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2024-08-03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1篇

近年来,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广大游客的追捧。本文通过对昆明市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市场特征的分析,对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观光农业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

1、以农家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所谓的农家体验,即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农家的生产体验、农作物种植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等,让旅游者得到身心放松和休闲娱乐。这种以“农家体验”为形式的观光农业由于体验真实而获得大量旅游者的青睐。

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的主要卖点是乡村的碧空,清净的环境,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环境污染,到乡村来看一看走一走,既一饱眼福,又陶冶性情、消除疲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的最佳选择。

3、以“农业生态”为主的观光农业。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为特点的旅游,它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其特点是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旅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以“绿色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发力点,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四、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3]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2篇

【摘 要】:边远山区教学,存在区域的条件限制,学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所见所闻局限于平日课堂里和生活中汲取得来的东西,从而,学生在作文时内容显得空洞无物;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自觉动脑的习惯,主动意识较差,甚至很少会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观察,所撰写的文章除了有一丝模仿的味道之外,更多的真情实感却只能流于空谈;然而很大部分乡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重点却只是放在了文章的“量”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样撰写出来的文章即便是有头有尾,也只能算是彻头彻尾。可以说,这样的作文教学在广泛乡村教师中已经形成常态,所以,改变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定成为解决乡村小学作文“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区域条件

空洞无物

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兴趣

素材积累

观察能力

躯体和灵魂

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是教学的基础,“读”与“写”则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根本,而“写”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在作文教学中,很大部分学生难以抓住作文的重心,找不到可写的素材,思来想去也无从下笔,久而久之,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一提到作文就会心生畏惧。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经历,浅谈几点我在乡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经验和见解: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不言而喻,“兴趣”对小学生写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也得是深思揣摩,所选取的习作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在教学在二年级的一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所选取的内容是一个孩子为妈妈端水的图画,看到图画,多数同学很快就能把图画中所要反映的事件讲出来,“是小孩子在为自己的妈妈端水”。这是由于生活在远边山区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左右,对父母的渴望,促使了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想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这样一件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事情,故而,图画的呈现,学生很快就能看到事件的本质,但要其对图画中映射出来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描述 时,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辞藻溃乏了,要其围绕图画内容进行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要挖掘孩子们内心深处更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我是这样创设的,引导孩子们再仔细观察图画,先从妈妈的表情开始观察,在这里我巧设了几个问题:“从妈妈的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劳累?”,“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父母如此辛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随后学生一一回答了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当听完同学们滔滔不绝的叙述后我感到非常欣慰,打铁趁热,所以我抓住了时机,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从妈妈的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妈妈很疲劳”,“妈妈很辛苦”……待到学生回答得意犹未尽之时,我再次抓住机会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有关孝敬父母的好文章。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后一个问题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回答又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接起来,就是一篇文章”。教学中,让同学们明白,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似乎更容易明白这样的作文应该从何而写。

另外,要注重学生作文的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闪光点,要给予准确的表扬与评价,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二、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指的是课内的阅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我们,积累作文素材需要多读,多记优秀文章中所描写的优美词句、美好片段,诱导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以便让学生掌握写作中素材选取、拈词造句、段落分明、详略得当、有头有尾、过渡与照应等技巧。“学习”除了是指课内的阅读外,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的材料,而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所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在生活中获取作文所需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如: 班队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在班队上做了哪些事,有什么典型的事迹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记录下来。每周升降旗时值日教师对本周工作的总结和讲话内容,也是小练笔的好素材。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等。与人交往时,在这些人身上所看到的优点和不足,从交谈中了解到的一些值得关注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学完每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在课外阅读时,收集整理好的文章中心、优美词句等。

只有在不断的阅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之后,学生撰写文章才具备真情实感且不显空洞的基础,加之平日里教师的时适引导,学生撰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既有躯体,也有灵魂。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让学生作文,很多学生看到命题后几乎都是“干瞪眼”,处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困境中。要想促使学生走出这样的逆境,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更合适的办法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的心。诱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用心去观察,归纳观察到的人和事物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物与物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等。从而,使得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表述的重点,抓住事件的中心,久之,学生作文便有了灵魂,再融入平时收集得来的素材,即能写出标新立异、内容丰富、层次精彩的好文章。拥有这样的写作功底,学生便不再惧怕写作,从而心生表达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校园一角”口语交际时,先让学生在学校的周围自由观察,观察哪个角落的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这样的诱导,既可以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抓住事件核心的能力。我在教学写作“我最敬佩的——”时,先启示学生明白,作文要求写的对象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或回忆自己要写的人的外貌,有什么个性特点,他(她)的哪些事迹让你敬佩等等。在教学课文时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课内我要求学生熟记相关段落,掌握文中的好词佳句;课外,我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雨前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课文中熟记过的诗词佳句。

四、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处于发育阶段,想象力不是很丰富,所能遐想出来的东西不是很 全面,甚至不符合逻辑,所以完成的第一稿写作肯定存在漏洞,会有很多写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也不是一稿就能定音,而是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出味道,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会培养孩子们进行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相互修改作文的能力。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在第一稿完成之后,我用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自行修改,查找哪些地方没写生动,没写具体;整篇文章是否只有“躯干”而没有“灵魂”。个人修改完毕后,我再用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孩子们相互修改,让他们在其他同学的作文中找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找出作文中自己认为欠缺的地方,再融入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整篇文章看看自己融入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主旨更相融。这种习作方法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促成了相互提高的目的。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孩子们还不具备优越的鉴赏能力,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亲临指导,可以采取与学生一起,逐句逐段修改作文的方法,避免学生只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即成文章的情况,不然将会影响到今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3篇

一、个人刚进入工作岗位的理想

到边远山区工作的许多教师, 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很多人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 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就来。可是当他们工作一两年后, 发现自己的最初愿望无法实现。关键是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 这一舞台必须要很多人的支持、理解。最重要的是获得上级领导的重视, 支持。其他的行业也一定存在这样的情况吧!记得有一次县委书记到学校来视察, 组织学校的老师们开了一个座谈会。其中有位老师说了这样的话:“从某一个角度来看,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刀和磨刀石一样。新老师就是刚刚从师范学校打造出来的一把刀, 学生就是一块使刀变锋利的石头。经过几年的打磨, 刀变利了, 石头却变薄了, 然而刀却离开了。我们应该想一想刀为什么要走?受伤的又是谁?”这位老师很形象的说出了边远山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渐渐的感觉到目前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新老师的加入,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 但是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机会。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新老师会提很多关于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但是这个意见并没有引起领导的注意, 更不要说重视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再说了, 也厌倦了。既然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 又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那就只好找个能给自己舞台的环境了。

我觉得, 做领导的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员工创造最大的公平。不仅仅是要思想上重视, 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像李云龙那样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团队, 就算领导换了, 可是他们的魂还在, 永不磨灭。

二、边远山区的工作环境

既然是边远山区, 那么自然环境就不是很好, 这个任何人都是知道的。为什么有的外地教师可以在边远山区干十几、二十年, 甚至一辈子呢?主要是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状态时的愉快心情。另一个就是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边远山区的一大特点就是交通和医疗条件都极差。本地的卫生院有一部B超仪, 在整个医院中仅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会使用。每一个人都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 当这个状况都得不到正确的解决时, 他就会考虑是否应该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了。有人说过:“当我赚得了整个世界, 却丢掉了性命, 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才可能拥有愉快的心情。为什么是可能呢?因为愉快的心情不仅仅需要健康的体魄, 还需要和谐的人文环境。有个学校的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干, 你可以辞职, 本校少了一个人照样的运转。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面, 你会开心吗?现在人们常常说的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个任何人都知道, 可是一旦做起来就很难。新老师大多数都是在22至23岁左右, 有的更年轻一些, 你不要认为他们很成熟, 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做老师, 这样的话, 你就错了。据我所知, 本校的女老师刚刚来校的时候, 都被学生气哭过。如果不是要好同事的安慰, 她们也许早就辞职了。有时候, 老师并不比学生坚强, 真的。我就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她今年已经22岁了, 却还在读八年级。你不要笑, 更不要认为她笨。和她比起来, 我觉得很惭愧。她很想读书, 可是家里不让。看书的时候, 父亲有时还要打她, 想让她结婚 (那是以前的事了) , 她没有同意, 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她会在半夜睡不着的时候起来看书, 认真的努力学习, 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 希望能够唤醒父亲, 并得到他的支持。最后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父亲终于被她的坚强感动了, 同意并支持她读书。

看过后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吧!请你在责备他父亲的同时, 也想想她父母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呢!

环境很重要, 尤其是人文环境。许多家庭条件好的父母, 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好的学校里面送, 就算花再多的钱也愿意。为什么呢?好的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备都很好, 更重要的是好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风, 也就是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仅仅靠某个老师、领导、学生都无法达到的。

三、个人生活关系

目前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留在自己的身边, 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却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 来到了边远山区工作。我们正在慢慢的成熟起来, 可是父母却一天一天的老去。他们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在父母的身边, 这也是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他们也想过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那里的条件很艰苦, 他们不希望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还跟着自己受苦受累。这应该也是辞职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边远山区老师未来的个人家庭问题, 他们不得不比其他人想的多一点点。没有成家的, 多数人的恋人不和自己同一个县城。为了爱, 他们也会辞职的。两个人都在同一个学校的, 又要为以后孩子的健康和教育问题着想。前面已经说过了边远山区的条件很差, 包括教育方面也比较落后。做父母的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可是自己所在的地区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已经结婚的夫妻, 长时间的异地生活, 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个永久的办法。在离婚率如此高的社会, 老师不可能拿自己的婚姻开玩笑吧!何况, 现在也在提倡亲子教育, 父母都不在身边, 或者只有一方在, 又怎么谈亲子教育呢?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周运清教授在他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一文中说道:“我们生得起孩子就要养得起, 养得起就要教得好, 教得好一定要有至少十年的牺牲精神。”

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己又不愿意改变, 所以就只好另谋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了;不和谐的工作环境造成的不愉快的工作心情以及个人的家庭状况, 应该就是造成边远山区教师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吧!

教师的成长需要这样的几个过程:事业——职业——事业, 但是很多的人都无法坚持到最后, 中途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摘要:边远山区是人们常常关注的地方, 尤其是教育方面。说到教育就离不开教师, 边远山区的师资力量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然而有许多的人并不知道边远山区教师的现在状况, 其中一个主要的现象就是流动频繁, 且是以辞职的方式居多。本文就以笔者的亲身经历, 从三个方面讨论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发展产业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足则民心稳、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温饱做基础,农民就不敢调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调整必然会出现反复。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几乎所有人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粮食生产只是挂在口上,发展产业才真正放在心上。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已经实现“九连增”,很多人对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其实最近十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连续下滑,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通过国家海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8000万吨,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三大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较上年猛增3倍。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仍已逼近95%这一政策“红线”,这还没有计算通过非正常渠道走私入境的粮食数量。因此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潜藏巨大危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处理好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山区种粮缺乏优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起码要坚持“宜粮则粮”,同时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一定的自给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将当家田地大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使粮食面积、产量锐减,一旦粮食供不应求,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就是自给率偏低的山区。目前山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出现复种指数下降,耕地撂荒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设法调动种粮农民热情,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效益。决不能因此否定粮食生产,甚至视种粮为思想“僵化”“落后”,将“宝”全部压在调整上。

二、发展产业必须找准优势

目标正确,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一些山区先后发展过很多产业,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山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有些外来物种虽能在山区生长,但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本地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效益好时容易一哄而起,效益差时又一哄而散,这样的产业虽能在山区发展,但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生命力。到底哪些才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生命力,且适合山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认真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来确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山区的优势所在,目标才更加正确、决策才更加科学,确立的主导产业才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只要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上下一心,工作推进起来就会顺水顺风。如果不提前做深入调查研究,只惟上,不惟实;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外地专家意见,不考虑当地技术人员观点,那也只会发展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劲的“短命产业”。

三、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

找准优势,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后,就应坚持不懈,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质量、增加基地效益,同时还要抓好加工企业、产品品牌、销售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区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将产业一步步做大、做深、做透、做实、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因市场价格的一时波动、领导的一时变迁或者其他因素的一时诱惑,而使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受到影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地方就是因为经常在多个产业间反复摇摆,先建再砍,砍了又建,虽然在发展产业上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一事无成。

四、发展产业必须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首先要建好基地,要有充足的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但目前很多人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下“苦功夫”,更乐意在“短、平、快”的招商引资上做文章,以为只要招到了“大老板”、引进了“大项目”,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招商引资的确能很快解决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愿意带着巨资到偏远山区,在耗时费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砸钱”,而只愿意在加工、销售等投资效益好的关键环节“发力”。有道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建好基地,夯实基础,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

建好基地一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要充分参考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意见,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基地规划与指导服务,提高建设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坚持建一块、成一块,投产一块、高效一块,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推进产业稳步发展,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尽量提高产投比,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建有名无实、有种无收的“无效基地”;三要选择最适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建设,由点成面,积聚成片,形成板块,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产量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名优特产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等客观实情,不能在划定区域内勉为其难,搞“一刀切”;四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努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依靠“专业队伍”抓好基地管理,提高基地效益,防止“前建后荒”;五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破解在边远山区搞特色产业建设缺劳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五、发展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如抓龙头企业建设、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抓能人大户、抓订单农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经常各顾各、两张皮,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的实力也不够强,对整个产业的引领与拉动作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成立了很多,但真正为农民搞好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很少。山区要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停留在成立合作社“数量”和一些表面工作上,要将其抓“实”才行。

六、发展产业必须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做支撑。但目前的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为今之计,一要尽快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山区发展产业信息“短板”,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二要尽快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都要培养1~2名真正的专家和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重点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搞好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种”;三要尽快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或队伍,在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修剪、采摘、病虫草害防治、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四要尽快抓好加工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山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山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山区县大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只有尽快形成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产业结构,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 者:贺润成  作者单位:中共大宁县委党校,山西 大宁 042300 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3 关键词: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6篇

近期,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乡镇、村屯,就我县农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实施以后,农村形势发生的变化、暴露出的问题及相应措施,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和研讨。

一、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农业县份,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产品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因素。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有,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水产业科技含量低,贡献份额低,实际养殖水面仅占可养水面的50%左右,吃进口鱼的现象比较突出。林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经近两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覆被率只有6.6%。此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先进机械的推广应用面还比较小。

二是结构因素。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具体表现为一产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目前,全县农村经济80%来自农业,而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又相对偏大,大体在60%左右。而农村劳务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仅占20%左右。

三是人的因素。多数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个别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四是政策因素。近两年,中央相继出台了合乡并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和全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农村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一轮的“土地升温”、“种田热”,导致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流,滞缓了劳务经济发展,对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带来了一定影响。二是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受政策影响,乡村干部要由原来的“要”为现在的“给”,由过去的“管”为现在的“放”,部分干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同时,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也给基层干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三是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发生了变化。由于政策的出台,基本割断了乡村组织与农户的经济往来,乡村两级经济来源的渠道变窄了,原有的职能也已经丧失或还在逐渐弱化,几乎对农民失去了约束力,给乡村两级组织行使职能和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影响。四是大的稳定局势发生了变化。新政策出台以后,农村多年积累的一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农民上访出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爆发期,维护农村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

五是市场因素。近两年,由于全球性粮食减产,出现了短暂的粮食价格上涨,但长久看,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还很难有大的改变。同时,我们的一些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没有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我县做为一个以大宗农产品为主的县份,农产品的市场压力会越来越大。六是龙头因素。从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看,虽然龙头较多,但多数企业生产状况较差,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对农户的拉动作用不突出,而且有的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

七是生产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这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八是科技因素。种养业较低科技含量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较高的要求。体现在农民身上,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不健全、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九是资金因素。我县农业是一个欠帐较多的农业,资金投入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县情来看,县财政只是一个保工资、保吃饭的财政,每年的支农资金比较有限;乡村两级经济实力也普遍较弱,90%以上的村负债运行,支农乏力。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十是受灾因素。肇源作为全省西部干旱区,且沿松嫩两江200多华里,是一个旱、涝多灾区,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影响很大。

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四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第二,把推进工农一体化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路抓农业的思想,工农业捆起来抓,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一是农业要为工业当“中轴”。继续坚持用畜牧业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用畜牧产业化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畜牧业社会化养殖,多元化投入,规模化发展。具体说,奶牛要采取招商引资,引进大户的办法,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进入,带动奶牛业稳步发展。绿鸟鸡生产应强化宣传,大力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主导品种。大鹅是有希望做大的产业,应作为一个重点品种加大推进力度。一方面要引导农户普养,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屯,扩张规模总量,另一方面,应突出龙头建设,引进或培育屠宰加工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化格局;羊的发展要要抓住草原禁牧的有利时机,重点抓好舍饲、改良品种和出口三个环节,通过草原兴发集团拉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肉牛、猪、狐、貉的发展要与皮革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增加养殖量,推进畜牧业与皮革工业园同步发展。二是农业要为工业当基地。应围绕工业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就我县农业来说,应突出建好三大基地。即,扩张畜禽总量,尽快把肇源建成全省最大的肉羊出口基地和草原兴发集团最大的绿鸟鸡生产基地;抓好罐头原料、杂粮、水稻、油料、甜菜、果菜等特色绿色食品开发,把肇源建成蕃茄系列罐头食品出口基地;做大水产业,把肇源建成全省知名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同时,要扶强做大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农牧产业化。一方面,对现有的草原兴发、完达山、鸭鸭、北大荒、天源食品、文国冷冻等企业在资金匹配、贷款贴息、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实现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要促进存续企业与实力大企业的联营联合,盘活存量资产,裂变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农业与企业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加快构建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企联结、联利、联心。重点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使企业树立“永远利民、永不坑农”的经营理念,切实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应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金、实行保护价收购、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反哺基地等多种形式自建基地,与基地建立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把借助外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不借助外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会有大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农业和农村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招商、抓招商。进一步强化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工业、上项目上来。能上大上大,能上小上小,有条件的在本乡镇上,没条件的到县里园区上,每个乡镇每年要上1—2个与本地产业联系紧密、能够放大自身优势的工业项目。这方面,全县要制定发展规划,对各乡镇下达任务指标,并研究切实可行的推进办法。

第四,把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节点,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实现新突破。致富农民,必须首先减少农民。从目前我县来看,全县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人员约7万人。调查中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如果这7万人外出务工,实现充分就业,按每人最低年收入3,000元计算,直接经济收入2个亿,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近15%,拉动户均增收350元。因此,应把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一个优势产业纳入重要日程,使劳务经济尽快地做大做强。在输出渠道上,具体应抓好“五个一批”。即,开拓外埠市场输出一批,变农民为农工。发挥政府部门、劳务中介组织、外地同乡、现有劳务输出典型的作用,加快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国外转移。重点应突出三个市场。一是大庆。鼓励和引导部分缺少技术专长,外出门路狭窄的农民进入大庆劳务市场。二是北京、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用工量大,而且多年来我们输出有一定的基础,应巩固扩大输出量。三是日本和俄罗斯。几年前,超等乡支援村就有一部分农民依托亲缘关系赴日本打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个人年收入都在15万元人民币以上,应借助这个关系扩大输出规模;俄罗斯劳务市场也有我县的打工人员,年收入也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随着我县对俄贸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应把对俄劳动力输出作为重点扩大输出。发展畜牧业转移一批,变农民为牧民。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畜牧业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或为畜牧业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安置一批,变农民为工人。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进厂做工;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一批,变农民为商人。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乡村企业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发展各类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吸引部分农民经商做买卖;发展小城镇转化一批,变农民为市民。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放宽农民进城的条件,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就业。

第五,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过渡点,在破解一些障碍性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当前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项目,突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抓住中央、省、市重视农业的历史性机遇,把规划、设计和争取一批事关肇源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关键突出出来。重点围绕农田基本建设、水源建设、两江堤防工程、植树造林、草原建设、绿色食品开发、畜禽养殖等方面,争取一批大的项目,缓解我县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抓土地流转,突破集约规模经营的瓶颈。应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借鉴外地经验,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有权流转,加快土地向大户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抓中介组织建设,突破产品流通瓶颈。应抓住国家省市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有利时机,把协会作为一个项目来抓,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办会经验,引导和鼓励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产业为依托,以能人为牵动,吸收各业人士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各个产业不同品类都有完备的中介组织牵动。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8篇

最近几年在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 在有些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政策,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整体向发展环境好、适宜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区域流动, 同是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交通运输便捷的需求自然产生, 都往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流动, 如果交通便捷, 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都得到快速提升, 那么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打造科学的交通经营理念, 把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 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人口、物资、资金的合理流动, 对发展特色养殖业、种植业和其他产业兴起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而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2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公路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的实施, 必须严格按照正常的项目管理程序进行。但是在一些边远山区的项目的实施中, 特别是施工单位却不按照正常的施工管理程序进行施工, 在施工人员缺少的时候, 就紧急从当地招收农民工或者临时招聘人员, 这样使得新招来的农民工对现场的情况不了解就马上加入到工程施工中, 加之这些人员缺乏施工经验, 专业知识又少, 这样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从而工程质量就出现一些问题, 也就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初衷相违背。

(2) 在现实中, 一些农村公路使用没多少年, 就出现路面开裂, 路面不平整, 在雨季路基水毁、边坡泥石流等各种质量问题接连发生, 有些甚至出现了塌陷、水泥混凝土路面断裂、路基冲空等严重现象, 严重阻碍车辆通行,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和物流人流的及时集散, 也阻碍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3)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 在农村公路工程进行招投标, 往往中标的一些施工企业实力都不是很强, 自身的技术力量薄弱, 设备陈旧落后, 技术性能达不到施工要求, 这样一旦投入施工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和进度, 如果材料不足, 就会出现停工待料的现象, 更严重的影响到工程进度。

2.2 养护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1) 建设和养护技术水平不高:在边远山区农村, 山大沟深、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农田村庄等因素的限制,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很多农村公路都是在以往原有的土路或者是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所以在建设方案和技术指标的选择上都难以满足基本的公路建设规范要求。

(2) 建设和养护机制不完善:养护资金受限和养护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有些农村地区公路养护水平低下。由于边远山区农村公路养护投资少, 加之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 养护难度很大, 养护模式主要以公路沿线家庭承包养护为主, 其表现为很多公路养护工作都达不到要求, 有些原本需要进行定期性养护的农村公路变成了季节性的养护,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路正常功能的发挥, 也只能勉强维持车辆通行。

3 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谈几点建议

3.1 加强管理, 做好技术服务和督导

(1) 在公路建设中, 交通部门要努力做好技术服务和督导工作, 施工中要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建立完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责任公示牌, 公开质量监督电话,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建设完工。

(2) 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把教育、制度、监督统一于公路建设每个环节,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腐败的力度, 杜绝转包、违法分包和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 坚决治理工程建设中的商业贿赂, 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努力把农村公路建成人民群众的“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3.2 做好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的科学规划

(1) 公路建设之前当地部门应该做好调研与实地考察工作, 对公路建设地区的交通情况、地质条件、人口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然后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过程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使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我们要优化设计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 防止出现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的现象, 严格按公路工程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待公路建成后必须加强对公路的管控, 日常养护与路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杜绝超载、乱堆乱放和违章建筑的事情发生。要想对公路进行有效管理, 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监督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和有效使用。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1) 政府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投资模式, 可以适当的动员社会力量来出资修路, 采取政府出大头、社会、企业等出小头的投资方式, 拓宽融资渠道, 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2) 统筹考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 推行“以路养路”政策, 将建设干线公路缴纳的重点公路工程增值税及燃油税等用于农村公路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今后农村公路的发展也要逐步树立以冠名权、绿化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思想, 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村公路。

3.4 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与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单位工作质量意识培养, 采取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手段来监管施工单位。例如, 我国现已完成的公路质量、缺陷责任期是一年, 所以有的施工单位根本不在意质量问题, 因此, 应考虑适当地延长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 用延长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来制止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质量责任的规避, 来确保我国农村公路施工的质量。

4 结束语

对边远山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9篇

摘要:近年来,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广大游客的追捧。本文通过对昆明市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市场特征的分析,对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 发展; 市场特征

观光农业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

1、以农家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所谓的农家体验,即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农家的生产体验、农作物种植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等,让旅游者得到身心放松和休闲娱乐。这种以“农家体验”为形式的观光农业由于体验真实而获得大量旅游者的青睐。

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的主要卖点是乡村的碧空,清净的环境,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环境污染,到乡村来看一看走一走,既一饱眼福,又陶冶性情、消除疲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的最佳选择。

3、以“农业生态”为主的观光农业。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为特点的旅游,它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其特点是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旅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以“绿色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发力点,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四、 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3]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马雁军。观光农业(农家乐)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以海南为例[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8-11.

上一篇:初中作文感动就在那一刻600字下一篇:电动搬运叉车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