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2024-08-08

医学研究进展论文(精选8篇)

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第1篇

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工092班 范秋苹 090302219 生物医学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就学科研究的内容而言,涉及到化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无机材料学、金属材料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基础与临床医学、药物学、药剂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还涉及到许多新的工程学和管理学的问题。生物医学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为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这些学科的进步也不断地推动生物医学材料的进步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学正是多门学科的共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突破旧有学科的狭小范围而开创的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对于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对于保障人类的腱康与长寿,必将作出重大的贡献。更可喜的是,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将诞生一系列崭新的高科技产品,一个新兴的产业——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品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重视。

生物医学材料: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并能对其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的一类特殊的,而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不锈钢:

1926 含18%铬和8%镍,首先应用于骨科治疗,随后应用于口腔科; 1934 研制出高铬低镍单相组织的AISI302和304,在体内生理环境下的耐腐蚀性显著提高;

1952 开发出耐蚀性更好的AISI316不锈钢,逐渐取代AISI302;

20世纪60年代 为解决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研制出超低碳不锈钢AISI316L和317L;

钴镍合金:铸造钴镍合金首先在口腔中得到应用; 20世纪30年代末 应用于制作接骨板、骨钉等内固定器械; 50年代 成功制成人工髋关节;

60年代 研制出锻造钴铬钨镍合金和锻造钴铬钼合金,提高力学性能,并应用于临床;

70年代 研制出锻造钴铬钼钨铁合金和具有多相组织的MP35N钴铬钼镍合金,改善钴基合金抗疲劳性能,应用于临床;

钛、金属钛:具有优异的耐蚀性、生物相容性、密度低; 20世纪40年代 制作外科植入体; 50年代 用纯钛制作接骨板和骨钉;

70年代 Ti6A14V合金(强度比纯钛高,耐蚀性和密度与之相似)、TiSAl2.5Sn合金和钛钼锌锡等合金获得应用从而使钛和钛合金成为继不锈钢和钴基合金之后的又一类重要医用金属材料;

70年代后 NiTi系为代表的形状记忆合金逐渐在骨科和口腔科得到应用,并成为医用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陶瓷 :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生物材料,例如:

多晶氧化铝陶瓷;低温各向同性碳;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引入活体细胞或生长因子的生物陶瓷构架等。生物医用高分子 :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机硅聚物的发展,例如: 有机硅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制作了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骨、手术缝合线等。

20世纪90年代后,借助于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由无生物存活性材料扩展到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材料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殖、诱导组织再生、参与生命活动等功能。

生物医用材料是研制人工器官及一些重要医疗技术的物质基础,综观人工器官及医疗装置的发展史,每一种新型生物材料的发现都引起了人工器官及医疗技术的飞跃。生物惰性医用硅橡胶:人工耳、人工鼻、人工颌骨等;血液相容性较好的各向同性碳被复材料:碟片式机械心脏瓣膜;血液亲和性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好的聚氨酯嵌段共聚物:促使人工心脏向临床应用跨越;可形成假生物内膜的编织涤纶管:人工血管向实用化飞跃。

医用材料品种繁多,尤其是临床使用的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无论对于系统地研究医用材料的制备,还是对于开发已有医用材料的新应用,或是为了对医用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及质量管理,都涉及到对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问题。

按材料的属性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包括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及合金等,广泛应用于人工假体、人工关节、医疗器械等 ;

生物医用无机材料:

主要是生物陶瓷:分为惰性生物陶瓷,如氧化铝生物陶瓷;表面生物活性陶瓷,如磷酸钙基生物陶瓷;可降解生物陶瓷,如β-磷酸三钙陶瓷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天然的如多糖类、蛋白类合成的聚氨酯、聚乙烯、聚乳酸、聚四氟乙烯等,用于人体器官、组织、关节、药物载体等 ;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不同种材料的混合或结合,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获得性能更优的材料;

按材料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硬组织相容性材料: 主要用于生物机体的关节、牙齿及其他骨组织; 软组织相容性材料: 主要用于人工皮肤、人工气管、人工食道等; 血液相容性材料 :

主要用于人工血管、人工心脏、血浆分离膜、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细胞培养基材等 ;

生物降解材料: 主要用于吸收型缝合线、药物载体、愈合材料、粘合剂以及组织缺损用修复材料

按材料来源分类,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自体组织:如人体听骨、血管等替代组织

同种异体器官及组织:如不同人体之间的器官移植 异种器官及组织:如动物骨、肾替换人体器官 天然生物材料: 如动物骨胶原、甲壳素、珊瑚等 人工合成材料: 如各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

按材料使用部位分类:

硬组织材料: 骨、牙齿用材料

软组织材料: 软骨、脏器用材料 心血管材料: 心血管及导管材料 血液代用材料 :人工红血球、血浆等

分离、过滤、透析膜材料: 血液净化、肾透析以及人工肺气体透过材料 目前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医用材料已超过1000种,被广泛应用的有90多种材料,1800多种制品。西方国家每年耗用生物医用材料量以10~15%速度增长,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起步晚(20世纪50年代),目前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研究现状:我国生物材料和制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1.5%;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且产品单一;同类产品与国外产品比,基本上属于仿制,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70-80%要依靠进口;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由于生物医学材料以其独有的医学应用特性推动了一个新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对生物材料特性的分析,把握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动态,有助于制定相关的措施形成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第2篇

众所周知,牙体、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和畸形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因是由龋病、牙周病、外伤、肿瘤和先天畸形引起的。尤其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形成牙体、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主要原因。据有关统计,我国患龋者龋均为2.47颗牙,总平均龋患率为37.3%。需要治疗的人数甚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牙列缺损,需要义齿修复者众多。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牙体、牙列缺损和缺失病人的比例将日趋增多。所以,口腔修复工作者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要尽快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口腔修复工作人员,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口腔医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涉及到众多学科,与口腔组织学、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物力学、材料学等密切关联,由此产生了新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二十一世纪的修复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都逐步登台。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完成修复体技术(CAD/CAM);人工种植技术;激光在修复的应用;铸钛技术;精密铸造技术;烤瓷在、铸瓷技术、全瓷技术等。这些都深刻的影响到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塑料、不锈钢的出现,还是铸造技术、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出现,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同样促进了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学、机械学及生物医学紧密结合,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将更为迅速,高科技已广泛促进了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种植牙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CAD)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M)及复合材料的出现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常规的修复观念与修复方法,从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还将进一步促进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

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与高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铸造支架及铸造冠技术改变了锻造丝及锤造冠的修复技术。其后各种技术的涌现,如金属烤瓷技术以及延伸的全瓷技术使修复效果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精精密附着体技术,如套筒冠技术,栓道技术,球帽技术,磁附着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修复质量,为口腔医学技术向社会化,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工种植牙技术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修复方式与观念,又极大的促进了以各种修复技术的发展,使各种修复附着体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化,也更为普遍。

激光在口腔医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从最开始牙龈软组织的手术,押题脱敏,发展到激光焊机的成功应用,并逐渐向口内直接焊接以及激光预备基牙及激光测量获取共同就位道,在口腔医学技术领域显示了广泛前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激光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必将影响和促进口腔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然口腔材料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学是对口腔医学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无论是从钛材的应用时种植技术的成功及钛支架义齿的应用,还是从甲基丙烯酸甲酯到复合树脂的应用,以及从烤瓷材料的应用到可铸造陶瓷材料及可切割陶瓷的应用,口腔应用材料学的发展对口腔医学技术修复质量的提高起到过不可取代的作用。而纳米陶瓷的发展,特别是纳米材料在口腔修复的应用,将使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强度、韧性、以致重量、耐腐蚀性都极大的该善,必将极大的推动口腔修复的发展,有望

成为理想的口腔修复材料。而金属材料表面氧化膜的生物改性则增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获得更多的生物性修复材料,将使仿生修复成为可能。

钛在口腔医学技术中的应用①固定义齿:纯钛的力学性能接近Ⅲ型金合金,适合冠桥修复。钛冠的加工方法可以用铸造方法也可用锻造的方法。有报道铸造钛冠的适合性高于镍基合金全冠。钛冠桥锻造的方法是用电火花蚀刻机械加工。②可摘局部义齿:纯钛及钛合金制作局部可摘义齿支架时铸造后线性收缩率为

1.8%-2.0%,比钴铬合金小,因此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纯钛的力学性能较目前常用的钴铬合金低,因此在局部义齿支架时,其厚度要高于钴铬合金才能达到支架的性能要求,③钛烤瓷修复:钛底层冠加工方法有:机床加工、电火花蚀刻、CAD/CAM和铸造加工。前三种属于冷加工,对钛及钛合金的理化性能影响较小。④牙颌畸形矫治: 钛合金正牙丝弹性模量低,强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可多次产生温和、持久的矫正力,这种矫正力适合生理要求。钛合金是制作正牙丝较为理想的材料。另外还可用植入颅面骨中的纯钛种植体作颌外支抗,矫正颌骨错位畸形。纯钛具有优良的生物学性能,由于其强度高,韧性好,比重仅是不锈钢的一半等优点,优于金合金、钴铬合金,更适合制作支架。钛支架义齿质轻而强度好,其生物相容性好,与口腔软硬组织均无反应,支架在口内无味,不变色,不过敏,无毒。与采用传统的钴铬合金比较,纯钛支架(托)义齿更加坚固、更薄,重量明显减轻,金属对粘膜组织无刺激,患者感觉更舒适,也更有利于咀嚼功能的恢复和口腔组织的保健。特别是全口义齿中应用更是优点突出,患者戴义齿后没有沉重感。

钛及钛合金的铸造传统失蜡铸造技术制作钛修复体不易取得成功,因为钛非常活泼,高温下极易与大气中或包埋料中的多种元素反应。所以,钛的铸造需要有特殊的热源、专用的 模型材料以及防止钛表面污染的仪器设备。牙科专用铸钛机的溶解氛围有:真空方式和惰性气体保护法。惰性气体分别是氩气和氦气。熔解方式有:高频感应方式和弧熔解法。铸造方法有:差压式铸造法、加压铸造法及离心铸造法。差压式铸造法是利用熔金室和铸造室的压差使钛及钛合金铸入铸型腔内的方法。加压铸造法是在较低压力的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熔解钛料,当熔化的液体钛及钛合金流到铸道口时,从液体钛及钛合金的表面加以较高的压力,使液体钛铸入铸型腔内。此外,铸钛使用的金属坩埚、氧化铝坩埚和高密度石墨坩埚。金属坩埚多为铜制坩埚,且多用弧熔解方式。铸钛需铸钛用包埋料。在铸钛过程中还注意: 熔模的厚度不宜少于0.7cm,排气道的设置、铸道的设置、铸型的形式、铸型烘烤焙烧的温度及铸造时铸型的温度要求、铸型的冷却方式,铸件的表面处理方法等也与钴铬、镍基等合金相同。

中外医学论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科研论文,衔接,英美医学工作者,中国医学工作者

在当今世界,我国不仅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世界,科研论文则是不可或缺的展示方法之一。但是目前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撰写的发表于国外刊物上的医学科研论文却不多。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语不是中国医学工作者的母语,用英语写作具有一定的困难。中国医学工作者医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阻挡论文发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英美和中国医学工作者在写作上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在写作时应有什么样的改进呢?有研究表明中美作者的医学科研论文在宏观结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在微观上到底有无差异呢?

1 关于衔接的研究概述

衔接是从微观上研究文章中句子之间的构建关系,是篇章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韩礼德和哈桑(Hallidy & Hasan) 提出的衔接模式被广为接受。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 (1976)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两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又可分为照应、替换、省略和连接四种。本文主要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来研究国内和英美医学工作者的医学期刊论文的衔接手段有无差异,旨在探索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在构建医学论文时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差距。

2 研究方法

从中外8种医学期刊上选取32篇科研论文(16篇由英美医学工作者撰写,16篇由中国医学工作者撰写)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基于Salager-Meyer提出的代表性(reputation)、声誉(reputation)和可获得性(availability)的原则,根据SCI收录的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的排序,选择前四位的英美医学期刊(称为数据库A),分别是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736), JAMA-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6.783), Lancet (15.397) and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1.414)。由于国内的英文版医学期刊较少,选择了四种最著名的期刊(称为数据库B):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从中随意选取32篇医学论文进行研究。为了尽量减少变量的影响,研究分析的对象均为心脏病学方面文章的讨论部分。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数据以确保结果的说服力,主要采用T检验,显著水平为α=0.05。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英美作者所写的医学论文中,词汇衔接是最主要的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主要见于照应和连接。而在中国作者所写的医学论文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衔接手段分布模式。替代和省略在32篇论文中没有出现。这是由医学论文的特点决定的。医学论文是严谨的科技文体,要求精确的表达所陈述的内容,尽量避免引起歧义。但是由于替代和省略的使用易引起歧义,所以在该数据库中几乎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衔接手段的分布模式上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所写的医学论文具有相似性。

虽然在衔接手段的分布模式上,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具有相似性,但是在衔接手段使用的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数据表明,英美作者使用的衔接手段的总数量要多于中国作者。T检验的结果(df=30,P=0.017<0.05)表明该差异具有显著意义。那么在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中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有无差异呢?下面是各个衔接手段的具体研究结果。照应不是该数据库的主要衔接手段,但它却是医学论文中不可或缺的句子间的衔接方式。T检验结果(df=30,P=0.026<0.05),显示对于照应的使用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英美作者使用的照应手段要多于中国作者。照应又可分为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人称照应。在该数据库中,指示照应出现的较多。在指示照应中,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都倾向于使用This和These。人称照应中It是最为常见的。

连接是最直观的衔接手段,但在该数据库中,它的出现频率并不高。连接可分为四种:递进、转折、因果和时空。其中,前两者在该数据库中出现的频率要大于后两者。T检验结果(df=30,P=0.205>0.05),表示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在连接的使用上无明显差异。

词汇衔接是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使用最多的衔接手段。T检验结果(df=30,P=0.032<0.05),表明在该衔接手段的使用上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具有差异性,英美作者在写作中更多的采用了词汇衔接手段来维持句子间的连贯性。词汇衔接又可分为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两种。T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复现(df=30,P=0.029<0.05)的使用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具有差异,而对于搭配(df=30,P=0.12>0.05)的使用则没有差异。其中,重复,尤其是名词或名词词组的重复和同义词是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最常采用的复现方式,而上下义次和泛指词在该数据库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总的来说,在衔接手段的分布模式上,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的论文具有相似性,即词汇衔接,主要是复现中的词汇重复在所有的衔接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衔接手段使用的数量上,即英美作者文章中的衔接手段出现的频率要高于中国作者文章中的衔接手段的出现频率。

虽然所选研究材料都是心脏学科类研究论文的讨论部分,但由于作者的差异,这些论文中采用的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现相似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由于所选32篇论文均来自同一学科,因此在衔接手段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另外,词汇衔接的主导地位,尤其是重复的反复出现,是由医学英语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而词汇重复是科技英语的一大显著特征。医学科技论文的主要作用是将医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及其研究结果清楚准确的告诉读者,这就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精确简明。由于名词或名词词组带有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他们的重复出现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从而避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误差。此外,中国作者写作英语医学论文的目的是把国内医学发展的状况传达给国外的同行,因此在写作时,他们也会特别注意文章的质量,尽量使文章表达通畅,符合英语的习惯,因此差异性也在减少。

虽然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存在相同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类作者的母语不同,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英语论文的差异也在所难免。语言迁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作者深受汉语的影响,汉语侧重于意合,而英语重在形合。受此影响,英美作者采用更多的衔接手段来保证句子间的连贯性。

以上结果表明,英美作者和中国作者在衔接手段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使用数量等方面仍有相当差异。这一结果对于专门用英语写作的教学,尤其是医学英语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希望对国内医学工作者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尤其是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Feng jinjin.Research Articles in Cardiology:macro-structure and antici-patory“it”in the Discourse[D].Shaanxi: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4.

[2]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Beijing:Longman Group Limite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1976/2001.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Beijing:Edward Arnol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5/2000.

[4]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5]Salager-Meyer,Mara A’ngeles Alcaraz Arizab,Nahirana Zambrano.The scimitar,the dagger and the glove: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rhetoric of criticism in Spanish,French and English Medical Discourse(1930-1995)[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3(22):223-247.

[6]Hu zhuanglin.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2003.

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第4篇

一、开设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医学研究生们的主观需要。根据笔者针对辽宁医学院100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开设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非常必要。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他们目前学业发展上的最大困难,并且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今后的学术和职业成长非常重要,他们非常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和练习学术英语写作。其次,这是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需要。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学研究生们一直处于传统的重教学轻科研的教育培养体制之下,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诊疗能力确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目前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及医学研究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只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未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势必缺乏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

二、学术论文写作特点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故事、散文、报道、应用文等体裁,它拥有自己特殊的阅读对象,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的问题,提出作者新认识、新观点、新想法的一种文体。学术论文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性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写作前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和论据,在经过审慎周密的思考之后,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客观而科学的结论。

(二)学术性

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离不开其学术性的特点,要保证论文的学术性,作者可从以下几个渠道入手:1.提出新观点,即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的观点,或针对某一已有理论的新的观察点和切入点;2.对某一理论进行补充或完善,即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补充完善前人研究理论的适用性或特殊性;3.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践,完全质疑已有理论的普适价值或否定已有理论的主要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论点供其他人借鉴和检验;4.通过文献综述来全面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或研究方向与领域,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

(三)创新性

创新性是任何科学研究存在的灵魂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使人类对自我和客观的认识不断趋于真实。因此,学术论文不能离开创新性,否则将失去一切价值。

三、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堂的构建

(一)以阅读启迪写作,创建读写一体教学模式

虽然学术论文写作不论是在词汇、语法、语篇结构,还是在逻辑表达等方面均与一般类型的写作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种写作都是而且必须是源于充分的阅读。阅读是解决写作来源和内容来源的主要途径。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这种写前阅读主要分为材料阅读(material reading)和批判性阅读(criticalreading)。材料阅读主要通过广泛阅读、听课、听讲座等形式来实现,目的在于完成论文资料的原始积累,完善作者的知识储备并明确写作方向和主要解决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即我们常说的写作聚焦,即在前期材料阅读的基础之上,针对某一具体写作方向或问题,经过作者的仔细思考,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或理论的批判性吸收而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观点。由此可见,材料阅读为批判性阅读提供基础,同时又通过批判性阅读获得提升与凝练,两者共同成为学术写作的基石。

(二)以小组活动开拓写作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写作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以建构主义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平等协助式的交流与活动,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在写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不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也扩充了写作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及时而有效的同伴互评与反馈,也有益地补充了教师反馈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三)以过程写作教学法保障对学生写作的全程指导与监控

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顾名思义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过程上。其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强调写作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写前、初稿、修改、反馈与评价、终稿等步骤。在写前阶段,教师通过以读带写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然后结合小组学习形式进行批判性阅读,并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写作思路和框架。初稿是学生将已经形成的思路付诸文字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令其树立写作自信心。修改阶段依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在反馈与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经过同伴评价修改之后的文章进行综合点评,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完成终稿。

(四)以延续性写作课堂建设保证写作课程开发的立体性和全面性

在我国现有的非专业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写作课,学生的写作练习经常被当做阅读教学的补充成分而存在,而且写作形式均是围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而展开。这种写作教学不但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益不大。在此,笔者建议在本科阶段应适当开设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写作课程,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开设专业学术写作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术成长保驾护航。唯有这样的延续性,写作课堂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促进我国高等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结语

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5篇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等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常见的问题入手,以教学方法探索及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教学体会

口腔作为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对人体的健康至为重要。

一方面,口腔健康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以口腔症状为突破口,根据口腔所表现出的症状可检测、反映人体其他部位的健康状况。

可在实际中,由于没有将口腔科学作为临床医生执业考试的内容,造成学校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

学校压缩了口腔教学的课时安排。

学生则表现为不重视、不喜欢这门课程。

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优质的教学质量、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口腔内科学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目的。

1教学实践中所遇见的问题

1.1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思想认识不够。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并不从事口腔方面的工作,因此忽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比比皆是,课堂纪律严重涣散。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热情。

特别对于大班授课,这种情况尤其显著。

其次,学习困难大。

客观来说,由于教学课时比较少,而课程的知识量又很大,这导致学生很难在上课时很难有良好的收获。

要在20个课时内完成口腔专业两年内的教学内容,学生确实很掌握那些繁多且抽象的知识点。

1.2教学模式僵化问题

优质的教学模式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单调僵硬的教学模式也是严重阻碍口腔教学的一大因素。

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学方法陈旧,比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这类教学方法早已不早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缺乏“反馈”信息,教师虽然很努力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学生在跟不上教师“节奏”后,自然而然也就不想再继续听课。

也即是说,缺乏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低效而僵硬的。

其次,在教学工作中,“无目的”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笔者认为的“无目的”是指按照书本顺序教学,没有根据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展开、研究进而解决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探索

2.1加强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革。

口腔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及国家给予口腔医学的重视也越来越多。

针对学生对于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师及学校应加大对于口腔课程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学生根本上的重视口腔医学,才能顺利的展开以后的教学工作。

2.2借鉴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也即是“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

具体表现为以问题为探讨、研究的主体,教师辅以教学方法,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许多好处。

首先,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研究。

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客观问题,可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也就点燃了。

如在牙体牙髓常见病这一节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时真要命。

试问不同的.主诉与牙体牙髓病的发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何意义针对病例。

以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调整。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以完成教学大纲为基础,所以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PBL教学方法,这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2.3应用互动教学法

笔者认为,师生互动远比教师“独角戏”教学更具有效果。

首先,“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老师,也就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

其次,能够相互讨论学习。

讨论是学习进步的一大积极因素,集体思考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远比“闭门造车”更高效、科学。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可采用“问答式”与“讨论式”两种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回答”的互动,这样能全面、方便的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对于新学习的知识如临床典型病例等,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就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工作。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

因此,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业务学习制度。

具体表现为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哪些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学完成,哪些知识点应详细讲解。

针对性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以科研促进教学。

具体表现为不断学习、跟进前沿的学科动态,以最新的学术知识更新教学中的某些内容;还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探讨活动,积累、拓宽知识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总之,口腔教学因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会遇到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及拓宽知识储量,才能优质的完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文书,吴学礼,伦志军.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医学,,27(1):68-69

[2]张莉,温秀杰,岳玲,等.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5(3):265,270

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6篇

临床医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临床实践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对临床医学课堂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师生位置,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操作,这也是对临床医学教学的一种改革。

以临床医学教学为出发点,浅谈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意义,并提出几点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临床医学;实践;角色转变

学习知识应该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听讲过程,另一个是内化过程,即消化过程。

知识的传授多是以老师的课堂讲课形式进行,而对知识的内化则更多放在课下,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作业和实践放在课下,意在拓展课堂时间。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在学生完全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设想,所以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为了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翻转课堂脱颖而出,让临床医学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预习和知识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思考。

将老师的优势最大化,学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未能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无法透彻理解知识。

这样就造成学生听讲时,处于游离状态,与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不顺畅。

再者,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具有普遍性而针对性比较弱,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节奏,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中的教学应用,大大突出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将老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合作者和监督者,将知识传授过程和内化过程颠倒,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深化医学教学的改革,为更多实践类科目做出良好的表率。

二、翻转课堂如何实现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一)通过视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知识内化质量

教师以翻转课堂为教学载体,根据教学的`大纲进行内容的筛选和资料整理,并且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可以据此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

另外,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理解难度也比较高。

有了老师的视频指导,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知识,实现更加彻底地个性化学习。

除此之外,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内容拓展,让学生可以从网络或者其他学习资源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关注临床医学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医学的步伐。

传统课堂以课堂中的教授为主,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就差。

而翻转课堂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学生能够根据大纲进行初步学习,并有重点和难点的标注。

使学生的预习有重点,有突出,更有动力。

(二)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估,寻找学习漏洞

翻转课堂中,学生的预习状况决定了课堂的成败。

因此对其的评价非常重要,除了用视频和相关材料来把握课堂预习的准确度之外,还要通过评价和指导来平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指导,保证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除了简单的问题之外,还有临床医学的操作标准。

只有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变成手上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上的漏洞,从现象到内在进行透彻分析,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学习习惯。

(三)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分析内容展示临床操作

课堂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教师应该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从分析病例开始,凭借经验,给出自己的诊断。

并由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

之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练习,通过实际的展示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其次,临床医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主讲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

同时,教师仍然是学习的推动者,要帮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为社会作出贡献。

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反馈等问题。

作为一场教学革命,翻转课堂还有很长的实践之路要走。

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实现临床医学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莉,卢舜飞,董海娜,等.翻转课堂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5(3):396-399.

[2]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7).

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7篇

办法是用西南医学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的60位实习生为对象,分为AB两组,30位使用典型病例的教学方式,设为A组;另外30位使用普通的教学方式,设为B组。

实验测试结束后,通过对AB两组的实习生的理论和操作能力做出分析评价。

最终认为A组实习生教学效果更好,成绩优异于B组。

总之使用典型病例教学方式,更加科学有效,价值更高。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教学;典型病例

渐受到重视,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这种教学方式从结果来看,的确具有很高的临床教学质量,对本科生寻找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作用,无疑是当前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目的与对象

1.1目的

分析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泌尿外科学教学中典型病例的应用效果,并解决典型病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研究对象

对象为7月至7月在西南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五年制实习生60位。

分为A、B两组,A组为典型病例教学模式小组,B组为普通教学模式小组。

通过结果,查看不同教学模式下,研究对象的医学理论应用能力、专科实践能力的情况。

并对此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

从207月至207月,以西南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五年制见实习生60名做实验对比。

将60人分为A、B两组,A组30人使用典型病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B组30人使用传统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最终对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基础操作进行结果考试,分析对比。

这六十位本科实习生之前的能力水平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没有高下之分,因此这次实验具有公平性,整个过程具有科学真实性,结果可以值得参考[1]。

此次典型病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首先,进行小课堂教学。

在A组的教学中,定期举办小课堂教学,内容是基础性理论知识。

A组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加入典型病例分析的环节,运用互联网方式详细分析一个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实习生可以自主发言,公开讨论,任何疑问和不解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实习生可以互换体验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全方面吸收教学内容。

其次,临床示教。

在A组的教学中,教师对实习生可以言传身教,亲自动手操作过程,演示各种注意事项,并且对要点进行详细演示。

另外,选择一部分患者,让本科实习生亲自查房、操作,主动发现问题,跟踪问题,监视并记录,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3研究结果

A组在为期一年的典型病例教学模式下,合格率达到了满分;B组没有一项可以达到满分,而且在专科操作方面合格数和合格率最低。

而A组在专科操作方面也是满分,这就说明了两种教学模式还是有差别的,典型病例教学对专科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临床经验方面,都得到了实际提高。

4结语

上文所述,典型病例教学方式更加值得我们重视,并且具有极高的临床教学应用价值,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点:首先,泌尿外科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病例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其医学专业的操作能力、医学理论的学习情况、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综合能力的掌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典型病例的代入感强于其他教学模式,参与感也是其中的`亮点。

通过这种模式,本科生可以在情景当中加以学习,不断地找出自身的问题,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动,真正地将专业知识掌握。

其次,典型病例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本科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其转化为脑中的经验,为本科生将来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并且真正地起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的功能,拓宽本科生对于医学的理解,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理解医学临床的意义所在。

再次,典型病例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模式的质量,对教学模式理念的更新和改变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本科生处在被动的学习当中,丧失了主体学习地位,只能按照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被动学习。

在典型病例教学中,本科生可以足够地发挥自身地位,可以行之有效地进行实践学习。

许多典型病例教学案例都可以证明,这样做可以真正地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本科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第8篇

[论文题目]知识历险与身份转换:社会科学博士生专业社会化过程研究

[作者]边国英 (博士) [指导教师]陈洪捷 (教授)

[论文摘要]随着博士教育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 博士生的就读经验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要提高博士教育质量, 改善博士生的学习研究实践, 深入研究博士生的就读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博士生具有双重的身份, 他们既是学生, 同时又直接参加科研活动。对于多数博士生来说, 博士阶段是从学生到研究者过渡的时期, 博士生的双重身份和过渡阶段的性质, 会给他们带来身份转换的问题。对博士阶段学习任务、个人责任以及教育环境特征的不了解和不适应会导致博士生学业进展缓慢, 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而这些问题迄今很少被关注。本研究拟从专业社会化的角度对博士生的身份转换过程进行研究。

本研究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某著名重点研究型大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的17名博士生的学习研究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领域的范式化程度、博士生的知识背景以及教育环境的架构三个维度对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科学博士生的知识活动具有“历险”的特征, 即博士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不断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从范式调整、学术定位、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创新几个阶段明显地表现出来, 特别是知识创新过程也就是博士论文研究过程表现得尤为突出。

2.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存在规训与自我教化两种机制。规训是指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过程是习得学术规范, 学会更严谨、更规范思考问题的过程;而自我教化是指博士生在不断克服知识活动不确定性中所形成的独立运用理性、批判反思性态度的过程。对于博士生的身份转换来说, 规训是更为基本的部分, 而自我教化是更为核心的部分。

3.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存在两种模式:安全模式和风险模式。安全模式是指教育环境为博士生的知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规定和限制, 把博士生放在一定的研究路径上和一定的研究框架之中, 使博士生能够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完成符合要求的研究任务;风险模式是指博士生在获得基本的学术训练之后, 自由选题, 自己选择研究方法, 自己获取所需材料, 最后独立得出结论, 环境提供有限的限定和指导。

4.社会科学博士生要实现从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身份转换, 存在这样一些实践逻辑:

1) 博士生需要认识和适应博士阶段知识活动的特征、博士生个人的责任以及教育环境的特征。博士生的知识活动具有历险的特征, 博士生需要发挥更强的自主性, 同时教育环境相比以前的教育阶段呈现出更为弱架构的特征。

2) 身份转换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判断, 首先是顺利完成学业, 其次是成为独立研究者。因为在高支持的环境下, 完成研究任务和成为独立研究者之间还是存在比较明显区别的。

研究领域的范式化、教育环境的架构化以及博士生学业的延续性都对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就是安全的模式更有助于博士生获得规训, 顺利完成学业。

如果从博士阶段知识活动的历险性特征以及博士教育的目标, 即培养独立研究者来说, 风险模式则有助于博士生更为完整深入地了解学术研究的实质,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中, 进一步增强自我教化的能力, 成为独立研究者。

·北京大学·2010

[论文题目]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

[作者]王红艳 (博士) [指导教师]陈向明 (教授)

[论文摘要]新手阶段的发展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而言, 具有奠基性意义。对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国来说, 在教师队伍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手教师补充进来。他们从“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变身为“学生眼里的教师”, 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学着“做老师”的过程。

本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和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 从“参与”隐喻入手透视新手教师的学习。本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对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又学习到了什么?研究结论的陈述分为两个层次。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新手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实践世界的成人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LPP) 是这种学习的生动写照, 它体现出一个有活力的、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 记录了新手教师在学校各种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轨迹。他们在实践共同体中的每一种参与都会留有一个轨迹, 随之带来一种身份和意义。这些轨迹会以备课笔记、反思日记、证书等形式固化下来, 为共同体技艺库增添新鲜成分的同时, 也是新手教师本人学习的履历。学习的结果可以表述为三个层次:学习教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和领悟教的意义、把握在教的自我。模仿 (follow me) 、镜道 (hall mirrors) 和反身性是分别对应的三种 (典型) 学习路径。

2) 结论的深入讨论

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参与和固化中的知识转换与创新、边缘性参与学习过程的润滑与加速、实践共同体作用于三类学习的方式及相应文化机制。

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和固化既是个体知识的增长过程, 亦是与其他教师知识之间的转换与传递, 更是实践共同体实现知识积累与创新的过程。可以用SECI知识创新螺旋表示之。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 (S) 与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 (I) 两个阶段, 参与相对而言更为显著;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 (E) 以及显性知识向更系统的显性知识转换 (C) 阶段, 固化过程则非常重要。

新手教师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学习到实践共同体创造的或显或隐的“课程”, 某种 (些) 参与框架能够润滑与加速这种学习过程。本研究凸显了师傅这位重要他人在润滑与加速边缘性参与过程中的作用。言传身教、师表榜样是师徒共同体发生作用的典型方式, 也相对更能促进新手教师教的知识与技能、教的意义与价值的学习。其所需文化机制是以一方比另一方更为熟练与内行作为前提的开放、尊重与科学性启导。学校实践共同体的结构因素和文化制约与支持、其他实践共同体如教研组和读书会等, 也都在润滑与加速边缘性参与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相对突出的作用方式和利于促进的学习类型。新手教师的准备性与动机、向心性努力则是所有力量发挥作用的内因。他们在这些共同体中穿梭, 既实现了个体知识的转换与更新, 也是逐步弱化其参与之边缘性的过程。

上一篇:2024-2025年政史地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宿舍卫生检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