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2024-09-16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精选10篇)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1篇

爱心教育,顾名思义是爱心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爱护、关怀、帮助、尊重为宗旨,创造一种舒适、轻松、有爱的受教育环境,来合理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这里的教育,广义而言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然、个人、集体、国家等的爱心。狭义而言也就是学历教育。爱心教育是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比棍棒教育更胜一筹的教育与方式。

首先,以狭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一爱心为对策,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使其主动愉快的接受教育。而棍棒教育下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是不情愿受胁迫的消极心理状态。据相关资料显示,积极的心理使大脑皮层活跃度大大提高,消极心理则严重滞缓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人体各器官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指挥和支配,长期的消极情绪严重的伤害身体各器官的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等一系列疾病!从学习效率上来对比,爱心教育的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吧。活到老学到老嘛!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后搞成书没读完人没了,糟践自己!

然后,以广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倡导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除了要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个已经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共识了。爱心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体会爱、学习爱、并传播爱。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歌词是怎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明天”。孩子们心智发育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弱。很多时候大人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学。他们会认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你想让下一代孩子们学会这种不理智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吗?棍棒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自私、掌控、自我中心的人生态度。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还在震惊于心,深究其原因,就是变态人格惹的祸!希望覆辙不要重蹈。并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无法在社会上活好,大家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心理课上也提到过“自私的人是因为缺爱”。解决方法,爱心教育!孩子们缺爱你就给他们补充爱,让邪恶无处遁形。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2篇

我看了一幅漫画,漫画上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儿子。儿子的一个举动,让我觉得即可笑又耐人寻味。

画中是一个孩子,用根长棍子挑着一张只考了2分的卷子,递给爸爸看。爸爸正在悠闲地看报纸,爸爸回头先是一怔,当他看见卷子上的分数,又瞧了一眼站在远处的儿子他似乎明白了几分,那个孩子显得滑稽又顽皮,让我看了忍俊不止。我看着这幅画不由得联想起他的爸爸,暴跳如雷,“呼”地站起身来举着拳头怒吼着奔向儿子,可有准备的儿子早就丢下棍子逃之夭夭了。通过这个儿子的举动可以看得出,这位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以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式教育”习惯进行的,就是“棍棒之下出人才”的***俗,旧观念,已成为家长们无奈之下的首选办法。对可怜这些手无寸铁的孩子,先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道理,实在不管用,立马就演变成现实版的笑面大灰狼,对孩子大声呵斥,棍棒侍候的行为司空见惯。哪个孩子不是经历过父母的“千锤百炼”之后才长大的呀!长此以往势必照成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态度,挖空心思的思考和家长斗智斗勇,寻找对付家长的办法,最后形成漫画里的局面。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3篇

条例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不得采取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暴力性教育方式。”即使“发现未成年人有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的, 应及时疏导, 正确引导, 规劝其改正, 或求助相关部门。”

该条例同时规定:“互联网上网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 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不得接纳未成年人。”“是否成年难以判明的, 上述场所的工作人员可要求其出示能证明真实年龄的证件”。“中小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 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场所。”“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或出售烟酒。”

条例还规定:“学校应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警惕“棍棒教育”回潮 第4篇

打不打,看为啥

崔延飞(小学一年级男生的父亲):我对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很有意见,昨天教育家长要尊重孩子,打孩子犯法,今天倡导赏识教育,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明天又说惩罚教育,打孩子也能把孩子打进名校。我们家长到底听谁的?真是莫衷一是。

李康雨(小学二年级女生的母亲):是啊!到书店一看,教育专柜最大,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图书摆在一起,有的还相互矛盾,我的感觉不是“丰富”,而是“迷茫”。要说,孩子千差万别,需要因材施教,可我带孩子找专家咨询,不同的专家也给出完全不同的意见!我真有种走投无路的绝望。

主持人:这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客观地说,教育理念丰富不失为一种精彩,但这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学者只顾自圆其说,商家只顾谋利,很容易误导家长。作为家长,对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不求甚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除了损失钱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加不利。针对孩子能不能打这个问题,还是请苏芃博士给我们深入剖析剖析。

苏芃(儿童心理学博士):首先要对“打孩子”这个行为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如果是家长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或者单纯为了惩戒孩子而打孩子,那么该行为属于家庭暴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必须严格禁止,因为家长这样做对教育孩子没有帮助,只会伤害孩子肉体和心灵。如果是“三分惩戒,七分提醒”式的刺激孩子的身体,只要掌握好技巧,对孩子尤其对幼儿是有好处的。也就是说,孩子能不能打,要看目的是什么。

崔延飞:为什么特别强调打对幼儿有好处呢?

苏芃:孩子出生时,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已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如一盘散沙,尚未形成大脑各区间复杂的交织连结;3~6岁时,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道几乎都已髓鞘化,身体在接受刺激后,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道传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让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了生理基础。7~8岁时,大脑半球继续发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神经通道,大脑额叶迅速生长。但是,这一时期,儿童的直观形象模仿能力强,而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差。总之,0~8岁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犯了错,与他讲道理犹如对牛弹琴,而适当的身体接触作为一种感官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让孩子再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

主持人:我们的祖先似乎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查阅资料时发现,“教”字在甲骨文中右半部形似一只手握着一根棍子;小篆的写法则是“攴”(音pu),《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攴者,小击也。古代私塾里,孩子不好好读书,先生会用戒尺打孩子的手心,以示惩戒。

苏芃:“狼爸”萧百佑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是在孩子小时才打他们。”媒体曲解他的意思,说三个子女都是被他打进北大的,媒体实在是不负责任。

李雨康:那么,这样打孩子,打哪儿合适呢?打手心吗?

苏芃:瑞士卢塞恩心理学学院做过一个试验,找一批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学习中用打屁股的方式惩戒他们。结果,这批孩子的记忆力突然增强,考试成绩突飞猛进。研究人员的分析是,当被打屁股时,孩子的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大幅上升,同时,为减低痛楚,还会分泌内啡肽。当内啡肽跟肾上腺素混合,会有效打通新的神经通道,进而有助智商的提升。类似的情形经常出现,比如,孩子挨顿打,突然“开窍”了。不过,不一定是孩子的行为得到了规范,而是良性的身体刺激激活了他的一部分智力。我再次强调,这是对孩子轻轻的惩戒,绝对不是殴打。

打一打,揉三揉

沈静(小学三年级男生的母亲):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要好好琢磨琢磨。我想,不管家长的用意如何,打得是轻是重,都对孩子是个刺激,孩子都会伤心的,自尊心、安全感都会受损。这怎么避免呢?

姚欣玥(小学六年级女生的母亲):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哪会舍得下狠手,多数情况下是太生气了,忍不住,打完又后悔,心疼得不行。

主持人:打孩子要分时候,有时可以打一打,有时绝对不能打。比如,萧百佑最小的孩子萧冰上小学时,有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他把家校联系簿写有成绩的那一页撕掉,企图蒙混过关。萧百佑发现了,打了儿子28下。萧百佑说:“说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品格和道德问题,这是底线!”我赞同“狼爸”的做法,这种时候必须打,而且要打疼孩子,让孩子把撒谎和疼痛联系起来,从而巩固正确的道德观。

苏芃:惩戒孩子不是光打就行,还要有以下三个配套措施:

第一,要明确告诉孩子惩戒的原因。感觉到疼,知道错在哪里,孩子的大脑才会建立起条件反射,惩戒才会有效。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责骂、威胁,或气冲冲地说教,让孩子对家长的愤怒产生恐惧,他内心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或求饶,或逃避,或推脱责任,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萧百佑说,他打孩子,都是打前先训话,讲清孩子的错误之处再打。所以,他对孩子的惩戒是非常有效的,不是只顾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第二,惩戒要适度。惩戒是教育手段,不是家庭暴力,所以千万别下手太狠,打重了效果适得其反。说到下手轻重,萧百佑的经验是:只用藤条或鸡毛掸子打,伤皮肉不伤筋骨;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第三,打一打,揉三揉。所谓“揉”,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除了吃饱穿暖,孩子最迫切的需要是安全感。孩子都知道自己是弱小的,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保护,如果被父母打,孩子会产生可能被抛弃的感觉,安全感顿失,而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患者的共同人格基础。已故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是同性恋,且有恋童癖倾向。心理学家认为他的病根是“没有幸福童年”。杰克逊小的时候,父亲经常用鞭子或皮带抽打他,或提起他的一条小腿,让他的头朝下,甚至深夜戴着恐怖面具从窗子里爬进孩子的卧室,吓醒他。

主持人:萧百佑就很会“揉”。他说:“我说的话就是军令,同时我又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和妻子很注重陪伴孩子,陪他们学习,陪他们郊游,孩子们不会孤独。我的妻子总是细心观察、准确反馈,使得我的惩戒教育不会过头,不会让孩子受委屈。”

能不打,就别打

苏芃:需要说明的是,惩戒只是教育方法之一。心理学认为:0~10岁是孩子的“他律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是做好孩子,他们简单地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所以他们会绝对服从父母、老师或年龄较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除了惩戒外,表扬、批评、奖励等同样可以建立条件反射,规范孩子行为。

主持人:是的,对孩子,能不打就别打。“教”这个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是长辈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苏芃:科学家在人的相关大脑区域发现了“镜像神经元”。此神经元把人类几万年来文明进化的成果,压缩成具有内在化模仿机制的特定的文化编码,储存于人的神经细胞里,让人在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时,可在瞬间辨认和领悟,即“顿悟”。因此,孩子在7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他会本能地去模仿大人,模仿他所看到的一切。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孩子做出好榜样,使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行为合乎规范,也就不需要惩戒了。

武衡(小学六年级男生的父亲):那么,对7岁以上的孩子怎么办?还能打吗?

主持人:萧百佑说,孩子上了小学四年级,就不能再惩罚和重骂了,因为他们的性格已经定型,再打也没用了。不知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苏芃:这个“狼爸”其实是个教育高手!研究表明,10岁之前,人的大脑发育速度最快,12岁左右大脑的重量已经与成人相当。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逐渐进入“自律阶段”。这时,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已渐成主要思维形式,自主意识正在萌发。

主持人:正如萧百佑所说:“孩子们长大了,就像天宫一号进入了轨道,火箭总是要脱落的。不过,中控台还会对飞行器进行微调。我也一样,我只会监督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选择上,他们已经独立了。”

陆博峰(初三男生的父亲):看来,“棍棒教育”没有回潮,是我们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真的好险!就像欧阳锋错练《九阴真经》导致血脉倒流、神志不清一样,要是家长们都对孩子大打出手,岂不是时代的倒退?

【编辑:陈彤】

远离棍棒教育让孩子更完美 第5篇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棍棒”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使用过度会对孩子的心理性格造成严重影响,会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因此父母一定要慎用此种教育方式。

不知有多少人小时候挨过父母的打?孩子挨父母打在我们中国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常常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所以很多父母为了磨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学会忍受这些打骂。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6篇

浅谈棍棒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一、棍棒式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桑树条从就抻,对孩子做出的某些行为用棍棒教育,如:实在太生气了,忍无可忍,折腾得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当众无理取闹、不打一下收不了场、怎么说都不听、不打管不了,不打不长记性,犯了错误就要打,不打没规矩、做事拖拉、调皮捣蛋、撒谎、偷东西、争强好胜、成绩差、在校惹麻烦、沉迷于看电脑和上网玩游戏等。所以,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先看下面几个案例:

1.甲孩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2.乙孩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

3.丙孩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二、棍棒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这种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遇事往往先不究原因就谩骂和贬低子女,很少给予鼓励。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罚和强制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或者使他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因为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和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孩子就会持消极态度。对孩子要求严,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高尚的人,也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顽固不化的人,或者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犯了罪,成了罪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3.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4.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甚至产生厌世念头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5.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求理解和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阶段,这时就需要父母循循善诱的疏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那样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孩子在兴趣.爱好和发展上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应该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现在的无形就是将来的有形.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耐力,这样孩子不管在任何困境和磨砺中都能闪耀他的光辉和高尚情操,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兴趣爱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将来走向成功最好的攀岩基。孩子浓厚的兴趣能挖掘出他们思维空间的潜力和想象力,兴趣会给人带来喜悦和追求的快感,在这种兴奋之中同时也进行着人生的积淀.伴随成功的是汗水和付出,宽松的环境是成功的沃土,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从小知道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要学会尊重别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会利用时间,善于利用今天就是为了努力创造明天。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父母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于和孩子沟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若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而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规范家长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不酗酒、不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2.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平常要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多与子女交流、沟通,发现子女有不正常状态要及时帮助其解决。但要防止关爱过头变成溺爱。

3.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家庭教育应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谊。

4.给孩子营造一份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斥责;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教育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感就源于她在婴儿阶段是否得到父母的关爱。一个婴儿在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如果他们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抚,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习惯欠缺,对他态度卑劣等,就会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不信赖他人的人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个原因吧。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7篇

当你看到这篇日记,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了解到写日记的主角是一位14岁的初中女孩时,你是否在她的字行之间读懂了活着的痛苦与挣扎?这就是家庭打骂之下育才之道的恶果,这也是目前许多家庭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不是在给孩子的未来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是在毁灭着孩子的尊严与活下去的勇气。诚如文中的女孩,在自己成绩不如意的前提之下,父母选择的还是老一套的棍棒打骂政策,却根本没有顾及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没有去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才让她有了令人震惊的想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做为父母而言,如何在孩子上学之后,在他学习上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训导和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相信有许多家长,在内心都会操持这样的一种理念,恨铁不成钢。认为简单的暴力式管理依然是训子成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催化孩子学习动力的最有效武器,因而把这种手段视为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一种方式。只可惜,在棍棒与打骂之下,并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原动,而是对他心灵的摧残与自信心的毁灭。忽略心灵教育的方法永远是不能成功的。

一个家长,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因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孩子把父母当成陌生人一样看待,这样的父母是失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一个父母对孩子期盼的起点,但是如果在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前提之下,单方面的把这种意愿强加给孩子的话,无疑是失败的。要知道,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思想,他的想法,父母所要做的,是如何来引导他的成长,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前的孩子,一切都按着父母的方向前进,在这网络、电视、媒介传播速度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也有自己的习好习性,也有自己鲜明的爱好特点和个性,而作为父母而言,不要简单的去忽略这些特点,认为自己是家中独一无二的.主宰者,作为我生出来的种,一切都应该按自己的思路去发展,那么这样的父母其实是最失败的。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孩子,无论在穿衣、看待事物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作为父母不是对这种看法进行打压和抹杀,而是在于耐心地倾听,对于正确的思想要加以表扬,对错误的想法加以引导,让孩子能对你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他内心世界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成功的。

而在这其间,有一部分父母,总是信奉着教条僵化的教育模式,认为自己是家中的领导者,无论是说教、观念都不容孩子质驳,我说的怎么样你就该怎么样去做,如果孩子违背了家长的这种意愿,就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用极其简单的呵斥、打骂来压制孩子的想法;而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情况,看到孩子因为某门功课不理解或不会做,不是加以辅导,而是采取冷潮热讽的方式应对孩子在学习中所遭遇的困境;而对于每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则要用邻居或某个同学的成绩加以类比,自认为这种方式是能刺激他的学习动力,知耻而后勇;更有甚者,不从根本上去看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原因,只会一味怪孩子不努力不用功;结果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孩子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让孩子成绩每况愈下,父母因此而苦恼,其实之间,父母的这种行为方式就是在埋没孩子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自信和应对交流的最初信心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肯定,如果说,他美好的童真和想象,刚一冒出头来,在父母的面前就受到无情的嘲讽和打击,那么他缘何有信心去面对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如何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树立应对这个社会的勇气与信心?作为父母,不要去低估小孩内在的那种尊严和选择,任何一次无理的呵斥和打骂,对他们的自尊是一次致命的伤害,他们尊严的确立和对生活是非的判断都应该在父母的引导下加以完善。如果说,作为最亲爱的父母,都不能从尊重一词与自己孩子展开交流的时候,作为孩子而言缘何能够做到对自己圈子内同龄人正确的交流呢?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重要的是在于督促和辅导,而不是一味的打骂,打骂的结果是会形成逆反;也不要用他人的成绩来做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表明你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和实力;有许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如果他确实努力了,如果他在付出努力之后,成绩依然不好,那么做为父母而言,他成长过程中,是他的身心健康重要还是成绩重要?现在的父母,还是会单纯地认为,自已辛苦挣钱养家,为孩子着想,你做子女的就必须要用成绩来回报这种爱,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你没明白孩子的内心以前,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的,如果你不会做到去平等地交流,不去了解他内心的困惑,你就是失败的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天真的想象,都能同你交流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出类拨萃!

作为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作为家长,对孩子严加要求也没有错;但是别把爱演变成溺爱,也别把约束变成是桎酷。这两种极端,现在的家庭中都存在。其问题就是爱和管之间发生了错变。爱的方式,是作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老师,让他如何去学做人、做事,让他如何在学习的时候端正心态,而不是用一种强加的方式,正确的人生观念的第一步,都是父母给予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有许多时候都是从父母的言行之中传承过去的,而严加管束的结果,只会造成一个自卑和欠缺面对生活自信心的孩子,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作为父母,要多学会交流,要放下自己是一家之长的面子,要让这个家充分体现民主,要让孩子的观念做到切实充分的表达,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之中存在的重要性,而对于他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正确的加以鼓励,错误的加以引导,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为什么有的事不能做有的事可以做。孩子健全心理的发展就是从父母的引导中开始的。当孩子在学业中出现成绩低下的原因,作为父母,要端正正确的姿态,来分析这种成绩不好的原因,问题找到了才有对症下药的地方。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大人,不能把枪口一起对准他,一个黑脸一个白脸,一个严肃一个和善,让孩子在宽严相济的环境中成长,远要比重斥来的好多。

赏识教育理念与发展研究 第8篇

随着教育事业的巨大变革, 迫切要求一种适合时代学生心理特点、体现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管理指导思想的出现, 以挽救病入膏肓的传统教育。以以人为本的“赏识教育”理念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已逐渐被教育管理者重视并接受。

但是笔者认为, 既然赏识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也即要顺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那么无论是对赏识教育的认识, 还是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符合上述规律, 遵从相关哲学原理, 这也是赏识教育理念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前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单剖析。

2 赏识教育是什么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 他以无限的爱心把女儿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 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 而且成为一个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如今, 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不是具体的教育方法, 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承认差异, 承认变化发展的规律, 允许失败, 它的重点放在了教育者身上, 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具有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一言一行的意念。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践情况捕捉、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闪光点, 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其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受教育者存在的缺点、错误善于引导、先扬后抑, 使其自觉醒悟, 以此使得受教育者在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 要求进步的愿望。

3 为什么要对高职生实行赏识教育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换句话说,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在无意之中都赏识过学生, 鼓励过学生,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 我们所赏识的, 所鼓励是不是都是那些在成绩上或是在行为表现上符合我们自我要求的优秀学生。对于那些后进生, 我们却没有给与同样的赞赏。

五年高职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中考之后, 选择就读五年高职学校的大部分都是成绩不达普高学校要求的学生, 也就是说这批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后进生, 在思想上或学习上暂时落后。曾经周围的人群, 包括同学、老师甚至父母, 给予的冷眼讥讽都使他们感到自卑无助, 他们往往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五年高职校的老师感到他们所面对的学生棘手的根本原因。但是他们都极为渴望进步, 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赏识, 他们也在苦探前进的方向, 寻求前进的动力。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 出发点是以人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着想。赏识教育可以帮助五年高职生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找回自信, 培养自身意志, 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一, 这是他们的的心理需求。这些学生年龄多在16岁至20岁之间, 正处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均处在迅速发育成长的阶段, 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自卑感和失落感, 通过赏识能给予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 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 赏识教育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曾经的种种原因导致五年高职生对学习没有成就感, 甚至产生极大的厌学情绪。老师真诚的赏识和认可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了, 因此就会产生责任感促使他们真确对待学习, 久而久之有了收获, 学习的兴趣就自然得到提升。第三, 赏识教育还能培养学生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果不是单靠智力因素, 心理、动机、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相辅佐使得意志力顽强, 这样才能克服困难, 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赏识教育给予的认可恰恰能够通过鼓励使得学生非智力因素变的突出。

4 对高职生实施赏识教育时,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4.1 教育工作者要有联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

以联系的眼光了解五年高职生, 就可以弄清他们所处的环境及受过的影响。我曾经对自己所带的五年高职班的学生做过统计, 一个由47名学生组成的班级中有8位学生父母离异或病故, 6同学生家中极为贫困, 6名同学初中时陷入早恋, 还有一些学生周围的环境中没有积极因素, 等等。由此可见, 每位学生暂时的后进都是有原因的, 以联系的意识了解学生, 在弄清原因的同时, 又为如何具体对待每名学生提供了方法论要求。另一方面, 深知原因后, 对这些学生我们就少有了抱怨, 更多的就是怜惜和关爱, 就会出自内心的鼓励他们、赞赏他们, 使赏识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自我意念。

五年高职生可能暂时后进, 但是他们也渴望进步与成功并会付诸行动。事实证明, 有很多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在高职五年的学习生活中表现的却十分优秀。高职教育工作者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看到他们的潜在希望, 就会自然对他们产生信心并自觉琢磨其渴求赏识的心理, 师长给予的赏识认可就是他们进步的泉源动力, 这是使他们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

4.2 教育工作者要深谙赏识的艺术

第一, 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具备说话的艺术性, 多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对待学生。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我们要会用“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的鼓励方式来代替“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的压制方式, 后者往往造成学生心理的压力, 而前者不仅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还能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 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第二, 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对学生的赏识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 更具有激励作用。例如, 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还能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其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使他们能以更高、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其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第三, 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对于学生的成功, 教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 甚至一个眼神都是一种肯定。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 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

5 对高职生实施赏识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要清楚我们所赏识的是什么

北欧一教授因中国学者夸奖她的女儿漂亮而要求其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 应给引起我们的重视。教授认为这一夸奖会伤害她的女儿, 原因在于她认为漂亮不是女儿的功劳, 这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 孩子很小, 不会分辨, 会认为漂亮是她的本领, 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

通过此事, 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我们要清醒地知道我们对受教育者赏识的究竟是什么。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 主要从关心、爱护、挽救、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 赏识学生通过努力获取的成功, 使得学生不断发扬优点长处, 学会赏识自己, 以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5.2 要深知赏识的适度性原则

赏识并非意味着纵容无节制, 否则会模糊孩子的认识, 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表现认识, 过度赏识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从而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 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因此, 要求教师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 而不能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无原则地赏识。否则, 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 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 他们会感到赏识是一种虚伪, 继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5.3 要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和惩罚

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对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 一些老师因怕会打击其自信心、挫败其积极性, 对其所犯的错误很少批评, 但是对于容易自大的学生, 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傲慢自大的情绪, 这样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膨胀他们的私欲, 结果适得其反, 甚至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

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 都应该给与批评惩罚, 只不过要讲求批评的艺术, 主张适度性, 惩罚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而且, 明确针对孩子所犯过失, 真诚地给予批评指正, 这本身也是爱的表达方式, 孩子完全能感受到这种爱, 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必不可少。

赏识教育就是实事求是真诚的爱的教育, 赏识教育工作者作为执行者, 在完善自身素质后, 于心中自觉形成赏识的意识, 使对学生的钟爱形成习惯性意念, 通过适当赏识行为与学生构建出心灵的桥梁, 如此赏识教育将在五年高职学校教育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棍棒”教育还要不要 第9篇

支持:小孩被娇惯不打不成才

网友“简单点”:其实,民间一直有“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子不教,父之过。”养而不教,生来做什么?我们以前还不是一样被打大的……

网友“幽谷蔷薇”我家女儿,天天苦口婆心叫她爱护文具都不管用。后来我气不过就会打骂她,边打边说,说完让她反省,没过多久她就改了好多的坏习惯。看来,还是“棍棒”教育才管用。

反对:体罚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网友“清新一片”我认为体罚只起到身体痛疼的警示作用,可是要改变和引导孩子头脑里的想法,还得顺着她的想法,让她知道错在哪里。

网友“得瑟妞儿” 家长要爱与严、奖与罚掌握有度,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引导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味的体罚和一味的溺爱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要讲道理,体罚、关怀缺一不可。

专家建议:对孩子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味体罚

(张万英: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副教授)

打不打孩子,不能一概而论,主要看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自尊心强、性格内敛、较好面子,这样就不太适合用打的方式;有的孩子特别皮,屡教不改,可以适当用“打”来强化教育,“抑其过者,抚其弱者”。

目前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让一些家长深感疲惫,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把怒火发泄到处于调皮、不懂事阶段的孩子身上,轻则打屁股,重则扇耳光,甚至把孩子捆绑起来打,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可能会给小孩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出现长期压抑,导致“变态”举动。所以,在体罚孩子之前,家长们也要自我反省,孩子犯错,是不是自己也有原因?在平时的预防教育上有没有出现误区?除了要求孩子改正错误,自己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其实,我也接触到不少因为家长随意体罚而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最明显的是自残,遇到外界刺激时,问题小孩会情不自禁咬自己的皮肤、扯头发、狂叫、割手、上窜下跳,而一旦出现这个情况,想把小孩心中的“阴影”抹掉就很难了,有的会影响一生。因此,我不赞同用体罚来教育孩子。

如果迫不得已用体罚,那也要讲究“度”和技巧。孩子被打,肯定有负面情绪,因此被打后的心理安抚很重要。如适当体罚后,让他知道你是对他的行为生气,而不是对他本人感到生气。另外,在平时的预防教育中,要跟孩子有约在先,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态度要坚决,不要心软。孩子改正错误后,要及时表扬。

责编陈金华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第10篇

①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我们是否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呢?【甲】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其目的就是要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可以说,让家长和教育者从棍棒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

②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我国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合情,才是好的教育。

③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小孩子打几下没事,“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种一味强调打的认识,忽视了对孩子身体的伤害,而且没有意识到,打骂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体罚和暴力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危害要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后才会显现出来的。【乙】棍棒教育有时确有“管理速效”之功,但对孩子身心、智力的长远发展害处多多,实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教育。

④西方国家的教育界很早就开始大力反对棍棒教育,而将尊重儿童落实到了细枝末节以至 “严禁任何体罚”的高度。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这些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才能培养出自尊自强的公民,而棍棒教育恰恰是做不到这一点。【丙】因此,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还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遏制棍棒教育,将尊重和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⑤期望各位家长和教育者真正记住“国际不打小孩日”,坚决遏制棍棒教育,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有删改)

19.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入文中【甲】【乙】【丙】中的哪一处?为什么?(3分)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多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能发育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

答:

20.从全文看,我们为什么要遏制“棍棒教育”?(3分)

答:

21.下列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只填序号)(2分)

A.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将尊重和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B.让家长和教育者从棍棒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十分必要。

C.期望各位家长和教育者要真正记住“国际不打小孩日”。

参考答案:

19.【乙】因为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多年跟踪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棍棒教育确实伤害了孩子长期的智力发展。(3分。放【乙】处1分,解释原因2分)

20.第一,“棍棒教育”是违法的;第二,“棍棒教育”对孩子身心、智力的长远发展害处多多;第三,“棍棒教育”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不能培养出自尊自强的公民)。(3分。每个要点1分)

上一篇:高二四班团支部下一篇:《富含哲理》的作文_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