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2024-07-25

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精选9篇)

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第1篇

此次的学习培训考察,内容丰富、全面、具体。自己也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感觉到收获很大,感触很深。通过盟委党校的学习,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净化和升华,政治觉悟有了新的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迅速发展,内外资一起上,共同发展,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起家,一点一点做大做强,而且以小商品为主,小中见大,逐步壮大形成产业。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树立“就业只能脱贫,创业才能致富”的观念,鼓励群众自主创业,让民间资金充分转化资本,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到半壁江山。

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第2篇

按照管委会组织部统一安排,我参加了高新区处科级干部赴苏州培训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蒋巷村等地,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到苏州人大胆试、大胆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 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

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

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

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四是扬长避短善于发展。苏州与上海各方面条件相比,明显优势不足,但是苏州人能找准定位,没有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力争发展项目,而是充分依托上海及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的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互补,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被誉为了“上海的后花园”。今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苏州则打出了“世博在上海,旅游在苏州”的牌子,“苏州厨房”走进世博会、世博会游客中心落户太仓、世博会“水世界”签约周庄等等,在世界人面前充分的宣传了自身,可以说,善于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造就了苏州的辉煌。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

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第3篇

一、影响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因素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体育教学是双向的课堂活动。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技能水平有所了解, 选择适合学情发展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和授课内容, 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课外的体育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营造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氛围, 充分进行以体育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使学生享受运动的趣味性, 增强学生的体质。

2.教学策略得当与否

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体育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切实结合学情组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快乐会逐渐地消失, 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 体育技能是在生生之间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获得的, 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在长期和谐的交流中营造的。 教育民主化, 这点在体育课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等参与的课堂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我们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差异的, 教师要因材施教, 不可对那些动作不到位, 甚至动作变形的学生进行讽刺、斥责, 否则会泯灭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 总之,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团结协作, 使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帮助下, 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 教师应尽量随时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自我检验的机会。 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前提下, 体育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使他们的个性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 但是切不可进行没有原则的肯定, 对他们的批评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始终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因此, 一切评价都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 必须重新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同时, 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以高尚的师德、 正确的言行,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和提高。

3.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每个学生学习都会形成一定的努力方向, 然后才开始进行探索交流合作,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足够的学习空间。 切不可盲目放大学生的主体性, 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放羊式”的学习方式下, 学生虽然有了活动的空间, 但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 实际一节课下来什么技能都没有学到, 只是“玩”而已。 备场地、器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些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条件。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辅助器材, 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初中体育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体育教学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课堂是以课外教学为主, 在活动中既要教给学生体育技能, 又要教给他们体育知识和体育道德标准。 因此, 体育课教学应做到:

1.教师要善于反思。 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工具。 一节体育课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结合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个人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这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有效教学。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 要注意“不求全面, 但求深刻”。 这样教师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逐步提高, 学生也会越来越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 体育教学主体性得到体现, 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

2.体育课教学要开放化。 在课程改革创新的今天, 体育课不再以传授性教学为主, 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要依据学情安排授课的内容, 重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与社会实践接轨也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 教学时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奠定基础。因此, 要打造开发式的体育课堂, 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设置要多样化、趣味化,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对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必须重新认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 必须重新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育课教学应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真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落实不到位、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 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式, 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学校、体育教师要切实理解体育新课标的宗旨, 把握体育教学的有效原则, 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第4篇

一、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认识

苏州之行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苏州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是要讲科学的,不是光靠我们头脑想发展就能发展,想怎么发展就能怎么发展的,发展是受它自身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所制约的。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苏州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奥秘,它的发展只是遵循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是遵循资本运作规律。苏州的经济基础原来并不怎么好,是一个农业地区、一个小小的旅游城市。在1978年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亿元,在全国属中等偏下水平。苏州人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苏州要想发展,必须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他们充分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崇尚文化、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家庭手工业和人民公社时期办小工厂的经验,把这些汇集起来,找到了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80年代末,苏州乡镇企业达到了16000多家,十年期间,乡镇企业再造了一个苏州。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1000亿,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腾飞基础。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苏州认识到私营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出台了私营经济振兴计划。到2004年末,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6万户,超过了宁波和温州的总和。这时,苏州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最明显的困难就是缺少资本。他们又想到了大搞开发区建设,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苏州利用内、外资合计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国际、国内有几千亿资金投到这个地方,怎么可能不发展?发展怎么会不快?三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苏州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通过妥善处理强市与富民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强烈发展意识。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苏州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所到之处人人抓经济,人人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人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敏锐地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机遇,彻底进行企业改制;二是在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政策放开的机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突破;三是在创优环境、重视人才的基础上,抓住了“入世”的机遇,率先步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轨道。由于抓住了这三次机遇,使苏州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超过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在2004年,苏州市GDP达到345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深圳,紧随沪、京、穗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全市一般地方预算收入22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其中市区占42,县(市)占58,城乡发展均衡;全市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三;实际利用外资额95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有96家在苏州落户。全市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就有5个,省级开发区11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实属罕见,其中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内外资累计投入1000亿美元,无论在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还是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成为全国工业开发区的典范。

3、思想解放敢想敢干。通过在苏州的所见所闻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苏州昆山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没有任何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尝试着自费搞开发区,一度面临着违规的风险,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费、县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的开发区。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运作3年,85次进京,终于又在开发区内办下了出口加工区。通过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欧、美、日、韩和港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20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65为台资。台商到大陆投资总额有十分之一在昆山,也被誉为台商工业园。昆山市由原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到2004年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位。张家港市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机遇,自八十年代开始,就到全国抓项目,抓资金,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他们超前运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区港合一、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保税区。截止2004年底,累计引进各类企业2872家,投资总额37.2亿美元,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投资载体。说苏州人思想解放,是因为他们从行动上真正落实了邓小平理论精髓——“发展才是硬道理”;说苏州人敢想敢干,是因为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在努力为扭亏为盈、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五年,苏州人已经顺利完成了企业转制、企业重组。长期以来,苏州历届政府形成了一套“承担风险——取得实效——做而不说——形成政策——推广经验”的发展思路。

4、注重环境建设。在苏州投资的外商普遍反映苏州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自然环境是全国最好的。在改善环境方面,苏州市下了大力气,努力营造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环境;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他们投入巨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苏州市分为左中右三个区,中间是苏州老城,保持古城风貌,发挥历史文化效应;西面是民营企业开发区;东面是新加坡工业园区,构筑了一个新型大城市的框架。几年来城市的交通、服务、公共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苏州市区通过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验收,常熟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昆山市周庄镇、常熟市大义镇等8个乡镇建成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时,为了给外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苏州市及其所辖的几个县级市,建设了外商医院、学校、高档宾馆、别墅以及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娱乐场所。使外商一人投资全家搬来,进得来、留的住、不愿走。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苏州市坚持围绕招商引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素质。制定严格规定,要求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热情服务,全程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对所有干部要求,对待投资者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坐,一杯清茶相谈,一份诚心相处。”实行首问负责制,客商第一次找到谁,谁就必须全程服务,帮助客商办完全部手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要求干部要“三会”、“五懂”、“一颗心”,即会讲普通话、会开车、会电脑;懂政治、经济、业务、经营、法律;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总之,在政策环境上,“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在法制环境上,“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在服务环境上,“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在人文环境上,“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5、坚持以人为本。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个人收入较广东、浙江要差一些。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的重要思路和措施。太仓市璜泾镇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和镇所有党委成员必须自己办企业,外地转回来的党员、干部也必须办企业,要求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必须有小轿车,提出“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鼓励大胆投资。昆山市在全市百姓中实施了“三有工程”和“五道保障线”,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有工程”即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技能,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线”,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地保障和拆迁保障。常熟市还提出了发展“五大理念”,第一理念就是富民优先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富民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51元,全市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0元。

苏州发展经济不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他们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有250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市政府规定,沿太湖1公里内不准搞人工建设,禁止开山采石,禁止开采地下水,禁止在山坡葬坟。近3年来,张家港市共劝阻或拒批污染项目400多个。二氧化硫、COD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都控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苏州市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两个率先”进展顺利,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值要求,提前达标率为60。

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

1、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对待发展,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当树立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储蓄率高的比较优势,面临着国际产业重组加快的外部环境,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省管县的全新体制改革、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特殊历史机遇等,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快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为发展赢得先机。一是搞好开发区建设。苏州市县两级都搞开发区,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开发区,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发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二是抓好招商引资。2004年,苏州市招商引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列全国第一位,招商引资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目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招商,但招商已不是过去那种吃吃饭、喝喝酒、拍拍胸脯、认认兄弟的那种“饭桌”形式了。而是招商者之间的竞争,需要的是具体的优惠政策、好的发展环境和专业的招商队伍。我们要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放水养鱼,引进专业化的招商人才,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发展特色工业。依托优质丰富的矿产、药材、水能、林木、山野菜等资源,加快发展矿泉饮品、矿产能源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林木精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打造品牌产品,推进和实现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农业。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切入点,以强化农村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地方特产资源,立足绿色、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创造品牌,紧紧围绕“林、参、蛙、菌、药”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与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具有靖宇特色的效益农业、精品畜牧业和土特产品加工业。努力把靖宇建成国际知名矿泉城、生态经济城和红色旅游城。

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想敢干。苏州之行了解到,八十年代中期,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二位的昆山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在全苏州5个县市的末位。由于他们善于抢抓机遇,意识超前,敢想敢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现实说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观念”。现在看,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真正解决思想和干大事创大业上,实现“六破六树”。即,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进取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的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县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畏难发愁思想,树立靠发展解决问题、赢得支持的观念;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振兴靖宇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县形成人人想经济、人人议经济、人人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3、要注重环境建设。苏州充分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生态、治安环境,浓厚的亲商、安商、富商环境,以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要想发展必须有好的环境,在环境建设方面,既要抓好硬环境,也要抓好软环境,重点进行四个方面的整建:一是舆论环境,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全社会都知道环境对发展的重要性,人人都为改善环境做贡献。二是政策环境。除制定优惠政策以外,要坚决清理对外企和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或文件,集中力量对现有政府审批项目和条块间的各种收费、设卡事项进行整治,能免的免,能减的减。要建立收费明白卡制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服务环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部门,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把为客商服务的态度和质量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硬指标,建立举报制度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打击吃、拿、卡、要等行为,坚决惩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消极腐败行为,建设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四是人居环境。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行业服务档次和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污染治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

赴广东参观考察学习体会与思考 第5篇

一、六点体会:

广东在经济发展早期,除了大城市之外,乡镇企业发展也比较快,在八十年代出现了广东四小虎。到了九十年代之后,珠三角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经济更是进入了新的腾飞阶段,这次参观考察的广州、佛山、东莞三市,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方面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指标,三农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解放,更重要的是一种永不懈怠、永不停顿的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

1、坚定不移的执政观。各级党委政府谋发展,求发展,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执政为民,通过发展凝民心、聚民力,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在巩固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通过几天的接触,让人感到,他们观念超前,谋略高远,精神振奋,崇尚实干,精干高效,全面发展,其执政理念,执政策略,执政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2、持之以恒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他们集中精力、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抓发展,真正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其次,注重发挥和再造优势,特别是把比较优势变为特色优势,从而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佛山的陶瓷、东莞的家电、广州的汽车等。同时,特别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民智、聚民力、用民资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城市设施投资多元化、社会化、民营化等。

3、协调发展的互动观。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城市互动、一体推进、同步发展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坚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同步考虑,实现城乡融合。确立三个理念:城乡同步规划的理念、城乡工业化同步推进的理念、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改造的理念;二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即大力发展三产,做大做强二产,优化提升一产,形成倒金字塔型。如东莞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1:54.2:42.7。发达的工业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使“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民参加了社保,东莞等地甚至取消了农民身份,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面向市场的竞争观。坚持市场导向,实施以市场调结构、以市场定项目、以市场建基地、以市场兴产业。实施知名品牌、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产业、知名市场的“五名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占领国内市场。

5、永无止境的进取观。广东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特征,其发展的速度、现有实力有很明显的超前性。东莞市长安镇3.7万固定人口,32亿元财政收入、123亿居民储蓄、1700多家外资企业、60万外来务工人员,尽管这样,他们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充满一股强烈的再投入、再扩张、再发展的欲望。东莞市松山湖开发区建区仅三年时间就投资100多亿元,130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10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的开发区。

6、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薪厚待,广揽人才。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保障。

二、五点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的实际,我认为应着重打造五种经济,以带动地方整体经济的发展。

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第6篇

资、非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学习了他们创造的成功经验,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整体印象

通过学习考察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印象是:经济发展速度快;招商引资政策活;城市建设标准高。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2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达到了6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居民存款1000亿元,人均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像南海区,108万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02年GDP达439亿元,人均4万多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城镇居民收入15329元,列全国百强县之首。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古镇灯饰品,形成了大市场,相关企业全镇达3000多家;顺德陈村镇的“七巧”花卉是一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国内国际花卉销售基地;佛山的陶制品已占全国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他们率先实行政务公开,下放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给予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皇田机场现更名为宝安机场就是根据港台投资商的要求而更名的,足以说明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诚意;东莞、深圳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达18万户,占全市企业的85以上,深圳的民营企业占60以上,南海区的软件科技园民营企业占87以上,像珠海的格力集团、惠州的TCL集团都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珠三角”经济的主体。

三是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如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等地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

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考察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商城乃至信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差距很多,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除这些地方具有沿海、沿边、特区、侨乡和邻香港、澳门等不可比的优势外,我们的干部群众在主观上同沿海地区的干部群众相比差距很大,集中表现在:思想没有人家解放,观念没有人家新,作风没有人家扎实,干事创业的精神没有人家高涨。少数干部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存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缺乏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存在作风飘浮,人浮于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存在吃拿卡要、“官本位”现象严重、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缺乏顾全大局、服务大局意识。这些现象和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着力解决讲解放思想不知道怎么解放思想的问题,喊观念创新不知道怎么创新的问题,着力解决抓发展不始终、不一贯、不过硬的问题,抓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

三、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次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是促进全市干部思想大解放,实现信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考察,让我们学到了先进,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更换了脑子,找到了差距,增加了发展的压力,是一次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考察。它无疑对加快信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以非农化推进工业化、城

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发展羊山新区、平桥工业园等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商城县是一个集山区、边区、库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们要以这次考察为契机,立足商城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找准差距,树立信心,真抓实干,抢抓机遇快发展,构建载体谋发展,创新机制求发展,优化环境促发展,扑下身子抓发展,加快商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步伐。

(一)加快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有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思想上有闪光点,经济发展才有增长点。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跨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次考察成果,借这次考察东风,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教育引导我们的干部群众,考察回来后,我们已迅速向县四大机构领导、全县科级干部介绍了考察的主要收获和体会,认真查找了工作、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差距,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解决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未富亦安、不思进取和“等靠要”等落后观念,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的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的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的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成的工作作风问题。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思想;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自加压力、奋力赶超的思想;破除盲目自满、夜郎自大的思想,树立率先突破、跨越发展的思想,真正转变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对照先进找差距,自我加压促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快发展必须在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上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后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四大家及相关部门组成招商引资工作班子,常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资生财,借外促内,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落实市里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税费减免、土地征用、用水用电、简化程序等方面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厉查处涉企“四乱”案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项目论证、土地征用、贷款申请、技术改造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扶持环境;在上石桥镇以南沿商淮路规划群方出资民营经济园区,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要铁下心肠抓环境建设,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对影响商城发展的人和事要采取“摘帽子”、“罚票子”、“砸饭碗”等硬手段,坚决打击,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施“回归工程”就是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的系统工程。最近,我们组织4个组,在全国各主要经济发展地方开展“民营经济风采万里行”活动,对商城籍在外经商的民营经济大户,进行采访,将他们的事迹制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放。县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和工商联正加强与全县5个资产超5000万元、15个资产超1000万元、100个5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业主联系,吸引在外从事私营物业管理、商品营销、企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回乡置产兴业。激活民间投资,启动全县大量储蓄存款和民间资金进入民营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三是抓项目,促发展。抓经济的主题重点应该是项目工作。商城的项目工作较兄弟县区相对落后一些,今后,我们将把项目工作作为重点,用主要精力抓项目。现在基本有把握的项目22个,投资6.4634亿元;力争的项目44个,涉及15方面,投资在8.382亿元。在抓法上,一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拓宽招商领域。根据《商城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精心挑选一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项目、重点项目,列入对外招商项目库。通过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登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外推介项目。二要围绕“大、新、高、优、广”做文章,拿出象制鬃、山货、甜菊、旅游等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企业、资源吸引外商开发、建设、经营。三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招商引资的思想。通过抓项目工作,壮大骨干企业,激活工业存量,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高地,推动全县14户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和3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

四是加快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按照起点高、特色浓、环境优、速度快的要求,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宁西铁路、信叶高速公路横跨上石桥镇的区位优势,加快上石桥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土地价格低、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投资回报率高“三低一高”园区,形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聚集的“洼地”。

五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重点发展县城、上石桥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功能较为齐全的中心集镇,构造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载体,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镇聚集,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商贸、流通、服务等领域,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乡镇企业主导型、旅游开发服务型、特色产品商贸型、沿路商品流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加快发展必须在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上有新突破。

转变作风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正视差距,承认差距,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来缩小差距,力戒空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力量。如果领导干部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就不能感召民众、凝聚民心,也不可能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要通过转变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振奋士气、保持锐气、充满朝气。二是要树立勤政为民的作风。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坚持干部联系点工作制度,蹲点调查,分类指导,自己动手,解剖麻雀,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是要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县委将制定出台有关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工作意见,并将开展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责任,把工作做实、做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有一股干劲,一股闯劲,一股韧劲,一股钻劲,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以实干为立身之本,脚踏实地不飘浮,埋头苦干不张扬,在创新中找办法,在实干中创业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推向前进。

苏州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7篇

关键词:龙舟运动,苏州高校,发展瓶颈,改善对策

一、龙舟运动的作用

龙舟是我国民族传统的水上体育项目, 俗称赛龙舟、化龙船等, 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特点。传统龙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龙舟竞渡是由祭祀、歌舞龙舟演变而来, 它是中国年节活动中最具全民性和狂欢性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

龙舟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它在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的同时, 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聚集一堂, 大家互相努力, 团结一致, 竞争角逐, 增进友谊, 以它独特的存在方式, 多方位展示民族文化特质与社会契合的特点,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起积极开发作用, 在伦理观、价值观相同的文化背景下, 对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 龙舟上“龙”的神性逐渐消退。西方有类似龙舟的赛艇、皮划艇、舢板荡桨等现代奥林匹克体育项目, 这些体育项目也有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古老传说, 但与龙舟相比有显著差异。

现代龙舟竞渡主要成为一种装饰、一种象征。龙、龙舟、端午、纪念屈原、竞渡五个文化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 象征团结、奋进。随着时代的发展, 龙舟价值也有了新的内涵, 活跃文化生活, 强健体魄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龙舟参与者职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复杂化, 参与的动机均有不同, 比如娱乐休闲、丰富文化生活等, 参加的人员不再局限于农民, 更多的专业运动员、公司职员、工人、学生等参与进来, 龙舟竞渡也不单单局限于江南河流之中, 而是走向全国。1984年, 原国家体委将龙舟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 1985年正式成立中国龙舟协会, 我国龙舟运动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结束了“群龙无首”的时代。

二、现代龙舟运动发展的瓶颈

龙舟项目在近十年得到了较好的推广, 以全国高校的推广和全国设立分站赛比赛的形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中。尽管龙舟运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却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普及地区小、南北水平差距大。鉴于龙舟是一种水上项目, 需要长期的水上训练, 因此造成我国目前的龙舟队基本都是南方队伍, 福建、东莞、顺德、九江一直是这个项目中的佼佼者, 北方的龙舟队伍鲜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队伍。

其次是我国目前龙舟发展的职业化程度相对落后。许多队伍的队员都是业余选手, 这其中包括学生、渔民、喜爱龙舟的经商者。因此要向更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龙舟, 职业化已经迫在眉睫。

龙舟受季节、地域、水域、器材等条件的限制, 运动普及率低, 每组织一次比赛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财力。同时竞赛数量少又导致社会化程度较低, 这就造成目前龙舟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主要在物质领域, 忽略其他方面的经营开发。若扩大龙舟的影响, 它的无限商业潜力将得以更大程度的挖掘。

龙舟普及程度不高, 区域局限性大, 对各方面条件需求比较高。

1.要在有水域的地方进行。

2.对 运动员要求很高 , 不仅要熟悉水性 , 还要身体素质 好。

3.作为休闲体育群众项目 , 龙舟赛事不多 , 每年集中在端 午节前后和国庆节前后。

4.龙舟训练刻苦 , 风吹日晒 , 外部作业较多 , 对队员心理素质要求很高, 必须团结一致, 顽强拼搏, 此外训练人员多, 组织难度大。

5.龙舟训练和比赛需较大的财力投入。

三、苏州高校龙舟运动的优势

苏州地区龙舟比赛主要目的是愉悦身心, 欢度端午节。真正财力回报少, 例如苏州一所高校为参加苏州市端午节龙舟赛, 最起码提前两个月挑选好队员开始训练, 场地器材都要租, 管学生一顿晚饭,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锻炼, 基本投入下来要10万左右, 而苏州方面市龙舟赛冠军的奖励2万元, 除了无形资产的回报 (精神、荣誉、宣传等) , 财力方面绝对的入不敷出。而苏州一些企业的经济不是问题, 但可能没有那么多人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准备这样一个比赛, 所以苏州范围内的院校长期开展龙舟运动的很少。龙舟比赛的普及还有待开发。

苏州高校推广普及龙舟赛事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详细如下:

1.高校人员来自全国各地 , 学生人数多 , 挑选队员比较容易。

2.校 园文化建设这块做得相对比较好 , 龙舟文化比较容 易宣传、推广。

3.苏州地理水利条件非常优越 , 非常适合开展长期龙舟 训练和比赛。

4.苏州经济发达 , 企业众多 , 可以开发校企联合来推广龙 舟运动。

5.苏州龙舟比赛无论规模 , 还是影响力在国内外都越来 越出名。

6.可 以以高校社团形式存在 , 学生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心 理上都很容易得到训练, 团结起来。

7.在苏院校的学生对龙舟的认知在加强。

四、改善苏州高级龙舟运动现状的对策

龙舟现代化是龙舟发展的必然选择, 竞争更趋公平化、公开化, 技术战术和训练手段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管理制度更趋完善合理, 娱乐性和观赏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苏院校推广龙舟运动, 需做出以下对策:

1.创新办队模式, 改善训练条件。

2.科学选拔队员, 提高教练素质。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龙舟比赛增加对龙舟运动的认知。

4.政府制定龙舟赛事产业扶持政策 , 推广龙舟精神与文化建设。

5.制定法律法规制度, 与企业合作展开龙舟运动职业化。

6.进行彻底的体制机制改革。

7.精心打造赛事品牌。

8.对龙舟赛事无形资产进行大力开发。

9.与现代传播媒体进行联动。

总之, 龙舟市场在高校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结合时机、规模和速度, 分步实施。目前, 苏州龙舟竞赛市场规模狭小且赛事冷热不均, 政府的支持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将赛事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 实施竞赛营销, 创造精彩赛事, 形成品牌, 是苏州龙舟赛事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毕胜.从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总冠名权招商看赛事的商业运作[J].体育产业信息, 2000 (3) :4-5.

[2]魏昌.龙图腾·龙舟文化与屈原[J].荆楚文化, 2001 (1) .

赴华东五市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第8篇

——赴华东五市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吴红梅

4月7日至4月16日,由阿左旗政协组织的部分嘎查、社区、宗教界、科技、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的42名政协委员赴华东五市进行考察学习。在近10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上海,一路上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就此次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作一浅谈。

一、华东五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业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华东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这条旅游线将都市风光与名山名水融为一体,是集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为一线。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旅游资源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华东五市在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包装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苏东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南京市政府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1—7频道等各大媒体,隆重推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的花车巡游驶进了上海滩,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向世界推销“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同时,举办国际“苏州丝绸节”推销苏州旅游;无锡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推出中国第一桥——江阴长江大桥、神州第一佛——灵山大佛、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太湖第一渚——鼋头渚;上海着重推介都市旅游(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购物);杭州以“三江两湖”树立杭州旅游形象。夫子庙、“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通过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包装,使华东五市旅游形象充满个性化,城市充满个性化。

(三)以名优品牌为依托,创地方特色的经济模式,华东五市作为长江下游的几个沿江城市,依据自身的特色,既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又不断加大区域间的横向联系,交通发达,从沿路的风光既可感受到城市集群的魅力。苏州的丝绸享誉胜名,杭州的蚕丝制品、西湖的龙井茶也是声蛮国内外,华东五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助推器。

二、我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纵观以上,我旗作为一个人口密度较小,资源型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地区,外来人口不多,受交通及地域的限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推动全旗旅游业发展,以此来推动全旗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开发旅游资源上要有我们的地方特色,要有我们自己的城市名片。虽然现在我们有广宗寺、福因寺、延福寺等藏传佛教的宗教寺庙,但其规模和知名度远远不及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拉萨布达拉宫,所以不能彰显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为全国版图中能够被人称道的地域名称,就是我们独有的自然资源,以月亮湖旅游景区为代表的沙漠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能突出我们的地域特色,“国家沙漠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更为我旗大力发展以沙漠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提高了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到的沙漠,打造令人向往的中国“撒哈拉”,以我们自己的特色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增加知名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城市规化要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乌镇的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水阁古镇的一道风景,它的生产工艺、制作场景在乌镇都向游人展示;还有杭州的蚕丝制品,享誉国内外,在产品推介的购物区,也是能看到如何从茧到蚕丝制品的全过程,即直观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发扬。同样,我们阿拉善的仿古地毯、呼麦等一些宝贵的民族遗产,我们也可以规划建设一条民族旅游街,通过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过程的展示、民间艺术的表演、阿拉善服饰的试穿等,让游客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的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在旅游产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我旗现在的旅游产品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游客构成单一,周边游客多,国内游客相对较少,旅游购物不尽人意,产品种类少,叫得想称得上的地方品牌几乎没有,旅游购物也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还有很大的空间,仿古地毯、沙画、奇石在产品的包装、种类、用途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开发,使其观赏价值通过商业价值得到更广泛地体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 一条龙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阿左旗旅游。

赴苏州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第9篇

2012年3月24日至3月27日,在区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我们一行100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神往已久的——苏州市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江阴市华西村、相城区灵峰村、泰元社区、吴中区湖桥村、旺山村,特别是到华西村聆听已是84岁高龄的老书记吴仁宝所作的华西村艰苦创业史和发展史的报告。华西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走出了农村产业化、城镇工业化道路,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吴仁宝是新时期农村干部的楷模。几十年来,华西村在老书记吴仁宝和现任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同志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率先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方针,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学习华西经验和华西精神,我认为,一是要学习华西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结合本地实际,选准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透视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西村的发展不是照搬别人模式,而是在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央政

策的前提下,借鉴先进经验、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出发,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村正在大力发展花木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带动农民种植花木等方式,帮助业主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成立产业支部,通过党建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要学习华西村科学发展、服务于民的行为,切实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村将力争在2013年底前修建6公里人行便道,目前已建成2.6公里,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修建了山坪塘5口,保障了农业生产和花木生产足水灌溉;三是学习华西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华西村的发展,充分体现一个好班子特别是一个好书记的地位和作用,上要听中央和各级领导的,执行政策不走样,下要听人民群众的,不断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求,走共同富裕之路,经常查找自身不足,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次华西之行,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更新了观念;是对我们最基层干部的一次洗脑,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精神的充电,强化了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为村级发展而努力的信心。

学习归来,使我思绪万千,我们不能照搬照套,也无法照搬照套,只是通过考察学习,紧紧围绕中共北碚区委十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镇十五次党代会和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

上一篇: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下一篇:农民工支付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