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2024-06-16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精选8篇)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1篇

民间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友善度调查报告发布

近两年,可谓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新旧制度转换时期。一方面《慈善法》等大法出台,另一方面诸如“三大条例”等配套法规仍待更新。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显示,相比 2015 和 2016 年,2017 年无论基金会、社会团体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增速都出现断崖式下滑。

如何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让民间公益组织能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和支持,一直是 NGOCN 政策调研团队所关注的命题。

今天,我们发布团队的最新调研成果《民间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友善度调查报告》,调研范围涵盖全国十座城市,回收到有效问卷 680 份,深度访谈约 80 份,试图呈现公益慈善政策环境的友好度和变化:

本研究综合了公益界、学术界以及财税、法律专业领域人士意见,从公益组织的角度建立了一套政策评价指标:“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友善度调查”——用以反映公益组织对政策环境的评价。

这套指标体系将服务于两个具体目标:(1)从公益组织的角度监测我国公益慈善政策环境的友好度及其变化,为政策改进提供建议;(2)反馈公益组织的声音,推动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发展的关注,提升政策环境。

进一步地,我们应用这个评价框架对我国当前的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做了评估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与民族发展、对外合作程度、公益组织活跃程度等维度,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挑选 10 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重点调研。

下面,与各位分享报告的精选要点 有直接登记注册的组织,被要求重新找主管单位 公益组织注册门槛一直是行业发展中受关注的议题,要求公益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时,还需要额外寻求一个主管单位,这样“两重管理”的注册要求一直被诟病。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试行允许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而无需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在此前后,全国多地都有试点推行直接登记。

调研样本组织的注册情况 在调研的 553 家民政注册的社会组织样本中,注册时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有331 家,占样本组织的 60%,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有 200 家,占样本组织的 36%,还有 22 家(占 4%)的组织不清楚之前注册是否需要业务主管单位。

此外,在调研里发现,不少在当地直接登记放开后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在注册时仍然需要业务主管单位,这说明业务主管单位方面的门槛仍然存在。

据报告中 60 家尚未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样本,其未注册的主要原因包括:注册的时间/金钱成本太高(33 家),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33 家),担心注册后活动弹性减少(26 家),担心注册后申请境外资金的风险更大(19 家)。还有一些组织认为没必要注册(11 家),或者不知道应如何注册(9 家),以及其他原因

(15 家)。

家尚未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样本中,其未注册的原因,单位:个 可见注册门槛过高、注册程序复杂、注册监管严格,都可能会影响民间公益组织申请合法注册的积极性。而业务主管单位的门槛成为制约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调研期间发现在北京、广州、南昌、上海、成都和昆明等城市,均出现了直接登记的注册公益组织被要求重新找业务主管单位,否则将被撤销登记的情况。

调研数据可视化图 对此,研究者的建议是,由于当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类型里包括公益慈善组织,目前民政部层面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定义主要是慈善法里规定公益组织的六种类型,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政部门应当尽可能放宽对公益组织的登记,只要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都应该纳入直接登记范围。

公众募款成为了不少民间公益组织拓展资源的主要出路 筹资难一直是制约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短板。整体而言,民间公益组织的主

要筹款渠道有三个:政府、国内基金会或公益机构、以及个人捐赠者。此外,国内企业资助、自营收入、会费收入等也发挥重要作用。

在调研样本中,有超过 30%的组织表示他们曾经从国内企业得到资金支持,还有接近25%的机构有自营性收入(包括义卖等),这表示国内公益组织与商业领域的互动参与越来越多,并促进商业对公益的支持,提升筹资多元化。

调研样本机构在过去的一年内,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曾占主导地位的境外资金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只有 10%左右的受访机构仍有境外资金的支持,而且主要集中在性少数等在国内比较难筹款的领域。

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资金资助对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在增加。

调研数据可视化图 调研样本中,有 321 家机构(总数的 47%)曾参与政府购买,超过 30%的受访机构表示曾参与并通过政府举办的公益创投/公益大赛得到过资助,28%的受访机构接受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和 23%的受访机构通过合作形式而得到政府的人财物的支持。其中有 54 家政府购买的机构选择把政府购买当作唯一的资源来源。

在调研样本中,曾接受政府资助的组织反映其接受资助的方式,单位:个 据调研所得,政府购买主要发生在养老、社区发展、残障以及社会创新这些相关的项目里,其申请要求也相对其他资源渠道要高,据了解其要求包括有注册身份、社工资格、注册年限和等级、党建情况等。

随着网络筹款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会把公众筹款作为一个重要的集资渠道,尤其对在关注少众议题的、架构更为草根的组织而言,网络公众筹款成了一条新的生存路径。

来自民间公益组织的声音:

政策建议 在注册登记制度方面的建议:

1.根据《慈善法》等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进一步加大和开放直接登记的力度和范围。尤其对符合公益慈善活动范畴的民间公益组织,不仅应直接登记注册,更需合理减少注册要件,简化注册程序,加大扶持政策,鼓励这些组织的直接注册; 2.鼓励地方政府在扶持社会组织上有积极创新政策,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初创社会组织,及时表彰或适当奖励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民间公益组织等; 3.地方民政部门在对注册组织的业务范围进行审核时,适当扩大“公益慈善类”组织的范围,倡导多元议题的发展,减少隐形门槛。

在资源筹集方面的建议:

1.应从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取消过多的行政干预,从过程管理逐步转变为结果管理,制定合适的评估标准; 2.扩展政府购买服务的目录,支持更多不同社会议题的民间公益组织。如将流动人口、环保、性别等议题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中;

3.对创新探索中的网络公共募捐等活动,实行宽进严出。

在政府支持和监管方面的建议:

1.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创新支持形式,满足社会组织的多层次需求。如提供小额资助项目扶持初创型组织或者公益项目,引进更多专业支持型组织,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提供不定向资金或者管理成本支持给处于成长期的公益组织等; 2.在尊重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规律下实行日常监管,针对基层登记管理机关人手有限,民间公益组织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加强社会监管力量,完善社会组织的自律体系,开拓社会监管等多元监管体制; 3.扩展公益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提升他们参与政策倡导及协商的能力。如在政协中设立社会组织或者民间公益组织的专门组别,提供各种相关能力建设培训及所需专业资源,提高民间公益组织参政议政的能力。

在税务优惠方面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或人员岗位,同时定期举办针对税务优惠政策的沙龙或者分享,提高税务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互动频率; 2.扩展财税政策的优惠条件,增强激励效果,包括扩大公益慈善组织免税范围、允许具有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服务机构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抵扣资格等。

调研数据可视化图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2篇

我公司作为一个长期用人单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在下一年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省、市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我公司对

年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人事方面所作的工作

年我公司劳动保障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求关创新的原则,劳动保障工作成效初显,一年来,我司积极支持就业,深入开展企业内外部培训,切实维护员工权益,有交开展社会保险等工作。在劳动保障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把人员的进入关,做好人员引进的各个环节,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员工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其他福利待遇等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公司董事长的严格要求下,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条强制规定,无论公司的盈利状况如何,都要确保员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二、年劳动保障工作中的不足

由于我公司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各项工作都在逐步摸索中,劳动保障工作也有许多不足与漏洞,如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等等。

三、年劳动用工及保障工作计划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3篇

本文在国家大力宣传要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除了国家(政府)、企业、个人之外还存在众多的社会组织,各个主体的行为都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将利用公民社会理论,从一例公益组织YBC的运作模式和成绩,分析公益组织存在的意义和其作用,最后得出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与完善给予充分肯定的结论。

1 YBC模式解析

YBC是瀛公益基金会旗下的扶持青年创业的教育性公益项目,通过为缺少创业启动资源的就业青年提供专业化的免费帮扶,营造区域良好创业环境。有不错的商业点子和创业热情,但缺乏商业经验,筹措不到启动资金的青年人,都可以在YBC寻找到事业起飞的机会。YBC提供的公益服务:制定严格的筛选机制,向被筛选出的创业青年提供3-5万元无息、无抵押且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三年还清),在此期间还会有导师“一对一”陪伴式辅导,专业化的咨询与培训,引导青年团队顺利渡过“死亡期”。YBC运作模式:政府倡导,企业捐助,设立地方办公室,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YBC最抢眼的就是导师志愿者团队,包括“一对一”导师、评审导师、专业导师、咨询导师和联络员导师,专业分工,各司其职。在这只队伍中,多数是企业家,还有社会组织,甚至是政府志愿者组成。他们怀揣爱心,贡献时间、成功经验、参与指导、提供场地及人员资源支持等。目前,YBC全国在册的导师志愿者有1.2万多人。

从设立至今,YBC帮助了8000多个青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企业成活率高达90%。YBC为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他们创业道路还处在萌芽期的时候,就把积极的价值观、最受用的企业经验传递给他们,它不仅帮助青年实现拥有自己事业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向社会输送了众多合格的公民,传播正向的能量,这是YBC作为公益组织最成功的实践经验。

2用公民社会理论分析YBC类公益组织的特性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一概念来自西方,被译作“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简单来说,公民社会就是处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领域。它是指围绕群体共同的利益、目的和相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笔者比较赞同有学者将公民社会划分为五个领域的观点:一是私人活动,即家庭生活或个人活动;二是群众性的社区组织;三是志愿性社会团体,这是一种非政府、非盈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即公益组织;四是公共领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各种公共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自由、理性的评判;五是社会运动,例如由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等发起的各类社会运动。

在本文中,YBC类属于第三种,就是公益组织。这样的组织是为实现公益目标而自发产生、自愿参与、自主管理的,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公益性。组织发起的目标是保护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并非组织本身或组织内部个人的经济利益,且从事的是无偿的社会服务,既然不以组织或组织内个人经济利益为目标,则开展的社会服务是无偿的,且不进行利益分配,这是区别于企业经营活动最重要的特征;(2)目的性。无论是为了某个弱势群体开展广泛的帮扶工作,或者是号召公众对某一领域产生积极的共识,又或者代表社会某阶层民众向政府传递一定的声音表达一些诉求等等,这些都表明公益组织的设立和发起是基于一定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利他的目的;(3)非官办性质。不隶属政府或受其支配,在组织构成、管理、资金等方面不附属于政府部门;(4)自发性和自愿性。公益组织来自民间,由志同道合的人士自发成立,贴近群众。组织成员自愿选择参加或退出组织,出自内心意愿投身公益;(5)规范性,组织采用自我管理,有独立的决策和运行能力,组织有较为固定的组织架构、人员设置、经常性的活动。

3公益组织存在的作用及社会意义

一是作为国家(政府)无法实现或不便实现的重要的社会动员方式。一个和谐社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应对公众和利益相关者负责。社会要求推进政府的问责监督和善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包容、互惠、规范的网络关系。其中,公益组织是公民与政府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将群体的诉求和期许传递给政府部门,然后又帮助政府完成部分直接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

二是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营造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其责任不仅仅是政府的,也是全社会的。公益组织的存在和壮大不仅仅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务范围,还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在政府承担的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责之外,很多的社会责任还是要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所以从服务的角度讲,我们要完善社会组织。像YBC一样的组织所探索实践的就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公益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企业家参与提供服务的资源支撑,由社会组织完成社会服务专业化操作。企业在实现了自我盈利的前提下,想要回报社会,而公益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企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企业的慈善投入的使用更为规范、有效。我们用经营的思路来看,企业用善款购买了公益组织的服务,而公益组织用开展的公益服务使弱势群体获得了福祉,如果用企业经营中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这是值得肯定的。

三是可以为个人提供参与社会化工作的机会,是塑造个人高尚品格的地方。社会组织向有公益精神和有意愿参与社会服务的公民提供了可以施展社会化工作能力的舞台。公益组织的搭建为怀揣公益梦想的个人,将内心扶贫济困的侠客情怀变为现实。在这个平台中,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交流心得、开展公益事业,施展个人才能,从利他的高尚工作中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品格,完成一个合格公民的蜕变。

四是缓和社会不同阶层矛盾,有效维持社会稳定。公民社会为各种社会阶层人员提供了较广泛、宽松的活动领域,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交际网络活动中,满足其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其利益,能够起到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也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相互包容,和谐共生。公益组织秉承的宽容、互助、利他的公益精神,帮助弱势群体表达关乎切身利益的诉求,保护其合法权益、改善疾苦状况,能够缓和或消除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4结语

YBC组织的设立是利用公益基金资助青年创业,为众多待业青年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历经十多年,YBC不仅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成绩显著,更重要的社会意义,体现在YBC的导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家都是曾经接受过帮扶的创业者,创业成功后自愿加入导师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对青年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宽容、互助的公益精神传递给青年,有助于年青一代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待其业有所成后必将心怀感恩重新回馈社会,投入到新一轮的社会公益事业中。

在国家倡导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环境中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其中,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代表的公益组织,最能够及时且充分反映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基于其扶贫济困的宗旨和公益职能,公益组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有效吸收多元的社会资源,不仅能为弱势群体直接提供帮助和服务,还能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获取公共政策支持,实现高效的公共服务,对政府职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公益组织吸纳社会资源在开展公益活动,在不断提升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的同时,逐步扩大本组织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葵.YBC,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J].中国社会组织,2014(12).

[2]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M].中央编译出版,2005.

[3]李景鹏.关于非政府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视野,2003(1).

[4]常宗虎.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J].中国民政,2002.

[5]王名.多重视角透析公民社会[J].人民论坛,2013(28).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4篇

摘 要: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反应迅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500家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迅速参与到芦山的抗震救灾中,在灾民安置、物资筹集、心理抚慰、维持秩序、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发挥政府救灾助手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通过对四川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此次芦山抗震救灾的参与方式、特点、范围及持续性等现状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社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构建科学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芦山地震;社会组织;社会救助;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6007305

从政府与公民互动的视角,研究重大灾害救助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现代社会,理性的公民参与只有凭借一定的公民组织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自治和治理的载体之一。自2003年SARS事件以来,国内社会组织作为对政府资源的有效补充,在重大灾难事件中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的体系逐渐形成。汶川地震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2008年底在民政部注册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有2.1万家,2012年底注册组织则达到了3.6万家。2008年也由此被认为是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轨道上的“里程碑”和重要拐点。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近500家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其组织化程度、专业技能装备以及救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对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理解

(一)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向社会某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我国社会组织是一个庞大、复杂且处于渐变中的体系,狭义上的社会组织通常指的是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践,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1]。在不同的语境下,社会组织也被称为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

公益性社会组织指的是在法律允许的领域内,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无偿或者以较优惠条件提供服务,从而使服务对象受益的社会组织[2]。

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指的是以公众利益、利他为核心价值,以志愿者为主要参与者,服务范围包括济贫、赈灾、环保、教育等领域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3]。相比较而言,此类社会组织更能折射出公民参与的自主意识。

(二)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方式

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内容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等生活性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法律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4]。

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方式大致有四类:一是以官方背景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为主体持续参与社会救助。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发起的“希望工程”在帮助贫困儿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由政府出资向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定期参与社会救助。如上海市民政局在浦东新区和静安区扶持社会组织参与对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三是由社区支持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如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成立社区慈善超市,主要救助街道辖区内的弱势群体,为其募集善款、衣被、家电和日用品等。四是草根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自主参与社会救助。如汶川地震中300多万志愿者自愿奔赴灾区,与很多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一起深入一线服务,得到公众认可。

二、对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芦山地震救助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向78家参与芦山地震救援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参与地震救助的服务内容、参与方式、服务专业性及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最终回收45份,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52.5%。同时以当面走访和电话访谈方式对30家社会组织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并对逐字稿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资质

80%的社会组织已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其中,97%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个人发起的社会组织占75%、企业发起的占15%。

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汶川地震的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访谈显示大多数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不仅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还在注册中得到了当地县民政和妇联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个人投入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投入度都较高,并且这些组织在震后紧急救援阶段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少依靠个人威望成立的社会组织,其资金保障、精力投入、组织发展等均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2.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时间

70%的社会组织在“4·20”地震当天就进入灾区。其中,60%的社会组织参与了地震救援的所有阶段;36%的社会组织持续服务时间为1年,50%的预计持续时间为1年-3年,9%的预计持续服务时间在3年以上。

由此可见,大多数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反应迅速、参与及时,同时又考虑到不同救助阶段的重点不同,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访谈显示,的确有不少社会组织一直坚持在灾区提供服务,相比较而言,获得政府或基金会等资金支持的社会组织比没有获得资金支持的社会组织在人员投入、项目持续、服务保障等方面更有优势。

3.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服务

调查显示,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服务内容方面几乎涵盖了救死扶伤、物资保障、维持秩序、环境保护、辅导学生、安全教育等多层面,公益服务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73%的社会组织主要以老人儿童为服务对象,68%的社会组织主要提供心理抚慰服务,55%的社会组织有专门针对志愿者的培训服务。可见,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本土志愿者的培训,说明社会组织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救援服务的精神需求和定向服务。访谈显示,不少社会组织在救援同期即重点吸收本地志愿者、重视扶持当地力量,以期实现灾区自助。如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除组织专职志愿者长期坚持在灾区服务外,还培养当地“乡村社工”,帮助孵化当地社会组织,力图实现社会组织本土化、持续化的发展。

4.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方式

经历汶川大地震后,大多数公益组织选择联合救援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调查显示,83%的社会组织选择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联盟的方式,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地震紧急救援中为部分联盟组织提供了信息支持。如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在地震发生当天就开发出“一键多渠道发出求救信息”——益云信号弹,地震当晚就搭建好了救灾地图,联合前线救援队、后方数据筛选志愿者,保证救灾平台信息的及时有效。

在资金保障方面,68%的社会组织主要依靠自筹,在紧急救援阶段运用自身影响力筹集大量资金物资运往灾区,协助政府做好灾区民众的生活安置保障服务。调查显示,在过渡安置及灾后重建阶段,继续在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均获得了基金会等各类资金支持和保障。

在同政府交流方面,85%的社会组织并没有与政府直接接触沟通。例如,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访谈同时显示,这种合作和联盟大多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在协同作战、后勤保障和后续联合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对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优势分析

(一)反应迅速积极参与,行动能力强

“4·20”芦山地震发生过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立即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在紧急救援阶段、过渡安置阶段以及灾后重建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来自民间,没有行政部门繁琐的行政审批,其救助行动反应更快。如芦山地震发生当天,成都11家公益机构[5]共同发起成立了开放型的“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行动(4·20联合)”,凡愿意参与4·20救灾活动的社会组织都可以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以各种形式参与的机构有68家。其次,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成员大多来自基层,熟悉社会基层的情况,也了解受灾群众的需求,其志愿者因为来自各行各业,因此社会救助的内容广泛,能更好地为灾区服务。

(二)利用资源募集物资,整合能力强

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因其民间性和公益性,利用多种媒体方式,能号召群众参与到社会救助中,在短时间内满足社会救助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芦山地震发生后,在短短的时间里,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筹集物资,招募志愿者,使来自社会的力量很快投入到灾后救助中。

据新京报报道,地震后第7天,全国参与地震救援和确定参与灾后重建的115家基金会,已募集善款和物资10.49亿元人民币。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止2013年5月19日8点02分,全国共有144家基金会参与到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募集善款和物资达13.79亿元人民币,总额已超过汶川地震中基金会募集到的捐款。

(三)参与方式灵活多元,应变能力强

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规模小,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服务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灵活地参与到突发事件中,每一个社会组织背后有着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在短时间汇集灾区所需的资源,解决问题。例如:地震发生后,通往芦山的道路中断,大型的救灾设备、器械无法进入灾区,来自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携带专业救灾设备徒步前往灾区;在地震发生后,大批志愿者涌入灾区,而没有考虑到自身基本的生活保障,成都义工网迅速募集了700多只手电和睡袋运往灾区,解决了志愿者的基本保障。

(四)自发搭建联动平台,合作意识增强

与汶川地震相比,参与芦山地震救助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增强了合作,更多的社会组织采取联合作战。 “4·20”芦山地震后,到达雅安的各公益基金会,参与和确定参与救援和重建的NGO组织,大都对灾区情况做了实地调研,都对救援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2013年4月28日,在成都召开的“‘4·20社会应对圆桌会暨信息分享会”上,与会的73家机构不仅分享了各自的工作规划和设想,还通过讨论达成了“‘4·20共识”:“联合起来,以实际行动推进芦山地震救援重建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此次会议上成立的“4·20”联合救援行动,在分享信息、分析灾情、联合行动,以及同政府沟通、协商、协调救援行动等方面进行了高度的整合,为各组织高效有序地参与到芦山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寻求政府支持协作,组织规范增强

相较于汶川地震中组织参与的无序,“4·20”芦山地震中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不仅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而且多家社会组织在芦山成立前线指挥中心,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灾情收集、后勤保障、救援行动等,并有序安排后续队伍进入灾区,形成了专业化的参与地震救助的队伍。在此次芦山地震中,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还积极主动地同政府交流沟通,寻求政府的支持协作,同时政府也成立了“雅安地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各组织加强了同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交流、后勤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为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反思建议

(一)专业程度和救助能力参差不齐,落实有效性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洗礼之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增长,而且在组织资质上有保障。有些社会组织救助资金来源充足,专业素养高,曾多次参加类似的灾害救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社会组织缺乏专业人员、资金支持、以及抗震救灾的经验,因此在有效组织救助能力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有的组织甚至只是个临时机构,缺乏社会各界的有效支持,如同昙花一现,很快销声匿迹。endprint

因此,完善社会组织自身机构建设,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对组织成员的联系和专业培训,提升筹资、组织、协调和救灾能力才是长久之策。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人才建设,明确优秀的人才才是社会组织前进的基石和动力,应加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构建组织文化。

(二)资金缺乏和持续发展不容忽视,提高长效性

虽然不少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组织和筹集资金物资方面很有资源,政府也通过各种途径支持社会组织长期为灾区提供救助,但仍旧存在部分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因个人发起,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和志愿者渠道,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一些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因此被迫削减在灾区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力度,如在芦山地震中成长起来的小雨公益组织,缺乏专业人士和资金,没办法拿到政府或基金会的项目,在接受调查采访时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的作用。资金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资源之一。缺乏资金的社会组织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也难以吸收足够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政府需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搭建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企业、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合作平台。

(四)法律监督和民间认可仍显不足,重视公信力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已经公布实施的一系列救灾法规体系中,对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有一些明确的规定,但总的来说,仍是宏观层面的原则性、笼统性规定,还缺乏详细而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参与机制和工作制度。民政等部门虽然承担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责,但监管多在制度和经费方面;灾区政府从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对进入灾区的社会组织及其开展活动进行限制,甚至宣布一些社会组织“不受欢迎”,直至取缔和驱逐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民众存在对陌生人的信任普遍缺失,不少社会组织表示在参与社会救助时常常受到抵触和误解。在“4·20”芦山地震中,许多社会组织告知,在开展社会救助时,民众往往不理解、戒备心强,甚至产生了误解,影响了社会救助的进程。

因此,一方面以立法或授权的形式明确灾害发生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范围与相应责任,尤其是要明确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角色、作用和相应责任,在法律法规上对社会组织参与救灾进行规范和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公信力,主动改善与政府的关系,积极寻求友好合作的途径,直至建立一种互动合作的良性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杨道波.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仲鑫.慈善公益组织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米勇生.社会救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曹天禄.转型期社会组织正能量的发挥与负能量的降解[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6-131.

[6]何敏.促进成都市公益事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研究[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43-46.

[7]戴海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14,(2):106-109.

[8]邓湘树.大型自然灾害应对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J].人民论坛,2014,(4):74-76.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id of Charity and

Commonwe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for the “4·20”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CHENG Hongjuan, XIE Jihu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Abstract:The “4.20” Lushan after the earthquake, charity and public welfare social organitions responded quick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earthquake relief.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nearly 500 of charity and commonweal organizations quickly to participated in earthquake relief in Lushan, played the government relief assistant role in resettlement victims, material raise, psychological

comfort,maintain order, volunteer training,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disaster relief. In this study,investigation of charity and commonweal organiz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status,characteristics, scope nd persiste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Lushan

earthquake relief, analysis and the lack of socil organizations and how to integrate social forcesexperienc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 Lushan earthquake; char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managemen

幼儿园年检自查报告范文 第5篇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园积极遵守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善办园条件、规范管理工作、优化师资队伍、重视幼儿身心和和谐发展,本着“服务幼儿、服务社会、服务教育”的办园宗旨,恪守“以德为重、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的园训精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形象。现将自查情况进行报告如下:

一、园舍建设

我园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作用,不断改善园舍建设条件,努力创设幼儿童化、教育化的园容园貌,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作用:首先,我们在幼儿园大门口、楼梯和走廊的墙壁上画上了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证了幼儿早操和户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园舍设备

我园园舍设备齐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幼儿体能发展的需要配置了各种功能的大型玩具共3件;各班级均配电子琴、电视机、VCD机、录音机、教学辅助工具;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配备成套的教育挂图。每学期有计划地购买足量的幼儿读物,保证人均3册以上,教师的图书资料充足,人均10册以上,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我园严格使用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幼儿专业教材;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我园配备了符合幼儿身高要求的幼儿床、桌、椅,保健室里配备了体重秤、身长计、体温计、儿童视力表、1

卫生消毒晶及一般外伤和常见病用药。

三、人员配备

我园现有5个教学班,161名幼儿,教职工队9 人。专职教师8 人。在教师、员工的配置上,严格按照《规程》《条例》的比例要求,每班均达到一教一保的要求。全体保教人员热爱幼教工作,富有敬业精神和工作激情,关心、尊重幼儿,身体健康。全体员工每年走期按要求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健康状况符合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

在管理中,园领导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尊重教师的权利,根据劳动的质量按时发放足额酬劳。历年来,我园教师队伍稳定,教职工不仅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对园里的管理满意,而且能从情感上依恋和喜爱集体,愿意为了集体无私奉献。

四、财务财产

一直以来,我们都本着勤俭办学的理念,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合理开支各项经费,专款专用,收支账目清楚、公开,建立财产管理制度,按财产进行分类登记台帐,幼儿园的收费主动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和备案。

五、教育教学

我园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指导精神,善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目标,制定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类教育计划。主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各项计划的实施情况,与老师共同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完善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将每位教师的学期工作计划、周计划、一日活动计划和备课、案例、随笔记录进行归档,全体教师积极钻研业务知识,每学期有研究专题,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实践探索,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决杜绝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合理有序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注重体格锻炼,保证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定期组织家园共育活动,如在2014年元旦来临之际,各班级都分别开展了“庆元旦,家园同乐会”、“元旦亲子游园活动”等家园同庆元旦的活动;及时向家长传递信息,了解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虚心听取,积极改进,以达到家园共育、教育一致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园的声誉,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园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卫生保健和安全工作计划,建立完善的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制度,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各种记录表册健全、完整,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每学年按时对教师、幼儿进行全面的体格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巾一杯,一日一消毒。同时,我们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积极开展幼儿体质健康教育开展。

七、行政管理

我园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幼教规律,实施有效的管理,做到依法办园、依法治教。合理分析幼教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中短期发展规律、学期计划和保教计划等,措施保证,制度健全。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将爱心捧给孩子,将放心送给家长。我们坚信,在全园教职工的精心呵护和耐心培育下,我们的一株株幼苗将安全、健康、快乐地长成参天大树!

幼儿园年检自查报告

老僧堂镇中心幼儿园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6篇

2011年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一直以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便学生入学为办学方向,不违规违纪,按上级审批程序办学,按统一的标准收费,坚持“安全第一,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以“办社会满意的民办教育”为工作着力点,继续巩固办学成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管理、努力进取,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现将一年以来的办学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与特点

新华小学创办于2010年7月,是经定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建校2年来学校稳步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春季学期我校在校生1190人,秋季学期在校生1500人;全校在岗教职工105人。两年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学校位于定州市北环路,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我校现代化教学设备正在加快建设步伐,现拥有电脑、音乐、美术、舞蹈、电子备课室、等各功能教室,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聘请专职人员管理宿舍。目前,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区域布局比较合理,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育人环境。整座校园幽雅宁静、美丽壮观,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

学校正不断加大教学投入,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育人环境,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如:配备了标会议室,投资20万更新了电脑室;购买了教师办公桌20套和学生课桌椅200套,再次添置图书1000册,现在我校图书拥有量达21000册,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工作环境。

(二)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加强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聘任制,按合同制管理,落实了结构工资制。学校设立了安全维稳办公室、教导处、后勤部、团支部、少先队等中层机构。此外,党支部、学生会、团委会等机构也一应俱全,充分发挥了民主管理的功能。

1、学校管理规范。一年以来,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后进生转化、后勤工作、教学评价等各类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学校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教师的师德学习、业务学习、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上,修定了《教师工资条例》、《教师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常规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的杠杆促进了全校教师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艰苦探索和自我完善。

2、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到位。学校团队具体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有专职学籍管理员负责学籍管理,严格按规定办理入学、转学手续,制度健全,资料比较完整;控流保学责任落实,措施得力,尽量杜绝学生非正常流动,加强全校学籍管理,规范学籍变更手续。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团委会、班委会、学生会组织机构健全,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爱好和修养,学生精神面貌良好,行为举止文明礼貌。

3、后勤管理规范有序。严格财经纪律,按时上交各种款项。所有校产都分类建立了固定财产账目和实物登记台帐,负责到人,并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学校物品采购制度,购置物品要勤俭节约。依据教学实际需求,本着建设节约型单位和精打细算的原则,合理制订分配经费预算,加强对水电、打印纸张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现象。加强校产教具管理,完成校产的清查建帐工作,对已登记在册的专用教室、教室、办公室物品进行复查,落实到人。对新购入的固定资产及时造册建帐,做到帐物相符。严格执行财产管理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严禁财产的流失或使用保管过程中不慎造成人为的损坏。食堂管理有序,绝大部分食品及辅料实行准入制,及时向供货商索取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产品检验合格证,并与定点经营单位签订供货协议,严把食品及原料进口关。工勤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师生饮食卫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三)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1、领导班子团结精干。学校现有校级领导3人,中层干部5人。一年来,领导班子一直稳定,认真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团、队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稳住了局面。干部均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且教育理念新,勤政务实,作风民主,办事雷厉风行,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拥护与支持。

2、教师队伍形象逐步提升。全校共有68名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满意率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3、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2011年秋季小学教师平均工资达1100元以上,工资的提高进一步稳定了教职工队伍,为我校下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学校工作特色逐步形成

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探索与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

坚持“德育为首”,安全第一的原则,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认真贯彻上级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按计划开展了主题教育,做到了期初有计划、期中有专题、期末有总结。开学初期开展了“行为规范教育”专题活动。各班组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华小学一日常规》《新华小学校规》等,并完善常规考核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检查考核评比,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训练。结合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对一日常规成绩及时公布,周周评比。

2、重视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建设。2011年秋季开始学校大幅度地提高了班主任月津贴,进一步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加强班主任培训,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探讨班主任工作思路、方法。积极发掘团队、学生会在常规教育工作的作用,落实值日工作责任,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继续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促进班级科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做好每天的师生值勤工作的管理。开学初学校明确每一位干部的责任分工,值日领导宏观调控,值勤教师与学生共同执勤、检查评比,学生安全卫士协助管理。严格执行值勤工作的各项制度,实施日查、周评、月累、学期末总评的管理方法,较好地维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4、严格规范升旗仪式,精心组织每周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每周一校领导(或班级学生代表)讲话,使学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把爱国和爱校结合起来。此外,每一个讲话者根据期初确定的讲话主题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5、积极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各班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比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四月份开展“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专题教育活动,并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五月份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月系列活动,鼓励全校的同学都来关注需要帮助的人,并开展与后进生的“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关注儿童的快乐,回归童年”系列活动和庆“六•一”活动;九月份开展“尊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十月份开展“庆国庆”的爱国专题教育活动;十一月份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十二月份开展庆“元旦”活动;为同学们打造一个五彩缤纷的节日,以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充分利用《新华》校报、班级黑板报、学校网站等校园文化平台,加大民族精神宣传,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

6、2011年我校继续以《弟子规》和《三字经》传统经典教材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德育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夯实学生道德规范的基础。学校通过校本课、诵读比赛、读书征文活动等形式,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每学期的13、15、17周分三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暨《弟子规》诵读比赛。

7、做好家校工作。家校工作是培养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一直重视家校工作,每学期组织教师2次家访活动,通过电话、上门,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同教育学生共识,每学期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1次,向家长通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及学生思想现状,集中回答家长们关心的家教、学校工作方面的问题,指导家长准确、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每次参会人数达10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学校成立“安全维稳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各班严格做好学生出勤登记工作,实行课间操班主任带队制度。严格门卫安全执勤制度,走读学生凭卡出入校门,实行24小时值班。学校利用校会、班会、团队课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每个角落彻底的安全卫生等方面排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学校食堂、宿舍的卫生管理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严禁“三无”食品和变质食品进入校园。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有的放矢的法制教育,开展禁毒教育。办学二年来,学生形成遵师守纪,勤学上进的校风,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教师敬业守责,进取奉献的精神。这体现了办学者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命线,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教育教学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新华小学向精致管理要质量,切实落实内涵发展的科学质量观。根据学校实情制定并实施《新华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和《新华小学教学奖惩制度》,并在实践中坚决执行此制度,稳步提升了我校教学质量。

1、严抓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听课、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单元过关质量分析的常规过程管理,实行每学期三次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做到点点清、日日清、段段清,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习惯。以切实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为核心,努力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度。

2、加强教研组管理,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华小学教学教研常规》,每学期教研组组织8次以上校级规模较大的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由语、数、英等各学科教师上课,然后集体评课,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并及时做好记录,效果较为明显。教师们能深入钻研教材,研讨问题,精心设计教案,上课认真扎实,课后能较好地研讨反思。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教研经验。

3、改进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做好对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学工作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与指导,实行等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管理,抓好美术、音乐兴趣班教学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每年都有学生流动,每一学期都有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插入各班,这就要求各班和各科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对于学校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历来重视培优补差工作。活动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对一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也组织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补差工作,以缩短学习上的差距,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并将培优补差工作与教学绩效奖挂钩。效果明显,后进生转化率达在80%以上。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强化质量监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加大了质量检测与监控的力度。组织不同年级段不同形式的检测与竞赛活动,语文学科的有:三至六年级作文比赛。数学科有:

一、二年级的口算比赛;

三、四年级的“计算题”竞赛;

五、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竞赛;英语科:三至六年级单词比赛;另外每周二学生成立了三十多个兴趣小组,如棋类、球类、艺术类等,组织开展校级的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每年举行两次学校运动会活动,是对我校体育工作的大检阅,也是我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大展示。通过此项活动可以亲身感受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学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少数教学设备达不到要求。如学校多媒体教室未按标准配置。

2、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教学方法比较老套。

3、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4、校本教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够强。

5、部分班额较大和生源基础差,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压力。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7篇

致:组织机构代码中心

我******有限公司,注册于****年*月*日,注册资金*******元,主要从事于*********,组织代码证号:**********。

因我单位工作人员失误,没有按期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进行年检、更换,经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的批评教育,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错误的严重性。

组织机构代码证是企业的身份证,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代码证未能按期年检给贵局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不便,也阻碍了我单位自身的发展。

鉴于我们工作中的错误,我们将对以后的工作进行认真整改,方案如下:

一、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管理和换证年检等工作形成专人负责制。今后严禁出现类似事件。

二、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三、四、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使用做到专人管理。单位行政管理主管领导总负责制,出现类似问题严肃追究。

以上是我单位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逾期更换所做的整改报告,我们一定吸取教训,认真总结,并承诺类似事情不再发生。

请省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领导及同志们给予指正并监督。

*************有限公司

公益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范文 第8篇

社会公益性研究是围绕社会公共利益开展的研究活动,它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性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规定为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投入的主要事项之一。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亟需具有通用借鉴性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用于组织本地区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

1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为社会公益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重大科技项目。“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一词包括“社会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项目”两个概念,有必要分别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考察。

1.1 社会公益性

所谓“社会公益性”,指的是“社会公益”的性质、属性和特性。“社会公益”这个词,在我国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注:最早出现在鲁迅的著作,《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辞源》中的公益概念为“公共之利益”,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公共政策词典》中将公共利益界定为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利益而不是某个人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

大多数学者从公共利益的受益范围角度来对公共利益概念加以界定,认为凡是属于不特定的大多数的利益,即属公益。这种提法使得公共利益具有了非排他性。德国学者纽曼将是否对国家社会有重大意义,作为论定公益概念的要素。他将判断公益的标准由受益者数量的主观标准转为偏向以质为考量的价值标准,被纽曼称为“客观公益”。

总之,“社会公共利益”不是出于个别人、个别团体和机构的利益,它应当是一种普遍的利益。社会公益可以界定为符合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意志,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利益。

1.2 重大科技项目

我国最早在九五期间,提出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概念,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提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这一时期的重大项目高度体现国家将发展产业作为第一目标的原则,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最为紧迫的重大问题的需求出发,以建立新产业为目标,整合全国科技力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虽然各种文件都没有对重大科技项目统一界定,但普遍认为重大科技项目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具有明确目标和特定方向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独立的科技项目形态。

按照项目管理理论,从表现形式上看重大科技项目通常是由一组项目组成,是为解决某一重大科技问题,在一个整体框架下以一种协同的方式进行计划和控制。具有高、大、广的特征:(1)高:科技含量高、集成度高、战略目标高、管理层次高、人才需求水平高;(2)大:资金投入量大、项目风险大、项目实施影响面较大、项目经济收益大、项目社会效益大;(3)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广泛的连带效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3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

综合以上两个概念,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条件下,从全社会或不特定群体的共同的、直接的、基本的利益需求(如提高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安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等)出发,为解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中遇到某一关键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而开展的大型创新活动。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政府主导性。对于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是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以满足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项目规模大,决定政府要在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上发挥主导作用,应加强科学决策和监督的力度。

(2)非营利性。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服务对象及研究目标来看,它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群体直接需要为目标。相对与企业技术研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营利性。

(3)公共性。社会公益研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其研究成果不是为某些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服务,而是直接为公共利益服务,满足社会最大多数群体的直接需求。

(4)区域性。按照社会公益的层次性,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也可分为国际性或全球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以及基层性的四大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重点不同,中央政府主要解决影响全国的公益研究,地方在确定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投入范围时主要依据:本地社会公众需求、政府职能范围、本地技术能力和专长,反映了本地特色。

(5)渐进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公共利益的需求呈现出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从单一需要向多方面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转变,因此,政府支持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支持内容具有多样性。

(6)外部性。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成果的使用上看,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投入者与受益者相分离。社会公益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全社会,决定了社会公益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全性和非排他性,表明社会公益研究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

2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原则与流程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是指科技主管部门在一定条件下对重大科技项目需求的把握、研发项目确定、内容的设计,并合理有效地调配人、财、物,科学地设置组织方式,以科学有效地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目标的决策过程。

2.1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原则

在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在公共需求中寻找科技问题,确定科研投入的方向和研究目标;二是提高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特点,提出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应遵循“需求为导向、效果显著、效率优先”三项原则。

2.1.1 需求导向的原则确定选题。

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的选题原则,体现的是政府科技投入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价值导向。以往的科技项目组织过程中存在“重技术研发驱动、轻社会需求拉动”的问题,而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应确立以需求导向的管理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解决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充分的问题。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需求主体分为社会、政府和服务提供方。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指来自最广泛社会群体,最直接的、代表最广泛的公众利益的需求,受益面应是识别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则。2)政府需求。政府需求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管理需求,政府管理需求表现为为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履行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二是,作为地方管理者,负责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对本地区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战略需求。3)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的需求。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的需求,包括公共交通运营机构、需要新技术、新方法,应从服务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来识别服务方的需求。

2.1.2 效果显著的原则确定项目目标和预期成果。

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贯穿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项目顶层设计上必须明确项目目标和预期成果,并对成果影响力进行识别和细化。项目预期效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项目技术成果;二是项目成果的社会影响。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决策中要考虑项目的技术成果,也要考虑项目成果的社会影响,包括项目成果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2.1.3 效率优先原则确定组织方式。

效率优先原则是指实现科技资源最优配置,并充分发挥各类科技资源优势,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效率。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资源配置过程,需考虑资源的特点及成果转化效率,其中资源整合机制、成果转移机制最为重要。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应该在全社会内实现共享和扩散,才能使成果最大化地造福于民众。在项目组织中,要明确项目成果管理和扩散机制,搭建成果共享和扩散网络平台,项目内容中应有成果推广示范工作和环节。

2.2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流程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的工作流程是遵循需求为导向、效果显著、效率优先的组织原则,分别从需求收集识别、项目凝练、项目定义和范围界定、构建项目团队四个阶段来对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原则,以及各阶段参与主体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和描述(具体如图1所示)。

3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

我们将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分解成项目立项前管理、立项管理、成果管理、项目组织方式等要素。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时,在“需求导向、效果显著、效率优先”三项原则的指导下,开展需求管理、顶层设计、成果管理、滚动实施,这个整体的原则和各个模块构建了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

3.1 开展全面、深入、动态的需求管理

如前所述,社会公益性重大项目的组织原则之一就是需求导向,在项目管理理论中,需求的确立也就是项目目标的基线。因此,为有效开展社会公益性项目,项目组织者应实施需求管理。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需求来自:社会需求、政府需求和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的需求,因此需求管理工作也应针对这几类内容展开。项目组织者首先应了解这些需求,为这几类需求建立有效的诉求机制。如,健全项目征集与反馈制度了解社会需求;通过绿色通道项目征集渠道或与委办局的沟通机制掌握政府工作的需求;开展技术预见工作,研究判断社会公益性领域应用的现有技术所处的经济生命周期的阶段,等等。其次,对需求进行分析与确认。项目组织者可通过专家论证、实地调研、软科学课题调研等方法将需求的利益相关者充分予以考虑,将其各自的需求清晰化。再次是需求的整合,这个环节最靠近立项,是立项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实施的目标。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需求整合往往由政府通过其决策机制完成,体现政府主导。最后,也是时常被忽略的,是需求的动态管理。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立项需具有前瞻性以及可调控性,在项目设计中注重与需求方的信息沟通。

需求管理不仅是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也是政府部门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有必要开展的基础工作,应将此项工作制度化、长期化。

3.2 进行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顶层设计

如前所述,在项目层的顶层设计要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指标、研究开发领域与内容、技术方向、团队根据战略设计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设计出较高的集成效果的方案。主持单位的选择是立项顶层设计里面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解决的是由谁来完成项目的问题,还应发挥出重大项目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科技管理部门对地区科技发展的思路。

项目组织者可根据研究资源的集中程度、技术集成程度和成果应用性的不同来选择承担主体。

如表1,当该项目中涉及研究内容的社会研究资源较分散即研究机构较多且各有优势所在,而项目涉及技术较多要求的技术集成度较高,同时,项目研究成果预期目标明确,可选用建立研究联盟或者依托中介机构的形式设计、组织项目。

当项目中涉及研究领域中社会研究资源较集中,某一两个主体具有“垄断”优势,可选用优势单位作为承担主体。

当项目中涉及研究内容的社会研究资源较分散,涉及的技术类型较多,需要组织协调工作相对较多,可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优势运作项目。

当项目中涉及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如技术示范类项目,且相关应用单位提出项目、参与项目立项并有能力组织相关研究主体,可以直接以应用方为主持单位。

3.3 实施及时、动态、多样化的成果管理

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既推动了科技进步、满足了社会需求、还有可能催生机制创新,这些成果、经验都应该加以深化和总结。成果管理的内容包括:由项目产生的一切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标准、相关关键数据等,及项目的外延成果,如人才培养、科普等。对与科技管理部门而言,成果还应包括项目的组织经验、论证过程资料等。

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及其他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共同所有者,针对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特点,其成果管理工作应遵循及时性、动态性和方式多样性。

目前很多科技项目的成果仅在项目验收的时候才被关注,这种作法一方面不利于对项目进展的监控,另一方面不利于成果的及时应用。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应用性强、周期长,采用以往的成果管理模式会大大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成果管理工作应从项目执行末端提前到执行过程中就开始实施,项目成果应随着项目的进行及时应用、推广、扩散,成果管理部门应建立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果的应用情况予以动态跟踪,追踪其应用的反馈,并将反馈信息存档,使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项目组织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成果管理部门还应注重以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性项目的宣传工作,如在相关媒体开辟专栏宣传项目实施成效、依托项目拓展科普基地、以及引入商业化模式参与公益项目的后期运作等。

3.4 坚持持续、滚动、开放地组织项目

所谓持续、滚动、开放地组织项目是指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应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持续性,项目规模益从小到大,另外在项目组织过程中应以广阔的视角关注和不断吸纳新的研究理念、研究力量。

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依据技术预见和相关规划为公益性重大项目制定中期或中长期指南,并将重大项目立项情况公示,受社会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可避免短期行为或者重复立项。其次,从规避项目风险等角度来讲,在重大项目立项前设立预研项目或设计明确的项目实施节点对其进行评估,因此须设立预研专项并将对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评估制度化。最后,在科技管理部门实行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成果的共享平台,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需要打破原有组织框架内的论证,听取更广泛的建议。在项目主持单位的选取上,也应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内外不同类型的研究力量,使社会公益性重大科技项目在技术和社会效益上都能获得丰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5)[EB/OL].http://www.chinawater.net.cn/law/S02.htm.

[2]孙福全.中国社会公益科技研究:理论、现状、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3]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王洪岩.公共项目评价体系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聂丽霞.从“技术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实践[EB/OL].http://www.gei.com.cn/.2008.

[6]陈强,鲍悦华,程妤,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及协同机制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鳖.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酒店商务中心工作流程下一篇:风险评估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