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2024-09-20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第1篇

《女娲补天》

——南厂街小学 王丽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揭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31课——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女娲补天。

2、复习:听写词语

燃烧、挣扎、喷火、熄灭、冶炼

自我检查。

3、连词成句,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文

1、师:我们感激女娲补天拯救了人类。那女娲是位怎样的神呢?请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词或句子。

生自读文,边思边批注。

2、班内汇报。

师重点引导从课文第2、3、4自然段感受女娲的崇高精神,并相机指导朗读。

(当学生汇报到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学习课文。)

其间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女娲精神品质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师:每每谈到这个神话故事,每每看到天边五彩的云霞,我们都会仰望天空,回忆《女娲补天》的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文最后一段。

师:孩子们,我被女娲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都被《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女娲是位怎样的神?

指板书,引导学生说。

三、拓展

师:有关女娲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指名交流。

四、作业

1.挑战级:课下搜集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

2.王者级:搜集其他神话故事。阅读课上与大家交流。

3.板书设计:

善 良 甘于奉献



女娲 补天

不畏艰险 不怕危险

附:第一课时简案

一、揭题,了解“神话”

二、初读,读记字词

三、读文,读准读顺

四、写字,示范临摹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注重了课堂的高效。在本课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还有对神话故事特点的了解。不仅注重了对重点的理解,而且选择对于相关内容注重了取舍;不仅落实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还关注了如想象、对比、文本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读书注重了多种感受,注重了读的层次的递进。

二、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进行了读书、想象、表演的训练,能力在老师一次次鼓励和赞赏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认知的过程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要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正式源于事情发展的过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认知过程。由天破了学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的担心,到要急于去救人,从而不畏艰辛先找五彩石、再炼五彩石、最后补天成功后快乐的心情,都呈现了情感的发展历程。而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饶有兴趣,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热情参与恰恰表现出他们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在学习中以主人翁自主参与的宝贵意识,同学们因为天破而感受可怕,通过想象置身故事中,感受着女娲的艰辛,快乐着补天成功的快乐,这不正是孩子们最真诚的情感吗?神话故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认识有可能停留在神话故事本身,甚至深信不疑神话内容,相信有女娲、人是女娲用泥捏的,女娲真的补天。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会坠入唯心论,带有了迷信认识。我适时地追问学生:“真的有女娲吗?真的有女娲补天这件事吗?”从而让学生对这件事产生怀疑,老师告诉学生这都是神话,但是为什么神话故事会流传至今呢?那是因为人类由于科学条件不发达,对面对灾难时无助时的美好向往,对于女娲高尚精神品质的赞扬,和对幸福的渴望。再经过延伸拓展,这样,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所展现的精神和品质就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争取做像女娲一样的人,为民造福。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 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3.通过读文, 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 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体会女娲的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本课生字词:

天哪 熄灭 浓稠 液体 震裂 燃烧 喷射 冶炼 轰隆隆 欢歌笑语 熊熊大火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到女娲补天的原因是——— (生回答) 天塌地裂。

4.师出示图片及声音, 这番景象多么可怕啊! 齐读“远远的天空塌下……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

5.看到孩子们在水火中挣扎, 女娲是什么心情呢? (指名说, 指名读“女娲难过极了。 ”)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总结批注方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女娲为了救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 师引导用词语总结并板书: 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2.师总结批注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段话后, 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写在相应段落旁边, 这是做批注的一种方法, 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可以尝试。

(三) 精读3~5 自然段, 想象补白, 感受女娲精神

1.人们暂时安全了, 但天上的大窟窿仍然在喷火, 为了孩子们, 女娲依然做出一个决定———师范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2.你们也读读看,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朗读, 初步感受女娲的坚定, 勇敢、无私)

3.勇敢也好, 坚定也好,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补天绝非易事, 女娲能克服困难补好天吗?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3、4 自然段, 想想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是怎样克服的? ②画出重要的词句, 尝试做批注。 学生先根据提示自学)

4.交流体会, 感受人物宝贵品质, 指导朗读

师:女娲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总结, 板书:找石难)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找石难? 抠词品句, 情感朗读“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 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 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

(引导学生从“零零星星”体会石头数量少, 分布散, 所以难找。指导朗读。) 她忙了几天几夜, 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 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指名回答, 学生从“几天几夜”谈体会, 指导朗读

B.师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深入体会“找石难”。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C.师引读:再难, 我也不能放弃———女生读

为了孩子们, 再苦再累我也不怕——男生读

再坚持一下, 我一定能找齐———生齐读

④于是, 她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从“找哇找哇, 终于”体会找石的不易, 师指导朗读。

预设:她不停地找。 (尽管她已经很累了, 生读)

她到处找。 (茂密的草丛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黑黑的山洞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幽深的谷底找到了吗? 于是———齐读)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找到了吗?还有哪个词体现找石不易。 (生感情朗读“终于”, 师相机评价引导朗读, 感受女娲历经艰辛找到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⑥据说女娲补天一共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五彩石呢! 从你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惊讶, 敬佩! 让我们合作读, 读出对女娲的敬意。

⑦补天过程中女娲还遇到什么困难? (指名回答, 总结板书:炼石难)

出示句子“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

学生抓住“五天五夜”说体会,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炼石难”。

师引导补白想象, 感情朗读: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第一组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第二组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齐读

⑧找石难, 炼石难, 女娲克服困难的法宝是什么? (指名回答:勇敢、顽强、善良、无私、伟大……)

⑨师板书并总结批注方法:我们可以把对文章、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词写在相关语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5. 五彩石炼好了, 终于可以补天了! (指名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立刻被补好了。 ”)

6. 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女娲补天的? (引导学生圈画动词, 做一做、读一读) 从女娲补天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指名回答)

7.多么神奇啊! 故事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 我们能给故事想象一个结尾吗?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天火_______, 天空又________, 天边还_________, 大地上又恢复了____________, 人们又__________, 看到这一切, 女娲____________。

8.师总结:看, 有了丰富的想象, 你们也能讲出精彩有趣的故事!

9.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想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用这些词语结合板书上的内容,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10.学生思考后, 指名简单复述故事。

11.师小结复述故事方法。 (提示同学根据板书内容在课文相应地方将批注补充完整)

(四) 拓展延伸

1.课文改编自《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 原文情节更精彩, 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一部分原文故事图画及内容)

2.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 为什么? 师总结:神话故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并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 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非常具有吸引力,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 也尝试了用想象创造故事的方法。 我国的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喜欢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了解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 在班级中开个神话故事会。

二、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是鄂教版第七册第22课, 本单元课文选编的主题是“英雄品质”。 本文围绕着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展开故事, 凸显女娲的勇敢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课文文本内容较为浅显, 学生基本阅读没有障碍, 如何突破难点感受女娲这一人物的英雄品质? 如何让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反思。

(一) 抓准“留白”, 解读文本

通过本文的教学, 我认为越简单的文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实践证明, 抓住了文中的“留白”, 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挖掘词句空白, 走近神话人物女娲

为了子女们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女娲补天,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可以称之为“壮举”。 可是文章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教学过程中, 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激情范读, 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朗读, 学生自己再反复读, 说说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听懂了一些什么? 果然, 孩子们读懂了文中的留白———生1: 我看出来女娲很勇敢, 也看出来她坚定的决心。 生2:我感受到女娲很爱孩子们, 为了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补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了理解的基础, 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体验人物真实内心, 抓住内心独白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朴实, 几乎没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可是在体会人物形象时, 如果不抓住内心活动来感受, 总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生动。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在交流讨论女娲补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时, 学生们找出了文中的句子“于是, 她又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很容易的, 学生们都说出了女娲找到纯青石很不容易。可是, 仅仅只此而已吗? 显然不是的。

所以, 我设计了一段补白引读:

在茂密的草丛里,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黑黑的山洞中,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幽深的山谷底,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这一番引导后, 学生的“终于”一词感情读得不一样了, 我顺势评价“是呀,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女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谁还能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

这段人物内心的补白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女娲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 也使这位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3.抓住一笔带过的描写, 想象补天的艰难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本课中, 对女娲艰难寻找五彩石的过程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 为了能让女娲“克服万难补天”的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有真切的体会, 我设计了这样的口头练笔: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 老师脑海中仿佛看见———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通过这样的情节想象, 学生既真切地体会了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度过的, 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顽强的意志, 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描写女娲炼石难的一句“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一个“五天五夜”, 孩子能说出来炼石花了很长时间, 可是这一过程仅仅只是时间长吗? 显然不是, 于是我补白引导: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生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生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生读

在这样一轮轮的补白引导朗读中, 学生通过老师语言文字的引导来想象, 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就是读进了文本, 读出了情感。

(二) 渗透语文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1.批注方法的渗透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 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初步认识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批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 引导学生概括女娲为了救孩子“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老师总结“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讲了什么, 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写在旁边, 这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在感悟女娲艰难的找五彩石, 炼五彩石过程后, 提问“是什么法宝让女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学生回答后, 老师总结“我们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感受写在相关词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

2.复述方法的指导

复述课文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要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对于课文条理有很清晰的认知, 最后还要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讲述, 看似简单, 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课文学完后, 我提供了“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两组词, 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提供了方法, 列出了纲要, 给足了时间, 跳一跳学生够着了这个果子, 非常清晰流畅地简单复述了课文。 我相机总结“复述课文先要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然后理清顺序, 简单概括, 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

3.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视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的读, 自读、默读、齐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教师范读, 让语文课堂始终书声琅琅, 充满语文味。

重视品读词句, 教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 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简单做批注。 将怎样读书的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都能真正有所收获,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想象, 说一说女娲怎样艰难的寻找五彩石;根据文章内容想象, 补充课文结尾; 学完全文根据方法指导复述课文。 学生在一次次说的练习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掌握表达的方法。

《女娲补天》教学片段及评析 第4篇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熟悉的朋友。

(屏显图片:东海龙王、孙悟空、哪吒……)

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东海龙王,你好。

生:孙悟空,你好。

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他们,他们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女娲。关于她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们讲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必须把课文读得文通句顺,有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并交流)

【点评】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时期,大多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东海龙王等图片的出现,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神话故事的热情。此外“多读几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验从大脑辨认到嘴巴诵读,直至读得文通句顺这一历程。教师巡视并与学生简单交流,体现了教师关注学情,实实在在地将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相信你们能读得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五彩石识词卡,请同学们读一读词卡上的词语,读好了我们可就把天“补”起来了。

生:燃烧、熊熊烈火、轰隆隆、喷火……

师:女娲都在夸你们是识字小能手了!如果把这些字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能读好吗?老师得考考你们。谁来读?(指名读)

师:大家想想什么是“冶炼”?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用火烧。

师:对,用火把石头烧成了液体。

师:你们真不错,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好,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女娲哪个地方显示出她了不起?

【点评】通过多次诵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生活、情感的体验达到了统一,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这就是神话故事带给我们的魅力。

(生自读课文,找句子。师巡堂,并做简单指导)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生:五彩石找齐了……立刻被补好了。

师:这就是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女娲有着非同常人的力量。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显示出来她的神奇?

生:她练了五天五夜,说明她精力有别于常人。

师:还有哪些地方了不起?

生:我是从第2自然段看出来的。她去求雨神救人们,造船让人们脱离危险,她的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生:我是从第3自然段看出来的。(生读句子)

师:好的,女娲虽然救出了人们,但人们仍然很危险,那是因为——

生:因为天上的大窟窿仍没有补好,还在喷火。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师播放背景音乐,并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们脑海中浮现什么情景?

生:仿佛感觉到身边很危险,天地都裂开来了,我很害怕。

生:许多人很害怕,抱着一根木头,怕家人受到危险。

师:大家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了,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这么危急的情况,女娲还要去补天,她真了不起!(板书:了不起)大家能不能说说夸赞女娲的话?老师这里有白云卡片,两个句式可供参考:

1___________,女娲真了不起!

2___________,女娲真了不起!

这个白云卡片大家可以带回去把心中的话写在上面,回去再读一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抓住主话题“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女娲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写、说赞美女娲的话,使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提升和发展,张雁老师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足见教者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嘉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陈红节选)

关于《女娲补天》的教案设计 第5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朵美丽的浪花,就是神话故事,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学生说)在中国传说中,是女娲创造了人类。(板: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在人类遇到灾难时,女娲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女娲补天》(板:补天)。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归纳出示: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

二、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解答心中的疑问。

2、听完后用简短的话回答。

3、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女娲为什么补天和怎样补天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划出关键词句,然后同桌讨论。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回答问题,相机出示课件。

2、引导:

女娲补天容易吗?从哪儿体会到的?

(一连串的动作)

3、在回答问题时相机指导朗读,从中体会灾难的深重、女娲为了人类的幸福不辞辛劳。

四、整体朗读

从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女娲补天的辛劳和不易,让我们快速浏览一遍,充分感受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你认为这个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指名回答。

五、升华情感

1、很多美好神奇的神话故事都被拍成了大家喜爱的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5年把《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拍成了动画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段。老师先预告一下,动画片的结尾和课文中的不一样,请同学们认真看,看完了说说你的体会。

(观看影片7分半至9分半一段。)

2、指名复述两个结尾。

3、讨论:

这两个结尾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在讨论中体会女娲坚毅、勇敢的献身精神。)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下节课我们就边看动画片,边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为动画片解说,还可以讲讲自己搜集到的其它神话故事,开个神话故事会。

第二课时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读文,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4、学会复述故事。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什么叫神话故事呢?(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一些神仙或者是鬼、怪、妖之类的,这样的故事才叫神话故事。)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封神榜》、《西游记》、《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看图片认识美丽的女神女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板书课题:31 女娲补天

3、读读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谁补天?女娲做什么?(通过读课题,让学生知道通过语感的变化,信息就传出去了。)

4、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我想知道女娲是什么样的或是谁?女娲为什么补天?她是怎样补天的?天补好了吗? 评价:看来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将会帮助你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书读百遍,其自义见”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读书来解决,大家就更了不起了,你们有这个信心自己弄懂这些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那赶快打开书读课文吧!请大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看谁最认真。

2、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用七个字说出来)大家想回答问题了吗?之后:看来大家都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比较清楚了。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读准字音(出示词语)

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液体

大盆

金光四射

云霞(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用七个字说出来)大家想回答问题了吗?之后:看来大家都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老师总结课文了女娲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女娲的高贵品质。

1、教师引读: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发生什么事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想关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当时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当时的悲惨及可怕,并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3、当学生体会到当时手情景非常的悲惨及可怕后,教师找几名学生带着这种体会读课文,然后教师配乐朗读,给学生做一下示范,并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并创造好了情景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为下文女娲拯救人类非常必要打下基础。

4、女娲看到这样的惨状,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她又是怎么做的?(预设)

a、生可能会说

女娲难过极了。

师:这是课文中直接告诉我们的。

我们合作来读这句话好吗?

师:看到被水火围困,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生读:女娲难过极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女娲的痛苦)

b、还能体会到女娲的什么心情呢?(引导学生抓住“立刻”、“求”、“又”来体会女娲急于把人们救出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体会,进行朗读评价。

5、学习“寻石”

过渡: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了上来,可更大的困难在等着女娲。

(1)出示: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不绝后患,人类还会受到天灾的折磨,她决定把天补上。

(2)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句子旁写写自己感动的原因。(3)指名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

a、出示: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预设:生可能会说到女娲很勇敢;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女娲的勇气让人感动等等

师:大家都被女娲的勇敢深深感动,谁能够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呢?

指名读、齐读。

b、出示: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中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指名生说

预设:生可能会说寻找五彩石很累;寻找五彩石真是不容易啊!„„

师:追问

你们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中读出了感动,那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寻找五彩石是非常困难的呢?

(让学生找出

零零星星 几天几夜 找哇找哇

终于等词语进行体会)寻找五彩石多困难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引读

面对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碎块,女娲没有灰心:——

为了一心一意找到完整的五彩石,女娲几天几夜没合眼:——

为了找齐五彩石,替人们消除灾难,一路上女娲跋山涉水:——

师:同学们读得如此的动情,看来都被女娲战胜困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啊!

6、学习“补天”

过渡:找齐了五彩石还不够,还要把五彩石炼成很稠的液体,可想而知困难就更大了。

(1)出示: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a、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在炼石的五天五夜中,女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b、指名说

预设

五天五夜没合眼

五天五夜没有挪动一步,担心五彩石没有炼好 用神火冶炼五彩石,可能内力受损„„

c、师:女娲的辛劳没有白费,她用神火冶炼。生读: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过渡:大功即将告成,女娲在为自己的诺言做最后的努力。

出示: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a、轻声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觉得女娲很轻松地把天补好了,神态自若。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看似轻松的动作,却看出了女娲的神力无比,让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或是:女娲补天耗尽了自己的力气

小结,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女娲说什么。齐读最后一段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将天补上,你们看,天边那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提示讲故事的要求

神话故事寄予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想到人类一定有能力战胜自然的灾害,让今天的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我们讲的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时,能不能再加上我们的想象呢?如课文中,女娲看到人类的灾难时,可能她会自言自语,去求雨神降水灭火时都没有说一句话,雨神又是怎样说的呢。找五彩石,冶炼五彩石也都是几天几夜的时间,她一定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大家讲故事时,把自己的这些想象都讲进去。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故事讲,希望每一段故事都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讲出自己喜欢的那段故事。

3、请学生上台讲故事。然后评价 :谁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4、总结: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故事更加的生动,吸引人,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

五、课外拓展:收集古代传说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开个故事会。板书 女娲补天

天塌地裂

求雨神

造船

找石

勇敢

善良

不怕危险 甘于奉献

炼石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第7篇

教材分析:

课文用通俗易懂,简洁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辞辛苦,不怕危险,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天。课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学生很容易读懂;也能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大致理清课文的脉络,对女娲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所感受。细究课文,文章篇幅虽短,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很好的范本。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冶炼”的意思。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并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与神奇。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3.能通过表示顺序的词,复述女娲补天的过程。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教学策略:

1、朗读品悟中想象

2、补白想象 教学准备:

课件 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类遭遇了一场大灾难,我们回到那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中,再次体会人类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情景吧!齐读第一节。

2、引读,渲染灾难; 真是太可怕了!

原本宁静美丽的天空,此时„„; 原本欢歌笑语的大地,此时„„; 原本幸福生活的人们,此时„„

【设计意图】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通过引读和对比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为下文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看着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

女娲补天先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过渡:让我们跟随女娲跋山涉水、漫山遍野地一起去寻找五彩石。

3、“找”;(1)体会艰难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语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来,说一说你的体会。几天几夜:

我从忙了几天几夜感受到女娲的艰辛!又找啊找啊:

我从又找啊找啊感受到女娲的辛苦!补白训练,寻找的艰辛

师:你们能想像女娲在寻找石头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吗? 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名读 指导读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女娲在寻石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想像的空间很大,但通过提示使他们的想像更有针对性。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既保证了全班的参与,又使通过交流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得以在全班分享。通过想像、交流、分享,让学生对女娲不怕危险,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的奉献精神和善良勇敢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整体感知,补白想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以及抓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女娲的艰辛。

4.炼石补天

(1)自由读第四段,理解 “冶炼”;

接下来女娲还要冶炼五彩石,自己读读!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什么是冶炼?联系上下文理解

【设计意图】中段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方面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本段中“冶炼”一词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先质疑进而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过渡:女娲真是坚持不懈呀!

(2)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表示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 A.反馈。(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B.谈体会。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C.说话训练:用“先……接着……然后……最后……”

复述这段话。(师:动作描写,有先有后,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这段话吗?)

【设计意图】:第四自然段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将女娲补天的过程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这种写法在写作上很值得借鉴,故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除了能理解外,还要能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并提倡学生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另外,动作描写有先后顺序,让学生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来复述这段话,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内在理解,并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合理性。

三、学习第5自然段,体会神奇

真是神奇啊!这一泼,泼出了五彩的云霞——齐读最后一段。小结神奇。

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同学们,这个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的女娲!一个为了拯救人类()的女娲!真是一个()的女娲!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美丽的神话──

生:女娲补天

师:让我们记住这惊天动地的壮举──

生:女娲补天

板书: 找石 不畏艰辛

女娲补天 炼石

补天 甘于奉献

五、拓展阅读

《百鸟朝凤》 《“八仙桌”的由来》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观音送画》 《后羿射日》 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结合小问题思考着读短文。在读中继续体会神话的神奇。

3、读书姿势端正。

六、想象创编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去求雨神灭火,那么,她是怎样去求雨神的?雨神又是怎样把火灭掉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也来写一段神话故事吧!

小提示: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的】

课堂上如何利用现有教材, 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欲望, 以达到训练其丰富的想象力的目的。

【课前思考】

就《女娲造人》一文的神话色彩而言, 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而且在学习本文之前,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很多类似的创世神话, 因而在语言及内容理解上不存在太大问题, 如此简单的内容在上课时安排哪些教学内容, 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训练得到较大的收获, 让我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后来我们想到, 创世神话是我们的先民们借助于想象力将自然界拟人化的结果, 作为他们的后裔, 我们的想象力难道还不如先民吗?把想象力的训练作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不也是可以的吗?于是, 我们把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若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那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 就展示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

在感官上加深学生想象之于我们重要性的印象, 同时, 教师还用很抒情的语言强调想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想象重要性的认识。

整个课堂, 基本上分为如下几个版块进行教学活动:

一、用心猜一猜

教师分别出示了通过各种绘画手法刻画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图片让学生去用心猜一猜是什么内容, 机敏的孩子们很快就反应过来, 积极表现自己的能耐, 纷纷准确地指出了图片内容, 并且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了自己所知晓的这几则神话故事的情节。

二、大声读一读

导入课文后, 教师让同学们自由地迅速地大声读一读课文, 然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复述,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看有无遗漏之处, 然后举手点评。同学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朗读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准确评析, 显示出孩子们对课文感知惊人的能力。

三、认真想一想

上述步骤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围绕着“鲜明的人物形象, 美好的情感”认真想一想,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进一步探究课文。

在小组讨论交流结束后, 再在班上公开展示本小组的思维成果, 通过交流, 同学们得出一些结论, 女娲是勤劳智慧而慈祥的母亲, 也是活泼调皮的女孩, 又是神通广大的女神, 可以说, 在她的身上兼具神与人的特点, 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 说明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又是符合现实生活情理的, 一句话, 生活的依据来源于生活。这样就给下面教学环节中学生想象的依据定下了基调。

四、仔细比一比

在彻底熟悉课文丰富的情节之后, 教师又出示了《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 让学生仔细比一比, 看看课文与之相比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并且在学生们的回答基础上进行了小结: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喜悦之情, 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悦之情, 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给学生一个通过想象创造情节和细化情节的活生生的例子, 让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有的放矢。学生们不负所望, 非常完整地完成了这个课堂教学环节。

五、大胆想一想

接下来, 教师给学生们出示了《淮南子》之《嫦娥奔月》原文, 让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袁珂改写《风俗通》短文的方法来改写之, 大胆想一想, 丰富情节, 细化情节。

在改写之前进行了改写指导, 让学生谈谈怎样改写, 学生们提出可以从后羿为什么要请不死之药, 怎样“请”?嫦娥为什么要“窃”药?怎么“窃”的?为什么会“奔”?怎么“奔”的?“奔”后结果如何?大家改写内容均是建立在人之常情基础之上的, 同时也不乏新奇的想象。

【课后反思】

神话故事的教学在以前的义务教育教材中很少涉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式教学。针对这篇文章而言, 应该能成为我们大胆尝试的一个案例。我们先后在四个班级用不同的方法讲授这篇神话故事, 还是觉得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模式更为有效。教完这篇文章, 我们不禁产生了算不上是成熟的思考:

1. 这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或者是要学生了解有关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或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或者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如何去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合适的教学目标, 应该成为设计这堂课的重点。我们选择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展开丰富的想象作为教学的重点。

2. 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

教材的处理, 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教材往往是知识点的传授, 针对这篇课文而言, 需要传授给学生并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 那么这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如果知识点的掌握不能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如何确立?

3. 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要不要讲?

文体特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是要学生掌握的,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还要不要当做重点要学生掌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大胆的舍弃, 只是简单介绍, 不要求学生具体掌握。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上, 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 变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当然,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 但通过这节课, 我们做了点大胆的尝试。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女娲;人面蛇身;人首蛇身;拟人化;社会矛盾调和

“设计”一词,虽然在近代才被明确提出,但自人类文明开始,类似与“设计”的工作就伴随着社会的成熟而不断发展。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人们也要求它同时能兼顾精神的需求。一谈到“道观”,一般人都会想到“月到松庭鹤未眠,玄都羽士诵灵篇”的场景。但是,前几日去位于浙江金华的黄大仙道观游玩,走进大厅,再到后院,突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在院子里有一个方形的小水池,两边的两座小拱桥,池子中间是一个低矮的四角顶的亭子。有趣的事就在这亭子那微微翘起的四檐上。以往我们看见的,都是古代的神兽、神仙等,这里每只檐角都坐着一只“小怪兽”,长得就跟电视上出现的恐龙,《奥特曼》中的“哥斯拉”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我问问边上同游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搭配“蛮有趣的”,没有特别大的问题。

回来以后,我就在想这个问题:明明是一个不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的“混搭”,旁人也就算了,在我这样一个非常喜欢中华文化的设计师的眼里,却也没有觉得这样的造型有什么罪大恶极,只是有些啼笑皆非罢了。追究原因,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搭配,出现在一个被地方旅游业商业化了的道观里,到让它看起来有了些叛逆的味道。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清净的道观。为了保护修行的人,游客们都要严格遵循道观开放的时间。到了普通人能进去了,又是唧唧喳喳一堆人,指手画脚,拍照留念。道观,更像一个展览馆。所以,道观中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方便游客,设了很多指示牌——道观没了他的神秘,观内也可以随意拍照,甚至还有名人来此的留念照——大仙没了威严,里面的道长与人的交流也少了,就像个工作人员一样,接待四面八方来的游客。

面对这样的改变,设计师又能做什么呢?设计,不是一层不变。从古到今,作为设计师,我们该传承什么,创新什么?女娲,中国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崇拜对象,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神之一。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女娲的形象从产生到成熟,逐步被确定下来,又在后来的社会影响下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对我们的疑问会有所解答。

关于女娲的传说,早就流传与民间。女娲补天,黏土造人,这两则民间传说讲的就是天地初期,华夏民族起源的故事。但最早有文字记载则是出现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关于女娲形象就描述,基本认定最早出现于汉代,王逸注《楚辞﹒天问》:“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有女娲神力的描述,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此外,《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由此可见,在汉代,女娲形象已经趋于成熟,以“人首蛇身”为标志。

在上古神话中,蛇,是常出现的一个动物图腾。蛇行踪诡秘,有独特的“脱鞘”的生长方式,环境适应性强,同时又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尤其是后两点,是当时人们所十分向往的。通过人们对生活的长时间体验,人们将“人首”作为思考、创造、统治的载体,而“蛇身”承担了生存、生殖的功能。通过这两部分的结合,创造了“人首蛇身”的大神形象,以协调人们社会愿望与自然现实之间的矛盾。根据早期的文字描述,后人绘制的女娲像基本保持“人首蛇身”的形象,但此时,女娲没有四肢,也没有明显的服饰,性别特征,场景也显得简单。如明代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绘图本》,清代的《神异典》中的女娲插图。汉,是“女娲”崇拜的鼎盛时期,从大量的画像砖,墓室笔画,织物上看,此时的女娲造型有了明显的变化——人的部分加重了,由“人首蛇身”变成了“人身蛇尾”。并且根据地域不同,演变出了多个版本,有些女娲有类似于蜥蜴的足,有些上身着汉服,有些则仙袖飘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作为更有能力改变自然的种群,在民间崇拜的过程中,份量在逐渐加强。

同时,女娲有了一个新的形式——与伏羲成为“对偶神”。关于女娲的神话也出现了新的版本。在汉代文献中,首次将女娲、伏羲列为对偶神的,出现于《淮南子﹒览冥训》:“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唐代,关于女娲、伏羲兄妹成婚而繁衍人类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在汉代画像砖中,女娲与伏羲对偶出现的频率很高,通常四对称的,或联袂,或交尾,发饰,服装,姿势也通常是对应的。手持之物往往也呈对照:伏羲捧太阳,则女娲捧月亮;伏羲执规,女娲执矩。随着道家成仙观念的深入,此时,也有出现羽化、灵芝等新元素。众多学者研究这种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原因,大致有这三点:一、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女娲作为女性,不适合再独自担当创世大神,而将为伏羲的妻子。二、汉民族不喜欢独立,所以喜欢给神仙配对。这点在道家的神仙系统中也能看出来。三、也有认为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都是创世的大神,都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女娲形象在中原地区逐渐弱化,被更成熟的西王母、东王公、玉皇大帝等仙界大神渐渐取代。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女娲形象在内地与边远地区形成不同的发展趋势。传说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中的女娲“气若幽兰,华容婀娜”。梁朝画家张僧繇的《伏羲﹒神农》中,所画的伏羲面貌虽奇特,但身形已于世人无异。但此时,汉代繁荣的伏羲、女娲崇拜,在偏远的新疆地区依旧一片盛行。

女娲还曾出现过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形象,部分地区民间有着“娲埋绣鞋战地”的传说,故事中女娲穿着与人一样,善良可爱。民间还有很多女娲庙,有的“女娲”像一民民间女子一样梳妆打扮,有的则像仙界神仙一般有五帝,有侍卫等等。“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越来越靠近人间,“蛇”的形象逐渐减弱,而“人”的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娲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有文字记载的“人面蛇身”,到壁画中的“人身蛇尾”,再到后来的完全的拟人化。期间经历的很大的变化。我们也看出,这种变化并非由某些人掌控的,而是根据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慢慢改变的。她的改变,不会偏离历史的轨迹,也就是社会和谐的需求。同理,设计也是一样。就像黄大仙道观中的“小怪兽”一样,处于这样一个环境,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这种不和谐的搭配。在看当下,张冠李戴的设计频频出现,在房间换个木窗格就是中国风情,立个雕像开个旅游节就说是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技以栽道,文质彬彬”的设计思想却没了踪影。

设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觉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口头、行为、情感中。例如,最近中国式的婚礼又时髦起来,这样不仅因为看惯了西式婚礼的人们谋求新鲜感,还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会有一种仪式的归属感。像情感化设计也有这样一种考虑,所以有具有仪式感的包装设计,具有文化气息的礼品设计,具民族特色的家居设计,都是让人产生亲切的设计。日本设计师坂井直树有篇博客上面写过,他之所以能区分哪些椅子是欧美设计师的作品,哪些确实出自日本设计师之手,是由于一种感觉。因为欧美人设计的椅子,一开始就是作为立体物来考虑的,而日本设计则是通过平面组合构成立体的,正如日本的和服,摆放的时候是一个平面,而穿在身上有可以很贴身地表现人体的立体感。正式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的文化最大的不同点。

当代设计其实就像上古时期的神话一样,调和了社会的矛盾。当代人文化缺失,对历史缺乏思考,但心里又希望能够追源寻根,寻求民族特色。这样的矛盾,正是需要设计师们,更多地思考文化、人的行为方式、观念等在设计中的影响,从而唤起大众对历史的回忆与感受。

参考文献

[1] 周明初 . 校注 山海经[K]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马昌仪 . 古本山海经图说[K]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春生 . 山海经研究[K]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 邵琦 .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J] .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上一篇:药的散文下一篇:考研英语作文经典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