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2024-07-26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精选8篇)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第1篇

浅析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教育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文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可能更好地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为自己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高校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自身所养的不良英语使用习惯进行纠正。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开展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的了解,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比较古板,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

在僵硬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来学。

而部分为了以后的学业考虑的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美文学,但是由于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限制,在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急需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教材,基本都是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授课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时间不够及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由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过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全部讲完,更不用说将知识点讲透。

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仅学生无法理解,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文学史的讲解,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打下理论基础,而通过文学选读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

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方式或者授课时间的限制,却将二者分开来讲,导致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出来,失去了教材布置的合理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熟悉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向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而针对授课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对时间分布进行调节,将文学成就较高及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重点讲解,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对一些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则可以简要介绍或是不讲。

在英美文学的课程安排中,因为英国文学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内容以及时间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可以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英国文学的讲解中。

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做好取舍,将重点突出出来。

三、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学时代的划分及文本的含义都具有庞杂及枯燥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记忆的难度,缺乏兴趣。

所以在教师系统和深刻的对文学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对文学课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授课任务量较大,教师由于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

而且在课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设计,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较为单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一个教师一授到底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将英美文学课程由多名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来进行分担授课,

根据各教师自己所擅长的内容来分别讲解不同的时间和不同风格的文学特点,这样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的深度也能够进一步深入,

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

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

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

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三)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

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

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应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四、巩固教学效果,着重课后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准确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而最好的学习活动切入口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教师迅速、恰当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当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写读书心得和自我创作的方式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要求学生写文学鉴赏心得体会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作家的遣词造句,诗歌的格律、压韵与体式;可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研究作家的写作思路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指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第2篇

一、课题的意义:

《胎记》收录于美国 19 世纪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 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屋青苔》 , 与作者的《年轻人布朗》 、《教长的黑面纱》 、《拉帕西尼 之女》等并称 , 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瑰宝之一。 当时,男性思想在社会上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等领域中, 所有权威的位置都留给男性。 男权思想为主导的社会强调男性统治的自然基础, 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 限制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 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领域。 在男权机制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对她们享有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男性对其任意摆布,女性的反抗权几乎被剥夺但这并不是说女性没有反抗的权利。之所以乔治亚娜会成为杀死自己的帮凶就是因为她主动放弃了反抗的权利,放弃了作为一个人作为妻子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平等的夫妻关系变成了主客体关系。 本文试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残害及女性自我屈服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乔治亚娜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并得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结论——独立对于女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所属领域发展状况:

在霍桑生活的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中叶, 美国的历史发展还不到 100 年, 从社会经济到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欧洲大陆的影响, 当时欧洲大陆基督教的宗教主导地位已经建立并传入到美洲新大陆, 尤其是在欧洲由于宗教改革而受迫害逃离到新大陆的移民, 目的就是要坚持宗教改革的思想, 追求宗教自由。 但是无论是传统宗教还是改革后的新教绝大多数都秉承基督教的圣书 《圣经》, 而《圣经》 中对两性关系的定位是用 “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 来体现的, 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 是男人附属物的观点得以顺理成章。《圣经》 开篇宣扬女人是“祸水”, 正是夏娃没能抵制住诱惑才导致亚当一起堕落,最终被赶出伊甸园。 《圣经》 中的这种女性应该服从于男性或者必须被男性控制的思想对世俗世界男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宗教思想中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也体现在了法律和世俗做法上。 从古至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文到世俗做法很 多也体现了对妇女权利的轻视和对男权的`凸显。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的 《汉谟拉比法典》 中就有法律条文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的妻子被发现与人通奸, 此二人应被绑后投入水中溺死; 如果该妇女的丈夫希望赦免自己的妻子, 国王则赦免该妇女”, 可见女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男人手中的, 不管女人对错误的出现是否负有责任。“女人不仅在社会事务中而且在婚姻生活中必须从属于男人。”男人以美德和权力统治着世界和女人。 法国女权主义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西蒙娜波娜波伏娃也曾论证道:“女人是造成的, 而不是生成的”,“妇女们总是依附于男人, 虽然不是他的奴隶。 两种性别从未平等的分享这个世界”。甚至今天, 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们仍被严重地束缚着。 在法律上、政治上女人的地位和男人相差很远, 即使她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抽象地承认之后, 长期持续的习俗也阻碍了这些权利得到实现。 女人的软弱和社会政治权力对妇女的排斥, 不断加剧了男人的男权思想, 不管多么懦弱的男人骨子里都有着对女人强烈地控制和支配欲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饱受熏陶的阿尔黙自然而然接受了这种思想, 并借助于由男权优势掌握的科学知识努力将对女人控制于股掌之间的欲望付诸于实践。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先阐释“胎记”的内涵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宗教及社会思想发展状况。紧接着简单介绍作家生平和著作。透过该代表作研究当时的社会现状,阐释了女性没有独立意识,只能依附于男性甚至被男性当作私有财产,以及肆意侵犯迫害的悲哀。最后从小说中得出结论。在男权社会里,乔治安娜的悲剧在不断上演,她们被各种不合理的机制所压制,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残害。 面对这样的悲剧女性应该拿出自己的武器——独立。独立并不是说要成为女权主义者,和男性针锋相对。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女性应该保持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既不能强求自己一切与男性看齐也不能一味的崇尚男性听其摆布。在继续承载“贤妻良母”的美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人格上的“独立性”与“主体性” ,这样乔治亚娜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四、研究方法:

一,采用分析的方法。从语言表层结构和作品深层意义出发,对胎记中的人物进行阐述。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运用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的客观现状进行剖析,得到思想的升华。

五、研究手段:

作者主要通过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文献、著作、杂志等, 以及通过“中国期刊网", 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并通过在结合导师提出的宝贵意见,来分析和解决该问题,最终完成本课题。

六、研究步骤:

首先,通过书籍的阅读,领略胎记的内涵和意义,对小说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认真对所选题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多个层面总结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和得出的论点,引出作者深沉的思想认识。

七、参考文献:

[1] 陈榕.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07).

[2][美]霍桑.霍桑小说全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 史永红,张丽娟.论《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03).

[4][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霍桑.霍桑小说全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Elliott, Emory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7]Matthiessen, F1O.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54. [8]Van Leer , David M. Aylmer Library: Transcendental Alchemy in Hawthorne The Birthmark [J ].ESQ 22 (1976) : 211 - 20.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 第3篇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 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 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 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 (Deely, 1986:xii) 。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 在众多研究目标中, 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 (2002) 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 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 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 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 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 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 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 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 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 60年代的实验学说, 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 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 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 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 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 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 文体风格变化多样, 有的高雅、通俗, 有的含蓄、明快, 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 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 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 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 增加我们的知识, 启发我们的智慧, 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 更能品味异域文化,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 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 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 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 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 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 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 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 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 也就是以“教”为中心, 教师是主体, 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 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 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 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 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 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 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 (R a n d o m A c c e s s Instruction) 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 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 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 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 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 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 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 使其主动去探索, 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 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 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 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 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 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 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 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 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 从文学的性质上看, 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 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 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 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 因此, 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摘要:英美文学是语言习得和提高语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跨文化理论的提出, 文化意识对英美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人们更注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英语文化, 只有了解这种文化, 才能更透彻地研究文学作品。目前我国课堂上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师和生的文化意识还不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 阐述了文化意识基础上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跨文化,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Deely, J&B.Williams, F.Kruse (ed) .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2]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 1973.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 1.

[4]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常见问题 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等。从这些题目可见,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且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学生的研究重点都是婚姻和女性。

2.内容深度不够。内容深度不够是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又一常见问题。多数学生仅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表层讨论,未涉及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探讨,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此论文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里四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重述。这样的论文不仅内容深度不够,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它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性的启示。

3.语言表述欠佳。论文的语言表述欠佳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表述明显、论述的重点不突出以及文章层次混乱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来自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是语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述、论述重点不突出以及层次混乱问题在该段都有体现。

二、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选题范围狭窄、内容深度不够、语言表述欠佳是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启发了英美文学教学,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扩展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之所以出现选题范围狭窄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过小,视野不够开阔,仅知道几本谈论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简·奥斯丁及其作品时,除了重点讲授奥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简绍,如《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以及《劝导》。此外,奥斯丁的作品多探讨女主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如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夏日鸟笼》、《登台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针眼》、《冰期》、《中途》、《闪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门》、《磨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数量会大幅增加,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也会得到相应扩展,选题不会再局限于那几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2.开展研讨式教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能力,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分组式研讨教学。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次课前先布置要讲授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各讨论组自行探讨思考题的答案,下一次上课时,各组就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和讨论。通过分组式研讨,学生的视野能够更为开阔,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研讨教学。每次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做一个十至十五分钟的陈述,然后启发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并通过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扩充。

研讨式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思考,让他们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掘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但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其弊端,少数学生可能会在研讨式课堂上滥竽充数,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保持课堂讨论气氛的活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

3.以文学作品为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毕业论文里出现的一系列语言表述欠佳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英语基本功过于薄弱。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的第一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写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可仿照此段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这样的仿写既能避免各种语言表述欠佳问题,也能让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文——“Of Studies”,这也是一篇相当好的仿写范文。散文从“读书”的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義。学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结构和经典语句,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优秀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总结

总言之,在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启示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其次,英美文学教学需以研讨式模式展开;再次,教学中可督促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4).

[2]刘洊波.英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洊波.美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孙胜忠.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J].学术界,2010(04).

[5]赵志玲.试论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 第5篇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体,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表达一个现象,而是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是以作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英文原作既要阅读其内容,而且还要着力体会原作的感情和意境,所以,了解语境、做好语境分析是文学作品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具难度的问题之一。《阿拉比》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三篇,属于乔伊斯的早期作品。笔者发现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发现学生初略阅读之后,对其作为名篇质疑声一片。但在教师借助语境分析后,学生再次上交的短评有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2、语境补充的重要性

对语境的理解,不同语言学家观点各异。Lewis(1981)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具体一句话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和政治。(白解红,)。意义受语境的制约,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句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语境理论有助于我们有效地赏析复杂的文学作品。钱冠连指出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环境有语言上下文和非语言性环境两个大部分组成。前者为语言符号内因素,而后者是语言符号外因素,它可以包括语言之外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意外出现的人和物(意外符号)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历史事件等等。如下图所示:上下文(可见)语言符号内上下语(可听)语境符号显性:地点,对象,场合,意外出现的人和物语言符号外隐性: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历史事件本文所讨论的“语境”都基于此,而不考虑认知是一种语境等看法。

2.1、语言符号内:通过上下文和上下语构建语境利用语言语境补足,就是利用上下文,前后语列信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把内部信息的提示线索,扩展成丰富的语用信息。《阿拉比》描写的是一个男孩青春期的爱情幻想曲,他经历了守候、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看上去挺美,最终却是不堪一击。出于青春期的躁动,男孩迷上了曼根的姐姐,喜欢打量着她,Herdressswungasshemovedherbodyandthesoftropeofherhairtossedfromsidetoside.(她的裙子随着身体的移动来回的摇摆着,柔软的发辫也随之左右摆动)。Whenshecameout,myheartleaped.Ikeptherbrownfigurealwaysinmyeye.…Butmybodywaslikeaharpandherwordsandgestureswerelikefingersrunninguponthewires.…(当她出来走到台阶上,我的心就砰砰地跳。我总让她棕褐色的身影保留在我的视线里……但我的身体就像一架竖琴,她的话语和姿势就像在琴弦上拨弄的手指。)而后,男孩终于和曼根姐姐说上了话,女孩告诉他将有一个阿拉比集市,男孩答应去集市给她捎件礼物。周六晚上,男孩终于等到健忘的叔父回到家才拿到一点钱乘火车去阿拉比集市。到了阿拉比,集市已临近打烊,男孩忽然“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当语句零碎时,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远没有经过引导联系上下文,跟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时间推移和感情的加深而来得更强烈真挚。但如果教师的引导就此为止,而无视一个貌似简单的青春萌动背后的故事,那么世界名篇的魅力也会褪色不少。语境符号外的因素不可小觑。

2.2、语言符号外构建语境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人们一旦接受了熏陶以后便潜移默化,成为某种内在的东西。由此,文学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浓缩了那个时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有些英语水平相当高深的学者,感到要完全真正地理解作品也并非易事。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生活背景这个广义语境,赏析无从谈起,兴致也不高。但当教师逐渐构建起爱尔兰当时宗教信仰逐渐世俗化、宗教势力逐渐衰微的现象,普通人在压抑的现实环境中理想幻灭,弥漫在整个爱尔兰的瘫痪气氛,人们的生存困境时,学生从现实世界出发,由自身经历出发,重写一篇《阿拉比》,效果显着提升。

3、结语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第6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化因素,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关键。

然而理性分析当前高中生英美文学常识把握状况可以看出,其对英美文学的了解与认知十分低。

而阅读量少,缺乏英美文学知识获取渠道与教学环节缺乏英美文学渗透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应引导高中英语教师理性认识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从多个层面出发,为实现英美文学有效渗透提供支撑。

一、英美文学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性作用分析

事实上,高中学生对英美文学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内心渴望与期待获取英美文学相关的知识。

然而在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学条件下,高中英语教学多围绕着考试重点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内涵及情感需求的关注。

为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时效性,要求教师充分认知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现实作用,以提高思想重视并为开展英美文学渗透式教学奠定基础。

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第7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第8篇

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校经过四年的学习, 在离开大学、步入社会之前向学校提交的最后一份答卷, 是衡量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不仅考察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且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同时, 毕业论文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次检验,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笔者自从事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以来, 发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写作过程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由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关于英美文学方面的选题比较多, 几乎每一届的论文都存在选题过于集中、陈旧, 另外, 有很多重复研究、参考资料雷同, 从而导致相似选题文章大同小异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分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入手, 就笔者本人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一谈英美文学教改。

1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笔者本人及所在大学的同事所指导过的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选题大多集中在少数经典作家和作品, 特别是课堂上老师着重讲解的一些作家和作品, 而且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多。英国文学论文的选题集中在分析夏洛特·勃朗特和《简·爱》、艾米丽·勃朗特和《呼啸山庄》、弥尔顿和《失乐园》、哈代和《苔丝》、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等;而美国文学的选题则集中于分析霍桑和《红字》、德莱赛和《嘉丽妹妹》、菲兹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和《老人与海》、福克纳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学生们之所以倾向于集中研究这几个作家作品,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 学生几乎没有独立读过完整的作品, 因此他们就只能选择课堂上老师讲解过的作家和作品来写;第二,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 虽然老师介绍过很多作家和作品, 但因为课时有限, 只能有选择地对一些作家和作品做细致的讲解和分析, 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作家和作品, 很多时候只能靠学生在课下阅读和品味。学生之所以选择评论经典作品, 是因为经典作品的研究文章多不胜数, 方便学生参考和引用, 不用为凑不够字数而担心。以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几乎每年都有学生选择评论这部作品, 因为有关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的论文很多, 可供学生们查阅的文献也很多, 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而学生们的研究角度不外乎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婚姻等, 这样一来, 学生们的论文就很难写出新意, 更别说学术价值了。除了选题集中, 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存在内容肤浅、缺乏理论支撑的问题。这一问题除了表明学生缺乏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以外, 还反映出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即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教学。

2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首先, 调整和更新英美课程教学内容。现有的文学教材大都写到二战前后, 很少涉及英美当代文学, 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使得现有教材在内容上显得陈旧。英国文学历史悠久, 从莎士比亚至狄更斯是英国文学的重头戏, 20世纪英国文学的比重在无形中被减少了。美国文学历史虽短, 不乏有大量优秀的作品问世, 20世纪美国文学更加出彩, 出现了众多一流的作家, 美国文学更新的速度也比英国文学快。当今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适当扩充对英美当代文学的介绍,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距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文学作品。英国文学可以多讲解和分析萧伯纳及其戏剧作品、康拉德和《黑暗的心脏》、伍尔夫和《达罗薇夫人》、劳伦斯和《儿子与情人》等;美国文学作品则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并阅读塞林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贝娄和《晃来晃去的人》、谭恩美和《喜福会》等等。

第二, 适当补充英美文学理论知识。如今英美文学教学通常采取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相结合的方式讲解, 往往忽略对传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郭英剑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席’或是‘缺失’是令人深思的”。[2]事实上, 与其让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 不如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因为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是永远读不完的,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欣赏和解读作品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具有更实用的价值。文学理论能帮学生掌握认知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简要介绍不同文学时期的社会背景、主流思潮, 帮助学生理清文学史的线索, 然后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结合文学批评的方法, 达到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度的目的。另外, 文学理论的教学能够为学生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 授课方式多样化。英美文学课堂可以依据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 采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前提前布置任务, 列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阅读原文, 深入思考;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 展开讨论, 学生们交流见解, 多角度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其次, 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 英美文学课程主要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主题为学习内容, 以主题到话题再到细节为主要教学步骤, 逐步学习并建立较完整的反映主观与客观世界及社会交际需求的知识系统[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相关作家和作品的感想和经历, 进而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中的主题, 体会作品是如何呈现这一主题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比较彼此的认识, 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 而不是寻求一个唯一正确的终极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去主动发现, 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主动地去寻找作品信息和自己需要的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去等待教师的传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四,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如多媒体、影视资源、网络资源等。文学课程固有的特征决定了该课程是最适宜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帮助解决英美文学课时紧、任务重的现实状况,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用多媒体设计的丰富教学活动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深入调查, 拓宽学生知识面,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完成课堂陈述报告,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而影视资源可以改善英美文学教学课堂气氛, 学生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 但笔者认为应该提醒学生, 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 不能将二者直接等同起来。此外, 网络资源可以弥补传统文学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缺憾和不足,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了解更多西方文化。通过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 把教育部《大纲》中所罗列的阅读书目变成网络超文本和在线教学资源, 借助于超文本链接来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学教学, 信息共享的网络环境把英美文学由教室小课堂外延为一个社会大课堂, 网络资源与纸质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从而解决目前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和机械的问题。

英美文学所传达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进一步能够为学生铺就扎实的基本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符合《大纲》要求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分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一些问题, 论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现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希望能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分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谈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美文学教改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5.

上一篇:考察鉴定意见下一篇:好书伴我行国旗下讲话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