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2024-09-18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精选9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1篇

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得与失

多媒体给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体育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体育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教法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体育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2篇

内容摘要: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要赶上时代潮流,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多媒体、激趣、优化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要赶上时代潮流,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以浅谈,以引起语文界同行的关注,希望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荷塘月色》

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绿》;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诗文,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高潮部分。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了福音,给了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如在教学《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时,可用潘长江的《过河》片断来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从画面中找出哪些是虚,哪些是实,这样既加深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五、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个月光淡淡的夜晚,看到的荷花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引发想象的触点,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教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有时,在制作课件时,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代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一个《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课件,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但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却不如同学们的朗读,我想这就是因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

(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如此滥用多媒体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课后学生的脑子里也还是空荡荡的。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

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都事先设计好了分析课文的内容、板书、问题及其答案,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如同样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有人觉得温柔异常,有人感到莫名辛酸,如果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言外之画的话,前者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静谧的夜空,莲花般皎洁的云朵,调皮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周围夏蝉贴心的“知了知了 ”;后者想到的却可能是孤寂的窗前,凄清的冷风,断肠的枯柳。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人们的情感本身就极其复杂。再如《再别康桥》,同样描写对康河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节着眼于深情,第三节着眼于温柔,第四节着眼于沉醉,第五节着眼于欢欣,这样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岂是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先天的,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的直观性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

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它或者消灭它。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样,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它日趋完善,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服务。

论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第3篇

一、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所得

多媒体教学贴合人体思维模式, 符合人脑记忆曲线, 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统一处理, 使其相互融合。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1. 创设审美情境, 营造课堂氛围

生动、形象, 已成为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性。那么,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其重点就应该倾向于品读和赏析, 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美好的意境中, 使学生对作品形成自己的解读, 进而领悟到作品深刻的内涵。而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势必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展现, 带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更有想象力的世界, 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比如, 讲授诗歌作品时, 一段感情充沛、余韵悠长的配乐朗诵, 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沉浸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讲授戏剧时, 一段极富张力的影视作品的播放,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思想形成脉络及整部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涵。

2. 还原历史现场, 深化理解记忆

诗歌的讲解如果不够鲜活的话,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在讲述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入相关视听资料, 让学生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还原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现场感, 涤除因作品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距离感, 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如在讲解《琵琶行》这一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嗟叹与悲凉,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名曲“琵琶行”, 通过聆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慢慢体悟其所要传达的意, 通过听觉感受强化思想认识, 最终帮助学生做到身处作者当时之境, 生发出当时之情。

3. 拓宽信息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课时少而内容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 肯定会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 而多媒体的出现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具有速度快捷和质量上乘的优势, 能够极大地提高单位授课时段的效率, 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用于介绍、描述、板书基本信息的时间, 字迹也更加规整、清晰。而且还方便于几篇课文之间的横向比较, 通过表格清晰的表现类似作品的内容、结构、寓意等方面的差别, 让学生更迅速的掌握题材相同而结构各异的文章的不同写法。

4. 增强学习趣味, 调动参与意识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其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综合能力。基于此, 必须树立起大学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技能课的观念, 在教的同时, 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多媒体本身极大的包容特性, 使其能综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 充分带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及对所学内容的强烈兴趣与参与欲望, 能独立思考问题并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提升艺术品味, 培养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艺术, 它没有活生生的实物摆在面前, 供人欣赏、品鉴, 它更多的靠的是语言的描摹引人入情入境, 难免欠缺直观的表现力, 欠缺视听的冲击力, 而多媒体的介入, 完全能弥补这种缺陷,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比如“碧云天, 黄叶地。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的优美, “雨横风狂三月幕,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的伤感都可以藉由多媒体来表现, 使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自然地领略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意蕴, 不断提升其艺术品味, 培养其人文素质。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所失

多媒体进入大学语文课堂, 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拓宽了信息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大学语文教学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但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华而不实, 形式主义

多媒体教学步入大学语文课堂之后, 难免出现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错误认识, 只要界面好看就万事大吉, 真正的课堂实效被放在了一边。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 下课一片茫然, 不知所云。这正是因为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过分依赖多媒体方式, 而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特色所导致的后果。其实, 多媒体教学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 它只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已, 一定要追求实效, 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基点, 保证多媒体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服务, 决不能华而不实, “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2. 追赶进度, 囫囵吞枣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体制下, 高职院校很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时数明显不足, 大学语文也不例外。校园里教、学母语的氛围远不如外语那么浓烈, 大学语文课正渐渐被边缘化, 这多少会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心理冲击。因此, 大学语文课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个可有可无没有期待价值的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充实饱满, 但面临着课时少的实际困难, 不少老师选择了完全依赖多媒体这一高效工具, 将相关教学内容简单罗列, 没有情境的熏染, 没有兴趣的激发, 甚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只是硬性灌输, 每节课的目的变成了追赶进度、完成任务, 使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悲哀的恶性循环。

3. 束缚思维, 限制想象

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但这些资料在提供给学生形象性的同时又限制了想象空间的扩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素养都各有不同, 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肯定也相错甚远, 绝不会是单一的。

而且, 文字有其自身的魅力, 任何图像和声音都是对原作的二次解读、再度阐释, 与原作是有“间隙”的。所谓“诗中有画”的“画”也只存在于读者内心的描摹和勾勒之中, 是对原作添加了自我意识的一种诠释, 正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只存在于陶诗陶韵里。所以传统语文教学中, 文字虽不像声音、图像那样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却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 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因此, 过分依赖多媒体, 将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教学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 辅之以多媒体技术, 补充文字难以传达的意味,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授课效率和效果, 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摘要: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 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手段, 与实际语文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不太和谐的因素, 如果过多倚重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忽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 就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优势,弊端

参考文献

[1]牛执玉, 王素珍.大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8 (4) .

[2]杨淑慧.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3) .

[3]赵洪义.视觉文化语境中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 (3) .

[4]季雅群.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1) .

[5]李美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 (8) .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目前,随着教学整体改革活动的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它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真正学好语文,首先必须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赶时髦,而能被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法宝,应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3.多媒体教学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鉴赏朱自清写的《春》时,在学生朗读、感受、想象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剪集一些相关的春景图片,再现大自然的神奇风貌,并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定格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上。让学生面对着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使大部分学生立刻就能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篇课文。让他们领略丰收的喜悦,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4.巧用多媒体培养品德,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课堂中巧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而且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或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容量大这一优势,搜寻恰当的信息制作课件,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在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年初雪灾中和5.12地震中与生命意识有关的事迹或图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这些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如教《观舞记》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把卡拉玛姐妹跳舞具体的图片以及播放她们姐妹俩跳舞的视频用多媒体体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的思维对她们的舞姿已经定式,学生不能很好地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那就不能很好实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了。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应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而这种“语感”的可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生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渐下降。

3.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对语文这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多媒体是代替不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主观性,代替不了"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激励感染的。例如当年鲁迅在教学时,语言缓慢清晰,声音不高,时而庄严,时而静穆,时而诙谐,时而欢笑,用自身伟岸摄人的气质与风采,真切自如的体态,为学生创造了教学情景,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面对面的真情效应,是任何现代化手段也无法取代的。同时,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自由环境下无意识地形成的,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文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网络教学的符号系统,无论声、色何等丰富,也弥补不了这一个性化的教育。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5篇

郭双灵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象征,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上网”,“网上聊天”随意地和世界上某一角落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沟通;“网上购物”可以坐在家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以浅谈,以引起语文界同行的关注,希望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运用多媒体手段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前不久教研时听了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肯定,但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却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这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因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他日趋完善,从而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第6篇

介休市义安一中 姚丽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领略到黄山的奇峰、怪石、古松、烟云、日出等瑰丽风光,可谓赏心悦目。

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这在教学古诗词时效果尤好,通过课件让学生走近古人,体会他们的情思,感悟他们的胸怀。

另外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在复习课上它的威力更为突出。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教学《一双手》时,我曾把多个名篇中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展示给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去体会语言的魅力。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第7篇

饶峰中学

刘晓琳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得有失,教师应好好把握。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 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

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得与失 第8篇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积极作用

1. 化抽象为具体, 提高教学灵动性

与抽象的、死板的文字对比起来, 多媒体的声音与影像因为可以有效调动人的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而更容易在整体上激发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作为中秋咏月, 作者不仅借助诗句向我们营造了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更抒发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乡之情。该诗在后期的传颂中被改编成许多非文字的文学形式,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以原诗诗句为歌词的歌曲。教师在课堂中假如播放该歌曲, 不仅可以有效地营造并还原诗句本身的意境, 而且歌曲本身的动听旋律及优美歌词也会起到渲染气氛以陶冶学生情感的隐形作用, 起到帮助学生领悟诗人心情的效果。这远比单纯的诗歌朗读、背诵、口头讲解要更为灵动有趣。

2. 化单一为多样, 提高课堂丰富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黑板与粉笔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工具, 其教学模式也多是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来进行知识讲解, 而学生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的聆听状态。但多媒体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相对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互动意味的组合教学模式。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录音新闻》为例, 该文本的教学任务除了引导学生明确录音新闻的基本要点外, 还包括鼓励学生模拟播音以更好地感知该类文章体裁。借助多媒体, 在认知上, 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播放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新闻播报的语气、语调、语速等使其在脑海心智中产生直观印象。在模拟上, 教师既可以通过单人模拟的形式, 让学生轮流模拟一段, 也可以通过团队模拟的形式, 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手机、录音笔等具备录音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将学生的模拟播报录制下来与原文进行对比, 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步骤, 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丰富性。

3. 化个体为整体, 提高知识层次性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要点相对分散独立的学科, 语文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为例, 该篇教材的讲解除了文章内容本身以外, 还应当包括作者的个人简介、与父亲的关系、写作背景等才能够更好地透过文字来领悟到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情以及由该篇文章所折射与传递出来的亲情含义。假如背景介绍全部以书面文字或者口头讲解甚至粉笔板书的方式来进行, 则不仅会消耗过多的时间, 而且也略显枯燥性与分散性。如果教师能够将系列背景介绍全部融入为一则短片并在课堂上播放, 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认知并顺利进入正文的学习之中。它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的层次性从而打造体系化的学习观念。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提高教学灵动性、课堂丰富性、知识层次性上的帮扶作用, 这也是越来越多教师, 特别是熟悉互联网技术, 拥有活跃思维及创新精神的90后教师热衷在教学中交替使用各类多媒体工具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我们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教学优化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教学主客体角度思考, 它的负面影响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精神分散化

由于多媒体教学通常会以幻灯片、互联网等声音、影像的方式出现, 其本身就蕴含着趣味性与活泼性, 假如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者学生本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 则很容易会将精神的注意力摆放在多媒体本身而脱离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表现于外就是在有多媒体时精神振奋而在没有多媒体时就显得毫无精神, 或者在视频等播放完毕之后, 仍会难以自控地在脑海中进行回放或是与同学进行交流而罔顾了学习本身。

2. 教学模式同质化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成性, 学校一般会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约束, 表现于外就是资源的共享。这虽然避免了教师因过分创新而打破了既定的教学计划, 但在无形中也使得教学模式趋于同质化, 教师难以很好地发挥个人的教学魅力并打造个人教学风格。这既不利于教师教学才能的施展,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建立起对教师的喜爱。长此以往, 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复制性、模仿性而缺乏应有的教学创新尝试。

3. 师生交流机械化

多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还可以明显地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及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 受这两大优点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对多媒体产生惯性依赖, 表现于外就是在40或45分钟的课堂上会有15%~20%的多媒体运用时间。以讲解型的教学视频为例, 由于视频中直接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不需要对学生在进行另外的提问, 而且也无需像传统的教学问答模式般通过步步引导、逐层深入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这一方式不仅减少了师生的交流机会, 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发问积极性, 容易致使师生交流陷入机械化的僵硬模式。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中一股较为新鲜的血液,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高,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我通过教学与听课发现,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其实也有它的缺点之处:

1.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如教七年级第二册19课《观舞记》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把卡拉玛姐妹跳舞具体的图片以及播放她们姐妹俩跳舞的视频用多媒体体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的思维对她们的舞姿已经定式,学生不能很好地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那就不能很好实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了。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应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而这种“语感”的可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生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渐下降。

3.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对语文这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多媒体是代替不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主观性,代替不了“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激励感染的。例如当年鲁迅在教学时,语言缓慢清晰,声音不高,时而庄严,时而静穆,时而诙谐,时而欢笑,用自身伟岸摄人的气质与风采,真切自如的体态,为学生创造了教学情景,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面对面的真情效应,是任何现代化手段也无法取代的。同时,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自由环境下无意识地形成的,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文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网络教学的符号系统,无论声、色何等丰富,也弥补不了这一个性化的教育。

二、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目前,随着教学整体改革活动的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它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多媒体可用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新知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让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把重、难点设置成鲜艳的彩色文字,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播放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赶时髦,而能被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法宝,应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3.运用多媒体塑造人物的形象美,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品格美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效果不同寻常。如教读七年级上册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时,可选取影片中精彩片断进行播放,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就能有话可说。并加深了对孙悟空这一人物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鉴赏朱自清写的《春》时,在学生朗读、感受、想象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剪集一些相关的春景图片,再现大自然的神奇风貌,并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定格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上。让学生面对着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使大部分学生立刻就能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篇课文。让他们领略丰收的喜悦,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5.巧用多媒体培养品德,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容量大这一优势,搜寻恰当的信息制作课件,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在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年初雪灾中和5.12地震中与生命意识有关的事迹或图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这些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学会等待作文指导下一篇:机电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