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发展范文

2024-06-24

欧盟经济发展范文(精选8篇)

欧盟经济发展 第1篇

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欧盟几经扩大,从当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25国,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走向包括政治、外交、防务等多方面联合的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4年10月29日,25国领导人在罗马召开的欧盟峰会上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向更深层一体化发展的里程碑。

欧盟风雨半世纪

欧盟全称欧洲联盟,它的诞生和发展是战后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建议同德国建立煤钢共同体。这一建议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6国领导人又在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罗马条约》被认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起步的象征。1965年4月8日,6国在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将上述3个共同体合而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欧共体首脑们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自此,欧共体发展成欧洲联盟。

在半个多世纪中,欧盟5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今天的25个。最近一次扩大是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尔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国被接纳为成员国,这10国多属原苏联东欧势力范围,人们将这次扩充称为欧盟“东扩”。东扩后,欧盟开始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接壤。

欧盟,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50多年来,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目前,欧盟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多,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0%以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人均收入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欧盟已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强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可与美国比肩。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发表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盟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奉行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强调各国都应该尊重国际法,主张尊重世界多元文明,反对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单极战略和一国的价值观主宰世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法、德等欧盟一些国家公开向美国说“不”。它们反对美国撇开联合国执意对伊拉克开战;反对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以及推翻伊朗现政权,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对欧盟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美国极不情愿,非常担忧,但又无可奈何。欧盟一体化进程继续深化的势头不可逆转。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就屈尊飞往欧洲,企图同欧盟弥合分歧,修补裂痕。但布什的欧洲修好之行成果有限,双方在对待国际事务的理念和如何解决当前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依旧。欧盟联合自强,追求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出强大声音,对抑制世界力量对比失衡,阻碍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盟经济发展 第2篇

从短期看,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等影响,欧盟经济估计只增1%不到。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欧洲维持上世纪90年代平均2%左右的增长速度,问题并不大。今后十年,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欧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将缩小。

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稳。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今后,在个别年份,上述个别指标可能会突破。欧盟东扩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可能性更会增大。但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大致会维持平稳的增长。21世纪,欧洲是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统一市场建设

迄今为止,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欧盟基本上建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1月1日欧元问世和202月欧元进入流通领域,使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欧盟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全面形成。

1958年欧共体成立后,在一个很长时期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关税同盟的建设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欧共体在这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12个独立存在的、分割的市场。

1985年6月,欧共体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的白皮书,制定了1992年底完成统一内部市场的计划。同年12月,欧洲理事会又拟定《统一欧洲文件》,把1992年完成建设统一市场目标,以修改和补充罗马条约的形式写进了罗马条约,使统一市场的建设获得了法律上和组织上的保证。欧共体还制定286项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来消除阻碍货物、人员、劳务、资本在12国间自由流通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截止1992年底,这些立法已有95%获得通过,其中85%已转为成员国的立法。(注:伍贻康、周建平主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199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06页。)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宣布1993年1月1日建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随着欧共体发展成欧盟,特别是统一货币欧元的问世和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标志着欧盟在建设统一的内部市场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但是,欧盟全面的统一市场并未建立。

其一,欧委会4月17日发表专门报告,对15个成员国按统一市场目标改革市场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在可量化的36个项目中,仅有20项,即占55%的项目能在206月前按预计的时间完成。(注:转引自裘元伦:《欧元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年世界经济年鉴》。)另据欧盟有关机构统计,在欧盟1339条“统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未成为成员国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

其二,根据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做出的承诺,欧盟要到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

其三,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注:郑秉文主编:《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1页。)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

其四,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劳工要能充分自由流动必须无论到哪国工作,都能与该国劳工享受同等的权利及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障。目前,在欧盟内部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

其五,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远未统一。2002年6月笔者在布鲁塞尔访问时,欧盟的学者曾出示一本厚厚的有关欧盟怎样实施利润税的新书,书中提出了各种有关未来统一利润税的实施方案,并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真正统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最终形成。

现在看来,欧洲建立统一市场的过程远比原先设想的复杂。统一市场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建成的,它也不是哪一天宣布建成就建成了。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的。

三、欧元的作用

191月1日欧元问世之初,人们预料,欧元很快将挑战美元,从而结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但之后,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走低。这时人们又对欧元问世的作用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出各种各样的怀疑。这些意见都有失偏颇。

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对于国际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它使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年,用欧元结算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15%左右,欧元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的比重超过12%。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对美元的比价虽然处于低位,但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额中,欧元债券约占47%,超过美元债券所占比重。这是在欧元问世前,任何欧洲国家货币都无法做到的。

但推出欧元首先并不是为了同美元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而是为了欧洲一体化的内在需要。因此,评判欧元成败得失,不应首先看它对美元的汇价是上升还是下降,而要看它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巩固了统一市场的建设,增强和提高了欧洲市场的统一性质和程度。它也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欧洲金融市场;

增强了居民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就是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欧洲公众普遍认为:“欧元让我们深感自己是个欧洲人。”这种认同感对于进一步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消除了欧元区各国之间的汇率风险,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

进一步促进了欧元区国家物价的趋同,加强了欧盟内部的公平竞争。欧元区国家的商品使用欧元统一标价后,消费者可对区内12国的商品价格直接进行比较,这既会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又有助于各国商品价格的逐步趋同,有利于在欧盟各国间进行公开和公平的竞争;

促进了欧元区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货币兑换费用。

欧元问世和投入流通对欧盟经济的上述作用,从本质上看,并不受欧元对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无论欧元对美元是升值还是贬值,欧元问世对欧盟经济的上述作用都继续存在。欧元问世后,它对美元的比价一度曾步步下跌,但欧盟内部却相当平静。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因为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而有明显变化。-2001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最低时曾跌到1欧元兑换0.82美元的水平,但它并没有改变欧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的地位。何况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并不是一直走低,2002年

即呈升势,1欧元兑换1个多美元。用欧元结算的对外贸易额,总的说来,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迄今为止,欧元问世并不久。它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欧元挑战美元只是时间的问题。过多地强调欧元对美元汇率的升降,或完全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四、欧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欧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一点,就是增速不高,活力不足。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社会经济体制在强调公正和公平的同时,对效率注意不够

欧盟各成员国中,德国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竞争制度视为核心和支柱。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人艾哈德强调,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内在的要求”。(注:参阅顾俊礼:《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武汉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维·克劳斯:《社会市场经济》,路·艾哈德基金会出版,第二章。)与此同时,社会市场经济又强调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和“社会”予以同等的重视,强调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平衡自由竞争和按资分配带来的社会不公平。6月16日,欧盟15国首脑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特别将实现“就业与公民权利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任务”,认为这是欧盟的“基本宗旨”之一。(注:参阅杨伟国:《欧元生成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8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社会福利措施过多、福利负担过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的社会福利费用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28%,其中1999年德国为33.7%,瑞典为33.3%,法国为30.5%,丹麦为30%。(注:转引自裘元伦:《欧洲的改革:理论解析与实际进展》,2002年2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过去,法国5个人工作养活一个人,现在是一个人工作要养活2-3个人。人们一旦失业,初期得到的补贴和工作时得到的相差无几。一年之后也还能得到工资的60%。全法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可以享受廉租住宅补贴。有的时候,一个人不劳动反而比劳动能得到更多的收入。”结果如同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说,他们“只知道从福利国家领钱,而对他所处的社会却毫无责任心”。

2.宏观调控不力

货币政策是欧盟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欧盟强调,货币政策“不应为短期经济目标服务”,而要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这也是欧洲央行坚持的政策方向。根据“马约”的规定,欧央行是一个独立于欧盟其他机构和各成员国政府的独立机构,其人事任免、运营操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目标是维持成员国“物价的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

应当说,迄今为止,欧盟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这种状况必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欧盟对经济的调控,目标首先是为成员国经济达到一个入盟的共同标准服务,否则便难以把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宏观经济政策各不相同的各成员国纳入到欧洲联盟中来。这时如果去强调增长速度,必然会使成员国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扩大,为欧盟的建立平添更多困难。因此,各成员国必然要压缩财政支出,限制财政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的杠杆作用。从长期看,从根本上看,稳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从短时期看,对稳定的严格要求会制约对经济的投入,限制增长速度的提高。二是调控的效率不高。欧盟层面的宏观调控同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要求之间的矛盾,使成员国常常不去执行欧盟的有关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调控的效率,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2002年7月2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目前欧盟的经济制度存在漏洞”,“即使欧委会通过财长会议做出的决议,也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他认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注:新华社柏林2002年7月20日电。)

3.科技投入不足,内部的科研合作亟待加强

欧盟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二者在科技投入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菲·比斯坎指出,欧盟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美国和日本。欧盟各成员国对科研的平均投入只占GDP的1.8%,而美国和日本的科研投入已分别占GDP的2.8%和2.9%。欧洲科技界流行一种说法,法国科学家从巴黎到德国慕尼黑的实验室去工作,比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去工作更为困难。如何联合和集中整个欧盟的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是摆在欧盟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注:新华社巴黎202月26日电。)

4.劳动市场僵化既影响雇主,又影响雇员的积极性

欧盟各国普遍存在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雇主一旦聘用了一个工人,很难轻易解雇他。员工的工资一般是由工会和雇主协会通过“自主谈判”决定的,政府不予干预。因此,雇主在雇用人时非常慎重,这就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增加。雇员一旦受雇,不太担心被解雇,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5.德国为“统一”付出很大代价,削弱了欧盟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

德国每年为东部地区的重建付出的开支占GDP的5%。德国经济部的克劳斯教授认为,今后10-时间内,德国仍要为消化西部地区付出沉重代价。目前德国东部地区的年轻人在大批地向西部地区流动,结果东部地区“人空为患”,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却变得格外严峻。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中也存在形式不同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是欧盟失业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6.统一内部市场的建设既有利于出口,又有影响竞争力提高的另一面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为各成员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市场,从而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增长,但长期地过分依赖地区内部市场,又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7.政府对企业约束过多,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欧洲国家是以高福利和高税收著称的。高税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居民个人征收的税收税种多,税率高。如年底,法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高达54%。二是企业的税负重。如上世纪末,法国的企业税达37%,意大利为41.3%。(注:转引自裘元伦:《欧洲的改革:理论解析与实际进展》,2002年2月。)税负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欧盟未来改革问题

20世纪后半期,欧洲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进行了一体化建设。21世纪上半期,欧洲面临三件大事:东扩、深化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以及内部改革。三者之中,内部改革是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欧盟的改革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这场改革是由上而下推动和进行的,核心是要解决欧盟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在一体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它始终没有解决欧洲社会惰性大,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它使欧洲在新的世纪里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正是这些困难和问题迫使欧盟把内部改革问题进一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000年,欧盟在里斯本召开首脑会议,制定了欧盟的社会经济发展远景规划。2001年3月,欧盟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如何落实里斯本会议制定的远景规划。会议认为,为了落实里斯本会议定下的战略目标,欧盟在现阶段必须在就业、经济改革、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等4个方面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这些问题涉及欧盟必须进一步

建立或改善一系列有关的制度、标准、机构、法律和政策,并传递和落实到各成员国。为了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欧盟在1999年召开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2000年里斯本首脑会议又制定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要求各国逐项加以实施。

第二,改革的覆盖面很广。这是一场全面性质的,而不是局部性的改革。

欧委会主席普罗迪在解释欧委会提交给2001年3月斯德哥尔摩首脑会议的建议文件时说,尽管欧洲的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在欧盟范围内仍有1400万人没有工作;尽管共同市场已存在许多年,但电信、能源、运输、邮政和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的统一市场仍远未形成;尽管欧盟的高新技术投入已较前有较大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成员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贫困和发展失衡现象仍在欧盟范围内继续存在。斯德哥尔摩特别首脑会议确认,要解决这些问题,欧盟必须在全方位开放劳动力市场等十个方面采取措施。这些措施既涉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涉及社会问题的改革;既涉及生产领域的改革,又涉及服务和金融等部门的改革,既涉及宏观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企业层面的许多问题。这是一场带有全面性质的改革。21世纪,欧盟企业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把尚剩的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在于放松政府对私有大中型企业的限制和约束,鼓励企业去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改革的幅度较大,涉及了一些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方面,欧盟有些国家,除法定养老金外,开始重视建立私人补充养老金。在农业问题上,2002年7月10日通过的改革方案,被称为是一项“彻底”的改革计划。多少年来,欧共体的农民一直是按农业产量领取补贴的。改革后将停止这一做法,改而采取固定的补贴额,农民享受的直接补贴将和农业产量脱钩。

六、关于欧盟的发展前景

欧洲要走自己的路,建立一种既非美国式的,又非传统欧洲模式的资本主义。

欧洲的资本主义历来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以别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欧洲在改革,但不会根本放弃欧洲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欧洲是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故乡和发源地。二战前的一段时间内,欧洲面临纳粹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夹击。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曾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构成现实的威胁,“人民资本主义”等思潮在欧洲一度被广泛传播。社会民主党在欧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这些都是欧洲不同于美国的地方。欧洲要改革,目的是革除欧洲社会和经济体制中缺乏朝气和竞争力的一面,而不是照搬美国的社会经济模式,全盘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就拿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来说,欧洲也不是要摒弃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而是要杜绝滥用,消除过度的社会福利负担,让“那些不尽其力、不尽其责的人……丧失他原来享有的社会团结,即国家资助的权利”。欧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需要一个长的过程。同一体化一样,改革会取得成功,但进程是曲折的。困难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越深入,越要求各成员国向欧盟转移更多的国家主权和更多地触及各成员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引起更多的矛盾和利益的碰撞。二是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在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任何重要失误都会带来严重后果。三是欧盟正处在扩大的过程中。2002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决定接纳10个新成员国,这10个候选国业已完成入盟申请程序,并将于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新成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参差不齐。他们目前的总体水平还不如入盟前意大利等“南方国家”的发展水平。东扩将给欧盟带来新的困难。但东扩势在必行。预计今后内,欧盟将拥有27至28个成员国,届时欧盟的土地面积将达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多,GDP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改写欧洲的政治版图,并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积极发展生物基经济 第3篇

由于长期的工业化,未来数10年,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面临持续增长自然资源有限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初级原材料生产供应体系,积极发展生物基经济成为必然选择。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和水产业以及相关的生物基工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机化工、造纸与纸浆、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原材料加工业等,构成了目前欧盟生物基经济的最主要行业。 2013年,欧盟生物基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提供着2000万就业岗位,占到欧盟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

欧盟2020战略“创新型联盟”和“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旗舰计划,分别制定出发展生物基经济的具体目标,增加研发创新投入,积极推动欧盟生物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物质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利用,努力保持欧盟生物基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提升生物基经济竞争力和市场产业规模。

目前,欧盟生物基技术研发创新活动,积极围绕生物基经济的低碳、资源效率、可持续和竞争力,主要聚焦于以下几大领域:增加生物基技术、经济和生物质材料综合利用的知识积累;通过改造传统生产工艺与产品方式,提高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与能源技术,加速产业化;开发利用更先进的第二代生物质炼制技术,包括充分利用生物残留物、废弃物和生物基产业废弃物;支持开发生物基技术新标准和认证体系,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生物基经济新兴市场;最大化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生物基技术中试示范和进入市场;研究分析土地使用和土地使用变化同生物基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尊重和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的态度建议。

欧盟:经济不必悲观 第4篇

在图一中,一些欧盟成员国在水中大呼“救命”,另一些成员国试图将他们拉上船,但整个欧盟之船即将沉没。在图二中,欧元正在沉没。

这两幅漫画表明,欧盟经济的前途是十分可悲的。事实上,欧盟经济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这一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经济;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加强社会凝聚力。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力地拉动投资。

欧洲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全面实现战略的目标绝非易事,但各国为此而做出的努力必将有力地拉动投资。尤其在目标相关的领域,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有望在债务危机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债务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实施的财政紧缩降低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欧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4万美元,有些国家大大超过4万。而且,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欧洲人乐于消费。因此,可以预料,债务危机结束后,消费能力会快速提高,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消费能力密切相关的是,欧盟的收入分配差距比美国的小。这意味着,欧盟的消费能力具有更大的潜力。

欧盟成员国的许多企业在国际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企业的大小和强弱对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欧盟成员国拥有大量充满活力的大企业。如在CNN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亚洲有179家(其中包括中国的73家),美国有132家,欧洲有159家,荷兰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和英国石油公司(BP)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四位。毫无疑问,这些大企业在未来欧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欧盟企业的强大实力在于其国际竞争力。尤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领域,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为什么在债务危机的打击下,欧盟的出口能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据欧盟相关资料显示,除2009年以外,欧盟的出口一直在增长,2012年比十年前几乎增长了一倍。

欧盟拥有很好的投资环境,是外国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场所。投资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包括人类难以改变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软环境”是指通过政策或其他人的行为可以发生变化的条件。虽然欧盟的自然资源匮乏,但“软环境”很好。例如,欧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好,政局稳定,政策的连贯性强,法制体系健全,腐败行为较少,等等。因此,即使在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仍然是国际资本“青睐”的场所。

欧洲一体化将继续推进。欧盟在过去的60年中为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因而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其实,欧洲一体化不仅在政治上是功德无量的,在经济上也是 。从加强经济治理的“六部立法”到“财政契约”,从建立银行业联盟的倡议到欧洲稳定机制的问世,都能充分说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一体化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加快。因此,可以断言,债务危机得到解决后,欧洲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将进一步到位,并为推动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2012年3月1日,欧盟同意给予塞尔维亚欧盟候选成员国地位。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对塞尔维亚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希望塞尔维亚进一步深化政治和经济改革,以尽快达到“入盟”标准。在6月29日结束的欧盟夏季峰会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正式同意启动黑山“入盟”谈判。塞尔维亚和黑山在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得到解决的时刻迈出这一步,既反映了两国对欧洲一体化的信心和热情,也体现了欧盟的“魅力”和勇气。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前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于2月13日在布鲁塞尔宣布,欧盟将与美国启动TTIP的谈判。他说:“我们致力于使欧美关系更为有力地推动繁荣。”他认为,TTIP不仅可以为欧美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机遇,而且还能为制定全球规则作出贡献。

欧盟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将近50%,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欧美之间每天的贸易额高达27亿美元,双向的直接投资总额累计达3.7万亿美元。据估计,TTIP有望使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提高0.5 %。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有助于推动欧盟的经济增长。这一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扩大欧盟的出口。以中国为例,在2003年至2012年期间,欧盟对华出口从530亿美元上升到2120亿美元。二是有利于扩大欧盟的对外投资。三是有利于新兴经济体扩大对欧盟的投资。在未来的全球化时代,这样一种双赢的合作无疑是极为有利于欧盟经济的。

在2013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这对欧盟经济的前景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欧盟经济形势分析 第5篇

预测结果显示预计2012年下半年经济逐步复苏,2013年集聚复苏速度。2012年欧盟GDP同比零增长,欧元区收缩0.3%。2013年预计欧盟增长1.3%,欧元区增长1%。2012-2013年,欧盟失业率10%,欧元区11%。2012-2013年,随着高油价与增税影响消失,通胀会逐步缓和。2013年,欧盟国家公共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为3.3%,欧元区未突破3%。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副总裁Olli Rehn表示复苏近在眼前,但经济形势仍疲弱。成员国之间仍有很大差异。危机前后导致的财政与结构失衡正在调整,而经济情绪仍然不振使失衡形势恶化。

没有进一步的果断行动,欧盟还会低增长。健全的公共财政所持久增长的条件,它要建立在强大的新经济管理架构基础上。

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第6篇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美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现象被成为新经济。按照新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贡献度量,欧盟的新经济比美国落后5年,对其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为此,欧盟已经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教两个方面入手,先后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劳动力市场改革计划等,大力发展新经济,力争在前赶上或超过美国的水平。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6、更好的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一直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来,先后提出了卢森堡、加迪夫和科隆三个劳动力市场改革方案。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失业者依赖于社会福利转向基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预防性措施,改革福利制度,严格领取失业金的标准,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立法,降低解雇工人的成本。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第7篇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试论中国与欧盟经济。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浅析中国与欧盟经济的发展 第8篇

1. 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 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进入2世纪以来,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如今, “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上已随处可见。

2. 中欧直接投资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 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 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 技术含量较高, 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 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中国, 空中客车飞机、西门子电器、诺基亚通信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着地位, 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在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方面,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 以华为、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 到欧盟国家投资创业。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中国在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十分有限, 远远低于欧盟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双方合作尚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二、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1.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 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相互依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 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 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

2. 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 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 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三、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问题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欧盟各国经济、技术实力普遍较强, 因而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并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以下简称TBT) 的国家, 同时也是设置TBT最严重的国家。调查表明TBT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首要的非关税壁垒。

2. 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欧盟是最早发起对华反倾销的地区, 也是外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案诉讼最多的国家。涉及产品包括手动叉车、铸铁井盖、碳酸钡、聚酯长纤维面料、三氯异氰尿酸、镁砖、不锈钢紧固件、颗粒状聚四氟乙烯树脂、酒石酸等, 这些产品均属中国出口欧盟的重要产品。

3. 取消普惠制待遇

从1995年开始, 欧盟分两阶段 (1995—1998年和1998—2004年) 逐渐了削减对中国产品的普惠制待遇。一些产品从2003年11月1日起, 在原优惠安排的基础上, 削减50%的优惠幅度, 并从2004年5月1日起, 取消了全部优惠安排。这意味着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关税的大幅度提高, 必将影响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影响中国多欧盟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1. 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 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 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 提高其附加值。

2. 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

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 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 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 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3. 加强与欧盟的磋商,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 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 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 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 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 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 潜力巨大。我们有理由期待,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中欧经贸关系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与欧盟近十年经济发展变化, 结合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以及特点, 发现中国与欧盟经济贸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开拓欧洲市场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欧经济,存在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岳梅.欧盟贸易壁垒新动态——“绿色”系列指令解析与应对[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9) .[1]周岳梅.欧盟贸易壁垒新动态——“绿色”系列指令解析与应对[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9) .

[2]叶明非.如何应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J].时事报告, 2006 (07) .[2]叶明非.如何应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J].时事报告, 2006 (07) .

[3]韦桂华.森达从战略上应对欧盟贸易壁垒[J].西部皮革, 2007 (03) .[3]韦桂华.森达从战略上应对欧盟贸易壁垒[J].西部皮革, 2007 (03) .

上一篇:供电管理总结下一篇:四年级绿野仙踪读书笔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