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

2024-06-18

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精选8篇)

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 第1篇

教学目标:

1、熟悉“枣、浅、秃、忍、呗、虽、乘、思”8个生字,会写怎、思、穿、弯、比、服、浅、漂、啦、啊“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学难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生字:

⑴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⑵师:现在我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⑶师:指导学生看清声母读:枣、虽、思、乘。提示:“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看清韵母读:忍。

⑷师:现在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注意老师的口型。

二、识记生字:

⑴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黑板上这8个生字,现在同桌之间说说在老师教之前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告诉同桌你是怎样记住的?

⑵师: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⑶师:现在呢我们来开火车认读生字。读之前,先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特别是要帮助不会认的学生想办法认字。

三、巩固生字:

⑴巩固会认的字: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的字,现在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游戏2:组字。

禾+几=(秃)口+贝=(呗)口+虫=(虽)田+心=(思)

⑵巩固会写的字:

师:本课要写的字较多,其中,左右结构的有六个,上下结构的有四个。因前几课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就不再详细指导了,重点教一下上下结构的字。

“怎、思”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教师在示范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仿写。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四、布置作业

课后抄写今天学的所有生字,一个写一行。

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 第2篇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五步:习作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教学不可少的一步。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初探 第3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教学每一单元前, 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 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 可以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 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 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 突出特点, 明确方位, 做到口齿清楚, 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 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 使学生心中有数, 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 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 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 归纳知识要点, 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 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 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 所以在教学时, 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 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 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 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 唐宋话本, 明清章回体小说等等。通过学习知识短文, 梳理知识要点, 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 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 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 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 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 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 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 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 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 (1) 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 (2) 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 (3) 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 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 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 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

所谓自读深化, 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 使单元知识得以巩固深化,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 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 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巩固深化单元知识,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习作训练

践行小学语文大单元主体阅读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大单元;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2

学校从推行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已久,不但是所教的学生,连教材都发生了,因为教学班级的变动我手中的教材也由苏教版变为了鲁教版,这个变化也让我感受到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鲁教版更适合开展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它的课文内容与体裁对比于苏教版来说更加统一,更加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也更加利于找到相同主题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进行拓展阅读。基于这一变动,我也在教学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加投入地开始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教学探究中我还是常常感到迷茫,于是我在实践的同时又回头再去学习主题阅读的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的再读,我知道了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主题阅读教学探讨的主题建构教学区别于以往一篇带多篇无主题的大量阅读,而是使多篇文章汇聚于一个焦点,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这种模式让我们摆脱了以往教学一篇作品和十篇乃至更多的作品、学生阅读一篇作品或多篇作品,阅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困窘局面,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生活的范畴,提供给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是高、广、深的思想认识,渗透人文的精神,渗透情感的体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了我们长期在两者如何统一和纠缠中的困惑。不过这一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将文本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主题的确立,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我们细致策划。不过借由前人的经验,我们操作起来已经可以说比较简单、顺畅了,但这依然对我们的学科素养、语文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构建教学主题、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

对理论的再学习让我原本迷茫的认知豁然开朗,而给予我更直观的影响的是学校一系列关于主题阅读的展示示范课,这些老师直观的课堂呈现,让我对如何把握大单元主题阅读各个课型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具体、明晰的认识,这也促使我将这直观的学习成果搬进了自己的课堂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我也慢慢熟悉了大单元主题阅的各个课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单元导读课中我在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带来他们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渗透学习方法,再让他们应用这一方法进行一篇文章的拓展阅读;在整体识字课中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识字写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应用;以文带文课中我更是努力坚持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多阅读相关主题、体裁的文章,但是由于个人对课文要求的把握以及对课堂调控能力的问题,有时拓展阅读不得已放到了课下,这样的效果便打了折扣;而读写联动课作为这学期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我除了将之与作文教学结合之外,还注意了用小练笔的教学;我还将自语阅读与展示交流课相结合,让学生将读和读后的收获展示有机结合。

对于各种课型的实践,也让我有了一些收获,现具体梳理如下:

一、单元导读我这样上

从学校开始推行单元主题阅读开始,我就一直觉得单元导读课既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又要学习其中一篇课文,这样的安排课容量太大了,所以我基本一直只选取前一部分的内容来上,既让学生通过单元导读课整体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把握单元要点。

通常我会先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话题导入,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导语,然后让学生用其中的词句概括单元要点。在明确了单元要点之后,我便带领学生们走近文本,了解要学习的文本篇目。一是走近课文,明确课文篇目;二是走近阅读天地,知晓拓展篇目。了解了本单元要学习阅读的篇目之后,就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采用浏览方式快速通读全文,再用批注式阅读方方法去具体了解其中一到两篇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的大致内容,最后组织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句段。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便能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单元要点了。

二、整体识字课的做法

整体识字课,在授课时我都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具体操作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两部分。

首先,我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课前自己预习,关于生字方面,需要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小组分工抄写出相关的语句,对字词句进行整理,当然一定要将字词句读熟、认过。

在课堂上也是让学生先在组内识字、读句,再进行分工后让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时候提倡学生进行生字归类:可以分形声字、会意字进行分类,可以分字的结构分类,可以用形声字对比记忆,也可以展示多音字的多音应用,还可以近反义词对比记忆。对于词语也建议学生分类展示:可以按照词性、词语类型分类如:AABB、ABCC、AABC、ABAC、AAB、ABB,含数字的、含颜色的、含反义词的的、表示表情的、表示心情的,表示动作的,描写人物的……对于包含生字词语的句子,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小组展示时,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建议他们把这些生字整合到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中。

不过,在我具体上整体识字课时,操作中还是感觉难度很大,其中字词的归类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应用展示的,但是将生字词整合到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中基本没有出现过,我想学生应该是不得其法,我先来设计整合效果会好一些。不过,整体识字后的课文学习在阅读理解上明显轻松多了。今后,我将继续思考改进整体识字课教学。

三、以文带文课可以这样上

1.能抓住本课讲了一什么事。在这一环节上,只要是锻炼学生的快速朗读培养,学生的短时记忆以及学生的复述能力展现,就能让学生受益。

2.抓住重点的句段,通过多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学生交流体会感受,做到以读代讲。在这个环节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从朗读中强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会体会加深,就不用老师来说。这样一来学生学得好,老师教得轻松。

3.学习了文后,又带上一到两篇文章,不作细细的分析,只是通过学生快速阅读,交流明白了什么?在文中批注自己的体会。

要注意在课堂中,应该少一些无休止的提问,把课上得精炼些,要敢于舍弃。

四、读写联动课型应用反思

读写联动课型对指导学生写作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现对具体的应用实施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学生的习作能力又直接地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出能“再现生活精彩”的好文章,都牵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而读写联动课型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随着课文的讲解学习,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体会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再进行合理的引导、指点,让学生加以应用,便能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其实,读写联动课型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写,就是重点关注了学生平时的小练笔,把这个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呈现,以保证其训练的效果。比方说在本学期教学人物描写一组课文时,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指导学生从中感悟不同描写对体现人物的不同特点有怎样的作用,进而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亲人、朋友,应用上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对其进行一个情景片段的描写。因为内容贴近生活,方法的学习指导比较到位,学生大都能写出不错的描写片段。总体看其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应用较好,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应用略差,这也让我找到了在今后指导学生描写人物时候的指导重点所在。这样的读写联动课就把小练笔的训练落到了实处,让我更明确了今后习作指导的重点。当然,并不是每一次读写联动课都能上得这样顺畅,在这一课型刚刚起步时,虽然我们确定了随文练笔这一目的,但是因为选择的练笔内容有时和课文内容相距较远,课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就没有很大的模仿、借鉴意义了,导致有时练笔效果不佳;还有的时候选择的课文练笔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相应的体悟、认识较少,不能激发其兴趣,也造成了练笔效果不佳。就在这些不如愿的练笔之后,我们通过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练笔切入点,找到了教学设计的不足,不断地调整、改进,才有了今天的一点点微小的成绩。

我想,我们绝不会停滞于此,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下去,做好读写联动课型的应用与研究,让这一课型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习作技能服务。

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 第5篇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由古今中外的戏剧和当代的电影所构成。阅读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习戏剧写作和表演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课时安排:

《雷雨》 2 课时,《哈姆莱特》 2 课时,《城南旧事》 2 课时 雷 雨 曹 禺

教学目标 : 1 .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2 .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 30 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 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 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

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四、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2)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 曹禺 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

曹禺 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 曹禺 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学后记】

解决两个问题: 1、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2、题目的双重含义。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shakespeare), 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 1564 年 4 月 23 日,巧合的是,又卒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戏剧的主题是,揭示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不相适应,在于他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抗争,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的”戏中剧”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剧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第6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 第7篇

要点精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演讲词: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史怀哲的《我的呼吁》,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这是高中阶段唯一的一个演讲词单元,主要应掌握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及要求。

1.关于演讲

演讲稿是为演讲所准备的书面材料,是内容的视觉化,是口述论文。而演讲,则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凡三人以上、有一定时间的个人讲话都可以称为演讲。演讲二字,可以说分为二部分,即演和讲:演——表像——整体——非理性——艺术生命体(人格力量等)讲——实质——道理——理性——艺术政论文(精神感召力)

演讲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但是,有的演讲重“演”,有的重“讲”。毛泽东的讲话以及他一贯的讲话风格,和周恩来的讲话明显不同。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逻辑的强大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迷人的蛊惑力,使人象“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动人心灵的程度。马丁·路德·金和史怀哲这两个人的演讲,正好是两种风格的典型。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而演讲稿的作用是:①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因为它是演讲的`底稿和依据。②细心推敲,表达完美。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来修改。③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要慢一些,大约250个字。用演讲稿可以控制演讲时间。

演讲的特点:①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目的是说服听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面对听众发表讲话,往往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苏秦、张仪在鬼谷子那里的毕业演讲,必须让老师感动下泪,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莎剧《凯撒》中,安东尼现场说法:他为国家如何如何,现在他倒在这里……现在他浑身是……他身上有几十处刀口….n而布鲁塔斯只能讲理,不会演,讲理的时候还不得不承认被杀者的功绩甚至冤屈。于是,公众在情绪的推动下赶走了布鲁塔斯一群。声人心通。声音传播速度最快。传播史上有一件趣事。美国广播曾播出一个“外星人攻占地球”的广播剧,尽管事先预告,还是吓得几百万听众惊慌失措。②变文字为有声语言。主要运用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慎用文语(古语和欧化语),作点缀之用。少用单音词。避免同音不同义或易混淆的词语。不随便用简略语。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气词。为了方便聆听,有些标点符号还要用文字代替,如顿号改为“和”,破折号改为“是”,引号表示否定时加“所谓”,括号补充另用文字说明等。③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这就要机智幽默,紧密联系听众和环境。正如周恩来:“走上坡路的人低着头,走下坡路的人仰着头。”里根:“我不会因为经验多而嘲笑对方年幼无知。”

总之演讲的特点可归结为:形象性、鼓动性、口语化、针对性。

2、演讲的分类:

政治演讲稿,包括竞选演说、就职演说、述职演说、政治动员、开(闭)幕词、祝酒辞等。

学术演讲稿,包括科研报告、学术讲座等。

社会生活问题演讲稿,包括演讲赛、巡回报告等。

教学演讲稿,教师用的有开场白、收束语、介绍作家作品以及进行思想教育的讲稿;学生用的有读书报告、问题辩论、专题演讲、论文答辩等。

法律演讲稿,律师常用。

3、演讲稿的写法:

①主题的确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在演讲中反复突出。使听众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提取主题,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适应群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如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针对美国社会种族的不平等,鼓舞人们进行非暴力的改革。如《我的呼吁》,针对我们世界所面临的威胁。如《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针对青年学生的使命与任务。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针对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②材料的筛选。一定要有材料,主要运用新的生活中来的事实材料。

大单元教学高中语文 第8篇

对高中语文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单元目标学习意识, 这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不少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单元教学。因此, 单元教学的起点应适当。在教学每一单元前, 我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 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 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单元时, 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和艾青等四个不同风格的诗歌, 利用本单元课文的特点, 分课概说, 从整体上对每一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明确每课的难点和重点, 同时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

2. 精思精练。

诗歌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品析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赏析诗歌精妙的语言和出色的修辞。针对诗歌中的问题, 结合高考对诗歌考查的特点, 对本单元的诗歌进行考题设置, 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系统归纳每一单元理论知识体系

现行课改区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内容特点来编排的, 一改以往老教材按照文体来划分的特点, 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课文之前, 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 归纳知识要点, 再运用高考考点及本单元知识在考点中应用的形式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

例如,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的一般属性, 二是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 三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精神,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 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 廉颇是军事家, 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 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 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 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从他们身上, 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 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 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 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与高考紧密结合, 能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三、教师时刻做好学法指导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的学习不能光靠课内, 还得依靠课外。课堂的语文学习是基础和前提, 课内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再通过课外的学习将能力加以迁移和拓展, 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在每进行一个单元教学时, 总会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

例如, 教读人教版必修1第二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 首先, 引导学生做好本单元的教学笔记, 教给学生把本单元最重要的字词, 最典型的义项和最经典的例句都在每篇文言课后练习中收录, 注意区分虚词的词性的不同等等。

其次,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解题技巧, 侧重指导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时, 讲究方法, 突出重点, 结合注释, 读懂词句, 把握要点, 理清思路。

同时学习本单元的课文, 要有“以史为鉴”的思想准备, 在学习中分析古代人成败得失的原因, 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他们的胆略和献身精神, 学习文言叙事散文的表现技巧。

四、归纳单元课文的写作特色, 做好写作训练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发展态势清晰地告诉我们, 要切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事、关注人文”。具体地说, 就是要求考生能撰写出具有“五性”的素质佳作, 即“时代性、社会性、应用性、思辨性、哲理性”。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 不难发现, 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 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 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 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为此作为单元教学,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单元课文的特点, 学以致用,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做好单元总复习

上一篇:《聪明的投资者》读书心得体会500字下一篇:年度安全隐患排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