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2024-06-19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精选6篇)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第1篇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这部小说最感人的不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在于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翠山父子,武当七侠间的兄弟情谊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无忌虽不是英雄,但我们反而觉得他更为亲近,更为可爱,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一样的缺点,有一样的无奈,他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而且是那种善良的,又可以帮助我们的朋友。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里篇幅最长的两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结构宏伟,人物众多。刻画最为显著的还是里面的三位主人公——顶天立地的萧峰,痴情善良的段誉,浑金璞玉的虚竹。“天龙八部”在佛学上指的是世界上的芸芸众生,而整部小说里透露出一种“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思想,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的所谓的恐怖与怜悯。正好验证了西方哲学中关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的理论。

《笑傲江湖》中的“笑傲”指的是一种乐观超越的态度,用这样的态度来笑眼看人生,笑眼看江湖。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令狐冲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隐士。他虽然从小接受规规矩矩的教育,但不符合他的个性,所以他不自觉的喜欢结交朋友,喝酒,说话也很随意,这才是他的本性。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反面人物的刻画,通过反面人物的塑造来揭示人性恶的一面。岳不群是一个伪君子,左冷禅是一个恶人,而东方不败是一个病态的人,被政治虐杀了人性。反面人物的刻画中还体现了金庸的人性观: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的的人性辩证法。坏人并不是一直都坏,好人也会变为坏人,人是在逐渐转变的,而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又是权力对人性的腐蚀,这就体现出政治对人的束缚,道出了政治的可怕,可以说这部小说把专制体制批判到了极致,反而更像一部超越武侠小说的政治小说。这就是一部呼唤人类自由天性,批判人被政治异化的伟大政治寓言。

令狐冲:浪子风姿 英雄本色

西晋皇族欲向阮籍提亲,阮籍大醉三个月,媒人不得与言,废然而返。令狐冲拒绝当日月教副教主,情形与阮籍相似。只是令狐冲是正面跟任我行发生冲突,情势更加惊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与令狐冲的言辞交锋,是金庸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段对话。

令狐冲得上官云赠“寿比南山,福泽无穷”四字,忍不住嗤一声冷笑,“委决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无犹豫”,说出两件事:一是决不能将恒山一派带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将其女儿盈盈许配给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应,眼看可以两全其美,令狐冲却还是拒绝加入日月教,并决心与任我行“誓死周旋”,说得斩钉截铁,绝无半分转圜余地。“一时朝阳峰上,群豪尽皆失色”。

当时任我行扫平五岳剑派,“炙手可热势绝伦”,要恒山派全军覆灭只是举手之劳,但他对令狐冲除了威逼,还有利诱,授以高位,视作接班人,许以女儿,答应传授消除异种真气的法门,应允保留恒山一派,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即使惊才绝艳如东汉蔡邕,恐怕也要为之感动,会像哭董卓似的要报答“知遇之恩”,令狐冲却不为所动,原因何在?

《绣花》一章中,令狐冲有段内心独白:“即以当世之士而论,向大哥、上官云、贾布、童百熊、孤山梅庄中的江南四友,哪一个不是奇材杰出之士?这样一群豪杰之士,身处威逼之下,每日不得不向一个人跪拜,口中念念有辞,心底暗暗诅咒。言者无耻,受者无礼。其实受者逼人行无耻之事,自己更加无耻。这等屈辱天下英雄,自己又怎能算是英雄好汉?” 推而广之,屈辱人,自己又怎算是人?令狐冲岂是这样无耻之徒?“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二十个字,用在令狐冲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书中写令狐冲,最出彩的两处,除《拒盟》一段,还有为救仪琳而与田伯光斗智斗勇的部分,尽管通过仪琳之口叙述,虽多方照应,技术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令狐冲的潇洒倜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令狐冲其人,小聪明是有的,华山面壁后,剑法可算独步天下,湖底脱困,内功也极其深厚,但他一没有王重阳的雄才大略,不是统帅之才,二没有萧峰的天生豪气,有时倒与无赖相近,三没有郭靖的凛然正气,即使岳不群并派,也有点无可无不可。对华山派还有那一份血诚。

这正是浪子的处境。他虽被开革出派,却一心梦想重入华山派。浪子总在流浪,却一心想家,浪子一心想家,却总在流浪。本文开头我以阮籍比令狐冲,正因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惊人相似。这里不能不提到嵇康,倒不是《笑傲江湖》之曲与他有关,而是他“非汤武而薄周公”,看似名教的叛徒,实际上是忠实的卫道士,他是时代的浪子,正如令狐冲是“江湖”的浪子。在秩序违背人性时,他们以挣脱和破坏秩序的方法维护理想中的秩序,这是浪子存在的意义。在小说中可以喜剧收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以悲剧了结。

《鹿鼎记》是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与以往不同的是主人公并不是一位大侠,相反却是一位不学无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流氓无赖,如果一定要称侠的话我们可以称其为“反侠”。小说里也刻画一些英雄豪杰比如说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但这些英雄都不能实现他们的胸襟和抱负,最终还落得了一个死不瞑目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堂堂正正的道德主义基本无用,而恰恰像韦小宝这样的实用主义的人却能飞黄腾达。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除了韦小宝外,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康熙,康熙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来渲染刻画的,他是一位精明强干,宽厚仁慈的君主,他与韦小宝之间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不是简单的敌我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兄弟关系,而是这几种关系的交叉综合。康熙与小宝其实反映出人的两面性,康熙虽然是一位精明的君子,但他不自由,康熙遇到小宝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人性的解放,他可以肆无忌惮地骂出一句“你爷爷的”,而到其他场合又得恢复那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所以他羡慕小宝那种自由随意的生活。而韦小宝则表现出人的低层状态,他羡慕那种正直高尚的人。这也反映出人性的两面性,而这两面有时又是很矛盾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在这部小说里也蕴含着深刻的批判思想,那就是对中国社会体制与国民性的批判,这一点继承了传统的五四精神与鲁迅精神,除了国民性批判外,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反思,为什么那些正人君子,风流才子在事业爱情上不能成功,而像韦小宝这样的流氓无赖却能一统天下,事事如意,很典型的就像《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先失去霍青桐后失去香香,该爱的不敢爱,该争取的不敢争取,最终是一无所有,而像韦小宝这样的人死皮赖脸的却都能得到。这也说明了我们民族缺乏那种锐气,那些朝气,那点血气。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一点决断,有一点担待,有一点倔强。

金庸小说里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大侠”的塑造,而这个侠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像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侠是“侠之大者”充满了儒墨两家的入世精神,而像杨过、令狐冲这样的“游侠”则是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除了这两种侠之外还有“伪侠”如岳不群,“无侠”如《侠客行》里的石破天,“反侠”如韦小宝。“侠”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牺牲自我,救助他人的高尚情怀,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呼唤的一种精神。有些人认为侠义精神不符合现代的法制时代,其实侠义与法制并不冲突,一方面社会需要法制规则,但同时这个社会也需要正义,特别是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正义来主持公道,而正义自在人心。

金庸的小说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每个主人公身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传统思想烙印。金庸的早期作品中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这个时期的作品里描写的主人公多是年轻气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侠之大者。如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这也与我国50年代的国民面貌相契合,那个时候新生的共和国正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朝气。而到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失误与曲折,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与反思。人到中年的金庸这个时期的作品透露出道家与佛家的思想。这个时候的主人公也不再一味的为国为民,他们会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杨过,张无忌都是这样,他们最终选择了归隐,离开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江湖,留下了仍然充满了苦难的世界。金庸后期的作品却又充满了佛家的冤孽思想,《天龙八部》就是最好的体现,每个人都是有冤的,每个人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萧峰曾发过誓不再杀人,却在聚贤庄一战中枉杀那么多英雄豪杰,段誉与好几个女孩情愫朦胧后来却发现都是他妹妹,而立志要当一个好和尚的虚竹却破了各种戒律,这里也恰好与西哲里人类生存荒诞性的思想不谋而合。佛学里认为练武功只是为了更好的修习佛法,就如“过河拆桥”一样,武功只是那个桥而已,一味的追求武功反而会丧失人生的目标。就像鸠摩智一样,最后在“枯井底、污泥处”被废武功后终于大彻大悟,最后成为了一代佛学大师。其实整部《天龙八部》就是一部研究佛学的经典之作。处处散发着佛学的思想光芒。

金庸小说里的爱情也是写的十分深刻,爱情之深,爱情之广,爱情之奇都写得淋漓尽致。他把爱情上升到宗教的程度去拷问爱情本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们是不是与小说里的主人公有一样的感受呢?

金庸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批判思想,既包括政治批判,也有民族批判与国民性批判,还有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批判,这种批判思想在金庸后期的小说如《笑傲江湖》、《鹿鼎记》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为什么金庸的小说里塑造了那么多大侠,而在最后一部小说里却塑造了一个反侠的角色,这让很多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而我恰恰觉得最后一部《鹿鼎记》才是最精彩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最厉害?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什么刀什么剑,不是什么武功,最强的是谋略智慧,洞悉他人的人心才是最强大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第2篇

金庸书名对联:

上联:飞雪连天射白鹿,

下联:笑书神侠倚碧鸳

各个字多代表的作品: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

飞在感情之天空,仇人与英雄

雪山玉璧定良缘,生死何去从

连城剑宝藏秘密,澄清江湖风

天地豪情谁动容,命逝宝剑锋

射大雕喜结良缘,善恶互针锋

白色良驹奔苍田,少女远望空

鹿鼎爵七女联袂,黑白皆擅攻

笑天涯二人归山,外物皆成空

书翻剑挥红花雄,世事无常中

神剑挥落人心悚,侠侣过尘空

侠人二雄神掌落,扑朔迷离中

倚靠丈夫隐避世,青山携兰空

碧血南天兴复志,壮志终成空

鸳鸯宝刀芒光显,天下无敌锋 横批:西子棒心黯然去,秋波转水中

黄药师

碧海潮生难掩痴心一片

落英缤纷终埋玉人灿烂

横批:谁明我心?

欧阳锋

半生险恶却有义子如此

倒走九阴反成奇功盖世

横批:有待后人

令狐冲

笑傲江湖吟九天

怎堪难对心中意

横批:究竟爱谁?

张无忌

宝刀屠龙有九阳护体敢叫乾坤大挪移

倚天争锋兼圣火无敌难明元璋虎狼心

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研究 第3篇

一、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

人们常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 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2]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作品的阅读持续时间会有这么长, 覆盖面会有这么广, 读者群会有这么多, 修订之后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一) 阅读的基本情况

1. 阅读持续时间

从1955年金庸创作《书剑恩仇录》起, 其武侠创作经历了18年。人们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保持着一种几乎从不降温的热情。曾经有媒体批判金庸已经被世人遗忘了, 但是2014年3月10日, 百度贴吧的400名网友为了祝贺金庸90大寿, 用手抄《金庸全集》的方式攻破了这样的言论。可以说对一位作者作品的阅读热潮能够持续半个世纪还多的现象是不多见的。

2. 阅读覆盖地域

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 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很早就有了翻译成当地语言版本的金庸武侠小说了。严家炎先生指出:“1991年我到新加坡参加国际汉学会议, 坐在出租车上, 听到的就是《鹿鼎记》的华语广播。”[3]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金庸武侠小说还被翻译成了越南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等, 在东南亚广为流传。

20世纪80年代末, 韩国有12家出版社盗版翻译了全部的金庸小说。本世纪金庸正式授权韩国出版社出版韩语版的小说。日语版本的金庸小说始于1996年德间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 此后该出版社发行了所有的日语版的金庸小说。

与此同时, 大洋彼岸也不乏金庸文学的爱好者。金庸小说的英译本最早见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雪山飞狐》;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2004年分别发行了英文版的《鹿鼎记》《书剑恩仇录》, 尤其是《鹿鼎记》多次再版。2004年法国巴黎出现了法语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该小说的成功翻译获得了法国总统以及文教部的嘉奖。

除此以外, 网上不乏文学爱好者和优秀翻译学家对金庸小说进行了不同语种的翻译, 这都说明在不同地域金庸武侠小说均有一定的阅读市场。

3. 阅读涵盖人群

李文庸说:“看金庸的小说, 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 不看金庸小说, 是人生的一大损失。”[4]可以说从阅读金庸小说所覆盖的人群上来说, 这样的判断丝毫不过分。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人群数以亿计, 跨越不同的文化层次, 跨越不同的年龄段, 跨越不同的职业专业。从欣赏的年龄结构来讲, 金庸武侠小说既有90后的青年一代, 也有由金庸小说伴随长大的70后、80后, 还有50后、60后, 甚至是年龄更大的读者群, 这样“老少通吃”的文学作品也不多见;从读者的文化背景上来看, 有贩夫走卒, 也有文学巨匠, 还有政界要员。

1973年金庸的书尚未在大陆通行之时, 邓小平就曾经委托他人从境外带来了一套《金庸全集》。邓小平读金庸的书并不是用来消遣的, 他经常把自己的人生境遇与书中人的经历相互印证, 以求得人生进一步的思索。蒋经国先生生前也是很爱读金庸小说的, 他的床头必放之书就是金庸小说。

政治家喜欢读这些书, 文学家、作家甚至是科学家也都喜欢读金庸武侠小说。红学研究者冯其庸先生和他的夫人都是金庸迷, 其他诸人如陈世骧、夏志清、余英时、宗谱、李陀、杨振宁等人全都阅读金庸小说。严家炎先生在《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中都已经详细列出, 此处我不再一一赘述。

(二) 文学阅读的影响

1. 版本改动的影响

金庸作品截至今日有三个版本。

一个是当年连载时候的原本, 林保淳称其为“刊本”, 这是金庸武侠小说最初的面貌。金庸1972年创作《越女剑》的同时开始对自己之前的小说进行整理, 直到1980年将其小说全部修订并集结为《金庸作品集》, 授权出版社进行出版, 此即80年代的“修订本”。这个本子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 这一版本在大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金庸在授权三联书店之前曾经授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的《书剑恩仇录》) , 在香港由明河社, 在台湾由远景出版社 (后来远流出版社加入进来) 分别负责出版。20世纪末, 金庸从1999年开始再次修订其小说, 这个过程持续到了2007年, 是为“新修版”, 这次修订的版本在大陆由广州出版社 (实际上是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 , 在香港由明河社, 在台湾由远流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

金庸两次整体修改自己的作品, 全都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 也全都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一次修改由于是将报刊连载的出版成书, 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面世需要做了比较大的改动。首先, 从形式上来看, 章节回目作了调整, 比方说《书剑恩仇录》从原来的40回改成了20回, 基本上两回合成了一回, 同样其回目名称也就从原来的一句变成了对句形式。《鹿鼎记》则由开始的22回改成了50回, 新的回目全部由作者先祖査慎行的诗句组成。其次, 在情节上作了必要的删减,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删除了秦南琴的角色, 将其与穆念慈合二为一, 因此《神雕侠侣》也做了相对应的改变 (秦南琴是“刊本”中被杨康玷污了的女子, 即后来杨过的生母) 。再次, 金庸在修订本中更加重视历史背景的描述, 金庸本人在《鹿鼎记》后记中都说自己的作品“毋宁说是历史小说”。

世纪之交, 金庸先生再次全部修改自己的小说, 由于“修订本”已经流传了20来年, 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这次修改在“金庸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比方说《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外祖父由无崖子变成了丁春秋, 《射雕英雄传》中加入了黄药师和梅超风之间的情愫等情节, 让很多捧着金庸的书长大的一代难以接受, 但是“新修版”的修订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 “新修版”的人物形象的走向更加明确, 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比方说《天龙八部》的结尾部分, 王语嫣没有嫁给段誉, 而是守护着自己一直深爱的表哥慕容复, 这个改动还是比较符合王语嫣之前的所作所为的。枯井底下鸠摩智可以顿悟, 但是爱情并不可能突然转换, 王语嫣的瞬间移情并不符合该人物的形象。

其次, “新修版”更加重视所有作品的整体性, 使得前后之间更加连贯。《天龙八部》中提到了萧峰与虚竹相互印证, 将“降龙廿八掌”化简为繁修订成为“降龙十八掌”, 《射雕英雄传》中再次提到“降龙十八掌”的来历, 与《天龙八部》相互呼应, 并且说明其中的“神龙摆尾”一掌是由虚竹的“覆虎尾”演变而来的。

再次, 对之前读者提出来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解释, 比方说最新版《射雕英雄传》减少了“黑风双煞”在沙漠练武的时间, 以解决郭靖黄蓉的年龄问题。对于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均以注释的形式进行解答, 可以说达到了与读者的互动。

第四, 与第一次改动具有相同意义的是更加重视历史的真实性, 加深了传统的解释。比方说段誉最终遁入空门, 这和历史上段誉的形象是相符合的。在《射雕英雄传》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对“九阴”作出解释, 暗含我国易经中的阴阳之术。

最后, 金庸在这次修改中最注重的就是情感上的描绘更加深刻细腻,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起来更符合现实。《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自责和霍青桐的劝慰更加贴近人心;《侠客行》中石破天和阿绣之间也有了必要的互动……这都从一定程度行加深了情感戏码, 让武侠中的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突兀了。

2. 语言的影响

金庸小说成为经典, 还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 《射雕英雄传》 (83版) 在大陆盛行之时, 坊间少年就流传“傻郭靖, 俏黄蓉, 疯疯癫癫老顽童”这样的顺口溜,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的俗言俚语。

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在通用语言中承担了借代的修辞作用。20世纪70年代, 越南的国会议员相互攻击, 就用“左冷禅”“岳不群”来形容对方。现在人们戏称没有对象的女博士就冠以“灭绝师太”的“美名”, 这完全是此人物的个性使然。越来越多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融入通用语言, 这也是其作品影响力的一个体现。

3. 其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时候, 金庸小说尚未在大陆和台湾正式发行, 但是其阅读已经深入人心, 这就刺激了盗版行业的兴盛。仅仅1985这一年, 大陆就卖出了各种金庸小说4000万册, 其中仅仅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50万套《书剑恩仇录》是被正式授权的。在台湾, 金庸小说的版本更是五花八门, 台湾的“武林百晓生”林保淳做过全面的统计, 此处不再赘述。

现在, 金庸小说已经逐步走进了教材, 《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的节选进入了一些省的中学课本, 《大学语文》的教材中也不乏金庸武侠作品, 可以说这是其小说文学阅读从民间逐步走到文学殿堂中的一个重要佐证。

二、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

温瑞安曾说:“好书是永远有可读性、可以争论、可以谈个不休的。金庸的小说大都如此。”[5]这样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在有广泛文学阅读基础之后, 进一步发展就是对其进行学术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 伴随着金庸小说的阅读, 民间就兴起了一股研究金庸小说的热潮, 1979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朝宗就曾经提到过“金学”的说法, 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港人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说》就成为了第一本武侠论著, 从此开始了“金学的研究”。

1985年, 张放于《黑龙江克山师专学报》上发表了大陆第一篇研究金庸作品的论文———《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之后, 金庸武侠小说才逐渐走进大陆学者们的视野。1986年,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以一篇《读金庸》向大家介绍了所谓“金学”。两年以后, 著名文学评论家章培恒将金庸小说与当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李自成》进行了对比, 得出结论说金庸小说的价值和艺术成就都要远远高于《李自成》, 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99年著名的“金学”研究者陈墨写了《金庸赏评》的文章,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与大陆的金庸研究并行前进的是港台的“金学”研究。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首届武侠小说研讨会”, 会上就有学者做了《金庸武侠中的正与邪》的报告。1990年淡江大学举办的“侠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刘汉初宣读了其作品《金庸小说中的政治人物》。

1994年是金庸文学研究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三联书店先是出版了15种共36本的《金庸作品集》, 紧接着学者王一川重新排了“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的名次, 他将金庸先生排在了第四位。从此以后,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走进了文学史, 正式走进了学术殿堂。

1995年春季的学期, 严家炎先生在北京大学设置了金庸小说研究的选修课, 受到了学生的极大喜爱。北大的博士生宋伟杰1997年毕业的时候写的毕业论文《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的冲动》, 是研究史上第一篇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博士毕业论文。1997年6月杭州大学又召开了首届金庸学术研讨会, 借这次东风, 1998年包括大陆、台湾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四个金庸作品研讨会相继召开 (这四个研讨会分别为:3月在杭州、大理分别举办的以金庸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 5月美国克莱拉多大学举办的“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11月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时报》、台湾远流出版社联合举办课“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 , 从此以后“金学”走上了更加深远的研究道路。

现在我们以“金庸”作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检索, 从1999年至今共得到结果有4346条, 其中硕博论文233篇, 这些文章基本围绕金庸武侠小说进行各方面的研究。除了这些学术论文, 市面上出版的关于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的数量也呈现明显上升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中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5年北大教授孔庆东曾经将金庸带上了央视栏目《百家讲坛》, 从学术的角度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了分析, 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使得金庸武侠小说成为众所周知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直到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给予了我们很大驰骋空间, 这正说明严家炎先生所谓的“静悄悄的革命”没有终止, 它将会持续下去, 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部部精品, 在整个华人圈中颇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金庸武侠小说文本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第一, 从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情况来看, 其阅读时间长, 覆盖地域广, 读者层次各种各样, 就是版本的改动也会引起众多读者的不同反应;第二, 从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上看, 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金学”的存在, 并且向着深远方向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金庸武侠,影响力,文学阅读,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范伯群, 汤哲声, 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江堤.金庸:中国历史大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增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文庸.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印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5]温瑞安.谈《笑傲江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之名的出处 第4篇

一、阿朱、阿紫——二姐妹是《天龙八部》段正淳与阮星竹之女,自小分离,后一为慕容氏的婢女,一为星宿派的顽徒。朱、紫是一个母亲所生,而性格、品质迥异。其名取自《论语》。《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以乱正色。”后因以“朱紫”比喻以邪乱正或真伪混淆。《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又比喻人品的高下。刘峻《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胆。”由是观之,查氏以“朱紫”为二姝命名,爱憎之情不言自明矣。

二、乔峰本名萧峰(萧姓为辽国大姓),其姓得自养父农户乔三槐。“乔”字已暗含其并非本姓(“乔”在字义上有“装假”、“改扮”义,如乔装,乔模乔样等,《水浒》有“李逵寿张乔坐衙”),而“峰”字又遥接其父之名“远山”。

三、杨过、小龙女——“神雕大侠”杨过,字改之,其名及字都是郭靖取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南宋辛派词人刘过,字改之。不知金庸是否从这位词人身上得到某种灵感。

龙女,神话中的龙王女儿。《法华经》中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唐李朝威《柳毅传》有“龙女牧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冷斋诗话》有“吴城小龙女”。而小龙女的原型应该出自《庄子·逍遥游》中那位“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四、令狐冲、任盈盈——令狐冲是厌恶权力斗争的“隐士”,一位“道家之侠”。冲,貌似冲淡空虚;盈,水满的样子。这似乎暗示着令狐冲和任盈盈性格的差异与冲突。但事物是辩证的,《老子》四十五章曰:“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另外,金庸在其另一部小说里借周伯通之口引用过这句话,可旁证这种解释并非牵强。周伯通道:“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跟着将这四句话的意思解释了一遍。郭靖听了“默默思索”。)冲与盈又达到了统一。而事实上他二人最终是“笑傲江湖”,“曲谐”一生的。任盈盈也可能名取自《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清孔尚任、顾彩合作传奇剧本《小忽雷》中女主角名郑盈盈。又《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五、“奔雷手”文泰来——文泰来乃《书剑恩仇录》红花会四当家,是堪与乔峰媲美的好汉。“奔雷手”形容其功夫气势不凡,辛弃疾《沁园春》(杯汝前来)有“于今喜睡,气似奔雷”句。泰是卦名(卦象为上坤下乾)。坤地乾天,地重下沉,天轻上浮,天地交而万物通,征兆顺利。这样就很好解释文泰来由被清兵拿获到逃脱囚笼,虽屡经周折,然“否去泰来终可待”(唐韦庄《湘中作》),正印证“泰来”二字是否极泰来的意思。

六、乾坤五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射雕英雄传》中五位高人被誉为“乾坤五绝”。金庸对他们的命名参考了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

东方尚青,属木,故“东邪”为黄药师(平时都穿着青袍);南方尚赤,属火,故“南帝”号一灯;西方尚白,属金,故“西毒”为欧阳“锋”;北方尚黑,属水,故“北丐”为“洪”七公;中央尚黄,属土,故“中神通”为王重阳。金木水火土五行巧妙地镶嵌在五人的姓名中。

1?郾南帝一灯——“一灯”之名出自《法华经》: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南为火”:一灯大师之“灯”待“火”点燃。其秘技为“一阳指”,而太阳就是一个大火球。“南,色赤”:“灯”与“阳”皆作赤红色。

2?郾中神通王重阳——“中央为土”:此人确为历史人物,是全真教开山祖师,原名“王■”,这姓、名两个字皆具“土”形。五大高手中他辞世最早,由其师弟递补为中顽童,就是周伯通。而“周”中亦有“土”。“中央,色黄”:王重阳既为道教大师,而道士用黄冠束发,因此又被称作“黄冠”。《推背图》作者李淳风就自号“黄冠子”。

3?郾西毒欧阳锋——“西为金”,“锋”赖“金”利。作为音乐家的欧阳锋,常备乐器不是吉他,而是铁筝。仍是金属所制。“西,色白”:西毒长居白驼山,他本人、侄儿、部属皆作白衣装。此意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也有所发挥,电影尾声是欧阳的一段独白:没多久,我就离开了这个地方。那天,黄历上写着“驿马动,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4?郾东邪黄药师——在《卅十三剑客图·虬髯客传》一文中,金庸对唐代名将李靖极表钦敬之忱。其实李靖之军事才能未必高于韩信、林彪,金庸佩服他的恐怕还是其功成不居、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与人格修养。虽达不到三毛“最爱黄药师什么都爱”的程度,我猜金庸对自己创造的黄药师这一人物形象还是钟爱有加,他把自己推崇备至的李卫公的名字赠给了黄:李靖字药师。“东,色青”:书中写黄药师初次出场:“身穿青色布袍”。“东为木”:黄药师三字表面看来似乎有“草”无“木”,其实不然。金庸等台港文人使用的是正规的繁体字,“药”字的正确写法是“■”,一根巨木,赫然在下。

5?郾北丐洪七公——旧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邓九公”者,名讳与洪七公相仿。书名与《射雕英雄传》也有几分相似。“北为水”:七公姓“洪”,果见洪水汤汤,竟没涯■。“北,色黑”:书中不曾描写七公衣服颜色。但他作为丐帮老头子,估计不管衣服原色为何,上身之后,必将改造成唯一色调:总是黑。小说中一灯大师的“一阳指”为欧阳锋“蛤蟆功”的克星,暗合五行相克的原理(火克金)。《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五行旗五位掌旗使的命名与此类似,就不多说了。

七、林平之、游坦之——一为副威镖局之少镖头,一为聚贤庄之少庄主。然两位公子哥儿前途却并非“平之”、“坦之”!查老以“平坦”二字为两位富家子弟命名,真是“高人”啊!

八、武修文、武敦儒——《神雕侠侣》中的武氏兄弟乃大理武三通之子。修文的意思是:修明文教。《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敦儒的意思是敦厚儒雅。南宋有词人朱敦儒。命子名为“修文”、“敦儒”,本冀其文雅;但二子都只是赳赳武夫,真的和自己名字的含义大相径庭。

九、逍遥派诸人——《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是一个崇尚道家的门派,其掌门人为无涯子。其名来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和无涯子一辈的尚有天山童姥与李秋水。童姥谓年老而童身,其造型与武功似取材于佛祖释迦牟尼(如八荒六合×××拳之类)。李秋水名字来于《庄子·秋水》就不用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无涯子的两个弟子:苏星河,丁春秋。在道家里,“星河”是空间上的“无涯”,而“春秋”则是时间上的“无涯”。

十、穆念慈——有人说名字取自《尚书·大禹谟》“帝念,念慈在慈”。这种说法并不正确。首先,全部《尚书》(包括所谓《伪古文尚书》)都无“念慈在慈”四字,有的是“念兹在兹”四字,兹,此也,也即“念念不忘”的意思,这和穆念慈的名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念慈者,怀念母亲也。古时称父亲为家严,母亲为家慈。《射雕》全书都没有写念慈的父母是谁,但是由于铁心兄的收养,她总算是有了父爱,所以更怀念其母的爱。

十一、柯镇恶——《世说新语》:“桓石虔,小字镇恶。”柯之高足郭靖那句掷地作金石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也模仿自《世说》:“刘真长,党同伐异,侠之大者。”

十二、慕容复——金庸的“南慕容、北乔峰”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样,区区数字,组合起来,而富有张力,具无限美感。慕容非汉姓,是鲜卑族姓氏,五胡乱华时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这几个短命帝国的王族。他单名“复”,明显寄寓了其父慕容博及整个家族对于“兴复大燕”的期望与狂想。金庸写作并在《明报》连载《天龙八部》,始于1963年9月,写了四年,大约在1966年底或1967年初完成。当时戮力于兴复故国的,是谁呢?只能是蒋中正,经国父子。

读金庸武侠小说有感 第5篇

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记得最早拜读的就是他的《射雕英雄传》。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古怪离奇的武术招式总是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想来,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同学在读《射雕英雄传》,出于好奇,我就借过来看看,没想到很快就被里面的故事和情节所吸引,总是抽些时间去阅读。开始父母也是反对,怕影响学习,最后看我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非常稳定,也就没有加以约束和制止,只是约法三章:不能在学校里看,不能影响学习,不能上瘾着迷……说实话,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无形中提高了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些年也读了不少名家的武侠小说,如:古龙、梁雨生、卧龙生、柳残阳……但我觉得都没有金庸的小说读起来耐人寻味,荡气回肠。比如古龙的小说,突出的是血腥的场面,很少有所谓的“侠气”,和精彩绝伦的招式。但金庸的不一样,他的小说主题比较分明,人物的刻画比较突出,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他着重的是对人性的描写,以及道德和伦理的描写。从他刻画的几

个英雄人物可以看出,他们是那么的善良和果敢,如此的侠义和仁慈、如此的卓绝和完美。如:憨厚淳朴的郭靖、侠肝义胆的乔峰、情深谊长的张无忌还有机灵古怪的令狐冲等。把中国原有的仁、爱、美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金庸与其他作家的最根本区别。

同时,金庸对武术招式的描写也活灵活现,精彩纷呈。其招式之多、名字之怪,威力之大是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所能望向其背的。什么降龙十八掌、打狗棍法、九阴白骨爪、一阳指……提及这些我们都耳闻能祥,据权威人士介绍,金庸笔下的招式在武侠小说领域内是最多的。也是描写最细、最精彩的。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百家讲坛中说的那样:读金庸的作品确实是一大享受,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的确,金庸的作品除了在人物丰富,武功绝伦、故事生动的基础上之外,更让人读过有种回味悠长、令人深思、引人入胜的妙处。

另外,读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字功底扎实,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景色的描写,或者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都是入骨三分、出类拔萃的。词语之新颖、衔接之巧妙、描写之到位更是其一大特点。读他的作品,即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丰富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其乐融融。

直到现在,我还抽些时间继续拜读他的大作,如《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有的读了多遍,甚至每次读后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情很舒畅。

金庸之武侠小说读后感 第6篇

金庸的小说可谓本本经典,而我自认为《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中最好、最感人的!它把一对世上最最痴情的情侣的一段荡气回肠、至死不渝的爱情,刻画的如此真挚而动人!他们的爱远远超过了生死,超过了时空,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情感!

小龙女似乎是个中心人物,冰清玉洁,长于古墓之中,不懂人间礼节,但她的纯真完美构造了这爱情故事的凄美。

杨过身世凄苦,父母早丧,沦为流浪儿,既失父母亲情,又缺旁人关爱,小小心灵倍受创伤。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情与爱,因此他对每一份感情都格外珍惜。

这对有情人的情感之路似乎并不那样平坦。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甚为凄苦,他们曾三次分分合合,每一次的分别却又都是为了对方。最后一次离别,让杨过苦等了,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仿佛两人之外世界万物都没有了颜色。

读到这里,心中充满感动,只能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祝福……

上一篇: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下一篇: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