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范文

2024-06-05

管窥范文(精选6篇)

管窥 第1篇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陈仕品(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柏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新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绵绵。教师如果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再说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老师的教学思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更适合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大胆地潜移默化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要对文章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地讲述、朗读,而是声像并举、文情并茂,引入高潮。“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啊!”就在一位学生满腔热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文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十二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及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这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啊!”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了极点,脸色惨白„„”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校、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两个大字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对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凝聚在里面了。”

“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我不是小弗朗士,我也永远忘不了。”

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大加赞赏,同时即兴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教师用“心”在唱歌,学生屏息凝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教学相长。

(陈仕品,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2期)

管窥 第2篇

内容摘要:信息艺术是一门展示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与协同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学科,有着鲜明的信息经济与文化特点,并且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文章由信息艺术产生的特殊性入手,从思想观念和学科的角度上来探讨信息艺术的发展。力图寻找和确立信息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独立存在的理由。

关 键 词:信息艺术 特殊性 发展

一、“信息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信息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依托。

首先,信息科技能改善人类生活状况激发人类创造潜能。工业社会中,基于工具的经济形态发展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而基于脑力的经济形态不以资源消耗为主,而是提倡创新,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这就是信息社会的特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信息社会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种迹象都表明,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地球村”①和“无墙设计室”②逐渐成为现实。数字技术对现有的各个领域的深入使得大量的新的产业会不断地涌现。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和支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其次,迅猛发展的自然科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产出,忽视了人类文化、心理等精神层面的要求,对人类的发展构成了威胁。“信息艺术”作为唤醒人类非物质层面需求的手段出现了。在肯定自然科学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持有科学技术的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平与哲学修养,降低或者避免自然科学对人类造成的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在信息社会中的个人隐私问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计算机界面中获得的知识是否与实践中获得的同样厚重、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与相对滞后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等等),用艺术和人文精神来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当前,人类社会处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很多技术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但这些信息的错综复杂,不但没有给人们正确的帮助,甚至增加了人们在选择和利用这些信息时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与之相应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工业社会之前。现今的生产力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会变成巨大的破坏力,因而面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窘境。这就促使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产生,它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信息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是一种基于信息文化的艺术形态。它的特征是: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它倾向于多学科交叉,是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拟、大批量与个性化之间的融合。③这就是信息艺术。

二、“信息艺术”产生的学科背景

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学科的作品创作与演示,早已与各种数字化手段密不可分,数字化消费产品、建筑动画漫游、网络广告等,这些设计对象也与信息化技术息息相关。设计的范围和领域已经越来越模糊和复杂,以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已经难以实现。同时,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科学与艺术、工学与文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拟之间被普遍认为有着明显差异,但它们都以人为核心,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借助数字科技的支撑,它们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解决一系列技术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信息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的解决理论和方法产生了。

三、“信息艺术”的主要特征

1.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把所有的信息都用最基本的信息单位0和1来表示,通过计算机构建、表达、传递。连续的信息经过采样,可以变成非连续的离散的信息,而且离散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代表连续的信息。经过采样以后,所有的连续量都可以用离散量来表示。文字可以编码,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各种各样的事物特征都可以被数字化。

2.虚拟性(Virtual)

虚拟性是信息艺术区别于传统的艺术的重要特征,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以一种特殊形式的实在为用户所感知。信息作为与物质和能量并列的组成世界的基本形态之一,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在。信息艺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想象力的解放。

3.交互性(Interaction)

通过形象、语音、行为识别,以近乎自然的方式,使艺术家(系统)与受众互动,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突破艺术活动的单向模式,实现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艺术有了更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当今已经有很多主流产业引入计算机技术试验,其飞速发展表明信息艺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不再只是一种实验性的作品。

4.全球性与实时性(Globalization and Real-time)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全球化都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地球村是指基于网络,以信息形式作为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分享。人们借由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技术层面的零壁垒。任何人类成果只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软件提供以及简单的技术处理就能很快实现全球共享。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必定能擦出新的火花,促进世界的新变革。这就是信息设计、信息艺术带给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了。

四、“信息艺术”的发展误区和展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艺术的作品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思想观念都相对滞后。在相当广的范围内,“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信息艺术”被仅仅限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网络和软件界面、效果图制作等狭小的范围内,还没有从思想观念上,从学科的角度上来探讨信息艺术。没有认识到“信息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自然就不能将“信息艺术”区别出来以正确的角度认识它,更不能达到用信息艺术来指导科学技术应用的目的了。

21世纪的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高度。信息化、非物质性、服务性、体验式等概念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表述。进入信息社会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社会的上层建筑中一定要有相对应的学科理论作为支撑来指导和引导人们,使物质客观世界成为人类知识结构能够接受、吸收、理解的知觉形式。信息艺术作为融合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正站在这个大势所趋的历史高度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和空间。

注释:

①“地球村”的主要含义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详情参见(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版。

②“无墙设计室”的主要含义是指计算机网络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师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不同地区的设计师可以同时从事同一设计项目,展现各自方案,吸收各自想法。在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中来创意。详情参见许喜华、方兴:《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③严怡民主编《情报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 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 [M].海口:海南出版社,.

[2](美)Richard Saul Wurman李银胜等译.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管窥格力精品战略 第3篇

从“好空调, 格力造”到“精品空调, 格力创造”

广告语“好空调, 格力造”体现了格力品牌的综合调性, 富有亲和力, 同时良好的市场表现也让消费者更加青睐格力。以格力这句广告语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与市场经营, 使得格力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质量可靠的良好形象, 是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好空调。此时, “好空调, 格力造”已经超出了广告传播的范畴, 而成为了引领企业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它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 一方面源自于格力本身的经营,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这句话本身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因为中国人形容任何东西就分为好和坏。格力占据了这个“好”, 也就拉近了与中国人的距离。

随着格力企业的发展, 渐渐地格力空调将对手甩开, 稳坐了国内空调行业的头把交椅。此时, 格力品牌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 就是这个广告语的改变, 由原来耳熟能详的“好空调, 格力造”变成了现在的“精品空调, 格力创造”。这个变化很小, 格力也不会因为这个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 但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 “好”与“精品”这两个形容词的区别是很大的。

首先, “精品”定位拉开了与中国最广大消费者的距离。“精品”使格力品牌更加清晰和明确 (但不一定是好事) , 它的意思是说格力要做高端空调, 高端代表着什么?非一般大众消费品, 只有少数精英人群买得起。当消费者接触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想:格力做精品空调, 肯定很贵, 我用不着。“好”则是个笼统的词语, 消费者见到它的时候都可以与自身联系起来。

其次, 新广告语的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不可否认, 格力在国内市场深具影响力, 品牌知名度也十分高, 同时这也决定了格力新广告语的接受度不会很高, 因为广大消费者只认识“好空调, 格力造”。也许有些不可思议, 但人就是如此, 一旦什么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它将长期影响我们的记忆, 如果发生什么与记忆不相符的情况, 我们将变得痛苦, 并要寻求到一致的结果。定位一旦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形成, 是很难改变的, 格力的新广告语试图改变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风险不言而喻。

最后, 新广告语脱离了现实环境。“精品空调, 格力创造”更多地是体现了格力的目标和愿景, 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 然而却没有从消费者接受的角度出发。简单地说, 就是中国消费者还没有进入消费“精品”的时代, 要想占领中国最广大的市场就必须占领中国最广大消费群体的心理, 精品显然不是我国消费的主流, 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好空调才是主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精品空调, 格力创造”是个不错的广告语, 读起来铿锵有力, 定位准确。格力是想让接触到新广告语的人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和更深刻的印象, 同时, 打造精品也是格力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但却忽视了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消费环境。如果格力之前没有广告语“好空调, 格力造”, 那么, 新广告语将是个很好的选择。

品牌建设工作中的典型错误

营销经过靠产品质量取胜、靠服务取胜阶段, 已经进入靠品牌取胜阶段, 在严重同质化的今天, 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就是品牌。就像我们买手机一样, 为什么有人喜欢诺基亚, 有人喜欢三星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很大吗?我想很多消费者对这些方面的区别是没有太多感知的, 但事实却是消费者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品牌具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其它的属性, 并且这些品牌属性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很多经验, 所以在实际的品牌建设中经常走入误区。

在品牌建设中, 常见的错误之一是静态地确定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核心, 如果品牌定位不准确或者不具备长远性, 对品牌发展甚至企业发展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品牌定位应该着重考虑四个方面因素:企业核心能力、顾客价值、竞争对手定位和行业发展趋势。前三个因素能保证品牌定位的准确性, 考虑到这三个因素的品牌定位则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感并且实现差异化, 而最后一个因素则可以保证品牌定位的长远性, 不至于导致品牌定位落后或者失效。在为品牌定位的时候, 企业一般能够考虑到前三个因素而忽视最后一个因素, 最终导致品牌定位经常变化, 而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品牌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在为品牌定位时, 要研究行业趋势甚至社会发展趋势, 让品牌定位符合这种趋势才不会被淘汰。

常见的错误之二是缺乏长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品牌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缺乏稳定性则很难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记, 而这样就失去了品牌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品牌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长期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内容是“能够保持品牌定位、体现品牌核心价值的品牌调性”, 这包括品牌传播语 (广告语) 、产品包装、VI应用体系等一系列能够与目标消费者产生沟通的接触点。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经常变换广告语、主题色调等, 而且在很多场合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这对品牌建设来说都是在为品牌做减法, 影响品牌建设。这些行为与做法让消费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你和记住你, 甚至给消费者带去不好的印象和厌恶情绪, 从而让品牌蒙受损失。所以, 在确定了以品牌定位为核心的品牌体系后, 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品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这样品牌建设才会成功。

常见的错误之三是品牌传播缺乏互动性。企业一旦确定了要打造什么样的品牌之后, 就要去宣传这个品牌, 让更多的目标消费者体验它、喜欢它、购买它并忠诚于它, 但这并不是依靠狂轰滥炸的广告实现的。品牌传播讲求的是互动性, 让消费者充分地参与到品牌活动中, 让他们充分体验品牌给他们带去的价值, 并鼓励消费者反馈自己的体验和感触。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抓住消费者的触角更好地为其服务, 消费者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品牌属性从而喜欢它。现代品牌传播中, 要鼓励消费者的参与, 实现充分互动, 而广告式的单向传播已经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落后概念。

《诗经》尚子诗管窥 第4篇

此诗古今很多人都以之为尚子诗,其旨在于祝人子孙众多。

《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言若螽斯不妬忌则子孙众多也。”

《笺》:“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妬忌,维蚣蝑(螽斯)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

陈子展《诗经直解》:“《螽斯》主题义与《樛木》同,所不同者,一颂多福禄,一颂多子孙。”

程俊英《诗经译注》:“这是一首祝人多子多孙的诗,诗人用蝗虫多子,表示对多子者的祝贺。”

李湘《诗经研究新篇》:“这是一篇祝贺多子的颂歌,古代生产、生活困难、死亡率高,子孙后代之繁衍是家族、氏族生活中之大事,故皆以多子为美。”

以上引证可见,从古至今,一般评论家皆以此诗为祝人多子、贺人子孙兴旺的尚子诗。解放前,旧式婚礼上还常取此诗之意,挂着“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的喜联。可见其义传承流播之广远。那么为何以螽斯喻多子呢?前人很少论及。只朱熹《诗集传》曾言:“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此说提出质疑:“苏氏谓螽斯一生八十一子,朱氏谓一生九十九子,今俗谓蝗一生百子,皆不知何从数之而得此数耶?”我以为不管从何数之,此意不可以强以为真,八十一、九十九、一百盖皆为虚数,其意在言蝗虫产子甚多,此为实情。蝗虫蕃殖力确实极强,多时可以泛滥成灾。历史上有称为“雨螽”者,《洪范五行传》就曾有“雨螽于宋”的记载。可见《诗经》时代人们已知螽斯繁殖力极强,且严重时可为灾了。

螽斯衍庆,在此诗实为褒意,今人大惑不解,螽斯明明为害虫,今人不屑一顾,甚于嗤之以鼻,视作蝇鼠之类,古人为何却以褒义举之,且以入于《诗经》?陈子展《诗经直解》反映了这种情绪,“螽斯害虫,以此比兴,虽若美之,实含刺意,不可被民间歌手瞒过。”指出诗含“刺意”实符合现代人对此诗的初次印象,然诗作于两千年前的周春秋时代,相隔了几十个世纪,观念习俗已大相径庭,以今度古,谓为错邪。然观“雨螽于宋”的记载,时人未必不知其为害虫,为何仍以褒义举之呢?其中定有缘故。且看郑玄的解释,“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妬忌,维蚣蝑(螽斯)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其解虽落脚于后妃之德,夹着封建说教的观念,但对于螽斯的解释却是从先秦阴阳五行观出发,对其生理特性作了番推测,不管其说正确与否,最起码郑玄以为诗人在做此诗时并无蝗为害虫的成见,而是从另一种观念出发来写作的。这使我想到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那时的人们常常向动物、植物、自然物祈求生殖能力,在他们的眼中人与这些动植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完全处于生命一体化的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甚至人还不及作为图腾的动植物,因为他们有时有超人、超自然的奇异功能,因而在人的眼中,他们神圣而亲和,是人类的保护神。《螽斯》一诗很可能受这种观念承传的影响,有物我无间的生命一体化观念渗透在内。因为《螽斯》的产地周南有着很浓厚的原始文化之传承。《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由此可见,二南源头可直溯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禹时,当时盛及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观念仍存在巨大影响。图腾授子如前所述亦极盛行。此诗中螽斯贺子大盖是那时人们向图腾螽斯乞子观念的遗留吧。据说南非洲一个叫Bushmen的部族便有螽斯图腾。其图腾为一只蝗虫,“Bushmen说天地万物是一只大蚱蜢(蝗虫)创造出来的,这只大蚱蜢叫Cagn他有老婆叫Coti,”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是否存在过以蝗虫为图腾的信仰,现在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以根据其他部族的类似图腾作个判断。舜的祖先曾有“穷蝉氏”,即以蝉为图腾的氏族;《史记·封禅书》谓“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集解》引应劭语曰:“螾,丘蚓也。黄帝得土德,故地见其神。”蝉、蚯蚓皆可作为图腾,蝗虫大概也可胜任此职吧。后世有传蝗群有神,为一“跨硕腹牝驴”“高髻褐帔”的妇人。大概此皆上古蝗图腾崇拜的遗风。蝗神又为女性,母权制孑遗灼然可见。

龚维英先生以此诗为远古螽斯主义的祝祷歌我想很有道理。最起码诗中有那种图腾授子观念的遗留,因而诗人在创作时才避开蝗为害虫的成见,而以褒义为之,写出这首贺子诗。

再说《芣苢》。此诗描写三五成群的妇女于风和日丽的天气,在平原旷野采摘芣苢的欢乐场面。方玉润《诗经原始》对其描述颇为精彩,“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芣苢》三章四句,每句四字,格律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全诗围绕“芣苢”展开,描写了妇女们采芣苢的动作,欢乐的节奏溢于诗表。然芣苢究竟何物?采之何用?诗学家们各抒己见,综其所言,大体分为两派:

一、木类说。《山海经》、《周书·王会》皆云:“芣苢,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域。”《说文系辞》引《韩诗传》:“芣苢”,木名,实如李。”陶论《本草》车前子亦引《韩诗》言芣苢为木,“似李,实如李。”此派以木生,实似李,食之宜子。

二、草类说。《尔雅》:“芣苢,马舄,马舄,车前。”《毛传》之解同此。且曰“宜怀妊焉。”陆机《草木疏》:“幽州人谓之‘牛舌,又名‘当道,其子治妇人生难。”《诗集传》持此观点,且进一步描绘其形曰:“大叶长穗,好生道旁”。《本草》亦未提出异议,且曰“一名‘牛遗,一名‘胜舄”。此派系以为草类,食之宜怀妊。

前引两说,证之以诗“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看,毛诗所解似更近诗意,即以芣苢为草类,现在所言车前子便是这种植物。叶大、长穗,好生于道路两旁,又称“车轱辘菜”,花小,青中带赤,籽扁如秕谷,叶可食用,全草可入药。

关于《芣苢》诗旨,《毛序》以为“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此“乐有子说”盖以芣苢宜怀妊,治难产而得。然参之现代科学,并未见芣苢宜子之功能。据临床实验及药理研究表明,车前子有利尿、渗水利湿、镇咳、祛痰等功能,并未提及治难产等。古人为何作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呢?近人大惑不解。方玉润《诗经原始》就曾驳之,“按《毛传》云,‘芣苢,车前,宜怀妊焉。‘车前,通利药,谓治难产或有之,谓其‘乐有子,则大谬。”清人姚际恒亦驳《毛诗》,但未提出新解,以“此诗未详”而舍置之。针对这种情况,独闻一多提出了新解:

古籍中凡提到芣苡,都说它有‘宜子的功能,那便是因禹母吞苡而生禹的故事产生的一种观念。一点点声韵学的知识便可以解决这个谜了。‘芣苢从‘不声,‘胚字从‘丕声,‘不‘丕本是一字,所以古音‘芣苢读如‘胚。‘苡从‘目声,‘胎从‘台声,‘台又从‘目声,所以古音‘胎读如‘苡。 ……‘芣苡既与‘胚胎同音,在《诗》中这两个字便是双关的隐语。”

闻一多从声韵学的角度阐明“芣苢”乃为“胚胎”之隐语,可谓独辟蹊径。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指出了这首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禹母吞芣苢生禹的传说故事。《吴越春秋 越王天余外传》记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以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薏苡为一种植物,有的学者以为其食椭圆,白色,如珠。闻一多在此处以为即是本诗中之“芣苢”,当今学术界亦倾向后者。此处我们取闻一多之观点。很显然禹母吞薏苡生禹为母系社会植物图腾感生之说。上古以植物为图腾的氏族很多,且此植物亦具有感生授子的功能,禹母所在氏族大盖是以“芣苢”为图腾的,因而有此感生之说。这一传说从上古传至周代,民间大概广为流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一种采芣苢以期食而生子的风俗。妇女们常采芣苢食以求子。正如闻一多所言:“结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的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程度。”此诗中的妇女怀着强烈的求子欲望在飞快地采着芣苢,她们希望芣苢能给她们带来子女,以巩固她们做母亲的地位。“宗法社会里,……一个女人是在为种族传递并繁衍生子的功能上而存在着的。如果她不能证实这种功能,就得被她的侪类贱视,被她的男人诅咒以致驱逐…… 总之,你若想到一个妇人在做妻以后,做母亲以前的憧景与恐怖,你便明白这采芣苢的风俗所含意义是何等庄严与神圣。”

还有《桃夭》篇,这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原始》曰:“(《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此诗于祝贺新婚之中,暗含祝女子将来子孙满堂之意。好多诗学者都点出了这一点。

姚际恒《诗经通论》:“大抵说诗贵在神会。不必著迹。如‘华喻色矣。‘实喻德可,喻子亦可,盖妇人贵有子矣……。”

方玉润《诗经原始》:“朱氏道行曰:“凡花艳者鲜实,桃夭不然,春开夏结,其实多而味美,故曰‘有 其实。彼于妇者之有子似之。”

钱钟书《管锥编》(一):“‘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花之光色。”“第二章、三章咏‘其花,进而咏‘其叶、‘其实,则预祝其绿荫成而子满枝也。”

古时人们之所以以桃来贺人子孙兴旺,关键在于桃具有极强的繁殖力。《本草纲目·果部》:“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桃不仅子繁,而且品种极多,有红桃、碧桃、白桃、绯桃、金桃、银桃、胭脂桃……;桃的生长期四时皆有,五月果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桃枭……因此桃以其惊人的繁殖力赢得人们的青睐,多被引用来贺子庆婚;古人亦常于房前屋后植之以期桃树带来吉祥,使得子孙满堂,人口兴旺。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记:“东方种桃九根,宜子孙,除凶祸。”看来古时确有植桃宜子的风俗。现苏北一带部分农村地区女儿出嫁时,常于妆奁中放入桃树,以乞多儿多女,此即上古观念之遗留,可见其俗之远播与深广影响。

除桃外,以植物喻人多子或祝人多生贵子的诗在《诗经》中为数甚多。《唐风·椒聊》便是一例。此诗很明显是以“椒聊”“蕃衍盈升”“盈匊”来比“硕大无朋”之女的生殖力的。即以花椒赞美妇人多子。闻一多《风诗类钞》云:“椒类多子,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女人。”“椒聊喻多子,欣妇人之宜子也。”李湘《诗经研究新篇》亦云:“这是一篇祝贺妇女健美多子之诗。花椒气味芳香,果实累累成串,象征妇人多子。”正因为如此,古时男女相爱,亦常以花椒作赠品,《陈门·东门之》“视尔如莜,贻我握椒”,此处以椒为赠,大概暗含有祝女子多子之意。由于《诗经》的影响,汉代后妃宫室多以椒末和泥涂壁,称作椒房,一则为其气味芳香,二则取其多子吉祥之意,以期后妃子孙众多,儿女成群。

除以上所举桃、椒外,葫芦也常被用来象征子嗣的繁衍。《大雅·绵》始二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以绵延不绝的瓜蔓和果实累累的瓜瓞象征子孙的兴旺,闻一多先生说:“我想是因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以相比拟。”以瓜喻子,上古时就有此信仰,女娲所作象征人类滋生的“笙簧”便是用匏葫芦做成,而且瓜喻子,其时空距离颇为久远,上可绵延至祖先,下则及于亿万子孙。盖由人类始祖女娲伏羲同入葫芦逃避洪水,后兄妹二人结为夫妇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而来。至今有些民族仍有此传说。广东海南岛黎族传说,黎汉民族是由葫芦里出来的兄妹婚配所生子女的后裔。有些民族干脆说人从瓜出。滇西佤族传说,各民族祖先都是由“司岗里”(葫芦)里生出来的。类似这种传说在苗、瑶、侗、壮、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可见其普遍性。此葫芦生人的说法大概起源于远古葫芦崇拜。葫芦是上古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图腾,且那时图腾多被视为祖先,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混合生长。《礼记·郊特牲》曰:“陶匏以象天地之胜。”即用陶制的葫芦作为祭祖之物,即以葫芦作为祖先来崇拜。过去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供葫芦,如彝族,“一个葫芦代表一个祖先(父母、祖父母),第三位(曾祖父母)祖灵葫芦,就请巫师来举行送祖灵大典,把它烧毁。”此为葫芦、祖先崇拜合二为一的远古图腾观念的遗留。因此葫芦生人则是图腾授子观念的反映。后代亦多此种说法。《开元占经》卷六十五《石氏中官占篇》引《黄帝占》曰:“瓠瓜星主后宫,”又曰:“瓠瓜星明,则……后宫多子孙;星不明,后失势。”《礼记·昏义》记载汉族古代婚典上夫妇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郑玄、阮谌《三礼图》说:“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匏爵。”合卺,即把两瓢相合以象征夫妇“合体”。此俗即象征子孙的繁衍,亦上古葫芦生人观念的反映,说明葫芦在生育子孙中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以植物象征子孙繁衍在上古颇为常见,其之所以如此取譬,概如朱天顺所说:“植物虽然不如动物那样与人有那么多近似的地方,但其生命力和繁殖力之大和繁殖的特殊形态,却是极容易引起人们羡慕幻想和神化的。”以植物喻多子取其繁殖力之强以为譬,植物果实硕盈很容易使人产生这种类似的幻想与宗教的感情,这是不足为奇的。

推而广之,古时男女爱慕,女向男表白情意时,常以果投之,我想是否同前所述之俗有些联系呢。闻一多《诗经新义》说:“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举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投,即相约为夫妇焉。”《周南·摽有梅》便属此类诗,“摽”即为“抛”、“掷”,闻一多以为此诗为男女青年聚会,女子抛梅子选择情人之诗。《卫风·木瓜》则分别以“木瓜”、“木桃”、“木李”以投情人,表示“永以为好”的心意,瓜、桃如前所述皆为多子的象征,以此作为爱情的馈赠品,其义大概亦涉及繁育子女之意吧,此种习俗后世亦有遗存。《晋书·潘岳传》载“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线,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大概此时人们只是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之,而其内容原始意义已很淡甚或是消失了吧。

《诗经》中还有《麟之趾》篇,其主旨也在于赞美贵族子孙兴旺,贤能仁善。《毛序》:“麟之趾,关睢之应也。《关睢》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陈子展《直解》引《韩诗》:“《麟趾》,美公族之盛也。”依上所解此诗赞美公族之盛,重在称颂其有麒麟之德,古人多以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春秋·哀公十四年》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祥也。”许慎《说文》:“麒,麒麟,仁兽也。”《释文》:“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王者至仁则出。”此诗正是借麒麟之德喻美公族子孙之贤能仁厚,因而繁盛兴旺。后来“麒趾”专用来赞美人子孙兴旺,仁义信厚。如“族茂麟趾,宗固磐石。”;“恺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麟趾呈祥亦用来贺人生子。《故事成语考·祖孙父子》:“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过去一些婚礼上常挂有“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的成语,其意概出自此。

除麟以外,古人还常以与之相近的鹿来喻之。古人议婚纳征时,以鹿皮为贽礼。《礼记·士昏礼》:“纳征,玄緟、束帛、俪皮。”郑玄曰:“皮,鹿皮”。《说文》:“‘丽,从鹿丽声。‘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婚礼之以鹿皮为贽,盖含有预祝人子孙兴旺之意。《山海经·南山经》说阳之山,有一种怪兽叫鹿蜀,“佩之宜子孙”,即佩其皮则子孙昌盛。《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以鹿作为赠物,表达自己的爱情,盖含有这古朴的意思在内。

以鹿为宜子孙之征,此观念之形成与鹿的繁殖众多有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鹿较为稀少,成为稀有动物,但上古时并非如此,据殷墟发掘和卜辞记载,各类动物中,鹿类动物均属首位,说明至殷商时鹿类仍大量地存在着,这种成群出没的鹿群,使人感觉异常繁盛兴旺,且鹿生性驯良、平和、温顺,人们常以之为善和美的象征,因而久之与麟一样被引来作为子孙繁盛,人丁兴旺的象征了。当然《山海经》所言,可能亦有它深远的宗教文化背景,然现在缺乏材料,已无可考了。

外国养老管窥 第5篇

从2010年上海的“柔性退休”,到今年下半年即将展开调研的“弹性退休”,延迟退休(以下简称“延退”)已开始一步步逼近我们。既然“延退”已成大势所趋,我们不妨期待着“延退”政策更人性化、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也期待着企业能在新政策的约束下,更合理、规范地处理好新老员工的劳动关系。

2012年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随后,各大门户网站的网络调查却显示,超九成网友表示不愿意推迟退休。人社部的“大势所趋”论在网络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那么,人社部提出的“延退”到底能否行得通呢?

1.谁赞成谁反对

在这一轮赞成与反对的浪潮中,赞成者高瞻远瞩,反对者旗帜鲜明。显而易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是最希望“延退”的。因为他们在职期间,工作压力不大,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甚至还有机会享受“三公”消费,搞点“灰色收入”,巴不得“永不退休”;国企老总和高管们也不想早早退休,因为只要不退休,就可以继续拿着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

但是,对那些盼望赶紧熬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度日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对那些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的普通劳动者们来说,他们对“延退”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盼望着早日退休,能按时领取养老金,使本来很艰难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

2.寿命延长就该延迟退休么

人社部提出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之一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并列举少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我们高,认为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也应提高退休年龄。那么,寿命延长就一定要推迟退休年龄吗?

其实,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把退休年龄定在65岁以上,大多数国家仍规定在60岁左右。例如,科威特为50岁;意大利57-65岁;希腊58-65岁;日本60岁;法国60岁;印度60岁;巴基斯坦60岁;越南男60岁,女55岁;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白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乌克兰男60岁,女55岁;乌兹别克斯坦男60岁,女55岁。

一些国家虽然法定退休年龄定得较高,但那是全民享有的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并非真实的退休年龄。因为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们不同,他们是全民覆盖,穷人优先。他们的养老金分三种: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补贴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全民统一标准,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普通劳动者甚至是公务员,也不管过去缴没缴过养老保险,缴了多少养老保险,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都有资格领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金,这就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老有所养”。一些国家所说的法定退休年龄实际上是领取全民基本养老金的年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民基本养老金制度,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与这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补充养老金:根据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满足职工的个性化需要。补充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龄、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及缴费额,职工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但领取的补充养老金就相应少些。我们常说的养老金其实是和国外的补充养老金属于同一性质。

补贴养老金:如果退休人员赡养的家庭成员多,则根据家庭财产、收入和负担情况,给予补贴,使老年人退休后的家庭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很多,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

例如,德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英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5岁,女60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6岁。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1岁。英国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就是针对发放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在2012-2013财年,所有到了65岁的英国公民,都能领到每周107.45英镑的基本养老金。西班牙的65岁退休年龄为全额养老金年龄,即如果65岁退休时工龄满40年,养老金标准为退休前工资的97%。法律允许职工60岁退休,只是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会相应降低。提出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只看到少数国家退休年龄比我国高,却不分析这些国家退休年龄与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关系。

我们再看寿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3.3岁,世界排名第80位,仅高于非洲、太平洋岛国,以及其他地区有限的几个国家,甚至连利比亚、叙利亚、越南、巴勒斯坦、马来西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都不如。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73.3岁为2010年出生的婴儿的预期寿命,不是2010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一般来说,出生得越早,寿命越短,这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及劳动强度的减弱有关。再有,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婴儿出生率降低,这样,从婴儿到成年人口的成活率就相对提高了,预期寿命就会延长。所以,不应该只看预期寿命延长多少,还要看延长的原因。如果只考虑到婴儿出生率的下降对寿命延长的贡献,那成年人的实际寿命延长的岁数肯定要低于统计数字。

中国法定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职工5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13年。2010年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为83.2岁,60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23年,几乎是我们的两倍,即使日本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他们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才与我们现在的相当。

工作年限不仅取决于退休年龄,还取决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由于中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发达国家大多读完大学或职业学校才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挪威12.6年,新西兰12.5年,美国12.4年,德国12.2年,澳大利亚12.0年,以色列11.9年,瑞典11.6年,韩国11.6年,加拿大为11.5年,日本11.5年,法国10.4年。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国仅为38.4%,而欧美不少国家达到了80%以上,捷克为99.8%,德国97.2%,美国89.7%,挪威为87.3%。

我们按中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18岁计算,到60岁退休要连续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预期寿命的66.1%。日本规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为22周岁,同样是60岁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寿命的45.7%。

从以上分析看,虽然我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劳动时间仍占了人生的2/3,用于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只占1/3。而发达国家恰好与我们相反,他们一生的大半时间用在学习和休闲上,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寿命延长”作为“延退”的理由。

3.推迟退休或将降低幸福感

人社部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并称这是“大势所趋”。笔者不禁要问,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推迟退休、让人劳动的时间更长吗?

在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处于原始状态,人们一天不劳作,就要一天饿肚子,根本不可能享受休闲。因此,人生下来能行走就要劳动,或猎取动物,或摘果子,一直劳作到死亡,根本就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劳动收获量也渐渐增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一直是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主旋律,当某种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关系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由此,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就是要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让人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让人的休闲时间不断延长,增进人分享劳动果实带来的幸福感。所以,评价一个社会发展没发展、人民幸福不幸福,完全可以用社会中劳动人民享受的休闲时间来量度,休闲时间长了,说明社会进步了,人民更幸福了,这比用GDP衡量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程度更靠谱。

德国1889颁布了《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法案》,法案规定,工人工作时须缴纳养老保险,70岁时可以退休,领取养老年金。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人享受的休闲时间也随之延长,于是,从1916年起,德国把法定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而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

英国也是如此。1908年英国颁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居住在英国的年满70岁的英国人,如果年收入不超过21.1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英镑),就有资格每周领取养老金,单身老人为每周5先令(相当于今天的19英镑),夫妻老人为每周7先令6便士(相当于今天的29英镑)。法案颁布当年,就有569038人申请了养老金。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后来把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女性为60岁),这也是全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

工业革命后期至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际退休年龄基本上稳定在60岁左右,哪届政府也不敢轻易提出推迟退休。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竞选连任失败,这与他提出推迟退休年龄4个月不无关系,而他的竞选对手奥朗德的竞选纲领就是维持60岁退休不变,因此赢得了民心,入主爱丽舍宫。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历届政府同样不敢贸然提出推延退休年龄。默克尔政府有意调高退休年龄,但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用12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一个月;然后再用6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两个月,到2030年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7岁。即使这样,还是遭到学者和工会的尖锐批评,认为这不但是变相缩减养老金,也会阻碍年轻人就业,挤压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德国到2030年能否执行67岁退休的政策还是个未知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不断增加,我们有能力缩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虽然没有缩短退休年龄,但每周的休息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一天半,一直到现在的两天。但是,现在能够享受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基本上只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以及部分外企和股份制企业职工,对大多数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来说,“一周双休”仍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居民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多数劳动者的休闲时间也并无明显增加。夸张点说,我们的GDP是以牺牲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换来的。1978年越南人口的预期寿命为53.0岁,至2010年增长到74.8岁,32年增长了21.8岁。而中国这32年的预期寿命从66.5岁增长到73.3岁,仅增长了6.8岁。

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都证明,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延长劳动时间,而恰恰相反,发展经济是为了解放劳动力,缩短劳动时间,让劳动者享受更多的休闲。

4.养老金亏空谁之错

人社部和一些体制内的研究机构还把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作为推迟退休的理由。笔者认为,这才是提出推迟退休的本意,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入不敷出”了,将来的养老金支付存在风险。

中山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给相关决策部门撰写过一份研究报告,里面详尽指出了“延退”的利好。申曙光认为:“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从全国看,每年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笔者发现,鼓吹推迟退休年龄的人大部分都是不缴养老保险的人,因为推迟退休可以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而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利益却受到损失——这明显带有损人利己之嫌。

其实,这笔账不需要大学教授来算,有小学文化就可以自己算出,推迟5年退休,对企业职工来说,那就是多缴5年的养老保险,少领5年的养老金,百姓里外要吃10年的亏。

2012年6月19日《检查日报》发了题为《7省市清理发现7万多吃空饷者 1年消耗10亿左右》的文章,文章指出,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纳税人多少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从清理结果看,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2万元计算,完成清理工作的7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我们以一个省每年被“吃空饷”冒领1.5亿元算,中国政府财政每年就流失50亿元。现在不去设法填补漏洞,而是要向企业和在职职工要口粮,显然是“舍卒保车”之举。

根据人社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已达1717万余人,接近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全国事业单位职工总数至少为3434万人,这些人几乎都不缴养老保险。如果再加上政府公务员、军人等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中国约有4700万这样的群体,而这些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一般都要超过企业退休职工。

再来算笔帐,养老保险企业缴纳工资的20%(上海市为22%),个人交纳工资的8%,合计就是28%。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而中国不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工资要高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我们按5万元算,一个人全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是1.4万元,4700万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一年欠下的养老保险金就是6580亿元,而2011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漏网”的养老保险金占收缴养老保险金总额的39%。如果全国养老基金账户里一年加上这658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还会亏空吗?

所以,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的根本原因还是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是“双轨制”造成的亏空,因为有一群人一分钱的养老保险都不缴,却由政府财政和纳税人养活着,正如有关专家所讲:“养老金‘双轨制’是人吃人的制度。”

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

在日本,养老已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未来的市场规模之大实难预估。日本的养老产业已开始抢占中国养老市场。快速老龄化的中国,今后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养老之路来,恐怕已是当务之急。

对任何社会而言,养老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正所谓“危中有机”,正遭遇全球第一波老龄化浪潮冲击的日本,已将养老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之大实难预估。

笔者就日企今后在华发展前景询问过多位日本政商界名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试水、探路(详见拙文《日本护理企业抢占中国养老市场》)。

何为“养老产业”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顾名思义,“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日本为此还颁布了众多法律来确保其公平、公正。

与之相对,“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在日本,“养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块:老年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等)、老年金融(终身险、看护险、特殊医疗保险、养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务(家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疗养床、轮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务(老人旅行、老人大学、体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开发、销售)。

总体而言,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不管是“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其最大的课题仍是护理问题。日本在1997年12月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从2000年4月起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护理服务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仅居家护理服务的种类就多达14种。

护理保险的实施,让日本利用护理服务的人数骤增。企业、医疗机构,农业协会、NPO等各主体的参与,也使得日本护理市场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据统计,日本护理产业吸收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仅家庭护理员就已达到40万,将在护理设施工作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护理从业者将超过100万,这一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员工数。

“养老产业”何以兴起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很不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这些举措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的社会保障从救助走向保险(详见拙文《日本通往“最适宜养老国家”之路》)。

1963年,日本制定颁布《老年人福利法》,这是“福利六法”体制(注:指“儿童福利法”、“身体障碍者福利法”、“生活保护法”、“精神障碍者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及寡妇福利法”)的第五部法律,也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项法律,被誉为“老年人宪章”。

这一法律确立了日本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敬老年人”、“促进老年人自觉”、“确保老年人社会参与机会”,并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增进老年人福利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在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开始走向老龄化。仅靠“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于是民间资本被鼓励参与养老领域。

1974年,日本厚生省(注:现厚生劳动省)公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养老机构每年都需向相应的政府部门提交报告,接受其行政指导和监督。

这一规范的提出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仍然未能有效地杜绝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混乱,当时的日本一度出现养老机构乱立、养老产品乱开发的局面。

为此,1980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开始导入“银色标志”制度,成立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进行认证,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的此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这一“10年战略”主要包括充实地区服务、支援老年人自立、综合实施痴呆症老年人对策、促进社会参与等内容。

同时,以护理社会化为目标,1997年制定《护理保险法》,第一条即规定:“随着年龄增加,身心变化带来的疾病需要护理,„„制定护理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保健医疗水平,增进社会福利”。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注:现财务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这一基本方针规定:要建设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维护老年人尊严;支援自立;建设互助地区社会;提供利用者满意服务等。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也仍然处于无法完全满足养老需求的状态。就拿最基本的老年人专门护理人才——“介护士”而言,一般都必须修完13门必修课,并通过介护士统考后才能拿到资格证,然后在统一法律规范下持证上岗,但目前约50万名介护士,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介护士匮乏正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佛学管窥 第6篇

佛学管窥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对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作 者:龙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7 刊 名: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2002 4(1) 分类号:B94 关键词:佛教   人生   主体   本体论   认识论  

上一篇:【婚礼鲜花】新娘手捧花的花语诠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赠送的礼仪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