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设计范文

2024-07-26

化学课程设计范文(精选8篇)

化学课程设计 第1篇

1.化工核心课程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ore:

热力学thermodynamics

传递现象transport phenomena

化工动力学chemical kinetics

反应工程reaction engineering

2.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3.与化工相关的选修课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electives

美国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是不一样的:

美国本科段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Numeric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工程数值分析导论

Introduction to Modeling and Simulation建模与模拟导论

Numerical Methods Applied to Chem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程中计算方法的应用

Process Dynamics,Operations,and Control过程动力学

Integrated Chemical Engineering Topics,Introduction to Biocatalysis综合化学工程专题,生物催化导论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工程管理

美国硕士段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Sustainable Energy可持续能源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高级能量转换基础理论

Fundamentals of Advanced Energy Conversion分子及扩展系统的计算量子力学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of Complex Liquids复杂液体统计热力学

Molecular,Cellular and Tissue Biomechanics分子,细胞与组织生物力学

Biomolecular Kinetics and Cellular Dynamics生物分子动力学与细胞动力学

Fields,Forces,and Flows in Biological Systems生物系统中的场,力与流

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化学反应动力学

Computational Quantum Mechanics of Molecular and Extended Systems分子及扩展系统的计算量子力学

Proseminar in Manufacturing制造业研讨

如果还有什么想了解的话,可以HI我。Natural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采气工程

The technology of petroleum production采油工程

Fluid Mechanics流体力学

Oil and Gas Well Fluid Mechanics油气井流体力学

Well Recording thchnique base录井技术基础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渗流力学

Oi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Control Principle石油工程测控基础

Production of special oil-gas reservior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Modern Well Test Analysis现代试井分析

Introduction to Surface Engineering of Oil fields and Gas fields油气田地面工程概论

Oilfield Chemistry油田化学工程

Properties of Gas &Oil Reservoirs油层物理

Development plan design of an oil field油田开发方案设计

申请背景要求:

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学过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的理工科专业都可以申请化学工程研究生

英语考试:IBT和gre方面,一般95分和1200分是较好学校的一般线。

化工前十名:GPA 3.5以上

GRE SUB(化学)toefl 100以上

GRE1350以上 才有竞争力

化工60-80名学校:GPA:3.2,GRE1200,TOEFL 90

相关职业证书:

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危化)、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

学术背景:本科985院校 专业:数学专业 大学平均成绩:89.6(100分满分)TOEFL:107分,GRE:328+3.5

非学术背景:参加过数学建模大赛

学校奖学金获得者

有三个不同背景的实习经历

有学术论文关于国际投资方向的

申请到的录取学校:康奈尔大学的统计学

芝加哥统计学

密歇根安娜堡的统计学

杜克统计学

化学课程设计 第2篇

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设计 课程编码:19073 学

分:3 周数:3 适用专业:地球化学 执 笔 人:黄光辉 审 核 人:赵红静

一、目的与任务

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熟悉常规地球化学资料的处理与图件绘制方法,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所研究沉积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和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条件;

2、掌握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掌握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方法;

4、掌握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

5、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基本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实验分析方法及参数意义 2)沉积盆地烃源岩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关系

3)不同类型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评价参数、评价标准 4)有机质类型评价参数、方法与标准 5)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与成熟度评价 6)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2、资料处理与图件绘制(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8学时)1)资料处理方法与要求 2)主要图件及绘制方法

3、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编写(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6学时)1)评价报告编写方法与要求 2)评价报告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讨论与交流

四、时间安排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五、组织与管理

1、首先给所有学生讲解本课程设计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讲解烃源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把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几组(每组学生由15至20名学生组成)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组对一个地质单元烃源岩原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编写烃源岩评价报告。每一组学生中指定2至3名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每名学生单独编写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并单独提交工作数据、所绘图件及文字报告电子文档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纸质报告。依据资料处理情况、报告的优劣、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后评定其成绩

七、主要参考资料

1、Tissot B.P.and Welte D.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Verlag, Berlin(有中译本)

2、邬立言、顾信章和盛志伟,1986: 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第藩、秦匡忠和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与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程克明和张朝富等,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陈建平、赵长毅等,199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石油勘探开发,24(1):1-5

6、王昌桂、程克明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编委会,1989: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说课设计 第3篇

1 课程性质

1.1 课程定位

中药化学技术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别的一门应用型课程。本门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 学生开始中药制剂技术学习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这一特殊地位使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执业中药师考试4个科目中, 本课程属于“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科目的两门课程之一。本课程开设于专科学习的第二学年, 共108学时[6]。

1.2 课程培养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走上职业岗位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 (1) 能力目标:能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能用各种鉴别技术鉴别中药中有效成分, 能正确观察、记录实训现象,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提取、分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知道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 了解化学结构的鉴定技术; (3) 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中药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及良好的职业素质。

2 教学内容

2.1 学习情境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执业中药师考试要求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本门课程教学应注重中医药理论以及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与鉴别等内容。在教材选取上要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并体现“三特定” (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 , 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药企需求编写相应的中药化学技术实训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实训操作, 培养其动手能力。通过教学, 达到使学生具备提取、分离、鉴别技能的目的。

本课程共有12个学习模块, 分别为:中药化学成分常规提取技术、中药化学成分常规分离技术、中药化学成分色谱分离技术、苷类提取分离技术、黄酮类提取分离技术、蒽醌类提取分离技术、生物碱类提取分离技术、香豆素类提取分离技术、皂苷类提取分离技术、挥发油类提取分离技术、强心苷类提取分离技术、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制备。以“生物碱类提取分离技术”为例, 设计学习情境如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组钩藤提取、分离方面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如何提取、分离生物碱;经讨论后, 教师提出几个可供参考的提取方法, 让学生依据生物碱的结构与性质, 选择最佳提取方法, 并分组讨论具体的提取工艺。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并作小结, 协助学生完成生物碱类的分离、鉴别技术设计, 最后让学生对钩藤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鉴别技术进行完整的设计, 教师作最后总结[7]。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上, 依据培养目标及学校实际情况共设计5个项目, 分别为白芷中香豆素的提取分离 (检测指标:得到比克白芷素) 、槐米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 (检测指标:得到芸香苷) 、钩藤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检测指标:得到总生物碱) 、穿山龙中皂苷的提取分离 (检测指标:得到总皂苷) 、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提取检识 (检测指标:得到挥发油并检识成分类型) 。如以“白芷中香豆素的提取分离”为例,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如下:教师在实训室展示白芷药材,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鉴别, 之后引导学生设计提取工艺 (包括方法、溶剂、时间、次数等) , 设计完成后开始提取白芷药材, 所得提取物用薄层色谱摸索洗脱溶剂系统, 设计完成后进行柱色谱分离, 直至得到单体化合物, 所得化合物再用对照品做TLC鉴别, 以确定是否为比克白芷素。整个训练过程教师从旁指导, 以提高学生实训效果。

2.3 教学保障

教学保障有3方面内容。 (1) 师资队伍保障。本课程任课教师共7人, 均为双师型教师, 在专兼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方面均符合相关要求。 (2) 校内实训场地、设备保障。本课程设有专门的实训室并配备相应实训设备 (如回流提取设备、超声提取仪、柱色谱分离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 可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 (3) 校外实训基地保障。本课程设有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规模、地点、带教教师均符合要求) , 可以满足学生校外实训需要。

3 教学方法

3.1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授课对象是在校二年级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授课对象化学基础知识较薄弱, 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 对操作性、探索性强的实训课程较感兴趣。因此,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方法, 扬长避短, 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实训情景, 从实训任务着手, 学会完成实训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寻找失败原因,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使其明白教学目的并为之努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会。

3.2 整体设计

3.2.1 围绕一个“点”组织教学

要始终围绕“化学成分”这个“点”进行中药化学技术教学。基于制药岗位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提取、分离得到化学成分, 并进行鉴别。从本课程教学目的来看, 学生必须要知道中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什么;从理化性质来看, 要想知道某一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 先要知道其化学结构中的官能团, 如含有羧基就具有酸性, 含有氨基就具有碱性;从提取和分离技术来看, 不论是提取还是分离都涉及溶剂选择, 而溶剂与化学成分之间遵循相似相溶原则;从鉴别技术来看, 要鉴别某一类化学成分, 先要知道其化学结构中的特殊官能团, 如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内酯键, 就可以选择异羟肟酸铁鉴别。以上分析得出, 本课程与“化学成分”紧密相关, 因此应围绕其组织与实施教学。

3.2.2 展开一条“线”实施教学

要基于制药岗位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具体如下:首先以某一味中药为导入点,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得出该中药的化学成分, 进而根据化学成分结构推导其理化性质 (如性状、溶解性等) , 再根据化学成分性质让学生设计溶剂提取方法, 设计完成即进入提取实训阶段, 提取完成后再设计分离溶剂和方法, 进入分离实训阶段, 根据最终分离所得化学成分再设计鉴别方法, 进入鉴别实训阶段。

“点”与“线”相结合即为本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始终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不仅要有校内“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还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 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4 教学评价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建立了分模块考核评价方式, 每个模块既考核知识, 又考核技能及学习态度。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办法, 建立知识与技能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笔试、口试相结合, 开卷、闭卷相结合, 校内教师、学生评价与现场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 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并加强药企专家、社会评价信息收集, 使各评价主体比例分配明确合理。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 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5 特色

本课程有两个特色: (1) 理实一体、点线结合。本课程在教学中围绕一个“点”、展开一条“线”的教学设计, 将教、学、做有机融合。 (2)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本课程有自编校本教材《中药化学技术实训指导》, 相关行业专家参与编写, 体现了校企合作;其中部分内容是教师科研成果结合制药岗位要求转化成的学生实训项目, 体现了产学结合。

6 结语

说课是推进当前高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说课设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体现高职教学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特点。说课方法应该是有法无定法, 不同课程说课应有不同特点, 不同教学理念下的说课应有不同特色, 不同教师说课应体现不同风格。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说课实践, 目的在于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所授内容更加清晰、对所用教学方法更为明确、对学生定位更加准确,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不断钻研理念、钻研目标、钻研教材、钻研教法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周龙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说课内容及评价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69-71.

[2]王锡耀.高职“说课”重在研究和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95 (14) :188-189.

[3]潘福勤, 刘建辉, 王万里.牙体解剖生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79-81.

[4]张伟, 沈年汉, 雷康福.医学生物化学“说课”实例[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2) :1709-1711.

[5]阳铁建.《物理化学》课程说课案例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28 (36) :141-143.

[6]杨红.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初中化学新课程作业评语的设计 第4篇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第5篇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依据、原则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2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具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设计是为创造一个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不是为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教与学的原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化学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照现代化教学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2.1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3]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特点是: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的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理念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预期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看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其有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要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二是有效率,要讲究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三是有效益,要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Q言之,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也可这样理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有教完内容?峤痰萌险娌蝗险妫?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岬托Ы萄А?

2.2 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是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化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3.1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检验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知道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容易操作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3.2 教学内容的精炼性。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识,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钻研吃透教学大纲;其次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并对教材的整体和局部,知识的转承延续都要分析清楚。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把握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更集中。

3.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学方法是在化学教学情景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和学而进行的以化学学科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要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出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方法最优化。

4.结语

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第6篇

林岩松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是指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等活动的一种优化的构思。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师生关系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是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新教材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此为媒介必须搭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设计符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常考的所谓的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一个知识的接受器,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又累学生又乏味。新教材实验以来,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能只追求知识结论,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深深体会到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只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要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他们的发现和体验才能解决问题,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学生处于“被告休眠”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独立探索。而主动参与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总结,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高中化学《碱金属》中《钠》这一节的教学为例,可将这节课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将演示实验安排在新课开始,作为新课的设问引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而将教师的“钠”演示实验改为请学生做的“学生式的演示实验”,起到鼓励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探索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及钠和水反应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主动找问题。如:(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2)钠为何会变成小球?(3)小球又为什么会四处游动?(4)为什么还会发出“嘶嘶”的声响?(5)将酚酞滴入反应容器里,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色呢? 随即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钠为什么会与水反应如此剧烈?水太少会怎样?它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它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什么物质?在空气中应怎样保存?等等。经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以检验他们的不同猜想。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可见,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而且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要体现现代教学特征

时代学生是指我们的学生处于科学技术口新月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体现时代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愿望,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高一化学中《能源问题的探讨》为例,就可以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提出一般问题,并提供网上路径、相关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随着教学的深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列举的问题: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分别有哪些?

2、从网上收集能源信息:(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电能)

3、下载专家对新能源的设想:太阳能,地震能,台风能,雷电能等等。

4、处理网络信息:把收集到的知识以化学为主干线,发散到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找出各学科间的整合点。

5、探究性的问题:人类每年消耗3.75×10 9t的石油,石油的燃烧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如何解决此类污染?寻找绿色能源的进展如何?分析各能源的利弊。

6、拓展思维。学生经过研究、讨论,观点活跃,得出多种答案:(1)最理想的新能源莫过于氢,它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热能且生成物是水,但廉价的生产氢的途径目前难以实现;(2)可以培养一种细菌之类的生物物质,实现能源再生,既无污染又能成为有用的新能源;(3)把机械功转为能源,利用工业余热;(4)充分利用电能,城市多用公共电车、自行车,学生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得知:小汽车消耗的能量及产生的污染约是公共汽车的5倍;(5)用一种方法收集自然界放出的各种能量,然后用于工农业生产;(6)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做能源,例如,风车、水车。通过以上的交流、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地球上,常规能源的供应是有限的,且能源的大量消耗对生态环境起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制止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化学课学生愿意接受,易于理解,在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可见,对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方法,并对信息与知识进行不断的新加工、组合和整理,努力创造探究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知识网络的建构,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实际应用能力。既巩固学科的双基知识,拓宽知识面;又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实现化学教学的多元化、趣味化和优质化。

四、教学设计要体现教与学反思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能光凭经验,要不断换“脑”,明白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教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贯彻执行计划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学反思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近年来,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传统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的失败,忽略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思。事实证明,我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学生、家长,这显然是不妥的,教师必须从自身找问题。因此,我们要经常问自己“这节课,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还可以作怎样的修改?”问学生 “老师这样的课,你喜欢吗?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教高中化学《硫酸》—节时,我发现我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本和归纳知识及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的现象,就思考怎样才能通过教学设计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学生在初中已对酸的通性和对浓硫酸的吸水性有一定的了解的实际,决定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并让学生通过自学找自己出不懂的知识,课程由科代表主持,让不懂的同学提问,由会答的同学解答;让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再由回答的同学进行答辩。即使是学生解答有错的地方,我也不出一言半语,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若遇到学生不能解释的问题,就让学生回去再思考就这样,通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答辩同学间的疑难,虽然课时增加了,但效果确非常好,达到预想的目的,更加重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难免会遇到不少学生问一些自己在上课反复强

调的知识,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责怪学生。

思,是用心灵去耕耘的良田。教育的荒废就因为缺乏心灵的浇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的失败并不是一般的失败,而是经过思考、有过反思的失败,失去思的失败是没有价值的失败。教师思它表现在教学中的点滴进步;表现在学生眼神中的渴望;表现在不断成熟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设计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 革还未成功,你我还要努力!

化学课程设计 第7篇

宿州二中

程 波

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实施,我省也于2006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高中新课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创新与实践。通过几年来对新课改的认识尤其是本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我深感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均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作为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们最关系的还是新课程应该怎样教,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好新课程的重中之重。本人通过学习及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对备好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准确全面地理解现代学习论的内涵,明确现代教学观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

以桑代克的《教学心理学》(1903年)一书作为学习论研究的开端,现代学习论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观点各异的理论流派,分别提出了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等。这些理论和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我们认识学习提供了借鉴,是我们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当然教学设计仅仅建立在一种学习论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应当综合现代学习论的不同观点,形成对学习的完整认识,形成综合教学观和综合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者和学习策略出发,对应探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问题。

二、熟悉教学设计要素及要求,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背景(起点)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课标要求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其中课标要求分析关系到教学深广度,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认真进行分析。教学对象分析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起始状况)、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怎样的状态和水平(最近发展区)。在这里还要特别了解个体的差异和典型情况。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知识点要求等的分析,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要充分考虑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具体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体现层次性,能使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

(三)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要注重整体优化,提高效益。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对教学内容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保证模块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其次要根据不同主题(节或课)分别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实验探究、师生教与学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验活动、社会调查、学习总结与学习反思等学习方式的创新创造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板书)

通过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方面进行设计。在此环节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只重视教学过程,而忽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以“教” 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反思

教案反思不仅可以通过说课、评课、再备课等形式展开,还可以通过写教后记、写反思日记、形成教案档案等活动展开。

三、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模式的转型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直观性、信息丰富性和环境开放性等优势,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仍须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功能。

例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在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制作课件时,不可将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否则仍然是“灌输式”、“流水课”,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生物化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8篇

1 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从字面意义上看,即微小的课程,是正常一堂课的小缩影,虽然它只有5~15 min,但在这段时间里包括课程的导入、课程重点难点的突破、课程的总结及学生的反馈等几个方面,只不过正常的一堂课是若干个知识点的集合体,而微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一个问题通过合理的构建而形成微小的课程。我国最先引入微课的概念还是在2011年胡铁生在《“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1]一文中提到,之后人们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加深。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微课推向更多高校。此次比赛,涉及31个省市地区,1 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超过12 000人,微课也被更多的教师所熟知。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正在关注微课[2],见图1。

微课程是一门通过一系列的微课视频承载起来的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而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将原有课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通过内在的联系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而每个知识点通过视频承载的一个小微课,在通过视频前的任务驱动式学习,视频中的带着问题学习,视频后的总结及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3]。如果想做好一门微课程,主要任务有三点:一是课程的分解与设计,二是每个微课的视频录制,三是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现在有很多的公司有关于微课程的视频录制及平台建设的相关服务,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微课程中课程的分解和设计,而这也是微课程的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2 生物化学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生物化学是研究组成生物体的有机大分子,研究这些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这些大分子的在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物质的遗传及调控等[4]。这门课以知识点繁杂、相互交叉多而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将一个专业的学生聚在一个教室中,通过PPT等多种手段讲解,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如果有不会的怎么才能及时得到沟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又该如何讲解,如何才能从学生的角度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等诸多问题是每位生物化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在传统教学的同时,也在寻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人性化的、更可控制的学习方式,于是生物化学的微课程建设就是其中一些人们的勇敢尝试。

3 生物化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将课程分解、将课程根据章节分解为若干知识点、设计自主学习的问题、制作视频微课、检查与修改等。

3.1 课程分解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而生物体本身就是各种物质分子的交叉集合体,因此繁杂、知识点多、分支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生物化学主要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静态主要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类、维生素、酶分子等本身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而动态生物化学研究的是这些物质在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也就是物质分子体内的转变、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将生物化学进行分解,就可以首先将其分解为这两大部分,即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见图2。

以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章节为例(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章节分解示意图见图3),可以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开始,氨基酸组成寡肽、多肽,而多肽进而形成蛋白质,而氨基酸、肽、蛋白质又包括结构、性质和功能,而结构、性质和功能之间又有相互的关系。在章节的结构设计中,既要符合整个知识点的脉络,又要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走不同的路径进行学习,比如已经掌握了氨基酸的知识,可以直接从肽学起。在设计之中,每个知识点既有内在的联系,又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掌握氨基酸的前提下,也能掌握肽的知识,这样更加符合学生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3.2 微课设计

微课程的每个知识点是通过一个个微课连接起来,每个微课的设计至关重要。以核酸课程中的DNA的二级结构为例,介绍下一节小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见图4。

DNA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DNA动态变化及特殊的DNA二级结构,其中DNA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稳定因素是重点、难点内容。课程从回忆DNA一级结构入手,利用前导课程,推出本次课程的内容,把握了知识的连贯性,从启发学生学习二级结构入手,通过简短介绍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DNA二级结构的热情和兴趣。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重点、难点内容,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通过自制的纸片、螺旋皮套等简单教具,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明确化、直观化,课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本次课程除重点知识内容外,还要求学生要学会多观察,相信科学但又不迷信现有的科学,有依据地向权威说不,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对科研的钻研等。

每个独立的微课程设计好后,通过内在的连接形成生物化学微课程。微课程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人性化的学习。微课程学习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场地的限制,可能在等车的几分钟内就学会了一个知识点,这样便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也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学习的全面发展[5,6]。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张丽萍,杨建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上一篇:如何查看个人信用记录下一篇:食堂协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