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2024-07-04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1篇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城乡就业的意见,就我县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增加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剩余,就转移;输得出,增收入”。

二、工作目标和转移就业标准

工作目标:全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计划;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1.5万人。

一是每个乡镇,社区要在外埠建立100人以上劳务输出点2处,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协会或工会组织。二是各乡镇社区要切实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宣传力度,要在各村屯,居民小组设置劳动力转移宣传牌,并发放宣传单,宣传单要发放到户。同时,每个乡镇社区至少要树立10个劳动力转移典型。三是完善劳动力档案和转移档案,并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乡镇档案、数据要与行政村保持一致。要切实加强用工信息管理和服务,将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屯、居民小组设立信息发布板,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四是各乡镇要制定年工作目标,并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各种表、簿、册齐备,制度健全,报表及时准确。

转移就业标准:在第一产业领办、创办或承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和项目,有固定收入;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直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或经商,有固定收入,均可视为实现转移就业。

三、工作要点

(一)规范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就业。各乡镇社区要加强协调,组织完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基础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网络体系,并将对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信息网络。

(二)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2012年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乡镇,社区要摸清底子,根据富余劳动力情况和用工要求提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针对不同富余劳动力的要求设立不同的培训项目。

(三)加强劳务输出,扩大就业领域。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原则,提高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乡镇、社区要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劳动力转移的日常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工作目标和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服务、培训、维权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信息咨询、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一条龙”就业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异地转岗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搞好劳务经济。二是统计报送制度,坚持统计报表制度。各乡镇,社区有专人负责统计,填好报送县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做到内容准确、报送及时。

(四)大力弘扬先进,展示时代风采。做好优秀外出就业青年的评选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创业竞赛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家门建功立业,加快

致富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全社会展示具有时代风采的外出就业青年新形象。

四、考核

(一)考核对象为各乡镇,社区

(二)考核内容:劳动力转移全面工作

各乡镇,社区要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纳入本工作目标中,县委县政府年末会对各乡镇,社区进行检查。

附件:1青冈县劳动力外出务工调查表

2青冈县劳动力拟外出务工调查表

联系电话:

邮箱:qgldlzy@163.com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2篇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企业用工有机结合,以“三级联创”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落实项目带动就业工作。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关注民生,服务就业,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

县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各用工单位的招用工信息,对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定期招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将每月18日定为全县人力资源交流日,使招聘工作常态化,盘活县内人才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争取将外地高素质务工人员吸引到本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人才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各镇乡街要为劳动保障所配备得力人员,做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六到位”,充分发挥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协调作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要以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为基础,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定为公益性岗位,同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镇乡街、村(社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以县人力资源信息网为平台,配置专用人员和网络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县内各个人力资源市场联网的信息网络,发挥信息网络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宁城人才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技能培训补贴的投放力度,对县内企业,尤其是对新入驻的企业在为其组织招工的同时,还要免费为在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并发放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要统筹协调县内各技能培训机构,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计划,根据热门行业、热门工种开展定向培训,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努力提高我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对用工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各部门结合现有政策,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待遇。

1、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政策,对在县内企业务工,且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人员,给予发放社保补贴。

2、在工业园区或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政府协调用地,由住建部门按公租房或廉租房政策,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筹建职工公寓,由工业园区统一管理,免费或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企业职工居住,解决企业职工的居住问题。

3、为在我县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启子女教育“绿色通道”,在不违反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条件下,降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条件,简化手续,免除其借读费、书费、学费等相关费用,促进县内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五)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直接对接。

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各镇乡街要与县内企业开展结对活动,进行双向对接,实现定向帮扶,并定期按企业所需用工数量帮助其进行招聘,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企业要完善用工制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拖欠工人工资,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工人真正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采取展板、宣传车、条幅、散发传单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舆论氛围,就业部门要以专题片、报纸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在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在免费技能培训、初始创业帮扶等具体措施上,做到详尽通俗,不留宣传死角,提高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信心。

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除了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宣传以外,还要把招用工种、工资福利、劳保待遇等实时情况定期及时向外界公布,保证招聘工作顺利开展。宣传部门要在宁城电视台设专栏,在指定时段发布我县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让群众及时知晓最新用工需求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方案要求的各项工作措施,积极探寻有利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方法和新

途径。新闻媒体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下大力量做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宣传指导,及时宣传招工政策,随时报道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动保障组织建设,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劳动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按方案的相关要求,从全县大局出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招商引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根据《**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及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推进我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本辖区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在镇域就业基地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加大转移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目标

从2015年开始启动我镇与县内、县外部分等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相关工作,通过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优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促进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15年首先在辖区内创建3——5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简称就地就业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00人以上。2016年在辖区内再创建3个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500人以上。到2017年,全镇创建示范基地至少达到4个,再加上目前本辖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小型企业如:旅游、休闲、生态农业、新型建筑建材等行业,力争总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

1500—3000人。努力将我镇创建成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每年定期对本辖区内各类企业当前用工数量、缺工工种及数量、用工条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填写《企业用工

信息调查表》,全面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

在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时,同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总数、年龄、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意愿、就业状况等),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及变更,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充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三)建立稳定的劳务对接供需关系。

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情况,以镇为单位,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对接协议书》,在镇和企业之间实行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长期跟踪,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保

障企业用工数量和员工的管理,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有保障跟踪。

(四)努力创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和示范基地。

按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的认定条件,逐步将我镇创建成为示范镇。与此同时,根据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扶持辖区内有能力的企业,帮助其创建成示范基地,对就地就业工作好的企业,党委政府予以奖励。

四、实施步骤

我镇创建该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共3年,分3个阶段: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5年6月底以前)。

根据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排专门经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数据,一卡、两册及信息录入工作,组织开展业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

根据目标任务、县实施意见和本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落实,做好示范镇和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和协作,不断扩大工作成效。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7年11月至12月)。

认真总结评估,查找发现问题,组织整改完善。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建立完善促进本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转移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全面协调指导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劳保所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

(二)健全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开发、信息收集发布和定期免费招聘等业务,有效提升日常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使专项公共就业服务和日常就业服务密切衔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持续、便捷、高效、优质的转移就业服务。

2、加强村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在各村(社区)“两委会”中,选配具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会使用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担任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并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动员、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行政村。

3、适时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工作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与辖区企业适时开展员工爱岗敬业培训,做好企业员工稳岗工作,提升员工归属感。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根据全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对接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我镇的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发展我镇农村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五)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六)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着力构建就业机会平等、基本劳动权益公平、重视人文关怀的区域市场环境和企业用工环境,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七)加强监督考核

从2015年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工作纳入全镇就业总体规划和政府重点考核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进度和责任,健全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就地就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整体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确立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建设和谐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积极完善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有效做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诚信友爱、山川秀美、和谐稳定的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任务指标。

(二)农民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三)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四)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品牌性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规模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高有组织化输出程度。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组织和协调人社、农业、教育、扶贫、乡村等部门,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使全县有组织输出占外出务工作人员的50%以上。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依托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向市内企业联系,寻找就业信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转变;积极扶持本镇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

通过就业培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辟培训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新专业,精心打造镇劳务品牌,有效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进程,夯实转移就业工作。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网络体系。

健全镇村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登记建台帐,定期互通信息,及时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输出对象、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三方有效对接,提高输出成功率。对内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级网络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外同省、市以及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拓宽信息层面,有的放矢地组织输出。形成向外连接东部、西部、中部和沿海四大输出区域,向内沟通省、市、县和乡村信息机构的内外畅通,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

(五)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努力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创新。一是要突出培训

重点,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广开门路,搞活方式,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计算机、餐饮、保安、建筑、家政、电工电焊,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努力使培训的方式,内容符合就业岗位要求。二是注重定单培训,有效增强针对性。各培训机构要对不同时期用工单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确定用工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岗前培训。三是要完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向乡镇大的中心行政村延伸,让培训更贴近农村和进城务工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转移就业服务。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镇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组织劳务输出和培训机构给予补贴。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基金规模,为劳务输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日常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办理各类有效证件,做到随到随办。输出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解决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镇劳动保障站,要帮助解决好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同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

各村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势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完善措施,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镇劳保站,要定期检查督促通报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考评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

四、责任分工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3篇

一、目前鹤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目前鹤壁市有65万农村劳动人口, 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40万人, 近年来, 随着鹤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推进, 越来越多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落户鹤壁市宝山、金山、 鹤淇、黎阳等产业集聚区, 同时随着鹤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鹤壁市本地企业对技术工、普工等大量的需求带动了附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这符合我国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大趋势。

注: 上表2015年数据为上半年数据, 据多年统计, 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半年转移人数基本达到全年转移总数的95%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近五年来, 鹤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总体处于不断增长状态,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

2015年上半年鹤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9.6万人。 通过转移地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产业看, 具体情况如下:

从转移地域看, 省内转移20.4万人, 占转移总数的68.9%, 其中县域内转移11.2万人, 占省内转移的54.9%;省外转移8.9万人, 占到总数的30.1%, 其中东部转移4.1万人, 中部转移3.6万人, 西部转移1.2万人, 分别占省外转移的46.1%、40.4%、13.5%;境外转移2963人, 占到转移总数的1%。转移地域主要以省内为主, 县域内转移比较明显, 省外转移主要集中在东中部省份。

从性别看, 男性19.6万人, 占转移总数的66%, 女性10.1万人, 占34%, 转移人口中依然以男性劳动力居多。

从年龄看, 30岁及以下17.2万人, 58.1% , 31-49岁10.1万人, 占34.1% , 50岁及以上2.4万人, 占8.1%, 转移人口主要为49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 其中30岁以下占一半以上。

从文化程度看, 初中及以下11.7万人, 占转移总数的39.5%, 高中及以上17.5万人, 占转移总数的59.1%, 高中以上学历占到了半数以上。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产业看, 转移到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很大比重, 但是从表二中数据也可看出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表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

二、鹤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成功典型

近年来, 随着鹤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 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 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 这些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成为重要问题, 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鹤壁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的原则, 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浚县中鹤集团建设的中鹤新城小区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浚县中鹤集团从2008年只有几座厂房, 从事粮食收储和粗加工的小型企业, 发展成为目前集粮食收储、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产值实现成倍增长, 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 中鹤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厂就业, 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实现由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中鹤集团更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意愿, 按照城市标准建设新型社区 ———中鹤新城, 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鹤新城社区建成后可容纳8万人居住, 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 社区农民除获得国家各种补贴和小麦折算收入外, 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可到粮食精深加工园打工, 年最低工资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解决其“尴尬”的身份问题, 使其真正融入城市, 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在这方面先行先试, 取得了良好效果。

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新型农村社区———阳光社区, 位于鹤淇产业集聚区内, 已经纳入到城市建设架构当中, 在规划建设时立足服务产业集聚区企业大局, 根据辖区内万家欢乐、新纯制衣等企业需求, 开展了以服装缝纫、电子操作、车工等专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既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 又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阳光社区向城市社区高标准靠拢, 建设与周围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配套设施, 完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 健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受益, 还能够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逐步转变为真正的市民。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

2011年底鹤壁市城镇化率49.8%;2012年, 鹤壁市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 达到51.5%, 居全省第三位, 鹤壁市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3年鹤壁市城镇化率达到52.84%;截至2014年底, 鹤壁市城镇化率达到54.1%。 “十三五”期间, 鹤壁市要以缩小城乡差距, 消除二元结构为目标,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进程, 预计到2020年, 鹤壁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呈现如下特点:

1.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逐步增加。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鹤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 本地企业对普工、 技术工的需求不断增强, 吸引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减少了远离家乡奔波的苦累, 诸多优势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热情更加浓厚。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越来越多农民的耕地被征收, 为了增加收入、维持家庭开支, 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创业。 同时农民周围出现的一些转移就业创业的成功例子, 也激发了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动力。

3.农村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意识增强。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转移劳动力中的主力, 他们与父辈相比, 思维开拓、见识广泛, 经过几年在城市的打拼后体会到了就业的艰辛, 焕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 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增加收入、增强在城里长久立足的能力。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高成本抑制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到城市。 过快上涨的房价及城镇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 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大多农村劳动力只是“候鸟式”的迁移, “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难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 造成就业层次较低。 全市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初、高中学历为主, 文化程度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低, 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 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 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 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调查, 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 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3.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向窄, 培训质量不高。 一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纯粹为获得补贴而开展培训, 开展培训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缝纫、计算机操作等方面, 而目前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电焊、车床等机械加工技术类方面, 培训效果不佳。 同时一些专业培训需要较大的投入, 一般的培训机构无力承担, 导致一些专业培训仍是空白。

4.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 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寻找和靠亲戚朋友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缺乏有序性。 同时在就业推荐、就业创业指导、签订合同、参加保险、工伤认定、劳动维权等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到位, 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权益难以保障。

5.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流动性较大。 近年来, 城乡二元体制虽然正在逐步消除, 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 在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 相当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五、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区域经济, 拓宽就业渠道和空间。 一是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发展鹤壁市优势产业, 深挖产业潜能, 拉长产业链条,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加大服务业的发展, 建设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物业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行业, 提升服务业就业承载能力。 三是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 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 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推广、运用种养殖高新品种, 发展农业经济, 增强农业吸纳就业能力。

2.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积极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是提高培训实效性, 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 鼓励开展订单式、联合式培训, 提高培训后就业率。 二是完善培训服务体系, 整合就业培训中心及技工学校等社会教育资源, 形成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培训机构、企业积极加入就业培训工作。 三是搭建供需服务平台, 加强企业用工与培训技能人才之间的对接。

3.鼓励农民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农村一部分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创业培训、政策支持, 鼓励他们利用自身资源在家门口办产业。利用实地示范、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短期培训等形式, 对留守农民进行系统、通俗易懂的养殖、栽培等现代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户之间的协作,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实施“回归工程”, 引导有技术、有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带动更多人就业。

4.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保障农民工权益。 一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底数的掌握, 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 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需求, 开展个性化、针对性服务。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丰富服务内容, 加强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丰富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择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等内容。 三是强化劳动合同签订、 社会保险缴纳、工伤等级认定、劳动保障监察等监督管理, 切实保障转移农民工权益。

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第4篇

一、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城镇居民失业人员持续增加,给农民工就业带来冲击。过去在城镇从事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的主要是农民工,如今,城镇下岗职工也开始涉足。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岗位流失增加,用工需求减少。三是城镇吸纳就业数量减少。河南省资源型工业比重大,恢复比较迟缓,这些企业用工需求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不发达,城镇整体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工资水平偏低。

(二)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有关部门统计,71.8%的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即使已签订合同的农民工,不少人也不清楚合同内容,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拖欠、扣发工资现象时有发生。问卷调查显示,23%的农民工不同程度地被拖欠过工资,有些企业还存在克扣和变相克扣现象。三是劳动安全生产条件恶劣。据调查统计,外出务工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占62.2%。这些行业普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隐患突出,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四是利益诉求和维护渠道不畅通。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只涵盖城镇就业人口。虽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作了一些规定,但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并未执行,以工期为时限的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更是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普遍偏低。

(四)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农民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仍然较低,在文化、技能等方面还不适应非农产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愿望不强、培训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

(五)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部分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制尚未理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滞后,就业信息、培训信息传递滞后,农民工不能就近就业,外出就业随意性、盲目性大。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和建议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一是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等形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其加快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更多地承接沿海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更多地吸纳富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引导农村企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建立大批工业集聚区,鼓励企业在城镇、在集聚区发展,转移农民就近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省外、境外劳务输出,以减轻省内就业压力。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出台符合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实现社会基本保障的全覆盖。二是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为外来工维权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依据。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犯外来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四是建立综合执法机制,把企业的不良行为纳入信用记录,与企业年检、贷款等挂钩。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的组织领导

一是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健全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各级政府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供求信息,引导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有效流动。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四)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我县“争先升位,富民强县,建设和谐幸福新大洼”的总体目标,以就业培训为基础,以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为抓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及其他领域转移为重点,以强化考核为手段、以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为保障,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对外输出转移相结合,建立“政府指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转移有序“的发展机制,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质量,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和范围,鼓励和扶持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培训,并建立好培训台帐和相关资料档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参培率达100%。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达1万人以上,其中:一产业1350人,二产业1740人,三产业6910人。

(二)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至少达到1万人以上,其中:二产业占比率30%,三产业占比率70%。各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争取达到域内富余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0%以上,以后逐年提高15%-20%,到“十二五”期末,力争达到100%。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体系建设。对全县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健全县镇联网的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和管理信息体系,建立实名制档案。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准确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储量、结构和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用工信息等情况,摸清摸准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情况、剩余情况,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农村未就业初高中及高校毕业生和可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加强劳动用工信息发布,让劳动者掌握培训和用工信息,实现培训输出机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有效对接,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派遣组织,扩大各镇劳务信息员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年内各镇发展劳务经纪人(带头人)力争达到10名以上。实施“素质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贴近市场、突出品牌”的原则,大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务工适应能力。全面整合人社、农经、教育等各个渠道的培训资源、资金和项目,提高培训实效。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公办、民办职业培训共同发展。合理调整培训机构布局,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培训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社会要求,更加符合劳动者自身发展需求。加大新生劳动力培训力度,做好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等新增劳动力培训,力争把符合培训条件的存量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范围,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水平。2013年推出家政服务、农机驾驶与维修、餐饮酒店服务、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汽车修理、电气焊、砌筑工等10个以上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项目,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要达到10000人以上,培训人数要以10%以上比例逐年递增。

(三)实施“提质工程”,加强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镇、村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平台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方位组织服务。要不断充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落实待遇,确保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稳定。各镇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选拔在编的优秀干部担任劳动保障所所长,并配备2名以上正式工作人员。社区主任、村委会主任兼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具体负责本社区(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信息管理等基础工作,并要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含劳动保障协理员)。同时,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统一配备电话、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

(四)实施“创业工程”,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扶助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到各园区和城镇中心区投资创业,并将其纳入园区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为其争取并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在用地、税收、项目规划、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尽可能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提供更多优惠。要切实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农民工群体,对优秀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可提名推荐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可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要大力宣传返乡创业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企业家,扩大示范作用。实施“维权工程”,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权益保障体系建设。

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服务工作制度,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主意识,切实发挥基层司法所作用,帮助每个镇落实1名法律顾问,主动为农民工开展维权服务;人社部门要汇同公安、住建部门和积极协调检、法两院,建立我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劳动监察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辖区内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使用童工、不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及时受理,并视情况减免应由农民工本人负担的仲裁费用。

四、实施步骤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1、宣传发动阶段(1月25日—2月5日)。制定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动员大会,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工作部署。举办“大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周”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出动宣传车到各镇巡回宣传,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良好氛围。调查摸底阶段(2月20日—2月28日)。各镇要组织专门人员成立普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与派出所户籍档案查阅等多种形式,将本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有转移就业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人员基本情况等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县人社部门(劳动就业机构)要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台账,农经、教育等部门要建立分台账。实行月上报、季通报制度,每月月底前,各镇及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数据上报到县劳动就业机构。

具体实施阶段(3月1日—11月30日)。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情况、转移就业需求情况、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抓好培训工作,重点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以短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以引导性培训为辅。县劳动就业机构要结合需求制定全县统一规范的培训专业目录,指导各镇、各基地等积极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二是抓好就业岗位对接,重点为16-45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低保家庭劳动力)提供“一对一”岗位推荐。各镇机关干部要建立包村包片包户制度及采取发放联系卡、信息卡和就业岗位推荐卡等方式,确保对接活动取得实效。同时建立就业人员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县人社、农经、教育以及政府涉农单位等要联合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进校园走社区”等多种岗位推荐、民企对接、人才招聘活动不少于4次。工会、共青团、妇联也要结合各自职能,创造性开展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活动,全年至少举办相关岗位对接活动2次以上。

4、考核评比阶段(12月1日—12月15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及相关部门工作进行年终检查验收,组织相关部门及成员单位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走访入户等方式进行联合考核,提出奖惩意见,确定奖惩对象及标准。对完成任务指标的镇,按评比等级分别给予5-10万元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镇,结合完成的比例分别给予5-10万元不等的处罚。集合评选工作,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给予表彰。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镇也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切实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人社部门要牵头抓总,协调公安、住建等部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维权工作,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人社、农经、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培训及就业岗位对接工作;住建部门要对建筑工地的大型机具、施工用电、安全防护涉及农民工职业安全行为进行认真排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职业安全。司法部门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对农民工追薪、工伤赔偿案件的诉讼费要实行减、缓、免。公安部门要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及时办理有关证明、证件和户籍迁移手续等。教育部门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子女入学给予同城待遇,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卫生医疗、社保等机构要认真研究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救助、社会保险、意外伤害等保障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安监部门要对从事高空行业的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安全作业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做好下岗职工、外出青年、妇女的宣传发动和维权等工作。真正在全县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三)加强制度规范。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由县政府与各镇签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建立台账。县镇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均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库和实名制就业培训、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岗位对接等各类台账。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项基本制度。即:《普查统计制度》、《信息录入发布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岗位推荐制度》、《实名制就业登记制度》以及相关辅助制度。

(四)加强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在就业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机构、劳务中介机构、劳务能人、带头人、村级信息员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政策扶持。全面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各级组织及公共服务机构应免费提供求职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对因家庭贫困,无钱参加技能培训或无钱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不同数额的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优惠,及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前期困难。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农村劳动力,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逐步建立小额贷款贴息政策。

(六)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进行严格考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督查力度,年末将对各镇、各成员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及主要领导除了给予相应资金处罚外还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附:

1、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业指导目录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意向调查表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向统计表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6篇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计划

为做好我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转产转岗就业技能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实用技术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适合农村实用技术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快速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今年全乡计划组织2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转移就业,实现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就业职业技能性培训180人,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就业引导性培训20人。

三、培训内容

(一)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

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均可参加培训,获得项目资助。对有培训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农村妇女、失业无业农民、农村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成员、未能升学的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可优先参加培训。

(二)培训范围:根据我乡经济发展特点,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安全生产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为基础,重点开设旅游餐饮服务、商业营销、建筑装饰等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员掌握就业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10-90天。

(三)完成时间:在2011年12月底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四、组织领导

乡政府成立车坞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书记朱小鹏任组长,乡校长姚玉斌任副组长,各小学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校,周波任组长,负责日常工作。各校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

各校要根据职责分工,重点对乡内各类用工需求、用工条件、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缴纳、工作时间、住宿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全村农村劳动力进行核查,了解掌握农村劳动力总量、富余劳动力人数、新成长劳动力数量等。

(二)制定培训计划阶段

各校将参加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注明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就业去向等相关资料。同时还必须建立参加培训人员台帐,台帐必须写清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等资料。

乡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各用工单位劳动用工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选用培训教材,组织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切实做好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培训结束后,统―组织考试考核,做好合格学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学员的培训、就业台帐,加强档案管理,并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材料。

(三)组织实施培训阶段(2011年全)

由乡职业技术学校,利用现有师资、设备、教材,重点对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和未从事过种养技术工程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

(四)转移就业阶段(2011年全,重点是5至6月和9至10月)

乡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广收劳务信息,及时输送通过培训后的农村实用技术就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及时向农村基层传递劳务信息,组织本地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和本地企业转移。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更新就业观念,转变择业和就业意识,提高转移就业和争取经济收入的自觉性,努力扩大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此项工作的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乡校要把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劳动力培训给予资金补贴。

(三)建立检查验收制度。乡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培训单位报送的培训班次、人员进行检查核实,了解培训情况和转移就业情况。对后续就业人员,由报送各小学进行就业跟踪或深入了解农户的形式,尽可能确保培训人员能尽早就业。

车坞学区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7篇

关于印发《益阳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市直各定点培训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湖南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等9个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34号)有关精神,现将《益阳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细则》印发你们,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共印16份)

(一)培训对象: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必须是益阳市赫山区、资阳区、高新区、大通湖区户籍,年龄在16至45岁之间,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

(二)培训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国家职业标准和湘政办发〔2009〕34号为指导,由定点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及国家初、中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技能就业培训不得少于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培训学时,其中操作技能训练学时一般不得少于60%。

(三)培训形式: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坚持以订单、定向式培训为主,各定点培训机构应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采取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在保证培训内容和效果的基础上,可探索通过采取校企联合等模式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工作原则

(一)因地制宜,结合本市产业特色的原则。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应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益阳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因材施教,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者人员层次和素质多样化的特点,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分级分类,因材施教,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市财政局社保科组织对学员身份予以核实;开班后10日内,按照《益阳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券发放管理暂行办法》(益劳社发〔2008〕42号)要求,由市就业处培训服务科派专人将培训券逐个发放到每名参训学员手中。为保证培训质量,市就业处培训服务科、市财政局社保科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采取不定期、不定时的方法,对每批次学员培训情况进行3-5次现场抽查(《抽查登记表》见附件2),并随时通过电话跟踪了解学员的参训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市就业处将适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见附件3)。

(四)考核发证。每期学员结业前15日内,市本级定点机构应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申报技能鉴定计划,并按鉴定中心要求报送相关资料。学员结业前,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会同市就业处培训服务科对参训学员进行结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学员,由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结业考试合格的学员,由市就业处发放《职业培训证书》。

(五)就业服务。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按照“谁培训、谁输出、谁服务”的原则,负责做好学员的就业推荐、跟踪管理与后续服务工作。各单位取证学员的转移就业率必须达到80%以上;学员就业时,必须与用人单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书,就业时间必须稳定在6个月以上。

(六)资料整理。每批次学员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结束后,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按要求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培训资料主要分

训机构要在3日内向市就业处申报培训补贴资金,申报资金时要同时上报第(七)项规定的3类培训补贴资金申报资料。市就业处根据平时抽查情况和年终考评验收结果,对各单位上报资料进行初审,初审结束后由市就业处报局党组审批(此项工作15个工作日内完成);局党组审批后,市就业处将相关培训信息在市劳动保障信息网上进行1个月的公示,公示期满无举报的,由局领导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将审核材料转送市财政局复核后拨付培训补贴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目标管理。市就业处对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并列入工作考核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培训质量高的单位,将优先认定次年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并适当增加目标任务数量;对目标任务完成比例低、培训质量差的单位,将视情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或减少目标任务数量。

(二)日常监督。市就业处将完善各项监管工作制度,加强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过程的日常监督,对培训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推动市本级培训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参训学员2次(含)以上不到课的,取消该学员当年培训资格;

2、定点培训机构3次(含)以上未按教学计划组织培训的,(二)调整力量,优化配置资源。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需要,抽调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充实到培训工作一线,可以聘请企业和有关培训机构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或老师参与工作;也可与企业和培训机构等资源丰富的实体联合,建立师资资源库,合理调剂,资源共享;对实习场地、实习设备进行调整和充实,满足技工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双重需要。

(三)加强管理,确保培训实效。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切实加强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教学过程的协调和监管的力度,明确培训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培训教学的评价机制,确保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参训学员至少掌握一门单项专业技能,从而适应转移就业的需求。

(四)强化服务,促进转移就业。市本级各定点培训机构要认真做好学员培训后的就业推荐工作,及时为学员提供培训、企业用工等方面的信息,并重点加强与本市优势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维权服务能力建设,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提高转移就业率。

附件:

1、益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办班审批表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第8篇

(一) 领导重视, 健全机构, 责任落实

领导重视, 健全机构, 责任落实是培训工作的关键。首先, 学校领导班子对扶贫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十分重视, 多次召集学校有关科室人员研究相关问题,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其次, 学校选派一名副校长亲自抓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成立专门培训机构, 成员由学校招生就业办、教务科、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科、总务科等科室的领导组成, 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周密布置, 统一协调, 开展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制定详细而且操作性强的培训工作计划。培训机构的领导狠抓落实, 使我校培训工作能有效的开展并落到实处, 有条不紊的完成培训、考证、管理、就业等各项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严把培训对象关、培训质量关和管理关

1. 严把对象关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主要对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4060个贫困村、扶贫异地安置点和面上在册的贫困户。我校严格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有关文件要求来审核学员交来的贫困材料, 如核实是否为农村户口, 是否属于享受贫困资助的地区, 家庭条件是否符合贫困资助的标准等。为此我校严把培训对象关, 严格资格审查, 确保符合培训的对象享受国家的有关政策。经过我校初步审核, 将符合贫困资助的学员材料, 上报给区扶贫办进行最终审核。经区扶贫办确认合格后, 我校符合条件的学员名单张, 贴在学校公告栏进行公示,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通过公示的学员才能参加培训。

2. 严把培训质量关

(1) 采用的培训教材, 必须是针对农民工培训而编写的专用教材, 不仅有实用技术, 还有法律法规, 城市生活知识、礼仪等,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保证培训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保证培训时间。按上级文件要求, 我校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 不提前结束, 不变通执行, 更不以假乱真, 确保培训天数足够。在具体每一天培训时间安排上, 按学校正规的教学时间进行, 短训生的培训时间是每天上午8时到11点30分, 下午3时到5时30分, 晚上7点30分到9时, 每天不少于7个半小时, 学历生严格按照全日制中职在校生的标准进行学习。

(3) 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骨干教师, 担任培训班及学历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学校选派担任培训班教学任务的教师, 均为“双师型”教师, 是专业教学骨干。年富力强, 形成我校办学史上最强大的专业培训师资力量, 通过老师手把手地教, 确保培训学员在基础较差、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学有所获, 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4) 加强对学员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短训生还是学历生, 都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 保证每个学员都能达到工厂用工的技能需求。为此, 学校在培训的后期, 专门安排时间对学员进行技能强化训练, 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 经过多次参加模拟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待学员的技能水平达到鉴定的基本要求后, 组织其报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短训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取得结业证和初级技能等级证, 学历生都要求取得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大大提高了学员们入厂就业的竞争力。凡报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员全部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学员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 严把管理关

建档立卡, 严格管理, 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我校始终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及管理工作, 共设计了十多种表格, 包括招生电话记录表、学员报名表、注册表、学员花名册、课程表、学员考勤表、学员饭菜发放登记表、班主任津贴发放表、教师课酬发放表、学员技能等级登记表、学员就业情况登记表及服务跟踪登记表, 上述表格全部归入档案, 进行统一管理。档案分别按每期、年整理、装订, 目录按照扶贫办的要求制定进行保管, 力争做到清楚、整齐、易查阅, 并配备一名工作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专门管理。我校的贫困培训资料无论在材料审核还是在档案完善、管理方面, 得到区扶贫办的认可, 并作为范本进行宣传。在建档立卡的同时, 我们还严格管理培训班, 选派工作责任心强, 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 学员的日常管理全部按在校生的行为准则进行实施, 每逢周一早上都要参加全校性的升旗仪式, 参加学校重大集会和文体活动, 按正规的作息时间上下课和就寝, 有严格的考勤制度, 执行封闭式管理。

(三) 重视推荐就业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受训学员的素质, 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增加学员收入的目标, 所有学员进厂月工资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 实现了让学员出得去, 稳得住, 收入好的目标, 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1. 提前进厂进行考察, 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收集用工信息

在每一期培训班还未结束前, 学校派一名校级领导和招生就业办主任一起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实地考察, 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收集用工信息, 与有意向的企业洽谈用工事宜, 了解进厂时间、人数、男女比例和工资待遇等。

2. 宣传发动、组织进厂

学员完成职业资格鉴定后, 由学校的就业办主任给学员介绍用工企业, 包括工资待遇、住宿条件、工作时间、工种劳动强度、工作车间环境, 以及今后是否有进一步的培训机会, 个人发展前景等学员关心的问题均一一解答, 鼓励学员到发达城市工作, 并做好学员进厂工作的准备。

3. 带队下企业

由就业办的老师 (2~4人) , 带领学员到企业, 并协助企业安排住宿, 分配岗位等, 全面做好交接工作, 直到企业开始对新员工入岗后离开。并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 了解学员的工作情况, 进行就业跟踪。

4. 帮助就业困难的学员

遇到有就业困难的学员, 例如年龄偏大、身体条件不好或容貌上有缺陷的, 这样的学员往往更需要工作, 一方面做好就业困难学员的思想工作, 另一方面学校出面与企业多次做工作, 恳求企业给予录用, 并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 帮助其克服就业遇到的困难。

但是,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具体如下:

(1) 企业用工对性别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学员的就业率, 学员的“三偏” (年龄偏大、素质偏底、女性偏少) 影响推荐就业, 回流现象。

(2) 学员就业质量存在差异, 部分转移就业的学员对就业的企业不满意, 出现频繁跳槽等岗位变动现象, 有些学员没有手机, 影响就业跟踪。

(3) 在培训的过程中, 还发现有的培训对象虽为贫困对象, 但在培训期间花钱大手大脚。国家支助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为每人补助800元, 用于开支为期30天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经费、生活补助是完全够用的, 但有些学员除此外还要花费500--1000元, 大大超出城市生活的标准。为此, 学校还专门对培训学员进行感恩教育,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今后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

(1) 加强就业跟踪服务, 多与用工企业沟通, 缩小男女用工比例。

(2) 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技能证书的获证率, 增加在就业的竞争力。

(3)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 进一步规范资金的使用, 使培训费用到实处, 发挥效益。

(4)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培训档案, 完善就业跟踪服务制度, 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总之, 农民工就业转移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其工作好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 要不断地改革、探索,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方案, 把广西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为扶贫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雨露计划”是当前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文章结合本单位开展此项工作情况介绍了工作方法和经验, 并提出一些工作设想和建议。

上一篇:2024年上海中考化学答案下一篇:房地产概念包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