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2024-09-22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精选9篇)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1篇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谢鹏

宁夏育才中学

750021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领域,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学校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如何使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试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为民族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民族中学

体育与健康

校本课程开发

切入点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引发了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情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本文就民族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能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就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的正确性,才不会出现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东西。

二、课程建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体育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形成。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统一标准的东西,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的关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使得所选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能促进当地学生各项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因此要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民族学校的特色。我国各民族传统优良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引入体育校本教材,如空竹,抄竿、木球、踩高跷、木兰扇、珍珠球、抢花炮等传统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如开发珍珠球,呼啦圈、游泳、乒乓球等校本课程。

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课程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与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国家课程基本上以较发达城市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和学生的差别,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很多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1、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依赖学校的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具有优势的条件。如有的学校是珍珠球传统项目学校,就可以把珍珠球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有开展珍珠球运动的资源,推动学校珍珠球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有的学校是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武术套路和武术表演引入体育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教程有机的结合,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2、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特色的一些体育项目,如空竹,抄竿、木球、踩高跷、木兰扇、珍珠球、摔跤等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都是我们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体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本地的民族特色和乡土人情,将那些具有体育功能的民族项目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既可以弘扬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可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广大学生。

3、重视以教师个性风格,专业特长为主题的教师资源的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课程的开发,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离不开一线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最了解课堂实践的具体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是体育的教材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紧密的结合起来。事实上一线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学要。任何课程要能够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要考虑教师的个性和专业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如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健身舞蹈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就可以适当开发有氧健身舞,民族舞蹈等方面的体育校本课程,如学校地处某个武术俱乐部旁边,有着丰富的武术教练资源,就可以将武术项目作为开发的重点方向。

4、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也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院校本课程。体育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踩高跷,抄竿、滚铁环、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城市学校经济条件较好,师资也有优势,就要充分利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训练基地开发符合学校需要的体育校本课程,如小篮球、太极剑、滑冰、木球等现代休闲运动,使各种体育项目与学校的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在自由王国里纵情畅游的乐园。

5、从体育人文资源的延伸,拓展入手,挖掘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体育人文社会资源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各种体育史,世界冠军和奥运精神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体育锻炼欲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好的途径与方法,是德育渗透体育的最合适的方式。但人文资源的引入要注意结合实际,使所选内容具有教育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使我们的校本课程成为一种粉饰的装饰品。

6、从地方传奇的文化入手,创设体育校本课程独特的情境

地方的民族传奇文化是体育校本课程非常难得的题材,通过各种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景的渲染,整合教材,更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东北的秧歌,壮乡的绣球和华南的舞狮等特色文化动都能为体育校本课程增添神奇的色彩。总之,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需要老师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四、给学生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应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加科学,完整。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菜单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符合自己的内容。在学习方式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式学习,不要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体育老师的预设思维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安剑[2]、胡小伟[3]、朱方银[4]、季浏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J] 2003—1—13中学体育网

俞斌 课程改革在北仑校本课程开发[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第一版 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第一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8 第一版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特色

自体育教学大纲在我国中学体育中广泛推行以来,在取得一定实效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千篇 一律的问题,对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每一所学校在地域地理、学校发展、学生特点、管理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色,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中学体育在各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贯彻教育大纲的同时,中学体育也应在自身的特色发展上做好文章,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3篇

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所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范式”。我国学者董翠香将体育校本课程归为五类: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开发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1]

1.1 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吉首大学处在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办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地方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宗旨就是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为民族地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怎样更好地为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一直是吉首大学苦苦思索和不断实践的大事,也是指导办学方向的指南。吉首大学的体育教师大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小耳闻目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熟悉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民族情感深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吉首大学的体育老师按着斯基尔贝克认为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着手对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改造,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实验探索性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摸清了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家底”,从中优选出一批具有社会基础、易于开展、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改造、创新、完善,实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化。

1.2 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长远性

在提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近些年,随着健康意识的转变,体育课程目标中更强调个人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体质观。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其目标总是反映了当代的主流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的目标也总为后面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长远性。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结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选择具有民族特色、趣味性强、观赏性强、具有强身健体等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运动项目。如高脚、陀螺、秋千、舞龙、舞狮、蹴球、抢花炮等内容,作为专业必修课全面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其内容形式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实践(教学比赛,表演)。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运动技能和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项目不同,每个部分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很灵活,可供选择的项目很多。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吸引学生。这样,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功能既可得以完整开发,又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还彰显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1.3 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地满足学生多样的体育锻炼需求,实现让学生积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1]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常用的有这几种方法。(1)教师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2)媒体借助法。阶段性的将学生练习或考核的内容摄入下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动作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动作。(3)竞赛法。以比赛带动考核,以考核推动比赛。在以赛代考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集体之中,共同感受比赛带给他们的激情碰撞,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吉首大学共进行了8届以赛代考的改革尝试,届时聘请民族传统体育专家,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领导参加评价与指导,效果很好,多次受到地方电视台的采访和宣传。(4)体育兴趣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等等非正式的教学的组织形式。

1.4 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2]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方,同时也是课程评价的组织者。对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课程的诊断,通过评价发现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依据。[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建设的条件、过程及效果各环节均制定了比较科学的、比较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细则:(1)教学条件评估:检查教学场地(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训练场馆)、仪器、设备、经费等教学硬件的到位情况。检查师资结构、培训、进修、科研、教研等落实情况。(2)过程评估:检查教师教案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是否体现最新学科进展,是否体现教改精神等;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听课、看课,集思广益,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检查考核方式,是否定期进行阶段性测验,以赛代考的方法是否科学,考试管理是否规范化,是否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等。(3)教学效果评估:对民族传统体育选修班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效果评估(指导教师、听课教师、学生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并结合专修班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裁判等工作的实际成绩(如受到表彰及获奖的次数、级别等)来评估学生综合应用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术的能力;通过师生座谈会、问卷等方式了解广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是否有明显提高;通过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包括理论与技能的“以赛代考”),对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等六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每学年教师“述职报告”,对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每学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成果进行综合测评。还有通过调查选修班毕业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的能力表现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反馈等来评估课程建设工作的社会适用性,以不断调整计划、改进课程建设方案。

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校、系、室三级课程建设领导成员、课程组教师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2004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招生后,该课程又进一步提高了深度和层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同年,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湖南省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该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6月,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地区的影响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战术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开展各种体育教学、训练、组织竞赛与表演及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成为既具备现代体育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适应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实际要求的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80%分配到民族地区从事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管理工作,他们大多能根据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条件,运用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并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积极组织民族地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锻炼和竞赛活动。大大提高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与效益,活跃了学校和广大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2.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学校的影响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能够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但很难顾及各地区、各学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而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学校特色和课程的开放性,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实际确立本校的办学特色。[4]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方面的优势。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研究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挖掘这一资源而形成体育特色,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改善了学校体育设施。

2.3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2.3.1 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真义的理解

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体质发展历史的角度,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形态、次原始形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天然经济和自然经济时代萌芽和初步成形的民族传统体育,只能适应农业经济社会的需要。[3]它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有着共生共存的关联。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运动的减少使人类体质面临急速下降的危机。人类有意识地用体育来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军事斗争、宗教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现代体育,就是其动因。理解这些对于今天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真义和本质的认识,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以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都是极其有益和必不可少的基础。

2.3.2 增强了人文素质和民族情感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特定的民族世代流传下来,并且还没有被现代化的竞技和娱乐活动。[2]它们大多与民族文化形式共生共存,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伦理、民族艺术、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剖析,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轻松气氛中,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增长民族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升华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情感。

2.3.3 掌握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与动态,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深入到民族地区后,积极进行民放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改造和引入学校教学的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还有很多学生运用学到的研究基础知识在校期间就已经参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比如学生创新研究课题,毕业论文等。

2.4 对教师的影响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这说明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但积极投身课程的实施过程,还让课程反哺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达到了共赢。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建立一支既懂实践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质量的保证。吉首大学培养了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和国家级教练员,还培养出省教育名师,省高校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以及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如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白晋湘教授,目前,本课程教师的特点是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骨干力量雄厚;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整体水平提高。对青年教师实行硕士化工程,学校实行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报销学费措施,鼓励在职教师获取更高学位或连续每年派出教师进修和参加各种相关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教学法,使自己始终处于本学科的前沿,跟踪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用来组织教学。

2.5 对课程自身的影响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有一些课程项目取得巨大成功,比如高脚马,以前叫作“竹马”或“骑竹马”,是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之一。其特色鲜明、流行广泛、功能优异,观赏性、趣味性、竞技性强,健身效果明。被誉为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明珠”。高脚马原本是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雨天时作为“防湿、防水”的步履工具,骑在高脚马上走村串户而不湿鞋,在闲暇时进行竞速、角斗与竞艺的嬉戏娱乐。经过挖掘、整理和改造后开发到校本课程中教学,很快即得到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根据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实际又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高脚马器材制作简单,场地要求不高,目前,它已成为边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得到广泛的开展。1999年在北京的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上湖南代表团表演的高脚马竞速获一等奖,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高脚马从湘鄂渝黔边区走出,经过引入到学校作为体育教学内容,逐渐走出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符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的道路。[3]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打开了方向之门。

在总结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资助课题40多项,完成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编辑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土家族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等多部著作。将散落在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与保健方法,运用体育人类学及现代体育科学原理进行归纳、整理,使其符合现代体育价值取向。在学校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中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构建了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框架,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完善和发展。

3 结语

作为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了办学特色,这种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体育课程无法顾及地方差异性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不足。民族地区学校在全国整个教育系列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情况如何,是关乎民族地区学校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探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创新模式,对提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对整个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分析了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长远性;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后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于继明.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9(9):201.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128.

[3]龙佩林,白晋湘等.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5-78.

[4]王斌华.英国校本课程的开发[J].国外课改动态,2004(6):36-37.

[5]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3).

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

1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通过对长顺县19所中学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对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场地器材等状况进行调研,就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长顺县各学校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中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对象

以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长顺县民族中学、长顺县第二中学、广顺中学、代化中学、鼓扬中学、白云山中学等19年中学为研究对象。对长顺县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师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我国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期刊、著作,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参考。

1.3.2 走访法

走访全县17个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老百姓。通过对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开展情况和对老百姓进行访谈,获取有关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信息。

1.3.3 问卷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长顺县中学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展情况,对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及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3.4 实地考察法。

长顺县有17个乡镇,1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中学。均对所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各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及现状分析

2.1.1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经调查,19所中学没有一所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列入校本课程;有9所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有;4所学校校运会中有比赛或表演项目;1所学校在课外活动中经常开展,主要以民间游戏为主;3所学校偶尔在课外活动时开展或在课堂上作为准备活动小游戏;2所学校未开展。开展项目中,跳绳、拔河和民间小游戏占多数,仅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开展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推轮胎。可见,来自于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基于空白,普及性极低、内容单一。

2.1.2 师资队伍建设

长顺县共17个乡镇19所中学,24万多人口,高、初中在校学生达17000多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9人,师生比例约为1:436。除了县城学校的19人,在基层的学校任教的20人,乡镇中学师生比为1:625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专科14人,中师5人。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专项均是篮球、田径,而武术、羽乒、足球、健美操的几乎没有,没有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教师授课内容多为所学专业,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甚少。

2.1.3 场地器材

据调查,19所中学均有运动场,除了高级中学拥有1个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县城二所初中均为煤渣跑道,其他学校均为200米泥沙跑道,各学校均有一至二个篮球场,没有一个学校有体育馆。常规器材则更少,民族体育器材仅高中有板鞋40余双,陀螺10余个、押加绸缎3根、轮胎5个、沙包大小共50余个、跳绳若干、拔河绳1根,其他学校除了跳绳和拔河绳,别的一件民族体育器材也没有。调查表明,这些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常规教学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需要,教学均以室外为主,雨季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2.1.4 抽样全县480名中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与喜爱度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89%的对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所了解,部分项目、游戏儿时均玩过,但都是在校外自发组织,往往均不欢而散。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玩”多了,没有多大兴趣。70.63%的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感兴趣,希望在教学和运动会中开展,主要原因是趣味性强;19%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8.13%的学生无兴趣;1.45%的学生无所谓。

2.2 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调查

通过走访和资料查阅,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射箭、高跷、跳拱背、舞龙、铁环、砸鸽子、丢花包、打格螺(陀螺)、五人同步(类似板鞋)、斗鸡、斗牛(动作同押加,二人头对头对抗)、踢鸡毛毽、跳海、跳皮筋、拔河、掰手劲、滚轮胎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群众基础好,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和健身性等特点。

2.3 农村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来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具特色,有着多彩各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将会使学校体育教育更群众化、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反映各地自然和风情的,学生感兴趣,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挖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缺乏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纲要》的倡导,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受学生喜爱。这些项目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农村,怎能在21世纪农村的孩子身上失传?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的内容要适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定会给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2 建议

3.2.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领导要把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在校学生作为载体,抓好和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3.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到省内高校学习民族体育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创新改编的能力培养,办出特色教育。

3.2.3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选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及校本课程时,既要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项目活动产生的情感、安全性等作好分析,有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场地、器材、规则等进行改编创新后应用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不能脱离“三维目标”,要避免盲目选用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发育。

3.2.4借助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契机,向学生宣传介绍民族民间体育,让学生了解开展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让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课外训练带动全体参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运动会比赛或表演项目,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高校中的发展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第32卷第3期。

[3]刘继鑫.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

[4]单锡文,等.天津市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新时期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5篇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一、农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制订, 习惯于严格执行教材, 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在农村, 体育课由于场地的限制, 器材的缺失, 并不能完全达到国家体育课程的标准。所以, 除了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上课外, 还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地方、学校、学生等的实际情况, 自行开发特色的农村校本课程。

二、农村初中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目前, 初中体育教学仍是以为中考服务为主, 教学内容无非就是耐久跑、篮球、仰卧起坐等。这些内容在初中三年重复学习,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会大大降低, 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 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如武术、竹竿舞、板鞋竞速、蹴球等特色体育项目, 有轻松的、有团队合作的、还有很强的观赏性的, 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在农村校本课程中开发

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 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不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繁多, 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点:

(1) 选择校本课程内容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选择校本课程时, 教师必须通过处理, 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让学生容易接受, 并达到目标, 使其产生强烈参与的愿望, 让体育课更加有意思, 老师的教会更加有激情, 学生的学习更加认真。

(2) 选择校本课程内容要有可操作性

不是所有民族项目都可以按部就班, 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实际, 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开展。根据学校实际, 制订相应的内容, 积极同其他学校的体育老师交流, 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的开发

(1) 整合可利用资源, 自主开发项目器材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比较缺乏, 经费的投入又相对较少, 还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这也限制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个人认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 较多都是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的, 如竹竿、板鞋竞速、高跷等, 都可以通过学校与村干部沟通交流, 来取得材料, 并予以加工。

(2) 充分发挥体育器材多功能性的特点, 一物多用

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别将器材单一使用, 一物多用, 也可以降低农村学校的体育成本投入, 提高器材的使用率。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是我国的特色文化。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研究和改进,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 经过实践和提炼, 得以在课堂中放射光芒, 让学生可以掌握传统体育, 也让传统体育可以真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10) .

[3]蒋雪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几点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5) .

[4]芦毅恒.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 2009 (08) .

[5]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 2004 (01) .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7篇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主要存在教材与地域特点适应性不足、地方性教材建设有待加强、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不适合实际操作、场地器材、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应鼓励广大体育教师和专业人才开发和整理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自主开发、宣传并实施符合本校发展的、具有理论性、健身性、文化性、审美性和创新性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具备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使参与者不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实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还能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认同感,起到文化传承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结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基础教育现状等因素,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利用校本资源开发,广泛宣传民族体育传统知识,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和提升学生乃至周围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1.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锻炼兴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利用将学生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将许多城市孩子以前没有见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视野。例如我校曹海霞老师把锅庄舞引进课堂时,身着藏服,发动学生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和学生一起在优美的藏族歌声中翩翩起舞,从学生充满新奇与欢悦的表情中可以知道,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没有的感受。

2.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民族项目引进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例如陈恩华老师利用民族传统项目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使其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发挥其特色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连一些平时不爱锻炼甚至逃课的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培养学生搜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习惯

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动员,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了解、收集各种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同时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信息能力增强,部分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干力量。

三、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效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1)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2.5%,其中男生比率(72.4%)高于女生(63.3%)。

(2)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对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8.2%,仍然是男生的比例大于女生的比例(57.9%)。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女生的活动程度低于男生,这主要是因为76.6%的女生喜欢民族舞蹈、跳皮筋、踢毽子等技巧性运动,而67.9%的男生喜欢拔河、抽陀螺、蹬棍、打炮肚、犟板颈、拉扒牛、赶猪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男女生的项目需求要更多地协调、沟通。而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比赛时,学生交往次数增多(78.4%),锻炼主动性(68.5%)、效果和兴趣(63.5%)的提高,充分说明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练习情况的观察。在体育教学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模式开展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和自主练习。不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和体育能力,而且学生在身心、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应用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为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注重专业技能“持续教育”的同时,积极构思和开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得以充分展现,让学生真正体会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意义

随着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施行,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研究和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例外。目前, 全国相继有云南、安徽、广西、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很多地区和学校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与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构建了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但是纵观贵州, 虽然我们也在高校个别学校开了几个民族体育课的教学, 但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地方课程开发建设上还设有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 对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发和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 理解不深, 因此, 要做好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高校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理解其研究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21世纪, 中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处于积极的探索和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幅员辽阔, 人文地理环境差别很大, 单一的国家体育课程体系很难满足我国不同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所以结合本地区, 本区域, 本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进行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并在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独具匠心的开发出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普通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与时俱进, 提高认识, 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解, 当前我省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步较晚, 特别是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上认识不足, 涉足不深, 未成体系, 除了对竞技项目教材化有一定的研究外, 对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作为体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对象上做得不够, 重视不足, 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 使民族传统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触, 在振奋民族精神, 增进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上提供了良好的落实途径, 让更多的人走进和体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把具有民族传统的体育精神、文化发扬光大, 加深各民族间的情感, 共同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必须高度重视。

2 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各民族都培育了各具特色, 内容丰富, 多彩各异的民族文化, 特别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 精心编制成教育体系和操作方法,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贵州地处西南边陲, 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在这片多彩的大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 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就有17个, 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壮族等, 特殊的地域环境, 生活方式, 综教信仰和文化特征, 孕育了文明剽悍、勇敢尚武的民风,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与类型, 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 从不同视觉的方向去采集、挖掘、整理、发现这些优秀的体育文化, 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指导研究方向, 象推出大型舞台剧“多彩贵州”一样把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引进高校, 进行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不但要开发像武术养生, 舞龙舞狮、拔河、跳绳、扭秧歌等项目, 还要挖掘开发一些新的资源, 把竹竿舞、板凳操、独竹漂和一些未整理的民间项目纳入到开发研究的范围来, 形成体系, 推出品牌, 像“多彩贵州”舞台剧一样叫响贵州, 叫响全国, 推向世界。

3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校本开发, 能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资源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竞技运动项目来设置的, 其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也大多采用了竞技运动的方式进行, 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技术难度高, 运动量大,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要求较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差,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以达到其要求,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效果不理想, 后来虽然提出了运动技术教材化的理论, 把竞技运动的项目进行体育课教学的改编, 使其符合体育课的教学特点, 但是竞技运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而对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的同学来说, 轻松、休闲、愉快、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除了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编外, 增加其他教学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特别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引进学校, 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就能满足更多学生们的各种不同的活动需求, 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而且还集休闲、轻松、娱乐, 健身为一体, 像拨河、跳绳、武术、竹竿舞, 板凳操等, 因此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不但满足了学校不同层次学生活动的需求, 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选项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会因此而得到不断的提升, 实现教学的双赢, 使得学校体育课程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4 对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增进民族团结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取立不竭的力量源泉, 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大多又是以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的, 所以把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资源引入到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使学生们能接触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实质、民风、民性, 对增进民族互信, 促进民族感情, 实现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当学生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后, 就会把民族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法规, 体现出祖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念。当然, 体育工作者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体育走向繁荣的重要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 产生于特定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现代化, 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再加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已渐少, 又多是通过口传身授的继承方法流传, 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者, 操作者的教练员以及参与者相对大为减少, 因此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引入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整理、编写、研究, 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促使更多的教育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 在操作层面上也能使广大的体育教师熟练的掌握各项技能和练习方法这样不但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又能培养一批深懂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 并在广大学生的参与下, 普及了民族传统体育知识, 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5 结语

当前加强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何在现代化, 全球化境遇下进入学校,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的校本开发和研究, 既成了现代化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问题, 也成了民族学、体育学、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从教育学课程理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所着重要研究的内容, 因此, 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高校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 不但挖掘, 整理了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发扬光大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培养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人才和操作骨干, 并在增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情感, 推进民族工作, 实现全民族共建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用巨大, 不可轻视。

参考文献

[1]黄咏.民族健身操与大众健身操特征之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2]黄咏, 徐义坤, 陈强.贵州民族体育60年[M].电子科技版大学出版社, 2011.

[3]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继鑫.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第9篇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情况不好

在所调查的44所学校当中,有43.18%的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其中重点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75%;完全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37.5%;初级中学7所占调查总数的35%。表现出重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好于完全中学学校,完全中学学校好于初级中学学校的状况。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但是从调查过程的实际访谈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检查而仓促准备实施的,且在实施过程中脱离学校实际、缺乏科学的评估、严密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如此一来,校本课程开发或开设成了“一次性工程”,形同虚设,不少校本开发纯属短期行为。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呈现形式单一

在对19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所开发的项目调查中,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项目共15类项目,其出现频率分别为健美操9次;武术(操)6次;游戏4次;高跷竞速2次;毽球5次;篮球4次;三人板鞋4次;抛绣球2次;器械拓展训练类2次;跳绳3次;田径3次;形体2次;乒乓球2次;竹竿舞2次;打陀螺1次;珍珠球2次;羽毛球1次;理论课类1次。由以上调查可见,大部分体育校本课程项目集中在了健美操、游戏、武术(操)等项目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范围比较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新兴项目及体育理论内容课程较少,课程大多数是以体育大课间的形式出现。另外在实际调查的访谈中还了解到,各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没有向上级部门上报,而且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还停留在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评价,仅有两所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通过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来实施的。

形成以上原因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而开发健美操、武术操校本课程则有利于课间操的实施;二是由于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为校本课程所需度人力,物力,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各个学校都在回避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理论课程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理论准备和前期的工作准备。

3.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选择开发项目依据与实现形式不合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逐步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的局面,以目标统领内容,只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校本教材,因此,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中,以学校体育特色为依据的有10项;以教师特长为依据的有9项;以学生体育需求为依据的有8项,而综合考虑的仅仅有4项。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和活动方式,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校本课程,即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是较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另一类是隐性校本课程,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最多的是选用已有课程和拓展已有课程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而能够体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补充课程和新编课程则排到了第4和第3的位置,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第二,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过大,很少再能抽出时间来搞校本课程开发。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体育项目众多,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广西特殊地理及人文环境的体育校本课程。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仅以教师为主

在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当中,有14项是由学校的部分教师开发的;占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的73.68%;分别有7项是由个别教师或全体教师开发的,占开设学校的36.84%;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则仅有两项;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为零项。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开发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被称为“高级的校本课程”,它是集中着教师集体的智慧、经验和能力,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课程发展理论。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学生体育需求、兴趣爱好的积极表现,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发的校本课程则体现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良好互动,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校本课程開发相关学习、培训及后勤保障情况

1.体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学习、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32人的调查中,有47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占调查教师的35.61%;仅参加过一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38人,占调查教师的28.79%;参加过两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19人,占调查教师的14.39%;而参加过三次或三次以上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只有28人,只占调查教师的21.21%。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广西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或培训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培训内容安排与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学习或培训内容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教师学习与培训方面应通过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学习与培训工作灵活多变,增强适应性。

2.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对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器材设施能否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仅有12人选择能够满足,占调查人数的9.09%;有52人认为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占调查教师人数的39.39%。体育场地器材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一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足够的投入是保证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校经济状况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学校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工作。调查显示有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组且取得一定成效,仅占调查学校的20.45%;有17所学校还没有将教研组建设列入计划,占调查学校的38.64%。说明广西中学体育校本教研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各学校应该加紧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行。

3.开发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对开发主体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15.79%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而没有经费的学校则占31.58%;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奖惩这一问题上,仅有2所学校有奖励措施,仅占调查学校的10.53%。因此学校应该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进一步调动开发主体的积极性。

4.体育校本课程与其他学校缺乏交流

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与其他学校经常交流的只有3所,仅占15.79;与其他学校偶尔交流的9所,占47.37%;没有交流的7所,占36.84%。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旨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它以学校为本,但并不把目光局限于本校,拒绝与外部的对话合作,而是要超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但并不是教师孤立的个人行为,它更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和地方间相互割据,它需要与不同学校、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启发激励、交流分享与竞争合作,需要吸纳不同的智慧,倾听多种声音与诉求,借鉴不同的经验以及方法策略来创造性地生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方案与策略。同时要善于发挥条件较好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既可以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又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高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以加快薄弱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挖掘、激活学校课程开发的潜力,丰富、扩充校本课程的内涵,增强校本课程的活力。

5.时间、场地设备资源及具体做法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已习惯于利用已有成果,对于自己去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不太适应,尤其是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近20学时的体育课,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等,几乎再难以抽出时间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工作量大,教师的时间和能力不够,有89.66%的教师选择了次选项;其次是体育场地设备资源不足,有81.03%的教师选择;第三是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有75.86%的教师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1.广西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情况不太理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不均衡且比较单一,体育新兴项目校本课程较少,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以高校、广西体育教研中心及其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2.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不足制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的时间,能力不够、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成为影响已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的主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及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改变学校领导观念,加强资金投入。学校要在保证基本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接受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培训较少,难以适应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与学校教研制度。加强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突出目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难点,把教师能力欠缺的方面作为培训核心内容。同时应该提倡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评估——开发——反思——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式。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课程开发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因为课程开发主体基本上均为教师,而作为课程具体实施对象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鼓励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秋初,李艳萍.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 阎智力,商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2004(5).

[5] 袁革,魏银彬,孟国荣.少数民族体育与校本课程开发.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5).

(该文为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S2011018)

上一篇: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左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