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2024-07-19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精选11篇)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1篇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韦文荣

[摘要]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形式。文章从规章制度、评价体系、评价手段等方面,对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进行了探讨。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2篇

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和重要性出发,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实效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作 者:刘波 辛国庆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道德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3篇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即是由校内获取理论知识和校外获取技能经验有机结合的模式。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职业环境, 而工学结合正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这种模式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因此, 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利用工学结合优势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

目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不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有密切关系。职业道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模式给职业道德教育带来的优势理解不够, 对在“工”的实践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工学结合为职业道德教育带来的职业环境有力地开展实践性教学。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学校和教师存在着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 对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 忽视了对学生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所适从, 尤其是在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更是手足无措。

(二) 校企合作不利影响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获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 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利益冲突而导致配合松散、沟通不够的情况。加之目前企业普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 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 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 但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双方处于一种临时的较浅层次上的合作, 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 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 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为实习基地提供等。

(三) 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脱节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评价内容单一化。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局限于对学生职业道德课程的考核, 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缺乏对工学结合所要求的实践性内容的考核。第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师依然是评价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德育评价中只注重教师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缺少企业、企业师傅的参与。单一的评价主体作出的评价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实际表现, 同样会削弱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三, 评价方式单一化。注重理论课考试, 对职业道德的考查侧重书本的知识点, 只注重学生书面考试的成绩, 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功课成绩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评价机制的单一化已跟不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发展步伐。可以说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 提高认识, 转变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职业环境是职业道德培养的土壤,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对职业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悟, 工学结合正为高职生提供了这样的职业环境, 使其始终置身其中, 随时面临各种复杂的道德冲突和值得反思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多元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下, 必须更新观念, 拓宽对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的认识, 重视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要转变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还必须注重实践育人, 实施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切认识和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道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来自实践, 并在实践中完善。它总是体现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只有当人们参加一定的职业活动, 才能切身体会到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蕴, 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些规范。工学结合下, 学生走出课堂,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领悟理论, 体会职业道德规范,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如在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中, 结合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劳动纪律, 结合具体行业, 实地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教育。

(二) 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的特征, 因此, 职业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专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教学, 要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一名优秀的带班师傅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生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专业技术, 有浓厚的专业兴趣, 就为他树立“敬业、勤业、创业”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专业课教师还可结合本专业发展的历史, 列举杰出人物在专业领域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各个专业虽然有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但不同的专业对职业道德的强调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讲清本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 对学生的成长极为有利。

(三) 形成校企合作互动教育模式

优秀的企业是一个良好的、难得的教育基地。这样的企业自然而然会成为高职院校首选的合作办学对象。学校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因此, 工学结合下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做到:第一, 要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多赢性。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目标,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育人、共创利益。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提高教师的“双师” (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质证) 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可以通过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减少培养成本并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有利于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是理性的选择, 有利于激发各方, 特别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形成合力。第二,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中企业的积极性学校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如校方在学生的工作安排上应分散进行, 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又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第三, 建立校企双方联系纽带, 如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等,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形式。第四,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享, 学校可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同时, 也可将企业标准引入教学。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产物, 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走“校企结合、工企结合”这条路子, 既要结合我国自身的教育特色和风格, 有效地进行相应改革, 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及时跟上企业脚步的同时, 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高素养的职业道德。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工学结合模式;评价机制

0.概述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对高职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还是高职生在日后的就业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学结合人才的要求不止停留在过关的专业技能上,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需求现状下,急需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概括来说,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同时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融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两方面的内容,致力于培育出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直接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快地融入生产建设中。但它也有较大的弊端,由于学生需要到生产建设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其接受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就增多,而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复杂的社会情况很有可能对其思想、心理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比较多,位置分布也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分布也较为分散,这对原有的集中统一教育模式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我国进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更加全面。

道德建设的基础是规范的制定,而更加重要的是要将道德规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使得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遵守的督促因素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得到评价机制。科学规范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有利于引导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导向正确的轨道,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由此,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有很大的必要。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方法

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以科学发展的标准、内容和方式作为原则,公平合理地评价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当代大学生,使评价机制成为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推动器,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主体、客体以及依据是构成道德评价的三个要素。其中,评价主体即是参与评价的机构或人员,如学生、教师,甚至是某个社会团体。评价的客体即是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具体地说,道德状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可以作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评价依据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所遵照的评价标准、根据和评价方法等因素。进行高职生道德评价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2.1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高职教育应该在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中都需要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是学生的共同行为准则,是以工学结合模式办学的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规章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后期的实施和落实。工学结合院校应结合自身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内容涵盖学习纪律、工作要求、劳动纪律、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岗位职责、课程标准等多个方面,明确学生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要改革为多元评价机制,同时,评价的主体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由自我、同事、实习车间师傅、企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每个学生根据职业道德的标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判断与评价。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校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过程。高职生通过对自我行为与思想的反思,自觉地督促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最终的提交方式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自我评价等级以及实习总结报告等。

第二:同事评价。高职生在进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同事之间交流接触较为广泛,相互之间也较为熟悉,因此他们之间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应是量化的、全面的和细化的,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上可以在每一实习阶段即将结束时进行同伴之间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打分或是语言表述,并将评价结果与之前的评价情况作比较,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清楚其评价结果变动情况,促进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三:实习车间师傅。车间师傅评价的评价客体主要是车间主任、班组的组长或带班师傅等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的人员。他们对学员实习期间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评价可将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工作能力和态度作为主要因素,在实习结束前应给出学院的职业道德评价并打分。其中,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班组评价表内容应和上文中同事间的评价内容相一致,方便综合评价分数的计算。

第四:企业评价。企业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由于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对学生自身比较重要,对学生以后择业就业等均会产生影响。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企业评价,认识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同时,高职院校一方也要重视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形成良性激励体制。

2.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

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表彰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敦促其继续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養,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实行通报批评的措施,促使其努力改正不足,向表现优异者学习。

3.结语

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构建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出发,叙述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在后续内容中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式,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文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5篇

韩海侠刘广浩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214028)

摘要:工学结合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本文即以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目标。分析了此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关键词:工学结合五年制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优化研究》(编号:锡机电研13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工学结合是新时期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教育对象为学生,参与主体为学生、企业、学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企业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准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现代企业成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业职能的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包括人们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职业道德对于维系人们职业人际关系、提供符合社会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实践中,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求学校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路径,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为初中毕业入学,年龄相对来说较小,且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客观的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欠缺良好的习惯,初中教育阶段过分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这些因素使高职学生社会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克服社会适应冲突,应对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重视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学校也开始正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缺位

学生职业道德是学生的隐性素质,考察隐性素质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相对于职业道德的隐性素质,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考察较为便易。比如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用学生的技能证书来考察。企业在招聘时虽然重视职业道德,但由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具有偶然性和长期性而难以考察。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具有明显性,考察起来方便、可靠。在职业道德难以考察的基础上,企业招聘时一般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考察手段。职业技能的高低成为学生就业难易的标准之一。当前情况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只不过这种应试教育是应学生就业而试。在此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有心无力,认识不够深刻,资源分配不均。

2.职业道德教育方式落后

当前学校职业教育的手段停留在课堂教育中。即使是课堂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很少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的一门科目来讲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更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部分,教师讲授时轻描淡写,甚至有些五年制高职学院不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在实习前由班主任在讲述实习注意事项的时候谈一谈。职业道德的考评更是流于形式,甚至完全缺失。当前对职业道德的考评主要体现在学期末德育期末考试上,高职德育期末考试多采用开卷考试,以卷面分为评分标准。学生遇有职业道德考评的试题,抄抄而已。由于社会的宣传,学生明确的知道何种行为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何种行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不是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而是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

3.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缺乏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当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面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但是教师本人的教育职业道德并不代表着教师拥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素养。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贴近行业,贴近工种的劳动者,职业道德在具有共性的前提下,也具有该专业、该职业的特殊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目前主要由德育教师承担,但是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缺乏系统精深的认识。

三、优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在于提高职业院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该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摈弃传统的职业教育“应试”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2.优化职业课程设置、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职业道德应脱离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行业规范的个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在职业道德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突出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加强学生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规范。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守诺言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和团队意识。职业礼仪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团队意识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再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行业规范的认同,提高行业职业道德。

3.加强校企联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就融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添加了企业的文化因素。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企业进去实践学习。学生“学校人”和“企业人”双重身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结合实际企业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企业中技能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师傅给学生讲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学校和企业应经常就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等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企业还应做好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以便把学生实习情况全面细致的反映给校方,使校方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教育,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4.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应建立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做到知行结合,侧重考查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效果和长远效应。对学职业道德的评价,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行为表现的考核;既有期末的总体考核,更着重学生平时表现的具体评价,让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价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持之以恒,杜绝单纯地看考试成绩或仅凭教育者的主观印象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玉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于 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9)

【作者简介】

韩海侠(1977---),女,汉族,安徽宿州人,江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刘广浩(1985--),男,汉族,法学硕士,现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讯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旺庄东路169号无锡机电高职自控二办

214028。电话:***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6篇

谈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密不可分,教材建设要重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以学习情景为组织内容,构建指导手册与课业文本相结合的新型教材.

作 者:刘继修 王秀梅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037刊 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3)分类号:G714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 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7篇

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建立与这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本文结合当前实践教学评价现状,对学生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杨银辉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 实践能力 多元学习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8篇

一、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历来受到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重视, 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为后世总结和积累了宝贵的德育理论,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些理论对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借鉴价值。

(一) 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理论

夏商时期, 奴隶主阶级为了驯化奴隶, 提出“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宣扬天命道德理念。西周时期, 奴隶主阶级为了归顺民心, 破除天命观, 提出“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春秋时期, 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管仲认为“礼义廉耻”的“四维”道德教育, 不仅能起到治国安民的作用, 还能对社会物质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 奴隶制逐渐瓦解, 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当时号称是“百家争鸣”, 最具实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派别的思想家。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 他在《论语》、《礼记》等著作中, 论述了很多关于德育作用、内容、方法。首先他以“君子”为德育目标, 把道德教育和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其次以“人伦道德”为核心, 认为先要学习“孝”、“悌”、“信”、“仁”之后, 才能“学文”。再次, 德育方法要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提出“乐道”、“安仁”的境界、“言必信, 行必果”、“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等主张。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道德教化能发挥“得民心”、“得天下”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反身而诚”、“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道德意志锻炼方法。荀子提出“笃志而体, 君子也”道德修行方法。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 不满儒家的礼教, 非常关注底层的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道德教育上“兼爱”、“非攻”等基本准则。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是道德教育的开山之作, 其德育理论核心是主张顺应自然, 在引导人们建立道德修养方面崇尚“返朴归真”, 主张与世无争, “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从表现上看是极力推崇法制, 反对德育。其实不然, 他正是在批判德育的基础上确立了法治的道德观。

汉唐时期, 儒家的德育思想得到了更大完善与推荐。西汉贾谊提出以“礼义”治民和“刑罚”治民。东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提出“必仁且智”、“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南宋的朱熹强调“穷理”和“致知”, 探究德育过程和伦理道德认知的相互促进。明代的王守仁在德育理论上主张“致良知”, 人们加强了道德观念才能自觉顺应统治。

不难看出, 我国的道德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注文化, 提倡仁爱、正义、自强;关注社会, 提倡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 提倡无为、自由、宽容;关注国家, 提倡公开、公平、公正。这些道德理论对凝聚民心、指导人生、建设家园、治理国家等具有广泛的意义与价值。

(二) 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观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 道德是历史性的, 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封建社会里, 以儒家的道德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儒家的道德观念代表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它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或者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里,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为主要的道德教育内容, 它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 体现了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思想意识形态。

2.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在阶级社会必然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 “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 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 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由阶级基础决定的道德观念,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旦形成之后, 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道德具有继承性

每个时代的道德都是从以前时代的道德演变过来的, 前后有继承关系。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儒家道德却一直是主心轴。儒家道德讲究知情意行相结合, 把道德教育的功利论和道义论有机地结合。而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 把行为功利论和规则道义论再相结合, 创新了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

二、工学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是一年中分三个时间段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一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工作与学习交替;一种是以天为单位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 等等。无论是何种形式, 他们的共同点是半工半读, 在工作中还能有报酬。且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全面管理外, 学校会参与其日常管理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 给予相应学分。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根据各行职业的特点,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分专业施加系统的职业道德影响, 促使高职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品质, 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观点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他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单向线性关系。高职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他内心的道德发展的一种反映。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 完整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的应该有两个层次。一层是最终目的, 让他们具有成熟的职业道德认知能力、职业道德情感能力、职业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一层是具体化和分解化的目标, 可以细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榜样示范为标准, 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认知;二类是在复杂的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成熟的判断和推理;三类是面临各种真实的道德问题能按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颇为丰富,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有特色的专业的行业道德教育内容。比如, 舰艇专业、旅游专业、会计专业、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幼教专业等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就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另一类是大众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一般来说可以用16个字简洁地进行归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社会、团结协作、敢于创新。也可以归纳为四种意识和三种精神:敬业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还可以归纳为五种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理念教育。

(三) 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

在10岁至14岁这一时期, 是青春前期, 是普通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14岁后进入青春后期, 是职业道德发展的巩固时期。高职学生刚结束高中生活, 道德水平最容易发生转化和发展。因此, 要抓住最后的关键期, 重视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下, 调动高职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尊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实践精神。

(四) 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的儒家文化一直都重视道德教育, 并且注重道德教育过程, 一直主张知行统一, 这与道德灌输教育是相悖的。过去我们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重书本知识, 重理论, 重说理说服, 道德理论与实践几乎脱节。而工学结合的模式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教育实践途径, 有利于高职教师更好地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 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 高职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充当表率。高职教师不仅要言传, 而且要身教, 通过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形象,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自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 高职教师要在实训室和实习企业, 把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运用到实践中, 引导高职学生不断体验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情感。不断地训练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来强化他们的行为规范意识, 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训练, 产生良好的行为。最后, 构建合理公平的评定制度, 可把实操课的考核分为三块:操行评定、职业测试及动手能力。通过实事求是的评定, 以此激励学生依据标准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 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2. 科学的灌输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灌输教育认为, 职业道德是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 必须人为有意识地加以灌输。这种教育理论并不完全可取。那么, 职业道德教育有必要切合当前形势和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需要, 结合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打破简单单一的灌输, 而要讲究适度职业道德理论灌输和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美国的两难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等能力纷纷涌入我国, 我国的道德教育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和矛盾化的阶段, 职业道德教育更是面临着多重问题与挑战。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科学的职业道德灌输教育, 必须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 在实际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性。职业教育过程中, 并不是完成高职学生技能培训就大功告成的, 过去我们总以为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就能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 可实际上并不非如此。培养能力发展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发展并不冲突, 而是相辅相成的。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要结合科学的职业道德灌输教育来进行。这样才能最大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让高职学生走进企业组织、扮演职业角色, 在庄严肃穆的工作氛围和群体氛围中, 促进他们个人职业道德的发展。

总之,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原理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研究, 不仅能指引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性, 还能作为当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行动指南, 不断完善道德教育建设。我们只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鼓励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学会职业道德判断、体验职业道德情感, 才能切实加强与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伴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与完善,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企业的关注。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思考,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对象及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做了精辟地论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力, 秦斌.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1) .

[2]石绍军.高职教育中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的构建[J].高校管理, 2005 (5) .

[3]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02 (6) .

[4]陈玲.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师;评价体系

G717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为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则是在此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显著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如何才能落实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可以践行校企合作,丰富教学资源

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侧重实践教学,重点不再课内课堂教学,而使课外实验室中,具体就是可以充分锻炼他们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训工地、工厂以及其他场所等。而建设高职院校开展课外实训所需各种场所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充分运用社会中的各类现有企业资源,避免因重复建设实训场所而浪费过多的资源。而课程教学实施的主体是高职教师,所以高职教师必须要充分运用“人、材、机”等资源来全面提升高职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可以和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和交流,以便可以从同行企业中获取必要的实用性教学资源,或者也可以由高职教师负责邀请专家技术学者来校内开展演讲和授课等活动,这是评价新时期高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要具备善于搜集和利用企业资源来开展教学的基本能力。而就具体的能力要求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行业从业经历,并逐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其次,要具备融入社会行业的能力,以充分运用有效地社会资源。但是当前我国还非常缺少具备行业经历和融入行业的教师,这就需要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行业中来。比如,高职学校可以将教师是否进行过员工培训,是否有过访问工程师或者“拜师学艺”等经历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可以进行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是优秀教师具备的基本技能,高职教师也不例外。鉴于高职教育的对象、内容以及社会岗位的用人需求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所以单纯地依照教材来照本宣科,那么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养可以胜任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各方面的高级能人才,更不可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开展高职教育,尽量加快“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同时教学实际场地不可局限于高职课堂,更应该扩展到企业中或者工厂中来进行实践教学;除了讲授教学之外,还要充分运用手把手的实践传授教学方式;高职教师除了教师之外,还应该充分运用企业家或者社会行业的相应专家学者。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具备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组织能力的基本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以便可以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可以实施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合作

首先,高职教师要具备适应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避免出现“课程专授”的教学问题,同时需要加强各种不同学科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以便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出现缺项的问题。而如果课程服务专业缺乏专业观念,加之课程间存在隔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致使学生在学习二三十门学科之后,他们无法形成专门的专业核心能力,更会对就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构建要素

1.要重视评价高职教师的交往能力

在工學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行动导向和专业职业技能,具体就是要确保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和企业工作能否保持一致性,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与此同时,高职教师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是否熟悉社会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能力,以便使他们可以在同企业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管理方法、企业技术、服务经验和企业文化等内容。学生是否对课程学习感兴趣或者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工作中来,直接取决于高职教师能否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借此来全面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交通能力,这也是新时期评价教师工作素养的意向重要指标。另外,随着网络远程指导、多媒体指导以及企业现场指导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推广和应用,高职教师也必须要掌握不同媒体的教学指导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职业情感认知,以便通过对学生学习知识、心态和情感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所以必须要提高高职教师远程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要重视评价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无论教学改革如何开展或者教学模式如何改变,教学能力始终是评价高职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所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为了更好地评价高职教师的教学情况,就必须要全面注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可持续学习能力是新时期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高职教师更需要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具体就是通过定期观察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情况或者掌握新时期教学的一些新技能、新技术和新知识,所以相应的教学评价工作需要注重现代教育理念和最新教学成果的等的评定,此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方法能力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视课外实践教学,具体就是从校内教学逐渐延伸到校外教学,高职教师除了需要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之外,也需要和企业技术工作者和管理者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便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有关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就评价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的具体指标而言,可以从教师与人交往过程中所用沟通方法、教学问题的处理对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等。

3.要重视评价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正如上述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主张校外实训,所以为了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高职教学任务,就必须要使高职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实训工作,所以相应的高职教师评价指标也包含其实践能力。通常而言,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故障排查技能、设备操作技能以及在企业中指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等。但是教学资源利用能力确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教学能力,以通过充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来开展高校教育,以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主要为观察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有形或者无形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的检索能力、指导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取舍教学信息的能力)、政策资源(指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有关教学政策的能力)、社会资源(工厂、企业、政府服务单位和生产单位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可用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校内各种实训资源的能力)等。

4.要重视评价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网络自主学習、分组讨论式学习以及企业实践学习等教学工作,必须要确保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而在对高职教师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观察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环境、不同交往对象而分配的各项教学任务以及所采取的额针对性教学方法,观察学生是否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实际上,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根本体现是教学的效率,即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评价需要通过他们承担科研课题、教材编写、论文写作以及教学方法变革等显性创新能力评价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等隐性创新能力,所以除了侧重简单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反思能力和质疑能力,以便可以对现行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评价方法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特色、管理具有特殊性以及工作的繁杂性,所以教师评价也必须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但是任何单一的评价主体都是无法全面评价高职教师的,所以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要是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主体,多方法、多途径的综合评价法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就具体的评价方法而言,其主要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企业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其中的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评价和分析来逐步提升自我能力,具体可以借助专家制定等来对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录像等内容进行合理评价,使他们可以写出不拘形式的自评报告;学生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或者采用座谈会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情况;企业评价则是通过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来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同行评价则是指教师之间进行互相评测,具体可以通过观摩教学或者听课等方法来进行;领导评价则是通过学院领导或者教育行政领导来对教师进行合理评价;而社会评价则是社会团体、学生家长以及其他人士来对教师进行评价,以便可以更好地评价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比如,针对社会评价而言,可以通过采用发放回收评价量表的方式来进行等等。如此一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可以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为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而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评价来提升它们的整体教育能力。本文就高职教师评价体系要素和方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可以全面提升我国高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蔚宇,夏泽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8-19.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建立“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不强,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工学结合的企业主体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三)教学实施条件不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谙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面向产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四)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不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二是人事聘用机制不完善,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三是激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激励在工学结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三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高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趋势,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贴企业的需要;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切实转变。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配合,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机构: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指导工学结合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和实践实训等工作;二是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学生、校企合作、就业、系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提供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四是建立各系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五是建立具体到某个工学结合企业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及产品生产加工、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三是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参与项目研发、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四是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五是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制订一系列向工学结合政策倾斜的人事聘任、绩效考核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四)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的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各方的具体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五)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为层级,融督教、督管、督学为一体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履行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级的督导职责,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六)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第11篇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主要就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学校导向和教师自主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英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否适应时代的变革,乃是关键之所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这一定位决定了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08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然要向职业英语教学推进。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高职职业英语以就业为导向,将英语教学改革按照专业分成不同的职业方向,如IT职业英语、机电职业英语、生物职业英语、艺术职业英语、经管职业英语等,切实推进了职业英语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英语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提高专业素质,转变教师角色,朝着专业化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是,基础理论课程课时的削减使职业英语教师产生“重专业轻基础”的印象,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找不准基础理论课程的发展方向。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师范院校,专业知识的匮乏给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造成困难,而且基础学科中大量的英语教师专业分工不明,这些都使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二)职业英语教师“双师素质”不明显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达到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标准的要求。同时,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参加“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双师培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三)职业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目前,从事一线教学的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教学热情高、积极向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历练,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色,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较重的教学压力、较弱的教学理论水平导致年轻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搞科研,无法将优秀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同时也难以将有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无法形成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职业英语教师的素质,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这既要依靠学校政策的支持,还要依靠职业英语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发展。

(一)学校导向

1.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要推动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重要且必要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学校应当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将教师有规划地分成不同的职业英语方向,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

2.制度导向,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通常被理解为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的基础和素质、技工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针对实践性较弱的基础学科,学校要鼓励并支持职业英语教师取得相关专业和行业的ESP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师证书,如IT职业英语教师资格证,以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工学结合,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企业实践。高职院校应当为职业英语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包括英语和非英语的专业培训,更新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及国外访学,加强校际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性;对于短期培训效果较差的情况,可以尝试充分发挥学校及院系本身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能动作用,聘请院系优秀的专业教师给职业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传授专业知识,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当着力解决基础学科教师“下企业”的问题,努力探寻职业英语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新形式,帮助职业英语教师充分了解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职业英语的最新需求,同时增强教师的“双师素质”。

4.合作交流,加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转化。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系科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鼓励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各类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活动,使教师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授课的技巧,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有益沟通;增强国际合作,有助于职业英语教师投身于国际学术活动,拓宽视野,实现价值;同时,要为职业英语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教师自主发展

1.观念转变。教师观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态度、倾向、刻板印象等,还可以分为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英语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意识。职业英语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适应教学的现实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2.知识管理。职业英语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知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如英语知识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职业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个人知识库,加强对英语学科知识以外的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同时加强知识交流,分享个人知识。此外,高职职业英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更新自身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现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3.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核心动力。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陷入机械式的重复教学中去。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不拘于学科教育,而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以适应用人单位和各个行业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类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探索“教、学、训、做、评”五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自主培训。要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职业英语教师自主性培训没有定式,要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培训;主动与英语或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最佳结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熟悉企业运作环节,总结职业语言,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开展职业英语科研,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带动教学研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文亮.从工学结合模式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J].职教论坛,2010(11).

上一篇:国庆给客户贺卡祝词下一篇:规范汉字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