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2024-05-22

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精选11篇)

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1篇

2010年上半年福建教育学院

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工作总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充实而又繁忙的一学期渐渐离我们远去,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在院团委领导的指导下茁壮成长!

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份,大学生社团发展与繁荣体现了学院文化的蓬勃生机!

2009年11月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得到学院领导的认可。2010年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在困难与挫折中坚守协会不变的誓言“坚强更要坚持”,努力、认真地做好协会本职工作,留下了不朽的回忆。

一、2010年3月25日—4月10日,协会开展了“走进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图文展,图文并茂的向全院师生展示了闽南旅游胜地、闽南特色小吃、闽南语言、闽南歌曲、闽南戏曲等!使全院师生对闽南文化产生一种共识:了解接闽南文化,宣扬闽南精神是当前弘扬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海峡西岸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2010年4月8日,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在院社团活动日中积极配合院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开展了“闽南知识竞猜”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到知识竞猜活动中,再一次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2010年5月5日,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与院团

委学生会联合举办的“2010年福建教育学院大学生歌手赛”进一步弘扬了闽南文化。歌手赛晚会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选手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向在场的观众展示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风情,台下观众的心也随着歌曲的旋律漂流到闽南文化的魅力海洋,畅游于选手美妙的闽南语歌声中。值得一提的是,晚会以“欢迎走进闽南”的课件做为开场给观众留下了深深地印象。通过此次的歌手赛,闽南文化再一次的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烙印,5月份在学院掀起了阵阵闽南语热潮,闽南文化在学院广泛传开。

四、5月中旬至6月初,协会以“闽南文化爱好者活动月”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闽南语电影展播。让同学们在边看电影精彩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如自己所愿学到一些闽南方言。看电影的人数居高不下,可见闽南文化在同学们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五、个人心得:做为协会蓬勃发展、茁壮成长的关键一学期,协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做好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里准备,积极努力为协会的蓬勃发展做贡献。总体上协会健康成长,但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1、责任没落实到位

2、协会内部人员没有充分调动,原因是协会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李鑫俊

二0一0年六月十五日

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3篇

围绕“互补、交流、合作、双赢”这个大会主题,协会的各方面专家以及知名企业代表进行了演讲。协会理事长杨建中博士在演讲中强调了中日两国在化妆品行业存在的巨大的互补性,以及两国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的合作模式。

在本次交流会的会场设置了展桌作为企业展示自己的平台,另外还准备了交流洽谈的空间以及随时待机的翻译人员。这样使来宾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方便地交流经验、促进友谊,从而为诞生新的商机做铺垫。演讲会及交流空间的气氛热烈,双方会员交流踊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演讲会次日的11月8日,中方会员代表们参观了日本科玛株式会社柏原工厂和花王株式会社和歌山工厂,并受到了日方的热情接待。代表们亲临现场感受到日本化妆品产业的软实力,包括雄厚的研究资源、高度自动化数码化的生产管理,以及在各个环节重视节能减排的强烈环保意识。代表们都表示,日本在化妆品开发生产制造领域长年所积累的经验和着眼未来的先进思想无疑是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榜样。

闽南文化考察总结 第4篇

考察地点:漳州龙海市普照禅寺

本次普照禅寺实地考察为期一天。从前期准备到当天实地考察,再到后期工作,整个过程的工作我们都完成得很顺利,也很有成效。针对这整个考察,我们做了一下总结:

一、前期准备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闽南文化,为了更好的考察普照禅寺,我们在考察前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也做了充分的询问。我们了解到普照禅寺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它的始建时间、建筑风格、格局分布及一些标志性建筑等。

另外,为了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让我们的考察工作更高效的完成,我们做了缜密的策划和准备,包括出行流程的规划,提醒考察成员出行、考察等相关注意事项,准备晕车药和晕车贴、相机等。

二、考察当天

考察当天我们按计划出行、考察。到了普照禅寺后我们就开始了工作。我们观光浏览了普照寺的所有建筑,风格各异,它集合了好多东南亚国家的建筑风格,中外风格集于一身。它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现代风格的寺庙。“普照禅寺”是国外五座普照寺的浓缩,并巧妙的将不同的外国建筑风格揉和在一起,加入中国化

建筑成分,将中外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神奇的融为一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观!

考察拍照工作完成的最好。标志性的建筑,我们都留心考察、拍照,包括讲堂、大悲殿、地藏殿、祖堂、普供塔、念佛净土、村居士楼、知归楼,伽蓝殿、韦驮殿。

另外,我们还访问了同行的游客,进一步了解到普照寺的具

体情况。它还在建造中,许多建筑还未完善。而且,出资兴建普照禅寺的广玄大和尚,他是佛的使者,他每年要到这些寺院两、三次,弘法利生,举办各种祈福消灾,解决民生疾苦。

2008年8月中旬在普照禅寺举行的护国息灾普利大法会,为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为缅甸风灾、瘟疫中丧生的众生超度往生。弘法活动的全部收入,作为各地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经费,就地救济民众。

三、考察后期工作总结

考察结束后,我们团队就及时撰写了考察报告,整理考察材

料和照片。在总结中积累经验,在总结中反思,我们明确此次考察工作满意的部分和不足之处。

四、本次考察体会

本次考察完成的较好的部分是:前期准备工作和参观普照禅

寺的风格建筑,并完成拍照工作。由于前期的充分准备,我们很

有规划,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考察工作。充分的前期准备是顺利完成考察的有利前提。

不足之处:

1、我们只是很简单的参观了一些建筑,但是对其没有很深

刻地了解,我们无法了解到它真正的涵义。我们只能很浅显地知道些表层意思,无法做到深入探索。

2、我们的考察成员配合不佳,团队意识稍薄弱。虽然,我们在考察前期进行了工作分配和策划,但是我们当天考察工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访问同行游客收获甚少,可能由于游客不了解我们的考

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5篇

尊敬的院领导们:

我们满怀兴奋的带着梦想和激情来到大学,做为成年的大学生,我们彻底抛弃了中小学时的幼稚、无知和无忧无虑。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供过于求,大学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大学生的就业率不高,甚至有这么一种夸张的说法: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为了扩大就业,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大学生毕业创业可三年内免税,提供银行贷款资金,提供免租房子等等。还有就是我们是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一颗奋斗、挑战自我、搏击人生理想的雄心壮志!

我们是新青年,有的是活力、创意,我们有着匪夷所思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但是大多学生在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严重缺乏;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再加上没有一个广泛的人脉网络,开展业务谈何容易!在各高校如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大学生创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创业,就业,而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就是帮助大学生们解决面对问题的这个平台,所以我们提出成立创业协会。

一、创业协会成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主要原因是:

(1)为了在学习之余锻炼一下自己实际操作能力。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3)积累经验,为自己以后就业、创业等带来很大的优势。

(4)出于理想,对成功和事业的渴望。

很多人在创业之前多半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什么导致他们不能一帆风顺的走在创业路上呢?首要的还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内因: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大多在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严重缺乏;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再加上没有一个广泛的人脉网络,开展业务不容易!正是他们在能力上存在这样的缺陷所以才需要一个组织或是部门来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积累能力的机会!

(二)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1)知识限制。创业计划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

(2)单打独斗。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积聚创业实力。

(3)缺乏经验,纸上谈兵。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

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

(4)心态问题。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

(5)资金问题。表现在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

(三)国家虽然发布了一些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文件和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首先,各地缺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体制,比较分散,没有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环节中的一些重要层面。

(2)其次,国家以及各地缺乏一个权威的发布有关大学生(创业等)方面政策的网络平台!大学生无处咨询有关创业方面的事宜!要创业先要跑许多冤枉路。创业协会能够提供这个平台。

政策有了,其他的也要跟上。国内第一本大学生创业专著《大学生创业》的主编汪歙萍认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不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带动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创业计划大赛,但参与的学生不多,且接受的创业教育不全面、不系统。所以,成立创业协会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却是必要的,应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加强实践经验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

学生协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团组织的正确领导,我们将坚持在院团委的领导下,与各学校部门、各学生团体积极合作,并寻求工商界的支持与合作。总之,我们协会将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发展之路。本协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邀请各界成功人士到我院讲述创业成功之路。

(2)进行各种社会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来了解创业状况。

(3)组织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举行各类创业计划的比赛。

(4)在假期里,组织大学生创业实践。

(5)宣传积极的、实用的、科学的、新颖的创业知识,传播合作创新的创业文化。

(6)与校外企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家庭联系提供家教工作。

(7)邀请指导老师及培训机构为会员开展创业知识讲座。

(8)与校内各个协会和其他高校协会合作开展各项活动。备注:有关社团管理条例遵循《关于规范闽南理工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希望领导能予以支持指导,谢谢!

此致

敬礼

闽南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

协会协会年度工作计划[大全] 第6篇

宿州学院营销协会是我校创办较早、规模第二的校级社团,属学团联直接管辖的A类社团,所属院别为经济管理学院。

六年来,协会在校团委和学团联的指导下,先后在宿州学院西校区、东校区组织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增强了同学们的经营和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演讲与口才等能力。此外,协会还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各种社会兼职、专业培训以及就业指导。

一、协会发展目标:

每一届的大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营销协会也将会立足自身特色,在一切服务于会员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活动质量,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探索学生社团发展,为活跃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协会还将紧抓建设,在保持与其它社团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不断竞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二、发展思路:

首先,协会将继续坚持“传播营销知识、掌握营销技能、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综合发展的营销精英”的宗旨,秉承“友善团结、勤劳务实、迅速高效、追求卓越”的原则。

其次,搞好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协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程序和方法,建立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和合作的畅通渠道,使协会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公开的领导选拔方案。

第三,做好外部工作,保持与姊妹社团的友好关系,在竞争中求发展;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多方位、互利双赢性合作;建立和各高校社团联合会的联系,密切交流和合作。

最后,办好常规活动,不断创新特色活动。

三、常规活动

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铁齿铜牙”促销员大赛

创业理财大赛

3.15维权打假在行动

四、特色活动

“华安证券”杯小账本大赛

营销协会展销会

口才演讲大赛

五、本届协会活动计划

2012年

10月份十四大社团联谊晚会

11月份第三届“铁齿铜牙”促销员大赛

“校企合作,营销先行”主题营销

12月份创业理财大赛

2013年

2月份营销知识大讲座

3月份3.15维权打假在行动

4月份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5月份“营销走访,创业之路”成功企业走访

宿州学院营销协会

在京工作的闽南人的文化变迁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保存;文化融合;闽南;北京;移民

1.关于文化变迁和移民的研究

1.1文化变迁。文化保存、融合和创新可以归纳成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于群体社会内部的发展、变迁使其文化发生着变化;二是由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相互接触,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文化的变化。关于文化变迁的研究在研究角度上分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移民文化变迁研究。在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生活生产方式等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分析此文化变迁过程的成因和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学者们以各民族的文化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在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很多学者研究移民及其文化在渗入新环境时的反应,分析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文化适应①。

1.2 关于移民的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很多人去大城市工作多年并最终定居在异地,他们可以称之为移民。关于移民的研究很早就有。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从史学上研究移民的迁徙史;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移民的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入等;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研究移民,大多数的学者是从生态移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些从其他方面研究,比如政策性移民等;对于自发性移民的研究多关注于社会融入和规模调控,对其文化方面的变化研究涉及较少。

目前关于为何移民、影响移民的因素和移民为何持续的研究较多,关于移民的后果以及移民融合与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少②。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生活细节和观念等,从而深入理解移民群体的文化变迁过程。

1.3关于移民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及意义。在移民的文化变迁中存在存在主体与客体。研究者多从主体或者平视者角度谈移民的融入和认同,或是从移民流入地的角度研究融入问题而很少以移民团体的源文化为主体来谈它们在异地的保存情况。即使有,也多集中于跨国流动的移居者或者是少数民族③,对于汉族移民的研究很少。事实上,在中国占最大数的汉族,在移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生存环境的改变,为了适应环境,出现了文化的涵化和同化。对于这些汉族移民来说,其文化变迁情况的研究将会是一个新领域。因此,对当前移民中的文化变迁的特征、过程及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福建人有着集聚生活、集中活动较为频繁等特点。他们的社团组织及活动比较丰富④,在北京的外来人口中,以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份居多⑤,但福建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团体,文化基因较为强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一般能够支持文化传统保存,他们的家族观念较安徽河南等省份也强一些,对文化较为看重。福建的文化又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西和莆仙。研究选择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闽南人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的研究方法。

访谈稿和问卷的编写。大部分研究文化的人认为文化可以分成若干层面。如安宇认为文化呈现为一个立体系统:由外至里依次是:物质层次、心物层次和心理层次。前面部分包括可视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中间部分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机构,最后部分指的是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民族个性等等。三个层次中,就文化推进的速度来讲,前者最快,中间次之,心理层次表现最为艰难⑥。与此相类似的,有研究者把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不同的层次。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一般归于物质层次;社会交往、婚姻生活、宗教行为等一般归于行为层次;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一般归于精神层次⑦。故访谈稿和问卷时也主要从语言、饮食、节庆习俗、对下一代的教育、信仰观念、社会交往和适应等几个方面来编写。

为了更好地反映文化的变化情况,选择调查对象为在北京5年以上、有稳定住处和工作的闽南人。

4闽南和北京相关社会文化背景

闽南人具有的人文特征是:知权变、善经营、敢拼搏、重乡情。闽南语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闽南地区主食以稻米为主,节庆期间会做一些糯米点心如糍粿等;对闽南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所以问卷设置了对这几个典型节日的问题;民间信仰是闽南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各地宫庙林立,供奉的神灵众多。闽南人崇文重教,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与乡土情结。北京是国内移民的几大目的地之一。北京传统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饮食方面属于北方特色,主食以面食为主。当代北京城市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5文化保存与汲取融合创新情况

研究深入访谈了五位闽南人,收集到39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5.1语言。有研究表明,语言这一维度是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个判断指标,尤其是语言的偏好⑧。在接受语言调查的人中所有人工作时都用普通话而不用闽南语,在北京下班回到家仍有78%的人使用普通话,只有20%的人使用闽南语,有2%的人闽南语和普通话都说。即使在老乡聚会时,有20%的人用普通话,50%的人既用普通话又用闽南语。可见在北京家乡方言很少有被用到,方言呈现弱化的趋势:62%的人觉得自己的闽南语口音有变化,其中50%的人口音变化程度比较高。有35%的人为了生活工作方便而有意学北京口音。另外在有12人参与的子女部分调查中,67%的人的子女不太会说闽南语,42%的人的子女完全只会讲普通话。闽南语在异地的传承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5.2饮食。在主食上方面,米饭不再作为单一的主食,对面食的接受,是对主食的反应。另外,学会做北京特色菜如炸酱面等,是移民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吸收。

nlc202309080843

54%的人表示来京后口味變了,普遍反映是变重口,如变得重咸重辣,咸辣并非北京菜的口味特点,这可能与川菜在北京普及有关。可见闽南人在北京的文化上受到不止北京或北方的影响,北京现在已经是多种文化并存互相影响的状态。

茶本是大多数闽南人日常生活不可少的,是代表闽南文化的要素之一。调查显示原先有每日喝茶习惯的人中50%的人喝得比以前少或几乎不喝。这可能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有关。

研究对象表示他们在北京如果想吃家乡菜,可能会自己做或去闽南菜馆吃,也会让家乡人寄一些特色食物过来,或者自己从家乡返京时带上。从家乡带或寄土特产过来,是移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在北京工作的闽南人来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制作复杂耗时的闽南传统食物如炸枣、糍粿、芋包等很难亲自动手做,但是面线、炒米粉、番薯粥还是会经常在家做的。润饼菜偶尔有人做。在北京缺少食材,如笋和海鲜等也是他们不做那些传统食物的原因之一。

5.3节庆习俗。闽南人常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日。但来到北京后,很多节日习俗已经省去,或者说无法开展。有些闽南人因为配偶是北方人,有些节日如冬至在北京就不过了。有些闽南人到了北京后才开始过的节日如小年,这是文化融合的迹象。所有接受调研的人都会保持并热衷于亲友聚会的传统,可见闽南人的团结相亲精神仍然不变。

5.4信仰观念。祭拜神灵和祖先是闽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逢节日是必拜的,有些地方每逢初一十五都会举办敬神孝祖活动。但是调查显示,来北京后,90%的人都没有祭拜活动。原因是在北京没有祭拜的地方,也没有祭拜的氛围。

闽南人一直教育子女要爱拼敢闯,这一观念没有多大变化。

总结:结合访谈和文献资料,得出如下结论:(1)来自城市的移民的文化融合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移民。家乡属于城市的移民,对于作为城市文化共同特征的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熟悉。而来自农村的移民,他们不但面临着巨大的城乡文化差异,更可能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带着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而受到迁入地居民的排斥。为了维持自尊,他们很可能对移居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采取拒斥的态度。(2)未婚新移民比已婚新移民的融合程度高。已婚新移民的闲暇生活的重心从家庭外部转向核心家庭内部,降低了与本地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学习移居地语言、了解移居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机会相应减少。(3)从访谈和现有样本量看,闽南人其原文化在北京保存情况较弱,但文化融合度也不高。这可能与“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有关。新移民不用学习北京话、北京风俗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就可以较好地生存。北京城市文化本身就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新移民有可能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在移居地很好地生活。另外,在当代北京,不是单纯的主流与适应群体模式,而是很多个非主流群体与主流群体共存的模式,多群体文化彼此互相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不会那么强势地发挥出来。(4)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是表层性的,易被模仿、改变、消解或遗弃;而另一些部分是深层次的,深藏在内部,是族群文化的底层积淀物,常常成为族群文化表征的实在力量,不易改变或消解⑨。表层性的文化总是因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以及人口的流动和文化本身的流动发生变化,具体的方面有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语言等。深层性的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延续,如观念信仰等。

注释

①任广跃:《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以金银滩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第11、12页。

②周聿峨、阮征宇:《‘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02):78-80页。

③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II页。

④高红霞:《上海福建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北京外来人口来源地(2005-2010)微信 《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⑥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⑦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⑧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1页。

⑨任广跃:《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以金银滩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第45页。

参考文献

[1] 高红霞.上海福建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石奕龙,余光弘. 闽南乡土民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 高翔.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4] 林华东.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5] 王东,王放.北京魅力—北京文化与北京精神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郑也夫.众生的京城[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 缪青.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3-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安然等. 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 (美)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 周大鸣,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M].民族出版社,2008.

[11]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2] 刘华芹.变与不变:21世纪一个中国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13] 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D].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4] 阿尔爱·沙太. 变迁与融合_北京哈萨克移民都市适应性研究[D].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 任广跃. 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 ——以金银滩移民为例[D].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 黎族的文化适应: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7] 周聿峨,阮征宇.‘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综述[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02).

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8篇

二、为增强男性自身的认识,提高男性保护配偶和自我生殖健康的意识。在20xx年6月20日世界人口日、举办了《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知识答卷活动。

三、 加大以《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开展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辖区102名产后哺乳期育龄妇女进行家访,做到了“三上门”,即:送《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上门、送生殖健康知识上门、送避孕药具上门,营造全社会人人都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20xx年5月20~21日,邀请县计划生育指导站的医生为我乡的222名育龄期妇女作了乳腺检查和38名退出育龄期妇女免费取出宫内节育器,并举行了女性生殖健康讲座,目的在于增强育龄群众对自身的健康了解,掌握运用正确的预防方法,对自身的健康进行调适,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五、20xx年4月27日下午,利用生育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已婚育龄妇女253人收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题片,通过观看使大家更加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用现行生育政策规范自己的婚育行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减少人口从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六、为了使我乡育龄妇女正确选择使用避孕药具,20xx年4月10日,组织辖区育龄妇女参加了药具知识培训,目的在于提高育龄妇女自身保护意识,正确掌握和运用知情选择,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七、为了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摸清育龄妇女底数,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台帐,每季度还对辖区的流动人口开展一次清理清查工作。并在《原籍婚育证明》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对无《原籍婚育证明》的限期补办,对本镇的流入、流出人员随时登记做到心中有数,并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中属于三种重点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微机向户籍地反馈,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了全乡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9篇

一、广泛宣传,壮大协会力量。

根据围棋协会重新选举后的分工,由秘书长对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通过老会员介绍身边熟悉的棋友加入协会,会员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并登记了通讯地址,制作了卡片,逐个发放到每个棋友手中,方便联系。协会介绍组织这些棋友在茶楼、宾馆、家中,切磋棋艺,相互熟识,还建立了“慈利棋友会”围棋QQ群,吸引了一部分远在外地工作的棋友加入,在“QQ围棋游戏”,“弈城围棋”,“新浪围棋”等围棋网站上交流棋艺,结识朋友。总之,围棋协会通过努力工作,为慈利县的围棋爱好者创造了一个健康,有序,快乐的氛围。

二、努力运作,组织围棋比赛。

20xx年8月,围棋协会通过积极运作,与慈利县“金三角酒店”和“张家界雪花啤酒总经销”达成赞助合作协议,成功组织了“慈利县第二届‘金三角杯’围棋比赛”,比赛得到了县体育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这次比赛,参赛棋手来自各行各业,并破天荒第一次出现围棋学生的身影,这些小棋手的水平和精神都可圈可点,成为本次赛事的最大亮点。9月,慈利围棋协会得到了张家界市围棋协会的支持和资金赞助,参加了“湖南省百县围棋大赛”。本次比赛通过内部选拔,并由协会主席亲自带队,前往临乡参赛,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一方面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让我们清醒的看到了实力差距,提醒和鞭策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三、积极协助,培训围棋学生。

根据年初安排,围棋协会训练部,组织水平较高的会员,数次前往“慈利县双飞燕围棋教室”,指导学生下棋,并复盘讲解,还为围棋学校的招生和教学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赞扬。

过去的20xx年,围棋协会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也有遗憾和不足。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慈利围棋的巨大潜力和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也迫切希望努力提高实力,加快新生力量的培养,当然,我们也有对围棋比赛赞助后续性的担忧。

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第10篇

一、主要工作

(一)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任务落实情况。

围绕《甘州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方案》要求,坚持把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贯穿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的全过程,着力打造科协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体系,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1.着力推动干部兼挂职制度落实。推荐1名乡镇科技工作者到市科协挂职锻炼,从乡镇选派2名年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好的年轻干部到区科协挂职工作,选拔教育系统和农业系统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区科协副主席,同时协调区委编办增加科协机关编制2名,形成了以专职干部为骨干、挂职兼职干部为补充,符合科协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区科协机关干部队伍。

2.基层科协工作取得新突破。组织开展了全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思想动态、流动趋势等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对乡镇、街道科协领导班子,村、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的人员配备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目前乡镇、街道科协换届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于11月底前组织区科协换届,全面完成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

(二)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科学素质工作机制。

1.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认真履行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纲要》实施工作牵头单位的职责,制定下发《20xx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要点》,分解细化了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同时积极协调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纳入了全区目标业绩考核书指标体系内。

2.大力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注重宣传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广度。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春)”、“文化三下乡”、“快乐老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有利时机,发挥新闻媒体、科普宣传栏、科普大蓬车、科普网页等各类科普设施的作用,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组织开展对《纲要》的宣传活动。

3.开展服务行业职工劳动竞赛。区科协协同区总工会、区旅游局积极组织区域内旅游服务行业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以客房服务员、宾馆餐厅服务员、地方名优特色小吃烹饪厨师为重点,以各工种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为主要竞赛内容,多形式、多层次举办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大力培树、评选、表彰服务行业“优秀员工”“服务明星”和“拔尖人才”,全面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推动学会能力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1.开展全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下发了《关于对全区科技工作者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对全区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思想动态、流动趋势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摸底,为区委区政府制定科技工作者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组织全区科技工作者围绕“绿色生态·美丽张掖”主题撰写论文参加全市学术年会。

2.指导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反邪教协会”进一步完善章程和制度,规范化运行。指导老科协和反邪教协会完成换届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在区民政局登记备案。与区防范办联合在西关小学、青年东街小学、龙渠乡中心学校、长安镇中心学校开展了开展了“反邪教知识进校园”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认清邪教组织本质,创建“无邪校园”。同时积极派人参加全省反邪教育基层秘书长培训班。

3.积极开展“共推共建”活动。争取省反邪教协会和防范办支持,目前5个街道75个反邪教育宣传栏已安装完毕。

(四)创新活动载体,切实抓好科普工作。

1.大力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主题和“科技活动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好主题科普活动。一是积极配合区委宣传部和市科协,开展“快乐老乡”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村入户宣传活动。二是开展科普大篷车社会化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展出科普展品和展板,拉了科普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普及了科学常识,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三是会同区防灾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中心广场,通过现场咨询、散发宣传资料、悬挂图画展板等形式,开展“5.12”减灾防灾宣传活动。四是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五是联合区林业局、农业局、科技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在中心广场举办了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六是积极参与举办“反邪教、我先行”反邪教主题宣传活动,同时与区防范办联合在西关小学、青年东街小学、龙渠乡中心学校、长安镇中心学校开展了“反邪教知识进校园”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居民、青少年进一步认清邪教组织本质。七是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组织人员参加举办20xx年张掖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暨张掖科技馆校园馆开馆(揭牌)仪式。20xx年9月14日下午,组织全区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干部职工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全市启动仪式并体验张中校园馆。同时联合科技局、工信局等单位采取科普宣传、咨询、展览、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科普宣传展览活动,集中向广大群众宣传科技创新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科技创新意识。共展出展板72块,发放科普读物300余本。同时在甘州中学开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xx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暨全省“科普大篷车河西行(甘州站)”巡展活动。

2.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一是积极编印《甘州科普》《农业科普知识资料汇编》《科普常识读本》等农业科技、科普知识类读物资料7000余册,发放各贫困户,帮助每一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种养、加工或服务实用技能,增强农民自主脱贫能力。二是区科技局联合,举办科技特派员暨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班。全区106名科技特派员和12个精准扶贫村的村干部共计12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蔬菜种植技术、现代畜牧业与现代畜牧科技、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等方面知识。

3.注重“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工作。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继续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项目申报力度。根据省科协《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甘州区小米产业联合会、甘州区紫家寨食用菌协会分别争取奖补资金20万元、15万元。同时积极做好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库储备工作。

4.加大“站、栏、员”等基层科普阵地建设。一是投入资金2万元,制作科普宣传栏10个,在长安镇、三闸镇、花寨乡等建成科普长廊4个。二是筹资1万余元在花寨乡柏杨树村(精准扶贫村)制作科普宣传长廊1个100延米,宣传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安全健康等科普知识。

5.推进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协调区电视台、广播电台(站)进一步办好《科普大蓬车》栏目,及时准确报道科技、科普工作动态,累计播出时长达到36小时以上。向市科协《科普张掖》报送信息15篇,向省科协报送信息9篇。同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宣传科技知识、供求科技信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大力构筑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新建科普E站3个,目前正在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录入。

(五)扎实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

1.积极组织参加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省第18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2.扎实做好20xx年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市第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动员组织,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共有18600多名师生参加,征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70项(中学50项,小学20项);科幻画作品62件;实践活动方案32项;青少年科学DV作品21项;科技辅导员方案20个;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18项。通过最终审核评审,推荐上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63项(中学生47项,小学生16项);科幻画作品26件;实践活动方案27项;青少年科学DV作品19项;科技辅导员方案17个;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14项参加全市第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3.开展以“体验科学·感受生活”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甘州区巡展活动,组织全区城区中小学生16000多人次按照巡展组织活动方案,分批次前往体验科技奥秘。

4.动员城区中小学校参与科学调查体验推广示范学校、全省第二届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作品申报等工作。南关学校被省上列为“科学调查体验推广示范学校”;申报创客创意大赛作品58件(幅)。

5.组织开展全省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在甘州中学开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xx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暨全省“科普大篷车河西行(甘州站)”巡展活动。来自省科普工作队、张掖市两县一区的8辆科普大篷车共展出声光电互动展品、VR互动体验、思维互动演示、航模车模表演、科学展览等科普展项6项50余件展品,为甘州中学3000多名师生送上了一台科技的盛宴。

(六)积极完成区委、政府中心工作。

1.按照区委和机关工委的安排部署,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

2.抓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和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等等制度。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

3.积极完成区委区政府安排的植树造林、精准扶贫等其他各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我区人口众多、科普工作量大面广,科普任务非常繁重,单位工作人员较少,科普工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2.农技协联合会建设任务尚未完成,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难度较大。

闽南文化述略 第11篇

【关键词】 闽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

在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的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生态保护一般是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独特性为前提的。所以,在一个区域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地域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闽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主要研究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闽南文化的发展、闽南文化内涵和表现形态以及闽南文化特征。这些研究非一篇短文所能为之,只是挂一漏万的述略而已。(1)

一、闽南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闽南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考古发现,福建在距今180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70000—50000年)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新石器文化时期则有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惠安蚁山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等。这些遗址多由贝壳等堆积起来,所以又称贝丘文化遗址。这种“东越海蛤”的贝丘文化遗址基本覆盖了闽南地区,说明闽南先民过着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生活。“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孕育着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基因,影响着闽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先秦时期的闽南先民,属于《周礼·夏官》所记之“七闽”,系“百越”的南方土著民族,即闽族。战国晚期,于越族大批入闽,与“七闽”土著融合逐渐形成闽越族。秦废闽越王号,“降为君长”,设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因闽越国数反,于元丰元年(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先民多数被迁往江淮地区,闽中成为蛮荒之地。

越人入闽,也给闽人带来纺织、冶炼等越文化。特别是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造船驾驶技术,也传入闽中。《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相当发达,闽越王余善曾派遣船队从楼船将军击南越,至揭阳因海上风波而不行。

(二)汉晋至五代——闽南文化的形成

从汉武帝灭闽越国至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的经济文化停滞近300年。 三国时代,吴国在闽中设“典船都尉”、“温麻船屯”,温麻船是晋代中国第一名船。

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多次入闽,主要有西晋末永嘉之乱的“衣冠南下”、唐初陈政父子率兵开发漳州、唐末王潮兄弟率部入闽三次大规模移民,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多次交融促进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于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汉人陆续入闽避难,特别是永嘉(公元307—312年)之乱,晋人大批进入泉州,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这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汉人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晋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闽南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基础。同时,东南沿海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闽越人航海工具制作、海洋捕捞、海洋物产等文化的特殊性,也使中原文化产生变异。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融合,奠定了闽南文化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基础。

从西晋到唐末,泉州的建制不断扩大。南朝梁天监间(公元502—519年)于今泉州南安市置南安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于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下领南安(今泉州市)、莆田(今莆田市)、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三县,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为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唐代末年,泉州由中州升为大州。

与泉州相比,漳州开发较晚。唐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獠蛮啸聚”,随后开发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朝廷从陈元光所请,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州署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州治又从漳浦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区)。陈元光开发漳州,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

唐末黄巢起义,光州固始县王潮三兄弟率士兵五千与吏民南下,由闽西直取漳州,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泉州,在漳州、泉州驻扎五年之久,最后攻下福州,建立闽王国。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的移民浪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与当地文化相比,中原文化处于交流的优势地位;王氏在闽建立了闽王国,其政治也处于支配地位。同时,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影响了王氏集团。闽王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重视文教,传播佛教,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促进闽南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得闽南文化在此期间得到整合形成,为宋元期间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区域的稳定是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唐中后期,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至五代,泉州领今之晋江(含惠安)、南安、莆田、仙游(莆田和仙游于宋初划出泉州置兴化军)、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其范围超出今之辖地。漳州于唐中后期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部分地区,五代时不断扩大。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保留唐末五代的行政区域的格局。

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据研究,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语有别于其他方言而成为汉语的另一种方言。现在,闽南语底层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

唐代,闽南开始重视文教。唐初,漳州设立州学、创办了松洲书院;唐开元年间,泉州兴建了孔庙,闽南教育初步兴起。泉州唐代有12位进士,五代有7位进士。五代泉州“文风大盛”,聚集了北方下来的一批诗人文学家,促进了闽南地区的文学的发展。歌舞音乐兴盛,中原音乐也在泉州落地,后来逐渐演化为南音。

中原宗教信仰在闽南扎根。西晋太康年间,晋江已有道教玄妙观,南安有佛教延福寺等。唐、五代时,闽南佛教兴盛,代表性佛寺有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和漳州的南山寺等,也出现了本土的义存禅师等数位高僧。

本土民间信仰也开始兴起。唐初开发漳州的将领陈政和陈元光(开漳圣王)、唐代的李元溥(山神、通远王)、五代将领张悃(青山王)等以及五代牧童郭忠福(广泽尊王)等被当地民众奉为神祇而祭,至宋代,闽南民间信仰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本土神祇。

农业、手工业等有较大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筑塘筑陂、开辟梯田、围海造田等,扩大了泉州、漳州平原。矿冶业在唐代已相当成熟,五代时泉州是闽国的铸钱场;闽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能生产青瓷,五代时还出现了白瓷。陶瓷铜铁等成了闽南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nlc202309011542

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两次乘船来泉州,说明公元6世纪泉州港已开辟了到马来半岛、印度的航线。唐代,泉州是福建两个造船中心之一。唐中后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泉州港已成为与交州、广府、江都并称的南方重要大港口。五代闽王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开放胸怀与民间“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的冒险拼搏精神,共同构成了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特点。

(三)宋元时期——闽南文化的发展

宋代,中原文化再次南移,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南宋“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宋元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掀起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一波浪潮。刺桐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

宋代海航技术领先于世界。泉州、漳州成为造船业的重要基地。泉州造船采用比欧洲要早数百年的水密隔舱技术,这是世界造船技术的一次大革命;闽南海商率先运用了指南针进行航海,突破了“循岸梯航”的传统方法,进入了远洋航行时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泉州至菲律宾、泉州至印度尼西亚尼、泉州至亚丁湾和东非沿岸的航线,以及朝鲜和日本航线。

海洋商业意识和海洋习俗日趋成熟。宋代,闽南人“多以海商为业”,而且到了“浮海之商,以死易货”的程度,出现了许多拥有自己船队的富商。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海上保护神妈祖,祈风、祭船、祭海等习俗也因航海的需要应运而生。民间还创造了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信仰,这些本土神祇后代随着闽南人的海外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在泉州汇合,泉州至今保留了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千年古刹开元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等文物建筑,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各种营造、制作技艺发达。开元寺建于唐代,唐末王审邽重修,规模宏大,开元寺的两座木塔——东塔、西塔也分别建于唐代、五代,从历史记录来看,开元寺的木构营造技艺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寺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建筑营造技艺也进一步发展,现存国内最高最大的两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至今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第一座海港大桥洛阳桥、最长的安平桥、用石头最大最重的漳州虎渡桥等,都是闽南建筑的杰作。唐代、闽南开始制茶,五代时期,安溪成为重要的茶叶场地;宋代,泉州各县在崇山峻岭间开辟茶园,普遍种茶,能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茶叶。宋代闽南能制出黑、青、白三种瓷器,北宋时期德化白瓷已进入艺术化阶段,元代成为朝廷贡品。

闽南地区的文教兴盛于两宋,其原因一是经济发达,二是官府办起官学,三是朱熹在闽南的讲学和办学。泉州的进士北宋有494人、南宋有924人。漳州的进士北宋有83人,南宋185人。朱熹在闽南讲学,传播理学,闽南出现了理学家陈淳、真德秀、曾公亮,史学家梁克家,科学家苏颂等一批文化名人。朱熹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是指理学对普通百姓的教化程度。“海滨邹鲁”的赞誉意味着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融合,儒家思想成了闽南文化的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文教等的发展,古老的戏曲也在闽南孕育形成。南宋时,闽南地区已有民俗与演戏结合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与传承至今。南戏传入闽南地区,与当地土戏相融合,形成了泉州地方戏曲;梨园戏被称为中国宋元南戏的活态传承;提线木偶戏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傀儡调”和剧目。

(四)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闽南文化在海禁的影响、倭寇的侵扰、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清廷的收复台湾、西方列强的入侵等重大事件中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月港、安海港、厦门港的变迁,也是闽南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刺桐港衰落之后,起而代之的是漳州的月港。从明初开始,闽南人冲破朝廷禁令,与外国商人私下贸易,终于迫使朝廷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放漳州月港,这是明代中国万里海疆唯一一个对外通商的港口。月港的开放是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流。月港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商人进行贸易,建立起月港——马尼拉——美洲——欧洲的世界性贸易航线。明末清初,取代月港的是泉州的安海港。安海港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事、贸易基地。明末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人手中夺回海上贸易权。这个时期,以郑氏集团为首的闽南人掌控着中国东海、南海的海上贸易权。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取消海禁,在厦门设立海关,厦门港迅速发展起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形成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第三波浪潮,华侨名人、华侨商业、华侨建筑、华侨教育、华侨“信局”等华侨文化成为闽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个时期的各种艺术全面发展。不仅有古老的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等,还有潮剧、打城戏、四平戏、掌中木偶戏、皮影戏等。闽南艺人还继承创造了高甲戏、歌仔戏。音乐有什音、笼吹、大鼓吹、北管等;曲艺有歌册、锦歌等;舞蹈有贡球舞、跳鼓舞、大鼓凉伞以及武术表演类的舞蹈宋江阵等;工艺美术类有剪纸、彩扎、泥塑以及闽剪瓷雕等。

明清时期,闽南的宗族社会得到发展。明代初中期之前,闽南的谱牒多是“家族”谱,宗族谱牒修纂的普遍化趋势和宗族祠堂的大规模建设都出现在明代。以祠堂、族产、谱牒、祭祖为标志闽南宗族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在闽南地区转化为平民百姓认祖归宗的具体行为。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向内陆、台湾和海外移民。闽南人沿着海岸向南迁徙至潮汕、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向北迁至闽东的宁德以及浙南的温州等地。随着海外贸易活动和郑成功开发台湾,闽南人向东南亚和台湾大量移民,将闽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他乡异国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海外闽南人也将异国文化带回闽南,为闽南增添了外来文化色彩。

二、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南迁汉人携来的中原文化与闽东南沿海本土文化多次融合、层层积淀、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闽南人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闽南文化形态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宝库,广泛传播于台湾、东南亚各地;北管、什音、褒歌、四平锣鼓乐等传统音乐,至今仍唱响闽南本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木构营造技艺的组成部分——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以及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与闽南土楼、闽南庙宇、开元寺的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共同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特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剪纸与木版年画、刻纸、纸织画、无骨花灯、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至今还在节日节庆和各种艺术活动中发挥作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以及保生大帝、关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三平祖师、广泽尊王、青山王等民间信俗,广泛流传于闽南、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各地祭祀活动此起彼伏、香火不绝。

急需抢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密隔舱造船技术、福船制造技术、东山海船钉造技术和妈祖信俗、送王船习俗、惠安女习俗、蟳埔女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华侨教育、华侨商会、华侨批局、华侨社团等华侨文化,与宋元明的港口遗址、九日山碑文石刻、宋代古船、蚝壳厝、鼓浪屿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闽南海洋文化的特征。

nlc202309011542

中国宋元南戏活态遗存梨园戏、技艺精湛的木偶戏、独具喜剧风格的高甲戏、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宗教特征鲜明的打城戏等传统戏曲,仍然活跃于各地城乡舞台之上。

闽南灯谜、闽南童谣等民间文学,锦歌、讲古、答嘴鼓、东山歌册等曲艺,至今仍为闽南人所喜爱;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融合而被称为“河洛语”的闽南方言,仍为世界数千万闽南人所使用。

拍胸舞、踢球舞、火鼎公婆、大鼓凉伞、车鼓弄等传统舞蹈和蜈蚣阁等民间游艺活跃于迎神赛会场面;刣狮、南少林、赛龙舟、宋江阵等传统体育与竞技仍为广大群众所爱好。

闽南祭祖、谱牒文化、祠堂家庙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成为世界闽南人寻根谒祖的重要载体,两岸、境内外祭祖活动世代传承;结婚、生日、寿诞、入学礼、成年礼、拜师礼等基本延续着传统人生礼俗,闹元宵、嗦啰嗹、海峡两岸端午对渡、闽台东石灯俗、中秋博饼等岁时节庆两岸共庆,规模盛大。

技艺精湛的惠安石雕、厦门漆线雕,远销国内外的德化陶瓷,香飘四海的安溪铁观音(乌龙茶),不仅保留传统制作技艺,还各创下百亿、数十亿元的产值;片仔癀、灵源万应茶等传统中药,老醋、春生堂老酒、源和堂蜜饯等传统食品,至今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宋代科学家苏颂、明代思想家李贽、史学家何乔远、理学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英雄俞大猷、清代理学家李光地和收复台湾的施琅、近现代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闽南先贤,构成了闽南名人文化,至今为人们所崇拜。

闽南文化至今仍然传承延续于闽南地区、大陆部分地区、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三、闽南文化特征

闽南文化是优秀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主流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复合型的人文性格。历代中原文化不断南移,使中华主流文化对闽南区域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由于闽南地处边陲、面对大海而远离中央政权,使得闽南文化不时超越主流文化的规范和约束。闽南文化在追寻、坚持中华主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又坚持地域文化某些价值观念,形成儒家思想与商业意识、崇文重教与冒险犯难、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传统守成与开放创新、宗族意识与国家认同、乡土观念与海外眼光等相互相成的人文性格。正是这种相互矛盾而相互相成的内在动力,使得闽南文化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的同时又有所开拓提升。

陆海交融的文化特色。闽南文化不仅保留、传承了中原文化,还具有海洋文化特色。闽南人掌握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贸易航线,创造了郊商、郊行、侨批等贸易制度,保留着祈风、送王船、送顺风、托草鞋等浓厚的海洋习俗和通远王、妈祖等航海神信仰。闽南文化的商业性、开拓性、冒险性、外向性以及兼容性的海洋文化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闽南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辐射型的地域文化。闽南面临大海的自然环境和移民社会文化,使得闽南文化在历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东南沿海、内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传播,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带有传承发展或变异型的闽南文化传播区,其辐射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宋元时期,闽南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先发地,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海外移民以及开发台湾、向东南亚地区拓展,都体现出闽南文化的开拓性。闽南文化是地域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闽南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中,保护、传承闽南文化意义深远。

世代延续的宗族文化。历代中原人民举家或举族南迁,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采取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巩固发展自己占有的生存空间;闽南人向台湾、海外移民,也采取这种家族性迁徙形式,从而不断加深闽南人的宗族观念,形成家族、血缘性宗族、契约性宗族(不同地区的同姓整合而成)的社会形式,也形成了祠堂、族产、谱牒、宗法、祭祀的宗族文化。正是这种传统保守的宗族文化,在闽南人开创事业、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凝聚作用,闽南本土民营企业、台湾、境外的闽南人企业都具有家族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文化通过信息流、交通流、人流、物质流、资金流等,使闽南本土与台湾地区、世界各地保持着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闽南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建祠堂、修族谱和祭祖先的活动持续开展。宗族文化是联系海峡两岸闽南人的血缘纽带,对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多样性而具有凝聚力的民间信仰。闽南民间信仰有自然山川、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禅道神仙、忠义圣贤、水神、海神、财神、戏神、医神等多种信仰,这些神既有中原移民携带来的、也有外地传来和本土的,构成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方保护神。地方保护神是宗族组织的黏合剂,它将不同姓氏的宗族组织整合起来,构成了不同姓氏的乡族社会。闽南地区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乡族社会构成。这些地方神祇随着闽南人的移民,扩散到世界各地,移民们同样以地方神祇来“复制”闽南的乡族社会,形成移民们建设家园、战胜困难的凝聚力和精神寄托。闽南民间信仰是闽南人本土文化认同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至今,海峡两岸、世界各地闽南人通过回祖地晋香朝圣的仪式来认同闽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

古老而又有活力的民间艺术。中国古代音乐遗响南音,保留着古老的乐器、演奏方法和许多唐宋乐曲,又不断吸收明清戏曲等各种音乐,形成不同的唱法和流派。宋元南戏的活态传承梨园戏、古老南戏分支潮剧、富有闽南市井气息的高甲戏、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打城戏、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等戏曲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即使同是木偶戏,也因唱腔不同而分为南派和北派。在同一个方言区里有众多个性鲜明的不同剧种,在全国实属罕见。民间信俗、宗族文化、传统节庆是闽南地方戏曲、歌舞、音乐生存的沃土,千百年来闽南的民间艺术与民俗共生共荣,这是闽南民间艺术至今充满活力的原因。

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文化,也是由众多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组成的,闽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地域文化。由于自然环境、移民迁徙、汉越融合、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闽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内部次区域的文化差异。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精华的传承发展。

注释:

(1)本文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部分内容,综合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注出。

上一篇:2024年秋季哈佛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梦娃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