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2024-09-17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精选9篇)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1篇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

摘要:本次认知地图研究是以吉林建筑大学为调查对象,对学校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影响校园意象的要素是:建筑、场所、道路、标志、边界、区域。

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予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与意向图。

关键词:认知环境、意象、校园、地图

正文:

一、调查对象概况:

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设立的新中国首批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等次。学校已成为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决策咨询与服务基地。2013年更名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校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学校设有图书馆、行政馆、公共教学馆、实验楼、土木教学馆、逸夫建筑艺术馆以及文体中心等教学中心。其中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2800席。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中外文报纸112种。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二、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开放式问卷调查——认知草图调查

三、公共意向分析:

学校经短期发展,从前一段时间所得到的的20份调查问卷中看,意向率最高的范围集中体现在校园西侧次入口去往校园二食堂的路线上。本校的设计采用了功能划分与弧形放射式的规划设计。学校经长期发展,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四、一般意向元素分析: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印象的内容是与物质有关的,可以分为五类:道路、区域、节点、边界和标志。但在大学校园这样的中观尺度环境中,影响校园意向的重要因素依次是:建筑、道路、场所、标志、边界及区域。

五、元素分析:

1、建筑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在意象图中出现率较高的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用于学生上课和学习所使用的建筑:教学楼、系馆楼、图书馆、逸夫楼、实验楼等等。

(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频繁使用的建筑:学生宿舍、食堂、商贸楼、浴场、医务室等等。

(三)与学生运动有关的建筑或场所: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等。

校园总平面呈矩形状,用于教学的建筑呈弧线形,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这三个建筑围绕一个圆形的山坡发散出去,形成一段一段的弧形,非常有整体感,整体中又带有变化。宿舍多数呈L形,相互拼接,错落有致,最大面积的得到了受光。学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具有通体玻璃幕的图书馆是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校园建筑绝大多数采用东南西北正方向的设计手法,方便学生及教师识别方向,使采光充足,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建筑立面装饰多采用面砖贴面,高级灰的色彩肌理使学校建筑更加沉稳,庄重,且具有艺术气息。调查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总平面图是圆形或椭圆形,5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总平面图是矩形或不规则矩形。65%的同学认为图书馆是在校园建筑中最容易被记忆和识别的环境参照物。

在假设你有外面的朋友来吉林建筑大学,你会带他到哪些地方参观的问题上,60%的同学都选择了图书馆。30%的同学选择食堂。

在调查表中意向中出现率较高的建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用于学生上课和学习所使用的建筑;二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频繁使用的建筑;三类是与学生运动有关的建筑或场所。其中学习所用建筑代表是图书馆;生活相关的建筑是食堂;运动有关建筑的代表是足球场。可见学生对建筑的要求既有功能性又有美观性,开阔,阳光充足,标志性。

2、场所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点:1.占有性 2.非空间性 3.随机性。

定义: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场所和场地的关系: 场所乃有行为的场地。场所=场地+在场地上发生的行为。脱离了行为活动,则不能称之为场所。

学校中分为:(一)生活场所: 学生宿舍、食堂、商贸楼、浴场、医务室等周边环境。(二)运动场所: 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周边环境。

(三)学习场所.教学楼、系馆楼、图书馆、逸夫楼、实验楼等周边环境。调查分析: 校园语境中的场所主要包括花园、广场、操场、校友林、居较高位置的小山丘等等。其中行政楼前面的小广场和教学楼前面的绿化、校友林和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围绕的小山丘也往往成为校园的节点空间。这些空间视野空旷,功能明确,尺度宜人,边界清晰而且绿化环境良好,是学生室外和课下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可意向性较高。可以从中找到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具有明显的边界性、私密性、标志性。

3、道路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学校的主干道采用弧形设计,与教学楼、图书馆等形成呼应.调查分析: 学校路网呈不规则方向分布,校园主路弯曲设置,道路方向明确围绕建筑设计道路,但是从调查结果上看,只有很少部分同学可以很准确的画出校园全部的路网情况且认为学校的路很绕,不是最便捷的路线。但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学都能够很快的画出校园的主要道路,尤其对大致东西走向的道路认知较为清晰。学校主要道路——经过西侧主入口北侧的土木教学楼,路过一食堂,经过学生一公寓和二公寓以及篮球场和实验楼,一直通往二食堂,整条路将教学区和生活区串联在一起,且道路2侧均有整齐种植的橡树和黄金叶等绿化灌木,所以意向率较高。同校园从二食堂通往南侧次入口的主干道一样,路过食堂和公共教学馆以及学生三公寓和四公寓,文体中心以及南侧篮球场,道路宽阔且笔直,两侧也有统一高大的橡树种植,所以意向率也很高。其他的部分道路只能将部分学生生活区和部分教学区串联起来两侧建筑格调统一且道路弯曲设置,道路两旁也缺少标志性景观,道路交叉处的节点缺少设计,所以道路节点作用消失。

4、标志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特点:

1、功用性

标志的本质在于它的功用性。经过艺术设计的标志虽然具有观赏价值,但标志主要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为了实用。标志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直观工具。标志有为人类共用的,如公共场所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操作标志等;有为国家、地区、城市、民族、家族专用的旗徽等标志;有为社会团体、企业、仁义、活动专用的,如会徽、会标、厂标、社标等;有为某种商品产品专用的商标;还有为集体或个人所属物品专用的,如图章、签名、花押、落款、烙印等,都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尤其兼有维护权益的特殊使命。

2、识别性

标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具独特面貌,易于识别.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是标志的主要功能。各种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决不能相互雷同、混淆,以免造成错觉。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令人一眼即可识别,并过目不忘。

3、显著性

显著是标志又一重要特点,除隐形标志外,绝大多数标志的设置就是要引起人们注意。因此色彩强烈醒目、图形简练清晰,是标志通常具有的特征。

4、多样性

标志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无论从其应用型式、构成形式、表现手段来看,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其应用形式,不仅有平面的(几乎可利用任何物质的平面),还有立体的(如浮雕、园雕、任意形立体物或利用包装、容器等的特殊式样做标志等)。其构成形式,有直接利用物象的,有以文字符号构成的,有以具象、意象或抽象图形构成的,有以色彩构成的。多数标志是由几种基本形式组合构成的。就表现手段来看,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几乎难以概述,而且随着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总在不断创新。

5、艺术性 凡经过设计的非自然标志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性。既符合实用要求,又符合美学原则,给予人以美感,是对其艺术性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艺术性强的标志更能吸引和感染人,给人以强烈和深刻的印象。标志的高度艺术化是时代和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的体现和审美心理的需要。

6、准确性

标志无论要说明什么、指示什么,无论是寓意还是象征,其含义必须准确。首先要易懂,符合人们认识心理和认识能力。其次要准确,避免意料之外的多解或误解,尤应注意禁忌。让人在极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准确领会无误,这正是标志优于语言、快于语言的长处。

7、持久性

标志与广告或其它宣传品不同,一般都具有长其使用价值,不轻易改动。

调查分析: 具分析图书馆(65%的同学第一印象)、逸夫楼、行政楼等意向率较高的起标志性作用的元素均位于距学校西侧次入口位置很近的区域。且与节点广场相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视野开阔,标志及象征作用突出,可统领组织全局环境。小尺度环境标志如行政楼前下沉广场,图书馆门前大面积的集散场地、学校次入口空间等,虽也起校园环境标志作用,但代表性不强,比较难给人留下印象。

5、边界

划分区域的界线,空间划分的界线,根据功能,方位,土地划分的界线.调查分析: 学校西侧紧邻城市主干道,距离西侧次入口近,学校西侧次入口距学生生活区较近,且学校西侧有大面积学生生活区,学生出入也较多。但学校东西走向太长,学生生活区较为分散,导致西侧生活区的同学对东侧生活区 校园北侧属于辅助区,东南侧属于行政区和项目实验基地,学生使用率不高,所以识别率很低,比较少的同学能很清晰的画出东南侧道路及建筑分布情况。从调查问卷上看,同学们对校园总平面形状持不同印象,50%的同学认为校园的总平面是圆形或椭圆形,5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总平面是矩形或不规则矩形,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不清楚学校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区分的界限。

6、区域

土地的界划,可按照位置、空间、功能划分。

调查分析:

在学生的草图纸上呈现出以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凑成的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形成校园整体的布局,整体成为学生活动范围最大的区域。学生宿舍部分比较集中,多用“L”为建筑造型,形成学生宿舍一大片整体区域。相对来说,逸夫楼与系管楼因为有主入口与主要干道的的划分,而各自成为一片教学区域。二食堂东南侧的篮球场则是一片运动区域。校园东南侧有体育馆与足球场,统一成为一整个运动区域。

7、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节点与人的关系密切。节点首先是连接点,也是简单的聚焦点。

调查分析:

校园图书馆可意象性最强,学生多把这一节点作为绘图七点,校门口、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宿舍楼意象清晰,位置准确。对于宿舍楼部分,学生对于公寓号没有明确的划分,对各个楼的位置意象较弱。对一些辅路有丢弃现象。学校对标示方面做得 还不到位。

调查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吉林建筑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获得了校园公共认知地图。发现了校园中意象清晰和不清晰的环境所在。通过认知地图,了解到学校整体校园环境优美,环境舒适,规划很有秩序,有依据性、方向性。教学部分呈扇形放射状发散,宿舍部分基本呈“L”型拼凑,部分道路也随着建筑的形体走向设置。校园环境总体简洁,整体。但校园部分道路呈无规则走向,且无明显和随处可见的道路指示牌,在校学生大部分表示对学校道路规划不清楚,部分学生对学校总平面表示不清楚,且对土木教学馆、公共教学馆、逸夫楼、实验楼、行政楼内部的建筑结构表示不清楚,在楼内部也容易迷路。因为建筑和道路的使用率不同,所以呈现两极化情况,学生对主建筑和主道路记忆很深,但对其他辅助道路很难留下较深印象,所以可在辅助区和学生生活区多设景观,方便引导学生更快熟悉学校地形。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2篇

该文综述了儿童空间表征研究的主要进展,简要介绍了有关空间表征的认知发展的.两种不同理论观点。以空间表征的对应说为框架对儿童地图表征的认知发展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加以评述,指出了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作 者:田学红 方格 作者单位:田学红(浙江师范大学 金华 321004)

方格(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校园三维数字地图研究初探 第3篇

数字多媒体技术出现以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并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技术,其中的数字地图技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目前数字地图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美国、日本、欧洲的许多大中城市均实现了地图的数字化,而国内各大城市地图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地图技术日渐成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早期的数字化地图,仅体现为文本地图的数字化,本质上还是一个二维平面地图,而且数字化的方法也较为简单。而新兴的数字三维地图技术,将以直观的三维形式展现地图,并能以三维立体视角实现遍历。该地图不仅能标识方位,还能体现三维坐标中的空间感,使人身临其境。无论民用还是军事领域,应用前景都十分广阔。

前面提到,早期的数字地图,本质上只是文本地图的数字化,实现方法较为简单,如通过扫描仪,将普通文本地图数字化。但这种方式签于数像分辨率和显示分辨率,以及屏幕尺寸的限制,应用起来并不十分方便。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突破,基于算法生成的地图得以广泛发展。这种数字地图,由算法生成各种曲线,因而数据量很小,多为矢量图形。所以更新特别方便,可以随着输入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数据量小,所以其在网络传输时速度很快,所占带宽少,浏览速度快。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重要难点,就是算法设计本身很困难,而且这种方法仅限于高端应用,如实验室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一般用户很难参与其中。地图开发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人数少。而由于国家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大城市以及高校都纷纷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特别是很多高校,都建有新校区。地图的日常更新与维护,便成为一大问题,有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瓶颈。

近年来基于各类开发平台开发的各类数字地图得到了广泛应用,如GIS地图,但这些都是二维平面地图,而且是符号化的地图,界面并不友好。

而基于多媒体技术、三维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在当前尚是一个新的尝试,笔者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数字三维技术开发数字三维地图。

1 三维数字地图的基本框架

(1)首先以学校的建筑施工图、平面效果图为基本图,并以严格的数据精度要求进行数字化;

(2)有了数字化的二维平面图以后,再建立三维数字坐标,以图纸实际尺寸比例,建立Z轴方向数据;

(3)在三维数字坐标中建立模型;

(4)进一步精化、细化数据,设定比例精度,并以城市数字地图为背景,标识其相对方位;

(5)对模型进行美化;

(6)将模型导入交互式开发工具,使地图具有交互性,并生成固定三维视角,或可改变的三维视角游历视频;

(7)进行各项功能测试,获取数据,并进行调整;

(8)待功能测试完成后,将该技术移植到其它建筑,逐步完成整幅地图。

上述简略论述基本的框架体系,具体每一部分的工作,笔者拟采用软件工程和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每一功能模块设定为一个项目,而该项目又细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就如何从上而下,逐步求精一样,将整个数字地图工作层层分解,最后落脚于每一个可以实现的基本单元。该基本单元可以是一个小而完善的建筑,如一栋楼,包括楼旁边的草坪、水池以及周围的道路、灌木以及花草等,也可以是更细的,如一棵草、一面墙体,细分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开发工具自身的功能以及框架体系建立之初的宏观规划,以高效为原则。

2 实例分析

笔者将具体论述如何建立我校主楼的数字三维地图。

(1)以校园所有的建设蓝图为范本(包括建筑施工图和平面效果图),建立数字化的平面图且标注尺寸和比例,并以南昌市地图为参考背景,标明其相对方位;

(2)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工具软件,如3DSMAX或MAYA等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配以精确的数据标识;

(3)对立体模型进行美化,如外墙、玻璃的光影效果等等;

(4)对主楼附近的景观建立模型,如树、水池、草坪和周围的道路等;

(5)上述模型完成以后,视频输出,利用开发环境自带的摄像头工具进行三维视角的固定路线或者随机路线遍历;

(6)将模型导入交互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交互编程;

(7)在开发环境中,实现交互功能;

(8)导出,形成独立的软件;

(9)功能测试;

(10)优化;

(11)上传网络并设计网络浏览界面;

(12)日常维护更新。

至此,一个相对完善的校园数字三维地图便完成了,当然还要进行一些后期的改进和改良。

校园三维数字地图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成为本校的“导游图”,让欲报考本校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预览”未来的校园,并且对于学校对外展示自身形象,进行学校宣传也有很大帮助,是学校的“三维数字形象”代言人。另外,相同的技术移植到现代商业网络应用中,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现在的网络店铺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商品,但若以三维仿真的形象在网上开一个店铺,让人在仿真店里“淘宝”,相信就更有乐趣。

此外,由于对地形、地貌的精确标识,同种技术用于军事也是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

3结束语

总之,数字三维技术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形象,美化对外展示空间,方便学生查询相关地理坐标。更重要的是相关技术的衍生功能十分强大,就如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衍生出许多新兴的行业和技术一样,数字三维校园地图的应用和研究其意义也不是仅限于获得一个三维的数字校园地图。

参考文献

[1]向华,徐爱芸.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2]李勇等.3dsmax[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1.

[3]赵丰年.计算机动画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6.

[4]Feldkamp LA,Davis LC,Kress JW.Practical Conebe-am Algorithm[J].J.Opt.Soc.Am.A,1984,vol.1(6):612-619.

[5].Klans Mueller,Roni Yagel.Rapid3-D Cone-Be-am Reconstruction with Simultaneous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ART)Using2-D Texture Map-ping Hardware[J].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 l Imaging,2000,vol.19(12):1227-1237.

[6]M.Segal,C.Korobkin,R.van Widenfelt et al.Fast shadows and lighting effects using te xture mapping[C].SIGGRAPH'92.1992,vol.26:249-552.

[7]Mark,W,R.Glanville et al.Cg:A System for Programmable Graphics Hardware in a C-like Language[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03,vol22(3):806-907.

[8]邱钧,徐茂林,张兆田,范惠荣.由投影重建图象的对称块迭代算法[C].2004年C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9]潘宏伟,李辉,廖昌阊,曾安祥.一种基于现代GPU的大地形可视化算法[C].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空间认知:旅游地图;可行性

1研究背景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迅速发展,其中旅游业尤其突出。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良好。近年来,金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正迈向新台阶。

地图是人们研究地表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反映实地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质量特征等的一种信息组合系统。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地图学与旅游学结合越来越紧密,旅游地图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当前的旅游地图也正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现阶段传统旅游纸质地图难以适应新的显示环境和显示载体,导致制图者和使用者之间对符号的理解存在不确定性。其次,由于不同设计者在设计理念上的偏颇以及水平上的差异,造成旅游地图质量很不均衡。在研究地图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社会经历的各类人群对地图的认知都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地图空间认知时,应考虑该因素。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同一般游客人群比较,有自己独特的空间认知特征。大学生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一股大学生旅游热。当今全国高校数量逐年上升,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同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方式和体验模式也发生了转型。早期传统跟团旅游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时尚、有参与性、有深度的旅游方式。因此,旅游地图已渐渐成为大学生出行前路线规划的工具以及旅行途中必不可少的帮手。故针对主要的服务对象

大学生,基于他们的空间认知,讨论如何合理地设计出适用于大学生的纸质旅游地图非常必要。

2研究区及研究对象可行性

本课题的研究区域主要是金华婺城区,调查对象则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校大学生普遍都游览过婺城区景区,但次数有所差异,对于研究大学生的地图认知具有较高价值。

3研究方法可行性

1.文獻调查法。查阅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并搜索相关网络资料,搜集国内学者有关方面的期刊文献资源,总结旅游地图现状,并归纳分析纸质旅游地图基本特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是现代旅游业的主要旅游对象。本课题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对纸质旅游景区地图的使用现状,调查其对金华市婺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纸质旅游地图的评价意见,得到大学生基于空间认知的旅游地图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明确景区纸质旅游地图的基本使用现状与主要改进方向。

3.实验法。基于现今国内的旅游地图设计处于初级阶段,地图的符号体系等研究尚不成熟。为此,总结大学生对旅游地图的看法之后,进行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认知实验设计人性化旅游地图符号。实验内容主要为比较大学生对纸质旅游地图上各要素的空间感受,包括旅游地图符号、路线表现形式等。设计纸质旅游地图符号的选择最优认知实验如下:

(1)符号收集的来源为纸质旅游地图(册),总结整理出有异议或统一性较差的符号,用户通过单选或多选以及文字输入等途径对符号进行评价。(2)单个符号视觉感受实验:实验一中所列符号如未被用户认可,则进行重新设计,对此符号再进行评测。(3)符号体系成图整体效果用户认知试验:前两步实验中得到用户广泛认可的符号组合成符号体系,符号化成为两幅纸质旅游地图,从整体角度对符号体系做评测,评测有异议的符号再做调整。

符号可以制成白底BMP格式,便于实验时打印利用。

4.归纳、总结及相关系列的数据分析方法

对上述实验中所得出的被测对象的实验数据,需运用计量地理学中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对大学生关于旅游地图的空间认知结构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主要数据分析方法如下:

(1)数据量化。实验数据属于零散的选项,因此在实验中需要对选择进行赋值设置,将普通数据变成名义数据,方便之后对其进行数量化的计算和统计;(2)方差法。运用方差法,研究选项中诸多变量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3)柏拉图排列图。利用柏拉图排列图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将各个选项从左向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抓住影响质量的主原因素:(4)数据显著性分析。利用数据显著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从实验中得出的几个数据选项中与此相关的因素是否也对质量产生了影响,进而引出更广阔的因素影响空间。

5.地图设计方法

地图设计中,不单单致力于地图色彩方面的设计和组合,综合旅游信息学、旅游心理学、地图符号学、地图视觉认知理论等多种地图设计理论,利用co reIDRAW软件,在目前已有的纸质旅游地图进行改进完善,最终设计完成符合大学生空间认知结构的纸质旅游地图。

总结:本研究是对纸质旅游地图设计与实现的积极开拓。旅游地图种类繁多,如旅游静态纸质地图、动态地图、电子地图等等,以大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认知理论进行地图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设计出更符合人类空间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网络地图,具有较高价值性。同时基于以上分析,也可发现通过探究大学生的空间认知,来实现旅游地图设计的可行性也非常高。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5篇

分区统计地图上符号的视觉搜寻和认知工效研究

根据某地区的分区统计数据和有关图集,总结设计出4种方案的.分区统计地图,在自行编制的认知测试软件上进行了目标搜寻测试.结果表明,在分区统计地图上搜寻目标时,视觉系统运用了平行加工策略和序列加工策略,4个方案的目标搜寻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受到这两种策略的影响.

作 者:郭礼珍 李霖 何宗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7(6) 分类号:P283.1 O23 关键词:平行加工策略   序列加工策略   分区统计符号  

湖南农业大学认知地图 第6篇

摘要:本项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评价地图不仅揭示了环境的可记忆特征,而且叠加的地图表明了共同的偏爱和对环境外观的改进建议。通过调查可表明调查对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方向、核心与层次、架构模式)、同一性、一般意象元素(建筑、道路、场所、标志、区域和边界)、特殊意象(中心、简略意象、感觉品质)。从而解决空间问题、接受新环境信息和加强交往功能。

关键词:认知地图、问卷调查、意象 正文:

一、研究对象的概述

本项研究的对象为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但重点在于环境特征,选择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湖南农业大学1951年建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学生人数在万人以上。被试者为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分属园林专业、植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机制专业、材料化学专业、金融专业。被试者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绘图和文字表达能力。研究采用认知地图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记忆迅速画出校园平面草图,填写问卷并接受访谈,其内容包括识别特征(如找路是否容易)、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和景观评价。将这些资料加以汇总进行比较研究。

二、公共意象范围

图中圈出区域就是83%的公共意象范围。此范围内的建筑在人们的个人认知地图中出现率较高。由于被试者均为学生,故在图中公共意象的范围主要在教学区。

三、意象空间结构

(一)方向

校园以南北为主导,东西为辅,形成大致相当的棋盘形。南北方向活动频繁(上下课,进出校园)53%的意象图为上北下南,其余均为上南下北。

(二)核心与层次

校园主要以图书馆为核心向两侧的教学区辐射形成层次及以学生住宿区为核心向两侧的市场、小区辐射形成层次。

(三)架构模式

校园三大分区较为明确,以东西走向的神农北路、朴诚路、奋勉路为区分线。神农北路以北为学生公寓Ⅰ区,神农北路以南、朴诚路以北为新教学楼区,朴诚路以南、奋勉路以北为活动区及学生宿舍Ⅱ区,奋勉路以南为老教学楼区。

四、同一性

校园的边界不明,而北侧主入口标志不明。校园内各区域间的同一性教明显。教学楼以灰色(老校区)、红褐色(新校区)为主,学生住宿区建筑以淡黄和淡粉为主,且建筑风格不同。五、一般意象元素

(一)建筑

建筑元素相对出现率较高,大部分被试者还画出了建筑平面的大致形状,成为公共意象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这说明,在中等尺度环境中,建筑物最易为人记忆和再认,是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

(二)道路

校园的道路布局趋于“棋盘式”,道路尺度相同,主次关系不够明确,因而缺乏辨别特征,以致大部分被试者仅以方格网示意。道路交叉路口缺乏重点处理,因而失去节点功能。

(三)场所

小尺度场所(如修业广场、情人坡、田径场、篮球场、逸苑等)的趋于区域边界清晰,功能特征或环境特征明确,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故可意向性很高。而且视野开阔,便于整体观察周围环境,有利于观察者了解环境的有机联系并建立整体认知结构,又起到节点的作用。

(四)标志

校园起到标志作用的元素较少,分布不均匀。主要标志为位于校园道路主干的图书馆,也有部分被试者将一教和修业广场作为标志。

(五)区域和边界

就校园总体环境而言,以神农路及南北走向的农大路为主要边界,道路宽阔,车流量大,易于识别。

六、特殊意象

(一)中心

67%的被试者认为校园中心在图书馆,17%认为是修业广场,10%认为是芙蓉广场,3%认为是东湖,剩余3%认为校园没有中心。

(二)简略意象

被试者认为校园草坪很多且开阔,但景致不够精致,植物配置单一且管理不当。教学区范围内车辆太多,没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缺少古朴的文化气息。

(三)感觉品质

校园的感觉品质用形容词表达多为绿化好、较幽静、较清新、较宽敞,但也有部分区域不受被试者喜爱。

如下是对调查表的统计及分析: 1.被试者性别

女生,48%男生,52%12

被试者男女比例均等,对调查具有普遍及客观性。2.被试者年级、住址

东湖,37%金岸,13%芷兰,50%123

被试者包括大一新生及大二(含大二)老生。同时分布在校园不同住处。3.校园的校门

没有校门,33%耘园基地旁边, 10%, 7%老校门,车站, 7%新润入口,43%12345上图显示,43%被试者认为新润入口为校园校门,10%认为耘园基地旁,分有7%认为老校门和车站,同时存在33%认为校园没有校门。可见在被试者心目中并没有典型的校门。

4.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没有标志性建筑,7%12图书馆,93%

根据上图,93%被试者将图书馆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仅有7%认为没有标志。可见图书馆起到了极强的标志作用。5.最喜欢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逸苑, 9%5%田径场,9%红旗市场,14%其他, 16%图书馆,31%修业广场,16%1234567 6.不常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滨湖, 14%6%浏阳河边,22%文渊馆, 21%逸苑, 11%图书馆, 2%生命科学楼,24%1234567

7.不常去的原因

景色不好看,5%人太多了, 5%不用去附近上课, 36%太远了, 54%1234

被试者以“太远”为由不去一些地方,可见这些地方本身也没有特别吸引被试者的景色。8.校园的中心

修业广场, 17%没有中心, 3%芙蓉广场, 10%东湖旁, 3%图书馆, 67%12345

67%的被试者选择图书馆作为校园中心,且具有标志性。9.在校园迷路的次数 有过一两次, 33%经常, 7%没有,60%123

10.对校园的总体评价

40-60,40以下,3%10%80-100,17%60-80,70%1234

11.校园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其他,12%卫生环境, 32%公共设施, 28%道路系统, 28%1234

总结:

湖南农业大学以图书馆为标志性建筑,整体特征突出:绿、开阔、规则建筑、网格路。但仍需加强道路标志,注意植物搭配,校门应重点做以改进。同时要加强校园整体规划,不能因为规划不当而使某些地方成为废弃地。

参考文献: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7篇

认知地图与科学实在-对齐曼《真科学》的解读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他既反对朴素的科学知识真理论,也不赞同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立场,提倡一种“关于科学的自然主义的解释”.齐曼承认科学的实在性,但同时也强调建构性对科学的作用,他以一种融合辨证的观点描述了现实的科学.

作 者:刘益宇 LIU Yi-yu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6(4)分类号:C91-06关键词:社会建构 现实的科学 认知地图

学生数学“认知地图”的建立 第8篇

其实不然:首先“庖丁解牛”具有明确的认知目标, 即在宰牛的同时认识牛的纹理。而且庖丁探究的欲望强烈, 具有持久性;第二“庖丁解牛”在训练技术的同时注重观察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每一次宰牛活动中都要思考怎样顺着牛的结构纹理来用刀;第三“庖丁解牛”追求的是“用心神来领会”即用心体验和感受;第四“庖丁解牛”讲究的是牛的整体构造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求达到有机统一。

“庖丁解牛”现象, 用托尔曼的现代理论来解释, 即在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高级的“认知地图”。所谓“认知地图”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产生出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这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 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 也包括方向、距离, 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建立起数学的“认知地图”, 真正做到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呢?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些肤浅的看法。

一、触景生情, 为“认知地图”的建立提供动力和原形

我们说任何学习都需要动力, 动力的高低取决于意志与情趣。作为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认知目标, 并根据目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或问题情景。俗话说: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在一定的情景下, 人能联想起这一情景中所发生的事;故地重游, 能回忆起许多上次游玩的情节, 因此创设愉悦的情景不仅为本次学习增添了动力, 而且为今后的回忆提供了原形。

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 为了能有效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认知地图”, 我创设了“猜水果”游戏情景:媒体出示循环不断的水果篮, 让学生猜猜篮里藏着什么水果 (按苹果、香蕉、橘子、苹果、香蕉、橘子……排列) , 通过学生一次次的猜, 由猜错到猜对, 逐渐发现篮子里的秘密, 引入“找规律”。全体学生兴趣高涨, 完全陶醉在快乐的情景之中, 为“循环规律地图”的建立提供了动力和原形。

二、快乐体验, 为“认知地图”的理解打上烙印

有人说, 听见了, 忘记了, 看见了, 记住了, 体验了, 理解了。的确,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 亲身经历或用心体验, 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 数学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刻, 自然也就记得牢, 记得长。

如“长方体特征”的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 空间图形的认识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为了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我通过“搭、粘、说、想、画”五步, 强化学生自主体验:首先提供给学生24跟小棒和16个接头, 小组2人合作, 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后让学生交流反馈所需要的材料及搭建方法, 接着让学生在框架上粘包装纸 (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和相同的共12张纸片) 通过搭粘后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模型, 最后让学生把它画在纸上 (要求画出看不到的几条楞) 。学生完全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动手操作不断感知、体验, 丝毫不需要记忆, 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认知地图”, 并能根据地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重视课堂小结和阶段复习, 让“认知地图”的布局趋向合理

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关注得是前面几个环节, 很少在课堂总结上下工夫, 要知道一节课上了以后, 学生的脑子里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整理, 就象一个捡宝石的孩子, 跟着老师高高兴兴地走了一路, 捡了一路, 小小的口袋怎么能装得下,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哪些才是最宝贵的, 值得保存的。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些盘点的时间,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归纳, 去粗存精, 去繁就简, 归纳整理, 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存入大脑, 作为以后认知的“地图”。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这方面就特别注重, 他经常采用知识回顾的方法, 让学生把探究新知的过程通过媒体重新回放, 找出有价值的地方, 再通过提问题, 找出自己还需要学习的地方, 为课后学习提供了动力。经过一段时间后, 知识数量不断增多, 教师要及时进行复习梳理, 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找准每块知识在“地图”中的位置, 形成的大而清晰的“认知地图”。

四、强化思维训练, 为“认知地图”的灵活运用提供方法

有了知识, 不会用就如同一堆废铁。如何使知识灵活运用, 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想关键是进行思维训练, 可以这样说, 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思维体操。

如刘延革老师执教五年级“解决问题”时, 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指导。

先用“曹冲称象”引出什么是转化法, 后出示问题1:“妈妈身高165厘米, 子涵的身高是妈妈的4/5, 子涵身高多少厘米?”

学生尝试, 只有极个别学生会解答, 因为没学过分数应用题。

师:你们觉得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生:子涵的身高是妈妈的4/5, 这句很难理解。

师: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生:就是把妈妈的身高平均分成5份, 子涵相当于其中的4份。

师: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再次尝试) 想一想, 每步求的是什么?

回顾解题过程: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

接下来出示问题2、“一家三口进行跳绳比赛, 爸爸比妈妈多跳5个, 子涵比爸爸少跳2个, 三人共跳158个, 请问妈妈跳几个?”问题3, “爸爸买了4千克香橙和5千克苹果共花52元, 已知每千克香橙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的2倍, 两种水果每千克各多少元?”让学生先找困难点, 并通过画图等形式帮助理解把困难进行转化。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9篇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共同构建校园图过程中,师生经过深入思考将多种想法集中,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新与合作等能力,也树立了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并强化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拓展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的双赢。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本文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图谱法”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期让学生学到对生活和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共同构建校园图过程中,师生经过深入思考将多种想法集中,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新与合作等能力,也树立了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并强化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拓展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的双赢。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本文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图谱法”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期让学生学到对生活和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下一篇:幼儿园园长工作学期末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