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2024-08-12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精选6篇)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第1篇

银行车贷收紧,市场份额出现变化分析报告

继房贷紧缩后,汽车消费贷款近期也开始有所紧缩。从北京及上海等地了解到,银行推出的车贷利率将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不同程度的上浮,而且针对汽车贷款消费者的资质审核更加严格。

汽车信贷分析师表示,银行贷款收紧,车贷消费格局将加剧生变,商业银行车贷市场将进一步下滑,而汽车金融贷款和信用卡购买方式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

商业银行车贷趋紧

5月中下旬以后,各地竞相爆出车贷收紧和车贷利率上浮的消息。

上海确实收紧了汽车消费贷款,车贷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对于资质不是特别好的消费者,贷款利率甚至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资质好的消费者,在招行的贷款利率可能上浮3%左右。光大银行的汽车消费更苛刻,需要房产抵押才能够获得汽车贷款,部分银行则需要详细的资产证明。

汽车消费贷款情况,从工行北京分行了解到,工行方面并没有明确表示车贷利率上浮,但目前的汽车贷款是需要先抵押后贷款,新车贷款额度最高80%,二手车贷款额度最高50%,贷款申请需要一定的资质,在审核方面更趋严格。

建行北京分行反馈的消息,要根据客户的资质来最后确定贷款的利率,部分资质不好的客户,上调贷款利率幅度将更大。贷款的最小额度为5万元,至少3成首付和7成贷款,一般期限为3年,可以通过先购置后抵押的方式来获得汽车消费贷款,当然还可以通过房地产抵押来获取个人消费贷款。

相比之下,农业银行的贷款审核资格更为严格。农行方面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在车贷方面审核比较严格,一般是政府机关人员可能才会通过审核,有资格获得汽车消费贷款。”

从农行北京分行了解到,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在农行北京分行开展的并不多,据透露只有一个业务办理点,同时建行在北京的办理点也不多,分布在北京的三个支行办理。业内人士透露,与房贷业务相比,汽车贷款业务一般都得不到银行的重视,特别是大型银行更没有积极开展这些业务,从大型银行的办理点稀少就不难看出。同时,银行方面在贷款额度上也倾向于中高档车型,低档车想要获得贷款基本上很难。相反中小型银行则表现

得更积极一些,据悉中信银行将与BBVA(西班牙对外银行)下属子公司CORFISA合资设立中信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处于审批当中。

从各地的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多数银行都将车贷利率有所上调,同时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甚至对车贷推行了更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都昭示着商业银行的汽车信贷消费将日益从紧。

三种车贷模式规模将有变

从目前的汽车消费贷款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

据了解,汽车消费贷款最先是从商业银行开始的。但商业银行在放贷后发现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且汽车贷款业务整体利润水平和业务量也并不高,大型银行后来在汽车消费贷款上更加谨慎,在资格审核上近乎苛刻。

综合市场人士的看法,目前的三种车贷模式均各有优缺点。商业银行贷款所覆盖的车型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却不容易获得贷款。主要在于贷款者资格审查难过,手续繁杂,批准的时间周期也很长。

第二种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推出的汽车消费贷款,目前所占的市场比重较大。在审核上比商业银行要宽松,贷款方式灵活,服务方面更为迅捷。但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都是由汽车公司“自卖自车”,所以在车型上选择机会并不多。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劣势在于贷款的利率比较高,据悉平均水平在9%以上。

第三种方式是信用卡,目前最为年轻人所推崇。信用卡流程相对简单,车型相对较多,信用卡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首付比例低,部分更是推出了零首付的概念,而且部分还没有利息,只在办理的时候收取手续费。

“易贷中国”汽车信贷分析师杨婧表示,在商业银行紧缩后,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汽车消费贷款的三种模式将更集中到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模式上。

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李先生原本有贷款买车的想法,大致的支出在8万元左右,但在车贷利率上浮后他认为将增加一些利息支出,目前李先生正在办理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意欲通过信用卡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但从商业银行反馈的消息,低档汽车的贷款大门基本上目前已被关闭。

李先生意识到,商业银行从紧的车贷措施,很可能使他放弃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意愿,转而将获得汽车消费贷款的目光投向金融汽车公司或者信用卡方式。

李先生的汽车消费贷款方式的转变,只是汽车消费贷款利率上浮后的一个缩影。依靠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实现汽车消费贷款的模式将弥补商业银行腾出后的市场份额。

汽车信贷消费空间巨大

众所周知,在欧美一些国家,贷款购车的比例很高,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基本超过80%。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信贷消费的比例则要小很多。新华信汽车产业分析师郎学红表示,汽车信贷消费依旧是未来汽车消费的一大趋势。

专家分析,国内汽车信贷消费起步较晚,而且在起步之初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诸多呆坏账,使得汽车信贷消费一度难以开展,部分商业银行也对汽车信贷消费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另外,国人在汽车消费上还没有养成信贷消费的习惯,国内诸多消费者对汽车信贷消费的流程、方式和成本等也了解不多。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汽车信贷消费占整体汽车消费的比重仅为10%,整体份额相比过去有显著提高,不过离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比重依然有较大差距。

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未来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将存在巨大的空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

在5月中旬召开的某次汽车行业论坛上,相关人士就透露,在汽车振兴计划的临时性刺激政策退出后,相关部门正拟定汽车信贷消费扶持政策。可以预见,扶持政策在出台后,将有效促进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的有效增长。

汽车金融公司将受益信贷收紧

受信贷紧缩影响,近期陆续有银行提高汽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达到10%-15%左右。经历了年初几个月的销售激增,此次来袭的银行车贷紧缩,汽车金融公司或将充分受益。

在一派产销走盛背后,银行车贷为何突然加重“砝码”?易贷中国联合创始人陈顺爱认为,由于银监会出手对违规操作贷款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银行对于贷款业务的发放自然会变得更为审慎;同时,对紧缩形势下银行利润的弥补考虑,也是造成银行车贷利率上浮的主要原因。

在北京,此前绝大多数车贷利率与央行基准利率持平,3年内为5.4%,3年-5年为5.79%,而现在均要上浮10%以上,并且银行开始严格执行差别化对待。银行给出差别化利率主要是考虑客户的个人资质,如果资质未达到银行理想标准,贷款利率甚至可能会上浮20%-30%。

由于信贷额度有限,银行不得不通过此举提升 “贷款效率”,同时也有风险控制的考虑因素在里面。车贷业务偏向高档车消费者发放,中低档次消费者短期内很难申请到汽车消费贷款。

在车贷变局的紧张氛围下,主管部门计划推出汽车信贷扶持政策,鼓励车企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提高消费者贷款购车比例。通过低息放贷方式,直接扶持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信贷业务部门。

一般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利率比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的利率高几个百分点,一旦汽车信贷扶持政策出台实施到位,那么贷款利率降低,将有助于释放消费需求。

面对旺盛的消费需求,即使是在信贷紧缩的情势下,消费者其实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车贷。首先,除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外,消费者也可通过办理信用卡分期获得购车缺款,如果资质够好,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分期购车的产品可以免利息免手续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节省支出,而且大部分信用卡分期购车的分期额度与消费额度分开,分期购车之后,消费额度不被占用,仍可正常使用。

其次,消费者也可考虑通过汽车融资租赁的方式来买车,即消费者向具有融资租赁经营资格的出租人提出特定的车辆采购请求,由出租人为消费者购买指定车辆,在合同的约定期限内出租给消费者。期满后,该车辆可以象征性的价格无条件过户给消费者。

政策紧缩不必悲观

从年初的购置税优惠缩水到目前的车贷利率上浮,政策层面对于汽车消费的利好似乎越来越少。此外,还有更多的利空传来——有传言称车船税改革方案已经形成草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不少人担心,政策对于汽车业的态度是不是从鼓励变成了打压?

不可否认,政策确实在紧缩,今年政策对于汽车消费的刺激不再像去年那么强烈。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政策不会打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汽车业。对于政策的变化,我们不必太悲观。

从政策退出的角度看,我们不能期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政策长期持续下去。实际上在退出时,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比较温和。购置税的优惠尽管缩水,但依然存在;汽车下乡政策还在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据传也将在5月末到期后延续。

从新出台的政策看,车贷利率上浮尽管对于汽车销售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并不能作为管理层要打压汽车业的信号。银行提高车贷利率的背景是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而货币政策的紧缩并不是专门针对汽车,更主要是考虑到当前的通胀状况和宏观经济复苏状况。

另外,车贷利率上浮负面对汽车消费的影响程度应比较有限。爱建证券研究员褚艳辉表示,美国、日本、西欧的消费信贷渗透率分别为90%、75%、70%,而国内仅为10%左右,国内贷款买车的比例并不大。

旅行者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蒋黎则认为,银行的房贷受到政策限制,为了完成的个人贷款额度,必然要在车贷方面下功夫。据了解,一些银行的车贷政策依然比较宽松,而信用卡分期购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至于车船税改革,我们期待政策进一步明朗。比较明确的是,汽车保有环节的限制力度将会增大。面对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压力,汽车的使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汽车保有量比较大的城市。

这类政策是否意味着打压汽车业呢?业内人氏认为更应该看成是为促进汽车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预期中的政策其实并不仅有利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今年将由13个扩大到20个,政府还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试点,补贴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如果试点实施效果较好,获补贴城市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有望正式起航,并成为中国汽车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晓虞今年在公开场合曾多次表示,中国正在从一个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这是目前汽车业面临的最大基本面,担心政策会打压是杞人忧天。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第2篇

中国餐饮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引 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餐饮市场成为消费需求升温最为可观的市场.旺盛的消费信心推动了中国餐饮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3年餐饮业营业额实现6065.7亿元,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比2002年增长11.6%.连续13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连续3年跨千亿元台阶(2002年为5433亿元.2001年为4369亿元.2000年为3753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2%.增幅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高出2.5个百分点.仍取得二位数增长的较好业绩.显示出我国餐饮业较强的增长态势。

2004年1—8月份.餐饮业营业额合计4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高15.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2.5%。

但2003年我国餐饮企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1、市场规范比较薄弱.差异性仍很突出。

2、餐饮经营秩序和环境仍待规范.餐饮相关标准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亟待加强。

3、一些地区的餐饮大店和特许连锁发展较快.企业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出现经营被动局面。

4、专业人才仍较缺乏.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共性要求.职业经理人和店长的后备队伍明显不足。

5、企业的品牌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等。

6、人才缺乏和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7、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水平差异和企业水平差异的现象明显。

报告目录

中国餐饮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目 录

引言

1第一章 餐饮业现状分析 1

第一节 行业定义及分类 1

第二节 行业发展概况 1

第三节 行业市场现状 7

第二章 行业投资特性 22

第一节 产业政策及其影响 22

一、全国餐饮企业将推行明细菜单 22

二、餐饮、连锁企业价格管理规范 22

第二节 餐饮行业结构分析 23

一、产品结构 23

二、市场结构 23

第三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24

一、企业集中程度 24

二、企业类型结构情况 28

三、地区集中程度 31

第四节 产业赢利能力分析 3

3第三章 餐饮行业成本分析 36

第四章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39

第一节 市场竞争格局 39

一、竞争内容 39

二、竞争规模 39

三、竞争地域 40

四、竞争对象 40

第二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40

一、需求分析 40

二、消费群体分析

41三、消费情况 43

(一)社会整体消费状况 43

(二)餐饮消费状况 49

(三)餐饮消费特点 51

第三节 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51

一、营销手段分析 52

(一)广告营销 52

(二)宣传营销 55

(三)菜单营销 56

(四)形象营销 56

二、案例分析 56

第四节 经营策略分析 58

一、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58

二、连锁经营 59

三、特许经营 62

(一)概述 62

(二)案例分析 64

四、无店铺经营 68

五、集团化经营 70

第五节 市场潜力分析 75

第六节 区域市场研究 76

一、广州 76

二、上海 79

三、北京 81

四、成都 84

五、天津 85

六、陕西 86

七、江西 87

八、兰州 88

第五章 产业相关性分析 9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91

一、宏观经济发展概述 91

二、社会消费情况 92

三、居民消费价格 93

第二节 居民收入情况 95

一、城市居民收支情况 95

(一)可支配收入情况 95

(二)消费支出情况 98

二、农民收支情况 99

(一)可支配收入情况 99

(二)消费支出情况 102

三、恩格尔系数 102

(一)指数介绍 102

(二)我国恩格尔系数 103

第三节 消费结构分析 104

第四节 旅游业 106

第五节 食品业 106

第六节 农业 107

第六章 行业著名企业分析 110

第七章 行业发展预测 146

第一节 行业发展预测 146

一、消费需求趋势 146

二、国内外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149

(一)国内外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149

(二)国内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1

51三、餐饮竞争趋势分析 152

(一)行业集中程度将逐渐提高 152

(二)外资企业仍将占领大半壁市场 152

(三)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餐市场加剧行业竞争 153

四、餐饮营销趋势 153

五、餐饮经营趋势 159

第二节 行业SWOT分析 161

一、优势分析 161

二、劣势分析 161

三、机会分析 162

四、威胁分析 162

第三节 投资策略分析 163

一、定位策略分析 163

二、竞争策略分析 167

附 录

附录 2001年餐饮百强企业名单 175

附录2 2002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单 179

http://.cn

图 表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资产总额 3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门店数 4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营业面积 4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从业人数 5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配送中心数 5

图表 2002-2003年餐饮企业经济指标 10

图表 2002-2003年直营店经济指标 12

图表 2002-2003年加孟店经济指标 14

图表 2004年1-8月各月餐饮行业销售额 17

图表 2002年各类型餐饮企业构成情况 24

图表 2003年各类型餐饮企业构成情况 25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增减情况 25

图表 2003年各地区餐饮企业构成情况 26

图表 2002-2003年各地各类型餐饮企业增长情况 27

图表 2003年我国餐饮业经济类型结构 30

图表 2002年全国餐饮企业地区分布图 31

图表 2003年全国餐饮企业地区分布图 31

图表 2002-2003年全国餐饮业各地区企业情况 32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营业总收入 34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零售额 34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统一配送比重 35

图表 2002-2003年各类型企业利润总额 35

图表 2002-2002年各类型企业负债总额 38

图表 2004年1-5月份全国餐饮业销售额数据 50

图表 2004年2季度企业景气指数 76

图表 2004年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92

图表 2004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3

图表 2004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94

图表 2004年8月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 97

图表 2004年上半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 101 图表 2004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08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第3篇

市场份额通常又称为市场占有率,即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1]。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传播与应用。大量的营销实践也表明,高市场份额往往带来高利润率与更高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企业都想尽办法提高各自的市场份额。

西方学者们对市场份额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国外各式各样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70和80年代是西方学术界对市场份额研究进展最快、成果最丰富的时期。Bell,Keeney and Little(1975)提出了四个公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吸引力市场份额理论。他们认为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就是它的吸引力的份额,这个理论为市场份额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模型方法上,学者们先后研究了线性模型、乘法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等方法,而在吸引力理论框架下的主要模型是乘法竞争互动(Multiplicativ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MCI)模型[3,4,5]和多项式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MCI市场份额模型最早是由Nakanishi(1972)提出的,而Nakanishi and Cooper(1974,1982)又对这个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估计方法上的简化,但后来的后续研究比较少。MNL市场份额模型与MCI市场份额模型的差异在于对产品吸引力表达方程的不同,其发展与MCI市场份额模型几乎同步。这两个模型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主要的市场份额模型方法,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Cooper and Nakanishi(1988)的专著《市场份额分析》(Market Share Analysis)概括和解释了市场份额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是市场份额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一部著作[6]。

目前我国对市场份额的讨论也是比较多的,但偏重理论,实证比较少;特别由日化行业从业人员所作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如国内的研究人员黄劲松等应用路径模型方法研究了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产品价格、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对市场占有率(货币市场份额)的影响[8]。有部分学者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对市场份额进行了研究。比如,李乃和、黄国强等以新产品扩散模型为基础,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推导了品牌价值对市场份额的影响[9]。顾峰、黄培清将品牌忠诚度引入产品差异模型,研究了在交换成本作用下的多阶段博弈的市场份额竞争状况,该研究指出在信息差异化的前提下,消费者的比较偏好是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10]。

本文将以吸引力市场份额理论为基础,采用MNL的模型方法,对洗发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行实证研究。

1 洗发用品的市场份额问题

有些研究人员研究市场份额实证问题,很多着眼于具体某些超市或者门店,本文研究的是站在产品策略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的市场份额不是某个小范围的分布,而是整个日化洗发用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布,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企业活动大都基于某些公司提供的数据或者自己进行市场调查从而得到市场份额数据,本文所用数据来自AC 尼尔森公司。

在对市场份额影响因素进行界定时,由于考虑到大部分品牌都有卖广告,就不单独把广告列为一个影响因素了。本文由作者自身日化行业的销售经验出发,对现行市场上各种可能对市场份额产生影响的销售手段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目前最有效的销售提升手段,如下所示。

价格:本文的价格因素不是具体某个品牌的产品价格,是由尼尔森公司提供的市场份额数据,品牌销量数据,市场总值(value),市场总销量(volume)计算而来的一个品牌平均数。

货架增加:零售店铺中,有效的销售平台有货架和促销位。货架是零售销售的主要战场。货架位置和面积可以以年度合同的方式长期固定下来,陈列所有商品系列,吸引消费者购买。一个普通消费者在一家2000平米的零售超市的购物时间,平均约有70%的时间是在货架前挑选商品。因此,更显眼的货架位置,更大的货架面积,是提升产品销售的手段之一。

提升促销装比例:促销装是相对于等量正常产品提供更多消费利益的产品。促销装不仅提供更多消费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促销装包装和内部产品设计来突出品牌形象和产品优势。企业在提升销售的时候多投放促销装来吸引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促销装占整体零售销售的比例,也是提升产品销售的手段之一。

店内品牌主题宣传:这是近年来随着体验式营销不断发展而涌现的一种新兴的销售提升手段。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对赢得市场份额的需求日渐强烈,在店内进行品牌主题宣传,突出品牌形象,产品优势,加深消费者对产品优势的体验和感知。这种宣传通常会和品牌赞助的娱乐节目,慈善活动等结合,多角度强化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度。

上市新的产品系列:一个新品牌的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复杂过程。而在现有品牌的产品系列基础上,推出新的产品系列,是提升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

人员促销:店内促销员,在货架或促销位前拉拢消费者,通过有组织的卖进性语言来刺激冲动性购买,提升销售的手段。

以上几种销售手段都是从品牌建设出发,在本文,我们将其归总为品牌促销。

和品牌促销相对应的是价值促销。这些销售手段在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

降价促销:常见的短期抢夺销量的手段。一个时期内,效果明显,以商家牺牲利润,消费者对产品定价模糊为代价。

买赠促销:买A送B,常见的促销手段。

2 上市新的产品系列

上市新的产品系列并不是推出一个新品牌,而是拓展该品牌的一个新产品系列。由第1部分分析可知,上市新的产品系列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手段之一,而这种手段也最为直接,直接占领新增的市场。但新产品要成功上市并不容易,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是提升市场份额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如新产品上市首先要进行宣传,要做广告,要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要大力在各大卖场、超市进行店内品牌主题宣传,人员促销,降价促销,买赠促销等。

其实,从策略制订者的角度出发,上市新的产品系列本身是一个单独的市场运作项目。上新产品意味着有新配方、新包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预算控制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一个工作团队把它推出市场。从有限的资源和市场推广预算出发,如何优化资源,高效投入在各类销售手段上,确保新产品能够成功上市并能带动整个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而本文要做的就是通过MNL模型,从数值上研究以上所探讨过的销售手段,得到各个手段对市场份额的作用或者说弹性数据,进而帮助品牌决策如何投资于各类销售手段以成功推出新产品,可持续地赢得市场份额。

3 MNL数学模型

MNL 模型是由获得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McFadden开发并推广使用的。本文研究的市场份额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范围内一个商品单位(如品牌)的销量占同一类别商品(product class)全部销量的比例。具体地,按照吸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把市场份额表示为:

msit=QitQt(1)

式(1)中,Qit为品牌在时间t的吸引力,Qt为产品类别在时间t的总吸引力,Qt=j=1JQjt;j=1,2,3, …,m个品牌。

假设我们用n来表示消费者,n=1,2,…,N;选择集中共有 J个商品。在选择集 C 中,我们把消费者n从商品i所获得的效用表示为Uni;j=1,2,3, …,j。商品i被选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Uni>Unj;其中j是指不包括商品i在内的选择集中的全部其他商品。每一个商品的效用由两部分构成:决定部分和随机部分。系统部分通常用 Vni表示商品i的固有效用,随机部分效用表示为εni来表示。这样效用方程可写成如式(2)[10,11]。

Uni=Vni+εni(2)

消费者n购买商品i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ni=p(Unj>Unii,jC,ij)(3)

式(3.2)代入式(3.3),得到

pni=p(εnj-εni<Vni-Vni;i,jC,ij) (4)

对于效用的随机部分εni;iC,多项式Logit模型两个假设如下:

(1)εni是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

(2)该概率变量服从双重幂函数概率分布,如式(5)所示。

pni=p(εnjε)=e-ε-ε;-∞<ε<+∞ (5)

综合以上各式,表示如式(6)。

pni=eVnij=1JeVnj;i,jC,j=1,…,J (6)

这样随机效用εni不再存在,其中

Vnj=aj+k=1Κbkxnjk;k=1,…,K,jC,j=1,…,J (7)

式(7)中,xnjk为观察到的每个品牌都有的共同变量,在这里共同是指每一个品牌都有这个变量,但并不是说它们的值相等。b是第k个共同变量所对应的参数或权数。所以,消费者标志n就在表达式中省去了。bk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第k项因素的权重,式(7)代入式(6),有

pi=eai+bkxikj=1Jeaj+bkxjk;i,jC,j=1,…,J (8)

两边取对数有:

lnpi=ai+kbixik-j=1Jeaj+bkxnjk;iC,i=1,…,I (9)

将式(9)相加并取平均,有

lnpin=1niai+1nibikxik-j=1Jeaj+bkxnjk; iC,i=1,…,I (10)

每个式(9)减去式(10)得到式(11)

lnpip¯=ai*+Κbk(xik-xk¯)(11)

式(11)中,p¯pi的几何平均数,ai*=ai-a¯a¯xk¯aixik的算术平均数,这样式(10)就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来估计那些参数值了。

4 数据分析

在模型估计中,对那些促销变量采用哑变量的形式进行编码,即有这种促销时取值为1,否则为0。经处理后的基础数据可见表1。

运用式(10),在SPSS上进行线性回归试验,利用表1所列数据,对数据进行8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比较价格,品牌促销和价值促销对市场份额影响的大小,我们采用嵌套模型(nested model)[12]的方法。分别将价格,品牌促销和价值促销从全模型中删去,通过比较模型R2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每个(组)变量影响的大小(结果见表2)。

5 结论分析

全模型的R2为0.853,对于一个有16个品牌的市场份额模型,应该说这个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由于品牌的作用非常明显,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除去品牌作用不说,在去掉价格、品牌促销和价值促销变量以后,R2分别降到0.810、0.589和0.836,其中,无品牌促销让R2掉得最多,充分说明,品牌促销是最有效的。由以上分析和数据,结合本人7年的快速消费品销售经验,加上工作中实际主导或参与的销售项目及执行的效果,总结出如下几点。

(1)品牌是市场份额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产品生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品牌建设;

注:SCHWARZKOPF作为参考品牌,在数据分析结果中去掉了。*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2)价格虽然对洗发产品市场份额有影响,但是它的影响幅度是比较小的,所以企业为了提高市场份额不应该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价格上;

(3)促销是影响市场份额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但是不同的促销手段的影响效力是不同的,品牌促销的促销影响比较大,应该多采用;而价值促销的促销影响比较小,应该少采用。增加货架,优化促销装,店内品牌主题宣传,上新的产品系列都是比较高效的品牌促销手段。品牌促销有利于品牌建设,而价值促销会提高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损害企业利润,不利于品牌的持久建设。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也应该多采取品牌促销,而较少地采取价值取向的促销;

(4)上市新的产品系列,增加新的市场容量,并直接占领新增加的市场份额,从品牌的市场份额提升的角度,这是个有效而快捷的手段。而这种手段能否长期有效,就取决于新的产品系列上市推广的成功与否。从数据上看,无论新品还是旧品,促销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新产品系列上市,同样要重视在品牌促销手段上的投入,合理配置新品推广资源。

(5)企业应该比较分析品牌、价格和各种促销手段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效力,对资源配置和使用进行优化。企业可以根据本文所使用的市场份额模型开发一个市场策略预测系统,对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进行优化模拟。

参考文献

[1]何飞,陶恒,陶在山.企业市场份额观念的重新思考.企业改革与发展,2004;(3):154—156

[2] Bell D E,Keeney R L,Little J D C.A market share theorem.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5;12(2):16—141

[3] Nakanishi M.Measurement of sales promotion effect at retail level anew approach.Chicago,IL:Proceedings Spring and Fall Confer-ences.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72;338—343

[4] Nakanishi M,Cooper L G.Measurement of sales promotion effect atthe retail level-a new approach.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4;11(3):303—311

[5] Nakanishi M,Cooper L G.Simplified estimation procedures for MCImodels.Marketing Science,1982;1(3):314—322

[6] Cooper L G,Nakanishi M.Market share analysis:evaluating competi-tive marketing effectiveness,Norwell,Mas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1998

[7]黄劲松,赵平,王高,等.基于顾客角度的市场占有率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12(2):95—101

[8]李乃和,黄国强.市场份额、品牌及其优化决策.上海管理科学,2004;4:16—18

[9]顾峰,黄培清.品牌忠诚与市场份额竞争.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6):569—572

[10] Gu Feng,Gnip M,C Little J D.A logit model of brand choice cali-brated on scanner data.Marketing Science,1983;(12):203—238

[11] Gruca,S Derharshan.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nomiallogit market share model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1;(28):480—482

美四月搜索市场份额报告出炉 等 第4篇

据研究公司comScore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是65.4%,比3月份下降了0.3个百分点。雅虎和微软获取了谷歌的一些市场份额。雅虎和微软的市场份额增长了0.2个百分点,4月份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分别是15.9%和14.1%。排名第四和第五位的搜索引擎IAC/InterActiveCorp和AOL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软件市场规模达2450亿美元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发布的报告,2010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收入为245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8.5%。销售收入增长证实了在2009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销售收入下降2.5%之后,这个市场正在复苏和扩大。

微软、IBM、甲骨文、SAP和赛门铁克五大厂商合在一起的市场份额为50.2%。微软继续保持全球企业软件市场的领先地位,占市场份额的22.4%,销售收入增长60亿美元达到了540亿美元。IBM排名第二,尽管其整个市场份额稍微下降至10.4%。在排名前25位的软件厂商中,其它业绩突出的厂商包括VMware增长了41%,Adobe的增长率是29%,Salesforce的增长率是28%。排名前25位的软件厂商的整个增长率超过了11.5%。这些厂商的销售收入超过了1650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将近68%。

中国软件盗版率下降

“2010年度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近日发布研究结果,2010年软件盗版给中国软件产业造成了1009.9亿元的损失。

该调查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互联网实验室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按全部安装计算机软件计算,2010年度数量盗版率由2009年的14%下降至12%。盗版率最高的是办公软件,其次是开发语言及工具软件与平台、信息安全、网页设计等。

把盗版软件按市价折算为经济价值计算,相对于软件产品4208亿元的销售额,价值盗版率由2009年的28%下降为24%。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盗版率为78%。

75%的iPad用户选购电脑时未考虑PC

研究机构NPD日前调查显示,PC销量下滑和iPad销售火热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有将近75%的iPad用户表示,他们在选购ipad时,根本没有同时比较考虑过购买电脑。

中国三大招聘网站市场份额分析 第5篇

在中国,很少有一个行业能像招聘网站行业这样外资独大。目前,我国排名前三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分别由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公司控股。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在目前的中国网络招聘市场中占据着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国内一位招聘网企业高管告诉本报,通过数据库来分析人才流动走势,能够大致了解中国的产业变化情况,中国的招聘市场被外资垄断,实际上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外资控股

本报获得的某专业机构整理的《我国网络招聘行业情况简报》(2012年版)中国网络招聘机构概况显示,在排名前15名的招聘网站中,纯内资企业仅有6家。

其中,排名前三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分别被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公司控股,除6家纯内资企业外,余下的6家均为合资公司。

上述高管称,目前国内有数百家招聘网站,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人才招聘网站。但在赢利的网站中,外资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事实上,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三家网络招聘巨头在创立之始,均为内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外资收购。

2006年4月,前程无忧向日本最大的招聘公司Recruit出售了15%的股份,根据双方协议,Recruit最多还可购入前程无忧网总计40%的股权。目前,Recruit所持有的前程无忧的股份超过41%。

两年后,“智联招聘”被澳州麦格理银行和澳大利亚最大的招聘网站seek.com以1.1亿美元联合并购,两家公司目前控制了智联招聘70%的股份。

2008年10月初,美国招聘巨头巨兽公司(Monster)宣布斥资1.7亿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55%股权,而在两年前,巨兽公司曾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45%股权。这样,巨兽公司总共花费了2.2亿美元获得了中华英才网及其近2000万的人才数据库,使得后者成为前者的全资子公司。

2011年,前程无忧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人民币,利润3.9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11年向24万多名独立雇主提供了招聘服务,客户数量增长了14%。

今年上半年,前程无忧总营收为3.6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网络招聘服务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17.6%;净利润为1.1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0.84亿元增长了37.2%;毛利率为72.6%,高于去年同期的71.8%。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2年第二季度,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三家总营收的占比构成为前程无忧占54.9%、智联招聘占31.4%、中华英才网占13.7%。若据此测算,智联招聘今年上半年的总营收为约2亿元;中华英才网的总营收为约0.9亿元。

相比较而言,内资招聘网站中最大的一览英才网2011年的营收仅为0.8亿元左右。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排名第4到第15位的招聘网站的营收总和抵不上三巨头的营收。

隐忧

根据艾瑞咨询网民网络行为连续性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12年Q2网络招聘类用户规模达到2.96亿人,同比增长15.5%,创造历史新高。主要综合性招聘网站的用户覆盖率达到78.2%,综合性招聘网站是求职者找工作的首选。而在中国的网络招聘领域内,优秀人才绝大多数均通过外资招聘网站来寻找国内工作机会。

一位资深互联网分析师称,网络招聘公司可以通过分析人才数据库的人才求职意向、企业的招聘需求等,来判断一个行业的走势,而中国的这些数据绝大多数被外资控制。

除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外,大量的招聘企业的需求信息将被一览无余。通过对这些招聘数据的分析,完全可以绘制出一个产业的战略布局图。“任何一个行业的变化肯定是人才先变动。通过对这种变动的分析,其实根本不需要复杂的情报,很容易就能提前分析出中国的产业变化,这样其他国家就能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上述分析师说。

一览光伏英才网高管称,当初通过对光伏行业人才流动的统计,预测出光伏行业在2009年将会大热;2011年春节前后则已经预测出光伏行业将陷入困境。“因为2009年初很多水电、火电的专业人才都在开始向光伏行业转型,到2011年春节后,光伏行业的专业人才开始大规模的外流。”该高管称。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 第6篇

第一章 内衣行业的现状分析 1

第一节 内衣行业相关定义及分类 1

第二节 内衣行业发展概况 3

第三节 内衣行业市场现状 7

第二章 内衣行业的投资特性 23

第一节 内衣行业的投资特征 23

第二节 产业集中度分析 26

第三节 产业赢利能力分析 27

第三章 行业产品分析 28

第一节 产品产销情况 28

一、中国内衣供给总量与区域分布 28

二、2005年1-9月中国针织内衣销售情况 29

第二节 产品进出口状况 29

一、中国内衣进出口分析 29

二、中国内衣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 47

第四章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53

第一节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3

一、中国内衣市场的总体竞争格局 53

二、加入WTO对中国内衣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57

三、中国内衣市场未来竞争趋势 61

第二节 品牌市场占有率情况 63

一、地区销售情况 63

(一)全国 63

(二)上海 64

(三)武汉 67

二、不同内衣销售情况 68

(一)保暖内衣 68

(二)针织内衣 76

第三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79

一、市场需求分析 79

(一)影响内衣需求的因素分析 79

(二)内衣需求发展趋势 91

二、内衣消费者分析 94

(一)内衣目标市场构成 95

(二)内衣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100

(三)内衣的消费心理 107

(四)内衣消费者购买偏好分析 117

第四节 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20

一、中国内衣销售渠道构成 120

(一)传统内衣销售渠道 120

(二)调整内衣在美容院开辟销售新路 122

(三)内衣企业要学会利用展会 124

二、国外内衣销售渠道对中国内衣企业的借鉴 125

三、内衣销售渠道未来发展趋势 132

(一)复合营销网络 132

(二)实施品牌经营 132

(三)无店销售 135

(四)与零售业结成联盟 135

(五)直销 136

(六)专业化销售 138

四、品牌营销正当时 138

第五节 区域市场分析 139

一、汕头 139

二、深圳 140

三、香港 140

四、温州 141

五、广东 141

第六节 国际市场研究 1

41第五章 行业著名企业分析 143

第一节 国际著名企业 143

第二节 国内著名企业 169

第六章 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策略 196

第一节 中国内衣市场发展趋势 196

一、内衣市场将趋向细分化 196

二、品牌策略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197

三、女性内衣,一衣多用,越位出击 197

四、男式内衣日益新潮、性感、款式多样 197

五、针织内衣发展趋势 199

第二节 内衣企业的国际化趋势 203

第三节 内衣面料发展趋势 204

一、纺织品的总体流行趋势 205

二、保暖内衣面料发展趋势 208

第四节 内衣新科技 209

第五节 内衣新产品开发方向 212

一、功能性内衣 212

二、舒适型内衣 213

三、环保型内衣 213

四、智能型内衣 214

五、运动内衣 21

4六、塑身内衣 214

七、保暖内衣的发展方向 215

第六节 行业SWOT分析 216

图表目录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进口情况 29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进口数量变化情况 30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进口金额变化情况 30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出口情况 31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出口数量变化情况 31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内裤出口金额变化情况 32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进口情况 32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进口数量变化情况 33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进口金额变化情况 33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出口情况 34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出口数量变化情况 34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罩出口金额变化情况 35

图表 2004年1-11月男内裤进出口情况 35

图表 2003-2004年我国内衣进口金额情况 36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衣进口情况 36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衣进口变化情况 37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衣出口情况 37

图表 2005年-2006年胸衣出口变化情况 38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长睡衣进口情况 38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长睡衣进口变化情况 39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长睡衣出口情况 39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长睡衣出口情况 40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睡衣进口情况 40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睡衣进口变化情况

41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睡衣出口情况 41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睡衣出口情况 42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浴衣进口情况 42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浴衣进口情况 43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浴衣出口情况 43

图表 2005年-2006年男式浴衣出口情况 44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浴衣进口情况 44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浴衣进口情况 45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浴衣出口情况 45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浴衣出口变化情况 46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长衬裙进口情况 46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长衬裙出口情况 46

图表 2005年-2006年女式长衬裙出口情况 47

图表 2004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内衣品牌综合占有率情况 63 图表 2005年上半内衣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排名情况 64

图表 2004年上海市内衣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排名情况 64

图表 2004年11月上海亿元商场女士内衣品牌零售额情况 65 图表 2004年11月上海亿元商场针织内衣品牌零售额情况 65 图表 2004年11月上海亿元商场成人内衣品牌零售额情况 66 图表 2004年12月上海少儿内衣品牌零售额情况 67

图表 2006年武汉市亿元商场针织内衣销售占有率 67

图表 2004年12月武汉市亿元商场针织内衣销售占有率情况 68

图表 2006年华北地区大型商场保暖内衣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情况 68 图表 2006年东北地区大型商场保暖内衣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情况 69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东北地区)69 图表 2006年东北地区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综合市场占有率情况 70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华北地区)71 图表 2006年华北地区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综合市场占有率情况 71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华东地区)7

2图表 2006年华东地区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综合市场占有率情况 72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西北地区)73 图表 2006年西北地区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综合市场占有率情况 73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西南地区)74 图表 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西南地区)74

图表 2004-2006年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销售排行(中南地区)75 图表 2006年中南地区重点大型商场保暖内衣综合市场占有率情况 75 图表 2005年1-9月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针织内衣裤销售情况 76 图表 2005年1-9月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针织内衣裤销售变化情况 76 图表 2004年1-12月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针织内衣裤销售情况 77 图表 2004年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针织内衣裤销售变化情况 77 图表 2006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针织内衣品牌占有率情况 78 图表 2006年针织内衣十大主销零售商场 78

图表 1990-2005年我国男性人口变化情况 96

图表 1990-2005年我国女性人口变化情况 97

图表 1990-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 98

图表 1990-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变化情况 99

图表 2003年我国各地区总人口和性别比 99

图表 服装代销与买断之比较 129

附录:

附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车贷市场份额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车贷市场拓展方案07-04

市场份额论文提纲08-19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05-10

车贷网范文05-17

车贷行业年终总结07-09

网贷车贷范文05-19

车贷怎么申请范文05-27

车贷如何申请范文05-27

车贷抵押办理流程07-04

车贷工资收入证明07-04

上一篇:新班组建设与班组长胜任力提升下一篇:向好医生学习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