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2024-05-29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精选7篇)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第1篇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心得体会

枧坝镇黄枧小学:高素琴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贵阳乡村盲人女教师刘芳的感人事迹虽已学完,但她在小说《石榴青青》中的自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简单的一句话,是她的一生,是她的心力路程。更是人生。

刘芳是贵阳市白云区三中的一名语文教师,1997年,她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007年,她彻底失明。但是,她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继续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赢得了家长、学生的高度赞扬。

热心助人,乐观生活。

面对将要永远面对黑暗这个事实,她曾伤心,曾无助,但是彷徨过后,是坚强!她有一颗独特的心,在长期经受磨难而依然充满活力,能够与磨难同行,甚至爱上磨难。不管生活如何残缺,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爱,从最痛苦的日子里都能找到乐趣。失明的刘芳乐于助人,常为身边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事的孩子做手术,她第一个报名献血;有的老师请假,需要临时代课,她首先站出来;谁有烦心事,找刘芳聊一聊,就解开了心结。所以,大家都喜欢她。一个爱生活的人,必然会得到生活的爱。事实也是如此,刘芳老师赢得了学校老师学生们的爱。

用爱倾听,坚守岗位。2007年8月,刘芳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配合德育教育,刘芳把多年不用的广播站建立起来,亲自培养播音员,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培养了一群诗歌朗诵爱好者;她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开设道德讲堂,把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全校的学生听,身边人、身边事,触动每一个幼小的灵魂。刘芳老师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灵营造了一个纯净的倾听世界。给孩子们塑造了很好的榜样。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是有一两条沟壑,跨过它,你就是赢家,跨不过,你就是个失败者。刘芳老师的感人事迹给了我们这个浮躁世界一道清新剂,失明的她尚且活得如此认真、如此精彩。对于能看到这个美丽多彩世界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同样作为人民教师的我,需要向她学习的太多太多,但是我有信心,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无愧于我心,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2015年12月7日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第2篇

——学习盲人女教师刘芳的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遵义县泮水中学 王文喜

通过本次 “学习盲人女教师刘芳的感人事迹”后,让我内心所受之震撼,无以言表。曾记得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灵魂在,人就永远在。

今天,我认为,有的人,虽然眼睛雪亮,但他的内心却充满阴暗;有的人,虽然眼里是一片黑暗,但他的内心却光明无量,充满光芒。

2015年11月23日、电视新闻在播报了盲人女教师刘老师的感人事迹。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里那短短3分多钟的视频之后,我又在上网下载了刘老师的相关视频,对刘老师的事迹了解得更加清楚了。毫不掩饰地说,我读完了每一篇报道,内心所受之震撼,无以言表。

贵阳市白云三中的女教师刘芳,想就是这样的真实写照。刘老师的生活中没有了光明,有的只是黑暗。但她却用无私的爱、用她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的人,照亮了她的人生。刘老师,就是人们迷茫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那些年我们的梦想,就像青青的石榴,子多却味涩,你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等到它成熟,颗粒晶莹剔透,多汁而甜美。”是的,刘老师等到了。

刘芳,一个爱岗敬业,顽强与命运抗争,在眼睛失明后用心点燃光明的人。她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刘芳老师这盏明灯的指引下,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爱岗敬业,踏实做好一名教师的本分。我们要以身为教师为荣,而不是为教师抹黑。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刘芳老师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刘芳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刘芳老师学习,学习她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盲人女教师刘芳的精彩人生 第3篇

如果能给我一天的光明,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能看见了”,不然亲朋好友嘘寒问暖呀、围观惊叹呀,太耽误宝贵的时间了……

如果迎面有同事走过来,我就打招呼:“嗨,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呀!”他一定表情难过而语气却假装轻松地回答:“对!就你是用心看我们的。看你眼睛亮亮的,总有一天你会看见的!”……

——摘自盲人女教师刘芳散文新作《假如给我一天光明》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刘芳,生于1970年,祖籍湖北,5岁时和母亲跟随父亲支援贵阳三线建设来到白云区。22岁时,她成为白云区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

刘芳有点夜盲,到1997年,眼前晃起了“水波纹”,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不治之症。医生说,这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7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工作5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儿子刚8个月大……她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到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她是个盲人。在家,她扫地、洗衣服、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不知有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她甚至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就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更令人称奇的是,她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刘芳写板书,有时会写歪,有时会重叠到一起。一次,她没留意走到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到垃圾桶上。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3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几大本厚厚的讲义也全都装在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好。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她能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哭着求校长:“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

给学生打开一扇心门

从2008年起,校长交给刘芳一份开创性的工作——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4个字——用爱倾听。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养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不过,任何人面对一个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柔弱女子,再难的事也该想通了吧?刘芳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是您,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2009年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刘芳找到那个女生,她一伸手,摸到了女孩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不容易。”“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被打开了心门的小姑娘,眼泪大滴大滴落在刘芳手上。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刘芳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儿子长得什么样。她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那时阿牛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

尽管能摸到儿子的鼻子、嘴巴,刘芳却只能想象,他长得帅不?黑不?她遗憾没能亲眼看到儿子的成长,更遗憾没能给儿子像其他妈妈那样的照顾。

从五六岁起,阿牛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妈妈上班,然后自己再去上学,风雨无阻。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 ”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作文中,阿牛写道,“妈妈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刘芳爱读书,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2011年7月,刘芳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参加培训,闲谈间,大家谈起了共同的青春岁月。有人建议:“你也写写我们的青春呗。”那晚,刘芳失眠了,经历过的人生风雨如海啸般涌上心头。一张张远去或变老的面孔,一群群来了又毕业离开的学生,校园里每个角落,大山里的偏远村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回到家,她打开电脑,一口气写了2000多字……

此后,刘芳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每天都坚持写作,顺畅时一天能写5000字。这部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展示了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人真事。

在小说的前言,这个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的女子写下这样一句话:“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刘芳的事迹震撼人心、感动社会。2008年,刘芳获得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和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08年9月,她获得“大山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2009年,她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2010年,她被评为贵阳市白云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2011年,她被评为贵阳市道德模范;2013年,她获“中国好人榜”提名;2014年,她被评为首批“贵阳市好老师”。

刘芳说:“是爱的力量让我坚持到如今。我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职业,周围许多人的扶持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我选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用爱温暖学生、回报社会!”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第4篇

天马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芝琴

今天学习盲人女教师刘芳先进事迹的报道,不禁感叹,她真是教师队伍的骄傲。虽然她的眼睛看不见,但给我们带来的是无限的正能量。她就是贵阳市白云三中的女教师刘芳,她用无私的爱、用她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的人。刘芳老师永远是我们作为园丁的榜样。

近几日来,各大媒体、电视新闻等都在不断播报关于盲人女教师刘芳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上网搜寻了关于刘芳老师的相关新闻报道,对刘老师的事迹有了一定了解。毫不掩饰地说,我是含着泪读完了每一篇报道,那种触动、那种震撼,无语言表。

报道中说刘芳老师是“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而我想说,刘芳老师是当代教师的骄傲,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在经济浪潮冲击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教师职业已经被许多人视为最低等的职业,尤其是有钱人那是更看不起我们教师!然而我们的教师也被这些歧视弄糊涂了。他们也开始不甘心,也不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在外谋“第二”职业,想跟那些有钱人比。工作不卖力,学生学得怎么样与他无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工作的怠慢;上班时间有的打瞌睡;有的打游戏;有的网购„„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开什么补习班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在教师这个庞大的队伍中,并不少见。他们被利欲蒙蔽了双眼,作为教师,他们的心理是扭曲的。

刘芳老师的事迹,无疑为我们点亮了迷途中的一盏灯。虽然刘老师眼睛看不见,但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付出了超过常人无数倍的努力,她用设有盲人软件的电脑写了两部小说。她用耳朵给学生修改作文,用电脑把所有的课文和重难点背下来,再去上课。并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特别欣赏刘芳老师的一句话:“„„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第5篇

2015年12月,我学习了刘芳老师的先进事迹,内心遭到了极大了震动。在1997年被医生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面对不治之症她并没有妥协,视力每况愈下,她用唯有的光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得她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大的知识储备。她在三尺讲台上辛勤的耕耘着,她以乐观的心态、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美丽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借助盲人软件创作了16万字的小说《石榴青青》,真实地记录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她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奋斗,在平凡的本职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她被称为中国的海伦。通过学习她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万千:

一、微笑面对人生

在1997年被医生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面对不治之症时,刘芳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抱怨人生的不公平。她只想用仅有的模糊不清的视力读完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她虽然是个盲人,但是从记录片和故事中我到她热爱生活的那一股强劲。在课堂上她上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我们从她的身上没有看到一点的妥协和气馁,反而给我们的感觉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她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助以成为我生命中最坚固的那根轴。

二、刻苦专研

我想刘芳老师是勤奋的,她虽然失明但是她还是在看书,还完成了长篇小说的创作。相对刘芳老师,我是自惭形秽的,我还有没有阅读那么多书,更多的时候没有刘芳老师难那么勤奋。除去工作之余的时间,我一直在虚度我的年华,碌碌无为。感谢刘芳老师,让我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开拓创新。要挤时间去学,锲而不舍的学,三、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责任感。这对这些问题我为自己做了严格的规划:第一,不断地学习课外知识和相干的教学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第二,认真备课,多向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多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能好的掌握知识点。第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刘芳老师虽然看不见黑板,看不见学生,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可是她仍然坚持把每一堂课上好。她的心中始终装着三尺讲台和学生,她热爱她的教育事业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刘芳老师说:“如果想给自己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自己就需要去坚持,去实现。”她爱她的学生就是一个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竭尽全力的帮助,总是把他们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她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母亲。就像刘芳老师说的“她爱她的学生”。

四、持之以恒的态度

正如刘芳老师说的“留下来就是一种坚守,就是一种胜利”,这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和自信。克服一切困难,勇敢面对生活。

学习贵阳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 第6篇

心得体会

整整十年,她从光明走向黑暗。

都说后天失明的人最痛苦,可她不仅没有被黑暗吞没,反而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

在她平凡的人生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平凡的故事?

她叫刘芳,贵州农村中学一名女教师,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2007年,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医生说刘芳的眼病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6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刚工作四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刘芳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2001年,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

2006年,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但是,初见刘芳的人,很多都不相信这是个盲人。

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2008年初冰雪灾害时,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巨大的冰坨子在头顶摇摇欲坠,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

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有人建议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了:“那样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写板书,她有时会写歪,有时重叠到一起。一次,没留意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学生奔过去扶她,说:“最后两个字都写到墙上去了。”

眼睛沉入了黑暗,唯有心能抓住光明。

她尚未全盲时,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老师把课本拿倒了,照样侃侃而谈,这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精彩。

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

她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

在她的视力不断衰退时,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她虽然眼里是一片黑暗,但内心却光明无限。她用无私的爱、用她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的人。她,是永远绽开着的园丁之花。

记得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想说的是,有的人,虽然眼睛雪亮,但他的内心却充满阴暗;有的人,虽然眼里是一片黑暗,但他的内心却光明无限。刘芳,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充满无限光明的盲人教师。虽然,因为眼病的原因,刘芳老师在生活中从此与光明无缘,但她却用无私的爱、用她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的人。她,刘芳老师,就是人们迷茫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有人说,刘芳老师是“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而我想说,刘芳老师是当代教师的一座丰碑,是我们心中永远绽开着的鲜花。

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教师队伍中的不少意志薄弱者,已经渐渐被腐蚀,迷失了方向。他们不甘心,也不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在外谋“第二”、乃至“第三产业”;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待工作的倦怠情绪日益显现;上班时间聊QQ,刷微信,炒股,玩基金,打游戏,网购,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收取学生、家长的“好处”,示意学生课后找自己“补课”等等。而且,有的老师,未到退休年龄,只想做生意更方便,以身体的一点小小不适,就申请病退;或者直接通关系,走后门,找医院出具假证明,就为了提早一点退休,诸如此类,在教师这个庞大的队伍中,并不少见。他们被利欲蒙蔽了双眼,作为教师,他们的心里是阴暗的。

刘芳老师的事迹,无疑为我们点亮了迷途中的一盏灯。虽然刘老师眼睛看不见,但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付出了超过常人无数倍的努力,坚守在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同时,她用爱倾听,给孩子以心灵的启迪,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特别欣赏刘芳老师的一句话:“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含着泪读完刘芳老师一个个感人的事例之后,用她同事说的一句话来作为今天的学习小结,“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是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有什么理由混光阴呢?也许,有老师还在为教师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抱怨着,但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何况,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就不应该冲着“钱”而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刘芳老师这多鲜花的指引下,我们要号召所有教师向刘芳老师学习,学习她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贵州盲人教师刘芳事迹材料 第7篇

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视力残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患者近1300万,其中盲人约550万,低视力者约750万。

我国每年新增约45万盲人、低视力者135万。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即将达到5000余万。

贵阳市盲人女教师刘芳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她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

,刘芳获得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称号,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9月,获得“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获得白云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贵阳市年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称号,被提名“中国好人榜”,并在同年获贵阳市第二届敬业爱岗道德模范称号……

昨日,“新华全媒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盲人女教师刘芳――“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本报今日予以,以飨读者。

整整十年,她从光明走向黑暗。

都说后天失明的人最痛苦,可她不仅没有被黑暗吞没,反而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

在她平凡的人生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平凡的故事?

她叫刘芳,贵州农村中学一名女教师,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A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医生说刘芳的眼病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6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刚工作四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刘芳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

,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但是,初见刘芳的人,很多都不相信这是个盲人。

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年初冰雪灾害时,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巨大的冰坨子在头顶摇摇欲坠,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

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有人建议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了:“那样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写板书,她有时会写歪,有时重叠在一起。一次,没留意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学生奔过去扶她,说:“最后两个字都写到墙上去了。”

眼睛沉入了黑暗,唯有心能抓住光明。

她尚未全盲时,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老师把课本拿倒了,照样侃侃而谈,这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精彩。

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

她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

在她的视力不断衰退时,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求校长,哭着说:“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妹妹牵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

B 打开一扇心之门

由于受到视力的严重影响,从2008年起,刘芳接受学校安排,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引路”。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

20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声音都颤了:“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找到那个女生,刘芳一伸手,摸到了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平常很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

“不容易。”

“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又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

姑娘的眼泪大滴大滴落下。

刘芳又去姑娘家家访。她看不见路,只能让章玉嘉牵着自己。天黑了,她们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又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数着电线杆,才找到那个偏远的村子。

刘芳告诉家长,孩子不缺什么,就是缺一点爱。她把母亲的手拉到了女儿手腕的伤疤上:“你不爱女儿吗?”

“爱。”质朴的农家妇女一辈子都没有这样袒露过感情,而当“爱”字出口,尘封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了,母女俩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那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基本是空白。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青春期与社会转型期交织,千余名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四个字――用爱倾听。

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我的心总是上下浮沉,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

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家庭的白云三中,贫困生很多。对穷孩子,刘芳总会多尽一分心力。

不久前的教师节,已大学毕业并也成了一名老师的袁凤梅发来短信:“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

读初三时,袁凤梅的父亲病逝,刘芳把她当女儿来照顾。袁凤梅回忆:“我最难的时候,刘妈始终陪在身边。她很少触碰我的伤心事,像阳光一样包容着我。”

中考前,刘芳抱着袁凤梅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要相信女儿。”袁凤梅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

那一点一滴的爱,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长久的温暖。

C 爱与力量

刘芳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他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十多年来,关于儿子的每一缕记忆,都伴着甜美与刺痛。

才3岁,阿牛就会说:“妈妈不抱,宝宝自己走。”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不点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快跑快跑!”

刘芳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在母亲搬来同住之前的那些年,刘芳都是独自带孩子。因磨砺而早熟的孩子,对妈妈有着更深的爱。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小学作文中,阿牛写道,“她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自打刘芳坚持站在讲台上,就非议不断:“一个盲人,还教什么书啊?”但她有一种倔强的自尊――压力越大,越要站得直!而来自身边的爱和支持,则是她的力量源泉。

很多同事都当过刘芳的“秘书”,帮她打印资料、整理教案,领着她去吃饭、逛街、聊天。学生们都争着去搀扶她,把她牵到讲台上,还把粉笔、黑板擦放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一伸手就能拿到。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报名献血。全校师生都知道她的存折密码,谁有急需都可以借用。

“刘芳给我们很多力量。”同事毛艳红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

刘芳爱读书。甚至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当墨香弥漫胸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如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她小学五年级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就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其中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事――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本书色彩明丽、幽默风趣,很多细微观察比其他作家更敏锐。

上一篇:优秀财务人员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广播台音乐节目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