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

2024-06-09

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精选6篇)

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 第1篇

“五个一“实践总结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4、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 第2篇

我们于2012年7月18号到高山小学参加暑期实践活动,这次的主题是调查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及生活,还有我们准备的一些活动,让山里的孩子开阔眼界。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天真可爱,朴实却活跃,但他们的见识实在是太狭窄了,初中的孩子的知识面不及城市里小学生的知识面。他们中只有50%的孩子可以在期末考试中所有科目及格。并且孩子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交流与表现。面对严峻的教育问题,除了教学,我们也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家庭及经济情况做了各种问卷调查,走访了留守孩子的家,收集各种资料,并尝试将其组合分析,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或许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点,虽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或许并未能看到更多隐藏于简单表面之下的事实,但我相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多的人对农村教育更为细致的考察一定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的教育水平,并解决好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据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整理出如下有关留守儿童的结论: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一些同学缺乏正确的判断,有时会盲目的反叛,他们不知道事情的正确性。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第3篇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

亲情的关怀与抚慰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无法取代的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群体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需要有渠道倾诉, 有亲人安慰, 还需要亲人给予更多的指导。但由于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一年半载也见不上一次面, 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正确引导, 也没有正常的亲情沟通, 思想的交流, 导致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

2.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偏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 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然而, 留守儿童实际的学习情况却不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 8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水平, 12%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在中等偏上水平, 只有3%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祖辈或代管家长生活在一起, 缺少亲情的沟通, 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有的甚至不完成, 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自控力较差和心理问题造成的。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 有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回家后无人指导学习, 更无人督促, 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 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

3. 留守儿童心理封闭, 情感世界空虚。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也不够, 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厌学、孤独、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4. 留守儿童缺乏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属于未成年人, 大部分又生活在偏远地区, 上学路途较远, 经常起早摸黑赶路, 人身安全令人担忧。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突发性事件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 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 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有的留守儿童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去网吧,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 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乱花钱、挑吃挑穿、不爱换衣服、不讲卫生等方面。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也比较差, 在家里我行我素、不服管理、顶撞祖辈、不听代养人教导, 等等。

6.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与祖辈或临时代养人生活在一起, 监护人多是老年人, 年纪较大, 文化层次不高, 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 他们不能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和指导, 更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无论是在教育态度还是在教育方法上, 与留守儿童的生长需求不在一个层面。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 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 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索与努力

1.家校合力共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间。

一是加强沟通交流, 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通告留守儿童在校学习表现情况, 让监护人能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要求监护人及时向学校反映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 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不留空挡。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 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 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 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联系, 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提高代管质量, 交流代管经验。

二是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 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呼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三是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 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 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 有实力让孩子接受教育, 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 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 有条件的父母, 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 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 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 要认真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 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 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代管人和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2.心理疏导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一是学校与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 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要设置“亲情电话”, 每天安排时间为留守儿童开放, 让留守儿童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和远在他乡的父母通上电话, 保持联系, 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二是加强沟通交流,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 育人先育心。学校和班主任以及任教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建立互助对子,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物质上的困难, 学习上的疑难。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

3.综合改革营造留守儿童的健康生存空间。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健康成长。通过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二是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各部门应通力合作, 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组织与教育部门要配合, 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利用农闲时期培训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让他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 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三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应加快各种制度改革步伐, 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制度壁垒,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浅析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认知自身;社会关注;关爱行动;认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6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遗留问题。过于强调发家致富和外出务工的好处而忽略了子女的成长问题,积累几十年的隐疾终于在今天全面爆发。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并且,这个数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自从2004年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以来,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大范围状态。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也已开始把视线投向他们。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广大的社会大众又做了哪些实际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一、对留守儿童的自身认知调查

1.爸妈外出打工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

2.零花钱一个星期有多少

3.你的愿望是?(多选)

4.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

5.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在意,性格趋向发展正常,虽不能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一起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较健康的成长。

二、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工薪阶层、待业者和家庭主妇。侧重于他们认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性格以及自身可以对其提供的帮助。

(一)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层面。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普通大众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或孤僻,在调查中,这个概率竟可达到100%。大众认为,有爱的人才会爱人,留守儿童获得的爱明显会少很多。 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平常生活中的交谈机会和话题会比非留守儿童少得多,更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保持这样一种不想交流的状态,长远下去,这种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养成一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2.经济条件。大众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占72%,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留守在家,大都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一起去外地上学,父母不能负担巨额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就近上学,其耗费的金钱与精力都会比较少。就如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进行调查时,近半数留守儿童每个星期1—5元,甚至没有。这显现了留守儿童的一大突出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映射了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除了教科书外,并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来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这也是留守儿童在整体上的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3.亲情的缺失。有5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因为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部分亲情的关爱,但远没有父爱和母爱来的重要。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爷爷奶奶而疏远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4.生活状况。从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是很少的,扣除平时买必需学习用品的费用,能够平时发的钱就更少了。特别是果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饭菜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远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的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也会增多,会减少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患病就医的速度和效率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快。

5.心理同情。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在心理上给与同情占72%,更有92%的人对留守儿童是同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众传媒和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宣传下,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结果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少。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种心理上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个观望的角度上,虽然内心也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如果真正要拿出实际的金钱或行动来关爱他们的话,可能愿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真正有实际行动的只局限于那些公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对一个片区或一个点的帮扶。在很多我们看不见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要普通大众也自愿加入到这个帮助的队伍来,还需要一个大力宣传和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二)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

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大众对于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也许很强烈,但有实际行动的却为数不多。虽然在政府会议和媒体广播中,都在报道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实例,籍以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与帮助。但这一系列的宣传动作,貌似效果不大,并未引起广大社会成员愿意为他们做出实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上加大了社会的同情。

在对留守儿童的的帮助方面,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的补助,在某些方面的关爱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更要进一步确保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落到他们手上。并且实施学生异地升学政策。

nlc202309030701

在人民大众的呼声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如: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

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寄读,以减少往返学校的奔波与劳累。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让留守儿童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并对外来儿童在当地上学施行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4.加大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5.改善农村经济,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出路,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困难,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其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大众的关爱是必须的。

三、留守儿童自身与成人群体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差异的主要体现。

从留守儿童与成人的问卷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自身认知与成人对他们的认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判断上。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父母的不在身边也是理解的,他们喜欢与人交流与交往,并不完全认为自己就应该就是被关爱、被同情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竟全是内向孤僻的,机率竟达到100%,很显然,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被夸大了。

(二)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 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生活、心理三大方面。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 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 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很显然,这组调查数据明显存在着夸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问题。过于侧重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肆渲染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把留守儿童群体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是导致整个社会过于误解留守儿童的一大原因。

2.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广大的城镇居民,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媒体传播。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都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但这个典型并不是代表。留守儿童中一定会存在着性格特别内向或者生活状况特别差的个别,但不能囊括全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还是在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即使在平时缺乏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但现代科技如电话就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和促进大众采取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使社会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如何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三)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使广大社会重视儿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

(六)政府应协调政策,统整资源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政府的威望效应。

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以及媒体的大力关注下,广大的社会大众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了解,这走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与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来。同时,要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也需要家庭的贴心;学校的关心;政府的热心。只有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彻底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把留守儿童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留守儿童虽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与内向群体。要让社会大众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着留守儿童能早日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2]刘璐、屈程、邱于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第15卷第11期。

[3]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1第5期。

[4]王晓慧、胡金平.“问题范式”下的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J].安徽大学 ,2010。

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摘要:或许我们年少轻狂,一路上纵情欢歌;或许我们涉世未深,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写满向往;或许我们胸怀信念,一双双眼眸深处洋溢虔诚;我们忘记了一路颠簸的辛苦,在我们的眼里,没有小山村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稀少的孤寂感!我们拥有的是年少的轻狂,激昂的斗志和热血的情怀!还未来得及酝酿好心情,我们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初步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走家串户,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字:留守儿童 关爱

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绝大多数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数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一半的儿童认为有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3、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几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第6篇

财会金融系 14级会计6班 杨月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农村的作用,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76.5%,数量达到20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寒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

在调查中发现有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4%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9%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2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35%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5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6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上一篇:感谢你放开我的手作文怎么写下一篇:新邵职业中专管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