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主要现象有:随地乱仍“白色污染”,耕地、池塘、小溪、山地等随处可见;人均耕地大量被占用,尤其是基础设施、乡镇企业大量占用;农民受物质利益驱动,部分水田改种经济作物,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也在逐渐浸染;商业化砍伐移植树木,给农村绿色植被划出了一道道的伤口;农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不合理操作,使得耕地肥力下降、生态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废水废气的乱排放更是给农村生态环境抹上了一层层阴影。

4、日常生活方式不科学,身体素质不高

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来看,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就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的结果来看,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其极不和谐。首先表现为:健康保健意识几乎接近于零,膳食结构不合理、农民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并且受到严重影响,缺乏健康举措;其次,日常休闲娱乐方式不正确,“赌博之风”只增不减;再次,医疗卫生、食品卫生等都没有跟上城镇水平。

5、“跟风走”的现象严重,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也在逐渐的升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现象层叠不起,导致很多不正派、无组织的行为出现;民主选举混乱,投票随意,缺乏理性,无组织性;法律意识淡薄,被侵权时维权意识薄弱。

6、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精神生活匮乏

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社会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当前农民大多数都是呈现金钱至上和利己思想;个人利益摆前,国家和社会利益至后;社会正义感、尊老爱幼、责任感„„逐渐流失;荣辱观、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不仅存在道德失范,而且还存在道德失衡、失序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谐社会建设。

以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绿色社会、法制社会、民主社会的特定内涵。一方面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胡景涛总书记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破除小富则安、封闭保守、急功近利的意识条件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加收的基础,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长久之计。所以提升农民群众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2)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基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影响其偏低的因素与原因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内在的主观方面与外在的客观方面进行剖析,来寻求突破性的对策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建设。

1、内在主观因素分析

农民是提升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者和最终使用者,来自农民自身的因素对其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其思想观念与行动直接影响着农民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意愿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时效性,内在的主观方面无疑是决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因素:

① 受教育程度偏低。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农民受教育水平大部分处于初中和初中水平以下,农民对于新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了解少之又少,学习能力也很差,实践运用能力也很低。这是制约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

② 思想固化,受小农经济思想牵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小农意识已经解体,但农民生产都是依赖老辈们传授经验,受以前“自给自足”思想的影响,固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愿意去接受外部新的事物,安守于自己的圈子内,不关心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意识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2、外在客观因素分析

外部环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作用任何事物并形成一定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所处的环境脱离不了关系,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是如此。目前,影响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的外部因素主要做如下总结:

① 缺乏基础设施。农村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最基层的地方,一般实行发展大计都是优先从城镇出发,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知识资源的来源确实屈指可数,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源书籍、没有拥有信息快速更换得网络铺设、没有参与交流的畅谈场所、没有投身健康的活动地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造成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偏低的原因。

②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农村的发展远远及不上城镇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在教育这一块,农村仅仅还只是局限于应试教育,对于其他应用知识与视野的开拓都没有涉及。农民都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读书走出农村,大量优秀人才从农村流失,出现一种“逆淘汰”的现象,知识性人才都被流失出去,而素质偏低的人都被留在了农村。政府资金拨发力度不够,资金缺乏,农民学习网络体制无法实施,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三、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对策与具体途径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为指导,全面推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方案,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下是实现目标的对策以及措施建议。

1、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向农民灌输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培养农民群众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其积极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发展自身。

开展定期思想政治学习。由村党干部组织实行,定期对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进行指导学习;由先进代表进行督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切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学习小组,就有关思想实行干部与农民讨论学习,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民主管理意识;树立思想政治先锋模范代表,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古语有云: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依此而言,提高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之一,只有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才有保障。笔者依据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托,提出一下措施:

建立相应的农村“图书管”设施、“农民书屋”等公共知识资源机构,引进公共网络设备,倡导农民及时自主了解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外部市场动态;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等组织场地,建立公共学习场所,开展农业技术学习交流活动、文化探究、文化塑造等活动,促进共同进步。

倡导当地大学生或者各地学校捐赠书籍资源,形成可再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当地乡镇企业赞助配备书籍、专业人员指导、相关硬件设施等,促进农企共同发展。

建立公共娱乐交流场所。如:当地特色文化学习馆、村民活动健身中心、文艺活动室等。切实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民精神娱乐生活。

3、开展科普宣传与培训

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以加速增长的速度更新与换代,对于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研究更是处于第一线,其不仅要有力的支撑全国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要为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做出极大贡献,普及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与技术,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迅速提高,而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动力。

凭借本地大学生的优势资源,开展大学生进行“下乡”活动,利用宣讲、科学演示、实地操作等方式坚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重点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反对愚昧迷信和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对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指导培训。

成立科技咨询服务站、农民问题反馈小组,定期针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方式,邀请专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指导。

利用农村科普栏、科普橱窗、公共网络设施服务,手机信息平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推进他们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动态,教育他们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使其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开展农民业余技术培训,不以伤害生态与环境为前提,推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用以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农村先进代表为领头人,带动后发群体,开展科学技术、职业技能、岗位职能示范。

4、改进农村管理体制,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胆引进优秀人才,构建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人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根本与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拥有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切实关注民生、以“惠民生、和谐农村”为重点,才能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落实到基层,为提高农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对村干部绩效评价体制进行完善,将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等概念引入干部工作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以生产力为指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构建官民一体管理团队。切实以“全民参与”为指导,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上着手,就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务,选举农民代表或全民参与决策,落实“民主议事”制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村组织管理效率,又能着实从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出发,以农民利益为主线,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村内“致富能手”、“知识达人”、“技能达人”、“学习积极分子”等,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来激励带动其他农民自主积极投身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农民群众的自觉意识。

5、建立村内示范团体

选拔一批优秀农民,以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提高其生产技能。抓住关键群体,建立优秀团体,发挥“先学带动后学”的效应,充分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农民来说,看得见的利益才是最吸引人的,建立示范团体不仅可以消除农民个人风险忧患,还可以发挥“1+1>2”的团队效应,最大化产出。

6、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物质温饱已经不再是农民头等关注的部分,健康素质逐渐进入农民群众的眼帘,也有很多农民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已由传统的求医问药转向身心愉快、健康长寿上来,开始对各种问题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按照“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抓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足农民身体健康的基本需求。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日常生活,改善农民日常不良生活方式。

7、成立文化小组,创建精神文明

农民职业素质 第3篇

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 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因此说,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教育,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础性教育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 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以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上。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它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各种措施的协调配合, 首先要抓好基础性教育, 大幅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 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 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规模经营、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也为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转行, 转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依靠科学技术, 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就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要前提, 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 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为此农民也要实行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 如种植方面包括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科学使用, 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等种植技术;农业机械的原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等机械设备基本知识;也有必要学习有关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 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可以实行初、高级等级评定, 将来还可以实行资格认定, 有高等级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科学种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经纪人等方面都将在当地起到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实践证明, 传统的自然的小农耕作模式不能解决农民致富问题,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向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分工协作相结合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发展。高等级农民将是未来农业潜在大户, 他们有能力、也有底气完成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这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据赴德国农业考察组报告介绍, 德国的土布罗克农场经营37公顷土地, 有两个半劳动力, 除种冬麦、大麦、玉米、饲料、马铃薯等作物外, 还饲养95头奶牛, 每年出栏肥猪1000头左右, 年收入10万马克, 劳均收入4万马克 (合人民币22万元)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这么高, 关键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从事机械化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采取现代化技术装备从事农业生产。三是管理科学化。四是人员的知识化。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必须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才能实现。因此说, 农民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 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

三、融入城镇生活需要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

职业教育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渠道, 加强职业教育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对进城农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就业能力, 无疑是将农民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现实途径。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应结合产业需求对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 满足市场对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 坚持专业与需求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提升素质相结合, 为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寻找工作提供技能优势。

摘要:强化职业教育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手段, 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转岗就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现实要求。

农民职业素质 第4篇

1.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不利因素

1.1农业发展的程度与农民素质不相适应 当前,农业建设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已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受教育的年限要远远低于平均年限。农村从业人员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2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公共培训内容的差距较大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几个项目来进行,培训内容相对单一,与农民需求差距很大。

1.3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配套资金投入外,其他农民培训活动均依靠国家、省下达的培训项目,甚至有的区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这与广大农村劳动力庞大的需求群体形成了巨大反差,培训投入明显不足。

2.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使命感

2.1农业增效,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良种推广、新技术引进和农民培训步伐。

2.2农技推广,离不开农民素质提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会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更是直接面向最基层的农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广科技,提高农业效益,都离不开农民文化至素质的提高。

3.精心组织,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1加强领导,落实专人负责 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等方面入手,这需要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并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人负责组织科技培训,形成左右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农民培训组織网络。

3.2加强调研,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和方法是农民培训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和采用先进科学的培训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科技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明确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单位、主讲专家、参加人员等。

3.3精心组织,确保农民培训实效 一要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和培训对象进行培训。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观看农技科普视频、田间现场示范、开通专家热线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使群众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本领,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三要做好结合。农民培训要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树立紧密结合在一起;四要采取激励措施。

4.创新机制,增强农民培训的内动力

4.1县级统筹,健全统一实施机制 农民培训由乡镇实施,易出现培训力量薄弱、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培训资金被挤占挪用等弊端。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纳入县级统筹,统一实施,面向社会聘请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培训工作。

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 第5篇

“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网上座谈会发起缘由

[主持人]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日常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各地各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非常高兴的请到诸位嘉宾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一同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下面我们首先请中宣部宣教局的刘晓航副局长,谈谈为什么举办这次活动,初衷是什么?

[刘晓航]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大家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组织这次网上座谈会,目的就是围绕“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为主题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观点和建议,探讨和改进工作办法,以便更好地贯彻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

[主持人] 你一直长期从事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我想请你谈谈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 [刘晓航] 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创建工作,它是农村群众移风易俗的伟大创造。据初步统计,现在全国约有92%以上的乡镇和86%的村开展了这项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江西开展了评选精神文明乡的活动,海南、河北开展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湖北开展了新村建设和“四通四改四进家”的活动,山东济宁开展了创建文明一条街活动,福建南平开展了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广西柳州开展了科普、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安全的五进村创建活动,甘肃的金塔县开展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宁夏开展了创建农村文化活动。同时中宣部、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文化部等14个部委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多姿多彩的活动。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乡土特点。形象地说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口袋脑袋一起富,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紧紧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如文明生态村和文明信用户的活动都是一起富。二是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始终把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 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把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三是沿着内外两条线同时展开。在农村内部主要引导农民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的活动,改善农村环境、增强服务和造福农民的能力。从农村外部主要是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城乡共建、居民共建、三下乡、西部助学和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为农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在共建中传播先进文化,营造一种新的党群关系。四是以亿万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广大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转变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连片创建活动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由于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一部分农村、一部分农民已经先富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展示了新时期农村的美好前景。

总之,近年来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在继承中创新,在服务中发展,为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了一些事情,也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载体、新经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疑这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目标,坚持贴近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农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我国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差距 [主持人] 通过刘局长的介绍,我们知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陈副司长,你在农业部科教司工作,想请你谈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状况,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什么打算

陈凤秀]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我们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提高我们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农业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 式、多种渠道开展工作。

我们主要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全国每年有上亿人次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今年我们在三个粮食主产省,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去年为了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在粮食主产区和革命老区以村为基础建设了1600多个农业科技书屋,为每个农业科技书屋赠送一些光盘,这也是探索下乡和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第二,我们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从90年开始农业部门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培训,99年开始我们组织实施跨世纪培训工作,这两项培训工程主要为农村的骨干农民开展培训。到2003年已经有将近3000万的农民参加了培训,有近一千万的农民获得了证书,这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我们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年收入比没有获得的证书的农民平均收入高30%,开展培训的村年收入比没有开展培训村的年收入高30%。针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从今年开始我们劳动部和农业部等六个部门一起共同实施了“阳光工程”,主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输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财政资金主要采取发放培训费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对参加培训技 能的农民给予补贴。今年我们培训的计划,培训转移劳动力是250万,目前为止已经完成200万,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发挥高等院校在农民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农民中专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办每年也为农民培训上百万人次,同时我们和高校配合培养人才。应该说,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农民素质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想这对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 刚才两位嘉宾从整体上介绍了农民教育的一些情况和重要意义。我想请问陈副部长,你在江西,能不能谈一下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在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东有] 首先我非常赞同刚才两位同志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是非常符合农村的实际。就当前江西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就。

江西近年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直接指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部署指挥下,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其中有 几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非常有效果的。一个是我们的文明走廊、文明新农户、文明小康示范村。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我们主要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有载体又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农村文明建设工作。首先320国道、乡、县、村建设,这样一批标准较高的精神文明村镇得以建设起来,并且向周边扩展,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主体的。

总的来看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四个特点:一是农民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农民的文化不断丰富;三是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四是农村的文化阵地得以巩固。

这些年来,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是非常显著的,进展情况也是非常喜人,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农民兄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陈东有]正如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一样,很多网友也都谈到这个问题,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们对当前农民的素质状况,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要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刚才的评价是客观的分析,对农民的素质状况也要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有差距,这亟待提高。

有很多问题主要和农村当前教育问题、生产方式问题,以及和由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上 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长期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有的农村人居环境不好,人畜共居,环境比较脏乱差,这样使农民兄弟的身体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包括一些富起来的农民由于生活习惯导致他对自己周边原来传统的生活环境没有比较好的看法,没有意识到如何过上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安静的、清洁的生活。

第二,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不少农民兄弟白天下地头,晚上睡枕头,而且有的农民兄弟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

第三,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消极腐朽思想抬头的情况。一些农民兄弟把封建迷信活动重新又捡起来,把还烧香拜佛捡起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农民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的甚至危害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有一些农民兄弟由于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不高,更缺乏对科学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受到了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的伤害。其中还有极少数自己就成了制假贩假者。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农民兄弟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亟需提高。

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素质低下,主要是由于传统上历史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他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而出现的这些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工作的实际,我们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以供大家参考。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两大问题:

第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很重要。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操作层面上着手,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尽快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尽快提高农民兄弟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有一些网友在网上谈意见的时候也谈到这一点,这是非常中肯的。一是用良好的民风、村风的方式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的改掉一些陋习,这样帮助农民兄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比如刚才讲的喝酒、打牌这些东西不是不要,一旦过分了,如果只是喝酒、只是玩麻将、打牌,这样村风、民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建立不起来,这是从村风、民风,从生活方式上入手。

第二,让农民接受各种文化和知识教育,这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对文盲、半文盲的要加强基础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尤其是农业技术职业教育这很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文 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增长各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农民兄弟识别是非好歹,对改变陈旧的观念,革除不良陋习,参加市场活动,培养农民兄弟的竞争能力,保护农民兄弟自己的合法权益都是有好处。像我们省今年已经制定计划,从2004年到2005年在农村对农民兄弟进行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今年是30万,从2010至2020年准备再培养100万。江西省农民阳光工程也是和这个配套的,是以基层的乡村干部、农村青年为重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知识。

第三,建立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所、文化活动室,组织培养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生产致富的文化科技活动,这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科学氛围。我们刚才讲的江西文明走廊的重点就是组织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宣部等14家单位每年都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通过以上这三个办法,可以把农民兄弟的潜能挖掘出来,就是人心思上、人心思好、人心思有出息,让农民有比较好的生活氛围和文化科学基础,这样,农村正风就会有舞台,歪风邪气就会退出去,人们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建设美好生活的原有想法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弘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可以因此得到提高。

通过农民信用户把文明建设活动和农民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当农民兄弟通过建立自己信用等级的同时获得了贷款,提高了自己的生产 能力,提高了自己出外务工经商的能力,过去在村子里面出现的喝酒、打牌甚至其他的陋习就没有市场,或者人们的精力就转移到正确的方面,转移到积极向上的方面。我们只要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法积极地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兄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谢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主持人] 刚才陈副部长介绍了一些农村文明建设当中的问题,也提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下面我想请问河南的马副部长,你有一项职务是文明办主任,你负责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请你谈谈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马正跃] 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和载体,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感觉创建活动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至少发挥这么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一是调动群众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广大农民兄弟,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参与到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当中。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二是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就需要有一个抓手和载体,这就是创建活动。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在农村开展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的文明村户创建活动。通过创建、通过评选、通过挂牌、把村村户户都发动和调动起 来,都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参与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有一些很小的活动我们感觉到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在一些农村开展所谓的晒被子,到九九重阳节,家家户户把老人的被子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看看哪家老人的被子新,看起来是比晒被子,实际上是比看谁家的后人对老人更孝敬,通过这些活动把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第二个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这是群众性创建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不是像过去居高临下,很生硬的对农民进行教育,而是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引导怎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感觉创建活动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像现在农村普遍开展的“村民公约”,这是农民群众自己制定的,一旦制定下来,将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些作用,在河南农村一些地方农民朋友很形象地把“村民公约”称之为“农民的小宪法”,它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还有比如农村创建活动当中出现一些群众自己组织的协会,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个作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建设。在移风易俗这方面,河南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变群众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垃圾乱倒、水乱泼等。二是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美化村民的周边生活。三是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团结、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 风气。像刚才陈副部长讲的多种现象,现在在农村还存在,这些问题是多年形成的,解决起来还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创建活动这些年确确实实是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

第四个作用,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落实到基层。我感觉创建活动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它不是就精神文明建设讲精神文明建设,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比如说从八十年代初我们开展的文明村镇创建一开始就是两个文明建设,既有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物质文明建设,从文明村镇建设一开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文明户的评选首先要求就要具备两个文明。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活动不仅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户,对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农民致富,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也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这项活动,广大农民群众反映这个活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 谢谢马副部长,我们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之中,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有很多网友正在陆续登录和收看我们的视频直播,在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网友“千重山”、网友“悄悄地来我悄悄地走”等等很多网友都留下了问题,现在我们就继续回答网友的问题。

接下来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 13 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主持人] 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李文学] 首先感谢中宣部宣教局、人民网给我们创造这次和网友共同讨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题。应该说这个话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研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我想有必要把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说一说,我是这样认识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共识,这三个文明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体制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关系是很明了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现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国家的重点在哪里。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这是根据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的,怎么理解这个重点,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从我们国家的整个人口结构来讲,如果按照城镇化 40%来推测,有60%的公民居住在农村,这部分人的思想素质、身体健康情况、文化科技知识以及就业能力如何,都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人的素质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件。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里搞的很好,把农村这60%的民众落在后面,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从人口比重来讲这个问题。第二方面,从差距上讲这个问题。我们提重点在农村,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比城市低。但是城里有城里的情况,农村有农村的特点,确实存在着在某些地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甚至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状况。它的难点也在农村。

另外,我们今天的座谈会主要讲农村的精神文明,农民的素质与农村的小康建设。根据我们在新闻单位多年来搞宣传和报道的经验,我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方面我的想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个想法,判断我们为什么说要为了人的素质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人是第一位的,任何一项建设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需要人去创造,需要人去实践,反过来人对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解决人的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提高素质。

第二个想法,这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我有一个想法,如果说我们物质文明它的对应物是财富的话,政治文明的 对应物是社会的机制和体制、制度的话,我说精神文明的主要对应物是人,当然这里面也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思想道德,但是这些的主要标志性的东西是人的自身。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把重点列为人的自身建设,这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第三个想法,从三个文明的差异来分析,也应该是重点提高人的素质。这些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尽管我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了加入WTO的考验,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一直还是比较快,农民人均收入尽管是反反复复,但是从今年开始也有一些突破的增长。在政治文明方面,在农村全面推行了村民自治,发动我们群众自己起来管理自己,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的建设。相比之下,确实存在着离农村的三个文明精神,离精神文明比较远,尽管我们加强了这方面,但是相比物质文明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几年里我们不可想象我们物质文明上去以后再补精神文明这一课。所以,现在做人的工作是第一位,只要有了人或者有了高素质的公民队伍,我们一切的经济发展难关,一切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将发生突破。谢谢!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需要在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加大投资

[主持人] 出席今天座谈会还有一位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专家,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温铁军] 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我们怎么看大包干以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大包干以后就是现实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的上层建筑是什么呢? 就得根据它现在实际所处的经济基础来决定它需要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当然,不排除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有一些已经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农村,比如韩村河,我们都去过,那已经是完成工业化的社区,工业化社区的上层建筑应该和工业化的城市是一致的,而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农村的上层建筑当然和韩村河不一样,跟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地方的这些农村也不一样。所以第一个我们得搞清楚。

第二,如果想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其实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投资,我们知道大包干以后政府财政用于农村的开支曾经一度下降到不足3%,主要是维持农村基层的行政开支。当前农村正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今后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这四大类的投资主要用于县乡基层。”但从实际情况看,要真正落实到基层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今年夏天我到河南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农民自己办了一个小庙,小庙墙上有马、恩、列、斯画像,这头有从毛泽东到江泽民的画像,前面放了一个神,是他们村里的一棵老树,老年人都相信这棵树的年龄很长,老百姓其实是很现实的需要,他相信以前这些革命导师都给老百姓好处了,现在大家要想长寿就拜拜老树。县里问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说这就是农民的需求,在你不能给他一种让他更为需要的需求之前,他就相信这个。我说,讲得比较直白的话,当年我们下乡的时候给农民带动起来,知识青年到农村演节目,我记得当时我还带了小提琴和小号,农民非常欢迎,虽然听不懂你吹的什么,但是也挺热闹的,而现在能帮他们热闹的人都很少。

从现实情况看,确实是不能光坐在办公室一说,也不能光在报纸上写,让农民提高素质,加强他的精神文明建设,得有实招,我觉得精神贫困恐怕问题更复杂,这个领域存在不存在真空?执政党不占领,其他各种各样的力量就会占领,它不会空白的。

韩村河村和顺义区白各庄在 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人] 谢谢温院长,刚才你谈到北京的韩村河村,我们都知道它是京郊有名的小康村,所以想问问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嘉宾,你能不能谈一谈韩村河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呢?

张桂平] 我是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今天我受党的十六大代表、韩村河党委书记田雄的委托出席座谈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如何创建美丽和谐的韩村河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富有,更要向传统观念挑战,培育韩村河精神。一是团结向上文明健康的新村精神,二是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是求实、创新、拼搏的敬业精神。四是珍惜荣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我们每年都开办精神文明学习班,对全体干部、职工和村民分批进行培训,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为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连续十年投资为村民订阅《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每年投资近20万元,村内建成图书馆藏书近万册。为了移风易俗,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艺术节活动。同时我们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充实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按照《韩村河文明准则》、《村民文明公约细则》以及相配套的文明标兵、文明户评比条件标准及方法进行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并给予各种奖励,激发了大家创建文明的热情。通过多方位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韩村河邻里和睦,人人心顺、有效的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韩村河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镇先进单位,首都创建 文明村镇示范点,在韩村河的发展基础上,我们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又评定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在2002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主持人] 今天在座的还有北京顺义区白各庄的党支部书记张玉英,其中有一位顺义的网友,他想问张书记,你们村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张玉英] 首先,从整治环境开始,我们村党委会提出整治环境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环境改造了人,教育了人,也可以提高人。我们两委会认定从修路、平塘、扩宽马路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当时资金不足,我们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发挥党员的作用,号召全体村民参加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们从2001年北京郊区整治工作百日大会战作为契机,硬化了路面,粉刷了墙壁,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在道路两边种花种草,修建了街心公园,一时间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把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又将街道的排水沟变成了暗沟,拓宽了主要街道。重新修改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改水改厕达到了85%。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我们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建设了党员电教室,还有我们的村民学校。在文体方 20 面,活动中心落成了,设置了理发室、洗浴室、图书室、卫生服务站,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无偿的服务。从98年到现在,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总投入了800多万元。

第二方面,加强管理。因为投资那么大,怎么管理?村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听大家的说法,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最后形成了集体管角、党员管片、村民管面的方法,成立了保洁队,负责村民主要街道的清理,二是划分责任区,三是八名党员各管一片,如80岁高龄的王术清老人自己认了一段绿地,去年因为年龄大已经逝世,现在的责任归他的儿子管理。三是实行了门前三包,各户对自家门前的卫生自己分段管理。四是建立了利益的导向机制,城市、农村对于白色垃圾都是件非常头疼的事儿,我们号召全体村民自家清扫垃圾,到村委会每四斤白色垃圾换一袋洗衣粉,这样制止了白色垃圾。

第三方面,提高村民的素质。我们全面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对于评选好党员、好老人、好妇女的活动,制定了评比的标准,每年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第一年选举出来,第二年去旅游,连续三年评上的出国旅游,这样大大提高了个文化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利用我们村的村民学校和百米文化长廊宣传了农村的法律法规的知识及科普文化知识,强化了英语、电脑的学习。大力开展大众图书的文化评比活动,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三是鼓励村民特别是 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四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我们村对于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第四方面,成效比较显著。搞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村从2003年开始,全村的固定资产在2100多万,去年的年收入是188万,人均的纯收入达到11000元,人均劳动所得得到8816元,有了这些钱怎么办?要想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去年已经研究了免费给村民吃粮,在免费吃粮的基础上,我们给每人又补贴了320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实行了给全村的老年人零花钱每月240块钱,实行了免费的洗浴、理发。这样我们又向到40岁到60岁之间的人,共有148人上了社会养老保险,全体村民免费上了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连续这几年我们村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网友提问

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网评天下] 刘局长你好,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改革,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有所好转的同时感觉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匮乏,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刘晓航] 一般来说文化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大批生产要素 22 游离于农村之外,这不可能不影响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一些地区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十分严重。因此如何适应小康社会的进程,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该说,党和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仅从2002年以来到今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据宣传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各地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有300多万,全国各地县以下的文化馆11万多,图书馆13万多,农民演出队9万多,农村体育场所有33万,每年我们开展三下乡活动都要送几十场戏剧,几百场电影,当然对中国农民这个庞大数量的队伍的影响来说,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尽管这些年农民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国家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给予了很大投入,尽管各个部门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总的来看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远文] 在农村精神文明方面下一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 [刘晓航] 我们要努力创造一种符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与市场经济、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结合紧密具有时代气息 23 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全社会参与和受到农民欢迎的新型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精神文明成果。

具体讲对今后的工作我们有五个设想:一是把教育服务与服务农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政策、热爱祖国。同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二是把道德建设与发展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扬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又要着重在农村信用建设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的推广活动,通过推动农民信用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三是把农村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外部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既要在现有的红白理事会和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基础上,动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又要在共建上下功夫,进一步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鼓励民营经济各方面资源一起建设农村。四是要大力发展活跃群众文化,包括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民间遗产,千方百计建设一批多功能简便实用的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阵地培养人才。五是把移风易俗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重抓好帮助农民规划新村、改善生态环境等关系农民亲身利益的工作,努力让农民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在几方面努力

[废言] 农村文明和农民小康的关键要看素质对不对?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样说对不对?

[陈凤秀] 有一种说法叫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可以说基层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中组部在全国搞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也是通过这个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我们也是积极做这一块的工作,当然别的部门也是在积极地配合做好这个工作。我们利用农广校搞了农村的实力教育培训,有一个统计我们在农广校20多年来培养了370多万的农村用得上人才,这里有将近10%已经在农村的基层包括乡村从事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工作。我们讲我们搞绿色证书也好,搞青年农民的培育工程也好,这里面培育的骨干农民大部分也是在农村的党员和干部,当然里面还有一大批是农村的科技示范户,而且这些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增强了他们的技能以后,本身自己的生产能力增长而致富,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被大家选为农村干部。所以我讲农村的整体农民素质培训和基层干部两个是一样的。

我想提高农民的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农民的素质,提高整个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整体,我非常同意刚才温院长提出的观点,农民的文化素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我想至少从这么几个方面也在积极努力:

第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我们说开展农民义务培训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加大力度,还要做好考核和落实,要规范这个行为。

第二,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好多事情没有投入是开展不起来的,中央也提出来各级财政都要安排好专门资金用于基础培训。从我们这儿来看,今年财政资金拿出专门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培训一个农民中央财政都是有补贴的,当然地方财政要配合补贴。

第三,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民的优惠政策建立机制,怎么制定鼓励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的机制,鼓励大中专的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这方面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政策,可以采取表彰、奖励的方式,对农村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表彰,全社会提倡学习的风气,同时对参加培训以后获得证书的农民在发展生产、信贷、承包等等方面给一些优惠政策。

第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农村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促进农民素质的增强。

与几十年前相比农民素质已有了明显提高

[主持人] 我想你的回答也是解决了创新特色的问题。接下来这个问题是给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部长的,你认为现在农民素质和几十年前相比有什么提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这和我们的宣传教育有什么关系?

[陈东有] 我当年下放到农村,到现在是32年,32年之前就是1973年,这不好比,但是也可以比。比如说从江西的整个农村情况来看,30年前不好和现在比,我们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农村的农民素质、农村情况,新余市余水区有一个尧须镇,这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素质情况非常高,他们在深圳专门有一条新余街,就是深圳有一条街全是这个地方的人,而且在外经商成立了党支部,现在尧须镇里面建了一条街叫做“深圳街”,这里面说明他们有一种追求,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在精神上有非常好的追求。像我们在依顺市的高安市,有个八景镇,这个情况跟两位张书记的情况差不多,他们乡镇工业比较好,农民的素质也非常高,像我们还有赣南的一些地方,九江的地方农民素质非常好,农民的精神追求也非常好,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农民信用户,静安县集右村让我们把他们现有的广播线路再进行一次改造,因为文明信用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跟过去不好比,要求更快捷、更多、更丰富,所以他们对广播电视、闭路电视、电话各方面的要求也比过去高。像我下放到九江地区,九江过去不好跟现在比。

我当时被下放到一个大水库,大家知道有一个千岛湖,这个水库存修成之后,现在看来跟千岛湖一样大,周边的乡村里面的农民素质 也跟过去不好比,要求很高,而且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在这个地方有武宁县,武宁县的文化生活是先进单位,跟我当年32年前的乡村比提高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一个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过去在我们那个地方就一个大学生,现在他们这个地方的大学生、中专生,还有高中毕业的农民还是很多的,比过去多了很多倍。

再就是文盲和半文盲率也大幅下降,我记得在我们下放的那个连队(相当于现在的生产队),当时找写粉笔字的也找不到,我在那个村子里是出黑板报的,我自己建立一个墙式的黑板报,还教这些乡亲们认字,当时就有一个下放的大学生,大概是65年左右毕业的,开始是他教了农民识字,后来他调走了就是我教。

像刚才我们讲到现在江西叫做“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绿色粮仓,水中搞特色养殖”,这是孟庆柱同志提出来的,农村生产方式要改变,不改变生产方式,根本问题解决不了。江西的几样东西在全国是有名的,脐橙、南丰蜜橘,这是科学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的表现,农民兄弟为了发展自己,他不仅要生存还要学技术,学科学,所以农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再一个农民的健康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现在高速公路已经是全国第九位,农村的医疗我们江西也在进行改革,也是做的比较好。当然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刚才温院长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农 民来讲他采取了生产方式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生活习惯就会在一定程度下,或者是保留不变或者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一个是现在的信息传播很快,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话都通到农村里面。再一个农民兄弟出外务工,去年我们统计了一下是470万,今年统计估计是500万,我们3200万农民出去500万很了不得,这是六分之一的,这主要是青壮年,还有进城经商的,所以这方面来看农民兄弟这方面的水平也提高了。30年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茅棚,有一家人家有瓦房觉得很了不起,有一家有电视全村人都去看。

再就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是我们有意识的要做好的事情。执政党力量不去占领,其他力量就会占领,正气不去占领,邪气就会占领。所以我们有文明走廊,沿着京九铁路,320国道一直过来,但是也有欠缺地方,离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三下乡活动,我们要求是一个月,实际上不止,现在已经开始了,一做做到过年以后,做到开春。再就是农村的社会风气逐步好转,农民的道德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我觉得变化大的尤其是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还是那句话,当这个地方的生产方式和三十年前一样,它的生活方式、它的素质水平就基本一样,或者说提高不快。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涉及到精神文明如 何真正落实并且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这样看总的不足就是发展不平衡,好的地方很好,差的地方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在江西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当年是大家一年穷,所有水平差不多,所以都平衡,现在是富得快的往前走,富得慢的排在后面,所以产生不平衡,产生了差距。我们现在一方面要让好的地方更好,另一方面让差的地方赶快赶上去,所以在政策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会有不同的政策来帮助,这是总的情况。

跟宣传教育的关系,跟我们搞精神文明工作的关系,我觉得也有不一样,三十年前宣传教育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纲,现在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作为宣传要求是不一样,我们要求以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为出发点,所以过去三十年前的农民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如果现在跟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讲,不一定讲得出来,他们不一定搞得懂,不会意识到当时那个情况,总是感到很难以理解。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们明确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现在明确三个文明一起上,明确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上,十六大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所以现在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就突出强调“三贴近”,“三贴近”对提高农 民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点子上,做到农民所需要的点子上,才会产生效果。我就先说到这里。

大批农民进无城务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他叫“明柏州”,他是河南马部长的老乡,在这里他向你问好。这有个问题是提给你的。网友“不惑中年”说:在一些地方有文化和身强力壮的农民都进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办?

[马正跃]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现在确确实实出现了大批农民到城市来打工,甚至在有一些地方绝大多数或者是多数的青壮年农民都进城打工。但是从总体上看,我觉得现在恐怕还不能说留在土地上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比如说现在农村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村,不仅没有到城市打工反而吸引很多大城市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打工。从河南的情况看,我们也做过统计,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口有7000多万,其中从事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有4000多万,其中进城务工的大体上是1200万到1300万,所以说多数农民也还在农村地区。我感觉从总体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的格局还不错,这些年我们在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当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些名牌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大的方向一个要抓好创建活动,通过产业活动使农民受到教育,素质得到提高。第二个方面就是抓好基层,现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足,通过加强整体建设,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能够开展文明健康的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第三个方面要抓好服务,现在农村和城市相比,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要发挥城市优势,多办好事、多办实事,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为农民兄弟搞好服务,办好实事。

同时我感觉到随着这几年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也确确实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情况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有些农民进城,我感觉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进城之前的培训,不仅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农民工进城以后接受城市的熏陶,回来以后还有一个引导他们如何把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进一步传播的问题,过去农村接受城市文传播主要靠知识青年。通过这几年农村有大批大学生进入,也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现在有好多农村孩子也就是未成年人,他们父母都进城打工了,都是一些老人在带这些孩子,如何关注这部分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在学校受教育,另外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总体来说,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做,要针对大批农民进城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

[温铁军] 先说政府吧,大家应该有一种很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最近这几年政府对农村投入的重要变化,这是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相呼应的变化。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过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这种提法意味着阶段性变化,而阶段性变化一般都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和国家计划投资确实很大幅度上加大了对农村的力度,今年也很明显,我估计明年对农村的投入还会加大,现在在黑龙江、吉林两个省农村开展了免税试点,事实上开支是中央财政正在加大对农村补足的力度,这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们说市场作用这可以进一步分析。现在很清楚的知道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4%多,它养活的人口仍然大于70%,对县以下创造的GDP也只有40%几,人口是60%多将近70%。在消费品方面,现在县以下的消费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实际上农村的经济量能够产生的财富应该说在社会总体的比重上已经比较低了。有没有对这部分这么低的财富总量征税,满足这么多人口的需求呢?不可能。所以在这种条件当然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般的市场对农村相对比较弱势的状况于事无补。教育界大家都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搞的是平民教育。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两个反哺,强调了一系列战略转变,十六大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大目标尚未被各个部门或各个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所认真地贯彻。为什么中央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讲“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到今年一号文件发布以后又讲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央连续三次强调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反复强调?说明没跟上,说明确实有些同志没有主动地跟中央保持一致。怎么搞和谐社会?如果各个部门不跟上,各个地方不跟上,不跟着中央一块儿把农村问题,把农民问题当成重中之重问题来强调,我们怎么能够稳定基层呢?基层不稳、地动山摇啊。

温家宝总理在上任的时候就讲了,我们国家这么大我们怎么可以靠一个文件,一声号令解决全国的问题,所以也不能靠统一的制式教育解决全国的教育问题。这不可能!东西南北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我怎么可能下一个文件就把老百姓的问题都解决?要看看地方性,看看地方的乡土教育的需求是一样的吗?现在有哪儿?什么地方?主动地拿钱安排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呢?这不是问题。像这种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来解决还是地方解决?农民搞个演出队,比如北大一个博士生到河南兰考农民搞秧歌队,一开始的时候不挣钱,真正火起来有一些花样节目了,各村有点红白喜事的时候就找他们,慢慢他们就有收入了。他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他是一个退休老人,成天到晚在农村,他从一个一般性的文明活动变成了全面的活动,这个事儿说起来,我觉得老百

姓的创造能力真强,老百姓就需要这个。

从政府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这个改观是积极的,按照中央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调整一下行为,做一些真正和基层实际相结合的工作。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农村农民教育的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留言,比如网友“我们不知道”,网友“宋公明”他们都拟稿发表对农村教育的看法和意见。接下来这个问题正如“网友四川辣椒”所说的,他说教育素质问题是和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联的,不知道李文学嘉宾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文学] 我觉得经济基础是我们搞各项工作最主要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这个不可忽视。其他的有一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逐渐改善,但是经济基础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就涉及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是需要有钱,需要有财富支撑,没有财富支撑就很难,我在想说千言万语,就一句话,最终就是投入问题。钱怎么来或者怎么花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从大方面讲,农村精神文明下一步怎么搞我说有四句话:第一是创新形式;第二是加强引导;第三是增加投入;第四持之以恒,不要一阵风。关键还是投入,我们国家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多次提出,从2003年开始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但是究竟落实到什么程度?回头说这个钱怎么来?我不想多说。我想说有了钱之后我们应该搞重

点,我们现在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可以投入,整体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怎么办?过去毛泽东时代大家知道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农民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我有一份土地能吃饱,第二我的子女能上学。但是现在到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土地问题、温饱问题解决的比较好。随之有两个问题是阻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上台阶,一个是孩子上学问题,再一个是有病能医的问题,我觉得重点应该往教育和卫生上走。

其他的应该一个事儿一个事儿的解决,不可能一下完全解决。最近中组部发文件,号召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学习牛玉儒同志,我在他那儿得到一个启发,必须从小事儿做起。比如牛玉儒他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看电视的问题,我们各级领导都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找出最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普查一下,电视已经普及到如此程度,还没有电视进户的有多少户,财政上能不能拿出点钱把电视问题解决,让老百姓先看上电视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儿,他看了电视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将来他致富脱贫的门路都可能得到拓宽。最近《中国农村》杂志有一个记者调查栏目,我们搞了一个典型的东西,在河北一个县我们立的标题是“三千万盖出机关大楼,三千元难倒小学校长”,最后这个学校没有办法就在危房里倒到另外一个教室上课,但是就在同时这个县三千万盖了一个豪华的机关大楼,据介绍建设一个广场耗资一千万,我的想法就是说解决农村基层投入的问题钱不是没有来的,就是看这个钱怎么用。

我们今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可提高27块钱,去掉物价因素提高7%左右,这对农民来说也是几千块钱花销太大了,所以要解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责任恐怕还是政府要多想办法,一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有了钱以后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由于时间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冰成飞人] 我想问房山区韩村河的张桂平女士,请你谈谈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桂平]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韩村河发展集体经济的概况,我们韩村河位于京西40公里处,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改革开放前我们韩村河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韩村河提供了发展空间。当时我们田书记是一个回村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他看到了村里微薄的人力资源,组建了小小的建筑队,韩村河建筑队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从盖民房等等积累发展,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韩村河建筑队发展成为现代的具有国际资质等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北京韩村集团。韩村河村民年收入是1.8万元,韩建集团有了经济,就是为村民建新村,韩建集团迅猛发展,为韩村河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田书记说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1993年到1998年,完善了配套的市政和基础设施,使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村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为

全村进行了绿化工程,种植了银杏等树种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连续多年被评为美化村。我们还建了韩村河的水上公园,文化广场、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等等。

另外,帮助村民办实事,田书记常说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心理必须始终装着群众,力所能及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抓起,多办暖人心的好事和实事。我们积极为群众解决难题,办实事,真正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集体经济对村民给予了口粮、副食、供水取暖方面的补贴,关于取暖韩村河每年投资1000万元,收村民的取暖费不足50万元,对村民收取的各类费用一类由集体上交,村民不用花一分钱。从97年,韩村河全体村民加入合作医疗保险,每人缴纳的统筹医疗费全部由集体负担,而且农业户口的村民每月还享受到120元的医疗补助。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享受500元的养老保险。现在我们韩村河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达到了或超过了小康水平,每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我国经济走上信息化关键时期,农民科技文化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多年来,我们田书记坚持以人为本,造就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从1993年至1995年投资

3000万建成了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育中心,完成了基础教育条件,为房山地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建立韩建集团培训中心,共分为大专部和职业教育,直接有效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村民和村民代表不定期地进行集体学习和培训和自学,文化程度都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过来精神文明也推动了韩村河的发展。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到了韩村河的一些情况,最后请顺义区白各庄张玉英来介绍白各庄一些具体变化,你作为农民代表,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你觉得当前农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农民职业素质 第6篇

2010年是全面推进阳光工程调整与转型的一年。为认真贯彻国家、省阳光工程项目精神,根据枣阳市阳光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枣阳市农广校按照“稳定规模、规范操作、严抓质量、创建品牌”的思路,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创业技能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突出粮食高产创建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培训理念,着重围绕优质粮高产和农村服务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具体作法

(一)明确任务目标

按照市阳光办的安排,今年我校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240人,其中特色职业型农民培训中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1100人,主要安排在七方镇宋王、杨庙村、王庄村,鹿头吉岗村、吉庄村、丁庄村,杨垱镇桃园村、杜庄村,吴店镇二朗村,共九个点;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1000人,主要安排在吴店镇周寨、西赵湖村,兴隆镇刘畈、红花村,刘升镇李老湾村、杨当镇光寺村六个点;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200人,安排在琚湾镇郑岗村、长堰村、环城鲍庄村三个点;果树栽培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市优质水果主产区新寺镇李楼村;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蔬菜基地环城十里村和孙井村;涉农重大工程培训中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0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以镇为单位,进行组织。

截止本月中旬,我校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其中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2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果树栽培技术204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149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991人。

(二)早安排,紧落实,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九月六日,市阳光办召开了全市培训基地2010年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布署会,传达了省农业厅《2010年湖北省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等会议精神,九月八日我校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向市阳光办上报《枣阳市农广校二0一0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整个培训工作由农广校牵头,农技中心组织协调,作为农技中心本重点工作,中心主任亲自安排布署,分管广校工作的副主任带队具体落实。工作开展分四个专班,1、领导专班。农技中心成立了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主任张刚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财务专班。负责教材印刷,学习资料等培训物资的组织。

3、培训专班。农广校在农业部门内部聘请16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专家讲师团,巡回讲课,涵盖种植、植保、土肥、蔬菜、果树、养殖等各个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种植技术》、《桃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畜禽防疫技术》、《枣阳市粮棉油高产技术手册》及科技明白纸等。

4、培训管理专班。聘用近30名熟悉农村、农民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担任班主任,负责培训班的联系、培训管理、考核等事项。9月20日前全部进村,建立班级,摸清学员基本情况。

(三)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使“阳光工程”的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出动宣传车、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持续宣传,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制作大幅彩色喷绘宣传牌,介绍国家阳光工程政策,9月15日,我校在市农村能源沼气合作社进行了开班仪式,并邀请市纪检委、市财政局、市阳光办、市农业局领导参加,市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

(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操作运行

按照上级阳光办的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且严格执行,确保了阳光工程“阳光操作”。

一是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在各培训班开班前,我们与市阳光办联系,严格执行第一堂课制度。在第一节课上,由市阳光办和财政局组成专班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政策、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认真核查学员的资格和人数,切实做到不漏登、不错登。培训结束组织考核、考试。建立20%电话抽查制度,培训班结业后,各培训班在近1个月内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班主任电话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是实行工作责任制。

1、各培训教师签订责任书,明确培训具体内容及责任;

2、制定每个专业的培训计划和方案,确保每个班按时如期完成培训任务。

3、建立学员培训管理制度,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实行学员上课签名制度,按照培训内容及学时确保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保证培训质量;

4、开展教学质量与效果测评,农广校配合农技中心对各责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和绩效进行测评,并对培训教师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

5、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

(五)创新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实行就地就近培训,直接进村,方便农民学习;办班形式上,在小麦高产创建村我们实行整村推进,在村级防疫员、沼气等专业上实行多村连片办班;白天集中讲技术,晚上放碟片;在马铃薯、果树等专业培训时,集中学员在示范田块进行操作观摩。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多形式的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现状,要求培训教师以农村、农业实用技术为基点,培训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以提高培训实效。采取了20%电话抽查制度,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责任老师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已经结业的学员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座谈和电话抽查情况,90%以上人员的认为这种培训班能解决很大生产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过程中学员签字手续较多,农民学员感觉繁琐,譬如在代金劵上签字,一再强调不能代签,但部分50岁以上的学员会以看不清而请旁人代签,增加了工作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组织需要较大精力。若全部以小班形式组织培训,势必造成阳光办和财政局监管方面的矛盾。三是少数农民学员纪律不够好。多数学员为50岁左右的农民,平时懒散惯了,一下了集中上课,难以适应,表现上课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探索完善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的长效工作机制,抓好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整个培训工作坚持“三个结合、三个为主”的培训模式,即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坚持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以室外教学为主;坚持技术咨询与田间指导服务相结合,以田间指导服务为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注重农民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培训方式的创新来提高办班水平和培训质量。农广校依托农技中心的技术及师资,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示范

点、高产创建片,或以现场操作的方式,直接手把手教学,理论培训时以大班授课为主,确保每一个学员技能均衡。同时引导学员学用结合,用即见效,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抓3--5个学员典型,选择骨干学员带动本组学员,充分调动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现场指导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班主任、教师及学员管理,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市阳光办“五项制度”开展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整合资源,扩大农民培训的效果

一是充分运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这个平台,不断拓展培训的辐射面和扩大培训的效果。一是以阳光工程学员为依托发挥辐射功能。学员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边农户,起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有关媒体为载体扩大培训覆盖面。充分利用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专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利用市农技推广中心与市电视台合作专门开设的“农业科技之窗”电视栏目,根据农时季节,结合培训内容,制作电视课件,采取专家讲座或图像配合文字的形式,广泛持续地宣传农业技术,详细介绍农业种养环节等关健措施,由枣阳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进行播放。节目播放前,各班班主任提前通知,作为我们集中培训的一种补充,使农民晚上看电视的同时还学到了农业知识。各培训班班主任在学员收看后及时做好辅导、咨询工作,既方便农民培训,又不耽误他们的农事。

上一篇: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教案下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