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

2024-07-07

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精选8篇)

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 第1篇

浅议反腐与古代官员制度

之《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读后感

中华民族向来都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总结前人经验,思考未来,以史为镜,知兴替,明道路。总书记也曾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是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攥写,多位专家耗费近10年的时间才最终完稿。十年磨一剑,该书从先秦到明清,全面地为我们展示了朝代更替中的腐败与反腐败。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人到百姓的基本共识,反腐任务复杂艰巨而又刻不容缓,走进历史,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必将对我们的反腐建设有所启迪。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唯有勿忘前车之鉴,王朝才能长久。历代王朝的覆灭,究其根源,都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腐败的成本往往都是由人民来承担,国力的衰竭,通常都是腐败所耗尽的。东汉买官卖官,政治腐败,西晋官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王朝最后不都迅速走向灭亡。在与腐败的斗争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而这其中我对于古代官员制度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官员永远是贪污腐败的最大主体,即使统治者如何荒淫无耻,腐败无能,他终究只有一个人,就如书中的秦始皇,宋徽宗,他们仿若一条大虫子,但是真正要腐蚀这硕大的国家,单凭统治者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的,这背后还需要有千千万万的小虫子,也就是官员们的‘添油加醋’。而在书中关于各个朝代如何规范官员,减少腐败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历代的廉政经验,我获益匪浅,从官员的角度将各个朝代对于官员的廉政措施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官员任命,避亲避近避籍原则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宗法制,其影响延续至今。所以中国古代选官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回避制度。官员回避制度始于汉代,避亲,即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单位做官;避籍,即官员不得在本籍或是临近地方为官;避近,即君主近臣,高官等的子女在任官时回避一些官位。回避制度在具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实践,但这一制度确实对于规范官员自身行为,减少地区以乡土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结党营私,谋求私利的情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系户现象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在,官员回避制度在今天的任官选官上有它的积极意义。

官员考核,看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减少贪官污吏的最好方法。秦简《为吏之道》以”五善””五失“规范官员为官行为;唐代完善考核制度,将官职划分流内、流外和轮番执勤人员,规定细致的考核具体操作条款。宋朝增加御史复核制度,亲信巡访制度,互监制度,相较唐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如此,宋朝还制定了较完备的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法规。这对于打击腐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古代官员考核综合官德,税收,功过,对今天仍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由古看今,今天我们国家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已经从原来的重政绩重GDP,向现在的重环保,重民生。有些省份在对官员考核时加入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意调查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更科学对官员进行考察,一定程度上也对官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官员监察,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贪由权生,官员借助手中的公共权力攫取不正当利益,贪欲与权力相结合,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无穷无尽腐败。唐有杨国忠,清有和珅,这是权力与贪欲的典型结合。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官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关键从官员监察着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发展,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御史监察与谏官制度,并制定了第一部地方监察法规,监察制度在隋唐时期完善成熟,上有御史台,谏官组织,地方设监察区,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监察制度空前统一,监察的范围更加的全面严密,对于官员的威慑力度更大。古代对监察官德任命有较高的要求,通常监察官都是有清正廉洁的个人品质,为官经验丰富的人,但是古代监察制度仍然是依托皇权的权威,虽然对于失职的监察官有严厉的处罚,但是古代的监察官系统并没有与之相应的监督,其权力易被腐蚀,所以古代常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形。但是总的来说,监察制度仍有力的打击了中国古代的官场腐败。科学合理的官员制度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阻止权力陷入腐败的深渊。毛泽东就曾说过“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读《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学习中国历朝历代反腐的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反腐事业的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更对我们有方向的指导。让我们一起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将反腐进行到底!

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 第2篇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刘青山,张子善总共竟然贪污171亿元(旧币)。这对于刚建国的新中国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影片中我们知道,按当时的制度,这笔钱可以供250万人吃一个月;可以买5000多尺的粗布,装备50万军人,相当于5个兵团;也可以买香油3000万公斤。可见刘青山,张子善贪污的钱可真不少。再说了,这171亿元(旧币)是从哪来的?还不是民脂民膏吗!这要苦了多少人啊。

事情到了最后,还是一位老党员李克才解开了脓疮。他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面对着500多位党员说出了真相。我们不得不为他致敬!

毛主席知道以后,立刻宣判死刑,可见毛主席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 第3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机会正在逐步减少, 腐败蔓延的势头正在逐步得到遏制。比如, 20世纪80年代, 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过程中, 产生了“走后门”、“批条子”、“官倒”等大量腐败行为。90年代以后, 随着价格双轨制的逐步取消, 与此相联系的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也就消退下去。这就说明, 反腐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制度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过程。

1.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的现象比较突出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对各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政府的组织、职能配置和权力运用方式等, 又还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某些特征。政府部门控制着相当的物资分配权、资金控制权、商品价格权, 行政审批项目仍然很多。这些权力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没有市场中介, 一般很难直接与金钱画上等号。体制转轨过程中, 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成分大量增加, 但一些行政权力还没有退出微观经济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权力机制和价值规律同时在起作用。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往往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力人为地干预市场活动, 使原本就发育不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没有得到疏通和修补, 反而频频遭到阻碍与扭曲, 正当的市场经济行为往往遭到冷遇, 无法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状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参与市场的利益主体, 为了获得项目、资金、配额以及其他重要生产资料, 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就成为腐蚀的重要目标, 由此在客观上造成腐败现象的产生。

2.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健全完善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没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确立和完善;没有一个较完备的法制体系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而走向混乱;没有健全的法制,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就难以正常有效地发挥。我国虽然已制定了300多部法律、800多部法规和3万多个规章, 但还有滞后和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比如, 在起草法规、规章的过程中, 一些部门和地方不适当地争管辖权、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处罚权, 强化本部门和地方应承担的职责。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 给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造成有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不规范, 使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多发易发。

二、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变动给反腐败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 一些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存在谋私行为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桥梁作用、服务作用、规范作用以及社会调剂作用。但由于中介市场发育不全, 职业规范不完善, 特别是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不惜违反市场规则、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进行中介服务, 滋生了腐败问题。突出表现主要有:一是乱收费。比如某省建设厅有各类协会15家, 每个协会每年要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收取会费、培训费、评奖费等各种费用, 少者100多万元, 多者数百万元。还比如, 评一个鲁班奖收3.2万元, 评一个省级先进企业收3200元, 评一个文明工地收1700元, 加重了企业负担。二是做假账、假评估。比如某市某会计师事务所为一家公司出具了1190万元虚假验资证明。该公司获取虚假验资证明后, 以开发旅游的名义开办金矿, 并进行诈骗活动。出现上述情况, 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新形势下的一些组织运作规律还不够了解, 在教育、引导、促进、规范新兴组织发展、管理新兴行业人员等方面缺乏经验, 疏于教育、管理、监督。

2. 不法的商人和企业主行贿谋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私营企业获得迅猛发展, 对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就业, 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一些不法的商人和企业主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实现利益最大化, 不择手段拉拢腐蚀干部, 获取有限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党员干部受腐蚀的现实危险性增加。“从十五大到十六大期间, 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省部级干部中, 被不法商人和企业主腐蚀的, 占90%。2001年以来, 某省纪委查处的37起违纪违法案件中, 有16名领导干部被不法商人和企业主腐蚀, 占总数的43.2%”。[1]

3. 部分领导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

领导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 是权力与非法利益的挂钩, 是腐败发展到一定层次和程度的恶劣结果。主要表现为官商相互利用, 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以非法利益为纽带, 运用权力资源为小集团或个人谋取非法私利, 形成利益联合体。一些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参与经商, 或者为非法经商者提供便利, 既使自己深陷“非法利益格局”, 又严重扰乱地方经济秩序, 导致政令不畅、腐败严重。“如某省检察机关资料表明, 2006年该省查办的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要案同比上升了46%, 绝大部分直接与谋取非法利益有关”。[2]一些干部之所以身陷“非法利益格局”之中, 是因为他们拥有权力, 这些权力决定了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在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三、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反腐败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 对反腐败工作的错误认识

(1) “腐败难免”。有人错误强调腐败现象产生的必然性, 认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和上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使剥削阶级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腐败是难以彻底消除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 腐败就更难避免。这就如打开了窗户, 在透进新鲜空气的同时, 蚊子、苍蝇也会跟着飞进来一样。有的人甚至认为, 腐败是发展市场经济应当付出的代价, 对腐败问题的发生不应大惊小怪, 要反也是反不尽的。由于认同腐败现象有必然性, 一些人对腐败分子表现出惊人的容忍甚至同情, 产生了不那么痛恨的感觉, 这是十分危险的。

(2) 当前在反腐败斗争形势问题上, 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把局部看作全局。一些人把局部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扩大化, 从村长、乡长的不廉洁推测省长、部长的不廉洁, 从少数干部有问题扩大到认为我们党和干部队伍整体上有问题。二是把自己接触到的个别腐败现象视为普遍规律。有的同志在社会活动和经济交往中, 受到个别部门和单位不正之风的困扰, 非常愤恨, 由此推断出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不好。三是把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当作普遍现象。“据调查, 有60%多的人是通过媒体了解腐败问题的。反腐败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对大要案的报道, 有时比较集中, 有个别小报还存在恶意炒作的现象, 对一些干部群众的认识容易产生误导”。[3]

2. 封建特权思想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 虽然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早已寿终正寝, 但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依然存在。官僚主义、等级观念、裙带关系、特权意识、滥用权力、徇私枉法、官本位思想等封建社会的固有现象, 在今天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根深蒂固, 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在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干部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 认为权力可以带来地位、荣誉、金钱乃至一切利益。未掌权时, 则千方百计追逐权力, 费尽一切心机。一朝权力在手, 便大搞以权谋私, 为结交关系网, 在用人问题上, 搞亲疏远近, 任人唯亲, 培植私人势力, 致使党的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难以得到贯彻。在改革开放中, 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时, 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乘隙而入, 侵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作风, 使部分信念不坚定的干部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 利用手中权力作本钱, 追求享受, 陷入腐败的旋涡。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在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中, 在各个方面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 以腐蚀方式收买和拉拢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正是这些封建特权思想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腐蚀着一些党员和干部, 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抗侵蚀的能力不强,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滋长, 理想信念动摇, 进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 理想信念的动摇和丧失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对领导于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尤为重要。对于共产党人来讲,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这根精神支柱一旦坍塌, 就有可能走上邪路。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 党员干部能够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清廉操守, 是因为有信仰、信念、信心。在新的环境中, 多数人经受住了考验, 也是因为有信仰、信念、信心。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以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在发展, 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产生迷茫,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最终由政治上的蜕化变质而导致经济上的贪得无厌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 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制度和机制不完善, 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管工作不得力, 思想教育工作不深入, 腐败现象易多发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 消极腐败现象在有的领域依然严重, 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仍然呈易多发态势。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关键词:腐败,制度,监督

参考文献

[1]周国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做好表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J], 中央纪委宣教室编:《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上册[M],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第173页。

[2]郑德刚:《四川严查深陷“非法利益格局”官员》[J], 《中国纪检监察报》[N]2005年5月11日。

“反寡头”成中国反腐败的新动向 第4篇

反腐败就是反寡头 因此,这次反腐败有了新的政治意涵,就是反寡头。

中国经济寡头的形成有其体制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建庞大的国有企业集团,试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次改革的本意没错,但因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没有到位,国有企业的不同领域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部门经济的高度垄断性便是经济寡头的经济制度基础。

除了经济制度基础,经济寡头的形成背后还有诸多政治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中国的政治权力运作方式。

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寡头开始试图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不仅分割了中国的国民经济,而且在“富可敌国”的情况下,经常在政治上变得具有野心。从这次反腐败所发现的情况来看,这些寡头一方面通过各种关系向地方和基层延伸,其操作方式往往是黑社会性质的,另一方面也往上延伸到权力核心,干预国家政治。

寡头政治颠覆民主 中国必须通过大规模地反腐败来消除经济寡头,尤其是防止其转型成为政治寡头。台湾“黑金政治”的教训要吸取,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政治教训,中国更要吸取。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在短时间里经济快速寡头化,并且这些寡头具有了足够的实力来主导国家政治。

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第5篇

一、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制度是关于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它规定和塑造着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制度作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利于人或者组织获取一种共识信念,从而使得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以说,合法性政权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有效的政府能力和经济绩效即制度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持久强大的根本保证。因此,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许多体制存在缝隙和漏洞,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条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主动深入到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门,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可能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要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筑牢反腐倡廉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反腐败的法治基础。同时,要加强反腐倡廉方面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要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当前,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 1

度改革和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有关制度,三是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五是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制度,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要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制度才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方面。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防线

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可能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领域和地区是非、美丑、善恶界限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各种价值观念都开始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市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强。不少领导干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也缺乏廉洁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这种局面下,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促进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切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抵御风险、拒腐防变。

反腐倡廉教育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标,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自觉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17] 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手段可以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积极化解廉政风险的意识,促进决策民主、程序公开和运行规范。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遏制腐败文化的传播,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监督是关键。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促进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当前,要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确保国家机关立法权、司法

权与行政权行使的相对独立与高效运行。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是国家职能实现的具体体现,分属国家三种彼此相对独立的职能机构。权力行使的相对独立性要求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在各种权力行使过程中不被其他权力所左右和控制。国家权力的高效运行要求配置或设定权力要以科学化和实效性为原则,以保证各种权力独立行使时能最大值地发生正向作用。在确保国家机关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行使相对独立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当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党内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都要加强,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第二,加强人大监督。要合理界定党委、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大和政府的职权界线,完善人大监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程序。第三,加强法律监督。从中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看,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督促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时严格依法办理;二是通过追诉犯罪的活动伸张法律正义,督促全体公民尊重和遵守法律;三是通过参与诉讼发现和纠正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维护法律适用的合法性;四是通过对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维护司法公正。[18]第四,加强舆论监督。当前,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并在推进改革、防止腐败和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新闻立法工作,推动舆论监督法治化,完善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总之,要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监督体系和网络,完善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4.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惩治无力,教育就缺乏说服力,制度就缺乏约束力,监督就缺乏威慑力。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是惩治腐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03年至2009年,各级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24万多件。在惩治受贿犯罪的同时,中国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加大惩治和预防行贿犯罪力度。2009年,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20]当前,要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违纪违法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等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案件,并严肃查处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

利益的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

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根本上发生了变 化。物欲膨胀,垃圾文化泛滥。此时,我们的当权者也随波逐流,玩 忽职守。更甚者参与其中,归根结底是钱让人民失去了理智。钱使一 个普通人为了它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钱使一个当权者为了它可以贪 污腐败、做出丧天害理的事,钱使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偏向黑暗的另一 边。小到一个村官,大到一个国家干部都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现如今 腐败严重的就是我们的当权者。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掌握的权利越高,就越容易成为贪官、腐 败分子。现在的当官者不在为人民服务,是为自己服务,为人民腐污。如果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单纯抓几个贪官鼓舞人心是解决不 了问题的。所以要想反腐败有一个发展趋势,必须形成一个长久有效 的反腐体系。这点上香港比我们做的好,1974 年就成立了廉政公署,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现在不管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办事就的看脸色,送东西。不讨好、不送礼办不了事,办不利落事。为了办事不得不送礼送钱。为了讨好 上级不得不给上级腐败一下下,因为办事总的找办事的单位及部门,要升职要权利再高点就的先搞定上级,办事是单位及部门的权利体 现,要有权力是上级赋予的。让人觉得腐败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腐败是制度的必然产物。如果不能长久有效的形成一种反腐体 系,那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将来也是徒劳无功,付之东流。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听到某某携款外逃,这个时候我想问他贪的时 候怎么就没人知道呢,只有在携款外逃的时候就知道了呢?当然能追 回赃款是好事,可以减少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反 腐问题,形成一个长久有效的反腐体系,谁能保证没有后来者,在你 追回赃款的过程中就不花纳税人一分钱? 所以在中国的反腐问题上更要加大力度,对腐败官员更要严查严 办,只是单纯的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是远远不够的,开除党籍开除公 职放到我们人民中来,这个时候我又想问,我们人民是垃圾桶嘛!坏 的东西都往里面扔,因此形成一个长久有效的反腐败体系是一个重要 举措,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产物。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腐败。

所谓腐败,词义上指作风不正等等,但说白了,腐败的本质就是利用职权之便为了自己谋利益。这种利益包括权、财、色、乐等物质和精神上的。为什么会有腐败?

不可否认,人的天性是利己的,这与什么出身、接受什么教育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就像现在人人骂贪官,但真坐到那个位置上了,别人真给你送钱了,你敢拍着胸脯说我绝对不收么?不要说当官了,就算是在私企,接受些馈赠然后给予些方便都是常事。有时候帮助了别人没有回报,我们还会抱怨一下说这人不懂事之类的。中国的反腐败是什么样的?

建国之后,中国历经了数次反腐败的浪潮,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三反五反,到八十年代也在反官僚主义,现在不过是在新形势下进行的新一轮反腐败罢了。这种事情与最高行政长官的意志有着太大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如果到下一任最高行政长官不提这事了,反腐败也就算结束了,接下来该如何还如何。到再过几十年,新的最高行政长官一看腐败又严重起来了,就再展开新一轮的反腐败,如此下去,周而复始。

再简单点说,现在所谓的中央巡视组只能是临时机构,不是常设机构。哪天中央巡视组解散了,难道就意味着腐败就被彻底清楚了么?不可能!

要想真正的解决腐败,得看清楚,腐败是怎么产生的。

咱俩不认识,你会过来请我去吃饭喝酒泡妞最后再给我塞钱么?不会,因为你不是傻子。但假如你的某件事情,比如接个工程或者跑个官必须要经过我的同意,那你就会了。但假如你要办的这个事情必须要经过十个甚至更多个职权平等的人,有人负责造价控制,有人负责风险管控,有人负责计划审核等等,这十个人不存在任何利益关链和职权压迫,你还会分别请这十个人吃饭喝酒泡妞塞钱么?或许就不会了,因为首先十个人兴趣爱好不一样、贪婪程度不一样、价值观标准不一样,你无法同时搞定十个人,或者你能搞定但所花费的代价是你无法承受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家长式的官僚体系,名义上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和流程,但这些部门和流程事实上都是为所在地或所办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服务。一个市委书记说你能当乡长,那组织部总能让你当上乡长。一个书长说这个工程给你了,那就算有再多的流程,也不影响你最终拿下一个工程。所以,权利导致腐败。

而政府本身就是权利机关,所以,腐败是无法被根除的。就算是美国那样完善和民主的政体,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只不过,长期有效的反腐体系是可以建立的。但这个体系应该是由政体+制度组成。其中的政体应该是权利分散的服务型政体,而制度则应该是严厉、有效并且符合政体流程的规则。

但再回归现实,对于中国而言,政体本身就是属于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制度再严苛也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形成长效。

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些腐败分子携款外逃 受到关注。监察部部长、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 公室负责人黄树贤表示,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哪里,跑出去多久,我 们都要一追到底,将其绳之以法。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执 政以来,党的执政地位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习近平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 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 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 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进行到底。总的来看,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目标上重视效果;略上止血优先;对象上虎蝇齐打;力度上持 续高压;领域上军地同步;环境上开放透明;能力上硬其筋骨;主 题上猛抓作风;手段上借力网络;决策上咨询专家。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当前腐败防控压力较大。说反腐败斗争总的形势 “比较好”,当然不是说腐败现象越来越少了,而是说整个反腐败斗争趋势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成效明显: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战略重要内容;打“老虎” “苍蝇”毫不手软;纠正不正之风丝毫不松懈;以全面改革清除腐 败土壤;关权利的“笼子”越织越密;反腐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我相信只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中国的反腐就一 定能形成长久有效的反腐败体系。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反腐的力度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祖国的腐败的问题是比较关注的,因为这牵连着全国的人民的 根本利益,贪官腐败,必然导致民不聊生。

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 家也有。中国这样有组织、大规模反腐败的声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们每年查处的省 部级领导干部 10 多名,对腐败分子的惩处也很严厉,杀了不少腐败的高官,大到全国人大 副委员长,小到科员不都因腐败被枪毙了。我们对干部的要求也较严格,有些事在西方不 算问题,但在中国却是绝对禁止的。在西方,官员在生活作风上闹点名堂、赌博甚至嫖娼,是不会受处分的,可在我国却不行。如果嫖娼,要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我们反腐败力 度大,对腐败问题处理也比较严,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腐败呢?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 方面发展较快,相应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多一些,腐败也就自然多一些。这 个过程,任何国家都经历过,美国也一样。20 世纪 50、60 年,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腐败 问题也很多。我们现在出现这样那样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有许多并不是腐败问题,但大家 把它算到腐败的帐上了。什么是腐败,按照世界公认的观点,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才是 腐败。如,利用审批权、司法权、干部人事权等权力谋私,也就是指贪污、受贿等腐败行 为。可有些人把腐败当个筐,什么东西都往内装。把经济领域里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房 屋面积缩水、虚假广告、虚假彩票等违反诚信原则和市场秩序的行为,不守信用、服务态 度差、形式主义等工作作风和封建迷信、人情淡漠等消极现象以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问题,都归结为“腐败现象”。如果除去这些,真正严重的腐败问题就不是如一些人说的那么 多了。我总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状况与民族精神现在是在一个低谷状态。除了几千年极权 专制制度的积习和文革的负面影响以外,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反 欲望的文化。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化的角度,是对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种 伟大的革命,我们终于承认自己欲望的正当性,可以大声说自己喜欢钱了。但压抑太久的 欲望又使我们一切向钱看,眼中只有钱。所以,我认为中华民族的这种堕落有一定的必然 性。腐败犯罪是无形的,对腐败犯罪的打击和查处的难度也是最大的,而每件腐败案件的 涉案金额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影响也往往是巨大的。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对存在的腐败现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对其存在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经济建 设、法制建设、民众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定 期向社会公布。使民众对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反腐败 的信心,安心地从事经济建设,同时,国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预防机制。这样,国家就可相对地对腐败行为有一个总体的掌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预防和控制腐败 现象的蔓延,而不再象以前花费了高昂的办案成本却仍总是处于一个尴尬的被动局面。大学生是国家培育出来的良木,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昌盛、繁荣民族的重任。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大学生正迈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要继承民族优良传 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走进文明时代,廉洁修身,既是大学生的崇高使命,也是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腐败只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而是人们为了捞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 职权的行为。教育历来被视为人类精神与智慧成长的神圣领域,即使是这样,腐败现象也 在所难免。上大学受教育,可以开阔视野,接受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有机会对某专业进行 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但上大学无法改变一个人最本质的特点,有些学生总是不懂廉洁,无 视自己的尊严,而踏上了腐败之路。反腐败从身边做起。现代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前人 留下的经验心得,如从马克思思想,毛泽东思想等大思想中寻找廉洁修身之路。在遇到腐 败现象时,拒绝诱惑并且勇于与其作斗争,在强权,利益前做到不低头,永远坚持廉洁修 身。大学生不仅要懂得学习廉洁修身之道,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他人。要做好廉洁修 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大学生在教育他人廉洁修身时不应半途放弃,要持之以恒,要用实际的事例或行动来告诉人们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告诉他们反腐败的必要性。我们 应当从我们身边的人做起,一传十,十传百,永不放弃地干下去,要开讲座,发传单,演 绎小品来教导人是很必要的。在大社会里拥有防止腐败的法规制度,而在属于我们大学的 小社会里也应拥有类似的制度来防止类似的腐败现象。大学里应该有相应的人针对这些问 题制定出相关的校规制度,并且组织相关的人成立一个部门事对相应的腐败现象。以此下 去各大院校的大学生反腐败、廉洁修身问题一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大学生思想 素质颇高,因而要正确看到并重视这一问题,从自身做起,从而影响辐射到社会。将反腐 倡廉进行到底。首先我们要明白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和牵 制,当权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分配社会各项资源的时候,由于人性上的弱点,导致 资源分配丧失公平。腐败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世界 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认为腐败只有中国才有或者说中国最严重是一种 偏激的认识,其实世界上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腐败比中国严重的都大量 存在。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处于某些特定的阶段时腐败会更容易滋生。改革 开放以来,我过正处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与成熟阶段,各种观念的入侵与交织,经济的高 速发展,反腐制度措施的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导致我国的腐败发 生率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相当大增加。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腐败的增 加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纵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 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基本都出现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才能从根本上 树立对党执政兴国的信心,激发对生活工作的热情。正确的认识腐败与反腐败之后我们就要着手解决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 要点,这个体系既要包括从严惩治措施,又要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这个体系必须要把教 育、制度、监督、惩治统一起来,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多 管齐下打出“组合拳”。光有制度没有落实,一切制度都将是空壳。“不受监督的权利必 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如何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目前我们需要解 决的一个难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制度上保证权利运行的公开,同时将监督权交 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制度上必须明确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是对政府的必然要求,建立 责任制,让权利运行时刻处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在利用群众监督时,必须拓宽监督 渠道,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 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行驶。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反腐倡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从 这些年的实践看,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消极腐败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 壤和条件还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反腐倡廉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反腐倡廉任务依然 艰巨。尤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经济和文化多 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公共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范、失 察、失控,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居安思危,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同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 第7篇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群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利用职务之便,以集体名义做出的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20世纪70年代前,特大经济犯罪基本属个体犯罪;20世纪80年代后,群体腐败越来越多,贪污、受贿、渎职等案件许多是窝案、大案、串案,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近年来出现的腐败大案,很多是以群体腐败形式出现的。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3]从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现,一些腐败分子因为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往往是一边腐败堕落,一边还被提拔重用。

但是,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制度化的趋势。腐败的公开化表现为腐败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公款请客送礼、借考察学习名义游山玩水、利用公共权力获取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等等。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当前,腐败存在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的不良态势。一方面,腐败行为主体正在从基层向中层和高层领导干部蔓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甚至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腐败受到查处的案件越来越多。从解放初期查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省级以上领导干部腐败犯罪者很少。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高层干部屡屡因腐败问题受到查处。这种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这是干部权力意识的腐败。[4]说得更明确一点,这些干部把任何一点点权力都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并且已经没有任何道德和良知的约束。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腐败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腐败的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陷入腐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当代中国反腐败路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腐败,权力寻租,反腐败路径

一、当代中国反腐败存在的问题

1、错误观念的阻碍

腐败的错误观念是反腐败的重大阻力。以下两种错误论调比较普遍与典型, 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错误论调一:腐败必然论。这种论调认为, 现代化、经济发展是必然, 腐败也是必然。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明确认为, “大致看来, 有理由认为, 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反对此论调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不平衡。亨廷顿的这个偶然性结论, 并不是严密的、必然的规律。我们必须坚信腐败是可以战胜而且必须去战胜的。

错误论调二:腐败有益论, 腐败有利于经济发展, 是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经济学早就证明任何形式的腐败在整体和宏观上都是有害于经济发展的, 腐败只会将整个社会经济完全葬送。当然, 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腐败就会自然减少的论调也是错误的。

2、公众监督体制尚不完善

我们党在公众监督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

一, 如何保证公众从敢监督到愿意监督到主动监督再到乐意监督, 参与到整个监督的全过程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二, 公众参与到反腐败监督中来以后, 面临打击, 报复等问题如何妥善解决。三, 公众所参与监督的案件查处以后, 如何让所参与的公众的积极性仍能得以发挥。四, 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的明显创新之后, 所面临的新情况, 新问题已明显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3、法治待完善

反腐败也需要完善的法治。目前我国反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 立法滞后, 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许多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未能及时通过法制形式得到规范。二是当前腐败现象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形成条件与表现形式上更加复杂。我们对腐败现象的分类规定与惩处规定还比较滞后。

其次, 对腐败分子惩处偏轻。当前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的存在。问题根结主要有:一是在适用法律上明显存在着不平等。二是少数公职人员法纪观念淡薄, 以至于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 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政策代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关系网、说情风对严格执法干扰很大, 助长了腐败现象。

4、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弱

据统计, 在我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中, 腐败罪行实际受到查处被判刑的大约在6%~10%之间。根据中央组织部的数据计算, 1993—1998年全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累计达到2.89万人, 而平均每100名中只有42.7人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最终只有6.6人被判刑, 腐败案件查处力度相当弱。

二、当代中国反腐败路径

1、借助廉政承诺, 塑造诚信政府

领导人做出反腐败承诺, 坚定了人民反对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鼓励公民大胆地与腐败作斗争, 同时对腐败分子产生了强大的威慑作用。做出反腐败的政治承诺,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其次, 廉政承诺一定要清晰、明确, 有保证措施。

事实上“承诺”的本质是一种契约。所以, 廉政承诺所具有的契约性, 给政府官员增添了无形的自省压力。但是, 公开承诺还需要一系列刚性措施及时跟进, 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切实保证这些承诺的实现。廉政承诺还没有足够的监督者与仲裁人, 缺乏约束力。并且领导者做出的承诺主要针对个人廉政。作为领导者, 不仅要保证自己廉洁从政, 更要负担其荡涤社会腐败行为的重任, 做出坚定的反腐败承诺, 这才是国家成功消除腐败的关键。。

2、加快市场化进程, 减少公共权力的寻租空间

腐败行为的本质是“权钱交易”, 腐败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公共权力”的存在。如果一个社会公权数目越多, 公权支配的领域越大, 那么腐败发生的概率就越高。使公共权力控制的领域大大减少, 压缩公共权力寻租的可能空间, 减少了腐败产生的机会。减少腐败侵蚀的经济源头, 即降低了腐败活动数量, 减少反腐败成本, 从而又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源用在其他改进民生的领域与行业, 提高了政府的社会效益。

3、加强立法, 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 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全面性、稳定性、连续性等刚性特点, 能够保证反腐败斗争始终在法律的框架中不断进行。制度反腐是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最佳方法之一;对于我国来讲要加快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 构建反腐败的网络体系, 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 以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4、实施反腐败的文化建构, 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

“先进文化可以养廉”。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努力建构与培育廉政文化和政治文明, 是新世纪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反腐败斗争中:

(1) 要重视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建设, 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高尚情趣, 加强文化修养, 升华自身人格, 具有秉公执纪的党性原则、严于律己的慎独精神, 构造起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系。

(2) 要增加文化含量。树立反腐败斗争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互相促进的观念。增加反腐文化含量,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 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反腐文化的教育培养。

(3) 要注重文化规范。廉政文化, 它还需要有结构性的基础, 建立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 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养成人们的廉政文化习惯。当前, 我们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这样一种机制, 充分运用政治监督和文化监督的力量, 培育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因此廉政文化的建设与政治制度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反腐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 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遏制;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案件有增多趋势;大案要案、共同违纪违法案件也有上升。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干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154页.

[2]雅各布·斯文森, 戴学来.关于腐败的八个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应聘乘务员自我介绍下一篇:假期护校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