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上兴趣

2024-07-24

英语课堂上兴趣(精选8篇)

英语课堂上兴趣 第1篇

【论文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是陌生的。老师如果想教好这门功课的话,就必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动脑筋。本文就是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兴趣;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思维活动提供动力,丰富学习者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调查表明,初中阶段的男生多数喜欢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喜欢玩网络游戏,女生则喜欢看网络爱情小说,男女生都喜欢听歌和唱歌,有各自喜欢的体育明星、歌星和影视明星,也喜欢通过QQ和同学朋友聊天。因此,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呈现一些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明星,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话可讲,也喜欢讲,甚至争着讲。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对学生来说,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这种外在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说英语的需要,没有说英语的对象,更没有说英语的意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摸索研究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激趣的方法。

方法一,创设教学情景

巧妙地创设情景,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好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例如,在学习完了表示颜色的词之后,为了加深学生思维上的形象记忆,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课,与自己喜爱的伙伴开设颜料店,老师发给各组red、yellow、blue三种颜料,由学生亲自动手组合这三种颜色,重新创造新的颜色。随后,学生可以到各个颜料店去买颜料,店主与顾客围绕“What color do you like?”“I like red/orange/purple…”进行创造性的交流,顾客将要买的颜色说对了,店主就可以将颜料出售给他,否则顾客只好再到别家店铺去买了。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方法二,开展画图片活动

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方法三,自编自演课本剧

学习要“学以致用”,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此,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内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需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方法四,举办英语活动

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举办英语节、英语联欢会及各类英语竞赛。在活动中,学生们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于是就要求他们在认真参与的同时,多观察,多思考。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心得,加上图片、照片展示在班级的橱窗里。这样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方法五,收录英语信息

让学生把平时在报刊和影视中看到的英语小作文、小幽默、小故事等摘抄下来,存入专门的材料袋中。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将生活中可能看到的英语信息收集起来。如一些食品、用品上的英文商标,服装上的英文,商店招牌上的英文,都可以作为收录的内容,同时这些英文形式大都包含着优秀的创意,富有创造性和审美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过一段时间,让学生们拿出来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被别的同学围观和欣赏时,那种成就感都写在他们的脸上了。

方法六,引入竞争机制

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恰当的、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英语课堂上兴趣 第2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如何让兴趣奏响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笔者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悬念导入,创造最佳氛围。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教学《螳螂补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月光曲》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1、借助插图,图文结合,领会意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皮鞋匠是根据什么联想到这些情景的?贝多芬弹琴时的节奏又是怎样起变化的?……2、紧扣人物,体会心情,领会意境。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一开始,写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应该是怎样的节奏?这种节奏会引起皮鞋匠怎样的联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穷兄妹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丰富的联想,根据是曲调旋律的变化,而旋律变化的基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

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提问。那缠绵凄婉的音乐让课堂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气氛。我发现有几个女孩子已经在下面悄悄的抹眼泪。学生已被老师所创设的情景深深吸引,情商得到发掘,性灵得到了陶冶。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蔺相如的委曲求全的大将风度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要想打个“翻身战”,就非得大家齐心协力。我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因势利导有计划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改编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借助“视听”,熏陶感染。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 一幅静谧的中秋之夜,阿炳拿起二胡准备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图景,然后配上名曲--《二泉映月》,老师随着乐曲的升腾跌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调时高时低,时疾时缓,学生多种感官骤然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与阿炳同呼吸共思想。

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见,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英语课堂上兴趣 第3篇

一、创设情景, 导入激趣———数学教学的“敲门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这一情境要有趣, 要富有挑战性.新课标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 都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演示数学问题.教学时, 利用这些赏心悦目的图片, 我精心设计情境导语, 可以是一个童话故事, 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在初入课堂时就“活”起来, 很快就进入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才真正体现出“导入激趣”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敲门砖”的作用.

例如, 教学“0”的认识, 课前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趣.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下午, 白兔、黄兔、灰兔、蓝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 白兔、蓝兔很认真地采蘑菇, 黄兔蹦蹦跳跳, 边唱歌边采蘑菇, 而灰兔呢, 一会儿去采花, 一会儿捉蝴蝶, 玩得特别高兴.不知不觉地天晚了, 于是它们决定回家了.看, 它们向我们走来了, 看一看谁最高兴?为什么?最不高兴的是谁?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从而学生认识了新朋友“0”这个数.这样的设计, 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的题材把学生引入了教学的主题,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到数学中无穷的趣味, 敲响了数学教学之门.

二、张扬个性, 学有兴趣———数学教学的“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展, 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那么这种兴趣将会转化为学习的“催化剂”, 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精彩.

如, 在教学“8, 7加几”时, 当我出示“8+7=?”时, 有的学生马上说出8+7=15.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我用“凑十法”算的, 把7分成2和5, 8+2=10, 10+5=15.还有的学生说:也可以把8分成3和5, 3+7=10, 10+5=15我继续问学生:除用“凑十法”计算8+7外, 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唧唧喳喳议论不停, 不一会儿, 一名学生举起小手说:我是这样想的, 我把8当作10, 10+7=17, 17-2=15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他说:前面我们学过“9加几”是把9当作10来计算的, 所以“8加几”也可以把8当作10来计算.我说:你真聪明!我抓住契机又问:还有别的算法吗?这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的孩子在苦思冥想, 有的孩子在争论着, 有的孩子在用手比画着, 在很短时间内, 孩子们想出了“把8当作9, 因为9+7=16, 8+7比9+7的和少1, 所以8+7=15”还有“把8当作10, 7当作5, 因为10+5=15, 所以8+7=15”等等.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灵性和个性化的思维真使我始料未及.

由此, 我想到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认为高超的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好比课堂的催化剂, 使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三、赏识激励, 游戏促趣———数学教学的“润滑剂”

布鲁纳说过,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游戏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 数学游戏可以大大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知识

课堂适当运用游戏的形式, 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 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如, 教师在低年级教学“6, 7的加法”时, 开展猜一猜、小猫钓鱼、摘苹果、小小邮递员等一系列游戏活动, 就能为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 赋予课堂动的美感.从而, 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学习”的滋味, 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游戏教学, 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就好比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润滑剂”,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轻松互动, 操作提趣———数学教学的“滑板车”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这一矛盾, 动手操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 可以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例如, 我在教完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后, 就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组合图形, 并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出来,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始终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为核心, 以充分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四件法宝”来调剂一下“数学课堂的趣味”, 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想学、乐学、好学, 才能真正地“做”好数学, “用”好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开满“鲜花”, 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本文谨从笔者比较熟悉的数学课堂出发, 对如何盘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兴趣,“兴趣”之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初中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88-01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教材,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老师的观念、方法的改变上,推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十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认为,一堂课是否取得成功,教学效果如何,和学生对这堂课的感觉很有关系。培养兴趣、树立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现结合设计课时和上课表现笔者谈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新课程对培养学生兴趣的升华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使我逐步形成了“培养兴趣、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以初中英语课本第二册(下)第73课为例如以说明。这是一节对话实践课,主题是:Get ready for the trip to an island.我事先上网收集了一些风景图片,在开始上课时展示给学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说道:Oh,it's so beautiful.I Know it's Jiu zhaiguo/Lijiang/ Yand ang shan...l have been there .I have never been there.教师趁势问道:Where have you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Who did you go with ? How did you go there?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inter-estingthere? 这时候学生已经沉浸在旅游所带来的乐趣中。我又追问道:Do you want to go out to have a picnic with your friends ?lf do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学生四人为一组热烈讨论,给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答案,有food match knife stick rope pot water tent...每一组都希望给出比别组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这时他们互相借鉴着,又互相竞争着。我再问道:Do you want to go to anew place you've never beentppr the place you've ever been to ? Why ? 经过这场讨论,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了去野炊的情景。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四人一组说的很热闹,这时,我走人他们中间,给予一点指点或解惑。然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和欣赏。整堂课学生都是积极地参与,既有个体活动又有群体活动,享受着谈话带来的乐趣。

二、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安安静静也许未必就是好事,因为它很可能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压抑的标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点儿轻松感,其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我的基本做法有几种。目标导向:根据每个教材的要求,点拔关键语。表情导向:运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传情达意,引发兴趣。走动指点:在考虑个别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实行正确指导答疑解惑。幽默话语:在课堂中运用师生互动换衣,同学在交谈时喜欢听幽默的话语,产生快乐,易于沟通思想。游戏和表演。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都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在一节课中,我有时会故意重复学生的某个错句,以期让他们自我纠正和活跃气氛。

三、教学要以新鲜的面孔示人,引发兴趣

“包装”一词在当今十分流行,有许多人主张英语教学也应该适当来一点儿“包装”,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同一种面孔示人,采用的永远是单调、刻板的教学形式,时常机械地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那么不要说是学生,恐怕就连教师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厌恶感,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谈得上有明显的效果呢?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气氛,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网络手段,学生会没有新鲜感吗?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要求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要适当玩一点儿“花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在准备Mid-Autumn Festival这一课时,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的诗、歌、词的英语版本和精美欣赏的图片,当学生看到这些时,都兴致盈然。

由于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是世界文化、科技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这种语言,会使国民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其二,由于英语是国际流行交流语言,要与外国人交往需要会英语。也就是要通过掌握英语,对世界最主要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和“交流”。在这两个目的中,获取比交流重要。能否顺利听懂和阅读代表文化科技主体的语言,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我国解放初期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扫盲?因为汉语书面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少数民族的孩子为什么要学汉语?因为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材料远大于翻译成民族文献和语音材料。如果仅从“保留民族特点”角度出发不要求少数民族孩子学汉语,实际会使少数民族处于不利地位。用非母语交流也重要,但相比获取信息的意义小,原因是现阶段非母语交流的事件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个定义肯定是正确的。

四、设计的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

英语课堂上兴趣 第5篇

陈秀连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师生感情美、导语设计美以及教学方法美等方面来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字】激发兴趣 语文 提高语文成绩

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便一直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除了看文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我还深深得感受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⑴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师生感情美,是激发兴趣的基础。

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喜欢你。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愿学、乐学、勤学哪门学科,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一)形象美。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得从外观开始,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看起来得体大方,因为在这一点上,任何人也都一样,首先得赏心悦目,应该说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⑵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切忌不修边幅,穿着怪异,因为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精神足。情绪是会感染人的,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埋下了成功的一笔。

(三)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充分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觉得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我始终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打心里喜欢,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状态。为了更融洽师生情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下了课后,并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在课室和学生聊天,拉家常,问一下近来的学习状况,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对老师讲的课有什么建议等等,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的。记得我所带的班级有这么几位学生,我刚接手时语文成绩就没有试过及格,上课调皮捣蛋,从不交作业,也不会尊重老师。于是我就在上课时用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当他们站起来时,我是微笑着的,有时他们回答不出来,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循循善诱,不断地给提示,直到他们回答出来为止,当他们回答出来时,我便适时赞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他们学习有进步时,我不但在班上表扬他们,我还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长,让家长也表扬他们,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时的眼睛是跟着老师在转的,并且炯炯有神。在升中毕业会考上,语文成绩还排到了班里的前列。正因为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任何一位学生,不偏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⑶我充分鼓励和信任我的学生,肯定他们的不同能力所具有的价值,对任何一位学生的“勤问”和“勤思”,我都及时予以赞扬,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能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及时发掘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正是课堂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乐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之前我发现学生不爱上语文课,渐渐的我发现上课时学生的闪亮的眼睛越来越多。也正因为这样,我所担任的两个班在升中毕业会考中的语文成绩终于摆脱了倒数的命运。

二、导语设计美,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深深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非易事,这就要在教学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其中一个便是导入语的设计。因为导语设计得好,可以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记得我在讲授《春》这一课时,是这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上课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伴着优美的音乐,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另一篇描

写春天的短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繁花锦簇的春天中,然后请学生回忆并大声回答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通过这两件事的引导,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整一节课课堂气氛都很欢快活跃。又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在上课时,我先放了江涛的同名音乐,然后再看了愚公,智叟等漫画式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习的情绪后,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配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成绩。而在学习《台阶》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老实厚道的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付出了艰辛的漏洞,终于造成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此时他的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为了实现一个在我们看来并不宏大的愿望,这位父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位父亲是怎样付出把新屋建起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台阶》的故事,这样的一段导语,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渴望了解课文的心理来培养其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美,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但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相同的。⑷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承担一门学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因为中学生的持续性和忍耐力比成年人低下,他们更不可能持续不断地重复欣赏某一事物而不厌倦。他们的学习已经重复了多年,每天重复五六次以上,单调的学习生活已经使他们厌烦,特别是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本来就有放弃学习的打算,假如教师还不改变教学方法,天天千篇一律,学生真的会对听课完全失去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教师不能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大功夫。因此,想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朗读法。在讲授诗歌时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有时个别读,有时齐读,有时默读,有时自由读,有时分小组读,有时分男女生读。而后两种方式我会采用竞赛的形式,当一组在读时,其他组的人就听他们读的时候有没有读错字,如错一字

扣10分,还要注意感情和节奏到不到位,酌情进行打分,最后在期末进行总评,等到他们读的时候,就避免了同样的错误,提高字音的积累能力。据我的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

(二)情景再现法。文言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和枯燥的,每次上文言文单元学生都死气沉沉的,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比如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备好道具,让两学生分别出来扮演唐雎和秦王的角色,其他学生就观察看他们表演的人物形象到不到位,突出人物怎样的缺点,然后进行优缺点点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提高了。

(三)读讲写结合法。再精彩的课堂,学生成绩上不去,也不是一堂优质课。所以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时,除了朗读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吗?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围绕三峡的山和水,都踊跃发言,从而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和做法。总之,语文教师要想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并且要学得轻松,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英语课堂上的韵律操 第6篇

*思*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肢体运动的韵律操的是受到一个数学老师的启发。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多久,觉得课堂教学进程跟自己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我经常的进入其他老师的课堂取经。那次是低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数学老师刘老师性格活泼开朗、温柔又有耐心。尽管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但课程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一年级的小东西们却已经明显坐不住了。这时候,老师下令:起立。全体学生突然精神振奋的站起来,然后老师播放了韵律很强的音乐,孩子们兴高采烈的随着节奏,伸腿弯腰的做起了操。再坐下时,孩子们又精神抖擞的开始学习数学了。我先是觉得孩子们伸胳膊伸腿儿的真可爱,然后又迷惑不解,这样的韵律操不是体育课上的内容吗? 下课的时候,我去请教刘老师,刘老师说,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小学生是2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这时,让孩子站起来,活动活动,有点新鲜感,然后再坐下学习,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暗暗记在心里,可是,英语课和语文数学不能相提并论,他们的课每天都有,低年级英语课每周只有两节,应该说课堂的四十分钟我都嫌不够用,让孩子站起来活动,岂不占用了我的时间?

于是,我想,活动是可以活动的,但是让他们的四肢活动的同事不能让他们的嘴闲着。这样我再次翻看已经被我看得能背下来的教材。这次我的重点不在教学重点难点上了,而是寻找有没有能和体操结合的内容。这样一找,我发现在第四册书上,也就是现在的二年级比较多能活动的内容,所以我决定,实验先从二年级开始,比如说在第五模块“Lingling is skipping”中,各种游戏的名字,完全可以和游戏动作相结合。

想法有了,立即运用于实践。在课堂上,我迅速运用前面的15分钟时间将教学重难点以各种形式新授给孩子们。剩下的操练时间,我请孩子们“stand up”,听闻口令的孩子们迷惑不解,不明白既不是刚刚上课,又非下课时间,为什么要起立呢?他们犹犹豫豫的站起来。所以“stand up”和“sit down”这两个口令我重复了两遍,孩子们这下听懂了,动作开始干练整齐,从他们闪亮的眼睛也看出,他们对MissWang即将出的“花招”感到又新鲜又好奇。看着站得笔直,目光透着单纯的求知欲的孩子们,我也精神一振,本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比比划划,这回也无所顾忌了。我伸出双手好像手里有跟跳绳一样蹦了两下“skipping,skipping”,聪明的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用意,也高高兴兴的伸出了小手跟我一边说一边做。我把手挡在自己的眼前再分开做寻找状说道“hiding,seeking”,孩子们笑嘻嘻的模仿我的动作和语调。“clapping ,clapping ”的时候我让孩子们伸出小手欢快的拍起巴掌。最后用一个庆祝的手势伸向天空结束道“We are playing.”由于节奏感强、单词词尾都是“ing”朗朗上口,我只带着孩子们说了两遍,大多数的孩子已经能熟练流利的配合律诗做这个我所谓的“游戏操”了。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仿佛意犹未尽,我在办公室的窗口往操场上看的时候,欣喜的发现我可爱孩子们居然还有在操场上蹦蹦哒哒的口中念念有词的做我们的“游戏操”。

初战告捷,进入到第八模块“The train is going up the hill.”的时候第二单元中,我们又进入到了“行进操”的学习:双手伸向天空“We are going up”;双手指向地面“We are going down”,原地拍手旋转“We are turning around.”蹦跳双手震动“We are touching the sky.”弯腰双手震动“We are touching the ground” 再次原地拍手旋转“We are turning around again.”

虽然这次效果还是不错,但我总觉得两小段的结尾韵律不强,想不到解决的办法。无心插柳,没想到一次教研活动解开了我的迷惑,老师在这个小韵文的前面加上了英文流行歌曲“lemon tree”的音乐,节奏轻快、旋律动听又有些小俏皮的感觉,孩子们配合着音乐,把小段最后“We are turning around.”愉快的各朗诵两遍。我听着熟悉的音乐和韵文,觉得茅塞顿开。原来我的问题出在墨守成规上,原本一遍的句子,如果重复两遍说,不但节奏配合上了更是加深学生的印象。而我是太尊重原文,没有想过一点点改变,导致了节奏感不强等问题。

有了改进,在进入到第十模块“问路”的主题时,我把前进的三个方向编在了“找路操”.孩子们伸直手臂整齐的做着动作“Turn left, turn left;turn righ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 , go straight on”我站在讲台上看下去好像看到了一个个帅气的小交警指挥交通一样的,让我觉得成就感十足。最后一单元时,我又把“I am lost, I am lost”加在了我们的“找路操”里。孩子们一边做一边觉得滑稽有趣,都狡黠的微笑着。

将韵律操加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孩子们互动起来兴趣十足。再期末复习的时候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总结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儿了。我只要问“我们学习了哪些游戏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游戏操”,这样所有的学习的游戏一个不落的全能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英语课堂上的韵律操 第7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肢体运动的韵律操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提神醒脑的好事。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又一次外出听课,那是高年级的一节英语课,由孟江涛老师执教,孟老师性格活泼开朗,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整堂课下来,听得我是五体投地,热血沸腾,尤其是在课后复习环节,孟老师发号施令,将生硬无趣的课文配合学生熟悉的曲调,变成了一首歌曲,让学生唱起来朗朗上口,熟记于心,兴趣盎然,整堂课下来,每一个学生都完全被孟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没有一个学生走神,大家完全沉醉在课堂中,沉醉在每一个知识里。下课的时候,我在想: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小学生是2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这时,让孩子站起来,活动活动,有点新鲜感,然后再坐下学习,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我想,活动是可以活动的,但是让他们的四肢活动的同事不能让他们的嘴闲着。这样我再次翻看已经被我看得能背下来的教材。这次我的重点不在教学重点难点上了,而是寻找有没有能和体操结合的内容。

想法有了,立即运用于实践。在一次课堂上,我迅速运用前面的15分钟时间将教学重难点以各种形式新授给孩子们。剩下的操练时间,我请孩子们“stand up”,听闻口令的孩子们迷惑不解,不明白既不是刚刚上课,又非下课时间,为什么要起立呢?他们犹犹豫豫的站起来。所以“stand up”和“sit down”这两个口令我重复了两遍,孩子们这下听懂了,动作开始干练整齐,从他们闪亮的眼睛也看出,他们对我即将出的“花招”感到又新鲜又好奇。看着站得笔直,目光透着单纯的求知欲的孩子们,我也精神一振,本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比比划划,这回也无所顾忌了。我伸出双手好像手里有跟跳绳一样蹦了两下“skipping,skipping”,聪明的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用意,也高高兴兴的伸出了小手跟我一边说一边做。我把手挡在自己的眼前再分开做寻找状说道“hiding,seeking”,孩子们笑嘻嘻的模仿我的动作和语调。“clapping ,clapping ”的时候我让孩子们伸出小手欢快的拍起巴掌。最后用一个庆祝的手势伸向天空结束道“We are playing.”由于节奏感强、单词词尾都是“ing”朗朗上口,我只带着孩子们说了两遍,大多数的孩子已经能熟练流利的配合律诗做这个我所谓的“游戏操”了。下课的时候孩子们仿佛意犹未尽,我在办公室的窗口往操场上看的时候,欣喜的发现我可爱孩子们居然还有在操场上蹦蹦哒哒的口中念念有词的做我们的“游戏操”。

将韵律操加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孩子们互动起来兴趣十足。再期末复习的时候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总结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儿了。我只要问“我们学习了哪些游戏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游戏操”,这样所有的学习的游戏一个不落的全能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通过不断地变换形式和内容, “韵律操”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吸引, 从而主动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如果学生不喜欢、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没有兴趣,他们就不可能有积极的、主动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诚的关系,学生就会对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正所谓:乐其师,信其道。

英语课堂上兴趣 第8篇

一、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 认识事物是一种心理行为,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越贴近,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就越真切,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 绝大多数是伴随情节出现的, 情节对学生认知的冲击力与情节的情趣性密切相关, 当学习内容的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吻合时, 便会引发学生注意和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情境化, 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情节“包装”, 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融合”, 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因此, 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 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境。如, 在教学《小数加法》时, 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学生全家逛超市的情境, 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 标上单价 (用小数表示) , 该学生选购其中两件商品, 请学生帮着算一算, 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学生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 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 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 学生看到此题, 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 易于激起学生共鸣, 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 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境。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投球比赛, 同学们围成一个长方形队形, 向放在长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 看谁投中的次数多, 你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这一教学情境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学生准确地描述了“要围成圆形队伍, 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 比赛才公平”。在此基础上, 教师接着设疑:为什么要围成圆形队伍, 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 比赛才公平?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情境的操作, 从“公平”出发, 对“圆, 一中同长”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1. 生活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 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 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先创设一个商店的商品部, 出示一些商品 (商品都是文具) 和它们的单价, 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 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 “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 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 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 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 自主能动地探索, 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 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感觉, 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 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学习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 游戏情境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以积分多为优胜, 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 多得为优胜。在游戏中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语言与实践操作,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 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 更需要教师以精湛的语言艺术, 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 变无声为有声, 变无形为有形,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 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 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 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 让学生用动促思, 以思促言, 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 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这种直观教学, 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学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 学困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 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

总之,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摘要: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创设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运用语言与实践操作”“应用多媒体教学”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工商局文明执法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父子关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