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4-05-19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精选10篇)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1篇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易银强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田径课程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根据阅读文献和实际调查来看,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在教学方面,只注重竞技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学生兴趣的需求。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田径课程面临的现状以及产生这种困境的具体原因,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

作者简介:易银强(1980-),男,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一、前言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被人们誉为“运动之母”,它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因此田径运动成为很多项目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田径运动,学校还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并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和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因此,田径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同样影响着其他各个体育项目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应该注意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培养更优秀的后备人才,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田径课程的现状分析

从表1可以分析出,大多数学生对于热门球类项目的选择较多,比如篮球和羽毛球的百分比就分别占了19.7%、13.8%。而在此统计表中,选择田径项目的同学也就占总数的6.9%,由此可见,田径课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根据阅读各类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项目的课时大幅度减少,使田径处于滞后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多数学生对田径表示不感兴趣,认为田径项目枯燥无聊,又苦又累,上课在室外风吹日晒,认为跨栏、跳高等项目危险度高,难以完成。这说明需要技术又需要消耗大体力的田径课程现在已经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可见,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选择率低,并且伴有“田径课程很累”等心理暗示,田径课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田径课程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用价值。田径运动本身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比如健身、竞技、教育、娱乐,还有运动基础价值和回归自然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田径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健身教学内容,田径课过于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让学生理解田径运动健身的重要意义。

2.田径项目特征的制约。田径运动中各单项和全能项目,对人体形态,主要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田径运动参与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顽强的意志和奋力拼搏的精神。田径运动主要以个人项目为主,所以要求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变通能力和自我调控的意识,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学生个人因素的制约。20世纪后的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大部分处于娇生惯养的状态,所以不太爱运动,跑步嫌太累,参加田径训练怕太苦,一度形成了运动就是很累、很苦的抵触情绪,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田径运动本来就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就与之精神相冲突。还有人认为田径无用,所以放弃田径运动,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主科学习上。

4.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变迁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社会经济的变迁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影响。体育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对学校体育产生影响。经济的发展,必然引发国民教育同步受益,教育投入增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学校就有条件开设更多的学生喜爱的运动选项,使以田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受到冲击。(2)社会的文化变迁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影响。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变迁会引起不同质的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或冲突或融合,体育必定要受到深刻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型文化。与此同时,一些原来被认为是贵族运动时髦项目进入了学校,成为极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运动项目,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受到了冷落。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现在的田径课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技术难度大,缺少趣味性、娱乐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因此,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去练习,给学生自由练习的空间很小,制约学生的个性弘扬。长期以来,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闻田径而心惊,望田径而胆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整个教学忽视了如何通过田径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而这一部分的教学正是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的真正目的。还有,除了传统的示范、讲解、指导教学外,没有创新。

四、田径课程面临困境的解决对策

1.拓展田径运动的内容。大多数人对田径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田径就是“竞技体育”,田径运动分为田径竞技运动项目和实用田径运动项目两部分。凡是符合田径运动都应归纳到其中,这就要注重田径的基本实用价值,田径健身、田径娱乐等。这样的话,学生们对于田径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对课程的一个全面拓展。

2.充实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田径课程有独特的项目特征,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充实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们对田径的兴趣,必须一改以往田径教材内容的形式,设计有关田径的小游戏,让学生融入课堂,摆脱对田径的厌烦感。

3.田径运动的改革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一些体育项目以其独有趣味性、娱乐性吸引着社会大众,成为受欢迎的时尚健身方式。田径运动的改革也需要融入这个大的体育市场,发挥其独特的健身性、娱乐性,丰富运动形式,为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4.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创新能力。要消除学生对田径的厌烦感,就需要从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注入新的思想理念,重新认识田径课程的重要性。意志受认识的影响,认识就要从田径的基本入手,充分地融入到课堂内容当中,对于培养学生各项优秀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上课的内容形式不要过于死板,可以把课堂内容作一个延伸,转换成课余的组织锻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一个提升的空间。

5.着重培养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施教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还应有坚实的体育专业、体育人文、体育基础理论等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从而消除“被动体育”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带来的愉悦感。

五、结论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正处于低谷期,但是我们不应该沉沦下去,要把握时机,抓住机会,转换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把原本的重运动竞技和技术体系的田径教学课扩宽为掌握田径运动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培养自觉参加田径运动的良好习惯,成为“终身体育”的主要锻炼手段和内容,使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为田径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4.

[2]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7.

[3]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5 ):79-80.

[4]朱江天。高校田径课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5 ):49-50.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5-78.

[6]徐汗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5(4):22.

[7]高彩云,吴中义。略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92-94.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2篇

高教教师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始终,分

析困境和矛盾无疑是解决问题和制定策略的基础。

一、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培训机制滞后。现有的培训机制阻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而有的教师毕业十几年,甚至更长,从未参加培训教育,知识结构显得陈旧,表现在课堂上教学形式呆板、创新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2.教师职业的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发展中的客观现象,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停滞与退缩期,周期长短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异。通常表现对教育教学意义认识不足,不愿或不太情愿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不愿放弃自己固有的“二亩田”,排斥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投入度不够,职业愉悦感降低;对职业知识进行创造、更新的创造感丧失,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淡漠,对自己的职业权利、义务、责任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同,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致使教学活动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严重地污染教育教学环境,给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3.教师的发展与校规的矛盾。有些高校出台的校规,如讽刺、挖苦学生,教学内容陈旧,对实验过程不熟悉,指导实习不认真,教学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凡涉及其中任一条,动不动就是“误人子弟”。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年终评定等挂钩,甚至调离教学岗位或解聘。教师每天教学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触犯校规,从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又何谈教师的健康发展。

另外,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存在着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和教学所要求的多维知识结构、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大学组织制度缺位、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竞争性等多个矛盾。因此,解决高校教师发展在实践上存在困境和矛盾,提升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发展教育,教师教育应该优先。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为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必须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有连贯性地提高现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能力,即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有机地统合教师的职前培养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的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建立教师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有计划地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加大资助力度。要有计划、定期、分批将中、老教师进行“回炉”,充分保障教师进行培训的权利。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人,在当前不可能每位教师都进行进修学习的情况下,要从社会责任感、紧迫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运用和创新,都离不开学习。一专多能,不断学习,使自己迅速适应新的形势。

2.增强责任感,与时俱进。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具有压力,每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等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人生理想作为生活目标,没有一个教育理念作为行动引导,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终日忙碌为了什么,易形成职业倦怠。有人说,责任有魔力,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马上开始注意自己的影响,并严于律己,开始变得伟大和神圣起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更应肩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应以天下为己任,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荣,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书育人上要不断学习,探索。随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更新,要与时俱进,要按照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的结合,注重情感教学,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构建等。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3篇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被人们誉为“运动之母”, 它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 因此田径运动成为很多项目的基础,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田径运动, 学校还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并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和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因此, 田径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同样影响着其他各个体育项目教学目标的实现, 更加应该注意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 培养更优秀的后备人才, 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田径课程的现状分析

从表1可以分析出, 大多数学生对于热门球类项目的选择较多, 比如篮球和羽毛球的百分比就分别占了19.7%、13.8%。而在此统计表中, 选择田径项目的同学也就占总数的6.9%, 由此可见, 田径课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根据阅读各类文献, 结果显示,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项目的课时大幅度减少, 使田径处于滞后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 多数学生对田径表示不感兴趣, 认为田径项目枯燥无聊, 又苦又累, 上课在室外风吹日晒, 认为跨栏、跳高等项目危险度高, 难以完成。这说明需要技术又需要消耗大体力的田径课程现在已经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可见, 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选择率低, 并且伴有“田径课程很累”等心理暗示, 田径课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田径课程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 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用价值。

田径运动本身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比如健身、竞技、教育、娱乐, 还有运动基础价值和回归自然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 田径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忽视了健身教学内容, 田径课过于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 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没有让学生理解田径运动健身的重要意义。

2. 田径项目特征的制约。

田径运动中各单项和全能项目, 对人体形态, 主要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等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 田径运动参与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顽强的意志和奋力拼搏的精神。田径运动主要以个人项目为主, 所以要求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变通能力和自我调控的意识, 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学生个人因素的制约。

20世纪后的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 在家大部分处于娇生惯养的状态, 所以不太爱运动, 跑步嫌太累, 参加田径训练怕太苦, 一度形成了运动就是很累、很苦的抵触情绪, 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田径运动本来就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就与之精神相冲突。还有人认为田径无用, 所以放弃田径运动, 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主科学习上。

4. 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变迁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社会经济的变迁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影响。体育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 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对学校体育产生影响。经济的发展, 必然引发国民教育同步受益, 教育投入增加,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 学校就有条件开设更多的学生喜爱的运动选项, 使以田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受到冲击。 (2) 社会的文化变迁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影响。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变迁会引起不同质的文化之间发生碰撞, 或冲突或融合, 体育必定要受到深刻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型文化。与此同时, 一些原来被认为是贵族运动时髦项目进入了学校, 成为极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运动项目, 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受到了冷落。

5. 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现在的田径课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 重复、技术难度大, 缺少趣味性、娱乐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因此, 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 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去练习, 给学生自由练习的空间很小, 制约学生的个性弘扬。长期以来, 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 闻田径而心惊, 望田径而胆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 整个教学忽视了如何通过田径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 而这一部分的教学正是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的真正目的。还有, 除了传统的示范、讲解、指导教学外, 没有创新。

四、田径课程面临困境的解决对策

1. 拓展田径运动的内容。

大多数人对田径的认识过于片面, 认为田径就是“竞技体育”, 田径运动分为田径竞技运动项目和实用田径运动项目两部分。凡是符合田径运动都应归纳到其中, 这就要注重田径的基本实用价值, 田径健身、田径娱乐等。这样的话, 学生们对于田径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 增加了对课程的一个全面拓展。

2. 充实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

由于田径课程有独特的项目特征, 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 我们需要通过充实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们对田径的兴趣, 必须一改以往田径教材内容的形式, 设计有关田径的小游戏, 让学生融入课堂, 摆脱对田径的厌烦感。

3. 田径运动的改革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一些体育项目以其独有趣味性、娱乐性吸引着社会大众, 成为受欢迎的时尚健身方式。田径运动的改革也需要融入这个大的体育市场, 发挥其独特的健身性、娱乐性, 丰富运动形式, 为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4. 注重思想教育, 提高创新能力。

要消除学生对田径的厌烦感, 就需要从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 注入新的思想理念, 重新认识田径课程的重要性。意志受认识的影响, 认识就要从田径的基本入手, 充分地融入到课堂内容当中, 对于培养学生各项优秀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上课的内容形式不要过于死板, 可以把课堂内容作一个延伸, 转换成课余的组织锻炼,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一个提升的空间。

5. 着重培养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施教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还应有坚实的体育专业、体育人文、体育基础理论等知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 从而消除“被动体育”的理念, 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带来的愉悦感。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正处于低谷期, 但是我们不应该沉沦下去, 要把握时机, 抓住机会, 转换新的教育理念,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把原本的重运动竞技和技术体系的田径教学课扩宽为掌握田径运动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 培养自觉参加田径运动的良好习惯, 成为“终身体育”的主要锻炼手段和内容, 使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为田径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 田径课程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根据阅读文献和实际调查来看, 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 在教学方面, 只注重竞技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学生兴趣的需求。本文从实际出发, 分析了田径课程面临的现状以及产生这种困境的具体原因, 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84.

[2]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67.

[3]季浏, 汪晓赞.《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79-80.

[4]朱江天.高校田径课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 2003, (5) :49-50.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5-78.

[6]徐汗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4) :22.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田径类课程 学习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63-03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和怎样教。“学会学习”是教育对人的培养的基本要求,对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不只是要求他们通过勤学苦练掌握有关的技术动作,而更主要的是要求他们对知识、技术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田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加强学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本文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现状为研究对象,调研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通过对10所高校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现状的研究,力求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2003年以来在全国中文体育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论文,阅读了相关的著作和国家颁布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的文件。

1.2专家访谈法

先后走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科专家,就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的一些实际状况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向其征求意见。

1.3问卷调查法

向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已完成田径类课程学习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回收率为95.50%;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5.81%(见表1)。

1.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核对、归类、取舍,并逐一登记,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

2.1.1学生学习兴趣现状

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对田径类课程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9.84%,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占40.16%。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田径项目多,各项目技术、技能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且较为枯燥;教学场所几乎全部都在室外,风吹日晒,教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学时间安排跨度长,一般为2-3个学期,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必然受到影响。

2.1.2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害怕吃苦这3项,选择率分别占89.12%、72.11%、53.74%。《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田径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都进行了革新,但动作技术、技能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求学生平时刻苦地练习。

随着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且呈现出不均衡的走势,加之独生子女的娇惯,大多不能吃苦耐劳,使得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走访部分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专任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各项目技术动作较为吃力,达标率不断降低。

2.2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现状满意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三个因素对学习现状的影响较为明显。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有70.49%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感到满意,但仍有29.51%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态,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急需正确的引导与转变。

2.3学生获得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5)表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参加理论考核、阅读教材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100%、100%、100%、94.26%;其次是阅读有关的田径文献资料、多媒体途径、师生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分别占37.16%、27.87%、16.67%、11.75%。师生交流和参加学术讲座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但这两项学生选择率较低,说明江苏省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传授理论知识的途径还不丰富,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习的帮助还不够。

2.4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6)表明,课堂教学和参加运动技术考核无疑是学生学习田径运动技术的必经之路,选择率均为100%;而课外自练、同学帮助、教师课外辅导、参加俱乐部或兴趣组是巩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选择率分别为91.26%、29.26%、26.78%、21.31%;多媒体途径选择率最低,只占9.56%。

除课堂教学、运动技术考核和课外自练三种途径外,其它途径在被调查学生中的选择率均未超过30%,说明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课堂和课外自练,而课后缺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缺乏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5学生常采用的学习方法

从调查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自学法、自练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均占100%,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自评法、互评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84.97%和51.64%,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3.39%和38.25%,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6.94%和33.88%,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57.10%和62.02%,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提倡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所调查的10所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有近40%的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不太感兴趣或很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怕吃苦等。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表示满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理论或技术考核等,整体上看,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等,而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倡导的学习方法则不经常使用。

3.2对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掌握与巩固提高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田径类课程教学时数的压缩和教学内容的增加,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很难满足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提高的要求。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应拓展多元教学渠道,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俱乐部或兴趣组、讲座、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5篇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制约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图书馆信息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问题较多,急需培养专门人才的力度,以解燃眉之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系统环节松散等.只有在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功能和服务水平,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250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 困境 时策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6篇

1 研究方法

1. 1 文献法

通过期刊网络检索中国知网关于高校田径教学改革及发展的相关文章30余篇,并查阅大量报纸、杂志等相关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 . 2 逻辑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仔细的归纳、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透析

2.1.1 田径课程开展困境的外在因素分析

2. 1. 1. 1 家庭因素

当前高校教学主体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代学生处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就业压力,培养孩子观念上偏颇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家长和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忽视孩子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健身习惯的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智商、低身体素质、没有运动技能的大学生[1]。因此,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养成贪图享乐的性情,参加体育锻炼严重不足。

2. 1. 1. 2 社会因素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2年11月,21岁的大三学生陈杰和25岁的丁喜桥在广州国际马拉松10公里和5公里比赛中倒地不幸身亡;同月,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m体能测试后突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而不幸身亡。诸如一系列的悲剧上演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长跑之殇”使人们谈之色变,部分高校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噎废食直接取消田径长跑类项目的教学和比赛。高校田径课程在“学生怕、家长怕、学校怕”等重重社会舆论压力下,举步维艰。

2.1. 1.3 学生自身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关注甚少。在学生看来,参加田径运动单调乏味,既苦又累且具有一定竞技性,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不如选择学校新开设的健美操、网球、羽毛球等时尚运动项目,对田径运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此以往,高校田径课程因受到学生的冷落而逐渐沦为“失落”境地。

2.1.2 制约田径课程开展的内在因素

2.1.2.1 高校体育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轨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解决大学生体质问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并大力倡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实现了“三自主”选课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最能体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田径课程却沦为“三自主”选课模式的牺牲品,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兴趣的需要,却忽略了学生的走、跑、跳、投等田径运动基础练习。

2.1.2.2 田径教学目标定位单一 ,教学模式陈旧

田径教学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运动成绩目标。目前“田径教学过于强调项目的技术性、竞争性,未能明确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忽视技术、技能的区别和联系”[2]。在田径教学方法上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内容单调,缺乏趣味、创新以及田径教学从小学到大学一成不变的“老调重弹”;在教学模式上许多高校田径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于竞技化,在教学时普遍侧重于对专项技术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运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如此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程无味,教师无法,田径课堂逐渐被弹劾出高校体育教学。

2.1.2.3 部分田径教师专业素质缺失

目前高校田径教师授课依然延续竞技项目的授课方式,田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严重落后。部分高校认为高校体育教学采用田径以外的任何项目也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不必再重视学生毫无兴趣的田径教学,因此,很多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田径教师改行教授球类以及学生喜爱的项目,不愿在田径改革上下功夫,忽视田径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贯彻不到位,加剧了学生对田径课程不愿问津的局面。

2.1.2.4 评价体系欠科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的田径教学基本以各单项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主,以各项技术的掌握为田径教学课的主要任务,以运动成绩的优劣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依据[3]。在考评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技术评价和达标结果却忽视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及终身体育价值观等隐性的学习因素,教学考核设置单一、定量化多、定性化少加之田径考核方式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过多的定量化指标使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导致学生对田径课堂敬而远之,田径课程开展寸步难行。

3 新时期复苏高校田径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3 . 1 增设田径文化教育课程, 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从大学生体质持续25年下降来看,田径运动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虽不是万能的,但却离不开田径运动的支撑。高校田径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学生对田径食之无味有必然联系。高校田径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增设田径文化教育课程,多渠道向学生传授田径运动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实质,结合全民健身、贴近生活实例向学生诠释田径健身运动的魅力与健身价值。使学生明确田径运动的地位,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3 . 2 因噎废食不如加强教学理念改革与创新

基于当前田径课程发展趋势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田径课程不应因“学生不喜欢”、“家长担心”、“社会舆论”等因素而因噎废食,而是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创新教学内容、手段及考试评定方法,而不是随意取消。其次,高校田径课程必须采用必修与普修、自主与强制、技能与理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健身方法,真正体现田径教学的教育理念。

3 . 3 教学面向需求化、多样化, 前后衔接恰当化

根据大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高校田径教学内容必须顺应“以人为本”的宗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为何而学”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健身方法与手段,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其次,为避免“老调重弹式”的教学,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必须衔接恰当,在中学授课基础上高校力求教学内容上的革新,通过集合其他运动项目中的动作、器材将以往竞技性的田径运动项目科学地转变为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田径健身运动项目;最后,田径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4]。

3 .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培养优秀田径教师队伍

当下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给田径教师教学素养、能力提出全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品德修养、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对教师所授科目的喜好。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职后培养,加强教师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优秀的田径教师队伍。其次,在体育院校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结合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差异性传授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及理论知识。

3 . 5 改革考核形式, 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

田径课的评价内容应趋向综合性、全面性,从学生对田径健身知识技能(认知、情感、态度)和田径技术技能两大方面出发使考核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尽可能引进现代教育综合评价方法,过程评价为主与结果评价为辅的综合性评价手段;考核形式面向多样化,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多种评价形式,全面合理的考核机制会使学生在整个田径课堂中增强信心达到影响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效应。

4 结语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 困境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6-02

前言: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其内容博大深远,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里记载着古人各种值得学习与传承的事迹、精神、教育意识、民族文化等,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优良传统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国民的爱国精神与意识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本课题结合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找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难

1.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缩短课时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覆盖了好几千年的的文学内容,从课程方面讲,具体有:美学、哲学、历史文化、文献学、民俗文化等;从文体方面讲,分为: 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多种文体,这些文学内容都是紧密相连。9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高校针对现状对各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1],就古代文学课程而言,高校把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缩短。90世纪中期之前,高校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安排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每周基本上有6-8节课的学习时间,《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目前的形势是:《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减少到4节课/周,有的高校把这门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对于大一大二的任教老师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古代文学》所有课程的教学是一种挑战。

2.高校学生降低了对古代文学的认同

90年代的青年人是感性的,学生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逐步地普及到生活,各种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获得。由于信息的多样化,学生开始对舆论、爱情、丑闻、异类、新潮等现象感兴趣,从而对经典剧作里的优良品质与道德情操都置之不理[2]。比喻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去阅读一些言情小说,古代文学里的那些值得传颂的积极的正能力的资料都不青睐。认为这种语言类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对将来的工作没有帮助,学生不接受甚至排斥这种正能量文学的熏陶。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心态的转变体现在学生对《古代文学》认知的“叛逃”心理,高校必须及时的调整好学生的这种反面心理,目前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较强学生对古代文学里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学习与认知。

3.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单调与乏味

在电子产品还未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之前,古代文学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本,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给学生讲解、说明,那个时候的教师的讲解内容是权威的,是有唯一性的。当下,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了解相关的知识,古代文学课程信息了解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教材信息的传播,在一些二级、三级院校,教师对新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都不及学生,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等各种外在干扰资讯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单调与乏味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威胁。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摆脱现状的对策

1.浓缩古代文学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在大的社会背景下,首先,学校要合理安排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让教师和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再次重视起来;其次国家可以在古代文学教材上做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学课本内容不应该一样,可以由选择性的设计教材内容,比喻艺术系学生的文学教材内容就应该注重于戏曲、音乐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古代文学的观念

当今社会是需要技能型的人才,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目的忘了本。无论社会怎么变,国家只需要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青年[3]。古代文学里的讲述的那些精神和情操是值得新一代人去学习和传颂的,也只有这样新一代的年轻人才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能从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形成这种观念,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是有益的。

3.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方式,创立新的适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方法,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学鉴赏、改变书面考试的唯一模式等,改革后的方式是否适用值得研究探讨。古文内容丰富多彩,师生一起就某个话题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三、结论

学生除了在学校对古代文学进行学习,还要不断加深自己对文学的研究与探讨,平时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对文章的内容更深层次的领悟与理解,为今后对此专业的研究与探讨作铺垫。社会、改革、学生造成了古代文学现在的困境,阻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为此,高校不仅要改变自身的文学教学的教学制度,还应该适当的调整文学课程的学习课时,全面地为古代文学课程创造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08(12):128.

[2]陈嫒莉.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3,05(16):100.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8篇

1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边缘化

当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依然在沿用国家制定的体育锻炼相关标准,并且开展体育测试的也多为田径项目。为了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保障体育的合格率,大部分普通高校均将田径作为基础课程,并以学生身体素质“达标”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一些高校在体育选修课中也设置了田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的选课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可以双向选择,也出现了体育俱乐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终身性,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健美操等娱乐健身项目逐渐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具有趣味性与娱乐性的项目,如篮球、武术等,这就导致选择田径的学生越来越少,很多高校由于选课人数太少不得不取消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由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这在女生人数较多的文科类院校尤其突出,也阻碍了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田径教学的发展。

统计表明,当前我国高校还在正常开展田径教学的还不到1/5。而一些将田径设置为基础课程的高校,如安排了铅球、短跑、跳远等技术性教学的,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很多学生在教学中很难提起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大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过于枯燥,并且需要较大的运动量,考试通过率不高。因此,高校在田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边缘化成因分析

2.1 教学理念落后

大部分高校依然在沿用原有的田径教学模式,不管是将田径作为选修课还是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训练技能为主,主要进行跑、跳等方面的技能教学,片面强调竞技项目的系统与完整性,而在田径教学中很少去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运动能力等。由于每个学生对体育技能、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同,并且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应用统一的标准开展田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让部分学生很难快速适应,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让部分学生的身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2.2 教学形式单调

田径教学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对竞技项目进行训练,教材内容不够具体,并且缺乏个性与灵活性,训练的强度比较大,训练的内容也较为单一,同时由于运动的形式较为固定且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而每一次练习都需要行动来完成,毫无乐趣可言,这就让田径教学失去了活力。此外,单调的教学方式与固定的训练内容,无法体现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也限制了学生在训练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进而让学生失去了对田径的兴趣,或者出现厌学、逃课等。

2 .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进行田径考核时过于强调竞技,多是将学生的运动成绩以及掌握技能的情况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并通过测量相关的数据来作为定量评价的指标,如高度、时间等,而对于学生是否提升了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鲜有涉及。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顺利通过考核,这也是选择该项目人数过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提高田径运动能力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提高,这就让学生由于无法感受田径运动的乐趣而失去学习动力。

3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发展对策分析

3 . 1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形成健康的教学模式

我国很多高校均在开展体育教学革新工作,田径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有的模式,有效将教学的趣味性与竞技性结合在一起,倡导健康的田径教学模式,将竞技性的体育教学转变为终身体育教学,让田径的健身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在开展田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提高身心素质、增强体质作为根本教学目的,即田径这项结合了跑、跳、走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并且能够体现个体运动能力的运动,运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其成为学生能够接受并且经常参与的运动,让其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这项运动。

3 . 2发展“以人为本”, 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在设置田径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长期践行下去。同时高校田径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柔韧性、力量以及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首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田径竞技项目转化为健身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喜爱这一项目,将趣味性、健身性融入田径运动中。这样在训练过程中能够避免学生出现过多的不良反应,也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其次,田径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易于接受,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如有需要可以在田径教学中加入球类运动等其他项目的教学方法。

3 .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3.3.1 采用过程性评价

在进行田径项目测评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得到深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形式、理念以及考评体系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考评体系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态度以及协作精神等。测评时不仅需要注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也应该将能力提高情况、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标准中,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提升的幅度应该作为重点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避免在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等原因出现恐惧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田径教学活动中。

3.3.2 学生实践能力考核

在体育测评过程中,学生掌握并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体育锻炼,并且出现了多样化的健身理念与方法,高校体育实践的课时并不多,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有限,但大学生应该具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中的能力。

4 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看到了原有田径教学模式的缺陷,并且意识到田径教学枯燥乏味,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在健康体育中田径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当前人们都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改革也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知识面也需要更加开阔,同时更需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在引导学生开展健身训练等活动中,应该尽量使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地位。在不改变原有项目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必要的扩展与变化,尽量降低难度,以此凸显健身性并增强田径的娱乐性。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学法应该做到灵活应用,创建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并适当结合武术、球类等其他项目,让学生认识到田径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凸显田径运功项目的优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并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当前在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对田径学习的兴趣,高校田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应该将健身方法与竞技性有效结合起来,构建健康的田径教学模式,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田径运动,并且能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摘要:田径一直被视为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基础,也是我国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逐渐被边缘化,同时在体育选修课中田径教学也面临着重要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以及边缘化的成因,并探讨了发展田径教学的对策,以此为高校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田径教学 困境 对策

Dilemma of Vocational College Athletics

Teaching and Countermeasures

MA Wanhong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Weinan faced, enrich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of athletics,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clearly meaning, train students' interested in athletics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athletics teaching; pligh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analyze the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在高等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简单的、最科学的有氧运动。而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球类运动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使田径运动逐渐被冷落,田径教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几乎没有学生选择这项运动,所以许多高职院校取消田径运动或课程,这对田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田径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运动价值和健康价值。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热潮中,田径教学应该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选课系统,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一些公共娱乐健身项目也出现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包括:网球,篮球,舞蹈等等。目前,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院校不重视田径教学

很多学校认为田径教学的意义不大,从而轻视它,这是阻碍田径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学院会为了春秋两季的运动会,而突击进行田径训练。甚至有的学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完全忽视田径教学。

1.2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很陈旧,忽略了运动能力的锻炼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导致学生对田径运动缺乏兴趣。有些学校在项目选择上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要求学生仅用几个课时就要掌握体育技巧,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增加了学生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严重降低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情。

1.3 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素养高、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十分缺乏,这也是无法顺利开展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很多老师的教学不专业,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的田径运动的根本价值,只是简单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执教,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大降低了田径教学的质量。

2 对策研究

2.1 构建全新的田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体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观也是开展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新思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我们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竞技体育”到“终身体育”的转变。在田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课程考核评价必须具备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田径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2.2 培养运动意识,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田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田径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一些著名的田径运动员的故事,国内外重要的田径运动赛事,加强对田径运动的价值和内涵的宣传。还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讲座,促进学生深化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2.3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田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追求形体美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体育教师具备健康的体魄,多种体育技能,良好的性格和较高的讲解示范能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田径运动的历史、未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也应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田径教材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断提高田径课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要注意经常安排田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田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张扬个性,满足他们展示自我的愿望。在老师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田径教学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梁楚明.对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希望月报,2007,7

[2] 孙国勇.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科技资讯,2007,5

[3] 梁干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08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10篇

所谓播音主持, 就是指在广播电视的互联网节目里, 传播主体利用有声语言以及副语言传播而进行的一些创作活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力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传媒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进入21世纪后, 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状态, 全国所有设置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相关本专科院校已经超过300家, 由此可见, 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在未来社会中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播音主持专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其也面临着一些实际上的发展困境, 并且这些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这一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 设备投入尚显不足。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领域, 其良好的运行与发展需要很高的教育成本的投入, 然而从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日常教学必须设置有包括视、听、录、摄、演、控在内的一整套播音实验设备, 这些设施是促进播音主持教学水平提升所不可或缺的硬件要求。然而目前在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 很多高校在并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与足够的设备投入资金时, 就盲目地跟风创办播音主持专业, 甚至有的高校连上播音小课所使用的专用教室都没有, 在这种条件下, 想要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无疑是难上加难。由此可知, 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受到各办学高校硬件设施的约束。

(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可否认, 教师是高校专业教育的主力军,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目前播音主持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首先, 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缺少足够数量的专业教师从教, 就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以及专业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其次, 大部分播音主持专业没有培养该专业硕士人才的资格, 而一般高校教师都需要取得该专业的硕士学位。因此, 很多专业人员不能进入高校任教, 专业教师只能从其他相关专业的合格人员里挑选, 而这些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与技巧, 由此必然不能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

(3) 课程设置与实际不符。高校根据实际教育情况与社会需要设置专业, 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 播音主持领域随现代传媒的发展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无论是在技巧运用、形象塑造还是其他方面, 都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相应的课程设置。目前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教师没有相应的进修与实践经验, 在专业知识与技巧上缺乏更新, 专业设置也不能适应热点调查、娱乐节目等现代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此外, 高校的教育方式较为落后, 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不能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的相应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高校急需根据实际调整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

三、促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增加办学设施投入。播音主持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高资金投入的特殊专业, 我国在颁布的相应文件中, 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所必备的设备、场地和师资等条件等方面, 都做出了明确且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必须要有相对先进的视、听、录、摄、演、控等现代化设备, 才能基本保证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各相关高校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 尽力建设播音间、节目编辑制作机房以及多媒体教室等场所。高校应当针对该专业设置做出明确的经济支持计划, 同时也可以争取相应社会单位的资金支持, 实行联合培养, 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目的。

(2) 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首先, 各个高校要促进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结构的合理调整, 积极吸纳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 在福利、薪金待遇等多方面做好专业教师的生活保障, 以便其更好地投入到专业教学中去。其次, 大力鼓励专业教师投入播音主持的实践中去, 实践出真知, 专业教师只有了解了工作一线的实际需要情况, 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最后, 高校要注意对专业教师的后期培训与进修, 使专业教师素养时刻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与时代相符的新知识。

(3) 强化对专业教学的管理。首先, 高校播音主持教育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把教学目的与社会发展相连, 既要注重教学水平, 也要关注教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争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双赢。其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多元化。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工作并不仅仅限于播音与主持, 节目幕后工作的剪辑、制作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 即使是播音与主持, 也不断要求其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最后, 还要注意教学培养的阶段性与总体性。教学管理既要设置好教学每一阶段的任务, 也要宏观掌握总体的培养目标, 由此才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专业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韩金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王睿.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3]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J].当代传播, 2008 (04) :97-98.

[4]张颂.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01) :113-116.

[5]毕一鸣.关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7 (06) :111-113.

[6]陈蕾, 卢静.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02) :132-135.

上一篇:电视节目策划方案范文下一篇:绿色化学与工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