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2024-08-31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精选14篇)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1篇

“铭记英烈 勿忘国耻”纪念南京大屠杀七十七周年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手抄报比赛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处

承办单位:校大学生自管会宣传部

贰零一四年十一月

一、活动背景

1793年12月13日,侵华日本军攻占南京,制造了震动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大量的确凿史料的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六个星期中,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三十余万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弭的伤疤。七十七年过去了,昔日的屠杀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我们已经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但是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记住千千万万牺牲的抗日烈士;应该善待那些尚还健在的曾为抗击日寇二出生入死的老战士;更应该铭记祖国曾遭受的苦难,做到不忘国耻,纪念先烈,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二、活动目的

通过绘制手抄报让同学们了解到南京大屠杀当年的黑暗历史,进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用纸笔画出对烈士的尊重及怀念,铭记国耻,悼念烈士,勿忘国耻!

三、活动主题

铭记英烈

勿忘国耻

四、活动时间

2014年12月6日至2014年12月12日

五、主办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处

承办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校大学生自管会宣传部

六、参赛要求

1、手抄报必须围绕活动主题,紧扣活动主题,内容可以进行摘抄或抒发自己的体会,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无错别字,图片和文字积极健康向上即可。

2、手抄报统一用4k纸,在纸面明显地方注明学院班级,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每份手抄报的文章不得少于3篇。

3、手抄报版面整洁,设计规范,布局合理,色条和谐,要有新颖,创意。

4、手抄报名称自己拟定,可以采用活动主题,最好有创新想法。

七、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12日下午21点,作品交至九号楼工作站;

2、作品的同学需认真书写个人信息,确保信息的可见性和正确性;

3、本次比赛可采取合作方式,但人数不得超过两人,同时应注明两位同学的相关信息;

4、优秀作品将在教A大厅进行展示

5、根据参赛人数将奖项设置为个人单项奖 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并颁发奖状。

校自管会宣传部 2014年11月28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2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74年已过去了,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回顾屈辱历史,青少年一代应该缅怀那些千千万万牺牲的抗日烈士;应该铭记祖国曾遭受的苦难,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能忘,我们的后人,后人的后人,理当永世铭记!

二、活动目的:

1.为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的了解历史;

2.为使同学们时时刻刻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为呼吁和平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活动主题:纪念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容忘却!

四、活动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纪念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并说明只有世界和平才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道理。战争是惨烈的,我们必须把和平和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告诉更多的人,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平告诉更多的人

五、活动时间:12月5日——12月31日

六.活动形式:

(一)南京大屠杀材料收集(12月7日——12月9日)

1、一、二年级学生,班主任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部分“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向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三——六年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资源,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各班首先进行材料汇总。

各班收集的材料经过汇总后,在12月9日前,利用U盘或其它形式上交政教处。

(二)南京大屠杀图片展

具体包括:1).南京沦陷2).血腥屠杀3).抗日烽火 4).罪与罚。

图片分主题图片和辅助图片,配有主题介绍与图片介绍。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同胞。12月9日展。

(三)“铭记历史、遥寄深情”签名活动

12月9日,在图片展同时,开展学生签名活动。

(四)组织集体默哀:组织活动参与者默哀,时间为一分钟。

(五)视频推荐

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

《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3篇

一、纪念活动的类型

1.忌辰纪念。1925年9月, 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国府令, 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先大元帅逝世纪念日”, 各机关均应放假一天, 并列入各级学校校历。由此, 国民党逐渐创造了一个新的节日——“总理忌辰日”。建都南京后, 国民党中央又把这一天纳入革命纪念日之列, 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事先制定好纪念办法和宣传大纲, 通令全国各级党部、各机关、团体等一体实施。抗战之后, 国民政府继续就孙中山忌辰开展纪念活动。如1938年3月12日, 武汉市在“市党部举行纪念会”, 并为了表达对总理的哀悼, 要求“全市一律下半旗, 停止娱乐宴会志哀”, 并强调“行人经过总理铜像前时, 均须敬礼”[1]。

2.诞辰纪念。孙中山诞辰纪念亦是南京国民政府比较注重的时间符号。1927年出版的《革命史上重要纪念日》一书第一编“总理纪念”专题, 就列出“总理诞辰纪念”纪念日名称, 并对纪念活动的宣传内容作了说明。抗战之后, 南京国民政府亦持续开展总理诞辰纪念活动。如1938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72周年的日子, 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在重庆则举行“讲演”以及“游艺大会”。同时“全市各娱乐场所, 是日减低票价□ (表) 演名剧”[2], 并要求各商店增加寿面供应, 以使民众共享国父诞辰的快乐。

二、纪念活动的形式

1.文本方式的纪念。文本纪念是南京国民政府纪念孙中山的一个重要方式, 它是对孙中山纪念的一种表达、展示与追思, 主要表现为领导人题词, 报社、杂志发表纪念专刊以及举行总理图片展览等。

领导人题词既能体现文人喜文弄墨的传统性情, 同时也能够表达对先人的追思, 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先人精神遗产的继承, 表达出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或对未来愿景的一种规划与展望, 因此成为国民政府要人纪念孙中山的常用方式。例如,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之际, 国民党要员吴国桢题词为“精神不死”[3], 表达出对其精神遗产的继承之志。

发表专刊, 纪念专栏等都属于报刊杂志在进行纪念时所采用的编辑方式。由于报刊杂志的宣传具有传播广, 影响大等特点, 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灌输孙中山思想的重要渠道。如1939年11月, 重庆市在庆祝孙中山诞辰之际, 就特别要求“各报社各杂志社各壁报社编发专刊”[2]。

图片展览是纪念孙中山的又一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使我们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并以此去构筑一个完美的、具有政治意蕴的孙中山形象。如1940年11月, 国民党政治部举行庆祝国父诞辰展览大会, 这次展览搜集资料品种繁多, “除国父墨宝、遗照等珍品外, 尚有抗战照片200帧, 其他战利品图表敌伪资料等项材料不下二千余件,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4]。

2.会议方式的纪念。会议纪念的方式不仅能够营造更为庄重或喜庆的氛围, 形成一定的纪念声势, 并可通过领导人讲话的方式来强化纪念的意义与目的, 达到灌输党国意识, 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不可或缺的纪念方式。如1938年11月12日, 西安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3周年之际, “假革命公园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 并由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主席发表讲话, 勉励“各界坚定抗战建国信念, 勿为奸计所动摇, 今后应咬定牙关, 不辞艰险, 以达抗战胜利之目的”[5]。

3.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纪念。社会实践不仅表达出对孙中山的纪念, 更重要的是, 它赋予了纪念以新的内容与意义, 彰显了纪念的现实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植树活动、组织游行等方式。

植树活动是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孙中山忌辰之际, 国民政府都要开展植树活动, 在抗战时期也不例外。如1939年3月12日, 重庆举行了植树典礼, 并决定“自11日起至17日止, 办理造林运动宣传周”[6]。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植树活动, 旨在将植树实践与孙中山精神相结合, 进而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意涵, 构建党国意识形态, 让人们在实践中得以潜移默化的规训。

游行活动是宣传、扩大孙中山影响的重要方式, 这种街头政治可以让更多的人参加, 是把具有国家纪念性质的纪念日常化、社会化的重要渠道。1938年3月, 武汉市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之际, 组织了“十年以来空前的大游行, 参与群众达五万人之众”[7]。这种纪念方式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体现了军民一致的抗战热忱, 对于激发民众的抗日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纪念活动的基本特点

1.以现实为导向, 始终贯穿着抗战的主题。在抗日战争的前提下, 国民政府进行纪念孙中山活动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即为寻求抗战的精神力量, 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例如1938年11月, 重庆市党部主席龙文治在举行“总理诞辰纪念”的报告中指出“当此全国抗战进入新阶段的时候, 吾人纪念总理诞辰”, 以继承“总理为创造中华民国, 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 不屈不挠奋斗四十年, 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5]。

2.纪念活动侧重于仪式的意义建构, 强调“剧场国家”效应。在纪念孙中山活动中, 国民党素来注重仪式的程序性。1929年至1934年先后四次修改纪念活动程序。从国民政府不断对仪式进行修改的过程中, 我们感知国民党对仪式的关注度是相当高的。如总理的忌辰公祭有十个步骤:“一、开会;二、唱党歌;三、奏哀乐;四、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五、恭读总理遗嘱;六、俯首念三分钟;七、献花圈;八、恭读祭文;九、奏哀乐;十、散会。”[8]通过规定性操作仪式, 在完成对死者生平缅怀与精神塑造的同时, 旨在铸就具有勾连现实的范式价值的偶像, 并通过这种仪式化的纪念活动达成“剧场国家”之效应。

3.纪念活动呈现大众化、社会化趋势。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孙中山纪念活动不仅在于对革命导师的追忆与怀想, 更强调其对民众的规训。即通过具有社会化底蕴纪念活动的开展, 以塑造具有国民政府所赋予内涵的政治象征, 并“暴力”灌输至国民心理, 达成全民族“图腾崇拜”的效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3周年之际, 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以“歌咏”、“演唱”、“话剧”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载体的讲演游艺大会, 以此来扩大纪念孙中山活动的影响。在政府的倡导与呼吁下, 民众对于这些活动参与确实比较积极, 如长沙召开“国父诞辰”, 到会群众达“三万余人”[9]。

四、纪念活动的作用

1.通过塑造孙中山形象, 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政权的合法性是统治权威构建的基础, 是民众自愿服膺、统治长久的重要保证。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 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为了寻求民众的支持,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隆重纪念孙中山活动, 旨在把他塑造成一个光辉的形象让民众“瞻仰”, 以寻求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2.继承孙中山遗志, 以增强抗战信心。由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主义, 而民族主义的含义就是求得民族独立, “抗战之目的, 在于求民族之生存独立, 必民族争回生存独立, 然后此民族所建立之国家, 如有自由平等之可望”[10]。因此, 继承并取得诠释其三民主义思想是实现这一勾连的最佳依托。如1939年11月12日,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3周年之际, 在军委员会国民党特别党部召开的纪念庆祝会上, 参谋总长何应钦就特别强调, 要继承国父思想, 达到“坚持抗战到底, 争取最后胜利”[11]之目的。

3.促进各派力量的整合与各方关系的协调。在抗战过程中, 虽然各派存有分歧, 但在抗战的大局下, 各方能够冰释前嫌, 携手共御仇雠。事实上, 除抗战这一面旗帜之外, 能够得到各方势力认同非孙中山莫属。就国共关系而言, 孙中山纪念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维持与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中共在抗日战争之后, 重新认同孙中山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例如1938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 新四军第八团队留守处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召集了一个盛大的纪念大会, 到会不仅有群众, “绅董先生也到了几位”, “救亡的歌声”, “掀天动地”[12]。这种认可则是双方进一步沟通与协作的重要基础。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4篇

参加纪念活动的有33位抗战老兵代表,他们均是年过九秩的老英雄,年龄最小的91岁,最大的103岁,最远的一位来自东北吉林。活动中,江苏省民建“聚首·七十年———纪念抗战胜利公益基金”的签约仪式也在这里举行。这项基金由民建江苏省委、民建南京市委和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爱英勇保卫祖国的抗战老兵,支持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发展。33位抗战老兵代表出席了仪式并获颁慰问金。

签约仪式后,主持人诵读了在南京及江苏牺牲的抗战烈士姓名、籍贯、牺牲年龄、牺牲地点、部队番号、军阶等,以示对他们的怀念。抗战老兵代表、江苏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张修齐动情地上台致辞,他说:“我们当年不怕牺牲,可是就怕被遗忘!现在看到大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很高兴”。

活动中,女歌唱家张鹤还为抗战老兵代表们高歌一曲《英雄赞歌》,表达大家对这些抗战老兵们的崇敬心情。活动期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吴先斌、南京1213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文心,精心安排志愿者出车出力接送抗战老兵代表们,还亲自带领着数十位志愿者忙前忙后,为抗战老兵代表們热情服务。纪念活动还设宴招待这些抗战老兵代表;离席时,志愿者还为所有抗战老兵代表每人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张 群/文图)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5篇

一、活动背景:

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30万。这是不容忘记的史实,也是作为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已被在无形中淡化,甚至在日本发

生了刻意的歪曲的现象。我们不能改变也不能忘却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也不能让他们被淡化被扭曲,我们要让这历史时刻被铭记,才能有我们的民族责任心。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悼念在南京大屠杀无辜死去的遇难者,以示我们的铭记与安慰。同时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要记住强大才能不被任人宰割。弘扬爱国主义,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牢记历史,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振奋爱国精神,展现我校青少年学生的青春风采。

三、活动时间:

2009年12月12日

四、活动地点:

食堂北门和多媒体教室,嵩山路校区,碧沙岗公园北门纪念碑,绿城广场

五、活动流程:

1、12月12日中午11:20——12:30在由文艺部和女生部在食堂北门(拉条幅以及展板,所有展板由组织部负责)进行集体签字仪式,并分发电影票,文艺部于2:30在四号楼安排《南京!南京!》电影放映。

2、12月12日中午11:20——12:30生活部在嵩山路校区拉条幅进行签字仪式。

3、12月12日下午2:30——4:00学习部在碧沙岗公园北门纪念碑附近拉条幅进行签字仪式。

4、12月12日下午2:30——4:00组织部和科研部在绿城广场拉条进行幅签字仪式。

六、负责人

总负责人:张伟利、卓朝然

执行负责人:王宽、张磊、刘剑、李建龙、赵贝贝、赵科研

七、需要物品:

条幅两块;多媒体教室;签字笔20支;院旗2面;帽子50顶;展板2块;印制电影票300张(相当于30张复印纸);宣传页1500张;桶装水4桶

八、经费预算:

条幅两条:40元×2条=80元

签字笔:2元×20支=40元

印刷费用:100元

桶装水:8元×4桶=32元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方案 第6篇

“勿忘国耻,纪念南京大屠杀”主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大量确凿史料证实,日军在侵入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中,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74年已过去了,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回顾屈辱历史,青少年一代应该缅怀那些千千万万牺牲的抗日烈士;应该铭记祖国曾遭受的苦难,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能忘,我们的后人,后人的后人,理当永世铭记!

二、活动目的:

1.为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的了解历史;

2.为使同学们时时刻刻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为呼吁和平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活动主题:纪念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容忘却!

四、活动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纪念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并说明只有世界和平才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道理。战争是惨烈的,我们必须把和平和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告诉更多的人,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平告诉更多的人

五、活动时间:2011年12月5日——12月31日

六.活动形式:

(一)南京大屠杀材料收集(12月7日——12月9日)

1、一、二年级学生,班主任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部分“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向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三——六年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资源,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各班首先进行材料汇总。

各班收集的材料经过汇总后,在12月9日前,利用U盘或其它形式上交政教处。

(二)南京大屠杀图片展

具体包括:1).南京沦陷2).血腥屠杀3).抗日烽火4).罪与罚。

图片分主题图片和辅助图片,配有主题介绍与图片介绍。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同胞。12月9日展。

(三)“铭记历史、遥寄深情”签名活动

12月9日,在图片展同时,开展学生签名活动。

(四)组织集体默哀:组织活动参与者默哀,时间为一分钟。

(五)视频推荐

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

《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

从影视资料中重新看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屈辱历史的真实在现,让所有参与人员心灵深处的民族感重新苏醒,身临其境去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升华,激发了同学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忱。为呼吁世界和平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之必需,爱自己的国家,做全球化时代的新大学生。

东庄镇中心小学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方案 第7篇

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活动主题: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10日——20xx年12月17日

四、活动人员:

全校师生、家长

五、工作小组:

组长:陈久棣

副组长:董香琴 1xx

组员:赵敏 全体班主任

六、活动内容:

(一)宣传发动

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学校网站、翼校通等平台,向全体师生、家长宣传公祭日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呼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密切关注;

(二)主题活动

1. 一次集体晨会:(12月12日上午)

主要程序:主题讲话:主题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献词:二(3)班;ƒ全体师生佩戴小白花,集体默哀一分钟(哀乐)。

2.一次主题班会课:

(1)登录公祭网,学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聆听主题音乐,沉痛缅怀死难同胞;

(2)结合社会实践参观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谈谈自己的感想,用绘画或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心得;

七、公祭日期间学校值班安排:

12月10日:1xx、dxx

12月11日:潘xx、张xx

12月12日:蒋xx、张xx

12月13日:陈xx、董x、dxx

12月14日:1xx、李 xx、dxx

12月15日:陈xx、张xx

12月16日:董xx、张xx

12月17日:1xx、dxx

值班电话:180180796xx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1.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设计

2.2016纪念九一八活动方案模板

3.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活动方案

4.2016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方案

5.20重走长征路活动方案

6.烈士公祭日活动方案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8篇

对陈列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提升纪念馆的建设水平, 更好地发挥纪念馆的作用。本文选取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对其基本陈列进行研究, 并结合其它一些纪念馆常见的陈列形式, 归纳出目前我国历史事件纪念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点,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和思考。

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 始建于1985年, 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 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历史事实。

史料陈列《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血腥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陈列展品主要有大屠杀的现场照片、档案资料;中外人士所写的纪实、报道和专著;幸存者的名册、照片、证言和实物;参与屠杀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武器等。文物展品多采用展柜陈列的形式, 而大量的历史照片、信件、出版物等纸质展品则使用展板陈列。陈列重点部分大量使用了开放式的展板, 并对重点照片重点处理, 分层次划分, 使观众近距离接触照片资料, 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纸质展品所记载的历史信息, 有效解决了平面资料数量大、陈列难度大的问题。

陈列前三部分中采用技术手段表现被轰炸的南京街景和“血战光华门”场景。在六、七部分之间根据史料记载和三位幸存者回忆的家庭受害现场设计了“家破人亡”复原场景。通过场景展示丰富了空间布局和陈列手段, 摆脱了沉重的说教和枯燥的资料、数据。

展览第七、八、九部分中使用了拉贝、约翰·马吉牧师和魏特琳女士的雕像来表现国际友人所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历史见证。第八部分的“尸体掩埋”展柜中, 使用一副油画作品来表现难以用实物展现的惨烈场景。通过使用辅助展品弥补了实物展品难以表现出的内涵和情感, 渲染了主题氛围。

以上就是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些空间构成要素和陈列设计方法的特点。例如:十分注重整体空间氛围的营造, 通过各功能区的组合和协调来表达纪念性主题;通过一系列寓意深刻的纪念性元素和灯光、材质等形式方面的设计来营造主题氛围;根据展品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大量采用开放式、半开放式陈列的形式, 把文物与相关的历史背景史实资料串联起来, 扩大陈列内容的涵盖面;注重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来突出展品, 强化主题, 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性要求等。

目前国内还有许多同类型的纪念馆在空间环境构建和陈列设计方面也采用相类似的理念和方法, 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展陈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历史事件纪念馆陈列设计已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展陈模式。主要包括叙事性空间设计、展品陈列设计、场景复原陈列和口述史的应用四个方面。

(一) 叙事性空间设计

叙事性空间设计通过营造出一种有生动故事情节的体验式空间, 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并以此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叙事性空间的营造需要多种设计要素和设计手法的融入, 建筑空间形态、功能区的组合、空间细节的刻画等都是重要因素。

1. 建筑空间形态

纪念馆的建筑作为人们纪念活动的场所, 以其建筑、空间的表现力来营造纪念性。目前国内的纪念馆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遗留建筑改辟纪念馆;二是专门建造的纪念馆。对于新建纪念场馆, 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中赋予建筑物以纪念对象的精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在建筑总体构思上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新馆建筑平面布局呈狭长的船型, 映现“和平之舟”的概念。立面造型呈“折断的军刀”概念, 寓意正义战胜邪恶。外墙采用干挂石材, 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变化多端, 给人以沧桑感。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造型为斜插入地面的三棱锥, 入口正面形式为正方形, 斜屋面呈阶梯型, 形成了倾斜状集会广场。遗骨陈列室是一个半地下的棺椁形建筑, 而旁边的万人坑遗址造型像一个黑盒子, 于简洁中表达死亡和悲愤的情愫。

2. 功能区的组合

在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设计中, 多个功能区的组合协调是常见的形式。从观众进入场馆开始, 就进入了特定的空间场景中, 通过一系列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景, 营造出一个由开端、渐入、高潮、结束的完整的参观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同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感依次传递给观众, 构成观众的情感变化, 也影响着空间情节的感染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各功能区就是围绕陈列主题设计的情感变化来安排。观众进入纪念馆区域后, 首先来到集会广场, 通过广场碎石和一系列纪念性标志物, 感受到纪念馆沉重压抑的氛围。进入史料陈列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后观众的情绪已由沉重压抑转为悲痛愤怒, 随后进入墓地广场, 遗骨陈列和寸草不生的鹅卵石广场配以枯树和雕塑将观众的悲愤情感引向高潮。最后缓缓步入和平公园,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园和主题雕塑平复观众沉痛的心情。不同功能区依次承接, 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由压抑、悲愤到沉痛、哀悼, 最后转为对和平的珍惜和向往。

3. 细节的刻画

在叙事性空间的营造中, 细节的刻画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一个成功的叙事空间设计需要将整体空间与环境因素、细节描述相结合, 充分利用空间内各类元素来引发观众的联想, 将人们带入所要传达的叙事情境中去, 从而打动观众。

(二) 展品陈列设计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展品陈列设计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就是展品类型单一, 纸质图文类展品数量大。实物展品多是重要历史人物的私人物品或战争遗留物, 缺少艺术观赏性, 给陈列布展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 近年来纪念馆探索出了许多展品陈列设计的方法。

1. 版面的精心处理

首先, 在文字处理上做到简洁精炼、感染力强, 文字字体和颜色的选择配合整体环境氛围。其次, 面对照片数量多的情况, 在制作展板时, 拉开大小差距, 将重点照片重点处理, 分层次划分, 防止千篇一律引起视觉疲劳。同时用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加以区别, 部分重要的照片制作成灯箱的形式。此外, 大量使用开放式的展板, 使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照片史料。

2. 多种形式的辅助展品

在合理表现文物展品内涵的同时, 巧妙新颖的辅助展品会弥补展品的不足, 增强陈列的感染力。常用的辅助展品有绘画、雕塑、沙盘、模型等, 随着传统模式的革新, 辅助展品越来越多地融入多媒体技术进步的成果和互动传播模式的思想, 以更具表现力的形式丰富着陈列内容。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最后一部分设置了一面电视墙, 播放着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资料, 观众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观看。在观众互动区域, 设置了一座高12米, 长20.08米的档案墙, 共摆放有12802个档案盒, 分为黑色、蓝色和灰色3种。分别装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幸存者、日本加害者以及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个性化档案资料。参观者如想了解某一份档案, 可直接通过升降梯进行查阅。这一陈列形式综合了多媒体技术、互动参与模式和环境空间的细节刻画, 拓展了辅助展品的内涵, 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空间。

(三) 场景复原陈列的应用

在纪念馆中使用场景复原的方法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 营造事件发生的环境氛围。比起刻板的宣讲更能够启发观众的联想, 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会址复原、鲁迅纪念馆的故居陈列、孙中山纪念馆的办公室一隅、甲午战争纪念馆的船舰舱内复原陈列等都是复原陈列成功运用的例子。

除了在展厅中按照一定比例“重现”场景的方法之外, 还有一类复原陈列是在考古发掘的现场或历史事件的原发生地原地进行保护、陈列, 常见于历史和遗址类博物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负二层原位展出的1998年扩建过程中发现的近2000具遇难同胞的遗骸, 是其中的代表。

(四) 口述史在纪念馆陈列中的运用

“口述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 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历史事实, 主要是对个人亲历的生活事件及感受的叙述, 尤其是历史见证人或知情人的亲知、亲闻、亲历, 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中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2近年来,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在许多革命纪念性博物馆中得到了大量应用。相比较史料记载, 口述史的来源平民化, 细节化, 不仅能够弥补史料的不足, 还能够印证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的真伪, 加之口述史料来源于民众, 语言通俗化, 使人们听来生动具体、倍感亲切。因此, 历史事件纪念类博物馆十分重视对口述历史的采集和运用。

三、对于历史事件纪念馆陈列的思考

模式的套用有利也有弊, 通过对大量纪念馆展陈的具体研究, 在总结出展陈模式的同时产生一些个人的想法以供探讨。

(一)

陈列设计应当紧紧围绕陈列主题, 以准确体现陈列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为目标, 避免过度追求形式, 刻意营造一些与陈列内容关系不大或偏离了陈列内容的形式设计, 这样不仅不利于表达陈列内容, 发挥教育功能, 还容易扰乱观众的视线。

(二)

成功的模式可以合理地借鉴, 取长补短, 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创新设计, 造成陈列设计程式化的问题。不同主题的纪念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 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推陈出新, 创造出适合本馆特点的陈列形式。

(三)

在陈列设计中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技术手段增强了展示效果, 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欢迎。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高科技陈列手段的应用如何把握好尺度, 避免过于追求新奇的场景效果而忽视了对于陈列思想性的追求。

陈列设计水平的进步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推敲, 在共性模式的基础上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型突破。期待有更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展陈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吴诗中.展示陈列艺术设计[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9.

[2]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Ml.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9.

[3]丁菓、王成.略论纪念馆的纪念性[J].中国博物馆, 2001 (02) .

[4]古骐瑛.论纪念类博物馆展示策略[J].中国博物馆, 2008 (01)

[5]何镜堂、倪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 2005 (9)

[6]杨扬.空间、仪式与社会记忆——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中心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 2007.5.

[7]姜军.纪念性建筑形式创作中的哀悼情感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2.

[8]张中义.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10.4.

[9]谢列场.从意境的角度探索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表情[D].合肥工业大学, 2009.4.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9篇

日本还在广岛和长崎搞了一个日本原爆(原子弹爆炸)纪念馆,长年宣传日本国民也是战争受害者,全然忘记了原子弹的投掷是因为当时日本法西斯顽抗到底。

我国的国家公祭日,是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掩盖与揭露的交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随即对南京手无寸铁的民众以及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加上抢劫、强奸和纵火,持续了6周,累积30万国人罹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从日军亮出屠刀的那一刻,掩盖屠杀的阴谋就开始了。日军将南京与外界的所有电讯联系切断,禁止一切人员出入南京,以堵截所有消息。而攻占南京第二天,日本各大媒体就开始连篇累牍刊登日本随军记者采访到的“南京地区日中亲善”,包括中国妇女“欢迎”日军的照片。

实际上,这些照片大部分经过加工,比如用刺刀逼迫中国妇女“表演欢迎”,后期加工时将刺刀部分剪裁掉,就成了一张“日中亲善照”。值得一提的是,日军随军记者,或出于嗜血的癫狂,或出于仅存的良知,也拍摄了当时南京的一些屠杀照片。而这些鲜血满地的照片,则被日军审查机关全部扣押,编入“不许可发表”序列,禁止这些罪证见诸天日。

但是疯狂的掩盖,迎来的只能是奋力的揭露。南京大屠杀期间,滞留南京的5位外国记者德丁、斯蒂尔等,耳闻目睹了日军大量的屠杀,在他们千方百计逃离南京后,他们关于日军“有计划的恐怖屠杀南京人民”的报道,已经登上了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以及《芝加哥每日新闻》等世界各大媒体。而当时国内的《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也发布了大量揭露日军在南京野蛮暴行的报道。1938年1月至5月,中共《新华日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揭露新闻就有10余篇。这些报道,加上当时在南京的各国外国侨民的血泪日记(如郭歧的《陷都血泪录》、李克痕的《沦京五月记》以及近年出版的《拉贝日记》等)成了南京大屠杀第一批血证。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中国政府与民众都开始了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其中南京各团体成立的“南京调查敌人罪行委员会”,累积搜集到日军29支部队在南京犯下的包括屠杀、伤害、奸淫等295882次罪行。与此同时,1946年随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成立,盟国检察官们开始将包括松井石根在内的一批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日本战犯列入被告名单。1946年6月,包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尚德义、伍长福等,以及南京大屠杀目击者贝德思(美国教授)、费奇(美国传教士)等在内的一批证人飞往东京,直接参加东京审判。

当庭,松井石根狡辩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南京只是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而且自己对此毫不知情。而法庭立即出具了1937年12月底松井石根约请美国记者阿本德出面,帮日军平息“南京大屠杀谣言”的笔录证据,将其驳斥得哑口无言。

正义可能迟到,但是绝不缺席。日军攻占南京后,两个刽子手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他们在南京期间比赛谁先杀满100人,1937年12月13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原本是炫耀日军多么“勇武”。结果1946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们无意中看到了这张旧报纸,两个杀人魔王在8年后被紧急逮捕并遣送中国,接受正义的制裁。

狡辩与铁证的持续战斗

关于南京大屠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最后的判决书中给与了充分的认定,并且将屠杀的罪行责任归咎于日军。但是,由于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清算不彻底,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对这些战犯进行“招魂”。松井石根等7名甲级战犯被处决之后,日本一家火葬场的负责人飞天美善,竟然潜入火葬场将7人骨灰偷走,在爱知县建立了一座所谓的“殉国7士墓”。关于南京大屠杀,他们冥顽不灵,坚持说是南京大屠杀是谣言,或者是编造,包括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等人都出版论文来否认南京大屠杀。1982年,在右翼势力的推动下,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时,把南京大屠杀一节中“中国牺牲者人数”“国际舆论的谴责”等相关段落删除,引发中国方面强烈批评。近年来,日本右翼更加肆无忌惮,2012年,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公开宣称“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的亲信、日本放松协会经营委员百田尚树公然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

日本右翼的疯狂狡辩也遭到日本国内的严厉反驳,1984年,以洞富雄教授为首的一些学者成立了“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杀资料集》等书,对右翼分子的言行予以驳斥。一些有良知的、没有丧失理智的日本政治家如鸠山由纪夫等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并为日军暴行道歉。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们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从建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组织编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为维护历史真实与日本右翼针锋相对。

(责编:石磐)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团日活动总结 第10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势力,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属于人类的浩劫,3000万人口伤亡、6000亿美元损失仅仅是冰冷的数字,造成30万人死难的南京大屠杀也仅仅是日本法西斯极端残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如果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拟确定和设立“两日”的立法举动,就会不难发现其蕴含与释放的重大世界意义,而不仅是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的应有国内启示,当然更非煽动旧有国恨家仇的民族主义象征。 企图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罪恶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与颠覆二战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污蔑和攻击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企图漠视或泯灭中国人民抗战牺牲与贡献;此类历史修正主义、历史翻案之风,都是绝不允许的,都是必被坚决反对的,也都是必然失败的。

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具体问题,而更是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可以说,安倍政权领导和推动的日本右倾化行径是历史的倒退、时代的逆行、对公理的挑衅。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边有关国家和西方主流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坚决反对。

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

20x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中国在此前夕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设立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是极其必要的、是非常正当的。

二战期间,有关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组建了空前团结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即将迎来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曾经的同盟国各方应该继续求同存异、保持团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这是永远保鲜的普世格言。

公祭活动第一次上升至国家层面。这种国家级别的纪念仪式,不仅强调着现代中国人不忘日本侵华之耻,更是在为整个世界恢复、保存历史的真相和尊严。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都对现实有着巨大的警鉴价值,而对历史铭记,就是树起了一面镜子,无论是对企图颠覆历史的人,还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这个镜子随时折射提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大学生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方案 第11篇

通过一系列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加强全校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牢记当代大学生的振兴中华的责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正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喊出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二、活动主题:

“铭记历史,筑起记忆之城;振兴中华,我的责任”

三、活动特点:

本次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语言文字的宣传,各种视觉的冲击,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爱国情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活动内容:

(一)爱国横幅万人签,铭记历史在我心

时间:12月12日中午

地点:中苑老食堂门口

内容:制作以“勿忘国耻,南京坚强”为内容的横幅,在中苑老食堂门口开展签名活动,号召全校师生签名,以宣传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主题,在校园中宣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成效:使全校师生,铭记那段黑暗的历史,殇殇国耻,没齿难忘。

(二)广发倡议书、以宣传板的形式宣传南京大屠杀相关知识

时间:月12日至12月13日

地点:整个校园

内容:书写以“铭记历史,筑起记忆之城;振兴中华,我的责任”为主题的倡议书。每年的十二月十三日的南京都会让所有人感动,当警报响起,司机会停下车按响自己的车喇叭,行人会停下脚步,静静默哀。学生会在课堂里起立,低头肃静。所以,我们以宣传板的形式,普及南京大屠杀有关史实,以及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宣扬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倡议大家在12月13日上午鸣警报时,起立、肃静、默哀,以表达我们对那些无辜死难者的悲痛。

成效:警醒大家,勿忘国耻,重视12月13日南京的鸣笛的活动。使同学们对历史有深刻反思,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

(三)电影中的历史

时间:年12月12日19:00

地点:中苑电影院(大礼堂)

内容:播放电影《拉贝日记》或《南京!南京!》。在开始播放前,主持人作观影引导词:虎踞龙盘,钟山风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1937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留下了多少的伤痛。30万亡灵,30万冤魂,南京啊,它是一座血与肉筑起的城啊!一二一三,我们铭记这一天,七十四周年,筑起记忆之城。让我们跟随影片,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的伤痛,勿忘国殇,知晓今日之责任。少年强,则国强!!!

成效:利用电影的直接视觉冲击和简单易于接受的特点,以短而快捷的形式,增加大家对这段历史了解,感受当年的南京的惨痛,以此为契机,发奋图强。

(四)留下记忆之手,手拍横幅活动

时间:2015年12月13日

地点:中苑老食堂

内容:制作以“南京!南京!”为内容的横幅,在中苑老食堂门口开展手拍横幅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参与,在横幅上留下大家的记忆的手印,用独特的方式和视角,使大家铭记这段历史,并深入思考这段历史带来的除了伤痛,还有更多的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和强大才是我们走向新时期的关键。

成效:铭记历史不是只沉湎于过去,而是在历史中思考得与失。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五)凝固的时光,流动的情感

时间:2015年12月13日

地点:中苑老食堂

内容:通过四组静态的真人造型展示,分为铭记和展望两大主题。其中铭记的造型里,摆出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中最臭名昭著的百人斩的造型,使大家深刻了解当时日军的暴虐行径;而展望的造型组,则以日本人手捧白菊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深刻反省的模样为造型,以期日本人能够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另一组则是红领巾少年向殉难者敬献花圈,以此突出中国人,国耻难忘。

成效: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使大家不仅仅记得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明白,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需要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了,脚踏实地的往下走。

五、活动准备工作:

1.宣传板、倡议书的打印服装租借宣传:人人网上进行状态转发,写海报贴在各个宣传板上,利用个人关系对各班同学宣传

2.联系院、校宣传部的同学,组织照片拍摄记录和新闻稿的采写争取联系南京地区的新闻媒体,报道活动联系广播站,在12月12日和12月13日两天中午播出关于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特别节目

六、活动预算:

1,横幅两条:100元

2,宣传板:80元

3,行为艺术的服装租借:200元

4、宣传单:50元

共计430元

七、活动可行性

1,签名活动可行性强,达到的效果较好,但活动形式较为陈旧。2,展板宣传和倡议书,可行性强,较为方便

3,电影播放,可行性强,引导作用强。但场地的租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以及对观映人数不能确定。

4,手拍横幅活动,形式新颖,但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时间设置在中午,过路的人都是匆匆去吃饭的,很可能同学们不愿意在手上弄上墨汁。对此,我们打算在手拍横幅活动的同时提供温水洗手。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案 第12篇

据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告介绍,12月13日10∶0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约10∶01),全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不含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城市高架、隧道)行驶的机动车(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也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

另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介绍,在国家公祭日当天,除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外,同时安排6项悼念纪念活动:

一是举行下半旗仪式。早晨7:00,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

二是南京市部分区同步举行悼念活动。上午9:30至10:30,在南京市17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部分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仪式,并组织开展青少年公祭诗歌朗诵活动。

三是举办国际智库交流活动。下午2:00,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记忆与和平—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邀请部分国外专家学者、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专家学者参加。

四是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下午3:00举办,地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参加人员为中日韩和两岸三地佛教界人士代表、南京市五大宗教界人士代表及信众代表。

五是举办“烛光祭”活动。晚上7:00举办,地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广场,参加人员为出席公祭仪式的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代表、同类场馆代表和南京市各界群众代表。

六是全国抗战主题纪念馆和部分城市同步举办纪念活动。国家公祭日当天,由中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牵头,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馆举行纪念、悼念活动。

南京纪念遗址类博物馆现状分析 第13篇

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建立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遗址之上。1985年8月正式开放, 于1994年和2005年两次扩建, 现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老馆占地2.5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 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开放, 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四个功能性区域。新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 (如图1) 。新馆和旧馆通过建筑设计的衔接, 构成了雕塑广场、集会广场、史料陈列厅、悼念广场、墓地广场、祭场、和平公园七大部分。[2]整个新馆陈列分为“一大两小”, “一大”即基本陈列, “两小”是指一个专题陈列和一个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陈列面积为5700平方米, 分为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日军在南京的奸淫与掠夺、日军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国际安全区不安全、日军毁尸灭迹与慈善团体掩埋尸体、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十一个单元展出。专题陈列名为《胜利1945》, 陈列面积约4000平方米, 分为日军侵华暴行、14年的艰苦抗战、胜利大受降、正义的审判、“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等五个部分。临时陈列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 可供引进一些同类型的临时展览。

《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门厅内墙面地面的石材质地粗糙无光, 厅内空旷, 迎面的墙上塑造出一块质感很强且锈迹斑斑的巨大铁板, 寓意为铁证 (如图2) 。展馆以灰色为主色调的玻璃展柜、铁质活动展架使陈列统一有序, 与外环境的灰色建筑为观众塑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仓储式、裸露式、前台式的文物陈列强化展陈效果 (如图3—4) 。博物馆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结合, 大量使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适当根据展示内容采用自然光源 (如图5—6) 。展馆内部展示采用灯箱、射灯、顶或底射光漫反射光源来表现陈列的特殊氛围, 并采用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展示标识和流线导览 (如图7—8) 。

二、南京 (总统府) 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南京总统府, 于明朝初年为汉王府, 清朝为两江总督署。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兴建了天朝宫殿。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在此成立。抗战中沦为日伪机关。1946年后复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总统府有东西两个花园。东花园曾是国民政府行政院;西花园就是金陵两大名园之一的熙园, 曾作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等机关。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1988年8月, 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在原国民政府总统府遗址上建设“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并成立“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2000年8月, “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更名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过精心的规划和五年的建设, 至2003年已初具规模。目前,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 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 (中轴线) 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 以及参谋本部, 等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一系列展馆和史料陈列, 则分布在这三个区域中。[3]目前总统府有“晚清与民国”展、“清朝两江总督署史料展”、“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陈列”、“总统府复原陈列”、“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展、“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这七个长期展览 (如图9) 。

遗址类博物馆展厅由于受建筑影响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表现, 因此基本上都是原状陈列或者在建筑入口处做些导向性的主题展板 (如图10—11) 。老建筑中的展厅由于受到空间限制, 一般流线单一但规整有型。造型采用建筑元素来表现民国氛围 (如图12) 。展厅除原状陈列直接采用自然照明外, 其他展厅基本采用人工照明和自然光照明相结合。人工照明多采用射灯和日光灯系统 (如图13-14) 。导览标识则为自然先照明 (如图15) 。

三、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 位于中山陵园藏经楼, 藏经楼建于1935年, 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抗日战争时期, 藏经楼遭到侵华日军的严重破坏, 1982年, 国家拨款重修藏经楼, 改为孙中山纪念馆。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 外观为三层, 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层。底层为大厅, 轩敞明亮, 大厅顶部饰有镏金的莲花形藻井, 流光溢彩, 富丽堂皇 (如图16—17) 。藻井正中高悬火炬形大吊灯, 大厅中央矗立一座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 正面壁上是阴刻的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 两侧是孙中山手书的“人类进化”、“世界大同”楹联, 蓝底金字, 隶书阴刻 (如图18) 。大厅四壁嵌有四幅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大型木刻浮雕:“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厅内还设有大屏幕投影电视, 连续播映纪录孙中山安葬中山陵实况的历史纪实片《奉安大典》。二楼是一座走马楼, 四周有回廊, 可凭栏俯视底层大厅。回廊北壁为长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雕, 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木匾底色为宝蓝色, 金字阴刻。另三面壁上悬挂反映孙中山革命生涯的11幅油画, 这些油画, 以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民主革命为主线, 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 刻画了光耀中华的杰出历史人物, 反映了风起云涌的群众革命运动, 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三楼和四楼是孙中山纪念馆的主体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 共有五个展厅, 分为七个部分。展线长180米, 展出历史图片共315幅, 还有各种文物、模型近百件, 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而光辉的一生。[4]色彩以蓝色系列为主采用拉毛工艺, 使展板呈现出青色花岗石的效果, 与中山陵的风格浑然一体。在陈列方法上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 大大增强了展出效果 (如图19—21) 。

以上对南京纪念遗址类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进行分析, 从几个方面对此类型场馆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 它融合了许多现代设计学科内容, 在这个系统中, 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道具、色彩、照明、图形符号和展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尤其在纪念遗址类博物馆中这几个方面彼此协调,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文物局主编.南京博物馆巡礼[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

[2]朱成山著.鼎力铸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设计艺术.南京出版社, 2008.

[3]南京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百度百科.

揭秘“南京毒酒案”真相 第14篇

(一)挖掘史料

冈村宁次曾在其回忆录中提及“南京毒酒案”,但是很简短,未涉及军统:“1939年6月中旬,我南京总领事馆的中国仆役,在宴会开始时在酒中放了毒药逃走,因而,造成主客死亡及病害事件。”

军统老牌特工陈恭澍在《英雄无名》第4卷“反间活动中‘南京区’牺牲惨重”一节中,介绍了抗战期间军统南京区的情况。在介绍卜玉琳烈士的生平时,他提到了“南京毒酒案”。相关文字如下:民国廿七年抗日战事重心西移武汉,南京区遂成为敌伪政治活动中心及后勤补给枢纽。“南京区”亦奉命兼及拓展对敌伪之行动工作。二十八年七月初,“南京区”接获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内线同志钱念慈、张建华等之报告,得知日本派遣军总部将邀宴日本在华陆海军高级将校、以及当时伪组织“维新政府”首要梁鸿志、温宗尧、高冠吾等与会。“南京区”经妥善布置,透过该领事馆工友张建华兄弟之执行,乃置毒剂于酒瓶中。事后获悉,此役功亏一篑,未竟全功,仅毙领事馆馆员一人、大佐军官一人、以及伪组织高冠吾口部灼伤而已。当晚,日军宣布戒严,紧闭城门,大肆搜索,但一无所获。本案即卜玉琳同志全权擘划,曾经局本部通令嘉奖。

仔细对照陈恭澍的《反间活动中‘南京区’牺牲惨重》和央视《寻找英雄》栏目组的《1939年的毒酒案》,它们可以互为佐证。首先是参与1939年投毒事件的关键人物:钱新民任军统南京区区长,卜玉琳、安少如等人协助他们投毒—这方面,两方认知相同。不过,《1939年的毒酒案》将南京区副区长的姓名写成了尚振武,而多次出现在陈恭澍文中的却是尚振声,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为同一人:“尚振武”系詹长麟记忆错误或者“武”字系印刷错误;第二,双方都提到了赵世瑞,而且对于赵世瑞的职务——首都警察厅特警科科长,记忆也是一致的;第三,投毒的情节、参加宴席的日伪要人的组成、投毒的后果以及为什么投毒功亏一篑的原因分析,两者几乎一致。

(二)背后团队

抗战时期军统南京区的领导者。从源头上来说,军统南京区首任区长是赵世瑞,第二任区长是汪兆龙,第三任区长是钱新民,第四任区长是尚振声。

赵世瑞与陈恭澍是黄埔军校同学。赵世瑞生于1903年,卒于1952年,浙江诸暨人,黄埔军校四期生,1933年下半年任职于南京首都警察厅,1935年因化解“藏本事件”有功,晋升陆军少将,后调任军事委员会驻宜昌办事处主任。汪兆龙是黄埔三期生,1935年秋接任南京区区长。钱新民是云南人,黄埔军校出身,于1937年4月接任南京区区长。当时,尚振声由军统河南站站长调任钱新民的副手。至1940年11月15日,钱新民一直担任南京区区长,在他任内,军统南京区有很多出色表现。

尚振声,单名一个“方”字,河南省罗山县人,出身当地名门望族,其伯父曾担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弱冠之年,尚振声就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后又入干部训练班学习,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作。1935年,他出任军统河南站副站长,后升任站长;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调任军统南京区副区长。尚振声面目清秀,与同事关系融洽。他调任军统南京区不久,即成钱新民的得力助手。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军统南京区就在部署上做了两手准备:他们将指挥部转移到了江北的六合瓜埠山区;挑选精干力量组成“南京行动总队”留守南京,执行除奸和暗杀日寇任务。管容德化名徐曦,担任总队长。12月初,日军兵临城下,军统决定让副区长尚振声留在南京,统一指挥南京的军统特工。南京大屠杀期间,很多军统人员避入国际安全区,四处搜集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报告上级。

由于情势变化,军统南京区将人员和机构分散在南京和上海两地。因上海有租界的庇护,南京区在上海另外设立了一部电台,南京区的指挥机关书记室也一分为二,南京上海都有,而外勤人员(也就是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分散在南京和上海两地。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日伪一网打尽。

(三)大批潜伏特工暴露

在叛徒陈明楚投敌之前,南京区策划和实施了很多次针对汉奸和日寇的行动。军统的组织严密,日伪多次试图破坏,均没有得逞。堡垒最终还是从内部被攻破了。

汪伪“特工总部”的大小特务原先就有很多来自中统、军统,这批投敌分子恰恰是汪伪特工总部的骨干。他们落水后,牵连了一大批中统和军统特务落水。南京区被日伪破获,就是原任南京区助理书记的陈明楚投敌导致的。陈明楚原名陈弟容,1937年底从南京区调到上海区,担任助理书记。1939年初,他加入汪伪“特工总部”任第一处处长。他的同乡,时任军统南京区专员的谭文质在其拉拢下投敌。他们大肆出卖军统南京区、上海区的组织,军统留守南京和上海的大批特工被汪伪“特工总部”抓捕。谭文质成为南京区的“犹大”,交出了当时南京区的留守成员名单。汪伪特工们按图索骥,钱新民、尚振声、卜玉琳等骨干分子首先被捕。

1940年11月15日下午,汪伪特工总部万里浪的手下林焕芝发现钱新民现身上海,正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理发厅理发。林焕芝一面留守盯死钱新民,一面派人到汪伪特工总部76号召唤大批汪伪特务前来增援。

钱新民没有发觉异样情况,等他理完发下楼,已经走不了了,出路都被特务堵死。钱新民落入76号手中。由于他随身携带了通讯录,76号的汉奸特务们根据通讯录上的电话和地址展开大搜捕。军统南京区在沪书记室人员大都被捕。76号将他们押往南京,关押在汪伪“特工总部”下设的南京区监狱,由汪伪特务头子马啸天、苏成德亲自审讯。

尚振声的得力助手、时任南京区助理书记的卜玉琳被抓到南京白下路日本宪兵队(原国货银行大楼旧址)关押。卜玉琳出身天津巨富之家,是北洋纱厂的少东家。少有报国之志,毕业于北洋大学,为人精明干练,沉默寡言,尽忠职守。抗战爆发前入军统特训班受训,毕业后先到汉口工作,后调任南京区政治组组长。

nlc202309031414

卜玉琳是南京毒酒案的关键人物,日伪希望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但卜玉琳从入狱之日起就开始绝食,没过多久即悲壮成仁,时年34岁。卜玉琳去世后不久,军统南京区行动总队大队长王愈也牺牲。

汪伪特工总部顺藤摸瓜,一举捕获潜伏在南京、上海一带的江苏省教育厅长马元放、京沪铁路与沪杭甬铁路特别党部主任委员李达三、军统南京区特派员黄征夫等,并且逮捕了打入汪伪政权内部、已经取得一定地位的军统人员黄光逸和邵明贤。黄逸光和邵明贤都是军统高级特工,平时只与钱新民保持单线联系。黄逸光在1940年11月19日被捕,他拒绝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日伪恼羞成怒,12月17日将他杀害。同日,邵明贤也就义于南京。

(四)最后的结局

钱新民的身份被76号破获后,汪伪胁迫他于1941年7月间就任汪伪“特工总部”上海“虹口区”区长。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南京区受到巨大破坏,牵连了很多同志,钱新民一直深深自责。经慎重考虑后,钱新民又秘密派人到重庆与军统重新建立联系。军统允其戴罪立功,让他另立电台与重庆保持联系。钱新民利用伪职作为掩护,将秘密电台设立在“特工总部”“虹口区”办公处。

被钱新民牵连的尚振声,则在南京关押了7个月,后经营救出狱。出狱后,尚振声随即与军统取得联系,恢复工作。他秘密派出军统南京区交通站负责人程希贤,经上海转香港赴重庆,报告南京区被破坏情况。尚振声随即被任命为南京区区长。因已被汪伪特工总部逮捕过一次,尚振声释放后受到秘密监视,于是他因势利导,加入汪伪政权作为掩护。利用个人关系,尚振声谋得了清乡部队某部第七旅参谋长一职,为军统南京站秘密开辟了一处新的据点。

此时,由军统局总部派出的潜伏在汪伪政权内部的高级特工程克祥(军统南京特派员)、彭盛木(台湾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生)均与尚振声取得了联系,将他们获得的重要情报转报重庆。他们都是通过周佛海妻弟杨惺华的推荐,打入汪伪“财政部”的,分任办公室主任和周佛海的机要秘书。

1941年11月8日,军统南京区上海方面的交通员被76号逮捕,钱新民出现在通讯录上。76号随后从钱新民处搜出了与重庆方面联络的秘密电台和密码本。钱新民再次被捕。据与他同时被关押并得以幸存的军统人员回忆,钱新民在狱中非常平静,静静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12月13日清晨6时许,钱新民被日伪枪杀于上海西郊中山路刑场。

虽然尚振声此时已和钱新民脱离了组织联系,但汪伪方面认定他们是一伙的,尚振声再次被捕。1942年1月19日,尚振声就义。据同时被关押的军统人员回忆,尚振声当日似有预兆:清晨“放风”时,尚振声拾到一面破镜子,他一手拿着破镜,一手抚弄自己的眉毛,眉毛应手而落。他对难友说道,“真倒霉”。话音刚落,警卫就在门外喊他的名字。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与难友道别,并将衣物分赠难友为纪念。

(据《时代周报》康狄/文)

上一篇:有关圣诞节的唯美祝福语下一篇:七年级风景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