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范文

2024-08-29

中国历史悠久范文(精选6篇)

中国历史悠久 第1篇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

“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一)窑洞民居的历史与现状

受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陕北民居主要以窑洞民居为主。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为广大陕北居民所接受,并沿用至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与半穴居时期,依据中国历史发展时期,窑洞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发展:

1.距今50万年前,出现了各种供挖掘的石器,可以推断,从那时起古人类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

2.距今8000年前,出现了半穴居形式。

3.夏、商、西周时期,木构房屋大量出现,但穴居仍是众多奴隶的居住方式。

4.秦汉时期,出现砖瓦,在古籍中首次出现以“窑”字称横尢“张宗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乱隐于泰山„„依崇山幽谷,凿地为窑,弟子亦窑居”(《前秦录十六国春秋》)。

5.魏晋南北朝时期,凿石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凿窑造石窑之风遍及各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典型的案例。

6.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黄土窑洞建筑已在民间使用。

7.元代时期,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是陕西宝鸡市金台观张三风元代窑洞遣址,建于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44年)。

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陕北窑洞介绍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

陕北窑洞

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编辑本段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编辑本段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编辑本段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编辑本段陕北窑洞建造技术和结构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装饰特点

新建的窑洞还是传统格式,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着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高约3米,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半

圆形。这使本来就比较宽敞的窑洞显得很高,空间很大。从中间一孔窑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一个完全黑暗的小窑洞,那里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

这个新建窑洞内的炕、灶都已修好, 壁上还开挖了一些方形的可以摆放物品的凹洞。小伙子们在窑洞外用砖砌窗台和门。他们说,当窑洞拱形门正中最后一块砖放上去就要全部完工了。完工时要举行很隆重的庆贺仪式,主人要在窑里外贴红色的剪纸,门口贴对联,还要放鞭炮。村中亲朋好友将前来贺喜,主人则请他们喝酒吃肉,自有一番热闹。

在一排几户人家的窑洞前,我看到有几个妇女在包粽子。门外有锅和灶台,我就问她们是否都在室外烧饭。其中一位30多岁的妇女告诉我,一般窑洞都有两个灶台,只有热天才在室外烧火做饭。她邀请我进屋,我带着旅途的风尘和汗水跨进了窑洞,顿感透心的清凉。这孔窑洞有20多平方米大小,窑洞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这位大嫂说那叫掌炕。而有的窑洞内在靠窗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三孔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灶台上方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洞,里面放着油盐酱醋等物,室内一侧墙边立着一排高低不一的粗瓷缸,用于贮水、装粮食和咸菜等物。此外,室内还有一个大红色的带花纹的柜子,里面存放衣物,上面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饰物。四周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挂历、年画。特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由各种烟盒纸拼贴的画,他们称之为炕围子,十分好看。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以剪纸装饰窑洞。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中国历史悠久 第2篇

2.中国古代四大爱情神话——1、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不成人形。2、牛郎与织女,天隔一方,一年才能相聚一日。4、白素贞与许仙,一个压塔下,一个孤独终老。5、孟姜女为夫泪洒长城,无力回天。你看,历史无数次证明,真爱是没有好结果的。

3.康熙景陵多后妃——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那么康熙帝一生共有多少后妃呢?至今也是个谜。

4.宋后一日三餐——事实上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让人喷血的造型——何晏是曹操女儿金乡公主的丈夫,母亲又被曹操收为妃子,傍上这样一位继父兼岳父,何晏更有白的资本,他太白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敷粉。如果光是白,那也只是静态的美,关键是他还静中有动,走路时特爱顾影自怜,再适度地扭胯提臀,扭头时顺势抖一下头发,双目作深情迷茫醉生梦死状,这造型绝对让人喷血。

6.战后虽胜犹败——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赔偿。而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战败国身份付给日本2.3亿两白银赔偿。

7.中日差距在哪——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8.慈禧祝寿与割地——50岁生日,爆发中法战争;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70岁时,东北三省处境危险。章太炎写对联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9.忠臣被污割肉——袁崇焕宁远城之役炮石击死努尔哈赤。后来他被押到菜市口,围观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人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行刑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可见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着吃了。

现代中国历史 第3篇

近两年来, 现代中国历史部分的高考试题涉及以下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新时期其他外交活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及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进步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建议考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知识点, 也是高频考点。运用横向比较法, 结合三大制度的内容、特点, 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 认识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重阶段划分, 感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并概括阶段特征。应特别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中美和中日关系, 要求把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发展变化这条主线。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分析“左”倾错误的弊端,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质和影响, 厘清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梳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联系“一带一路”等热点问题, 强化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知识。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掌握“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重大影响。结合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史实, 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认识。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将三本必修教材中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同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注意现代中国历史与当前社会热点的联系, 同时注意学科综合, 运用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 年安徽卷文综第18 题) 有的学者认为, 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1中最高点 (H) 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C

【解析】首先定位图中最高点 (H) , 然后对应横轴上的时间 (2001年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1992 年“九二共识”后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高点 (H) 出现的直接原因非C项莫属。

变式练习表1是根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3 月20 日刊登的《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一文改编而成。下列选项中, 填入表格准确的一项是

A.甲: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B.乙:“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丙:“一边倒”“另起炉灶”

D.丁: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一五”期间, 以重工业建设为重点, 甲处主题词应为“工业增速、‘超英赶美’”;20世纪80年代前期, “文革”已经结束, 乙处主题词不应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而应是“走向改革开放”;20 世纪90 年代前期, 苏联解体, 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谈话”及“十四大”召开, 丙处主题词不应是“一边倒”“另起炉灶”, 而应是“小平南巡、改革潮涌”;21 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是深化改革, 丁处主题词应是“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示例2 (2015 年广东卷文综第16 题) 1961 年,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 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的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报告所述状况反映了家庭生产取代集体生产的现象, 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项正确;1961 年, 土地所有制仍为公有制, 没有发生变化, A项错误;1953 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 B项不合题意;20 世纪60 年代初, 国民经济调整刚刚开始, 1965年,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项表述错误。

变式练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内经济学家陈云同志曾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理论”:鸟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会死, 要让它飞, 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 它就飞跑了“。鸟笼经济理论”中的“鸟”和“笼”分别喻指

A.民主自由和法制建设

B.市场调节和计划指导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D.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鸟笼经济理论”认为, 市场调节是“鸟”, 计划指导是“笼”。其实质是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如果忽略了“经济”这一主题, 可能误选。

示例3 (2014年山东卷文综第20题) 图2为商务印书馆1978 年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本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从图片材料中“毛主席”“光辉照耀”“飞跃发展”等关键词,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大跃进”仍持高度肯定的态度, 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再联系题干中的时间 (1978 年12月) 和所学知识, 可知C项正确。

变式练习表2 为商务印书馆1971 年版《新华字典》附录中的《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部分) 。它反映出

A.常用标点符号数量缩减, 用法受到篡改

B.“左”倾思想始终没有影响到文化领域

C.当时个人崇拜现象仅在工人阶级中盛行

D.特殊时期的工具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题干明确说明表格所引内容是《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的一部分, A项“数量缩减”的说法不成立;C项表述是对“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这一例句的曲解, 也应排除;1971年版《新华字典》中的例句明显受到“文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而排除B项, 选择D项。

【阶段特征】

一、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 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方面:巩固新生政权, 完成土地改革, 和平解放西藏, 逐步确立了包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方面: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一五”计划, 初步奠定工业化的基础;经过三大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奠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基础, 其中“一边倒”方针在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方面: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 (1956—1966 年)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

政治方面:1956 年,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实践中追求多、快, 忽视了客观规律, “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方面:急于求成,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 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 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外交方面:反对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 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文化方面:提出“双百”方针, 文学艺术创作一度繁荣, 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方面: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年)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

政治方面: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认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 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 陷于瘫痪。

经济方面: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其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主持下, 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方面:1971 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方面:1970 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 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高考制度中断。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年至今)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方面:1978 年, 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建设上来,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方面:对内改革, 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 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实行对外开放, 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扩大出口, 发展外向型经济, 增强了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方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 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方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方面:2003 年, “神舟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 年, 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改革,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3 是1949—1954 年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空缺的领导机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中央文革领导小组”

2.我国某时期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 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部宪法颁布于

A.1954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82年

3.2015 年4 月24 日, 习近平主席出席某重要国际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并评价这一会议“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进程……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的一个里程碑”。这一会议

A.在朝鲜战争的战火中召开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会国社会制度趋于一致

D.主题之一是亚非国家的发展

4.图4 为1958 年的宣传画及统计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宣传画以艺术手法真实展现出工农业产品产量的提高

B. 统计数据折射出时人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C. 两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工农业生产的客观状况

D.宣传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5.图5 为《人民日报》号外。这份报纸

A.出版于1954 年10 月16 日

B.开创了以号外形式发布重大新闻的先例

C.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D.采用了最新研发的激光照排印刷技术

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写道:“为了现代化, 国家 (中国) 重视专甚于红, 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一“制度”

A.在中国延续了约1300 年

B.推荐出大量“工农兵学员”

C.从1977年开始恢复执行

D.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7.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史学界一般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 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由此可见

①前者强调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②后者从对外开放角度出发, 强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标识或划分 ④当代历史不同于近现代历史, 无法进行明确分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表3 为《1949—2008 年中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简表》。入学率的提高得益于

A.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C.“211工程”和“希望工程”的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9.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战后70 周年谈话中加入了“道歉”的表述。下列有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状况的标题中, 符合中日关系的表述是

A.跨洋握手 B.冰释雪融

C.分道扬镳 D.扬眉吐气

10.2015 年8 月13 日,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 四行仓库 (见图6) 见证了1937年淞沪会战之惨烈。20世纪80年代, 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 上海先后

①成为经济特区 ②成为沿海开放城市③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被纳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透露,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11号”飞船将于2016年发射。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 中国名列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12.表4 为《1978—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简表》。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导致经济发展出现波折 ②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收效显著 ④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4 分, 第14 小题28 分, 共52 分)

13. (24 分) 洮河是黄河上游较大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北麓, 在永靖县境内汇入刘家峡水库, 全长673.1千米。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 供水范围西至洮河、东至葫芦河、南至渭河、北至黄河, 受益区总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 涉及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2月, 中共甘肃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计划。引洮工程最早投建于1958年6月, 开工典礼在岷县古城举行。工程采取“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方式。17万建设者高举着“水不上山不回家”的保证书, 在洮河畔向世人宣示了大干苦干的决心。该工程最终于1961年6月停建。三年建设期间, 国家共投资1.6亿元。

材料二2002年9月18日, 国务院讨论通过了《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6 年7 月5 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2月2 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引洮供水工程的项目法人, 负责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投资36.98亿元, 工程建设工期为六年。2006 年11 月,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14 年12 月28日,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中国水利报》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引洮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条件, 并分析停建的主要原因。 (12分)

(2) 结合所学知识, 从材料二所述引洮工程通水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2分)

14. (28 分)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或献词, 既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思想的记录。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 年的新年已经在胜利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1950年, 中国人民将要解放全部国土, 并将基本上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使自己的国家转入生产建设的轨道。在1949 年, 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胜利, 而在1950 年, 则将全部完成并巩固这个胜利。

——1950 年元旦社论《完成胜利, 巩固胜利!——迎接1950年元旦》

材料二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坐在一起, 进行幕后交易, 就可以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那种时代, 已经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日益加强, 一切受到两个超级大国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的国家和人民正在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既突破了美国政府的阻挠, 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决议, 又违背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意志, 以104 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要求印巴双方停火、撤军的决议。中小国家在联合国里能够联合起来发挥这样令人鼓舞的作用, 正义的呼声能够这样占上风, 美苏两霸陷于这样孤立的境地, 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联合国发生的变化, 是国际形势大好的一个生动反映。

——1972 年元旦社论《团结起来, 争取更大的胜利》

材料三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从中原到边疆, 从工厂到农村, 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甫写过两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我们今天确实处在一个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大变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把握, 在新的一年里,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斗争中, 取得比去年更大的进展。

——1982 年元旦社论《一年更比一年好, 定叫今年胜去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1949 年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9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材料二对当时国际格局的总体认识及中国的基本态度。 (10分)

(3) 结合时代背景, 指出材料三中“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把握”的主要依据。 (9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题干所列时间范围“1949—1954年”可知,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设立, 全国政协代行其职能, “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属于“文革”范畴, 时间更晚。

2.A 【解析】宪法确认“资本家所有制”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组成部分, 说明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因此这部宪法应是1954年宪法。

3.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60 周年”“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进程”“亚非人民团结合作”等可知, 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 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社会制度是万隆会议与会国“存异”的内容之一, A、B、C三项均错误。万隆会议与会国家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 D项正确。

4.B 【解析】宣传画和统计数据均明显带有“大跃进”的浮夸特征, 因而都不真实、不客观、不可信, 只能体现出时人的美好愿望。

5.C 【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于1964 年, A项时间表述错误;这份报纸是“号外”, 及时发布重大新闻, 体现了时效性, 但不能说明是开创先例, B项推理错误, C项表述正确;激光照排技术20世纪70年代才传入我国, D项错误。

6.C 【解析】费正清所述制度为高考制度。A项是对科举制度的表述;B项只符合“文革”时期;D项属于文艺领域。

7.A 【解析】①②正确解释了两种分期的依据, ③体现了兼容开放的历史观, 均正确;④表现出模糊虚无的态度, 应排除。

8.D 【解析】从涉及领域排除素质教育 (主要针对高中教育) 和“211 工程” (大学教育) , 从时间上排除“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 。

9.B 【解析】四个备选项分别指代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重返联合国。

10.D 【解析】上海不属于经济特区。

11.C 【解析】中国是继苏、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2.B 【解析】①④表述本身正确, 但与表格数据无关, 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 (24 分) (1) 有利条件:工程规模大;建设热情高;国家投资多;举国上下关注。 (8分)

停建原因: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三年经济困难。 (4分)

(2) 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央、地方政府求真务实;民生问题得到切实关注。 (12分)

14. (28 分) (1)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镇压反革命, 稳定社会秩序。 (9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2) 认识: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即美苏属于第一世界, 亚非拉属于第三世界, 日本和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第二世界。 (4分)

态度: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6分)

历史悠久的中国醋 第4篇

我国北方多用高粱、大麦、豌豆、小米、玉米等为原料制醋,南方则多用米、麸皮等制醋,也可用低度白酒为原料,用速酿法(只需1~3天)制醋。但风味较差。此外,还可用食用冰醋酸加水和着色料配成,不加着色料即成白醋,无酯类香气。醋除含主要成分醋酸(又称乙酸)外,还含有可以帮助人们解除疲劳的柠檬酸、谷氨酸等多种有益成分。醋还散发着大米、麦子和各种谷物的清香,蕴含着大量的食物精华。“醋是人类采用的最为古老的调味料之一”(日本《每日新闻》评语),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盐和酱油,据日本研究,在很多料理中使用一点醋就可以减少一半的食盐摄取量。

据中国烹饪协会测定,醋的营养成分为:每100克醋中含水分72.6~99.4克、热量25.1~381千焦、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05毫克、维生素B60.02毫克、维生素B120.1微克、泛酸0.08毫克、烟酸0.7毫克、蛋白质2.1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4.9克、钙17毫克、铁6毫克、磷96毫克、钾351毫克、钠262.1毫克、铜0.04毫克、镁13毫克、锌1.25毫克、硒2.43微克。

醋除了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外,还有着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和价值:醋可增加菜肴的鲜、甜、香等味道;可软化鸡骨鱼刺,促进钙的吸收;能促进唾液、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并降低胃肠道和血液中的酒精浓度;醋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可有效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食醋可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减轻晕车晕船的不适症状;炒菜时加点醋,可使菜肴脆嫩可口。去除掉腥膻味。

中医认为:醋性昧酸、苦、温,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防腐杀菌之功效,可用于产后血晕、吐血、衄血、便血、黄疸、咳嗽及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保健医学的飞速发展,醋的保健医疗功能日益被认识和开发。

一、醋的美容功效醋具有良好的美容功效。以醋养颜和保健在我国民间源远流长。女人想要颜面肌肤润泽、青春长驻,关键是要减少体内的过氧化脂质,它不仅是多种疾病的元凶,也是美容的克星。如果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增多。表现在皮肤上即为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减退,张力和弹性丧失,产生皱纹,分泌油脂的皮脂腺和汗腺退化,使色素和黑斑增加。过氧化脂质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而食醋则可降低它。抑制肌肤老化,延缓衰老,从而均衡肌肤弹性张力,使皮肤充满自然美。食醋还可净化血液,消除便秘,杀菌消肿,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分解黑色素、淡化色斑。此外,食醋对头发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糖尿病日本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对于导致脑卒中的最大元凶高血压,醋具有相当有益的作用。研究组织给一组成年高血压患者每人每天饮用含15~30毫升苹果醋的饮料,坚持8周后进行比较,这组患者比没有服用醋饮料的另外一组患者的血压下降了15~30毫米汞柱。

进食后血糖值升高是糖尿病的红色预警信号。研究发现,如果在进食时配合饮用一小杯醋,就能抑制进食后血糖的上升。

三、帮助补钙国人钙的摄取最普遍偏低,醋除了本身含钙外,在烧鱼时或煮蚬和蛤类等海鲜的汤汁中加入一点醋,矿物质就很容易溶解在汤汁中,这样钙的摄取量就可成倍地增加。

四、增强人体免疫力食醋可使血液中抗体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有人发现,醋厂工人很少患感冒,以及癌症。也有研究称,醋能抵消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

五、防腐作用在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每年的5、6月份),食物很容易发霉变质,引起食物中毒。醋具有防止细菌繁殖的神奇作用,可以防止食物中毒。将切菜的砧板用洗涤剂清洗并用开水烫过以后,浸泡在醋水中(1:3)就能彻底地消除砧板上的细菌。给厨房洗碗用的海绵和抹布等消毒杀菌的时候,也可以把它们浸泡在醋水里。茶杯上顽固的茶渍和咖啡渍用干净的抹布蘸上醋水可以轻松的除去。

中国历史悠久 第5篇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二、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中国历史夏朝历史事件 第6篇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铜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起兵伐桀,灭掉了夏朝,史称“商汤革命”。

上一篇:宜昌装修合同下一篇:青春的演讲稿