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24-07-26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选6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1篇

教学目标: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 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

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p57探究1:——

——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例子: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琴、指头三者是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

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例子:

“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

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

b、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足球队:皇马、曼联等与其他球队的比较

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姚明所处的球队是由一帮小学生组成的,与nba的球队进行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球队这个整体影响到了姚明这个部分的发挥。

另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班中的同学为例:

全班——个人,个人——四肢、头脑等,人脑——大脑、小脑,脑干等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了。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例子:东亚运动会,艾志波受伤汪强紧急增援国足后防线,当时汪强所在的队伍还有联赛要打,沈阳金德老总从全局出发,同意放人。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子:学生学习要平均,不用偏科、“跛脚”,只有每一科目都搞好了,整体成绩才会上去。德、智、体全面发展。汽车的配置

(总结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处处可见的,让学生举例。——机械手表的零件、风扇里的风叶„„ 整体观念重要,部分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分别解释

(过渡)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教材p58探究

(过渡)我们学习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道理,就要懂得去运用。(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治驼背的寓言吗?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

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②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元素的分子排列 ③优化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a、田忌赛马 b、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2篇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改革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校正在进行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不谋而合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歌曲、讨论、学生自己设计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他人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并诱导学生思考:祖国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种什么关系?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在正确处理中国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兴致盎然的倾听歌曲,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点评:导入新课时,学生动耳听,动脑思,动口议,多感官投入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请同学们再举出实际生活中一些整体与部分的实例。

(实录: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很快就举出了很多。如:人体 —— 手;汽车—— 方向盘;H2O —— H2)

2、出示漫画“木桶与木板的对话”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现实中有很多整体与部分的实例,请大家结合漫画说明整体与部分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的关系给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什么启示?

EMBED PBrush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课堂讨论热烈。十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人和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准确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启示。

3、出示漫画“三个和尚没水吃”引导学生深化研究: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当部分的组合是无序、不合理的时候,整体的功能会怎样?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分析 第3篇

本框题是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框, 课程标准关于本框题的规定如下图:

仔细研读第二框的内容标准可分析出, 该框题对教材编者提出了三个要求, 即内容要求、 目标要求和教学方法要求。

1.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目标中的“整体”、“部分”、“系统优化”等关键名词, 确定以下教学内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系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三个方面、综合的思维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内容目标中“解析”、“安排”这两个不同程度的动词, 可确定该框题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教学方法:根据“提示与建议”中的“策划一个项目”这一词语,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确定教材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和讨论法。

二、本框的内容结构及地位分析

(一) 本框的宏观结构及地位分析

1.从单元的角度分析

《生活与哲学》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书共设有四个单元, 四个单元环环相扣, 一脉相承。第一单元侧重于探讨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单元侧重于探讨世界的本质, 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本单元 (第三单元) 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 从动态的方法论的角度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为第四单元“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从课的角度分析

本单元主要有四课, 分别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进步。本课位居四课之首,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本课知识点的学习为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法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从框的角度分析

第七课主要有两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的“联系观”是世界观之一, 同时又是第一框的方法论, 是第一框的延续和补充。

(二) 本框的微观结构及地位分析

此框设有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其教材呈现的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其教材呈现的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为: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方法论———综合的思维方法。本框题的学习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观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地位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 本框题在教材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下启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使学生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同时, 进一步明确事物是在发展的。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 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的思维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为学生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我们了解世界的联系图景, 不仅是要认识世界, 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 就必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 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深度的迅速扩展, 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防止重大疾病与灾害问题等, 都是前人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盘棋”,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共同进步。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运用联系的、全面的、综合的辩证思维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同时, 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 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思维, 对于高中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期的时政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笔者选取了两个热点:

热点一:国家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础上, 重点推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形成平衡的发展结构, 实现社会内部各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齐头并进, 避免出现相互制约的短板情况, 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的愿望。”

热点分析:

协调发展是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分析, 学生可明确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达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水平, 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热点二:中高考优势、弱势学科之间的处理方法

2015年10月26日, 新闻上出现了《100名学霸总结的高考复习经验》。在各种经验的总结中, 学霸们都谈到了这样一条中高考都是“团体赛”, 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顾此失彼。复习的策略就是:着眼于整体, 将各科综合加以考虑。扬强扶弱, 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 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 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 从而达到强科更强, 弱科不弱。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热点分析:

中考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高考也是学生终将面对的人生关键转折点。从学霸们总结的经验中, 学生可以分析出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即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 优化组合, 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准确认识。

四、本框题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上述课标和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本课的重难点、依据和具体分析如下。

(一) 重点及依据

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确定依据:1.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依据, 基于课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确定其为此框题的重点。2.该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价值: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首先就要正确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该框题知识点的理论基础, “系统和要素”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而系统优化、综合的思维方法更是根据前两者知识点提出的方法论。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一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才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马克思主义抽象方法论的学习。3.该知识点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掌握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整体出发, 在联系中把握整体、统筹考虑, 最终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培养合作精神, 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二) 难点及依据

难点: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区别、综合的思维方法

确定依据:1. 课标:基于课标明确提出的 “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将“系统优化的方法”确定为该框题的难点。2.该知识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价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但是学生尚未涉足社会, 实践经验缺乏, 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 尚未形成整体意识、全局观和综合的思维, 因而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重难点的具体分析

1.重点的分析: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哲学上所说的整体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 主要是指若干个对象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部分则是指相对于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这说明整体与部分确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至于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般这样理解: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理论, 而系统与要素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我们一般所说的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事物相对静止条件下的关系, 而系统和要素则是事物动态过程中的关系, 因构成系统的要素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而更加强调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 比如高铁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相关铁路系统, 高铁的系统将处于崩溃状态。并且目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处理好城乡区域发展问题, 实现全国地区的协调统一发展, 更好地阐明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2.难点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将“综合”解释为“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 再组合成整体的思维活动, 但综合绝对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要素机械地拼凑或装配在一起, 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早在2008年胡锦涛同志就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内容中特别强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并且按照五个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且就今日的社会建设来看, 效果很好, 足见综合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由于缺少生活经验、综合的思维方法, 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而整体意识和全局观的树立, 有利于学生形成某一事物完整的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具有合作精神, 更好地融入集体。

五、本框的呈现方式和活动栏目的评析

在本框的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中, 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故事导入, 问题探究———黄筌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作为本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黄筌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的故事, 将抽象的知识点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且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 使其在问题探究的驱动下, 初步领会整体与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此部分的材料有不足之处, 即材料与正文的匹配度不高, 在材料的适切性方面有所欠缺。此故事的导入与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而此材料下面的知识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因此, 只能作为导入, 对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 需要教师另外取材。

探究二:材料呈现, 问题探究———亚里士多德和恩格斯的话

作为第一目的第二个知识点: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此探究活动呈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恩格斯的两句话, 重点探讨的是部分离开整体是无意义的。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名人的话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作为本框题的重点之一, 仅由两句名人的话语作为突破口, 材料过于单薄, 抽象度较高, 违背了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遵从“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知识观点的学习与内化。

在本框的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中, 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一:经典插画呈现, 问题探究———木桶和短板的对话。

教材选取了一幅经典的“木桶与短板的争论”图画, 这幅插图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 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复习上一目所学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作铺垫。第二个问题设置得较好,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列举身边的事例说明事物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三贴近”原则, 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探究二:图文结合, 问题探究———韩愈和苏东坡的读书法

此部分图文并茂, 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知识点的理解。一方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和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两个问题的设计合情合理,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从中分析两位名家的读书法中所包含的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二个问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较好地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实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学习、生活中诸如如何处理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困扰。另一方面, 配以一幅“中国女排”的图片, 意在引导学生明确要想达到系统优化最佳的效果, 还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三个方面, 从而为学生安排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探究三:故事结尾, 问题探究———冯湛制造多桨船

教材的编写, 做到了首尾呼应。通过冯湛造多桨船的故事, 意在使学生在明确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方面后, 进一步掌握系统论的方法论要求, 即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本探究活动共设有两问,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承接了本目的前两个探究活动, 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而第二问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三个小问题, 在于引导学生明确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即我们需要着眼于整体,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安排, 优化组合, 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六、教材的不足与处理建议

本框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

1.呈现方式上:本框题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 主要以故事和名人事迹为主, 对于高中生来讲, 故事的呈现方式无法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在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同时, 无法确保教材的科学性, 学生的三维目标无法全面地达成。建议:使用多种呈现方式, 充分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运用。除了故事外, 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关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体验达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2.内容的选择上:内容的选择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内容杂而乱, 教材中有五个探究活动, 可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个知识点可以只选择一个既包含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包含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的案例。其次, 内容的选择仅限于古代故事的呈现, 缺少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性、社会性的素材, 没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 生活情景的创设还不够, 没能着眼于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 生活经验。建议:教材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的建设发展、科技技术的发展来精选案例。例如, 社会建设方面可选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协调发展”的相关内容, 科学技术方面可精选“中国高铁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与配合”的相关内容, 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可以选择“学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排兵布阵报选体育项目”的相关内容。

摘要:从该框题的课标内容目标, 结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呈现方式和活动栏目的评析、教材的不足与处理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加深教师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教材分析,联系,课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谢树平.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4篇

一、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观点内容丰富,其中联系的客观性在学习中略有难度,特作分析说明。

①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② 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联系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并没有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相反,它是基于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07年6月25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任意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创造事物的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例如买手机“吉祥号”、买房忌讳4楼等,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 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联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惩罚。因此,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二、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用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在空间科学技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 学习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尽管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否则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或诡辩论。

2. 整体的功能都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第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第三,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属于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总之,变化的外延大于发展,变化包含发展。第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在开始时总是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5.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但是,并非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才会发生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另外,量变的总和不是质变;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综合能力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袁隆平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丈夫、科学家、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 联系的随意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的普遍性

2.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联系观的是 ()

① 围魏救赵;② 沧海桑田;③ 唇齿相依;④ 画饼充饥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句话主要的哲学依据是()

A.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 人们能够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4.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的一些新提法、新表述说明()

A. 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二、 综合探究题

5. 材料一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绕月探测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以下问题:

(1) 若让你办一期关于中国登月工程的黑板报,应该通过哪些渠道、搜集哪些资料?

(2)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1) 渠道:① 互联网。② 查阅相关报纸、新闻。③ 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料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案生 第5篇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系统的含义与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自主学习】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原理内容〗:整体处于统率的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内容〗: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

探究一: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

【思考】斩断之手,还是好手吗?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二: “哥伦比亚号”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是,这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一块重量不到两公斤的泡沫材料撞上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形成了裂孔,致使7名宇航员丧生。

问题思考: 材料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启示?

探究三:据说山东有一位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就让驼背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管你生死乎?

【思考】此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四:田忌赛马故事

思考:他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说说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大班交流】: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探究五: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B.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局部

C.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重视整体可以忽略局部

2.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将扩大到深圳全市。这就有利于谋求整个特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特区内外产业结构的科学布局,也有利于把特区内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C.要从整体着眼,优化整个系统内部结构 D.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

3.从哲学角度看,下面漫画《水应该往哪儿流》启示我们()

①各个部门相加,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优化结构 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④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4.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日益增多,对促进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政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要求国家()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消除不利因素 B.统筹全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创造农村农业发展新规律 D.根据实际需要去建立和创造新的联系

5.马特莱管理法则认为,企业应当把精力放在20%的业务骨干的管理上,用这20%的少数去带动80%的多数,以提高工作效率。该法则告诉我们()

A.做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发挥关键部分作用,就能促进整体发展

C.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

D.要注重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

6.2011年1月1日,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1周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能起到10+1>11的效果。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①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②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6篇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整体与部分,系统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我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以 “四指写字”的小游戏导入,让学生感悟手指与手的密不可分,获得对整体与部分的感性认识,再将类似的感性材料展现给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抽象出整体与部分这一哲学范畴,自然就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通过学生表演木板与木桶的对话来理解要素与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组装手电筒来理解系统的有序性,通过足球比赛中人员安排来理解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等。

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所获取的这些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学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才能转化为一种方法。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我安排了一个给学生展示自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即讨论如何处理刚刚发生在开县的井喷事故,这一案例来自现实生活中,且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讨论并形成处理方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游戏导入到开县井喷事故处理方案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不足的是,教学的最后环节缺少了老师对开县事故处理方案的呈现,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游戏、对话、讨论等活动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笑声不断,体现了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我事先准备的音乐由于电脑故障在中途无法播放。电脑出现故障与系统内部的机构或顺序不合理影响系统功能这一知识点不谋而合,于是我把教学中的小事故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素材,避免了尴尬的局面。我告诉学生,这一事故是由于系统的结构或者系统要素顺序出了问题所致。学生听后,会心一笑,竟为我的机智鼓掌。从这一事件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并非就是坏事,如果能把它与所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教学素材,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人民陪审员总结下一篇:县长在县委工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