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24-07-24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选6篇)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1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前些年东欧国家、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国家搞私有化运动,结果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分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甚至造成社会**。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搞私有化最终将会导致少数人拥有大量资本和地产而大多数人陷于赤贫、社会主义制度将难以继续存在。因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

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也不是理论上的按劳分配,它受到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是不纯粹的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制所有,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这里,对财富的生产有用和被排他性地占有,是两个必要条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即这两种分配方式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关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

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应当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因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周密详述地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以外的因素只是条件而不是源泉。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侧重于体力劳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科学意义,今天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但还是讲的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时间不存在任何的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正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胡锦涛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业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量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中央

工业化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工业现代化,是指把工业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之上,使工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通过实现工业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工业时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以及社会为之付出的惨痛代价。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

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所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化需求机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胡锦涛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波动加大,过分依赖外需势必削弱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改革开放30年,长期积累的机构性、深层次性矛盾尚未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和技术支撑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个中国矛盾和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新的优势,必须加快转变解决发展方式,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臵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科

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继承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2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掌握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识记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定的用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的理论,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教学难点:

1.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3.对姓“社”和姓“资”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歌曲《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介绍的是一位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总设计师的千秋伟业,人们用歌声赞颂这位时代伟人,他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就是邓小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课。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5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我们在全国各地,大小城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语:称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做了哪些工作?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通过阅读课本48页到49页第一目内容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生阅读并交流)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大屏幕展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师:(1)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邓小平的指引下,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初期

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生介绍)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所强调坚持的,而违背了四项基本原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如今,思想基本原则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现在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3)中共十二大

你是怎样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书本的经验)

(4)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在十三大上阐明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把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你能不能对号入座?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也即将实现,而第三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也将实现,大约还需要50年的时间,而这50年正是我们这些人大显身手的时候,现在我们来畅想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50年后,当我们的第三步目标实现之时,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将是什么样的?(生交流)

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并为此努力着。

师: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经到深圳视察,对深圳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1992年,邓小平再次到南方视察,这时的邓小平88岁,已经退休,那他到南方去干什么?旅游吗?请大家通过阅读49页中间一段的内容来帮我解答这个疑问。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生交流)

师:有人认为建立经济特区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很多人顾虑重重,束手束脚,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这里有一些邓老南巡时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不过在看的时候有个要求:请你注意,邓小平在他的南巡讲话中阐述了哪些观点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播放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特区姓“社”不姓“资”;基本路线要保持一百年不动摇;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师:邓老在深圳仙湖园看见了一种名叫“发财树”的植物,当他的女儿对他说:“以后我们家也中一棵”的时候,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这句话表达了邓老怎样的心愿?(希望全国人民都富裕)

师: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稳定了人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巡讲话后,邓小平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板书:邓小平理论形成)这一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邓老南巡讲话时阐述的观点,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著名观点?(生交流)

我这里有一些,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哪个观点最赞赏,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

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那邓小平理论是如何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呢?请大家通过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来归纳一下。(生交流)

师:主要有两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

师: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还有哪些内容?(十四大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邓小平逝世)

课中反思:

本环节理论性太强,教材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教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到位。

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师: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总设计师却为此倾尽了心血,1997年2月19日,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邓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举国悲痛,从中央到地方,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总设计师走了,但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大将他的理论写进了党章,人民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心上,每年的2月19日,深圳的群众都会自发到邓小平塑像前献花,以抒悼念之情。邓小平生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听着这样的话语,想着邓老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生交流)希望邓爷爷的精神能永远地激励和鞭策我们前进!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51-5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学习题纲开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填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点,然后串联各知识点形成体系。但是,我发现学生反映不是很好,于是课后反思发现过程中还是理论性的问题难以解决。我调整了一下方案,先提问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用板书标明,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进行归纳本课的会议重要知识点,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我设计了问题:“我们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有问题串联知识点,构成知识体系。这样把课堂变得活跃了起来,使学生们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结果,时代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对这种理论性问题的了解。

附:小测题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前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产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段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实践 B.阶级斗争 C.经济 D.政治

3.作为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有许多理论的创新,在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出他的创新思想的理论有()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 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应该是在()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D.1997年中共十五大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6.阅读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选自《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

(2)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3篇

(一) 我国的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吗?

有的人认为美国民主是真正的民主, 中国的议行合一、多党合作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 这是非常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当然, 美国的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一个典范, 他强调选举, 强调对最高领袖的选举, 强调监督, 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 有很多优点。同样, 民主也具有普遍性, 比如“少数服从多数”“民主要讲程序”等等, 但民主也有特殊性, 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民主与英法民主各具特色, 那么我们搞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特点而具有中国特色呢?对民主的价值追求, 中西是一样的, 大家在追求同一个目标的时候, 具体是走山路, 还是走水路, 应该根据各自的位置和各自的特点来确定。

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中指出:“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

那么, 民主究竟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民主的本质是“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所以, 我们认为, 我国的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的形式是用来管理政治的, 从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来说, 政治天然是精英的, 而民主天然是大众的。政治是什么?孙中山先生融合东西方观点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 就是政治。”所以政治有专职政治与民主政治等的区分, 民主政治就是用民主的方式来治理政治, 就是大众如何从普通人中找出精英, 使精英代表大众的意志, 并对精英实施监督, 对精英的行为实施纠错的过程。

所以, 我国的民主政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 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 通过区域自治等形式, 来治理政治, 通过人民所拥有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等来实现政治的治理, 符合民主的概念和特征。

(二)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不如西方民主模式好?

毛泽东同志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民主思想迅速传播, 形成了西方民主的美景, 那这个美景究竟怎么样呢?

美国的政治学家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政府与政治》里有过生动的描绘:“在这里, 民主平等的理论是不灵了。虽然谁最有钱谁就稳操胜券未必尽然, 但是谁要是没有钱就休想获得任何重要的职位, 这可是千真万确的。”西方民主是昂贵的事业, 选举是金钱的打拼。

西方国家政府的被迫关门, 议会的群殴事件, 实质是各个不同的政治权力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 常常造成一些重大问题议而难决, 决而不果, 形成了严重内耗。

美国的三权分立, 有制衡的作用。但美国总统威尔逊说:“三权分立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恰恰是功过参半。由于权力分散, 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力太多, 所以行动不够敏捷。由于程序复杂, 所以运转不灵, 效率不高。”如何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 是当代西方民主面临的一大难题。

实际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

离开中国的国情, 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拉美国家照搬西方多党制, 造成政权更迭, 军事政变频繁, 经济始终处于低增长与负增长。非洲国家搬用多党制同样引起政局混乱与冲突, 给非洲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戈尔巴乔夫推行了西方多党制和民主化, 最终造成苏联的解体。

理论与实践证明:西方民主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但不可照搬照套, 相反, “中国特色”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引起西方人的深思。

(三)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为什么要与民生相结合?

民生不是民主, 为什么我们老是强调民生?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式: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的总和。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当代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目前的动力不足而阻力强大。培育改革的动力应从民生入口, 培育中产阶级和促进公民社会成熟。那么如何改变民生?说到底来自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由市场经济所孕育的文化与结构来决定。

(四) 为什么产生对民主建设的模糊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科学的理论, 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为什么还存在着困惑或存在着模糊认识?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 尤其是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还有待加强。由于法制不健全, 法制观念普遍淡薄, 不能保证现有的民主制度得到很好执行, 从而损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声誉。

什么叫模糊认识?实际上就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非主流观点。我们称之为“模糊认识”。因此, 所谓模糊认识, 实质上是民主政治理论争鸣, 建设模式、建设途径交锋的必然现象。

要消除“模糊认识”, 就要充分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性,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不能停滞, 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 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二、对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两点思索

(一)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搞好党的建设

搞好党的建设, 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搞好党的建设, 才能实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具体来说搞好党的建设, 才能实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搞好党的建设, 才能实现“有序民主”的逐步推进

(二)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看就是两个字———规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就要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规律和特点,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善于把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 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水平。”民主政治的历史表明:民主是需要学习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 才能掌握民主的规律, 换句话说, 民主政治需要学习和训练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规律。比如:合作与妥协不仅是法治的内在规律, 也是民主的内在规律。没有合作与妥协, 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不能搞好民主政治的。因此, 我们要注意营造民主文化, 培育民主精神, 传播民主价值, 进而掌握民主的本领。

怎么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呢?

1. 扫除封建主义残余要彻底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 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

这些封建残余归纳起来看, 第一就是宗族观念, 第二是家长制, 第三是任人唯亲, 第四是官本位, 第五是官商一体, 第六是封建迷信等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残余中茁壮成长, 扫除封建主义残余任务艰巨。

2. 汲取资本主义精华不照搬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4篇

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工具

美国是今日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美国崛起的进程中,大型跨国公司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1997年美国占175家,1999年为179家;在全球前10大公司中,1997年美国占4家,1999年占5家。而世界经济命脉在哪里呢?正在大型跨国公司的手中,他们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总值和1/2的国际贸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轨道上运行。放眼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企就是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一直阔步前行。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9家国企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更是位列前十。这59家国企中,除当年新增的10余家,都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尤其是中央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活力与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虽下降30.8%,但上交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7%,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正是因为国企的高速发展,才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可以看出,没有企业的崛起,就不会有大国的崛起,这一点毫无疑问;没有大国的崛起,亦不会有企业的崛起,这一点亦毋庸置疑。

国企发展改革的回顾

在新中国的头30年,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等弊端。所以,国企改革成为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由于当时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不复存在,集体经济除农业外所占比重也不大,国有经济不仅占主导,而且数量上也处于主体地位,绝大部分工商企业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业的效益如何,直接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同时,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因此我们就把改革的侧重点放在了“搞活国营企业”上。通过“扩权让利”,实施承包经济责任制,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外开放,搞活整个国民经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与之相适应,“国营企业”这一概念逐步为“国有企业”所取代,“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也逐步取代了“搞活国营企业”的提法。主要采取“抓大放小”,改造或转让困难国有企业,开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无论是搞活国营企业还是搞活国有企业,都是把着眼点放在单个企业上,特别是效益差的企业。于是,在实践中,国企改革实际上成了挽救亏损国有企业的过程,许多改革措施也往往不是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是“减利、免税、停息”等“父爱主义”的救济行为,而对于那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则关心甚少,甚至“鞭打快牛”。其结果是效益差的企业没救活,效益好的企业也被拖累,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扩大,搞活国有企业的希望并没有实现。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为人们观察国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国有企业,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应当把各种企业置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而不能厚此薄彼。在平等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国有企业,会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流行了起来。这一提法和“搞活国有企业”的提法相比较,其积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它把国有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实践上,它使人们不再把眼光仅仅局限在那些亏损国有企业上。特别是这一提法,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资本经营、资产重组,特别是“抓大放小”等改革策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依据。

第三阶段也应是前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后阶段。国资委的成立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的一体化和集中化,隔开了其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层面的责任清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改革的活力。“兼并重组”、“整合”取代“拆分”、“消除垄断”成为国企改革的主题词。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诸如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集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

经过多年多轮改革,从“国营”到“国有”再到“国资”,企业属于国家的所有权没有变,变化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应该承认,中国近些年创造出来的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经济的壮大。国企的发展与改革,给予我们的是中国式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中国梦想实现的道路。

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八报告中,“改革”一词被86次提及。以至在外媒眼里,这是一份“执政党发出的改革攻坚令”。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国企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nlc202309020447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国企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六点入手:

明确界定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进一步的改革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明确分类,进而明确界定国有经济的布局领域,以及各领域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开放程度。国有经济布局应该集中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事业、高科技支柱产业等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和布局界定,对下一步改革极为重要。

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明确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管理者的定位。下一步改革要按国有经济布局和国企分类对国企进行分类管理,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经过改革和调整,我国国有企业在治理机构设置上基本完善,但机制上和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政治化,领导政治身份等。要通过权力分离(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权力制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的具体举措,既要避免出现国有资产处置不当(流失)、“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又要避免职责不清、权责不清。同时要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必须正确处理“老三会”与“新三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组织的职能定位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进而充分发挥“老三会”和“新三会”的积极作用。还要规范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放在流程和程序的规范上。在明确权责边界的基础上,要重点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使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

调整治理结构,适度开放产权,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在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适度开放产权是国企深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要根据国家经济总体布局,从国有独资向国有独资、股权多元化转变。在竞争性领域适度向民营企业开放产权,非资源类产业开放力度应该加大,但必须继续保留国有控股形态。

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确保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经营和用人权得以落实,推进“四个转变”。即准入标准向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转变,选拔方式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任用程序向依法分层分类聘任转变,管理方式向职位职责契约化管理转变,加大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产权紧密结合。为避免国有资产遭受巨大损失,使之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应将企业的产权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更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法规还没有一个说法,是未来亟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目前,国家开展的股权激励办法主要是奖励股权、送股权、出售股权等等,技术折股方式只包括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不包括在内,范围小而窄。要针对产业布局和不同类别国企的情况,适时改革考核、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有企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者,应关注的就是企业的生命,凭借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使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应正视他们所做的贡献,予以适当的补偿。

加大市场化改革,提升国企创新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主力军应该也必须是大型国企。因此,国企市场化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很难真正参与全球化,更难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拉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市场,引领企业创新的最有效内在动力也来自市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在目前的产权架构下,创新力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运营缺乏透明度,长官一言堂,各个组织缺乏独立性。这样很容易走两个极端的倾向,一种是一把手把创新作为升迁的“形象工程”,另一种是不注重科技投入,把资源和精力过度投入横向规模扩张和纵向产业链延伸。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即使政府大规模科技投入也作用甚微,政府的投入只会变成“填钱”,更谈不上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在放手同时引导企业的管理、经营、投资、投入、人才等等都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和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一样,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的未来,我们从来都不缺少信心。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主体要从计划的轨道转向市场轨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国有企业一定能在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中实现历史新跨越。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5篇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研究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经验

5、坚持共产党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关系

6、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7、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8、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9、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路径和基本经验

1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关系

1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13、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5、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关系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研究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3、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4、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5、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研究:

(1)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研究(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研究(4)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研究

(5)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研究(6)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研究(7)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8)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研究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研究

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健全依法行政的决策程序、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4、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5、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制度建设

6、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7、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8、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9、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10、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11、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2、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研究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3、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4、推进严格司法与改革

5、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

6、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7、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8、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责任追究制度

9、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10、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11、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研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3、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4、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5、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6、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7、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8、健全和完善依法维权制度和化解纠纷法治机制

9、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1、建设立法、执法、司法等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5、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6、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研究

1、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5、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6篇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名族意识、名族心理、名族品格、名

族气质的总和,是名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名族文化最本

质、最集中地体现。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名族精神。这个名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

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

辟了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有着它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当今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下矛盾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

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民族精神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

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

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

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

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仅

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指民族精神的失落。

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

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

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了、创造力和凝聚力治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当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健身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名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名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上一篇:《水浒传》第三回读后感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