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

2024-07-26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精选6篇)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1篇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结合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来看,我们湖北省荆州市石首人向来以勤劳节俭为荣,素以“早起三日当一工”,”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正三年,反三年,缝了补了又三年”等谚语。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亦为石首人传统美德。所以,针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向外国人推广和宣传我们的这种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为全世界人所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其次,我们家乡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言行讲礼貌,如主客对话,答道:“吵闹了”,“多谢”,“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请再来”。与陌生人对话,先得“请问您(liang)贵姓”,答:“不敢姓赵”。故有“石首礼行大,开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评。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另外,我们家乡石首人民热情好客,这正是传播我们石首文化的好契机。如果我们能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来迎接他人,我相信我们的民俗文化一定会为其他人所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因此,以人民的热情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而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所以,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2篇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还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

在全球传播中,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和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全球化浪潮中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而在全球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有各自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还有在这种历史传统和方式方法中形成的独特理性。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来推行其文化扩张战略,使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它的潜移默化性大大超过了政治经济因素。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所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坚持舆论监督,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3篇

一、继承理论观点, 创新科学内涵

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 才能构筑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 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舆论的国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大胆探索与研究舆论监督原则, 初步确立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框架, 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相关的理论探讨和丰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而在我国无产阶级舆论监督原则的构建中, 新闻工作者们发扬创新精神, 不断挖掘舆论监督原则的科学内涵, 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与建设提供了舆论支持。

首先, 恩格斯借助党和党的报刊关系阐述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思想:党的报刊可以在党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地批评党的领导机构。与此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给论战对手对等的机会和篇幅发表意见。他们尊重党内“自由发表意见”的惯例, 只以个人的名义发言, 并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应约束党。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影响, 并视舆论监督为建设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其次, 列宁在特殊的俄国背景下, 提出了舆论监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918年9月, 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提到:“我们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 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 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 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 号召学习好人好事。”[2]因此, 我们可以判定,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舆论监督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他十分重视舆论监督, 并且明确指出了发挥舆论监督发挥效用的时机。最后,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我们认为, 舆论监督的关键是通过辩证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毛泽东反对“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 一切皆坏, 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 一切皆好”。[3]这就说明, 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 要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众多个体意见要充分进行互动, 才能产生一致性意见, 进而解决问题。比如, 1942年整风运动中党要求各单位进行自我检讨, 邓拓同志在检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的过程中, 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报刊批评问题, 认为党报是自我教育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必须贯彻到报道工作中去, 党报应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 我们可以得此结论:舆论监督的原则建构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化的进程中,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意义。

由此得知, 舆论监督原则不仅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思想的战略选择, 而且是新闻工作的现实需要, 还是提高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信息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发展舆论监督原则,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起点,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动力, 不断丰富舆论监督原则的科学内涵、时代内涵, 实现舆论监督原则在中国传媒界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党性原则, 发挥党报职能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的总的原则, 是一个光荣的传统。因此, 所开展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同样受到党性原则的统领。而党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闻报纸, 更应该恪守党性原则,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民营新闻媒体层出不穷, 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舆论话语权, 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效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 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负面新闻的“蝴蝶效应”等热点现象不仅使媒体不能分辨事实真假, 而且使广大受众群体的新闻接受心理受到迷惑, 进而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辨别。这时候, 怎样让党报牢牢占领舆论高地, 怎样发挥舆论监督原则成为迫切的需要。

事实上, 坚持党性原则与舆论监督原则作为党报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必须经过党报编辑、记者、通讯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方能取得实效。在这个过程中, 第一是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党报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历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 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二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广大党报工作者要领悟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注意甄别新闻价值, 熟悉并掌握新闻工作需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并本着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态度去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第三是进行舆论引导。“党报要认清主动引导舆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要围绕国家发展重心, 加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着重从意识形态方面去引导、影响人们, 把握舆论导向, 牢牢掌握话语权, 构筑健康文明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4]也就是说, 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对各种思想问题给予公开讨论的机会, 适当进行舆论引导, 帮助读者明辨是非, 杜绝歪曲事实、耸人听闻的文章;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新政策予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客观、准确、清晰的阐释各项内容。概而言之,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是作为时代先声、党的喉舌的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党报工作人员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心环节。[5]

三、借助网络媒体, 构建舆论环境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网络媒体凭借着信息技术成熟, 信息空间巨大, 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流通地域广等特点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中国网络发展硬件已与国外先进技术不相上下, 硬件的日趋成熟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 网民总数称得上逐日剧增, 现已居世界榜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天下事, 这一方面证明了新闻的普及性大大提高, 社会文明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世界成为“地球村”的可能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隐秘性、盲目性、流动性等缺点, 新闻舆论空间的可操作性正在大大减小, 任何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负面新闻的连续报道都可能导致网络媒体中的爆炸性讨论, 舆论失控的现象也在频频发生;再有就是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对物质欲望的追求通过网络不断渗入国民日常生活中, 这一点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 借助网络媒体, 构建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十分紧迫。

第一, 制定长期的舆论监督战略。这种类型的战略应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外交战略相契合,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根据国内外舆情环境进行调整、修正,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主导性对外传播媒介和地域性传播网络, 以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国际传媒舆论斗争的需要。”[6]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原则的一致性与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 建立主动的新闻发布机制。舆论监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党和政府凭借有权威信息源的优势, 通过展开新闻发布, 第一时间向广大受众通报新闻事实, 从根本上杜绝谣言、谎言的产生。第三, 促进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舆论监督不仅是媒体外在力量的发挥, 同时也是人民民主自身的内在的需要。唯有调动广大公民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使广大民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 博采众长, 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 广纳意见, 才能让我们的舆论环境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舆论监督的日益完善, 使数量膨胀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 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外貌, 对我们的文化更加尊重, 增进了相互理解与合作, 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舆情环境。中国文化工作者对舆论监督原则经历了由理论引介到创新发展的历程, 经历了由舶来品到中国化的进程,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来看, 这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化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现在人们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优秀新闻报道的推崇, 对新闻舆论监督原则优良传统的发扬,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舆论监督原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 做好舆论监督原则的研究, 在促进理论学科建设, 提高公民文化素养的同时, 也有利于发扬舆论监督原则的优良传统并拓展舆论影响力, 使之在新的条件下为祖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5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7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32.

[4]陈天宇.党报如何进一步把握舆论导向的思考[J].党史博采, 2010, (12) :23.

[5]吴君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8, (7) :13.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4篇

坚持继承原则,为重塑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2012年,工程公司被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四川省企业文化优秀奖”称号,这是该公司获“中国建筑业500强企业”“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十佳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管理50强单位”、四川省“守法诚信示范单位”等称号后的又一殊荣,更是对该公司把创新企业文化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肯定。

工程公司首先确立了一套既体现全体职工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精神,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发展战略、市场理念、人才理念、管理理念及职工行为规范等,形成了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其次是坚持把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作为核心内容,通过CI导入与形象策划,逐步培育、丰富,形成了有鲜明特色并被全体职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体系,先后开展危机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法治文化建设,探索总结了“精品文化”“诚信文化”“楷模文化”“铁军文化”“温暖文化”“廉洁文化”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子文化,既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又突出和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丰富性与实效性。该公司内刊《攀工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对内激励和凝聚广大职工,对外树立了公司形象,扩大了公司的知名度。在践行文化理念的过程中,把变革的思想、更新的观念植入了干部职工的头脑之中,熔铸为企业的品质,以文化力拉动企业持续发展。

工程公司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阵地,用软实力激发出企业强劲的内动力: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稳定发展大局打下坚实基础;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基层,主题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党政围绕发展重点谋篇布局,全力推动企业快速稳定前行;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各项创优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开拓取得较好的成绩……成绩已属于过去,但有了丰厚的积淀和丰富的经验,为重塑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原则,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工程公司由原攀冶公司、攀信公司于2011年12月28日整合而成,自身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各有不同,企业文化自成体系。2012年,该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的总体规划,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构建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对基层单位企业文化调研的基础上,下发问卷广泛征求各种意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深入的研讨、提炼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目标为先——明确发展方向

成功的企业文化,只有实现了战略和执行力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工程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攀钢二次腾飞的利好背景下,同时根植于自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内,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精神:诚信、务实、创新、卓越。

企业宗旨: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回报社会,创造和谐。

发展战略:以设计为龙头,做强设计,做优服务,做大总包,做精产品,把公司建成国内综合实力领先、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特大企业集团和技术服务供应商。

理念为魂——塑造行动指南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精神是工作的动力,理念灌输、理念认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市场理念:讲信誉、树丰碑,交朋友、促共赢。

质量方针: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安全理念: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

管理理念:精细,规范,高效。

人才理念:事业聚人,情感暖人,待遇留人,舞台塑人。

行动为帆——激发不竭动力

“企业,没有了人,就成了止业”。因此,人这个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成为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直接动力。

职工行为规范:忠诚企业,顾全大局,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廉洁理念: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探索并不断打造企业发展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软实力。”工程公司在企业文化体系的宣贯中对企业软实力作了如此解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无价资本,它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企业品牌和企业代表人物产生感情和崇尚心理,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当前,钢铁行业处于极度疲软的状态,依托于攀钢生存的工程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越是困难时刻,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就更显突出,此时它就俨然成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如何让企业文化迅速“落地生根”,持续为企业发展添翼护航?日前,工程公司下发了《关于宣传贯彻执行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通知》,概括了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建设企业文化的思路和方向。以文化融合为基础,该公司各单位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宣贯和传播,进一步推进文化融合工作,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三化”原则,内化于心抓教育,大力宣传公司文化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渗透力;固化于制抓融入,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管理创新相结合,构建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外化于行抓养成,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员工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其次,切实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增强市场主导意识,积极面向客户和市场,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与公司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转观念、强素质、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文化融合为主线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推进安全、服务、质量、廉洁、创新、和谐等子文化和群众性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金沙水拍震天响,攀工儿女斗志昂。踏遍青山创业绩,挥臂谱写新篇章”。当新的一曲企业之歌开始响彻工程公司“设计及工程、服务、产品”三大核心业务覆盖的广袤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旗帜也随发展的步伐高高飘扬。在不断前进的征程中,该公司力争让日益完善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的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成为企业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崔小花)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5篇

在当今世界中,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很有必要的,何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动漫游戏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我国之所以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因为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和国际治理结构的重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和谐世界的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从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才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总所周知,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文化强国,号称“文化帝国”。美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及传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富活力的产业。日本是东方的文化输出大国和动漫王国,日本未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韩国是后起之国,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风靡整个东南亚等地区及市场,波及到具有强大影视产业的欧美各国,被称为“韩流”,“韩流”不仅为韩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很多潜在的经济效益,使韩国的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应该借鉴这三个国家的一些做法,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文化的发展和壮大;重视培养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等。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我们应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反映了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如《灰太狼与喜洋洋》就发展得不错。我们还要努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6篇

摘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即人化。文化软实力也可称之为文化的吸引力体现的力量。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一个国家要成为文化强国,就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在历时与共时的特定语境下,依托特定的民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面貌、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之基础,以观念、精神形态形成的民族亲和力和向心力,是一种具有内在张力的观念系统。中国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其作用的强弱直接从精神纽带作用来反映。中国文化软实力是维系各个民族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也是维系民族内部各阶 层和平共处、团结奋斗的纽带,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及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的文化建设

当前,中国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以经济为指标的硬实力有了显著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日趋成熟。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单一的文化事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文化自觉。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金融危机后中国文化产业的逆势攀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魄力。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与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出来的文化需求与我们当前的文化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软实力竞争的环境下,国民素质的高低成为关键因素。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造成在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上,都以硬实力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综合实力基础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战略方针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第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被边缘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的文化产业还面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像涓涓的小溪。

三、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首先需要的就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 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要想确立自己的文化地位、维护中华文化传统,就必须深入发掘和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亮出自己 的精神旗帜。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聚在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离不开中国全体国民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意志品质、道德素养和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高度统一。万众一心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 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

其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追求动力和民族灵魂,是一种无形但又不可或缺的强劲推动力,这种力量来自于当下的发展,也来自于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变革和创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新的生长点,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需要我们以一种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最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实践中更需要注重积极的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和对国外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过程中有益启示的借鉴。人尽皆知,任何一种文化需要发展并长期保持其世界的主流文化地位,都不可忽视和放弃其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三、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做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广大青年学生在享受社会主义给我们提供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应当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少年应该做到: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善于辨别并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文化;努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实践者。青年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平台,宣扬中国传统优质文化,提高中国文化普及率。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保险业务实验报告下一篇: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