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2024-09-02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精选6篇)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第1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倡导健康生活。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创造发展条件。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注重统筹协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

——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二)培育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进行市场开发,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壮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四)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交互融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

(五)丰富市场供给。

完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

(六)营造健身氛围。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政府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

(二)完善健身消费政策。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要加大投入,安排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税费价格政策。

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四)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

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创业孵化,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六)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

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七)优化市场环境。

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展。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展改革、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体育产业发展相关任务要求。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产业发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清理和废除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法规和制度。完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加强赛风赛纪建设。

(三)加强督查落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14年10月2日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第2篇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教研活动中教学团队全体教师认为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时代特征和课程特色内容应主要体现在“ 毕业有证书,上岗有技能”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教学,通过职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精品课建设旨在结合国内实际,参照国际标准,兼顾校内、校外实际,为吉利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为中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提供一流的培训;本着务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第3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实质在于搞清楚该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 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或其他工作等。但是无论如何,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本专业的性质和学科的基本要求。

2005年5月11日, 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 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专业, 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性质要求。例如,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0版) 》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 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三是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 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 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 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大学, 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方向和特色。

2008年, 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五十多年专业建设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其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师范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具备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能力。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这是专业定位问题, 也是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 又是追求专业特色的基础。国家实施“质量工程”, 进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就是, 要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 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 办出专业特色, 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 同时还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如果社会不认可, 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那么, 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2003年,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实验) 》。新课程改革提出, 教育要 “以人为本”, 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秋, 广西将正式全面启动新课改。然而, 与发达地区相比, “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受动性, 这是由于其地域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带, 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 这无疑会影响相关课改实践的尝试, 也影响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更新。因此, 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 适度倾斜课改政策, 也需要教育先进地区的帮助与合作。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群体既要立足现实, 又要勇于超越, 充分发挥主体性”[1]。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域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心理等, 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如风俗、语言等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民族关系对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 民族心理对学生学习心态与目的的影响等, 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1]。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省区, 现有十二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自己灿烂的本土文化, 其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都能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服务, 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 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 要适应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中学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成为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因此,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反映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要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 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努力开发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教材, 以满足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满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不同于特点。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 即质的优越性。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的。例如,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3]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型普适性人才。在此前提下, 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其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有积极开放、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4]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 这两所重点大学都不强调师范性, 而是强调普适性。原因在于, 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和“211”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不在于培养师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师范大学的老大哥, 然而, 它目前正在朝综合性大学努力, 争取打造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因此, 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趋于强调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 主要承担着广西中学师资的培养任务, 是广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因此, “师范性”培养方向是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 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曾六次更名, 八次迁址, 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 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 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 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抗战时期, 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 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 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 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 广西大学奉命撤销, 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从1943年到1978年, 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在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中, 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 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有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办学定位。早在建校之初, 第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杨东莼就指出, 学校是为了适应广西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而创办的, 是建设广西的柱石, 主要培养乡村教师和新型知识青年。1953 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新组建的广西师范学院以培养中学师资为目标定位。1983 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后, 学校坚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 九五”时期, 学校的定位是“建设成为广西中等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要基地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十五”时期, 学校的定位是“建设成为培养广西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成为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心”。2008年, 学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 在总结七十多年办学实践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和中长期总体目标——“立足广西, 面向全国, 放眼世界,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文化库和智力库, 逐步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外有一定影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5]

因此, 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建设国家特色专业过程中, 突出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和形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的基本知识、能力和品格, 获得教师从业资格。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师范性。要根据中学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谋划课程设置, 使学生所学知识体系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紧密对接。其次, 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着力培养学生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能力, 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自信地走向讲台,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最后, 要将专业学习与职业意识培养相结合, 开展职前职业意识教育, 向学生灌输教师职业理念。总之, 要从办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师生行为、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渗透以“师范”为中心的特质, 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2]蒋士会, 覃伟合.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N].广西日报, 2011-08-24.

[3]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网, http://kczx.whu.edu.cn/Able.Acc2.Web/Page_SpecialtyHome.aspx?ID=308.

[4]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网, http://phil.bnu.edu.cn/.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2]贾荣圣,常康,徐志成,等.倡导美德善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以泰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选择为例[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2014,11:159-160.

德国专业申请专业指导 第5篇

留学国家:欧洲

举办城市:北京

举办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国中商业大厦

开始时间:08月11日 14时00分

预约热线:400-088-6518

德国400多所大学向中国学生全面开放,留德热即将拉开帷幕,学生们开始了APS材料准备,我们为学生解析APS的难点以及复习经验,给学子们指导详细的`留学规划,以及专业和大学的推荐。

讲座内容:

1.APS的难点所在及复习经验

2.德国留学专业选择及大学推荐

3.怎样制定详细的留学规划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第6篇

课题组1 课题负责人: 方 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课题组成员: 潜 伟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

赵兰香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曾国屏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吴 彤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刘建华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 曲用心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 吕科伟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

报告摘要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相关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能够适应到本世纪中叶的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是:国家推动、全民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科普教育、持续创新。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六个坚持”:坚持政府推动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坚持统一标准和分地区分人群相结合,坚持国家目标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坚持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相结合,坚持连续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课题组2 课题负责人:袁江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课题组成员:刘晓君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 王扬宗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李根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罗兴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报告摘要

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国际社会关注、启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进程、了解相关行动计划之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赖以确立的历史文化背景。本课题将以我国现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铸为背景,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围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问题展开系统的理论思考,以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的组织实施原则。

本课题分为以下4个子题:

子题0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之理论背景研究

子题1 美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以2061行动计划):其发生背景、行动理念与组织实施原则之分析

子题2 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解决公民科学素质问题? 子题3 第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之探讨

子题0: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之理论背景研究

今天,科学成了任何现代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基础之一。今天的人类文化从整体上讲是一种以科学为其最突出标志的文化,是“科学文化”。现时代是科学文化时代。发展科学事业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社会需要及国家发展需要,成为一切传统社会告别前现代同时转向现代的必由之径。

科学已如此深深地渗入了现代社会,渗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这种情形下,不了解科学的人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文盲”。加深对科学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理解,不但有助现代人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有助于现代人确立更全面、更富于价值的人生观与生活方式。

当科学与创新这两大热潮在20世纪后期全面汇流,现代人也对于传统的科学进步观所提出了以下一种修正答案,这种答案是说,知识(不只限于科学知识)的(组织化)生产与(社会与文化)运用,是(现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动力。在此答案中,“知识”取其广义的含义,包括一切形式的人类知识;当然,科学技术知识,在其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现代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提出了新的设想,这就是,要促使人类社会发展成为建基于知识的社会。

在过去的10年里,提高全民或绝大多数公民科学素质的问题,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众多公民的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预想、对科学技术进步论和科学组织观的变化、对科学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的重新理解。公民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且是进行文化改良的路径。

子题1 美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以2061行动计划):其发生背景、行动理念与组织实施原则之分析

美国制订、实施2061行动计划,是为了应付未来的挑战,巩固其在世界科技、经济乃至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领先地位。2061行动计划凝聚着美国人对于未来美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蓝图,并体现了实现此蓝图的根本路径: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2061行动计划”的基本理念深深地植根于科学技术推动论。制订、实施2061行动计划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坚持科学技术推动论,坚持科技立国、教育立国原则,为此,它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智力资源,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强化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给全体公民提供接受公平的科学教育的机会,给他们以公平地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改良美国社会与美国文化。

子题2: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解决公民科学素质问题? 日本目前尚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但它已在以往的(科学)教育实践、科学普及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中,以务实的态度、以多种路径,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自明治时代以降,日本一直奉行科学技术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战略,于19世纪结束时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并且使其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实力)在20世纪后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基于这些社会实践,日本政府及有识之士已充分地认识到: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国民来说,科学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国民素质;因为若不具备科学素质,日本国民就不能有效地参与科技决策。如果国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利用作出了恣意选择或非理性判断,就可能导致技术开发费用过高、将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强加于科学等问题,进而阻碍国家的发展。只有在国民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才能够获得长足发展,科学技术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智力资产的认识才能够得到普及,科学技术人才的创造性和独创性才能获得恰当的评价。

子题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之探讨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的公众科学素养指标对18~69岁成年人的科学素养状况组织的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外,我国尚没有真正实现普及高中教育。从对一些农村青少年就学率调查来看,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小学就学率约为98%,初中就学率约为70%,高中就学率大约只有15%。而且,我国高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均采用分科教育形式。高中文科生除学习数学以外,不再专门学习科学课程。因此,可以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规模,以适应在我国全面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行动计划,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均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基旨,其一,通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扩展国家科学技术的人才库,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其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极大地改善公众的决策素质;政府和行政机构对科学有较高程度的理解,必定导致更为完美的科学政策的产生。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是: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实现我国在21世纪的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制度化方式付诸于实施,面对全体公民进行理性启蒙,以建设强大的科学技术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促使中国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以重铸中国文化,将科学的智慧深深注入古老的中国,提升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力,促使古老的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再次屹立世界东方。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以制度化的形式推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改造是一场历时甚久、需要巨大投入、需要社会各方面全面参与同时其意义亦极为深远的社会-文化改良工程。国家应该在启动、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真正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付诸于实践,就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展开相关的建设工作。|我们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建制化驱动路径,成立一个常设性的、国家级的、由国家领导人出任负责人的机构及其下属研究室,负责管理、协调我国教育、科技、科普等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负责对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进展进行全面评估,负责培养能够担当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教师与科普人员;与此同时,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创办相关的研究刊物。

◆修正我国传统的科学观,在思想领域确立整合型的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观 ◆以人为本: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本身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 ◆实施科学教育改革 ◆公平与平等性原则、◆坚持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原则

◆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对2049行动计划的政策性建议

(1)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在其启动时期,应采取一种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化形式来进行。

(2)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一定要注意人性化目标与国家目标相结合,这是有效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上一篇:中西婚礼文化差异下一篇:也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